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1174-2011 液化石油气

2013-08-14 08:51  下载量:49

资料摘要

资料下载

本标准第4章、第6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本标准修改采用ASTM D 1835-2005《液化石油气规范》(英文版)制定。本标准根据ASTM D 1835-2005重新起草。本标准与ASTM D 1835-2005标准的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由于本标准所属产品主要适用于作工业和民用燃料,不适用于作内燃机燃料,所以本标准不包 括ASTM D 1835-2005中的“专用丙烷”品种(见本版中表1,ASTM D 1835-2005中表1);——由于国内液化石油气组分中不仅含有烷烃,还含有烯烃组分,因此考虑国内实际情况,本标准 将ASTM D 1835-2005中的“丁烷及以上组分”和“戊烷及以上组分”分别改为“C4及C4以上 组分”和“C5及C5以上组分”,并将“商品丙丁烷混合物”的“C5及C5以上组分”指标由“不大 于2. 0%(体积分数)”改为“不大于3.0%(体积分数)”(见本版中表1,ASTM D 1835-2005 中表1);——本标准适用于我国炼厂和油气田生产的液化石油气,为了与市场上掺混气区别,对“商品丙 烷”,增加“C3烃类组分”指标“不小于95%”,对“商品丁烷”和“商品丙丁烷混合物”,增加 “C3 +C4烃类组分”指标“不小于95%”(见本版中表1);——为了保证在最高使用温度下容器内液化石油气的压力小于容器的工作压力,“丙丁烷混合物” 的“蒸气压”指标由“表注”’改为“不大于1 380 kPa”(见本版中表1,ASTM D 1835-2005中 表1);——考虑到我国习惯,“总硫含量”的单位由“ppm”改为本标准的“mg/m3'’,并根据国内生产情况将“总硫含量”指标减少约10 mg/m3(见本版中表1,ASTM D 1835-2005中表1);——国内生产企业均控制游离水,根据国内实际情况,本标准“商品丙烷”增加了“游离水”指标,取消了“湿度”指标(见本版中表1,ASTM D 1835-2005中表1)。本标准代替GB 11174-1997《液化石油气》和GB 9052.1-1998《油气田液化石油气》。本标准将GB 11174-1997和GB 9052.1-1998标准整合修订为一个标准。本标准与GB 11174-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商品丙烷”和“商品丁烷”两类液化石油气品种,本标准中“商品丙丁烷混合物”相当于 GB 11174-1997规定的液化石油气产品;(见本版中表1,GB 11174-1997申表1);——增加了“分类和标记”一章(见本版第3章);——增加了“留样”条款(见本版7.2);——增加了“硫化氢”指标(见本版中表1);——增加了“C3 +C4烃类组分”指标“不小于95%”(见本版中表1)。本标准与GB 9052.1-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GB 9052.1-1998中的“丁烷及以上组分”和“戊烷及以上组分”分别改为“C4及C4以上组 分”和“C5及C5以上组分”(见本版中表1,GB 9052.1-1998中表1);——本标准中“商品丙丁烷混合物”的“蒸气压”由“不大于1430 kPa”改为“不大于1380 kPa”(见本版中表1,GB 9052.1-1998中表1);——“总硫含量”的单位由“ppm”改为本标准的“mg/m3’,并将“总硫含量”指标减少约10 mglm3 (见本版中表1,GB 9052.1-1998中表1);——增加了“分类和标记”一章(见本版第3章); ——删除了GB 9052.1-1998中“定义”一章(见GB 9052.1-1998第3章); ——增加了“硫化氢”指标(见本版中表1); ——“商品丙烷”品种增加了“游离水”指标(见本版中表1); ——对“商品丙烷”,增加“C。烃类组分”指标“不小于95%”,对“商品丁烷”和“商品丙丁烷混合物”, 增加“C。+C4烃类组分”指标“不小于95%”(见本版中表1)。 本标准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0)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 SAC/TC 280lSC l)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丽卿、龙化骊、于林、张义贵、郭慧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1174-1989、GB 11174-1997: -GB 9052.1-1988、GB 9052.1-1998.

资料下载

文献贡献者

相关资料 更多

相关产品

当前位置: 鸿作盛威 资料 GB 11174-2011 液化石油气

关注

拨打电话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