+关注 私聊
  • yhl-87_

    第11楼2009/10/29

    毛细管气相色谱系列讲座(12)

    毛细管气相色谱仪检测器(C)---ECD




    1.ECD的原理

    ECD 是一种用放射源 Ni 63或氚 放射源的离子化检测器,当载气(如N2)通过检测器时,受放射源发射出 β 射线的激发与电离,产生出一定数量的电子和正离子,在一定强度电场作用下形成一个背景电流,在此情况下,如载气中含有电负性强的化合物(如四氯化碳),这种电负性强的物质就会捕捉电子,如下列的反应

    AB + e —→ (AB)- 或 AB + e —→ A- + B

    从而使检测室中的背景电流(基流)减小, 减小的程度与样品在载气中的浓度成正比关系。ECD 是一种灵敏度很高的气相色谱检测器, 它广泛地用于含氯、氟及硝基化合物等的检测中。

    2. ECD的结构 常用 ECD 的结构如图 1 所示。 检测器的池体用作阴极,圆筒内侧装有放射源(氚 63Ni、85Kr ),图中 2 是阳极,阳极和阴极之间用陶瓷或聚四氟乙烯绝缘。在阴阳极之间施加恒流或脉冲电压。微型 ECD (6890微型 ECD)如图 2 所示。




    图 1 电子捕获检测器的示意图

    1—放射源; 2—阳极。



    图 2 6890 微型 ECD

    1—隐藏式阳极;2—扰动气体混合;3—硬填塞;4—熔融石英插管

    5—毛细管色谱柱 (检测区域体积0.1.5mL)

    3.ECD 的性能 ECD是一种浓度型检测器, 对填充柱色谱仪来说由于它的柱容量大,进样量大检测器的池体积可大一些(约 1 mL),但对毛细管色谱柱来说ECD的池体积就要小些(200~300μL 或更小一些),不过池体积小了灵敏度就要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采用同轴移位式ECD

    ECD 有三种供电方式:库仑计式、恒电流式及恒频率式,它们的工作方式和性能见下表

    ECD的三种工作方式和性能



    CD在气相色谱检测器中是灵敏度最高的一种, 载气的纯度和流速对信号值和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求载气的纯度在99.99%以上。 检测器的温度对ECD响应值也有较大的影响。此外,进样量要注意不可超载。

0
    +关注 私聊
  • yhl-87_

    第12楼2009/10/29

    毛细管气相色谱系列讲座(13)

    毛细管气相色谱仪检测器(D)---TID


    热离子检测器 TID(Thermionic Detector,简称TID)

    1 TID的原理 TID又称氮磷检测器(NPD),它是在 FID 的喷嘴和收集极之间放置一个含有硅酸铷的玻璃珠. 这样含氮磷化合物受热分解在铷珠的作用下会产生多量电子, 使信号值比没有铷珠时大大增加,因而提高了检测器的灵敏度。这种检测器多用于微量氮磷化合物的分析中。

    2 TID 的结构 TID 早期也称为碱焰离子化检测器(AFID),也有人叫做氮磷检测器(NPD),其结构示意图见下图所示。它与 FID 极为近似,不同之处只在火焰喷嘴上方有一个含碱金属盐的陶瓷珠,所用碱金属有 Na, Rb 和 Cs。



    图 热离子检测器的示意图

    1—绝缘体; 2—信号收集极; 3—碱金属加热极; 4—毛细管柱末端;

    5—空气; 6—氢气; 7—补充气; 8—毛细管柱; 9—检测气加热块;

    10—火焰喷嘴; 11—微焰; 12—玻璃/陶瓷珠加热线圈;

    13—检测器筒体.

    3 TID 的性能

    (1).TID 本质上是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火焰上加碱金属盐, 使之产生微弱的电流,电流的大小与火焰的温度有关,火焰的温度又与氢气的流量有关,所以必须很好地选择和控制氢气的流量。厂家对TID 所用氢气的流量有严格的规定,据有人研究氢气变化 0.05% 将使TID 的离子流改变1%。

    (2).TID的灵敏度和基流还决定于空气和载气的流量,一般来讲它们的流量增加灵敏度要降低。载气的种类也对灵敏度有一定的影响,用氮做载气要比氦做载气提高灵敏度10%。其原因是用氦时使碱金属盐过冷,造成样品分解不完全。

