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WUYUWUQIU

    第12楼2014/04/29

    应助达人

    这个需要时间,检测单位完全依靠仪器评级也不可能,可能这一代的检测人员都退下去了,仪器评级会普及,和个人习惯也有一定关系,能做到自动化强,准确度高,会有更多喜欢仪器评级的

0
    +关注 私聊
  • zhao1hao2985

    第13楼2014/04/29

    不是时代的问题,而是技术的问题。如果还是以现在这个技术。别说这代人,再过几百年也一样。

    1. 能够实现在一个多颜色的样品下,一次评级下。能够实现自动识别原样和测试样中相同的颜色。并且在多个颜色中选择最低级别。这个本身仪器就很难实现。A.很多样品变色后,人工去寻找原色都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且两次测试的花型,位置根本不太可能实现一样。我们假设一个样品有5种颜色的复杂印花或提花。将样品分为8部分。在原样上的红色可能在1号区域。在测试样上红色可能变成桔红色,在6号区域。在原样上也有桔红色。这种情况下。我不觉得软件有可能会自动识别。除非是人工筛选。或者是一个一个颜色的去评。这样的效率是远远低于人工的。

    随着印花的发展。这种情况并不是罕见或偶尔的现象。

    2. 对于样品镂空,凹凸不平的情况。仪器评级基本上是基于一个平面上的颜色差值来评价的。如果样品本身存在镂空、凹凸不平。仪器评价时误差会与人眼差距甚远。

    这两个问题能解决,我觉得就会离推广不远了。但从仪器测试的原理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除非出现新的技术。

    WUYUWUQIU(wulin321) 发表:这个需要时间,检测单位完全依靠仪器评级也不可能,可能这一代的检测人员都退下去了,仪器评级会普及,和个人习惯也有一定关系,能做到自动化强,准确度高,会有更多喜欢仪器评级的

0
  • 该帖子已被版主-WUYUWUQIU加2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相信会有技术成熟的那么一天
    +关注 私聊
  • tutm

    第14楼2014/04/29

    我相信对于你们已经在这个行业干了许多年的老手来说,凭经验对色完全可以快过仪器。操作仪器同样也是需要经验的,但使用仪器的经验相对于眼光评级那学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问题是,你凭经验评了级,但如果有不同意见咋办?或者有一个比你们更“权威”的人说不行,那又怎么办,只好听他的?你如果坚持,那又依据什么,只能靠个人的经验;这时如果有仪器能做更客观些的结果是不是更好?至少能将“目光”统一起来。

    WUYUWUQIU(wulin321) 发表:.................................

    比如汗渍色牢度变色和沾色,我最快一分钟可以评10个样品,特别是多花色印花布,仪器很难做到?评级排除操作误差,一般沾色最严重为最终级数,个人感觉沾色评级中,人眼还是准,快一些,当然,这是我个人感觉

    对于新手,可能操作仪器更好一些,但对于有经验的评级人员,仪器还是‘逊色’一些

0
    +关注 私聊
  • tutm

    第15楼2014/04/29

    这个我同意,很多方法推行是需要时间的,既要在技术上逐步完善去适应行业的要求,也需要行业圈子里的人去适应新技术。这个过程有时会有人难以适应而痛苦的,年轻的也许这种过程会很快过去,但已经做熟的就不会太容易接受了。

    WUYUWUQIU(wulin321) 发表:这个需要时间,检测单位完全依靠仪器评级也不可能,可能这一代的检测人员都退下去了,仪器评级会普及,和个人习惯也有一定关系,能做到自动化强,准确度高,会有更多喜欢仪器评级的

0
    +关注 私聊
  • tutm

    第16楼2014/04/29

    你总觉得技术问题解决不了,也许这也是你主客观原因分离不开的一个因素。

    你的第1个观点:

    可能你没有注意到近几年这方面的技术发展,你可以看下附件中的仪器介绍。你上面觉得不可能的东西,5年前就有商品化仪器了,我在4年前看了他比较详细的演示。其中的软件颜色分析能力不要说5种颜色,100种也不在话下,甚至可以分析过渡色部位牢度测试处理前后的颜色变化。

    仪器可以实现同一部位色牢度测试颜色变化的对比,这也是仪器测试优于人工的好处之一,因为在样品处理前就可以将该部位的颜色数据储存起来,在处理后进行变色程度比较!

    你的第2个观点:

    对于图像分析软件来说,要做到这类样品分析也不是难点,只要定下几种观察角度也容易做到。我看关键是你说的这类镂空样品,现在评定还没有很好的规范吧,或者说没有针对这类样品特定的标准化的方法和条件吧,只是沿用了常规纺织品的办法,你们自己作了一些内部修正、积累了一些经验吧。

    zhao1hao2985(zhao1hao2985) 发表:不是时代的问题,而是技术的问题。如果还是以现在这个技术。别说这代人,再过几百年也一样。

    1. 能够实现在一个多颜色的样品下,一次评级下。能够实现自动识别原样和测试样中相同的颜色。并且在多个颜色中选择最低级别。这个本身仪器就很难实现。A.很多样品变色后,人工去寻找原色都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且两次测试的花型,位置根本不太可能实现一样。我们假设一个样品有5种颜色的复杂印花或提花。将样品分为8部分。在原样上的红色可能在1号区域。在测试样上红色可能变成桔红色,在6号区域。在原样上也有桔红色。这种情况下。我不觉得软件有可能会自动识别。除非是人工筛选。或者是一个一个颜色的去评。这样的效率是远远低于人工的。

