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防护

2022-11-17 09:49  下载量:0

资料摘要

资料下载

生命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依赖于动物实验。但是如果在动物实验中忽略一些细节,则可能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有时候还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从事动物实验的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动物实验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提高动物实验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可减少或尽可能杜绝实验过程中的自身感染、环境污染以及实验室感染等事件发生。 动物实验安全防护一般分为实验前、实验中以及实验后三个阶段。 实验前:基本防护 实验人员在操作时容易被血液/体液污染或被器械、针头刺伤,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在实验前应做好最基本的防护:穿戴好必要的防护器具,如手套、口罩、帽子、鞋套和工作服,必要时穿上胶靴和戴上护目镜(或面屏)。 不同级别的环境对着装的要求不同: ?普通环境穿实验服,戴口罩、帽子和手套。 ?抓取和保定大动物如兔、犬、猴等,需要戴围裙和长袖橡胶手套,以免被动物抓伤或咬伤。 ? 进入屏障环境穿无菌隔离服,戴口罩、帽子和手套,更换清洁拖鞋。 实验中:意外事故防护 动物实验常见意外事故的类型: (1)实验者刺伤或切割伤:刺伤常发生在麻醉、给药、采样等过程;切割伤常发生于手术、解剖等过程。 (2)实验者被动物抓咬伤:常发生于采血、麻醉、体温测定等过程。 (3)动物逃逸:常发生于保定、麻醉、垫料更换等过程。 针刺伤、切割伤、抓咬伤处理: 虽然实验动物属于清洁级动物,饲养环境也属于SPF级,但是一旦被实验动物咬到,仍需要正确的处理方法,避免因其他病菌引起感染: (1)立即终止实验,将实验动物放回笼具中。 (2)马上处理伤口。 ①如果轻度咬伤,无出血或出血量较少时,尽快用清水、肥皂水反复冲洗受伤部位,尽量去除动物口腔内的液体,并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皮肤或伤口局部。 ②如果有出血,需用手挤压伤口,使血液流出,并用流动水反复冲洗伤口1-2分钟。然后用碘伏或75%酒精充分消毒皮肤或伤口局部,对伤口用纱布或创可贴进行包扎止血。必要时可以考虑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使用抗生素以防止其他病菌感染(常用鼠疫、出血热和破伤风三联疫苗)。伤口较大,出血较多时,应送医院进行治疗。 ③详细了解该批动物的来源和疫苗接种情况,视咬伤程度决定是否应注射狂犬疫苗、抗血清或免疫球蛋白。 (3)做好相关记录:填写实验意外事故记录表,包括伤者姓名、受伤时间、地点、伤口性质、有无出血等信息。发生动物咬伤时,应详细记录伤人动物的种类、动物来源、动物级别、实验目的或名称以及使用的试剂等。 动物逃逸处理: (1)立即停止实验,捕捉动物。在未抓获逃逸动物前,实验人员不得离开动物实验室,避免动物逃出实验室进入公共区域。 (2)小型啮齿类动物在实验前发生逃逸,应立即用长柄镊子,快速、稳准夹住动物尾根部,捕获动物后放入笼具中,待动物情绪稳定后再行实验;如果动物逃逸迅速、难以使用镊子抓取时,可使用专用的动物捕捉网进行捕获。 (3)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动物逃逸,应对动物逃逸路线及动物喷溅出的血液、分泌物进行擦拭消毒,并组织二次消杀。 (4)啮齿类小动物逃逸经常发生,一般情况下,捕获动物后可以继续实验,但仅限于实验室内;当动物逃出实验室后,即使捕获动物,原则上不宜再继续使用。 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1)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如抓取、保定、灌胃、注射、采血、麻醉、处死等),动物抓取时,需采用专用抓取工具、防护用具,避免被动物抓伤、咬伤、挠伤,导致感染。 (2)使用合适的动物固定器。 (3)确保动物充分麻醉后再行操作。 (4)动物实验操作中,应将饲养笼盒放置在超净工作台中操作,保障实验动物在饲养及操作过程中均处在屏障环境中,防止动物性气溶胶扩散。 (5)动物实验时尽量做到动作轻柔,从而减少气溶胶的产生。 (6)实验室配备急救箱并含下列物品:脱脂棉、纱布、创可贴、75%酒精、碘伏、双氧水、抗生素等。 试验后:废弃物处理 动物试验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废弃物,包括废液、固体废料、动物尸体等。处理方法有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两种,化学方法即用化学试剂进行消毒处理,物理方法常采用高温灭菌和焚烧等手段。各类废弃物应分类存放,用恰当的消毒方式及时处理。例如实验动物尸体须用专用塑料袋包装、消毒后存入冰柜冷冻,专人管理,并定期由持有动物尸体和废弃物处置许可证的机构运走,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施启乐动物实验室清洗系列,包括柜式笼盒清洗机、隧道式笼盒清洗机、揭盖式饮水瓶清洗机、垫料倾倒台等产品,可帮助各类动物实验室实现高效卓越洁净。

资料下载

文献贡献者

相关资料 更多

相关产品

当前位置: 西安禾普 资料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防护

关注

拨打电话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