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11楼2010/09/12

    Mg

    (音美),MAGNESIUM,源自Magnesia,为小亚细亚的一个古老城镇名,1775年在该处发现镁。蕴藏量居所有元素中的第 八位。制成粉末或箔片,用于爆竹、**和闪光灯。它有一项奇特的生理效应:人体内镁含量缺乏时,会导致和酒精中毒同样的后果──发现震颤性谵妄症。

    镁和钙与钾和钠一样,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一些元素。但由于它们的化学活泼性和钾、钠相近,不容易把它们的单质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因此使化学家们长期不能肯定它们作为元素存在。只是在电池发明以后,化学家们才得到了分解活泼元素化合物的武器。利用电解的方法分离出它们的单质,它们才作为元素被确定下来。

    1808年5月,英国化学家戴维(Sir Humphry Davy,17781829)电解汞和氧化镁的混合物,得到镁汞齐,将镁汞齐中的汞蒸馏后,就得到了银白色的金属镁。

    镁的英文名称为Magnesium,它的命名取自希腊文,原意是“美格尼西亚”,因为在希腊的美格尼西亚城附近当时盛产一种名叫苦土的镁矿(就是氧化镁),古罗马人把这种矿物称为“美格尼西·阿尔巴(magnesia alba)”,“alba”的意思是“白色的”,即“白色的美格尼西亚”。我国则根据这个词的第一音节音译成镁。镁的元素符号为Mg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12楼2010/09/12

    Al
    铝 历史与传说
     
     传说在古罗马,一天,一个陌生人去拜见罗马皇帝泰比里厄斯,献上一只金属杯子,杯子像银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分量很轻。它是这个人从黏土中提炼出的新金属。但这个皇帝表面上表示感谢,心里却害怕这种光彩夺目的新金属会使他的金银财宝贬值,就下令把这位发明家斩首。从此,再也没有人动过提炼这种“危险金属”的念头,这种新金属就是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铝。aluminum一词就是从古罗马语alumen(明矾)衍生而来的。

      而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命令官员给自己制造一顶比黄金更名贵的王冠——铝王冠。他戴上铝王冠,神气十足地接受百官的朝拜,这曾是轰动一时的新闻。拿破仑三世在举行盛大宴会时,只有他使用一套铝质餐具,而他人只能用金制、银制餐具。即使在化学界,铝也被看成最贵重的。英国皇家学会为了表彰
    门捷列夫对化学的杰出贡献,不惜重金制作了一只铝杯,赠送给门捷列夫。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在他的小说《怎么办》中写到:终有一天,铝将代替木材,甚至可能代替石头。看,这一切是多么奢侈,到处都是铝。

      我们都知道地壳中最丰富的金属是铝,它占整个地壳总质量的7.45%,仅次于氧和硅,位居金属元素的第一位,是居第二位的铁含量的1.5倍,是铜的近4倍。

    描述
      银白色有光泽金属,密度2.702克/立方厘米,熔点为660.37℃,沸点为2467℃。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导电性和延展性。化合价+3,电离能5.986电子伏特。铝被称为活泼金属元素,但在空气中其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使之不能与氧、水继续作用。在高温下能与氧反应,放出大量热,用此种高反应热,铝可以从其它氧化物中置换金属(铝热法)。

      例如:8Al+3Fe₃O₄=4Al₂O₃+9Fe +795千卡。(需要使用镁做引燃物)

      在高温下铝也同非金属发生反应,亦可溶于酸或碱放出氢气。对水、硫化物,任何浓度的醋酸,以及一切有机酸类均无作用。
    浓硫酸、浓硝酸可以使之表面迅速反应,产生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金属继续反应(钝化反应)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13楼2010/09/12

