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qhdjyg

    第11楼2007/03/24

    第一章 科学地看待保健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保证每个人都健康长寿,但目前是保证大多数人健康长寿的最可靠途径。
    不要轻信保健品的神奇效果

    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其实还得加上一条,饱暖思保健。所以古代帝王,在填满三宫六院之后,往往还要求仙炼丹。一般人,淫欲大抵只能想想,保健在手里有点余钱之后却觉得可以试一试。平常的饮食无法保证我们不得疾病,更无法推迟我们的衰老,总令人觉得该再吃点什么才心满意足。小孩希望更聪明,老人想要长寿,男人害怕性欲衰弱,女人热衷美容减肥,人人又都担心突然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吃药是最省事的办法,但现代科学对此还没能发挥什么作用,于是伪科学乘虚而入,各种各样声称能够解除这些烦恼的保健食品蜂拥而来。

    其它产品效果黑白分明,是否有效,消费者自己就可以检验,难以长时间蒙骗下去,而保健品、药物的真正效果,除非是毒药,却是无法靠消费者本人的经验检验的,吃它的人本来就身体健康或只是偶有小病,在心理作用下,即使喝白开水也能达到保健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保健品、药物市场的假货特别多,被揭露一个又冒出一个,前仆后继,没完没了。

    中国本是崇古的古国,所以“祖传秘方”、“宫廷秘方”历来是推销补品、药品的羊头。但“祖传秘方”、“宫廷秘方”总有被用完、用烂的时候,总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何况科技的威力,使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深切感受到了,于是“高科技”的羊头便后来居上,大有取代“祖传秘方”、“宫廷秘方”之势,连中医家也不再言必称《黄帝内经》、《伤寒论》,改而研究“第一代具有修复营养变异损伤基因(DNA)的特效药”,要让“生物体进入高能态”、“修复营养变异损伤基因”了。象这种说法,在专家眼中,不过是生硬捏造的胡言乱语。但是,读者们又如何才能不被其迷惑?四个字:我不相信!

    不要相信“科学术语”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相信科学,但是,虽然科学道理是用科学术语来解释的,科学术语本身并不等于科学。不管在广告中堆砌了多少让人似懂非懂的科学术语,都不足以证明其科学性。越让你觉得高深莫测的,越不要轻信。尤其是那些跟形势跟得特别紧的,跟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后面推销“基因食品”、“基因药品”的,跟在“纳米技术”后面推销“纳米产品”的,跟在“干细胞技术”后面推销“干细胞保健品”的,更不要相信。一项科学成果要得到应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不会一夜之间创造出奇迹。

    不要相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

    虽然科学研究是科学家做的,但是个别的科学家并不能代表科学。科学家也是人,也会想发大财,也会被收买,也会说假话做伪证。对那些拿了人家的红包的,那些被聘为技术顾问或以技术入股的,甚至本身就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董事长、总经理的科学家所发表的有关言论,都应该大打折扣,或干脆置之不理。只有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的话才是有份量的。

    不要相信权威机构的“鉴定”

    机构也是人开的,在腐败盛行的社会,权威的机构同样能被买通。何况鉴定的内容往往和广告的内容没有关系,例如卫生部给某种“DNA生命剂”批准的功能是“补充B族维生素”,给“脑白金”批准的功能是“改善睡眠、润肠通便”,给“核酸保健品”批准的功能是“免疫调节”(没有药效的安慰剂也能“免疫调节”),都和它们包治百病的广告内容无关。还有些鉴定干脆就是捏造的,例如所谓“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鉴定”,FDA并不给保健品、中草药做鉴定。

    不要相信名人的“证词”

    在科学上,证词(不管是不是名人,有名到多大程度)不被认为是可以信赖的证据。一种保健品、药品是否有效,只依靠双盲的、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才能验证。

    那么还有什么可相信的呢?为避免受骗上当,不妨先相信常识再说。常识未必总是正确的,但是常识在绝大部分时候是正确的。常识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东西,没有“不老仙丹”,晚期癌症至今还是不治之症……如果有人要推翻这些常识,我们就先请他去拿个诺贝尔奖再说。他既然已到了当众叫卖的程度,可别告诉我们不希罕诺贝尔奖的名利。
    第一章 如何识别假保健品

    国内市场上的保健品可谓此起彼伏、前仆后继,一个品牌倒下去,更多的品牌又站起来。这些新老保健品的推销手段如出一辙,而许多消费者似乎又特别健忘,在上了某个保健品的当之后,又马上去追逐新的保健品。而且,在某个保健品被揭发之前,其鼓吹者早已赚足了钱。消费者如何自己识别这类炒作、骗局呢?在这里,我归纳出假营养品的几条特征:
    它们往往声称对一般人关心的大部分或所有健康问题有良效,比如增进智力、抗衰老、增强性能力、美容、减肥、抗癌、预防心脏病。而且,它们往往把药理归结为“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这种模糊的说法。

    它们往往声称老少咸宜,毫无副作用,诱使许多人抱着“反正吃不死人”的心理去试一试。“吃不死人”只是说明它无毒,而无毒并不等于无副作用。有些食品、药品的毒副作用要在很长时间之后才能逐渐表现出来。

0
    +关注 私聊
  • qhdjyg

    第12楼2007/03/24

    它们往往自吹是最新科学成果,或是祖传秘方被最新科学研究证实。

    它们往往拉出“著名科学家”唬人,其试验或理论依据,往往是来自于一位科学家或医生的发明。比如“核酸营养”宣传文章的依据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医生富兰克。但是科学研究的特征是可重复性,某个人的实验结果是不足为凭的,因为可能造假或出差错,只有经过不同实验室的独立、反复的验证,才能成立。

    它们往往声称服用过的人都说有良效,并会列出一些人,特别是名人的证言。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证言从来不被当作证据。一个人吃了某种东西而觉得有效果,不一定就真是这种东西在起作用,可能是别的东西,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只有严格控制、反复测试、双盲、有对照组的试验结果才是可靠的。

    它们往往隐瞒主要成分,广告所说的主要功效成分与其向管理部门申报的成分不符,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生物活性物”实际上不过是非常常见的药物。

    底线是:我们真的需要保健品吗?如果饮食结构合理、平衡,没有服食任何保健品的必要。如果饮食不平衡,也只需添加那些必需营养物(例如维生素、微量元素)。长期饮用传统的饮料,比如茶、葡萄酒,可能对身体有益。但是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服食保健品对健康能有奇妙的效果。要而言之,灵丹妙药是没有的,永葆青春、长生不老的幻想,在目前也还仅仅是幻想。
    第一章 世上有抗衰老的灵丹妙药吗?

