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yayicuo

    第31楼2023/05/02

    应助达人

    一定要明确:误差等于测量值减去真值 ,真值是无法知道的,不管是从科学上还是从哲学上。所以说,误差虽然我们用的时间很长了,但他的科学性值得怀疑哟。
    测量不确定度,是合理的表征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是一个非负参数,和测量结果有关,但不是通过测量结果测量出来的。降低测量不确定度,无非是从人机料法环样等各个环节进行考虑。从严格意义上讲,个人感觉,每次测量都应该有一个不确定度。随机和系统的因素分理都会一直存在的。

0
    +关注 私聊
  • en_liujingyu

    第32楼2023/05/03

      我很赞成你的观点。“误差等于测量值减去真值 ,真值是无法知道的”,所以JJF1001-2011将误差的定义改为“测得的量值减去参考量值”。参考量值定义的注告诉我们,参考量值可以包括真值在内的“约定量值”,既然是“约定”,当然就极有可能含有误差,只不过约定量值的误差比测量结果的误差小很多,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测量不确定度“是一个非负参数,和测量结果有关,但不是通过测量结果测量出来的”,完全正确。因为测量不确定度是人们用所掌握的可靠信息用规定的方法主观“评估”得到的,所以规定有效数字最多保留两位,过多的有效数字实际上是“假账真算”,没有价值。
      “每次测量都应该有一个不确定度”也是真理。有些测量结果可以没有误差,但不能没有测量不确定度。例如所谓“基准”的量值是当前准确性最高的“参考值”(相当于当前科技水平认识到的“真值”,而没有误差),是“约定”的值,所有此类测得的量值均与它相比较而确定测得值的误差。但基准的量值仍然有不确定度,所以基准是不断发展的,发展也应该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当新的基准诞生后,有了新的“真值”,才能确定原基准的误差。

0
    +关注 私聊
  • 路云

    第33楼2023/05/04

    应助达人

    但,正因为修正对“输入量”的已知系统误差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补偿,这个输入量的误差就改变了给输出量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大小,使该不确定度分量明显减小,甚至可以减小到忽略不计。
    言下之意就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来减小。不知道这种荒谬论是从哪阴间里学来的。15楼结尾给出的两组数据,你倒是把修正后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小来给大家看呀。给你机会让你证明自己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到现在你也就只会向大家展示这么一副熊样。
    误差理论告诉我们,有测量必有误差,因此“修正值”仍然是带有“误差”的值,无非它的误差相比仪器的示值误差可以忽略,至少小到1/3以下而已。正因为校准机构所使用的计量标准有误差,所以计量标准的误差必给修正值校准结果引入测量不确定度,这个不确定度就是被校对象校准证书给出的测量不确定度。
    “系统误差”小,不代表“随机误差”也一定小,更不代表不确定度也一定小,这完全是不搭界的两码事。被校对象校准证书给出的“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仅仅只有计量标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吗?被校对象自身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对“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没有贡献吗?真是蠢得出奇。
    技术论坛本来就是蓝天碧水,正是有了你这个毫无学术道德底线,肆意践踏他人学术尊严的学术流氓无休止地施展恶劣学风。每天三更半夜充当一根“搅屎棍”,屎不臭非要挑开来臭。我也郑重地告诉你,像你这种放荡不羁为老不尊的“学术流氓”,最好识相闭嘴滚远一点。早死早有福,免得病人不死拖死郎中。

0
    +关注 私聊
  • 路云

    第34楼2023/05/04

    应助达人

    32楼的学术流氓之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样一句话,只要不是从我嘴里说出来的,这个学术流氓就会像狼外婆一样,反复唠叨那句令人恶心的“我很(或非常)赞同你的观点”。不知道我的观点与31楼“yayicuo”专家的观点,哪里存在颠覆性的差异。众所周知,所有的不确定度,都源于随机因素所致。即便是系统因素,那也是系统因素中的不确定随机因素部分所致。随机误差能通过修正的手段降低吗?“系统误差”不能确定的部分,就是具有随机性的,只能用区间范围来表示。这才是引起误差不确定度的来源之一。是以“实际误差”为中心的不确定度离散区间范围,而不是以0误差为中心的“最大允许误差”范围

0
    +关注 私聊
  • en_liujingyu

    第35楼2023/05/05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当然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来减小,但请不要故意省略我所说的定语以浑水摸鱼,偷换概念。减小的是输出量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修正的对象是输入量的测量结果,而绝非输出量的测量结果,输入量测量结果修正后可以使其误差减小,那么这个输入量给输出量的测量结果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也就随之减小,从而达到减小输出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之目的。为了达到明显效果,应该在所有输入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中找到最大的,减小这个输入量的误差即可。减小这个输入量的误差有种种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提高控制水平,提高其准确度等级和使用修正值。
      骂人流氓的说法与31楼“yayicuo”专家的观点格格不入,简单的道理不值得我再掰着手指头教那位只会骂人的弱智儿。

0
    +关注 私聊
  • 路云

    第36楼2023/05/05

    应助达人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当然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来减小,但请不要故意省略我所说的定语以浑水摸鱼,偷换概念。减小的是输出量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修正的对象是输入量的测量结果,而绝非输出量的测量结果,输入量测量结果修正后可以使其误差减小,那么这个输入量给输出量的测量结果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也就随之减小,从而达到减小输出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之目的。
    哪个标准或教科书里说了“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来减小?纯属没有任何根据的胡说八道。修正输入量的测量结果,就是减小了输入量的测量结果的误差,啥时候导致了输出量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也给减小啦?根据误差的传递率,修正将导致“输出量的测量结果”与“输入量的测量结果”的误差同步减小。15楼结尾给出的两组数据,测量结果经修正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减小了吗?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35楼的学术流氓纯粹是狗屁不懂。修正的手段可以达到减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目的吗?将“误差”与“不确定度”两个概念与功能混为一谈,恰恰是25楼这位不学无术的“学术流氓”。
    骂人流氓的说法与31楼“yayicuo”专家的观点格格不入,简单的道理不值得我再掰着手指头教那位只会骂人的弱智儿。
    这不是典型的学术无赖是什么?哪句话与“yayicuo”专家的观点格格不入啊?你就是一头不识相,给脸不要脸的贱猪!