    Si

    硅,人类认识硅的化合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人类学会在熊熊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就开始了解黏土,而黏土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二氧化硅。硅是分布很广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名列第二位,约占地壳总质量的27.72%。硅以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的形态存在于砂子、土壤、矿物之中,但是要制得单质硅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然界没有游离态的硅。
    戴维很早就意识到硅土(二氧化硅)不是一种元素,但是他采用了强大的电流也难以将硅土分解。他还将钾蒸气通过红热的硅土,也未能获得单质硅。1823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和泰纳用金属钾还原四氟化硅,制得一种棕色的可燃性固体,当时不能断定它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其实这是不纯的单质硅。
    1823年,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重复了盖·吕萨克和泰纳的实验,并用水对不纯的硅进行长时间的洗涤,终于将其中的杂质氟硅酸钾洗掉,得到了纯净的单质硅。接着他又用金属钾与氟硅酸钾反应制得了单质硅。
    30年后,法国化学家戴维尔把粉末状的硅溶解在熔融的合金中,慢慢冷却,制得一种具有灰黑色金属光泽的晶体,这就是晶体硅。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14楼2010/09/12

    P (磷 )
    磷,原子序数15,原子量30.973762,元素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发光物”。
     在化学史上第一个发现磷元素的人,当推十七世纪的一个德国汉堡商人波兰特(Henning·Brand,约1630年~ 约1710 年)。他是一个相信炼金术的人,由于他曾听传说从尿里可以制得“金属之王”黄金,于是抱着图谋发财的目的,便用尿作了大量实验。1669年,他在一次实验中,将砂、木炭、石灰等和尿混合,加热蒸馏,虽没有得到黄金,而竟意外地得到一种十分美丽的物质,它色白质软,能在黑暗的地方放出闪烁的亮光,于是波兰特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冷光”,这就是今日称之为白磷的物质。波兰特对制磷之法,起初极守秘密,不过,他发现这种新物质的消息立刻传遍了德国。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15楼2010/09/12

    硫 S(Sulfur

    由于硫在自然界有天然存在,因此,古代在有历史记载以前,人们就发现了硫。《本草经》(秦汉)中说:“石硫黄⋯⋯能化金银铜铁,奇物。”
    说明我国古代学者早已对硫的性质有所研究。
    硫的基本性质早在1777 年就为拉瓦锡所认识。硫的命名起源于远古时代,中国《本草纲目》中称“石硫黄”,拉丁文称“Sulfur”,在英国写作“Sulphur”。欧洲中世纪炼金术士曾用“ω”符号表示硫。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16楼2010/09/12

    氯 Cl(Chlorine)
    早在13 世纪,人们就可能已经注意到氯和它的常见酸衍生物——盐酸,中世纪时已有王水。
    1658 年,德国化学家格劳拜尔(J.R.Glauber)用硫酸处理普通的盐,得到一种溶液,该溶液能发出一种窒息性的蒸气,即氯化氢,他把该物质称为“盐精”(spirit of salt)。
    由于“盐精”是由盐制得的,且其溶液呈酸性,而盐又最容易从海水中制取,所以这种新物质又被命名为Marineacid 或 Muriatic acid,在拉丁语中, maie 意为“海”,而 muria 意为“海水”,所以将muriatie acid 直译为“海酸”,即盐酸。现代化学中,muriatic 一词的含义是“氯化物”。
    所谓“海酸”正好是一种无氧酸,但在18 世纪后期关于酸的理论认为所有的酸一定都含有氧,所以认为“海酸”分子一定是由氧原子和一些被称为murium(意为“海水物质”)的未知元素组成的。这种错误理论导致了一些化学家误入歧途。1774 年,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在用二氧化锰处理“海酸”时,获得一种令人窒息气味难闻的黄绿色气体,同加热后的王水相仿,化学性质活泼,但舍勒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发现了一种新元素,而只是把它看作一种从二氧化锰获得了附加的氧的“海酸”。认为氯是“脱燃素的酸”。1785 年法国化学家贝托雷(C.L.Berthollet)提议把这种黄绿色气体叫做 Oxymuriatic acid 意为“过氧海酸”。而另一些人则提议将它命名为 murium oxide,意为“海水物质的氧化物”。
    以后的许多化学家们想尽各种办法,诸如利用金属、红热木炭、磷,或任何一种著名的吸氧剂,都没有能从“过氧海酸”中分解出氧来,在这一系列失败之后,直至1810 年英国的年轻化学家戴维(H.Davy)曾企图分解氯气制取氧的实验也告失败,这时他认识到只有认为“过氧海酸”是一种元素,那么所有有关的试验才能得到合理解释。因此他大胆得出结论:“海酸”中不含氧,且断定那种黄绿色的令人窒息的气体是一种新元素,推翻了所有以前采用过的容易使人误入岐途的名称,开始称它为 Chlorine 即“氯”。以后的化学发展新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那种关于“一切酸中皆含有氧”的见解也得到了纠正。而“海酸”现在通常称为“盐酸”或“氢氯酸”。
    Chlorine 一词源自希腊语Chloros,原意为“绿色”。我国清末翻译家徐寿,最初把它译为“绿气”。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17楼2010/09/12

