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yu3226033

    第22楼2012/07/13

    分享 罗氏药业“瞒报门”教训何在
       费雪 (财经评论员)

      瑞士制药巨头罗氏药业,最近正陷入是非。日前英国媒体报道,罗氏药业因隐瞒1.5万例死亡和6.5万例不良反应报告被英国监管部门紧急调查,涉及8款药品。事件一出,国内沸沸扬扬,负面声音一片。据悉,这八款药品中有几款在中国销售多年,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也表示高度关注。

      笔者觉得此事应该引起重视,但是在原委尚未查明之前,不必过度恐慌。从宏观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仅仅将其归咎为跨国公司行为不端之类,并不有助于理解事情的复杂性。平心而论,医药行业在救死扶伤之余,堪称暴利行业,也正因此,欧美每款新药上市都面临诸多条件,对于不良反应的监控不可谓不严密。

      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为例,这一监管机构人员由医生、律师、药理学家等诸多专业人士组成,每种新药都需要向FDA证明其安全性,其标准可谓世界标杆。饶是如此,FDA的从严要求也有其历史过程。在二战之前,FDA标准并非很严厉,但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一家德国公司的新药在世界各地畅销,也在FDA提出申请,正将通过的时候爆出很多不良反应丑闻。因流程设置,FDA阴差阳错获得了很多赞誉,进而影响到药物安全的诸多法案陆续出台,使得制药公司需要提供很多证据来支持没有不良反应,甚至在上市之后仍有不良反应跟踪。

      这一变化,一方面使FDA获得很多肯定,另一方面也遭遇不少业内挑战,比如使一款新药的制造成本以及上市周期增加,使得很多病人可能因此失去生命。由此可见,安全与效用,并不总是可以同时达到最大化,尤其在“神奇”生物药流行的今天。

      回到罗氏案例,涉及的药品不少对治疗乳腺癌、肠癌、肝炎等疾病有效,这些药品对于病人的意义可想而知。此前,不少医药公司都被曝有药品因副作用而退市的消息,比如默克公司的止痛药万络就曾因可能引发心脏病和中风而被处以48.5亿美元巨额罚金并最终退市。这不仅使得公司的股价深受影响,而且可能使得药品研发的成本和周期加大,也会潜在打击制药公司的研发热情。

      羊毛出在羊身上。新药推出仍旧依赖于制造公司的研发。如果制药因为审查过严而需时过长,那么必然延缓新药的研发与推出,许多本来有可能得到医治的患者或许抱憾终生。

      在严格监管以及鼓励出新之间,医药界尤其需要平衡的智慧。也正因此,对于药品尤其是比较复杂而又疗效明显的特效药的副作用,消费者一方面要报以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理解副作用的必然性,正如中国老话所谓“是药三分毒”。

      反观自身,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罗氏事件进展,更需要关注中国医药审查以及医疗事故赔偿的制度建设。

0
    +关注 私聊
  • samanthalas

    第23楼2012/07/13

    外国的知名产品也靠不住了啊?

0
    +关注 私聊
  • dahua1981

    第24楼2012/07/13

    应助达人

    现在我们还能相信谁

0
    +关注 私聊
  • yu3226033

    第25楼2012/07/13

    进口药要进行检测吗?

    samanthalas(samanthalas) 发表:外国的知名产品也靠不住了啊?

0
    +关注 私聊
  • yu3226033

    第26楼2012/07/13

    罗氏公司药品价格昂贵,有的一瓶零售价高达万元以上.

    dahua1981(dahua1981) 发表:现在我们还能相信谁

0
    +关注 私聊
  • yu3226033

    第27楼2012/07/13

    有专家认为,对药品不良反应建立救济机制比赔偿机制更为合理。

    arvid2007(arvid2007) 发表:这么久了才曝光,不知道监督部门是怎样监督的

0
    +关注 私聊
  • yu3226033

    第28楼2012/07/19

    ●南方日报  国内两案例至今悬而未决

      监管部门没有介入导致问题药物仍在违规使用着

      这不是罗氏第一次“犯事”,2010年罗氏“安维汀”致盲事件首次将“超适应症”用药问题摆在中国公众面前。

      罗氏“安维汀”本是用于治疗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恶性胶质瘤和肾细胞癌等疾病的药物,但是在中国它却被用到了眼科疾病的治疗中。而在“安维汀”上市之前,该药早已在国内一些医院暗地流通,且被医生用于“超适应症”治疗。

      上海市卫生局发布的消息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对患者进行眼内注射“安维汀”药物后,有61例患者出现眼部红肿、视力模糊等局部反应症状。然而,这一明显属于“超适应症”用药的行为,最终却被定性为“假药门”,引发不少质疑。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姚岚表示:“‘安维汀’的适应症至今未做相应增加,这一行为是典型的‘超适应症’用药。”

      继“安维汀”之后,“拜瑞妥”在国内也被质疑“超适应症”用药。“拜瑞妥”化学通用名“利伐沙班”,是德国制药巨头拜耳医药保健旗下的医生处方药物,该药在中国境内批准的使用说明书“适应症”一栏显示,“用于择期全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年患者,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今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强在微博上发出质疑:“‘拜瑞妥’在欧美仅限于房颤或关节置换术的血栓预防,为何近来中国出现大量拜瑞妥用于静脉血栓治疗的情况?”由此,引发一场针对“拜瑞妥”的舆论声讨。

      张强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拜瑞妥”在中国目前唯一用药适应症,即用于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年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根本没有用于深静脉血栓治疗的适应症。“但是很多深静脉血栓患者告诉我,他们被推荐使用‘拜瑞妥’。”

      对此,拜耳公司回应称,“拜瑞妥”新的适应症正在审批中,而这被张强认定为拜耳承认了自己是“超适应症”推广。

      然而,令张强感到无奈的是,拜耳对此事的态度轻描淡写,而监管部门也没有介入,导致“拜瑞妥”依旧在被违规使用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