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熊猫宝宝

    第11楼2010/04/28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5月7日,其前身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及前中央地质调查所等机构的古生物室(组)。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教授为首任所长,现任所长为杨群研究员。

0
    +关注 私聊
  • 熊猫宝宝

    第12楼2010/04/28

    主要研究领域

    1. 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与复苏 研究工作以生物演化为主线,结合环境演变,由老到新,探讨若干重要生物类群的起源、大规模适应辐射、灭绝、复苏的型式和特征,探索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力争在生物演化理论的研究方面有所创新

    2. 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


    本领域广泛涉及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疑难问题。拟充分利用我国特有的化石资源、开展以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晚前寒武纪瓮安生物群、淮南生物群、庙河生物群、西陵峡生物群、蓝田生物群为代表的生物群的研究,提示生命起源与寒武纪大爆发的形成背景和机制,为寒武纪大爆发和生物进化理论提供科学证据。

    3. 重要古植物类群的起源与演化


    本领域的研究采用大植物与孢粉学相结合、形态学与解剖学相结合、古植物与现生植物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开展中生代银杏目、早期陆生维管植物、早期被子植物,以及真蕨植物生殖构造及原位孢子、植物表皮与原位孢粉超微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4. 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型式及其演变


    通过准确、详细的古生代海洋生物的系统研究,采用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新的理论,揭示古生代关键时期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为阐明生物多样性发展过程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5. 中、新生代陆相生态系统和古地理演化


    印支运动以后,我国乃至亚洲东部已为陆地,火山活动十分频繁,以湖相为主的火山-沉积岩系十分发育。此项研究重点是建立起我国中生代湖泊的生态系统和非海相侏罗-白垩纪地层系统,确立全球非海相侏罗-白垩系对比关系,研究中、新生代古生态系统和古地理演化,探讨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以及生态系统演化与地表变化、地球深部运动的关系

    6. 全球年代地层系统与全球界线层型


    本领域的研究目标是建立全球统一的、精确的地质年代框架,为研究地球历史时期各种物质和生命过程提供统一的时间尺度。重点开展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和中-上寒武统全球界线层型、中国奥陶纪年代地层和全球界线层型、志留系底界全球层型的修订、二叠纪乐平统各阶界线层型、陆相侏罗-白垩系层型等研究。

    7. 热河生物群


    本领域重点开展热河生物群的生物分类学与古生态、古地理、古气候的综合研究,探索生物群发生、发展、灭绝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和预测东亚中生代晚期以来环境变化规律和趋势。

    8. 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


    本领域以地史转折时期生态系统的转变过程与机制(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环境背景、陆地生态系统的起源等)、新生代生物演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等为重点,采用古生物学与沉积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方法,揭示生物-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现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地史上的借鉴。

    9. 分子古生物学


    本领域重点开展古DNA和化石氨基酸的研究,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进一步探讨特殊环境下DNA的残存规律;运用可靠化石记录作参考照点,构建选用于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分子钟,以此推算缺乏化石证据的重要生物演化事件的时间;构建主要生物门类的分子系统树,并与谱系树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分子进化证据和地质环境演化规律,从基因层次探讨一些重大演化生物事件的生物机制。

    10. 重要古生物类群和重点地区、重点地层的精细研究


    本领域重点是加强我国古生物学、地层学中许多未知或薄弱领域的研究,加强地质时期重要古生物类群和关键地区、关键时期古生物地层的研究,对与古生物学、地层学有关的重大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行若干古生物门类的总结。

0
    +关注 私聊
  • UPS电源解决方案

    第13楼2010/04/28

    那个流式细胞仪好大啊,我见过的美国BD的很小的呀!

