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皎然

    第32楼2010/02/22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 至真要大论》

0
    +关注 私聊
  • 皎然

    第33楼2010/02/22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 周杓元《温证指归 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0
    +关注 私聊
  • 皎然

    第34楼2010/02/22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 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 伤寒脉舌》

0
    +关注 私聊
  • 皎然

    第35楼2010/02/22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 曹炳章《辨舌指南 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 章虚谷《医门棒喝》

0
    +关注 私聊
  • 皎然

    第36楼2010/02/22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 医门八法 论汗法》

0
    +关注 私聊
  • 皎然

    第37楼2010/02/22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汗论》

0
    +关注 私聊
  • 皎然

    第38楼2010/02/22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匮 寒热》

0
    +关注 私聊
  • 皎然

    第39楼2010/02/22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 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0
    +关注 私聊
  • 皎然

    第40楼2010/02/22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 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 胸膈门 呕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