    随着印花的发展。这种情况并不是罕见或偶尔的现象。

    2. 对于样品镂空,凹凸不平的情况。仪器评级基本上是基于一个平面上的颜色差值来评价的。如果样品本身存在镂空、凹凸不平。仪器评价时误差会与人眼差距甚远。

    这两个问题能解决,我觉得就会离推广不远了。但从仪器测试的原理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除非出现新的技术。

0
    +关注 私聊
  • zhao1hao2985

    第17楼2014/04/29

    我们在这争论没有任何意义。我只是应你的帖子来说明问题。你也不用驳斥我的观点。我也不想再说更多了。事实会证明一切。你认为客观问题都可以解决,只有主观问题。我是不关注这类东西的发展,但也还是接触过很多。如果过10年仪器评级真的普及了(技术无革新的前提下)。就算你赢了。当然我也不太关心这种问题。有好的我也想用。

    tutm(tutm) 发表:你总觉得技术问题解决不了,也许这也是你主客观原因分离不开的一个因素。

    你的第1个观点:

    可能你没有注意到近几年这方面的技术发展,你可以看下附件中的仪器介绍。你上面觉得不可能的东西,5年前就有商品化仪器了,我在4年前看了他比较详细的演示。其中的软件颜色分析能力不要说5种颜色,100种也不在话下,甚至可以分析过渡色部位牢度测试处理前后的颜色变化。

    仪器可以实现同一部位色牢度测试颜色变化的对比,这也是仪器测试优于人工的好处之一,因为在样品处理前就可以将该部位的颜色数据储存起来,在处理后进行变色程度比较!

    你的第2个观点:

    对于图像分析软件来说,要做到这类样品分析也不是难点,只要定下几种观察角度也容易做到。我看关键是你说的这类镂空样品,现在评定还没有很好的规范吧,或者说没有针对这类样品特定的标准化的方法和条件吧,只是沿用了常规纺织品的办法,你们自己作了一些内部修正、积累了一些经验吧。

0
    +关注 私聊
  • tutm

    第18楼2014/04/29

    主题是“讨论”,欢迎不同观点,想法或信息有差异免不了议论,你看做争论也可以。我想只要聚焦在技术层面上也没什么不好,目的只是想了解自己原来并不太清楚的信息,并不是像你写的是来争什么输赢的。如果这其中有什么冒犯,也只能请你谅解了。

    只是我不太明了,颜色技术上相对而言已经比较成熟的,其他检测应用也已经比较普遍了,为什么这项许多纺织产品强制要求的指标还在用这么模糊的方法来评判,由此造成的歧义、矛盾太普遍了。

    zhao1hao2985(zhao1hao2985) 发表:我们在这争论没有任何意义。我只是应你的帖子来说明问题。你也不用驳斥我的观点。我也不想再说更多了。事实会证明一切。你认为客观问题都可以解决,只有主观问题。我是不关注这类东西的发展,但也还是接触过很多。如果过10年仪器评级真的普及了(技术无革新的前提下)。就算你赢了。当然我也不太关心这种问题。有好的我也想用。

0
    +关注 私聊
  • WUYUWUQIU

    第19楼2014/04/30

    应助达人

    评级还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不是仅凭经验的,一般还是以人评级为主,有争议时找第三人评级,2:1确定

    tutm(tutm) 发表:我相信对于你们已经在这个行业干了许多年的老手来说,凭经验对色完全可以快过仪器。操作仪器同样也是需要经验的,但使用仪器的经验相对于眼光评级那学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问题是,你凭经验评了级,但如果有不同意见咋办?或者有一个比你们更“权威”的人说不行,那又怎么办,只好听他的?你如果坚持,那又依据什么,只能靠个人的经验;这时如果有仪器能做更客观些的结果是不是更好?至少能将“目光”统一起来。

0
    +关注 私聊
  • WUYUWUQIU

    第20楼2014/04/30

    应助达人

    我也希望测色仪器技术成熟,精确度高,现在培养一个评级人员很费精力

    tutm(tutm) 发表:这个我同意,很多方法推行是需要时间的,既要在技术上逐步完善去适应行业的要求,也需要行业圈子里的人去适应新技术。这个过程有时会有人难以适应而痛苦的,年轻的也许这种过程会很快过去,但已经做熟的就不会太容易接受了。

0
    +关注 私聊
  • tutm

    第21楼2014/04/30

    是啊,这技术不用或不推行是有些可惜的。

    就像染色印花加工的电脑配色,二十年前就有一些企业买了这种硬件和软件,但当时用的人极少,都觉得不准。现在使用很普遍了,因为有经验的老师傅也退了,生产周期的速度也快了,色位变化也多了,不用这个还真不行了。

    WUYUWUQIU(wulin321) 发表:我也测色仪器技术成熟,精确度高,现在培养一个评级人员很费精力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