0
    +关注 私聊
  • en_liujingyu

    第37楼2023/05/07

      只会骂人的流氓在36楼花了这么多心思,复制粘贴了这么多东西,还外加红线突出了重点,可是你自己看懂了吗?这些道理与我讲的内容有一丝一毫的区别吗?
      我何时将“误差”与“不确定度”两个概念与功能混为一谈了,我一直都强调输入量所用测量设备的“误差”是“因”,给输出量测量结果引入了测量不确定度分量是“果”。简单来说,“误差”是“因”,“不确定度”是“果”,因果绝不能相互混淆。但,“因果关系”的必然规律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输入量测量结果的“误差”减小了这个“因“,此输入量给输出量测量结果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这个“果”也必减小,这就是“因果关系”的必然。骂人流氓偷换概念,故意误导,把他人观点说成测量不确定度通过修正达到减小,使人理解成可以直接修正不确定度,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骂人流氓一直故意省略“误差”和“不确定度”前面的定语,故意省略“误差”和“不确定度”的主体属性,目的就是企图达到混淆误差与不确定度。同一主体的“误差”与“不确定度”,一个量化描述该主体的“准确性”,另一个量化描述该主体的“可信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准确性”参数可用修正值修正得到提高,“可信性”参数的大小不能修正。若想提高“可信性”,只有对产生不确定度的“因”下功夫,方法只能是尽可能减小各输入量的“误差”,特别是减小那个引入最大不确定度分量的输入量的测量“误差”。不能修正的是同一主体的“不确定度”,但正因为输入量的误差是给输出量测量结果引入不确定度分量的“因”,这个“因”发生变化,怎能不影响输出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这个“果”?骂人流氓在36楼如此煞费心思的大块文章,并用红线红框突出的重点,不正是批判其自己观点的铁证吗?

0
    +关注 私聊
  • 路云

    第38楼2023/05/08

    应助达人

    这些道理与我讲的内容有一丝一毫的区别吗?
    你讲的内容哪一项与这些红线标示的内容相吻合?
    标准说“修正后的测量结果即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度,仍可能非常接近被称量的真值。”标准又说“即使评定的不确定度很小,仍然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误差很小。”说明通过修正的手段不可能降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而你却说“当输入量的误差小到忽略不计时,其给输出量测量结果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即可忽略不计。”这一样吗?叫你把15楼结尾的修正后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小来给大家看,至少跟你说了六七遍了吧?臭不要脸的学术流氓,你为什么不评?
    简单来说,“误差”是“因”,“不确定度”是“果”,因果绝不能相互混淆。但,“因果关系”的必然规律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输入量测量结果的“误差”减小了这个“因“,此输入量给输出量测量结果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这个“果”也必减小,这就是“因果关系”的必然。骂人流氓偷换概念,故意误导,把他人观点说成测量不确定度通过修正达到减小,使人理解成可以直接修正不确定度,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假设15楼结尾案例所使用的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为E=0.0,U=0.8,k=2。输入量的误差E=0.0已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了吧,给输出量测量结果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0.8,k=2可以忽略不计吗,学术流氓?修正不是减小输入量(仪器复现的量值)的误差是什么?你难道不是说这个输入量的误差小了,输出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就会小吗?这不是通过修正的手段减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之意是什么?是我误导大家还是你这个学术无赖绞尽脑汁玩文字游戏呀?你这套鬼把戏忽悠新人或非计量版友倒是得心应手。想在我这里忽悠,门都没有!
    同一主体的“误差”与“不确定度”,一个量化描述该主体的“准确性”,另一个量化描述该主体的“可信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准确性”参数可用修正值修正得到提高,“可信性”参数的大小不能修正。
    “不确定度”明明是定量表征“离散性”(“可靠性”)的参量,与定量表征“偏移性”(“准确性”)的参量非同种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与功能完全不同。测量结果只有“准确+可靠”才能谓之“可信”。“偏移量”减小了,“离散量”也存在同步正相关的关系吗?“偏移”程度减小了,“离散”程度凭什么会同步减小?
    若想提高“可信性”,只有对产生不确定度的“因”下功夫,方法只能是尽可能减小各输入量的“误差”,特别是减小那个引入最大不确定度分量的输入量的测量“误差”。不能修正的是同一主体的“不确定度”,但正因为输入量的误差是给输出量测量结果引入不确定度分量的“因”,这个“因”发生变化,怎能不影响输出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这个“果”?
    怎么减小?修正是不是减小误差的手段?一台仪器的系统误差小了,该仪器的“示值重复性”(或“示值变动性”)会变小吗?用该仪器进行测量,所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怎么个小法?你就是一头教不会的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