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p3239046

    第11楼2022/09/13

    谢谢各位朋友们的意见和解答,但有些观点我不太认同。如下是我的理解:
    设备的B类不确定一般不都是通过其最大允许误差MPE以及分辨率分别去计算吗?
    我先不说校准证书上这个不确定度大还是小的关系,我的不解是说,这个校准报告上的不确定度到底和我检测的不确定在理论上会产生怎样的关联?特别是如我前面提问的校准后的示值误差较小,我在实际测试时根本不会考虑去修正这个示值误差,那我认为校准机构的不确定和我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更没有关系啊?为什么要考量他校准过程的不确定?

0
    +关注 私聊
  • ︶ㄣ青蟲CC

    第12楼2022/09/13

    个人理解,不对误喷。不同的人员对同一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认识和理解不一样。这样就会出现有的人员考虑到非常周全、评定的不确定度写的非常好。而有的人员考虑不周全,不确定度评定不够严谨和科学。不确定度是一个非常系统而专业的领域,目前并不是所有的实验室有能力去评价,不排除不确定度的评定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多是借鉴别人的,或者直接拿来用。

0
    +关注 私聊
  • 路云

    第13楼2022/09/13

    应助达人

    1、测量设备通过校准方式溯源所获得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就是该测量设备“复现量值的不确定度”,该不确定度就是用该测量设备进行下一级测量所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中,由该测量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它与测量设备的“示值误差”或“修正值”大小没有直接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示值误差”大,不代表“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也大,反之亦然。误差是偏移程度的定量表征,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予以最大限度的补偿,但不确定度不能通过修正的手段来减小。
    2、当《检定/校准证书》已经提供了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时,通常都是直接引用作为下一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中,由该测量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用B类评定求得该测量设备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3、用最大允差MPE套算出来的不确定度,不是测量设备自身的“测量不确定度”,而是在不知道该仪器的“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只知道它是合格的情况下,所求得的该类仪器的最差不确定度极限值。该套算出来的不确定度,不是用实际检定/校准数据评估出来的,所以它不具有计量溯源性,而是人为规定的合格计量器具的不确定度极限值。全世界的同类合格仪器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不同的测量设备,或不同的溯源机构而异。
    4、上级机构给出的“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不是“校准过程的不确定度”。“校准过程的不确定度”通常是用“校准和测量能力CMC”来定量表征。理论上说,“校准过程的不确定度”应该是校准机构的人、机、法、环四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合成,与被校对象“料”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没有关系,不会随着被校对象“料”自身性能的不同而异。“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与被测对象“料”自身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合成,便得到“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因不同的被校对象而异)。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一定是用它进行下一级测量,所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贡献分量之一,不可能没有关系,也与下一级测量结果是否修正没有关系。修正仅仅是要获得误差(偏移程度)更小的测量结果,而不是获得不确定(离散程度)更小的测量结果。

    p3239046(p3239046) 发表:谢谢各位朋友们的意见和解答,但有些观点我不太认同。如下是我的理解:
    设备的B类不确定一般不都是通过其最大允许误差MPE以及分辨率分别去计算吗?
    我先不说校准证书上这个不确定度大还是小的关系,我的不解是说,这个校准报告上的不确定度到底和我检测的不确定在理论上会产生怎样的关联?特别是如我前面提问的校准后的示值误差较小,我在实际测试时根本不会考虑去修正这个示值误差,那我认为校准机构的不确定和我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更没有关系啊?为什么要考量他校准过程的不确定?

1
    +关注 私聊
  • ztyzb

    第14楼2022/09/13

    应助达人

    楼主,参考CNAS-CL01-G003:2021中对检测实验室要求,如下图,如果要分析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需要考虑每一项用数值表示的不确定度,即如果校准设备直接关系到最终检测结果,是要考虑的。

0
0
    +关注 私聊
  • p3239046

    第16楼2022/09/14

    3、用最大允差MPE套算出来的不确定度,不是测量设备自身的“测量不确定度”,而是在不知道该仪器的“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只知道它是合格的情况下,所求得的该类仪器的最差不确定度极限值。

    路云老师,那这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如果校准/检定证书上有不确定度,可引用此数据。如果没有,那就用最大允差MPE去算吗?