    你能活到150岁吗?
    中国正在走入长寿国家的行列。在2001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1.8岁,接近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75岁。而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平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不到百年即翻了一番,发达国家的历史状况也与此相似。有位“基因专家”曾经据此极其可笑地预言,按照这种速度,再过不到百年,平均预期寿命就能再翻一番,达到150岁!为什么说这种推理极其可笑呢?这是因为近百年来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是通过改进卫生和营养条件、提高医疗水平(特别是疫苗接种术和抗生素的发明使得致命的传染病在发达国家差不多绝迹了),从而大幅度减少了夭折特别是婴幼儿的夭折而达到的。越来越多的在自然状态下将会死亡的人在医学的帮助下得以进入老年,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平均寿命,但是人类的绝对寿命并没有因此延长。在今天百岁老人仍然和以前一样稀少,而七十岁老人虽然已非古来稀,却仍然和从前的七十岁老人的健康状况没有太大的区别。发达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几乎已达到了人类的自然寿命,已很难再有大幅度的增加,除非我们能够找到延缓乃至停止、逆转衰老过程的秘方,从而延长人类的自然寿命。而这显然是要比改善卫生营养条件、提高医疗水平更困难得多的任务。

    自由基并非一无是处的破坏者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寻找返老还童的秘方。古代西方有“青春泉”的传说,而中国至迟在秦始皇时就开始寻找长生不老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老年,这个秘方市场就变得越来越大,而“神仙”也以生物高科技的面目出现。例如,有一位医科大学的教授声称她发明的核酸制剂就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去找的“不老仙丹”。

    现代卖大力丸的江湖医生已懂得用高科技包装自己,在叫卖声中充斥了令人似懂非懂的、听上去似乎言之有理的生物化学术语。在各种各样据称能抗衰老的药品、补品、保健品中,有两个术语反复出现: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许多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衰老与氧化作用、自由基有关,因此那些能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或其他化学物质似乎就成了抗衰老的灵丹妙药。这个逻辑推论好像简单明了,但是在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要剥下这个高科技的羊头,首先需要弄清楚衰老的自由基假说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细胞的能源中心是一种叫做线粒体的细胞器。在那里,食物分子经过一系列的新陈代谢过程后被转化成了能量以供利用,但是在这一有氧代谢过程中,也同时产生了一类高度活泼的小分子──自由基。自由基的寿命仅有数百万分之一秒,但是它们非常容易被构成基因的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吸引。自由基一旦与DNA发生化学反应,即可能对DNA造成损伤,进而导致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一般来说是有害的,例如会导致癌变。自由基并不是突变的唯一来源,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例如阳光辐射、吸烟、食物中的毒素)会导致基因突变,但是由于自由基是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这就使它们成了无法避免的、持续不断的基因突变的源泉。自由基也能对蛋白质等其他生命分子造成损伤。根据衰老的自由基假说,正是由于自由基造成的损伤的不断累积,导致了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随着时间推移的磨损、失常,最终导致衰老和死亡。

    据估计,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的DNA每天都要遭受大约一万次自由基的攻击。在如此猛烈的攻击下我们仍然能够生存,是因为细胞有两套抵御自由基攻击的系统。一方面,某些基因能够生产一类被称为“自由基清除剂”的分子,在自由基能形成危害之前将其捕捉、中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细胞中有一套修复机制能够修复自由基所造成的基因损伤,其效率近乎完美:99%以上的基因突变会被修复。为什么没有出现一种彻底消灭基因突变的机制呢?这是因为突变乃是生物进化的源泉,如果突变被彻底修复,生物进化将会终止。虽然绝大多数突变都是有害的,但是在特定的环境变化下,某种突变可能具有生存优势,因此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突变。生物个体为此必须付出代价,对突变修复的不完善使得衰老与死亡无法避免。

    这种对突变修复的近乎完善然而又不完善的现象对抗衰老研究有深刻的启发:由于它已近乎完善,就极难再加以改进;由于它不完善,衰老无法避免。目前那些在市场上推销的号称能防止衰老的抗氧化剂被发现在体外实验中能中和自由基,其鼓吹者因此声称它们一旦被细胞吸收,就能起到“自由基清除剂”的作用,帮助捕捉、中和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DNA的攻击。即使它们在体内的确能帮助清除一部份自由基,仍然不会产生显著的效果──在原有99%以上的效率的基础上很难有所改进,而剩余的自由基将继续累积DNA损伤,导致衰老。而且,即使抗氧化剂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自由基,反而有害无益。自由基并非一无是处的破坏者,恰恰相反,它们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增殖、细胞间通讯、细胞凋亡(如果细胞不能正常凋亡,会形成癌)、免疫反应等。没有自由基或自由基过少,生命活动将会停止。因此,那些号称能帮助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剂,如果当真充分发挥了作用,反而会破坏了正常的生理功能。

0
    +关注 私聊
  • qhdjyg

    第13楼2007/03/24

    SOD基因疗法至今并不可行

    保健市场上推销的抗氧化剂有一部分属于维生素,常见的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但是这些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往往是用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证明的,它们在人体内可能有不同的效果,吃多了甚至会有副作用。在动物体内由基因制造的一种“自由基清除剂”是过氧歧化酶,简称SOD。在一个转基因实验中,一个额外的SOD基因被转入果蝇体内,促使果蝇细胞制造更多的SOD,结果这些转基因果蝇的寿命延长了约40%。这个成果对衰老的自由基假说是一个支持,得到了媒体广泛的报道,一些保健品制造商乘机推出SOD制剂作为抗衰老保健品。但是SOD是一种蛋白质,口服后在消化道中将被彻底分解变成氨基酸后才被细胞吸收,不可能再发挥SOD的功能。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有效办法解决蛋白质药物在肠道被完整地吸收的难题。同样,把SOD涂抹在皮肤上也不可能被细胞吸收。要让人体生产过量SOD的有效办法是用基因疗法,把额外的SOD基因转入体内。且不说基因疗法目前还不成熟,即使能够办到,是否应该这么做也是值得慎重考虑的。过量的SOD已被发现能在老鼠和人体内引起严重的毒性副作用和神经疾病。一种基因往往有多种功能,很难只让它提高一种功能,而不带来严重副作用。

    正确的对待衰老

    可见,想靠市场上叫卖的抗氧化剂防止衰老此路不通。更可靠的方法是进一步完善细胞修复基因突变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对此仍然处于实验室摸索阶段,有了一些进展。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能够减轻同位素辐射损伤的叫做WR-2721的化合物可能具有防止基因突变的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它能够延长细胞周期,使得细胞中的修复机制有更多的时间发现和修复自由基引起的基因损伤。WR-2721的主要成分是氨磷汀,最早是由美国军方研制的。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面临着可能爆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军方希望能够找到一种药物,让士兵使用后,能够抵抗核辐射对身体造成的危害。WR-2721就是当时开发出来的“辐射保护剂”中的一种。随着冷战的结束,核战争的危险已几乎不存在,这些“辐射保护剂”也开始转入民用。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研究WR-2721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于减轻癌症病人接受辐射治疗后对身体健康的伤害,199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它作为抗辐射药上市,商品名为阿米福汀。但动物实验表明WR-2721也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它是否对人体也有相同的作用,则还不清楚。即使WR-2721在以后被证实能抗衰老,也很难被推广,因为它只有用注射才能发挥作用,而一般人只会对口服制剂感兴趣。但是要开发出一种能够通过消化道被吸收、进入细胞与DNA反应发挥作用的化合物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由基,但是自由基也会让我们衰老。衰老乃是生命过程不可避免的副产物。为生命提供能源的机制也播下了摧毁生命的种子。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够发现抗衰老的灵丹妙药。但是在目前,这一前景仍然相当渺茫,市场上所有号称能抗衰老的药品、保健品,更全是心理安慰剂。与其浪费金钱购买心理安慰剂,不如学会正确地对待衰老。

