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三人行

    第91楼2013/01/27

    望丛祠是纪念古蜀国两位著名君主望帝和丛帝合葬的墓地和祠宇,近年重修。殿宇陵墓之间,水池环绕,碧波荡漾。临水就势建有“稻荪楼”,“听鹃楼”等楼台亭阁。墓地及周围二百多株古柏,郁郁苍苍。每年农历端午节,附近民众都要聚集在这里举行“赛歌会”。赛歌会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参赛者都是普通平民,带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场面热烈。望丛祠附近还有子云亭、杨雄墓和杜鹃城遗迹等游览点。

0
    +关注 私聊
  • 三人行

    第92楼2013/01/27

    地理位置

    望丛祠[1]位于成都市西北郫县县城西南部,距成都市区23公里。以望丛祠为主,包括中国“农家乐”诞生地—农科村、都市水乡---三道堰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已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热点。

0
    +关注 私聊
  • 三人行

    第93楼2013/01/27

    人文历史
    郫县古为蜀都,相传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丛帝开明为民治水。二帝遗爱于民,后人尊祀。原两帝分祠,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邑令赵可度将望帝与丛帝合祀,建望丛祠。此后各代均有修葺。1985年扩建后,望丛祠占地面积为5.5万平方米,望帝陵高15米,丛帝陵高12米。祠内楼亭池榭错落起伏,遍种翠柏,枝繁叶茂。每年清明前后举行赛歌会,起源于“杜鹃啼血”的故事。祠前门屏墙上镶嵌有刻石《望丛祠》三个大字,为辛亥革命志士但懋辛手书。
    望丛祠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蕴。据远古的传说,在古蜀郫县,望帝教民务农,丛帝凿山治水,为成都平原的早期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二帝遗爱于民,后人尊祀。原来二帝分祠,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邑令赵可度将望帝与丛帝合祀,建望丛祠。
    建国后,望丛祠已于1985年扩建,占地面积达到了5.5万平方米,望帝陵高15米,丛帝陵高12米。祠内楼亭池榭错落起伏,遍种翠柏,枝繁叶茂。近年来新建的“西游记艺术宫”、“激光枪战场”、“水泊梁山”等旅游项目。祠前门屏墙上镶嵌的《望丛祠》三字,乃辛亥革命志士但懋辛手书。
    望丛祠是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凭吊蜀人先贤的祀饲,它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帝王陵冢

0
    +关注 私聊
  • 三人行

    第94楼2013/01/27

    景点介绍
    望丛祠是纪念古蜀国两位著名蜀王望帝和丛帝合葬的墓地和祠宇,殿宇陵墓之间,水池环绕,碧波荡漾。临 望丛祠
    水就势建有“稻荪楼”,“听鹃楼”等楼台亭阁。墓地及周围二百多株古柏,郁郁苍苍。看点:建筑风格 望丛祠建筑风格不同于一般祠庙。原祠是按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禹陵规划而建,祠门不是单开单向,没有大门,而是对称地开为东西二门,两门之间,直接照壁,照壁正北三个石刻涂金大字:“望丛祠”。现在新修的大门,一进门即见这三个大字。祠内园林,完全按望帝教民务农、丛帝率民治水之意,精心安排楼台亭阁、池榭拱桥,布局小巧别致。特别是池中的水是岷江活水,更为增色。帝陵祠内有望帝陵和丛帝陵对峙,可说是四川最古老的帝陵。祠的大殿,原有望帝、丛帝像,现已不存。据说这只是后人为怀念他们所建的祭祀殿,并非原有陵墓。二陵墓高10米、陵围长205米。古柏陵上古柏森森,共有清代所植柏树207株。现有的祠是清道光年间重修的,占地21亩。现已扩大为80多亩。

0
    +关注 私聊
  • 三人行

    第95楼2013/01/27

    民俗文化
    望丛祠还富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每年清明前后这里都要举行赛歌会。赛歌会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并且都是普通平民。而且这种传统是起源于古代中国“杜鹃啼血”的故事。
    赛歌会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参赛者都是普通平民,带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场面热烈。 赛歌会上人们专往姑娘媳妇身上丢李子,据说谁挨得多谁就生得多。有的婆婆这一天就拉了媳妇到望丛祠拣李子。

0
    +关注 私聊
  • 三人行

    第96楼2013/01/27

    望丛祠的由来
    二千七百年前的西周末年,望帝杜宇在郫县建立了蜀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首都杜鹃城。现在还有泥土结构的城垣遗址。相传望帝杜宇教民农耕,又教巴族人务农,因此古时候四川人把杜宇视为农神,春耕要先祭杜宇。 望帝丛帝纪念馆
    杜宇晚年,成都平原洪水为患。 杜宇丞相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玉垒山即现在都江堰宝瓶口那座山)。杜宇把帝位禅让给鳖灵,退隐西山,时在春天,蜀人思念他,便把子规鸟叫做杜鹃鸟,把山上春天开的第一种红花称为杜鹃花,说那是杜宇在催促人们春耕了。 望帝祠原在都江堰的二王庙,南北朝才在郫县建望丛祠,北宋赵匡胤封李冰为王,在望帝祠遗址建崇德祠祭祀李冰。到元朝对李冰父子都加封时,这二王庙才开始沿袭下去。望丛二帝 扬雄《蜀帝本纪》载:杜于“代鱼凫为王,徒都于郫,即杜鹃城也。”约公元前 6世纪,杜宇作蜀王,称望帝。当时岷江洪水大发,淹没川西平原,望帝命丞相鳖灵治水,鳖灵劈开玉垒山,凿出宝瓶口,疏通岷江之水,变水患为水利,化西海为田畴,使川西平原从鱼凫时代直入到农桑时代,并且奠定了都江堰工程的基础。后望帝退隐西山,禅让帝位于鳖灵,称丛帝,丛帝死后葬于今郫县城南,后又建丛帝祠,南朝齐明帝时又把望帝陵从灌县迁至郫县丛帝祠,二陵一处,合称望丛祠。清初,望丛祠在战乱中焚毁,道光年间又在旧址重建望丛祠,民国八年,四川总督熊克武也曾拨款修建望丛祠。

0
    +关注 私聊
  • 三人行

    第97楼2013/01/27

    望帝和丛帝
    望帝,名杜宇,相传于春秋时期,带领蜀族的祖先由山林迁移到平原,建都郫县,教民务农,首创按农事季节耕种的制度,使古蜀民完成了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产的过渡。
    丛帝,名鳖灵,相传原为望帝之相,善于治水,据说早在李冰之前就已经开始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了。望帝因其治水有功,效法尧舜,禅位于他。鳖灵继位后国号开明,但他像也禹一样,没有禅让,而是传位于子孙,传到第九世时,他的后继者将古蜀国都城从郫迁到了现在的成都。

0
0
    +关注 私聊
  • 三人行

    第99楼2013/01/27

    不如归去
     后代的人都为杜鹃的这种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以示敬意。
    相传古蜀帝杜宇,号望帝,在亡国后死去。 其魂化为「子规」,即杜鹃鸟
    他死后化鸟仍对故国念念不忘, 每每深夜时在山中哀啼, 其声悲切, 乃至於泪尽而啼血...... 而啼出的血, 便化成了杜鹃花
    后以【杜鹃啼血】比喻哀伤至极。又因杜鹃鸟的啼声似【不如归去】, 后多用【不如归去】 为思归或催人返乡之词。

0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