    (3).极间电压与 FID 一样,在 300 V 左右时才能有效地收集正负电荷,与FID不同的是 TID 的收集极必须是负极,其位置必须进行优化调整。

    (4). 碱金属盐的种类对检测器的可靠性和灵敏度有影响,一般讲对可靠性的优劣次序是K > Rb > Cs,对N的灵敏度为Rb > K > Cs。

0
    +关注 私聊
  • yhl-87_

    第13楼2009/10/29

    毛细管气相色谱系列讲座(14)

    毛细管气相色谱仪检测器(E)---FPD


    火焰光度检测器 FPD(Flame Photometric Detector,简称FPD)

    1 FPD的原理 FPD的原理是基于样品在富氢火焰中燃烧,使含硫、磷的化合物经燃烧后又被氢还原, 产生激发态的 S2*(S2的激发态)和 HPO*(HPO的激发态) , 这两种受激物质反回到基态时幅射出 400 nm 和 550 nm 左右的光谱, 用光电倍增管测量这一光谱的强度, 光强与样品的质量流速成正比关系。FPD是灵敏度很高的选择性检测器, 广泛地用于含硫、磷化合物的分析。

    2 FPD 的结构 FPD是把FID和光度计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开始为单火焰FPD,1978年后为了弥补单火焰FPD的缺点, 开发出双火焰的FPD, 其结构见下图。它有两个相互分开的空气~氢气火焰,下边的火焰把样品分子转化成燃烧产物, 其中含有相对简单的分子, 如S2和HPO;上面的火焰产生可发光的激发态碎片,如 S2* 和HPO*,对准上面火焰有一个视窗,用光电倍增管检测化学发光的强度,视窗用硬质玻璃制成,火焰喷口用不锈钢制成。




    火焰光度检测器的示意图

    (a) 双焰火焰光度检测器 1—滤光片;2—透镜;3—光电倍增管;4—检测器底座

    5—空气 1;6—氢气;7—空气 2; 8—火焰 1;9—火焰 2;10—点火器。11—窗口。

    (b) 双火焰喷嘴 1—空气 1 + 色谱流出物;2—氢气;3—空气 2;4—火焰喷嘴 1;

    5—火焰 1;6—火焰喷嘴 2;7—火焰 2;8—检测器筒;9—窗口



    3 FPD 的性能 FPD是用于测定含硫、磷化合物的选择性检测器,其火焰是富氢焰,空气的供量只够与70%氢的燃烧反应,所以火焰温度较低以便生成激发态的硫、磷化合物碎片。

    载气、氢气和空气的流速对FPD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气体流量控制要很稳定。对含硫化合物的测定火焰温度宜在390℃左右,可生成激发态的S2*;对含磷化合物的测定氢和氧的比例价应在2-5之间,根据样品不同要改变氢氧比,还要把载气和补充气量进行适当调节,以便获得好的信噪比。

0
    +关注 私聊
  • yhl-87_

    第14楼2009/10/29

    毛细管气相色谱系列讲座(15)

    毛细管气相色谱仪检测器(F)---单丝热导检测器




    毛细管气相色谱要和 TCD 配合使用,必须要使用微型热导池,而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的单丝热导检测器可以很好地配合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使用。即单丝流路调制式TCD。一般TCD载气在池腔中的流动都是按一定方向,连续匀速通过参考池和测量池。而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的单丝流路调制式TCD,其载气通过池腔是按一定的周期改变方向、间断通过热丝的,如图 1 所示。




    图 1 单丝流路调制式TCD示意图



    图中池体为长方形不锈钢制成,其中有长方环形气体流路,左通道中装有热丝,右通道比左通道略粗。下方 l 为毛细管柱和尾吹气人口, 2、3为切换气(或称调制气、参比气)入口。开机条件稳定后,柱流出物和尾吹气以一定的流速进入池腔,它的流动方向完全受切换气控制。当切换气以一定的流速(如 30 mL/min)从 2 进人,其中 20 mL/min 通过热丝,从出口 4 排出,另外 10 mL/min的切换气与柱流出组分一起通过右侧,从出口排放掉,热丝只作参比气测量[图 1 (a)]。当切换气从 3 进入,流过右侧排出;柱流出物和余下切换气即通过热丝,而后排出,这时作样品测量[图 1 (b)]。如此反复切换,频率为 5 Hz,即每 100 毫秒切换一次,每秒切换10次。对热丝而言,十次中有五次是样品气通过,另五次为参比气通过。该单热丝为惠斯顿电桥的一个臂,组成恒丝温检测电路,见图 2 所示。它是用时域差从一根热丝上分别取得测量和参比信号。A/D数据采集速率为80 Hz,即100 ms 取 8 次数据,1s 取 80 次。具体到一次参比和测量转换,200 ms 中 8 次取得参比数据,另外 8 次取得测量数据。最后用电子线路将这种脉冲式的色谱峰解调成正常的色谱信号峰。