    第一章 美国人如何“进补”

    世界经济正越来越走向全球化,保健产业也不例外。近来在国内流行的各种所谓保健品中,有许多实际上是从国外,特别是美国引进的,而且往往是人家的过气产品。例如一度很红火的“脑白金”,其实就是美国90年代中期短暂流行过的褪黑素;“核酸营养品”依据的是美国江湖医生富兰克的说法,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也曾经流行过,八十年代初被美国法庭认定为商业骗局后,就在美国市场上消失了。现在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各种保健品,以后也有可能被人引进中国,因此对其作一番简短的介绍、评价,还是有必要的。
    目前美国市场上的保健品也称作“膳食补品”(dietarysupplements)。据美国《预防》杂志的调查,目前有1亿5千8百多万美国人在使用膳食补品。这个市场极为庞大,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的报告,在2000年补品的销售额达到了230亿美元,自1994年以来美国消费者花在补品上的花费已几乎加倍,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在美国超级市场、药店都有补品专柜,互联网更是推销补品的天堂。我每天都要收到数封不请自来的推销补品的电子邮件。有一封是推销“人体生长激素”减肥制剂的,翻译成中文是:

    “有关人体生长激素的惊人发现正在改变我们对衰老和减肥的看法。减肥的同时使肌肉结实并一次性全盘逆转衰老迹象,加强性能力,增强记忆力,滋润皮肤,长出新发,让皱纹消失。”

    听上去是不是很像国内的保健品广告?美国人吃补品,和中国人进补、吃保健品的目的一样,是想达到自我保健的目的,保持身体的健康,以及用于防止或治疗各种疾病。在1994年以前,美国补品上市之前,和药品一样要证明有声称的疗效,经过FDA批准。在1994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膳食补品健康和教育法案》,限制了FDA的权力,从此补品可以不经FDA批准就生产和销售,美国补品市场迅速膨胀。FDA的权力只限于保障补品的安全,一旦发现某种补品有害健康,可以禁止其销售。补品厂家、推销商可以不经FDA批准就声称其补品有何作用,但是必须写明:“这个说法未经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定。该产品不试图用于诊断、治疗或预防任何疾病。”至于虚假、不实广告,另有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管理。

0
    +关注 私聊
  • qhdjyg

    第14楼2007/03/24

    美国补品市场与中国的不同,没有哪一个公司的特殊产品能够风靡一时。在市场上常见的产品,都是成分单一、公开、没有专利的产品,由多家公司生产。美国常见的补品,大致可以分成这几大类:

    维生素和矿物质:这占了美国补品市场的最大份额。有的是成分单一的制剂;有的是把人体必需的所有维生素和矿物质按人体每天需求值合在一起制作成片剂,用意是让人每天吃一片就可以保证对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需求,很受欢迎。医学界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已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可以用于治疗因缺乏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引起的疾病,对特定的人群也有益处,例如美国医学界提倡孕妇服叶酸制剂以防止胎儿畸形,因为怀孕早期缺乏叶酸会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出现神经管缺陷。适量地服用这类制剂,至少没有什么危害。但是,美国医学界并不认为一般的人都应该定期服用维生素、矿物质制剂,更不认为大量地服用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能起到保健作用,恰恰相反,维生素或矿物质的过量吸收可能有害健康。美国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在生前提倡“维生素C疗法”,认为每天大量地服用维生素C能防止感冒、癌症等多种疾病,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一直受到美国医学界的批评,但是由于鲍林的名气,至今仍有许多美国人信他那一套。

    草药制剂:像中国人一样,许多美国人也崇拜“天然药物”,相信草药胜过化学药物。不过,在美国市场上,真正的草药并不容易见到,在超级市场、药店卖的草药制剂,都是经过化学方法提取,以胶囊或片剂的形式销售,实际上还是“化学药物”。近年来某些中成药作为膳食补品也开始进入市场,但是还只限于华人社区,在一般的美国药店、超级市场见不到。有些中药,特别是一些补药,因为重金属含量过高有可能引起慢性中毒,被禁止出售。在美国市场上常见的草药制剂包括绿茶、大蒜、山楂、人参、桉叶、银杏叶、贯叶连翘、姜、迭迷香、锯齿矮棕榈、荨麻、芦荟等植物的提取物。对这些药物的疗效的说法,基本上和中医没有关系。有的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支持,有的有一些初步的证据,但还没有确凿到能被FDA批准的地步,所以先作为补品上市。

    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小分子,因此有营养价值。不过,市场上的氨基酸制剂并不是要作为营养素制造蛋白质(那应该从食品中吸收),有的也不是蛋白质的成分,它们是作为某种有特殊的保健功能的补品来卖的。例如,L-精氨酸被认为能增强免疫力、抵抗癌症,L-组氨酸被认为有助于治疗关节炎,等等。对这些说法,仍有待证实。

    激素:前面提到的褪黑素(所谓“脑白金”)就是一种激素,目前美国市场上销售的褪黑素只写着“有安眠作用”,而没有任何神奇的说法。最常见的激素类补品是脱氢表雄甾酮(DHEA),这是肾上腺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在体内被转化成几种其他激素,包括雌激素和睾酮。它的分泌在20至30岁时达到顶峰,之后直线下降,因此被商人称为“青春素”,宣称能抗衰老。有多项动物实验显示DHEA有增强免疫力、记忆力、抗癌、抗糖尿病、抗衰老的作用。但是人体临床试验未能证实这些作用。作为能转化成性激素的激素,长期使用可能有严重副作用。在互联网上经常见到推销“生长激素”制剂。实际上,生长激素在美国属于处方药物,不可能做成补品销售,所以可以肯定那些制剂不含真正的生长激素。而且,生长激素口服无效,而必须通过注射才有作用,而且非常昂贵(一年需要花费2万美元)。注射生长激素对衰老的作用仍然有待证实,其副作用也值得警惕。

    其他:例如花粉、蜂王浆,在美国市场上也可见到。美国医学界认为这两种制剂不具有保健价值,反而有引起过敏的危险。一些华人经销商在美国推销蜂王浆时,因被认为做不实广告,曾遭到FTC的罚款。又如,前文中提到的过氧歧化酶(SOD),这是体内的一种“自由基清除剂”,由于自由基被认为是导致衰老的一个因素,因此市场上也能见到以SOD为成分的抗衰老补品。事实上,SOD作为一种蛋白质,口服后将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不可能进入体内发挥作用。

    从这些介绍可以看出,美国补品市场相当混乱,绝大多数补品的作用都没有获得证实,美国人的“进补”,其实也和中国人的“进补”一样,就是花钱买个安慰。如果迷信某种保健品,是在以身体健康为赌注,浪费时间、金钱,甚至可能由于副作用而损害身体。健康之道,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在于“进补”。
    第一章 小酌可以清心

    不抽烟不喝酒历来被当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抽烟绝对有害健康,这是医学界的定论,也已成了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对喝酒的看法却并非如此简单。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适当喝酒能够“舒筋活血”。医学界现在也越来越倾向于认为适量的喝酒可能的确有助于健康,特别是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头号杀手,其中大约有60%属于冠心病。在发达国家中,有25%的死亡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这是由于脂质在动脉管壁内沉积,形成一个个瘤一样的突起,使得血管管腔变得狭窄,甚至堵塞,血液供应不畅直至被截止。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坏”胆固醇)在动脉管壁沉积下来,形成粥样小瘤。血液中还有一种“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帮助回收、清除LDL,防止粥样小瘤的形成。

