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unht

    第11楼2014/06/25

    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就确定是污染造成的那个环呢?

0
    +关注 私聊
  • 天黑请闭眼

    第12楼2014/06/25

    试用过飞纳,日立,旁边看过日本电子的,你们的没机会用。

    驰奔(srd2009) 发表:Xie老师是否用过台式SEM ?

0
    +关注 私聊
  • 驰奔

    第13楼2014/06/25

    解释清楚环形反差形成机理,需要更多一些想象力,肯定和污染有关。

    unht(unht) 发表: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就确定是污染造成的那个环呢?

0
    +关注 私聊
  • 驰奔

    第14楼2014/06/25



    复旦大学值得拥有一台。贱卖了,看有没有大佬直接采购一个

    天黑请闭眼(shxie) 发表:试用过飞纳,日立,旁边看过日本电子的,你们的没机会用。

0
    +关注 私聊
  • fengyonghe

    第15楼2014/06/25

    这个问题提的有道理。对于“污染”的以下疑问有需要进一步证实的必要。1,第二图污染只出现在中心区域;2,第四图到第六图没有污染。不知第四图到第六图经历了多长时间,若经历较长时间出现了污染,才能证实“环形阴影”是污染造成的。也就是说用同一个视场作比较才更有说服力。

    以往认为高电压看不到表面的污染也是有事实根据的,也写进了教科书。下面是高压和低压对表面成像的影响。

    unht(unht) 发表: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就确定是污染造成的那个环呢?

0
    +关注 私聊
  • 驰奔

    第16楼2014/06/25

    看来冯老师还能找到其他解释。我隐约记得之前有谁在本论坛上传过这样的图像,记不清当时大家如何讨论的。

    酷塞目【COXEM】 EM-30 台式电镜100KX已经到头了,最初带环的图像,调节时间应该有三分钟。

    Photo时间大约为40秒/帧,一分钟左右的扫描不会看出明显污染。

    因为是涡轮分子泵,真空洁净,污染比较小, 要是那种油扩散泵,污染痕迹就比较明显了。

    fengyonghe(fengyonghe) 发表: 这个问题提的有道理。对于“污染”的以下疑问有需要进一步证实的必要。1,第二图污染只出现在中心区域;2,第四图到第六图没有污染。不知第四图到第六图经历了多长时间,若经历较长时间出现了污染,才能证实“环形阴影”是污染造成的。也就是说用同一个视场作比较才更有说服力。

    以往认为高电压看不到表面的污染也是有事实根据的,也写进了教科书。下面是高压和低压对表面成像的影响。

0
    +关注 私聊
  • 驰奔

    第17楼2014/06/26

    这个情况和简单的加速电压效应还是不同的,可能需要动点脑子,稍微多点想象力。~~ 也可以瞎蒙,哈~~,似乎教科书上找不二道正确答案!

    fengyonghe(fengyonghe) 发表: 这个问题提的有道理。对于“污染”的以下疑问有需要进一步证实的必要。1,第二图污染只出现在中心区域;2,第四图到第六图没有污染。不知第四图到第六图经历了多长时间,若经历较长时间出现了污染,才能证实“环形阴影”是污染造成的。也就是说用同一个视场作比较才更有说服力。

    以往认为高电压看不到表面的污染也是有事实根据的,也写进了教科书。下面是高压和低压对表面成像的影响。

0
    +关注 私聊
  • fengyonghe

    第18楼2014/06/27

    没办法呀,脑子动了,也尽量想象了。相信看了这个帖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为什么污染是环形的,而且只出现在中心区域;用同一个视场作比较更有说服力这没说错吧?谁会动这个脑子能不能解释一下。没人解释那就是不止我一个人不会动脑子。

0
    +关注 私聊
  • fengyonghe

    第19楼2014/06/28

    我在5楼回复过“在这之前大多数人以为在高压下碳的污染是看不到的,是否真的看不到?驰奔先生给出了明确答案。”。那是没动脑子,盲从了。

0
    +关注 私聊
  • 驰奔

    第20楼2014/06/30

    这个可咋整? 弄一篇论文出来~~~值得吗?

    fengyonghe(fengyonghe) 发表:我在5楼回复过“在这之前大多数人以为在高压下碳的污染是看不到的,是否真的看不到?驰奔先生给出了明确答案。”。那是没动脑子,盲从了。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