    图 2 单丝流路调制式TCD电桥示意图



    (这一节取材于吴烈君编著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北京:化工出版社会,2000)

0
    +关注 私聊
  • yhl-87_

    第15楼2009/10/29

    毛细管气相色谱系列讲座(16)

    毛细管气相色和填充柱色谱的比较


    毛细管色谱柱(非填充毛细管色谱柱)是中空的,所以它的比渗透率 (Bo)比填充柱要大一两个数量级,因而色谱柱长度可以到几十到一百米。比渗透率 (Bo)的定义如下:



    表 2 是各种色谱柱性能的比较,从表 2 和图 1 的数据和色谱图可以说明毛细管柱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为了形象地比较 WCOT 和填充柱总体性能,用图 1 表明两种色谱柱的分离情况。


    (这一部分取材于傅若农编著的《色谱分析概论》(化工出版社,2000)

0
    +关注 私聊
  • yhl-87_

    第16楼2009/10/29

    毛细管气相色谱系列讲座(17)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一)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类型

    1 名称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 高雷称之为“开管柱”(open tubular column),因为这种色谱柱是中空的,他强调这种色谱柱的特点是它的“空心性”,而不是它的“细小性”,但是人们的习惯难以改变,多数人仍把这种色谱柱叫做毛细管气相色谱柱。

    2 毛细管气相色谱的类型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内径一般小于 1mm,又可分为开管型和填充型两大类。

    一. 填充型毛细管柱 这一类又分为两类。

    (一) 填充毛细管柱 这种毛细管柱是先在较粗的厚壁玻璃管中装入松散的载体或吸附剂,然后再拉制成毛细管柱。如装入的是载体,可涂渍固定液成为气-液填充毛细管柱;如装入的是吸附剂,就成为气-固毛细管柱。这种毛细管柱近年很少使用了。

    (二) 微填充柱 这种毛细管柱与一般填充柱一样,只是它的内径较细(1mm 以下),它是把固定相直接填充到毛细管中。这种色谱柱在气相色谱中应用不多。

    二. 开管型毛细管柱 又可分为三小类。

    (一) 常规毛细管柱 这类毛细管柱的内径为 0.1~0.3 mm,一般为 0.25 mm左右,可以是玻璃柱也可以是弹性石英柱,它们按内壁处理方法不同又可分为

    (1). 壁涂毛细管柱(Wall Coated Open Tubular Column) 简称WCOT柱,这种毛细管柱是把固定液直接涂渍到毛细管柱壁上,现在多数毛细管柱是这种类型的。

    (2). 多孔层毛细管柱( Porous-Layer Open Tubular Column) 简称PLOT柱,它是先在毛细管内壁上附着一层多孔固体,然后再在其上涂渍固定液,在这一类毛细管柱中使用最多的是“载体涂层毛细管柱”( Support Coated Open Tubular Column) 简称SCOT柱,它是先在毛细管壁上涂覆一层硅藻土载体,然后再在其上涂渍一层固定液。

    (二) 小内径毛细管柱( Microbore Column ) 这类毛细管柱的内径是小于100μm的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多用来进行快速分析。

    (三) 大内径毛细管柱(Megaobore Column) 这类毛细管柱的内径为320μm 和 530μm ,为了用这种色谱柱代替填充柱,常做成厚液膜柱,如液膜厚度为5~8 μm。



    现在使用最多的弹性石英(熔融二氧化硅)毛细管色谱柱,如下图所示。



0
    +关注 私聊
  • yhl-87_

    第17楼2009/10/29

    毛细管气相色谱系列讲座(18)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二)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材料