    20世纪初,病理学家在解剖那些因为酗酒导致肝硬化而死的病人尸体时,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这些人的大动脉管看上去特别干净,粥样小瘤很少。一个很明显的解释是,这些人死得太早,粥样小瘤还没有来得及在血管壁中累积下来。但是也有人猜测酒精能够溶解血管壁中的粥样小瘤。

    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调查似乎为后一种解释提供了佐证。这项调查是研究生活方式和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的关系,其中有一项结果是调查者完全没料到的:那些不喝酒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似乎更高。以后在多个国家对不同人群所做的多项调查也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适量的喝酒能够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在2000年,意大利和芬兰的研究者合作分析了以前28项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每天吸收25克酒精(相当于两杯酒。杯的大小当然与酒的种类有关,不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已根据酒的种类而选用不同的杯子了,也就是说,这里说的“一杯酒”,相当于一大杯啤酒、一中杯葡萄酒或一小杯烈性酒。)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要比不喝酒的人低20%。2002年11月,在美国心脏协会的会议上,美国加州的研究人员报告了最新的一项统计结果。在1978~1985年间,他们共检查了128,934名病人,其中16,539人已在1978~1998年间死亡,有3001人的死亡是由于冠心病导致的。对这些病人的统计表明,那些每天喝一、两杯酒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要比不喝酒的人低32%。

0
    +关注 私聊
  • qhdjyg

    第15楼2007/03/24

    那么,酒精是如何降低了冠心病的呢?如果不能证明酒精的作用机制,这种统计结果总是无法让人完全信服的。多项研究表明,适量喝酒者血液中HDL(“好”胆固醇)的含量要比一般人高出10%~20%,而高HDL含量意味着血管壁会更干净。酒精究竟是如何提高HDL含量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能是由于酒精能够影响肝脏中合成HDL的酶。酒精可能还能降低血液中“坏”胆固醇LDL和血纤维蛋白原(能导致血液凝结)的含量,这也有助于防止冠心病。

    如此看来,不论是统计调查还是生理研究都支持适量喝酒能降低冠心病的结论。但是饮酒过度又是有害健康的,不仅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律不齐、心肌病),而且能导致多种其他疾病(如肝硬化、胰腺炎、乳腺癌),此外,孕妇喝酒能导致胎儿畸形。所以,关键在于“适量”。那么怎么算适量呢?美国国家科研委员会的建议是每天不超过相当于40毫升纯酒精的量。加州两名研究饮酒与冠心病关系的权威克拉茨基(ArthurL.Klatsky)和艾克(RogerR.Ecker)的建议是,男人每天不超过2杯,女人每天不超过1杯。如果男人每天饮酒在3杯以上,女人每天饮酒在2杯以上,则算过量。每天1~2杯只是上限。对那些想靠喝酒降低冠心病危险的人,他们的建议是每星期1到3杯。

    如果你本来滴酒不沾,那么是不是从此应该开始喝点酒呢?也未必。适量的喝酒只对那些得冠心病的危险性比较高的人,才可能有好处。这些人包括:有冠心病家族史、抽烟、高血压、总胆固醇高于200、HDL低于35、男人在40岁以上、女人在50岁以上。如果你不属于这个人群,喝酒可能对你没有任何好处。特别是年轻的女性,她们一般已不容易得冠心病,因此喝酒不太可能再降低得冠心病的危险,反而有提高得乳腺癌的危险。

    那么应该喝什么酒比较好呢?有一些研究表明喝葡萄酒似乎比喝其他酒更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危险。克拉茨基等人在1990年代发表对130,000名加州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喝葡萄酒和啤酒得冠心病的危险性要比喝烈性酒低。在2002年11月的美国心脏协会的会议上,克拉茨基进一步报告说,那些每天喝葡萄酒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要比喝啤酒的人降低25%,比喝烈性酒的人降低34%(吸入的酒精量相同)。但是,由于喜欢喝葡萄酒的人一般来说其生活方式也更健康(例如不抽烟、饮食较平衡),因此很难说这种危险性的降低是否真正是葡萄酒引起的。不过,有多项生理、生化研究认为葡萄酒含有一些有益健康的成分,可能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不抽烟不喝酒”的金科玉律也许可以改成“不抽烟少喝酒”。适量的喝酒可能对某些人的健康是有益的,但是这不应该成为酗酒的借口。喝酒过量仍然危害健康。
    第一章 健康长寿的“秘诀”(1)

    我们能否长寿?在我们进入老年时,是否能保持健康?很少有人不关心这些问题。在书籍中、报刊上,有关健康长寿的秘诀、建议、忠告随处可见。有的是长寿者的经验之谈,有的是代代相传的养生术,还有的实际上是推销保健品的广告。科学研究不以传闻、轶事、个人经验为依据,所以从生物医学的角度看,这类秘诀并无参考价值。有时也会有生物医学机构或专业人士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有的是对某些传统说法的肯定,有的则是根据新近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些“科学”建议的可靠性究竟如何呢?
    避免“慢性自杀”

    显而易见,健康长寿的前提是避免夭折。任何自杀性的举动,例如酒后开车,都大大降低了长寿的可能。这一点不难明白。人们难以认识和避免的是那些慢性自杀式的生活习惯,例如吸烟。无数的证据表明吸烟不仅损害呼吸系统,导致呼吸道疾病,而且会大大增加得癌症(特别是肺癌、口腔癌、食管癌)、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多种疾病的机会,是导致死亡的头号因素。平均来说,吸烟将使吸烟者少活12年,并在生命的晚期备受疾病的折磨。因此,有关健康长寿的第一条、也是最可靠的秘诀就是:戒烟,越早越好。一面继续吸烟一面寻找健康秘诀是自相矛盾的。

    另一种慢性自杀是酗酒。酒醉不仅增加了发生事故导致夭折的机会,而且长期过量饮酒将会永久性地损害大脑、中枢神经、肝脏、心脏、肾和胃。我在《小酌可以清心》一文中说明了,与吸烟不同的是,适量的饮酒对健康并无危害,甚至有研究指出,饮用适量的红葡萄酒可能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根据美国国家科研委员会的建议,每天饮酒量应低于相当于40毫升纯酒精。

