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胖丁丁

    第387楼2012/11/23

    看到一则转贴,觉得有点靠谱。。。
    -------------------------------------
    “ 以一个轻度酒鬼的身份,我还是赞同增塑剂是为了增强高档白酒的挂杯效果的说法,否则不会出现高档白酒普遍超标而低档白酒却不超标的怪事。 ”

    -------------------------------------------------------------
    酒鬼酒把增塑剂超标247%的原因推到塑料瓶盖上,这是欺负塑料瓶盖不会喊冤呐。
    白酒不是葡萄酒,葡萄酒才需要让液体和橡木塞浸润,所以要倾斜着保存,白酒都是竖立保存,液面根本接触不到瓶盖。如何溶出。
    推到塑料瓶盖是个“好主意”,可以给人一种“这是意外之失”,而且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换个盖不就行了么。。然后,这事就算过去了,千错万错,都是盖子的错。
    塑料瓶盖,你就是白酒厂里的临时工啊。。

0
    +关注 私聊
  • 胖丁丁

    第388楼2012/12/23

    <继续写实验记录>
    谈了不少我个人对实验室工作的定位理解,总结一下,无论你是什么实验室的什么岗位,都只是诸多社会流程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整个流程能顺畅可持续地执行下去。

    下面还是缩回实验室,回到我们自身,看看我们在实验室里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实验室需要我们做什么。

    先换个角度,我提一个定律。

    我总结了一个有趣的定律,自己命名其为“do something”定律。这个名字来源于很早以前看过的一个好莱坞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与情节我已经完全无印象,只牢牢记住了一个场景:大风大浪大湖,离岸边并不是太远的波涛中,一艘小小的救生船,上面有一个救生员加几个狼狈的获救者,于疾风骤雨中上下颠簸,在自然界的淫威下,只能无能为力在看着周围的灾难场景,突然间,听到船是获救者中有一个白人胖大妈对救生员大喊一声“do something!!”

    对了,就是do something,不是do something right,也不是do something useful, 仅仅是 do something!!

    当时这个场景是一晃而过,但是多年后,这部电影的其它一切我都模糊,仅仅是这个场景愈发清晰,因为,实在有太多的机会让我重温这个 do something了。我们这个工作需要我们做什么,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可以说一半以上的工作都是do something ,just do something

0
    +关注 私聊
  • 胖丁丁

    第389楼2012/12/23

    在上学期间的书本里,在工作后每次领导专家公开发言中,都会把检测工作的重要性抬到一个很高,高到神圣的位置,以至于我们也会恍忽间觉得自己真得很重要,做的工作也很重要。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我慢慢发现了,其实一般的实验室工作乃至其它很多岗位,和工厂的流水线一样,并不需要你在这个位置上做出什么特别突出的贡献,在多数情况下,只要求你在这个位置上do something 就行了。

    工作不久就发现一个规律,每次国内一些工厂发生了重大安全事故,虽然离广东很远,行业也完全不同,但是发生事情后基本都是同一条路数。D日,发生事故;D+1日,中央台新闻讲要搞安全大检查,要层层落实,要一抓到底;D+2日,市里就会开会传达,如果关心本市新闻的人可以看得到;D+3日,传达到单位,由负责安全的科室召集开会传达;D+4日,单位组织安全检查,一群人轰隆隆地到每个走廊转一圈,然后,这没什么事了。此类事件,基本都是这个流程走下去,以至后来一听到哪里出了事故,就能估算出几天后要开会检查了。

    这个千篇一律的流程能解决什么真正的问题么?最乐观的人也乐观不起来。但是这种做法却有一个很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能充分地表明“我们已经do something了 ”,以后真有什么事,你们可不能说没有do something 啊。

    从上面各个流程来看Just do something比 do something useful更能接受,好处在于简单易行且不影响整体流程的运行,如果某一层环节整理出一大堆需要整改的材料,就会牵涉到其它很多事情,如人力,财力,物力(这个可能会打乱整体的分配),还有就是责任界定和以后可能牵涉到的问责风险等,各层次相关人员都不喜欢。

    所以,选择do something,往往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0
    +关注 私聊
  • 胖丁丁

    第390楼2012/12/24

    <继续写实验记录>
    我们实验室的工作只是社会各个流程中的一个小环节,对于环节来说,do something 有时比do something useful 更重要。只有理解了为什么会有do something ,以及do something 为什么是件不一定体面,却是必然的选择,我们才能理解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怪”现象。而所谓“怪”,本身就是因为不理解而有所惑,理解之后,就不惑,也不会再奇怪了。

    我们都在do something。

    有时候的do something ,是水平有憾而又必须有所为之时的无奈之举。

    做实验室的人,经常会面对各式各样的评审,那些来评审我们的人,不管是单位内的还是单位外的,我们一般会称之为“专家”。

    刚开始工作时,还对专家们有那么一点纯天然的仰视心情,但是次数多了后,我逐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虽然每次检查的名义和目的不尽相同,但是相当比例的专家最爱检查的项目居然是“温度”和“湿度”。

    很多实验管理制度都会要求我们在仪器使用登记本上要登记“温度”和“湿度”这两数环境参数。说实话,本人一直高度怀疑这两个参数的存在意义,从价值来说,它们的真正价值不在一串串看似正常的数字,而在于记录下那些不正常不合理的环境参数,为怀疑最后数据的可靠性作出备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记录者谁也不会作茧自缚,于是这个价值就不存在。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记录下这两个参数的前提是,这两个数字是恒定的,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多数都没有可靠的恒温恒湿条件,所以这个数字的价值也并存在。

    我们记录下“温度”和“湿度”这两个数字,本身已经属于一种应付的do something行为,可是偏偏不少“专家”,特别喜欢看报告和记录中的“温度”和“湿度”,还喜欢比较来比较去。

    开始时,我非常不理解,经历的事情多了后才逐渐想通,原来,他们是在do something。

0
    +关注 私聊
  • 胖丁丁

    第391楼2012/12/24

    <继续写实验记录>
    为什么专家们会这么喜欢研究“温度”和“湿度”?想通了这个,可以解释通很多其它相关的问题。

    专家们有什么特点??