    自从毛细管气相色谱诞生以来,研究过多种柱材料,如塑料、铜、镍、金、银和不锈钢,但是7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是玻璃,80 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是熔融二氧化硅(石英),即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90 年代以后为了制备高温毛细管柱,又有部分使用不锈钢毛细管柱(内壁涂一层惰性的二氧化硅)的趋势。

    1 毛细管柱材料对柱性能的影响 目前主要毛细管柱材料是石英,我国多称作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这种材料在体相中基本不会有金属杂质,所以表层成分不会有路易氏酸的活化点,但在石英表面上主要是和硅原子相连的羟基,在此表面上的硅原子以四面体形式和三个氧原子形成共价键,这三个氧原子位于体相中,这样在低温下表面的硅原子趋向于与一价的氢氧基连接实现其共价结合。即形成自由羟基,在高温下则会形成脱水的有一定张力的氧桥。表面羟基如果被氧隔离,相距 0.31 nm 时就不能在两个羟基之间形成氢键了,氢和氧之间相距 0.24-0.28 nm 最适于形成氢键。据有人测定在石英表面上于室温下每 1 nm 面积上有 5 个羟基,在常温和常压下水会以氢键方式吸附在它的表面上,当加热时可以把物理吸附水除去,留下自由羟基,进一步加热会使相邻羟基脱水成氧桥。从室温到165℃ 只能把物理吸附水除去,约在 400℃左右会使羟基脱水成氧桥,如把这样的二氧化硅冷却并暴露于水蒸汽中,还可以恢复再形成硅醇基。所以在玻璃或石英表面上有硅醇基、硅氧桥和可能存在的金属氧化物,因而会和被分离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即: ① 路易氏酸活化点对一些电子云密度大的化合物如醇、酮、胺以及π键化合物产生吸附作用;② 表面硅醇基是质子给于体,它很容易和局部电子云密度大的化合物产生强烈的吸附作用;③ 硅氧桥是质子受体,易于和给质子的化合物产生吸附作用;④ 石英表面的硅氧四面体结构会产生色散力的吸附作用。

    2 毛细管柱表面的湿润性 在毛细管柱表面涂渍固定相,要得到高柱效,固定相必须形成一个均匀、完整的液膜,要达到这一目的,固定相在柱表面上要有较好的湿润性,湿润性好坏的标准是固定相在柱表面上接触角的大小,接触角小则易于湿润,也就是易于成膜。要使接触角小则固定相的表面张力(γ)要小于固定相和毛细管表面的附着力。或者说固定相的表面张力要小于石英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限CST, )。CST的定义是: 当液体的表面张力大于某一固体表面的CST时,此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接触角就大于零。CST的测定是这样的: 在给定的固体上用一组同系化合物测定接触角(θ),把 cos θ 对此同系物的表面张力作图,一般成一直线,在cos θ=1 时的表面张力即为该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CST)。如果液体的表面张力小于某固体的CST,其接触角就等于零,因此该固体就可以被液体所湿润。

    玻璃或石英是一种高表面张力的固体,光滑干净玻璃表面的CST≤3×10-4 N /cm,而典型的固定相CST=3~5 ×10-4 N /cm,所以玻璃表面如不处理就难以涂渍成均匀的液膜。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表面张力为1.9~2.0×10-4 N /cm,所以它易于涂渍在毛细管柱上。

    (这一节取材于傅若农编著的《色谱分析概论》,化工出版社,2000)

0
    +关注 私聊
  • yhl-87_

    第18楼2009/10/29

    毛细管气相色谱系列讲座(19)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三)


    弹性石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拉制

    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这种色谱柱是1979年由Dandeneau 和 Zerener 首先制作成功的,是用光导纤维拉制机,拉成管壁很薄的毛细管柱,由于内径小、管壁薄,而石英表面又有很高的抗张强度,所以这种毛细管柱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卷曲成很小的圆圈(如 1 cm 直径)不会折断。石英表面如被污染或不当的处理,其强度就会大大下降,所以拉制出来的石英毛细管柱必须立即在外边涂敷一层保护层,一般为聚酰亚胺,这一保护层应具有较好的强度和耐热性,在 300℃ 下使用,流失不显著。但是近年来耐高温毛细管柱的需求日增,比如要求高达100~120 个碳原子烷烃的分离,色谱柱要在400~450℃下工作,这样聚酰亚胺就难以胜任了,于是出现了柱外镀铝的石英毛细管柱。