    路云(luyunnc) 发表: 1、测量设备通过校准方式溯源所获得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就是该测量设备“复现量值的不确定度”,该不确定度就是用该测量设备进行下一级测量所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中,由该测量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它与测量设备的“示值误差”或“修正值”大小没有直接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示值误差”大,不代表“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也大,反之亦然。误差是偏移程度的定量表征,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予以最大限度的补偿,但不确定度不能通过修正的手段来减小。
    2、当《检定/校准证书》已经提供了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时,通常都是直接引用作为下一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中,由该测量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用B类评定求得该测量设备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3、用最大允差MPE套算出来的不确定度,不是测量设备自身的“测量不确定度”,而是在不知道该仪器的“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只知道它是合格的情况下,所求得的该类仪器的最差不确定度极限值。该套算出来的不确定度,不是用实际检定/校准数据评估出来的,所以它不具有计量溯源性,而是人为规定的合格计量器具的不确定度极限值。全世界的同类合格仪器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不同的测量设备,或不同的溯源机构而异。
    4、上级机构给出的“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不是“校准过程的不确定度”。“校准过程的不确定度”通常是用“校准和测量能力CMC”来定量表征。理论上说,“校准过程的不确定度”应该是校准机构的人、机、法、环四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合成,与被校对象“料”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没有关系,不会随着被校对象“料”自身性能的不同而异。“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与被测对象“料”自身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合成,便得到“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因不同的被校对象而异)。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一定是用它进行下一级测量,所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贡献分量之一,不可能没有关系,也与下一级测量结果是否修正没有关系。修正仅仅是要获得误差(偏移程度)更小的测量结果,而不是获得不确定(离散程度)更小的测量结果。

0
    +关注 私聊
  • 路云

    第17楼2022/09/14

    应助达人

    《校准证书》肯定有“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检定证书》通常不一定会提供“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如果上级计量技术机构出具的《检定证书》中没有提供“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有三种方法:
    1、向测量设备的承检机构索要“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最好下次送检时,在委托合同中约定);
    2、向承检机构索要原始检定数据,自行评估;
    3、实在不愿意走前两条路,就只能用该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MPEV”去套算了(但也仅仅是针对检定合格的测量设备,不适用于检定不合格的测量设备)。

    p3239046(p3239046) 发表:3、用最大允差MPE套算出来的不确定度,不是测量设备自身的“测量不确定度”,而是在不知道该仪器的“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只知道它是合格的情况下,所求得的该类仪器的最差不确定度极限值。

    路云老师,那这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如果校准/检定证书上有不确定度,可引用此数据。如果没有,那就用最大允差MPE去算吗?

1
    +关注 私聊
  • p3239046

    第18楼2022/09/15

    路云老师,如下图所示,是一台高低温试验箱的校准证书,MPE为±2℃,实测最大的示值误差点到了-41.09℃,校准不确定度为U=0.5,K=2。
    那我这里算他校准引入的不确定就0.5/2=0.25℃吗?我理解的应该是分别用波动0.5℃、偏差2℃、均匀度2℃分别当成他的B类半宽,再以均匀分布去计算,然后再把这3者合成。如果只是用校准的不确定度,那算出来才0.25℃,这 不确定度是不是有点小了,感觉也不太符合设备的实际校准数据啊。

    路云(luyunnc) 发表: 《校准证书》肯定有“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检定证书》通常不一定会提供“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如果上级计量技术机构出具的《检定证书》中没有提供“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有三种方法:
    1、向测量设备的承检机构索要“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最好下次送检时,在委托合同中约定);
    2、向承检机构索要原始检定数据,自行评估;
    3、实在不愿意走前两条路,就只能用该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MPEV”去套算了(但也仅仅是针对检定合格的测量设备,不适用于检定不合格的测量设备)。