    合理的饮食

    我们长着用于研磨的臼齿表明我们适应草食,长着用于撕咬的犬齿和有数种氨基酸无法自身合成表明我们适应肉食,长着一双能分辨丰富色彩的眼睛表明我们适应于吃果实,总而言之,我们天生是杂食性的动物,能够消化、吸收几乎所有的食物,而我们的健康也依赖于多种营养素。避免营养不良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每个人都需要一定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所需的量也会不同,而且在不同的年龄,对营养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最常见的营养不良是蛋白质吸入量过低而碳水化合物吸入量过高,以及缺乏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保证营养的最有效方法是平衡的饮食,而不是寄希望于“保健品”。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营养过剩。许多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充足营养的条件下,限制食物中的热量供应能延长动物的寿命。那些进食的热量被限制在只有一般膳食的70%的动物(也就是只吃七分饱)的平均寿命延长了40%。用多种动物做实验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但是这是否也适用于人类还不清楚,而且要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也不是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不过,由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却的确值得我们的警惕。许多证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对葡萄糖的耐受性也降低,即周围组织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的效率减低。血液中的葡萄糖平衡是受胰岛素调控的,这一过程的效率下降,血糖的含量也随之升高,从而出现糖尿病。肥胖和缺乏锻炼是老年人出现葡萄糖耐受性不良的最重要因素。改变饮食中热量含量能逆转这个老化过程。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被降低到以前的85%时,其身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胰腺的功能都增强了,即对葡萄糖耐受性增强了。另一项对325,000名30岁以上不吸烟者的调查表明,体重指数与死亡率存在显著相关性。体重指数越高,死亡的风险越大。大多数肥胖者要比瘦者高出30%到100%的死亡危险。在85岁以上的男人中,基本上已不存在肥胖者。

    某些食物成分能够加速衰老过程。许多食物都有很高的胆固醇含量。这种脂肪是制造激素和细胞膜的必需原料,但是它同时也刺激动脉管壁粥样小瘤的形成,会导致动脉管的堵塞。过量的动物性脂肪和机制糖被认定与多种致命的慢性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有关。这一点几乎已成为常识,市场上因此出现了多种无脂肪或无糖份的“健康食品”。但是这些“健康食品”往往以合成的替代物代替脂肪或机制糖。这些替代物是否真是健康的,则还不清楚。

0
    +关注 私聊
  • qhdjyg

    第16楼2007/03/24

    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常在报刊上见到某种食物成分能够延缓衰老的说法。许多食物被认为含有能防止癌症、心脏病的成分,例如植物纤维防止结肠、直肠癌,胡萝卜防止肺癌,豆类防止乳腺癌,煮熟的西红柿防止前列腺癌,绿茶和红葡萄酒防止多种癌症和心脏病,等等。这些说法往往只是根据某些普查以及实验室里体外实验、动物实验的结果,未必十分可靠。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些食物可以降低某些人得某种疾病的危险性,也未必人人适用,因为每个人的遗传特性是不同的。

    底线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长寿而忍饥挨饿或专吃某种食品,但应该尽量适应低脂肪和营养丰富,特别是含丰富蔬菜和水果的饮食结构。

    适当的锻炼

    在进入中年以后,人体骨质就开始逐渐丧失,最终会出现骨质疏松症。同时,肌质也逐渐丧失20%~40%,而出现肌肉萎缩。这二者合在一起,使得老年人很容易发生骨折,特别是髋骨骨折。某些药物能够防止骨质丧失,但是更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在骨质开始丧失之前,通过吃高钙质的膳食和锻炼让身体获得尽可能多的骨质,因而延缓了骨质丧失的过程。在年轻时候起即加强锻炼和补充钙质,能够大大减低骨质丧失的危险性。即使在骨质开始丧失后,锻炼也能延缓骨质丧失的速度,甚至增加骨质。一项研究表明,一组老年妇女在锻炼一年后,其骨中矿物质密度增加,而未锻炼的对照组则出现显著的下降。锻炼也能防止甚至逆转肌肉萎缩,我们终身都具有让已有肌肉增加体积和强度的能力。我们在前面已提到衰老伴随着葡萄糖忍耐性不良,而锻炼已被显示能够增强对血糖的忍耐性,从而防止糖尿病。锻炼还能够减少体内胆固醇和脂肪含量,降低血压,刺激毛细血管的生长,因而能够减轻患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性。不管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锻炼都能提高血浆中多种激素的浓度,其中某些激素(例如生长激素)已知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但是锻炼的效果与锻炼的方式有关。在实验室里对老年人的研究表明,高重复性的、低强度的体操式锻炼的效果明显不如低重复性的、高强度的耐力式锻炼。不过,任何方式的锻炼都有胜于无。每天散步30分钟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明显强过不活动的老年人。定期散步的老年人不仅有整体上较低的死亡率,而且散步的距离与死亡率成反比。不过必须指出,体育运动员并不比别人更长寿。锻炼可能并不能延长寿命,但它能使人健康,从而大大改善老年的生活品质。
    第一章 健康长寿的“秘诀”(2)

    但也必须注意,锻炼过度是有害的。它不仅能导致身体的损伤,还可能在分子水平上造成伤害。对20名从事激烈运动(每天锻炼10小时,持续30天)的男人的研究表明,其DNA氧化损伤的速度增加了33%。另一项体外实验显示,暴露在极度氧化环境下的人体细胞无法修复线粒体DNA的损伤。因此,锻炼过度很可能增加了线粒体DNA的氧化损害程度,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放松的、有智慧的生活

    西方有句谚语:40岁以后不当傻瓜就当医生。换句话说,在进入中年以后,有的人仍然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漠不关心,而有的人则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注意保重身体本来是好事,它有助于采用合理的饮食和锻炼,并尽早发现、治疗疾病。但是,如果对身体状况的关注成了一种无法摆脱的、不由自主的烦恼,引起了焦虑和紧张,却是健康的大敌。在紧张的状态下产生的生物化学因子(例如肾上腺素)能够增加多种疾病的危险,例如损伤大脑神经细胞,刺激肿瘤增生,引发冠心病。不良的心理状态也能降低免疫抵抗力。的确,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的人平均来说有更高的死亡率,而感觉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不管是真实的还是假想的),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无法完全避免紧张因素,特别是在中年以后,退休、配偶的死亡和其他社会环境的变化,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紧张因素。但是我们能够学会恰当地处理紧张的局面,尽量过着放松的生活。

    西方还有一句谚语:学者越老越聪明,文盲越老越愚蠢。艾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是对老年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在85岁以后,几乎一半的人会表现出某种痴呆迹象。艾兹海默症受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令人惊讶的因素是教育。多项研究表明,高学历者患艾兹海默症的几率较低,而缺乏教育则增加了老年痴呆的危险。其原因可能是教育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形成更多的突触,因而减轻了艾兹海默症的破坏程度。环境对中枢神经突触的数目的影响以在青春期之前最为显著,但是在其他时期包括老年时期,同样能起作用。“活到老,学到老”,是健康长寿的又一秘诀。

    躲避阳光

    阳光是生命的源泉,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有直接的益处: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将皮肤中的麦角甾醇转化成维生素D2。但是紫外线能够破坏皮肤细胞中的DNA和其他生物分子,引起基因突变,从而增加致癌的可能性。皮肤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它被认为是因为皮肤过度暴露在阳光下引起的,特别是对浅肤色的人影响更大。此外,紫外线辐射也是皮肤老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皮肤癌和皮肤过早老化的关键是避免暴露在阳光下,尽量不要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在户外活动,使用遮阳用具,以及在皮肤暴露的身体部位涂抹防晒霜。

    健康长寿的关键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要长期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困难的。人们总是盼望能发现一种延缓衰老、甚至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这种心态滋生了一个巨大的保健品市场。但是目前没有任何疗法、食品、药物已被证实能够抗拒衰老或延长寿命。由于人类衰老因素、机制极度复杂,未来能够发现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迷信某种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却浪费了时间、金钱,甚至可能由于副作用而损害身体。如果因此而无视、放弃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等于放弃了获得健康长寿的可能性。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寿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健康长寿,但是在目前,却是保证大多数人健康长寿的最可靠的途径。

