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51楼2007/05/26

    鞠 躬

    现有院士

    神经生物学家。生于上海市,原籍安徽绩溪。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鞠躬的科学研究事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他的神经形态学家的声誉主要建立在其中枢神经系的束路学、终纹床核的构筑学及背根神经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其后,鞠躬及其同事在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腺细胞周围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神经,经十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脑下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假说,这是对目前通行半个世纪以上的体液调节被他的一种挑战。同时.鞠躬领导了脑对免疫系统调节的研究,其主要成果之一是证明了催产素是一种免疫激素。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52楼2007/05/26

    孔祥复

    现有院士

    分子生物学家。生于四川重庆。原籍湖北阳新。 1963年毕业于。1969年获美国Vanderbilt大学药学院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讲座教授、所长。研究了β-半乳糖苷酸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阐明Met-tRNA的修饰及转录终止因子及它们在细菌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和机理。纯化了重组的人干扰素,结晶了第一个由重组得到的蛋白质-干扰素A。阐明了Ras 基因和肿瘤的关系,发现Ras基因引起癌变需要磷脂酶C及神经生长因子对Ras信号的作用。以非洲蟾胚胎发育为系统,研究了骨形成蛋白(BMP-4)的信号转导途径,阐明了它们以及GATA基因对中胚层形成的影响,指出BMP-4具有抑制神经外胚层形成的作用。研究了多种来源於植物的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结构、功能及性质,阐明了HCG制品抗HIV的作用机理,为抗HIV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新思路。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53楼2007/05/26

    匡廷云

    现有院士

    植物生理学家。女。四川资中县人。 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1962年于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光合作用光合膜的研究,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取得如下成果:1. 揭示捕光叶绿素蛋白在膜上横向迁移调节激发能分配的规律;2. 首次证明21kD膜蛋白是光系统I长波荧光发射的最初来源;3. 提出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可能的动力学模型;4. 首次发现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叶绿素蛋白的组氨酸残基及原初电子受体去镁叶绿素受到光照破坏,提出了反应中心第二条电子传递链具有光保护功能的假设。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54楼2007/05/26

    黎尚豪

    已故院士

    淡水藻类学家。广东梅县人。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理学院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建立和发展了我国淡水实验藻类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藻类生理生态的研究,在技术上提出了蓝藻、单细胞绿藻与硅藻等的培养基配方,建立了一套为国内普遍采用的藻类培养技术,特别是在固氮蓝藻生物学方面,从理论上对固氮蓝藻的生长繁殖规律、固氮作用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利用固氮蓝藻作为晚稻肥源,在示范应用中取得增产10%左右的效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55楼2007/05/26

    李 博

    已故院士

    植物生态学家。山东夏津县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在内蒙古大学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专业。长期从事我国植被生态学与草地资源研究,将生态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在传统研究基础上引入现代技术。首次阐明了我国草原区与沙漠地区植被的基本类型与分布规律;率先进行大范围草原植被制图、资源评价与生态分区及草原定位的研究;首次阐明了我国草原植被的类型与分布规律;利用植被指标,成功地评价土地资源与环境;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我国草地资源数字地图库,以及北方草地估产、草畜平衡预报、草地退化等动态监测的技术系统。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56楼2007/05/26

    李朝义

    现有院士

    神经生物学家。生于重庆。1956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期间,对视网膜、外膝体和视皮层神经元的非传统感受野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实验确定,在视网膜和外膝体神经元的传统感受野以外,还存在着一个比感受野面积大几十倍的“去抑制区”,并证明这个区的活动对于传递图形的区域亮度和亮度梯度信息起决定性作用。还确定在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周围,也存在一个能调制感受野反应的大区域,将它命名为“整合野”。在详细地研究了“整合野”的时空结构和调谐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感受野“三重结构”的新理论模型,来说明视觉感受野的多种功能。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57楼2007/05/26

    李季伦

    资深院士

    微生物学家。河北乐亭县人。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在研究固氮酶催化机制过程中,证实HD形成是固氮酶的通性,而且是绝对依赖N2的;论证了伴随固氮酶催化还原N2生成NH2的同时,有两个主要的放H2反应。在研究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过程中发现由玉米赤霉菌所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也是高等植物的一类与发育密切有关的新型激素,由胶孢镰刀菌所产生的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还在我国成功地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玉米赤霉醇、马杜霉素、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等农用发酵产品。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58楼2007/05/26

    李继侗

    已故院士

    植物学、生态学家。江苏兴化人。 1921年毕业于。1923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林学硕士学位,1925年获博士学位。内蒙古大学教授、副校长。20年代,首先发现光合作用的“瞬间效应”;30年代在燕麦胚芽向光性的研究中,发现植物生长素,并观察到去尖后的芽鞘上端可再生形成生理尖端,提示了植物组织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与补偿功能;在我国率先开展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北京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专门组,后移植到内蒙古大学;参加了海南岛橡胶宜林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呼伦贝尔草原、黑龙江萨尔图地区等考察工作,为生产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许多有价值的建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59楼2007/05/26

    李家洋

    现有院士

    植物分子遗传学家。 生于安徽肥西。1981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Brandeis)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利用模式植物探索植物内源激素与外界环境因子对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理。(1)阐明了拟南芥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合成的直接前体物质主要来自色氨酸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吲哚-3-甘油磷酸(IGP)。(2)系统鉴定和研究油菜素内酯的应答基因,发现油菜素内酯可通过通过诱导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细胞分裂,可在拟南芥细胞培养中替代细胞分裂素;提出植物细胞内可能存在一条新的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途径的假说。(3)发展系统鉴定植物功能基因的植物表达文库转化法,分离了一批株型与育性等生长发育性状发生改变的拟南芥突变体,并克隆出相关基因。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60楼2007/05/26

    李竞雄

    已故院士

    遗传育种学家。江苏苏州人。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1944-1948年留学美国,先后获康乃尔大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利用杂种优势理论选育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的开创者。育成的多抗性丰产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1982年以来每年种植面积在二、三千万亩以上,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杂交种,增产显著;开拓我国玉米品质育种、群体改良和基因雄性不育研究,都取得显著进展;主持国家“六五”、“七五”玉米育种科技攻关成绩斐然,对发展我国玉米育种事业和玉米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