0
    +关注 私聊
  • 路云

    第19楼2022/09/15

    应助达人

    《校准证书》中给出的各校准点的最大示值误差也就是-1.09 ℃,并没有超出±2 ℃的要求。所以该高低温试验箱在-40 ℃这一点的“示值误差”是合格的(校准结果的偏移程度满足要求)。但“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U=0.5 ℃,k=2,这是定量表征测量结果在一定概率下的不确定离散区间的半宽度,与偏移程度大小(误差)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也不是一码事。它已经包括了实际测得的“温度均匀性”和“温度波动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所以在评定下一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就可以直接用B类评定的方式,将U/k=0.5 ℃/2=0.25 ℃,作为该高低温试验箱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不能凭感觉,证书给出的不确定度都是用实际检测数据评定出来的,并没有离谱。从实际的校准结果看,“温度均匀性”和“温度波动性”这两项校准结果都是非常小的,“温度波动性”(0.07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温度均匀性”(0.97 ℃)是其主要贡献分量,也远低于2.0 ℃的要求,其半区间宽度也不到0.5 ℃。说明该试验箱的温度离散特性(均匀性和波动性)还是比较好的。我不知道您从哪里看出来不确定度不太符合实际校准数据

    p3239046(p3239046) 发表: 路云老师,如下图所示,是一台高低温试验箱的校准证书,MPE为±2℃,实测最大的示值误差点到了-41.09℃,校准不确定度为U=0.5,K=2。
    那我这里算他校准引入的不确定就0.5/2=0.25℃吗?我理解的应该是分别用波动0.5℃、偏差2℃、均匀度2℃分别当成他的B类半宽,再以均匀分布去计算,然后再把这3者合成。如果只是用校准的不确定度,那算出来才0.25℃,这 不确定度是不是有点小了,感觉也不太符合设备的实际校准数据啊。

1
    +关注 私聊
  • p3239046

    第20楼2022/09/15

    比方说我评定个低温试验的不确定度,这个试验很简单,比如把样品放进去,然后降温到-40℃,4小时后,从试验箱拿出样品看样品外观有没变化。所以这个A类对他的贡献很小,基本考虑是的B类设备本身引入的均匀度、波动度、示值误差这些。那难道对于我评定这个检测项目的不确定来说,只需考虑U/k=0.5 ℃/2=0.25 ℃?那我最终扩展开我表达的不确定度是不是-40±0.5℃,K=2?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为测量结果的分散性,那我都看到他的示值误差有到-41.09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的测量结果实际有分散到-41.09 ℃,而不是-40±0.5℃,所以我才问这个不确定度是不是太小了?还望指教。

    路云(luyunnc) 发表: 《校准证书》中给出的各校准点的最大示值误差也就是-1.09 ℃,并没有超出±2 ℃的要求。所以该高低温试验箱在-40 ℃这一点的“示值误差”是合格的(校准结果的偏移程度满足要求)。但“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U=0.5 ℃,k=2,这是定量表征测量结果在一定概率下的不确定离散区间的半宽度,与偏移程度大小(误差)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也不是一码事。它已经包括了实际测得的“温度均匀性”和“温度波动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所以在评定下一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就可以直接用B类评定的方式,将U/k=0.5 ℃/2=0.25 ℃,作为该高低温试验箱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不能凭感觉,证书给出的不确定度都是用实际检测数据评定出来的,并没有离谱。从实际的校准结果看,“温度均匀性”和“温度波动性”这两项校准结果都是非常小的,“温度波动性”(0.07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温度均匀性”(0.97 ℃)是其主要贡献分量,也远低于2.0 ℃的要求,其半区间宽度也不到0.5 ℃。说明该试验箱的温度离散特性(均匀性和波动性)还是比较好的。我不知道您从哪里看出来不确定度不太符合实际校准数据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