0
    +关注 私聊
  • qhdjyg

    第17楼2007/03/24

    第二章 正确认识营养素

    “补”与“不补”,“缺”与“不缺”常常是人们难以把握的选择,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营养摄入,首先要正确认识营养素。
    难舍脂肪的美味

    在食物缺乏的年代,“有油水”成为富裕生活的标志之一,至今人们仍然爱说“富得流油”。以前人们并不知道脂肪对身体有何用处,只知道它能使食品变得美味可口。后来生物医学家发现脂肪是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并参与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对儿童的发育尤其重要。体内的脂肪多数是人体自身合成的,但也有些种类的脂肪人体无法合成,必须从膳食中吸收,因此脂肪被列为必需营养素。

    脂肪摄入过多不利健康

    近百年来,生物医学家才逐渐意识到,脂肪也有对身体健康不利的一面,我们平时喜欢吃的东西,未必都是好东西。1908年,科学家观察到,用肉、全脂牛奶和蛋作为食物喂养兔子,会使脂质在兔子的动脉管壁中逐渐沉积下来,使血管变窄,血流不畅,患上动脉粥样硬化症。1913年,这种沉积在血管中的脂质被确定为是胆固醇。

    1916年,一名在爪哇工作的荷兰医生兰根(CorneliusdeLangen)发现,和荷兰殖民者相比,印尼原住民的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较低,而得心脏病的比例也较低。他猜测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可能与患心脏病的风险有关。他认为这与饮食习惯有关系。印尼原住民的饮食以素食为主,而荷兰人则吃大量的肉类和奶制品。兰根注意到,那些放弃了本民族的饮食习惯、采纳荷兰式饮食的印尼人,其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和患心脏病的比例也都跟着上升了。

    但是兰根的发现发表在一份鲜为人知的医学刊物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40多年后,这个问题才再度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医学家在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做调查时发现,在战争期间,因心脏病而死亡的人数大大减少了。这是不是和战争期间实行食品定量配给制,人们难以吃到肉类、蛋和奶制品有关呢?与此同时,其他研究者也发现,心脏病发作的病人,其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要比一般人高。

    从那以后,已有无数的研究结果将高脂饮食、血胆固醇的含量和心脏病发病率这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那些人群中血胆固醇平均含量偏高的国家、地区,心脏病是导致死亡的头号疾病,而在那些血胆固醇平均含量较低的国家、地区,却很少有人患心脏病。那些心脏病风险高的国家、地区,其饮食中往往含有大量的脂肪。但是,人们也注意到,有些国家、地区的饮食中也含有较高的脂肪,而心脏病发病率却很低,例如希腊人和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这是为什么呢?

    不同类别的脂肪功效有差异

    原来脂肪种类繁多,不可一概而论。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脂肪酸是主要由氢和碳原子组成的长链,根据其结构可以分成三大类:链条上每一个碳原子都尽可能多地与氢原子接合,达到“饱和状态”的,称为“饱和脂肪酸”;有的脂肪酸的链中间,少了一对氢原子,处于“不饱和状态”,称为“单不饱和脂肪酸”;有的脂肪酸少了多对氢原子,就叫做“多不饱和脂肪酸”。根据氢原子的缺失位置,多不饱和脂肪酸又分成欧米伽-3和欧米伽-6两类。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动物产品和某些植物油(包括椰子油、棕榈油和可可油),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植物油和海产品,其中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大豆油、芝麻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根据碳链上氢原子的位置,又可以分成两种,如果氢原子都位于同一侧,叫做“顺式脂肪酸”,链的形状曲折;如果氢原子位于两侧,叫做“反式脂肪酸”,是直链。食物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顺式的,动物脂肪有一小部分是反式的。人们在用化学方法对油进行加工时,有时会通过氢化作用给多不饱和脂肪酸加上氢原子,新加入的氢原子位于两侧,变成了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比较稳定,便于保存。反式脂肪酸的性质类似于饱和脂肪酸。

    胆固醇的情况也很复杂。胆固醇和脂肪酸都属于脂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组成细胞膜、生产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以及执行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我们体内的胆固醇,一部分是在肝脏内自己合成的,另一部分则从食物中直接吸收。只有来自动物的食物才含有胆固醇,例如蛋、肉、肝、奶、海产品等。来自植物的食物不含胆固醇。

    体内合成和从食物中吸收的胆固醇无法在血液中溶解,它们要借助于一种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载体——脂蛋白来运输。脂蛋白主要有两种:低密度脂蛋白(简称LDL)和高密度脂蛋白(简称HDL)。大多数胆固醇由LDL携带,如果血液中LDL-胆固醇含量过高,就会慢慢地在动脉管壁沉积下来,形成粥样小瘤,导致动脉硬化。因此LDL-胆固醇有时被称为“坏”胆固醇。而HDL-胆固醇则被称为“好”胆固醇,它能够把血中胆固醇送回肝脏,甚至清除动脉管壁中沉积下来的胆固醇,防止粥样小瘤的形成。

    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能促使身体合成更多的胆固醇,而不饱和脂肪酸却会降低血胆固醇的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会同时降低“坏”胆固醇和“好”胆固醇的含量,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在降低“坏”胆固醇含量的同时,却不影响“好”胆固醇的含量。希腊人饮食中的脂肪主要来自橄榄油,这是一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希腊人心脏病发病率低的因素。

    因纽特人心脏病发病率低则可能另有原因。他们以鱼为主食,鱼富含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些研究表明欧米伽-3脂肪酸能降低“坏”胆固醇。另有些研究表明,另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欧米伽-6脂肪酸——也能降低“坏”胆固醇,但是同时也降低了“好”胆固醇。大豆油、玉米油所含的亚油酸属于欧米伽-6脂肪酸。

    植物油(例如大豆油、菜籽油)也含有欧米伽-3脂肪酸,但是种类和鱼油不一样。鱼油含的欧米伽-3脂肪酸为二十碳五烯酸(简称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简称DHA),而植物油的欧米伽-3脂肪酸为α-亚麻油酸(简称ALA)。EPA和DHA的作用被认为强于ALA。美国心脏协会在2003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已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表明EPA和DHA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每天摄入0.51.8克的EPA+DHA能显著地降低心脏病死亡率。每天摄入1.53克的ALA似乎也有益处,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0
    +关注 私聊
  • qhdjyg

    第18楼2007/03/24

    脂肪食用学问多

    看到这里,你可能头都大了。这么多种的脂肪酸,这么多的术语和信息,让人无所适从。能不能给个简单的指南呢?一方面要避免摄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另一方面,适当地摄入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来自鱼的欧米伽-3脂肪酸,似乎对心血管又很有保健作用。美国心脏协会的建议是,所有的成年人一周至少要吃两顿鱼,特别是比较肥的鱼,例如三文鱼、沙丁鱼、金枪鱼、鲱鱼、鲭鱼、鳟鱼。对冠心病病人,建议每天摄入约1克的EPA+DHA,最好是由吃鱼摄入,也可考虑服用鱼油胶囊,对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鱼油胶囊属于保健品,其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摄入过多,有引起出血的危险。

    经常吃鱼看来是个好习惯。不过,必须注意,由于水域受到污染,一些鱼类体内的汞和其他环境毒素含量过高,有慢性中毒的危险,特别是像鲨鱼这种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鱼类,体内更容易累积毒素,应尽量避免食用。美国心脏协会认为,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因为吃鱼导致汞中毒的风险增大,不过他们患心脏病的风险本来就很低,无需通过吃鱼来预防。但是对中、老年男人和绝经期妇女,吃鱼避免心脏病的益处超过了汞中毒的风险。让所吃的鱼的种类多样化,是减少汞中毒的风险,又增加欧米伽-3脂肪酸摄入的最佳方式。

    第二章 你会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吗?