    专家们多数有比较光辉的经历和各种特点,但是有一个大家不愿意多提却不难回避的组成特点就是,相当比例的专家担任的是行政职务,当前并不是经常工作在具体的检验实验岗位,甚至有些人除了偶然指示指示下级,很久没有亲自做过实验了。

    实验室的工作有什么特点?

    实验工作,特别是仪器分析岗位,技术日新月异,离岗位远,则离真实的技术水平远。因此,就算以前在实验岗位上做得很出色,脱离时间长了,一样会生疏。

    实验技术这东西,想吃老本不容易。一个月不做,自己知道;三个月不做,同事知道;一年不做,所有人都知道。

    那么,“温度”和“湿度”这两个参数有什么特点?

    它的特点就是比较简单,比较好理解,更不容易出错,而且使用范围广,到哪里都能找到温度湿度,而且,你如果提出这个内容,别人也不好反驳。在评审时,作为专家,完全不做点什么也不好,做点太专业的东西有时心里也不是太有底,所以,选择严格检查“温度”和“湿度”是一个又安全又方便的工种。

    这就是一种do something 。当年热衷于做这事的专家真心不少,这些年好一些,比例有所下降,总算有些进步,否则大家都会不好意思的。

0
    +关注 私聊
  • 胖丁丁

    第392楼2012/12/25

    <继续写实验记录>


    另一种的do something ,则是在大环境条件下的无奈接受。

    出于整体利益或个别其它环节的利益平衡出发,在精确考量后,选择让检测这一环节不能有太过突出表现,说白了,就是“这一次,你就还是再打打酱油吧”。

    做色谱实验,面对的多是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因此有类事情是早晚或经常能遇到的,那就是食品安全事件。应该说,在龙国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中,检验人员是背了不少黑锅的,很多新闻报导的结论就是“检测水平落后”或“技术水平跟不上”之类的口吻。其实绝大多数事件,完全与检验或技术水平有任何的关系,龙国的问题,从来就不是技术问题。因为,实际的社会环节运行中,并不需要检测这一环节有太特殊的表现,只需要你去do something 。在这一过程中,反应速度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控制能力。一定要有所行动,一定要有所结果,但是同时更要控制的是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检测工作或检测结果,并不如原来想象的那么重要。

    这个结论其实是要通过多次自身体验才能领悟出来的,例如以前经历过苏丹红事件、孔雀石绿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时,均是上交了几百份数据就再没有了回音,当时感觉还非常奇怪,后来才理解了。出现事故后,一定要反应迅速,是为了表示我们有所反应,但是最后的数据其实也是整体体制内的一个工具,而所有的工具都是要根据最后的需要而有选择使用,所以无论选择全部使用、部分使用还是选择沉默,都有很逻辑的原因,

    各种各样的事件,开始也许是一个意外,但是这个世界上,经常有意外的发生,却从来没有意外的结果。

0
    +关注 私聊
  • csc_0769

    第393楼2012/12/26

    看完了,学到了不少,我从事药物研发工作,一开始学会了紫外,液相,还有其他一些小仪器就觉得自己牛B了,每天就重复做同样的事,现在转了部门,专做气相,但看到了很多仪器,气质液质,XRD,XPRD,IR等等,感觉自己好无知啊。现在只是做与药品相关的,但是在论坛上看到有食品的,水质的,农药的,动物的等等,都从来没接触过,前路漫漫无尽头啊.........

0
    +关注 私聊
  • 胖丁丁

    第394楼2012/12/27

    没必要做太杂,会做十样不如只精通一样,一定要定一个具体的专业,定下自己长期奋斗的方向并为之努力。。。。决定层次的不是金字塔基石的数量,而是离塔尖的距离。。

    如果选择做色谱的话,做到液质就差不多做到头了。。

    csc_0769(csc_0769) 发表:看完了,学到了不少,我从事药物研发工作,一开始学会了紫外,液相,还有其他一些小仪器就觉得自己牛B了,每天就重复做同样的事,现在转了部门,专做气相,但看到了很多仪器,气质液质,XRD,XPRD,IR等等,感觉自己好无知啊。现在只是做与药品相关的,但是在论坛上看到有食品的,水质的,农药的,动物的等等,都从来没接触过,前路漫漫无尽头啊.........

0
    +关注 私聊
  • zj2635

    第395楼2013/01/03

    叙述得很详细,GC-9A当年我也经常使用,点火都是用点火器,时常会有打不着火的情况。

0
    +关注 私聊
  • zxl317189452

    第396楼2013/01/04

    胖老师 质谱应该怎么学习啊?一点都看不懂啊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