    氩 Ar(Argon)
    1785 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什(H.Cavendish)曾将一份大气氮试样在氧存在下经过反复放电,由此生成的氮的氧化物以水溶出,仍有占总体积1%的气泡不能被水溶解。此后100 多年,这方面的工作毫无进展。直到1892年在剑桥Cavendish 实验室工作的英国物理学教授瑞利(J.W.Rayleigh)发现,由空气除去氧后制备的氮的密度要比通过亚**(NH4NO2)分解而制备的氮的密度高约0.5%。1894 年,苏格兰化学家拉姆赛(W.Ramsay)把空气通入热的铜而除氧,再用烧红的镁将空气中的氮除去,将余下的这种较重的杂质从大气氮中分离出来。从这种杂质的发射光谱研究中,他发现有红色、绿色的200 多条是已知的谱线中未见到的。他鉴定出这是一种新元素,并命名为Argon,即氩。
    “Argon”一词源自希腊语中a—(意为“不”)和ergon(意为“工作”),其原意为“懒惰”、“不活泼”。氩有着某种比金还要冷淡的气质,因此它被称为“贵重气体”(noblegas),直译为“贵族气体”,现代化学中称它为“惰性气体”。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18楼2010/09/12

    钾 K(Potassium)
    纪元前16 世纪,埃及人用钾与苏打制造玻璃,又把植物灰的浸出液(为不纯的碳酸钾)用作有效的洗涤剂。
    1807 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爵士(H.Davy)用电解熔融的钾碱K2CO3 的方法制得金属钾。他电解熔融钾碱(碳酸钾),发现在阴极有强光发生,在其表面出现高度金属光泽的似水银滴的粒状物,有的颗粒一经形成即燃烧,把这些小颗粒放到水中发出刺刺声音,并产生紫色火光,这种新金属从水中放出氢气。
    钾碱从草木灰的浸出液中可以得到,古代人类将草木灰放入水中搅拌,将溶有钾碱的水溶液注入一口大锅中蒸发至干,剩下的残渣形成粉末状物质,该物质在英语中称为Potash,其意思是由pot(意为“锅”)和ash(意为“灰”)合起来形成的,可译作为“锅灰”,汉语一般译作“钾碱”。在中世纪,阿拉伯人将该物质称作“阿尔基利”(alquili)意思是“植物灰”。
    由于钾出现在钾碱(potash)中,所以戴维赋于它一个具有拉丁语发音的名称:potassium(“钾”),意思是含在植物灰中。而德国人也从同一种物质的阿拉伯名称,派生出一个具有拉丁语发音的名称来称呼这种新金属,那就是Kalium,因此钾的元素符号是“K”。即使在称它为Potassium 那些国家中,也同样使用“K”这个符号。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19楼2010/09/12

    钙(Ca)
    1808年5月,英国化学家戴维电解石灰与**的混合物,得到钙汞合金,将合金中的汞蒸馏后,就获得了银白色的金属。瑞典的贝采利乌斯、法国的蓬丁,使用汞阴极电解石灰,在阴极的汞齐中提出金属钙。
    在自然界分布广,钙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如石灰石、白垩、大理石、石膏、磷灰石等;也存在于血浆和骨骼中,并参与凝血和肌肉的收缩过程。金属钙可由电解熔融的氯化钙而制得;也可用金属在真空中还原石灰,再经蒸馏而获得。