    除了从食物中吸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这些需求量比较多的营养素,我们还需要两类需求比较少的营养素,才能保证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健康。其中一类是有机物,即各种维生素,一类是无机物,即各种矿物质。
    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共有13种,分成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E,D和K四种,它们不溶于水,但溶于脂肪,可储存在体内脂肪组织和肝脏中。由于它们能在体内存储,所以你不必每天都要从食物中吸收它们,如果摄入太多,在体内累积起来,反而可能产生危害。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和各种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硫胺)、维生素B2(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3)、泛酸、维生素B6、生物素(维生素H)、叶酸、维生素B12(钴胺素)。这些维生素可溶于水,一般不在体内储存(个别的可少量储存在肾、肝中),所以每天都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也不容易因为过量摄入而造成危害,因为多余的部分将溶在水中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也有两类: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比较高(占体重0.01%以上),每天需求量在100毫克以上,包括钙、氯、镁、磷、钾、钠、硫。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比较低(占体重0.01%以下),每天需求量不足100毫克。铁、碘、铜、锰、锌、钴、铬、钼、硒、镍、氟、硅、锡、钒、硼等。人体对它们的需求量虽然很低,有的低到不到50微克,但是它们对人体的健康同样非常重要。

    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都是人体无法自己合成的,必须从饮食中摄入。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食物中的含量非常丰富或人体对其需求量很少,从日常饮食中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我们不必担心会缺乏它们,例如泛酸、生物素、维生素B6、维生素K、磷、钴、锡、硼、硅、镍、钒等。我们没有必要特地去补充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无需在意它们。

    相反的,有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容易因为从饮食中摄入不足而影响健康。它们才是值得我们特地关注,注意补充的。

    维生素A

    维生素A与正常视力、细胞生长、生殖、胚胎发育和免疫功能有关。如果长期缺乏维生素A,眼睛会最先受到影响,黄昏时看不清东西(夜盲症)、眼睛角膜干燥(干眼症)或软化(角膜软化症)。另一个典型的症状是毛囊性角质化过度症,上皮组织特别是皮肤会制造过多的角蛋白,导致皮肤干燥。此外,呼吸道、耳朵等容易发生感染。

    蔬菜水果中的胡萝卜素在体内能被转化成维生素A。

    成年人每日膳食摄入推荐量(简称RDA,据美国医学科学院,下同):男性3000国际单位,女性2310国际单位。

    维生素A摄入过量导致畸胎和肝中毒,成年人限量为10000国际单位。

    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包括肝脏、乳制品、鸡蛋和鱼,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包括深色水果和叶子蔬菜。

    维生素B1

    维生素B1参与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缺乏维生素B1会导致“脚气病”,出现手足麻木、软弱无力、疼痛、腱反射消失等症状。

    成年人RDA:男性1.2毫克,女性1.1毫克。

    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包括糙米面、瘦肉、大豆、花生等。

0
    +关注 私聊
  • qhdjyg

    第19楼2007/03/24

    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参与体内一些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细胞呼吸至关重要。缺乏维生素B2会出现口角炎、唇炎、舌炎、阴囊炎等症状。

    成年人RDA:男性1.3毫克,女性1.1毫克。

    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包括乳制品、肝脏、肉类、面粉制品、花椰菜、蘑菇、菠菜等。

    烟酸

    烟酸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对能量代谢至关重要。缺乏烟酸会导致糙皮病

    成年人RDA:男性16毫克,女性14毫克。摄入烟酸过多会在15~30分钟内使脸部发红,大约持续半小时后逐渐消失。

    富含烟酸的食物包括肝、肾、肉类、蛋、酵母、米糠等。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在体内能转化成烟酸。

    叶酸

    叶酸与氨基酸和核酸的代谢有关。缺乏叶酸会产生巨细胞性贫血。怀孕早期缺乏叶酸会使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

    成年人RDA:男性400微克,女性400微克,孕妇600微克,哺乳期500微克。

    富含叶酸的食物包括绿叶蔬菜、豆类、肝。食物在烹饪后大部分叶酸都已失去,而且食物中的叶酸只有大约一半能被吸收。因此不容易从食物中获得足够量的叶酸。准备怀孕的妇女和孕妇应口服含叶酸的制剂以防止婴儿缺陷。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参与体内几种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与核酸代谢有关。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恶性贫血。

    成年人RDA:男性2.4微克,女性2.4微克,孕妇2.6微克,哺乳期2.8微克。

    维生素B12只存在于荤食中,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包括肝脏、肉类、蛋。素食者如果不补充维生素B12将会出现维生素B12缺乏症。

    维生素C

    维生素C与维持结缔组织的正常代谢有关,也是保护性抗氧化剂。缺乏维生素C时发生坏血症,可产生牙龈、粘膜、皮肤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渗血。

    成年人RDA:男性90毫克,女性75毫克,孕妇85毫克,哺乳期120毫克。

    过量吸收维生素C会导致胃肠紊乱和肾结石,每天不宜超过2000毫克。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包括新鲜蔬菜和柑橘类水果、草莓、西瓜等。容易在储存、烹调中被破坏。

    维生素D

    维生素D促进肠内钙、磷吸收,同骨骼、牙齿的正常钙化有关。缺乏维生素D儿童易患佝偻病,成人易患软骨病。

    成年人RDA:男性5微克,女性5微克。

    摄入维生素D过多会导致血钙过多症,每天不宜超过50微克。

    紫外线可以刺激皮肤合成维生素D,晒日光是获得维生素D的最简单办法。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鱼肝油、卵黄。

    维生素E

    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缺乏维生素E可引起肌肉萎缩、不育、流产等。

    成年人RDA:男性15毫克,女性15毫克。哺乳期19毫克。

    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包括植物油、蔬菜、水果、坚果、肉类。



    对血液凝固、肌肉收缩、神经传导、骨骼与牙齿的形成至关重要。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

    成年人RDA:1000毫克,50岁以后1200毫克。

    钙摄入过量会导致肾结石、血钙过多症。每天不宜超过2500毫克。

    富含钙的食物包括奶制品、豆腐、深色叶子菜、花椰菜等。



    血红蛋白和多种酶的成分。缺铁会导致贫血。

    成年人RDA:男性8毫克,女性50岁以前18毫克,50岁以后8毫克,孕妇27毫克,哺乳期9毫克。

    摄入过量导致肠胃功能紊乱,每天不宜超过45毫克。

    富含铁的食物包括内脏、猪肉、牛肉、豆类、菠菜、坚果。
    第二章 我们有必要吃复合维生素片吗?