    下图是弹性石英毛细管柱的拉制机示意图。这种拉制机是拉光导纤维用的,高温电炉可达2000℃,拉毛细管柱经聚酰亚胺槽,在柱外边涂覆一层聚酰亚胺保护层。



    石英毛细管柱拉制机示意图

0
    +关注 私聊
  • yhl-87_

    第19楼2009/10/29

    毛细管气相色谱系列讲座(20)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预处理(四)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预处理

    1.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粗糙化 由于玻璃或石英是一种高表面张力的固体,光滑干净玻璃表面的 CST≤3×10-4 N /cm,而固定相的表面张力常常大于此数值,所以玻璃表面如不处理就难以涂渍成均匀的液膜,所以在涂渍固定相之前要进行粗糙化处理。对玻璃柱研究过多种粗糙化方法,对石英毛细管柱的粗糙化方法有下列一些。

    一.沉积石墨化碳黑

    在 60 年代中期 Grob 就研究了几种在玻璃毛细管内壁上沉积石墨化碳黑的方法。到 70 年代中期,可以用静态或动态法把石墨化碳黑的胶体溶液沉积到毛细管内壁上,它的黏附力很好,也可以把石墨化碳黑胶体溶液沉积到弹性石英毛细管内壁上。燕山石化研究院用石墨化碳黑的超细粉,在有机溶剂中用大功率超声波制成胶体溶液,涂渍到弹性石英毛细管柱上,作气-固色谱用。也可以把石墨化碳黑的超细粉和液晶混合在一起,涂渍到弹性石英毛细管柱上(单纯液晶是很难涂渍的)。

    二 .沉积氯化钠

    70 年代中期就有人用 NaCl 的胶体溶液以动态法涂渍在毛细管内壁上。胶体溶液是往 NaCl 饱和水溶液中加入 1,1,1-三氯乙烷,把此溶液通过毛细管柱,等溶剂蒸发后再涂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这样可以增加 NaCl 的覆盖量,最后在 350℃ 下加热 1 h ,使之重结晶,要达到最大的NaCl 覆盖量,胶体溶液通过柱子的量最少为25μL/cm2 的柱表面,接触时间最少要 40 min ,流动速度在 1~5cm/s。

    也有人用三氯甲烷代替 1,1,1-三氯乙烷,成功地制备出沉积氯化钠的玻璃和石英毛细管柱,在这样粗糙化过的毛细管柱上可以涂渍多种极性固定相,如: OV-17, PEG-20M, FFAP, OV-225 和DEGS等。

    三.沉积二氧化硅

    70 年代中期有人开发出一种在固定相溶液中悬浮硅烷化二氧化硅,进行涂渍固定相的方法,在固定相溶液中加入硅烷化二氧化硅颗粒,改变了固定相在柱内表面上的铺展性能,可以大大改善液膜的稳定性。他们所用的二氧化硅称为Silanox 101,这是一种经过三甲基硅烷化的熔融二氧化硅。最初用的二氧化硅尺寸为 7μm , 这样的颗粒不能黏附在毛细管壁上,也不会自行聚集,必须和一种黏结剂一起进行涂渍。例如把固定相和一种表面活化剂,如氯化苄基二苯基膦(BTPPC),共同作黏结剂。涂渍分两步进行: 首先把 Silanox 101 旋浮于稀的固定相溶液中,把此溶液通过毛细管柱,二氧化硅颗粒被固定相黏附在管壁上。第二步把较浓的固定相溶液再通过毛细管柱,使固定相的量达到所需的量。第一步所用的典型溶液是把 0.5 g 的固定相用超声波与 2 g Silanox 101 及 100 mL 高密度溶剂(如四氯化碳或三氯甲烷)制成旋浮液。毛细管柱先用上述溶剂湿润一下,把上述旋浮液通入毛细管柱,通入的旋浮液量为25%的柱长,以 5 cm/s 的速度使旋浮液向前移动。等旋浮液的液柱离开毛细管,用氮气吹拂 3 h 使之干燥。第二步是把固定相溶于黏度小的溶剂(如异辛烷)中,把此溶液通入经第一步处理过的毛细管柱中,速度为 2 cm/s 。但是这种方法不易于极性固定相的涂渍。目前使用粒度更小的二氧化硅进行涂渍。

