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sift02

    第22楼2010/11/17

    一查网络就看到多年前的大作!

    那又如何去控制工艺限制六价铬,怎样达到镀层质量、成本以及符合指令法规的一个均衡?

    jeewah(jeewah) 发表:目前,ROHS中六价铬的测试(专指镀层)成为难点、疑点、热点,主要问题是测试方法和结果判断。
    按ISO3613和IEC62321第8章,对于镀层一般用两种测试方法:点测试、水煮法。
    在标准中,点测试的检出限为1PPM,即只要含有1PPM以上的六价铬,就会显色。但是,现在的普遍做法是只要显色(阳性)即判不符合。这样做对吗?所有的镀锌板都经过了钝化,绝大部分是采用六价铬钝化液,在镀层表面或许会残留六价铬,但一般不会很多,很难超过1000PPM,这样的材料符合吗?或者用三价铬钝化,但在表面也同样会有六价铬残留(不一定比用六价铬钝化残留少),这样的材料又该怎么办?如果用这样的判断方法,很难找到一块合格的镀锌板。而且,AOV在实验中得出,所有的镀件都不均匀,同一镀件取不同的部位,六价铬相差几十倍,颜色深浅不一。
    更为不明白的是,水煮法的检出限居然可以做到0.02PPM,这是指水中六价铬的检出限?ITS和SGS对水煮法的结果判断是如果小于检出限就为阴性而不是未检出。
    既然标准里有两种方法,为什么只要显色就不合格,那还要定量方法做什么?虽然镀层的重量不太好计量而会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但毕竟是符合道理的检测方法,也是ISO修改了多次,使用了很多年的方法。
    如果仅凭显色就判六价铬超标,对生产企业不公平,也不符合国际标准,是没有道理的做法。

0
    +关注 私聊
  • lexchen

    第24楼2010/11/23

    对六价铬的限制不仅是最终产品吧,还应该包括生产工艺

    jeewah(jeewah) 发表:中国测试标准关于金属镀层,规定了不可以故意添加.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故意添加.
    在电子产品中,镀层有主要的三种类型:元件接脚表面的助焊镀层;金属表面的铬酸盐镀层;开关触点的镉镀层.
    元件接脚表面以前大多采用含铅焊锡(5%-40%)做涂层处理,起保护和助焊作用,现在改用无铅涂层,属于没有故意添加.
    金属表面的镀层,大多是铬酸盐镀层,因为此种镀层最稳定,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有一个问题:用铬酸盐溶液对金属作钝化处理后,钝化层表面已经是金属铬的钝化层了,虽然会含有少量六价铬,但主要还是金属铬,不明白这样的情况究竟是不是叫作有意添加六价铬?难道仅仅因为用了六价铬的钝化液来处理就认为是有意添加?要知道六价铬已经被置换成金属铬了,起了化学反应.不同于用有铅焊锡涂在接脚表面,那里的铅是没有变化的.
    触点表面的银镉镀层是为了防止触点磨损以及加强电气性能,这一点在欧洲是豁免的,但在中国属于超过限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