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阿迈

    第21楼2011/05/07

    附录:最后这一部分介绍的扫描电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用到的都是"光栅扫描"(Raster Scan),同电视成像技术中所用到的一样。这幅简笔画清晰地表明了Raster这个名字的来历:是介于耙子、叉子和锄头之间的一种工具。它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光栅扫描的结果是形成一幅横条纹图像,如同犁耙垦过的田地。

0
    +关注 私聊
  • 去年冬天

    第22楼2011/05/07

    还好显微镜不是真这么大,不然用起来多麻烦呀

    罂粟(mikezhu2010) 发表:1931年,一束轻盈的电子在一条一米多高的巨型金属柱中加速(图为一台1933年制作的电镜),继而被汇聚在一些小网格样品上,将小格放大了14.4倍。这台试验品就被定义为“世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电镜),尽管放大本领和一把手持放大镜差不多,但它却标志人类首次以电代光“照”出了物体的影像。执行这项工程的德国科学家卢斯卡也因此在55年后被颁予诺贝尔奖。电镜诞生后,电子被不断提速,其波长越来越短,能照出的细节也越来越精致——10年之内,电镜的理论分辨率已达10纳米(当然那时没有真正实现),是细胞膜的厚度。


    然而,正当前途试探性地铺展开,二战的炮声打响,西门子刚刚兴建的实验室毁于空袭;两位重要的科学家失去生命,电镜史中留下辛酸一笔。

    镜头跳转至1945,细胞学为这个年头欢欣鼓舞。在纽约一间黑漆漆的屋子里,一个完整细胞第一次在墨色的电镜底片上留下它舒展的身影(图),其内部格局依稀可辨。在发表这幅照片的文献中,作者Porter好奇地对着这个宝贵的模特儿远观近瞧,并对每一条细小的分叉和每一处模糊的颗粒详加论述,留有15幅“明星照”为证——人们借助电镜首次清晰地看到,细胞内部原来不是“一锅粥”,而是分门别类码好的。Porter在随后的研究中依据无数电镜照片对细胞内部这些高度有序的门类加以命名,其中最著名的如“内质网”、“微管”、“纤毛”和“衣被小泡”。可惜在若干年后,诺贝尔奖在评选“细胞生物学先驱”时却略过了这位第一次近距离窥视完整细胞的科学家;不过,他留给当代和后代人那些电镜照片,则确实地见证了细胞生物学随电镜技术日渐完善而发展的脚步,使得Porter作为“细胞学之父”而被许多人记住。

0
    +关注 私聊
  • 小M

    第23楼2011/05/08

    应助达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扫描电镜已经小很多啦!甚至有台式机,和计算机差不多大小的!

    去年冬天(7336167) 发表:还好显微镜不是真这么大,不然用起来多麻烦呀

0
    +关注 私聊
  • asahi42

    第24楼2011/05/08

    每个新学科,每种新仪器的发展史都包涵着几代人的心血和生命.我们虽然不要求面对每一台电镜都能想到列文虎克或者胡克,但至少它除了是一种工具,更是一件艺术品,是近一个世纪人类智慧的高度浓缩和完美体现.这样的话,也许才能更尊敬它,更爱护它的吧~

0
    +关注 私聊
  • phdmater

    第25楼2011/05/10

    如此强帖!!!!!

0
    +关注 私聊
  • yoyo

    第26楼2011/09/06

    多谢分享!一篇很风趣幽默的电镜发展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