0
    +关注 私聊
  • 熊猫宝宝

    第14楼2010/04/28

    国际合作

    近四年来,我所主办的各种规模和级别的国际学术会议有9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中2006年6月17日,以“远古生命和现代研究途径”(Ancient Life and Modern Approaches)为主题的“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开幕,本次大会规模空前,是继2002 年悉尼第一届国际古生物大会之后的又一次全球古生物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俄国和中国等50个国家的800余位代表出席本次大会(其中,国外代表近500人,国内代表300余人);

    2005年8月18-24日,“第四届国际寒武纪地质大会”在南京召开,有来自21个国家(地区)的170余名代表出席了大会;

    2005年11月1-4日,“侏罗系界线及地质事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有来自14国家的80余位高校、科研院所及国土能源调查等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

    2007年6月27-30日, “第十届国际奥陶系、第三届国际志留系联合大会”在南京隆重举行,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质古生物学家和学者150余人出席本次大会,其中外国代表96名;

    2007年6月21-24日,“第十六届国际石炭-二叠系地质大会”在南京举行,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我国石炭-二叠系研究领域最活跃的科学家共150余人(其中外国专家近100人)出席本次会议。

0
    +关注 私聊
  • 熊猫宝宝

    第15楼2010/04/28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兰州化物所发展概况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兰州分所。建所以来,研究所获得科技奖励成果18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励成果33项(含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6项,为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特别是我国石油化工、“两弹一星”及战略高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催化、润滑和摩擦学理论以及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经过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具有持续科技创新与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的国家西部“资源化学与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


      五十年来,兰州化物所人秉承“立足西部,唯实求真,团结协作,创新奉献”的价值理念,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取得了500多项重要的科技成果。主持完成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研究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形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技术,先后在国内建立了多套万吨级生产装置,形成了4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研制成功的降低卷烟烟气有害成分的催化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于化肥生产过程的催化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固体润滑材料及特种润滑油和润滑脂等研究工作,解决了我国国防建设的重大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绝大多数材料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三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其中在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还作为参与单位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从事材料摩擦学和润滑材料研究的“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该领域发挥了骨干和引领作用,在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的材料与工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自1992年起已连续4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研制的固体润滑材料在“神舟七号”飞船上进行了太空环境试验并成功回收,开创了润滑材料研究的新篇章。负责及参与完成的“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毛细管色谱柱”、“油田化学品”、“地质环境分析”等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有机化学领域,研制的“国产航空煤油抗烧蚀添加剂”获得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合成制备的114#硅油成为我国航天领域不可多得的优良液体润滑剂。



      近年来,研究所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500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及引用的论文数量名列国内科研机构前列;每年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0件左右及一定数量的国际专利,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和甘肃省名列前茅。



      截至2008年底,拥有在职职工430人,其中科技人员总数322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5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20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58人。进入中科院创新岗位219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78%以上。创新队伍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18人,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24人。是国家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单位之一,设有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学博士、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业催化、有机化学硕士点,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多名,现有在学研究生343人。



      研究所建立了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特种润滑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西部特色中药藏药、生态环境材料与工程等4个研究技术平台。拥有价值2亿多元的核磁、质谱、电子显微镜、能谱、红外、摩擦磨损试验等大型科学仪器。拥有相关领域图书50多万册,期刊1000多种。是甘肃省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分析测试中心的挂靠单位。研究所编辑出版《摩擦学学报》、《分子催化》、《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三种国内核心学术期刊。
      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全面深化,在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的新时期、新阶段,兰州化物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中国科学院总目标,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发挥资源化学、新材料和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积累和技术优势,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解放思想、把握机遇、开拓奋进,努力建设“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特色鲜明、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所,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科技贡献。

0
    +关注 私聊
  • 熊猫宝宝

    第16楼2010/04/28

    成果概况


    建所以来,研究所获得科技奖励成果18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励成果33项(含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6项,为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特别是我国石油化工、“两弹一星”及战略高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催化、润滑和摩擦学理论以及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

    近年来,研究所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500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及引用的论文数量名列国内科研机构前列;每年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0件左右及一定数量的国际专利,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和甘肃省名列前茅。

0
    +关注 私聊
  • 熊猫宝宝

    第17楼2010/04/28

    晚点继续整理,添加..........

    暂时请勿回帖

0
    +关注 私聊
  • guoshuai208

    第18楼2010/04/28

    这个怎么这么多,条理能清晰一些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