0
    +关注 私聊
  • yhl-87_

    第20楼2009/10/29

    毛细管气相色谱系列讲座(21)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五)——去活



    石英毛细管柱的去活

    一支高性能的毛细管柱应具备四个方面的优良性能: 柱效高,活性低,热稳定性好,和保留性能重复性好。而要想达到这样的性能,去活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无论是玻璃柱还是石英柱都需要去活,为此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没有一种万能的去活方法,必须依柱材料和所涂固定相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去活方法。

    1 早期的去活方法 早在70年代初 Aue 就发现用 PEG 20M 在 280℃下处理硅藻土载体,可使载体去活得到高柱效。之后有人把 Aue 的方法用于玻璃毛细管柱的去活,方法是: 用 2 % 的 PEG 20M 溶液处理毛细管柱,把两端封口后在 280℃ 下加热 16 h,然后用二氯甲烷和甲醇洗涤毛细管柱,这样就得到去活的效果。此后 Grob 家族又研究了这一方法,他们采用较稀的 PEG20M 溶液多次处理毛细管柱,然后再加热处理。用 PEG 20M 去活的毛细管柱当去活层很薄时,可以与非极性固定相相容;如果形成较厚的一层去活膜时,可以与极性固定相相容。这样去活的毛细管柱在高于 250℃ 使用时性能变坏。在低于此温度下使用其性能很好,所以至今仍有人使用。

    2 硅烷化去活

    (1) 早期的硅烷化去活方法 前苏联的 Kiselev 等首次提出用硅烷化的方法去活,他们用三甲基氯硅烷(TMCS)作硅烷化试剂,和玻璃表面上的自由硅醇基反应,生成硅醚基。也有用六甲基二硅烷胺(HMDS)做硅烷化试剂的。

    后来 Novotny 等人的研究工作指出: 用取代基的硅烷化试剂进行去活,在毛细管柱表面引入与固定相相同的基团,可增进与固定相的相容性,例如在毛细管柱表面引入腈基基团,就可以容易地涂渍β,β-氧二丙腈。因此在去活的方法中要考虑在去活之后的表面上要有与所涂渍固定相相容的基团。这样在改进表面的湿润性,才可以涂渍出柱效高的色谱柱。

    (2). 高温硅烷化去活方法 1977年 Welsch 等人首次提出高温硅烷化去活的方法,他们的方法是:把HMDS试剂以动态法(液柱速度为 4~5 cm/s )涂渍在毛细管内表面上,把柱两端封口后快速加热到 300℃,并在此温度下保持 20 h 。这样处理后的毛细管柱可获得很好的去活效果。此后有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更高的温度(400℃)下进行高温硅烷化处理可得到更好的效果。

    Grob 等人建议使用二苯基四甲基硅胺烷做去活试剂要优于HDMS,前者有较大的分子体积,虽然它会阻碍硅烷化的进行,但是由于较大的分子体积可以掩盖未反应的硅醇基,起到保护伞的作用。

    (3). 聚硅氧烷高温裂解去活(HTS) 1979年 Shomburg 提出一个把聚硅氧烷在高温下裂解去活的方法,用以为玻璃毛细管柱去活,即用动态法把OV-101涂渍在毛细管柱中,把柱两端封口后加热 2~20 h 。在加热过程中聚硅氧烷受热部分分解,一些分解产物和毛细管柱表面上的硅醇基反应,然后用溶剂把未分解的聚硅氧烷洗去。这种方法叫做聚硅氧烷降解法(PSD),这一方法要在高达450℃的温度下进行。

    (4). 含氢硅油裂解去活 由于聚硅氧烷高温裂解去活需要在高温下处理,而弹性毛细管柱的外涂层聚酰亚胺又不能经受450℃的高温,为此有人提出用含氢硅油作硅烷化试剂,用含氢硅油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250℃)去活,这一方法有以下的优点:

    (5). 全硅烷化去活(Persilylation) 1979年 Grob 提出用六甲基二硅氨烷(HMDS)对玻璃毛细管柱进行去活,称为全硅烷化去活。全硅烷化去活的方法既有去活的作用又有改进固定液湿润性的作用,因而是在毛细管制造技术中十分令人满意的方法.全硅烷化去活不仅可以用于固定相的毛细管色谱柱.也可以用于涂固定相的弹性石英管,如GC/MS 中的联接管,或保留间隙管。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