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荧光技术在地质录井现场的应用(二)

  1. 类别:分析方法/应用文章
  2. 上传人:东莞明驰
  3. 上传时间:2004/5/25 0:25:12
  4. 文件大小:0K
  5. 下载次数:23
  6. 消耗积分 : 免积分

收藏

简介:

显微荧光技术在地质录井现场的应用 2. 现场地质应用成果 (1)对储层含油性的有效识别,提高了勘探开发效果。 对储层含油性的识别包括对储层物性的评价和烃类物质的判别,储层物性的评价在目前还只能作定性或半定量的评价,烃类物质的判别主要是根据孔缝内烃类物质分布及发光颜色、强度和连通性进行解释评价。 ①储层物性评价 在现场录井过程中,由于无可靠的物性资料可以参考借鉴,对储层物性好坏的解释仅根据岩石可钻性参数钻时或DCS指数进行定性判断,一是钻井参数对其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新的钻井工艺的普遍推广应用,这些参数对岩性的识别已失去了优势;二是这毕竟没有量的概念。通过荧光显微镜下含油显示层的岩矿特征与发光特征的结合,并辅以计算机处理技术即可对含油储层物性进行定量评价(见附图1、2)。 储层物性好坏是沉积环境与成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沉积特征中,储层颗粒粒度大小和分选特征、胶结物特征和含量多少是影响物性好坏的主要因素;在成岩过程中,压实及胶结作用是导致砂岩孔渗变差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则是改善储层物性使之成为含油气层的主要作用:机械压实随着埋深的增加对孔渗性影响较大,但随着岩石的固结成岩,影响将减小;而碳酸盐强烈的胶结作用则是盐湖砂岩成岩作用的重要特色,是影响储层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碳酸盐含量高,孔隙度通常较低,无铁碳酸盐(早期沉淀物)含量与孔隙度关系密切,呈明显的负相关性。在深层,硅质胶结则是造成其致密或低渗透层的重要因素之一;上述成岩作用从不同方面或不同程度破坏了储层的性质,而溶蚀作用则通过溶解孔缝内碳酸盐胶结物而使储层物性变好。 通过上面观察研究结果,结合荧光镜下孔缝内发光情况大致可以判断含油储层物性好坏。一般情况下,粒度粗、分选好、填隙物少、成岩作用弱(主要指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孔缝发光好,含油储层物性就好。反之,物性就差(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大量次生溶蚀孔的特殊情况例外)。 总体而言,含油储层物性如何,在现场录井过程中,只有经过镜下显微特征鉴定,并通过孔缝内烃类物质发光情况,才能直观地进行判定,它的效果几乎可以与压汞分析获得的孔喉资料相提并论(见附图2),而且它反映的是储层中充填有烃类的孔喉空间。在定量评价软件还没开发出来前,可以通过大量图片资料与岩心或电测物性资料对比后,根据资料对比或人工统计数据对物性进行定性或半定量评价,从而为含油储层评价提供依据。如T8井是黄河南地区的一口预探井,通过镜下分析鉴定,其目的层储层为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的碎屑岩,分选中等,粉砂、泥质、碳酸盐胶结物混杂于粒间,不利于粒间孔的发育。粒度较细,主要为粉砂岩和细砂岩,成岩作用以压实、胶结作用为主,致使岩石非常致密,仅在粒间缝内充填有少量烃类物质,在荧光镜下发较暗的灰白色、灰色荧光,结合其它录井资料应解释为干层,后经试油证实。 ②储层含油性识别 在对含油储层物性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已获得了大量关于储层非均质性和含油性的资料,将这些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再收集现场录井方面和物化分析方面的资料,通过众多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整理,即可形成最终的有效解释结论。 大量薄片资料及其应用实例可知,显微荧光技术对于储层及其含油非均质性的识别具有比较好的效果。尤其对系统取芯的层段来说,通过连续做样分析并采集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见附图3:该图是卫371井2972.29-2983.89米取芯井段内的油斑、油迹和荧光粉砂岩的发光特征图,从图上可知,其非均质性较强,含油极不均:粒度粗的细砂岩微缝较发育,物性较好,含油性也较好(附图4);粒度细的粉砂岩孔缝发育较差,含油性也较差(附图5)。此外,在含油储层中部2975.53米深度处,发育有宽度大约0.5毫米的裂缝,且存在有水浸的痕迹,见附图6,裂缝水浸后两壁和基质内残余沥青发黄褐色荧光,裂缝中心溶解于水的残余油发蓝灰色荧光。后经测试,5月27日,则算日产油4.9吨,水6.0立方米;5月31日,则算日产油2.5吨,水3.3立方米。

打开失败或需在电脑查看,请在电脑上的资料中心栏目,点击"我的下载"。建议使用手机自带浏览器。

  • 注意:
  • 1、下载文件需消耗流量,最好在wifi的环境中下载,如果使用3G、4G下载,请注意文件大小
  • 2、下载的文件一般是pdf、word文件,下载后如不能直接浏览,可到应用商店中下载相应的阅读器APP。
  • 3、下载的文件如需解压缩,如果手机没有安装解压缩软件,可到应用商店中下载相应的解压缩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