    和中国一样,保健品(在美国称为“膳食补品”)在美国也有庞大的市场,一年的销售额达230亿美元,其中主要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复合维生素片。超过一半的美国人经常吃这类产品。这种风气也逐渐传到了中国。在目前中国市场上,也开始流行复合维生素产品,有的是进口的,有的是国产,更有的号称是针对中国人的饮食缺陷量身订作的“黄金搭档”。在各色各样虚假保健品被揭露、打击之后,至少还有些医学依据的维生素产品有可能会在中国保健品中也占据主导地位。
    人体需要吸收足够量的13种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才能保证有充足的营养,缺乏当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导致营养不良。所谓复合维生素片就是含有人体每天最低需求量的这些维生素、矿物质中的大部分或全部。复合维生素片在上个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就一直是保健品市场上的宠儿。没有人会否认吃复合维生素能够避免营养不良,但是大多数吃复合维生素的健康人并无这方面的需求,他们是想要获得更好的健康、精力,预防和治疗慢性病。那么吃复合维生素片是否真能做到这一点呢?

    坚持吃复合维生素片的人往往也是那些更注意饮食和锻炼,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人,因此简单地对他们进行研究,把他们和不吃复合维生素片的人做对比,是难以得出可靠的结论的。医学研究的金标准是随机的对照临床试验。不幸的是,研究维生素(含矿物质,下同)和慢性病的临床试验中,能符合这一标准的研究很少。大多数这类研究的结果并没能给出明确的结论。

0
    +关注 私聊
  • qhdjyg

    第20楼2007/03/24

    维生素也不是多多益善,吸收过量会导致各种疾病乃至中毒。一片复合维生素片一般来说含有人体每天对维生素的最低需求量,似乎没有过量的危险。但是现在市场上已有许多加工食品都添加了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食盐中添加碘,牛奶中添加维生素D,面粉中添加硫胺、核黄素、烟酸和铁。那么,再吃复合维生素片导致某种维生素过量的危险就不可忽视。有研究表明,吃硒、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会增加老年人得食道癌的几率,吃维生素D和钙则会增加得肾结石的风险。在一项临床试验中,有一组吃复合维生素片的试验者得前列腺癌的比例较高。不过,这些都是初步的研究,还不是定论。

    因此,在2006年5月15至17日由美国国家卫生院召开的“复合维生素补品和慢性病预防”会议上,专家们在审阅了有关临床研究后,得出了一个不是结论的结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推荐或反对普通人群服用复合维生素片,对复合维生素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不过,某种维生素对某些特定人群的作用和副作用却已经有了比较确凿的证据。怀孕早期孕妇缺乏叶酸会使胎儿出现神经管缺陷,因此育龄妇女应该每天补充600微克的叶酸加以预防(以免在发现怀孕的时候,已错过了最佳预防期)。绝经期妇女同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能增加骨质密度和降低骨折的风险。患有中期老年性黄斑病变(可导致失明)的不吸烟成人推荐服用三种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和锌。但是吸烟者则不应该吃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因为有证据表明定期吃β胡萝卜素片能够增加吸烟者得肺癌的风险。

    那么,对那些已有了定期服用复合维生素片习惯的普通人来说怎么办?参加那个会议的专家并不反对他们继续服用复合维生素片,其中有些人甚至支持服用复合维生素片,因为许多人的饮食并不平衡,复合维生素片能够补充营养需求。

    也就是说,如果你吃复合维生素片的话,应该是抱着避免营养不良的目的。为了这个盲目的目的,要吃就要吃那些成分尽量齐全的制品,因为你不知道你的身体究竟缺哪一种维生素。每个人的身体对各种维生素的最低需求量是基本相同的,但是饮食中的富余与缺乏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国内有的维生素产品号称是专门针对中国人营养改善的需要研制的“黄金搭档”,据说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研究,知道中国人不缺和缺乏哪一种维生素,有的维生素中国人需要补充,有的不需要云云。中国幅员如此辽阔,生活习惯如此多样,各个地区、各个家庭、乃至每个人的饮食习惯都各不相同,怎么可能会有一个统一的需求?因此,定期服用复合维生素片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保健方式。

    第二章 维生素并非多多益善

    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有的是像核酸营养品之类已知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好处甚至有害处的假保健品;有的其保健价值有一定的实验依据,但是还没有定论,例如从西红柿、银杏、葡萄之类的食物提取出来的物质,算是灰色区域的保健品;还有的其营养价值是有定论的,例如维生素、微量元素,但是也只是对缺乏它们的人有用,而且应当适量补充,不应过量。
    但是有些“营养专家”却鼓吹大剂量服用维生素会有神奇的保健效果。例如一度非常流行的一些所谓健康指南,在各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健康忠告中,补充维生素抗病、治病就是常见的一条,号称每天补充维生素C和B能提高免疫力,“感冒、扁桃腺炎、发烧什么也没有”,更有声称大剂量补充维生素能够防癌的。

    这种说法源于美国著名化学家鲍林,他曾经极力提倡每天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预防感冒、抵抗衰老、防止癌症。医学界对维生素C每日推荐量是60毫克,而鲍林的推荐量是每天服用10克。据说他本人身体力行,每天至少服用12克维生素C。1994年鲍林以93高龄死于前列腺癌,临死前他声称每天服用大量维生素C使癌症推迟了20年发作,这个说法当然无法验证。这种“维生素C疗法”虽然遭到国际医学界的批评,但由于鲍林的名气,在医学界之外影响很大,大众报刊上经常刊载。国内那些据说由医学专家撰写的健康指南,其实就是根据报刊上真假莫辨的科普小文章拼凑而成。还有的人将鲍林树立成反抗僵化的医学权威的英雄,声称时至今日,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承认或接近承认鲍林的观点,有许多新的证据表明鲍林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权威”的观点未必是正确的,而批评鲍林的人,乃是一味沿袭一二十年前的旧说,质问这究竟是不了解新情况呢还是对鲍林存有偏见?

    事实又是如何呢?医学界并没有简单地否定鲍林的观点,一方面指出鲍林及其追随者用以证明大剂量维生素C益处的研究经不起推敲,另一方面也设计出更严密的试验进行验证。医学上公认最有说服力的试验是有安慰剂(假药)做为对照的双盲试验。迄今至少有30个双盲对照试验对大剂量维生素C能否预防感冒进行了验证,结果毫无例外都是否定的:每天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并不能预防感冒。其中,大部分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大剂量维生素C不能减轻感冒症状,个别结果表明它能够轻微地减轻感冒症状,但不具有临床价值。

    研究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对癌症的影响的临床试验结果也令人失望。美国梅约医疗中心曾经进行了三项双盲对照试验,发现大剂量维生素C对治疗癌症并无益处。鲍林的学生亚瑟•罗宾逊曾在1973年与鲍林一道创建鲍林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但是他在做动物试验时发现,服用鲍林推荐量的维生素C的老鼠反而更容易患某些癌症。鲍林获悉这个结果后,采取了很不具有科学精神的做法:他将罗宾逊解雇,杀掉实验动物,没收实验数据,销毁实验结果。

    可见,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能够预防疾病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相反地,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有副作用,例如导致腹泻或增加得肾结石的风险。值得指出的是,鲍林鼓吹大量服用维生素C有其商业背景:世界上最大的维生素C片厂家是其研究所的最大捐助者。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