      1.先由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得到氯化钙

      CaCO3+2HCl=CaCl2+H2O+CO2↑

      2.电解氯化钙

      CaCl2=(通电)Ca+Cl2↑

      得到钙与副产品氯气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20楼2010/09/12

    钪(Sc)
    渡元素~~先来最轻的,钪。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2.9890克/厘米3。熔点1541℃。沸点2831℃。常见化合价+3。第一电离能为6.54电子伏特。易溶于水,可与热水作用,在空气中容易变暗。
    稀土元素总是被相提并论,这一系列中包括了十五个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和这些同族而性质相似的两个更轻的元素:钪(Sc)和钇(Y)。这一系列元素最初是从瑞典产的比较稀少的矿物中发现的,"土"是当时对不溶于水的金属氧化物的统称,因此得名稀土(Rare earth)。在这十七个元素里面,钪的排位是最靠前的,原子序数只有21,不过就发现而言,钪比他在元素周期表上的左邻右舍都要晚了差不多上百年,即使在稀土里面,钪的发现也不是较早的,排列在钇、铈、镧、铒、铽和镱后面,名列第七。钪在地壳里的含量并不高,只有5*10-6,也就相当于每一吨地壳物质里面有5克(一小块德芙巧克力或者大白兔奶糖),不但和其他轻元素相比要低不少,在整个稀土元素中含量也仅属中等。另外,稀土元素的矿藏仿佛是在开**局会议一样,只要一开会,这一伙元素就往往要全部列席会议,这样一来,想从混生的矿藏中找到钪并不容易。不过虽然一直没被发现,这个元素的存在却已经有人作出过预言。在门捷列夫1869年给出的第一版元素周期表中,就赫然在钙的后面留有一个原子量45的空位,后来门捷列夫将钙之后的元素暂时命名为“类硼”,并给出了这个元素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
    十九世纪晚期,对稀土元素的研究成为了一股热潮,稀土元素被相继发现。在钪发现之前一年,瑞士的马利纳克(de Marignac)从玫瑰红色的铒土中,通过局部分解硝酸盐的方式,得到了一种不同于铒土的白色氧化物,他将这种氧化物命名为镱土,这就是稀土元素发现里面的第六名。1879年,瑞典的化学教授尼尔森(L.F.Nilson, 1840~1899)和克莱夫(P.T.Cleve, 1840~1905)差不多同时在稀有的矿物硅铍钇矿和黑稀金矿中找到了一种新元素。他们给这一元素定名为"Scandium"(钪)。后来克利夫从铒土出发,将铒土作为大量组分排除掉,再分出镱土和钪土之后,又从剩余物中找到了钬和铥这两个新的稀土元素。做为副产物,他提纯了钪土,并进一步了解了钪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经过对比,发现门捷列夫对钪(他称为Ed)性质的预言极其精准:可以形成Eb2O3形式的化合物,其比重3.5,碱性强于氧化铝,弱于氧化钇和氧化镁;是否能与氯化铵反应还是疑问。钪土Sc2O3,其比重3.86,碱性强于氧化铝,弱于氧化钇和氧化镁,与氯化铵不反应。   盐类无色,与氢氧化钾和碳酸钠形成胶体沉淀,各种盐类均难以完好结晶。钪盐无色,与氢氧化钾和碳酸钠形成胶体沉淀,硫酸盐极难结晶。   碳酸盐不溶于水,可能形成碱式碳酸盐沉淀。碳酸钪不溶于水,并容易脱掉二氧化碳。   硫酸复盐可能不形成矾。 钪的硫酸复盐不成矾。   无水氯化物EbCl3挥发性低于氯化铝,比氯化镁更容易水解。 ScCl3升华温度850oC,AlCl3则为100oC,在水溶液中水解。   Eb不由光谱发现。 Sc不由光谱发现。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