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8月中国学者发表Cell,Natuer,Science文章汇总

导读:2013年八月,中国学者参与的 10 项研究在《Cell》、《Nature》、《Science》杂志上发表。

8月中国学者发表Cell,Natuer,Science文章汇总

  进入八月,中国学者参与的 10 项研究在《Cell》、《Nature》、《Science》杂志上发表。注明:本文汇总的文章仅限生命科学领域,且并不涉及CNS旗下的子刊(包括但不限Cell Stem Cell、Nature Genetics、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

  Cell(0篇)

  很遗憾,本月中国学者没有在《细胞》(Cell)杂志上刊登文章。

  Nature(6篇)

  Nature:中外科学家绘制人类肠道菌群图谱

  “定居”在人类身体上的细菌数量大约是人类自身细胞的 10 倍,如果要以一个尺度来衡量它们,它的重量大约达到了 1.5kg。由于从前很难或是不太可能在实验室中培养它们,大部分的这些“看不见的乘客”都不为人所知。但在过去的5年里,由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领导的一支国际联合研究小组(深圳华大基因参与其中)利用先进的DNA分析和生物信息方法绘制出了人类肠道菌群的图谱。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了8月29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Nature:中国学者发现H7N9“小伙伴”H7N7潜藏更大威胁

  8月22日,来自中国汕头大学医学院与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学家发现, H7N9 禽流感病毒是从候鸟经水禽传给家禽再传给人类的,而其他禽流感病毒也可能以相同的路径传播。对 H7N9 的演变史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确认其他一些在鸟类传播的 H7 类禽流感病毒,“可能构成比 H7N9 更严重的威胁”。

  Nature:邵峰等解析肠道致病菌毒力作用新机制

  8月1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博士实验室在Nature杂志发表新论文,报道了肠道致病菌毒力效应蛋白NleB家族通过N-乙酰葡萄糖胺单糖基化修饰宿主死亡结构域中一个保守的精氨酸抑制死亡受体介导的炎症和死亡信号通路,促进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生存和繁殖。

  Nature:中国低碳发展路线图

  8月8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利兹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6位学者受英国《自然》杂志邀请,发表题为《中国低碳发展路线图》的专题论文。论文表明,只要采取合适的策略,中国能够实现低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开拓出自主创新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成为全球未来发展的领导者。

  Nature:中国学者两项研究解析早期哺乳动物在分类上的复杂性

  两个中国科学家研究小组在 8 月 7 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报告称,他们挖掘出了这些化石。两份标本均是几近完整的 haramiyids (一种因颌骨和牙齿而闻名于世的早期哺乳动物样生物)骨骼,估计有 1.6 亿年的历史。尽管骨骼遗物表明这些动物可能有亲缘关系,但它们的骨骼却显示出显著不同的特征。

  Science(4篇)

  Science:神经所胡海岚等揭示抑郁症的分子机制

  8月30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研究组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外侧缰核中的CaMKII 介导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的研究文章。文章通过蛋白定量质谱分析,脑区定点基因表达,电生理以及行为学等手段发现并证明了钙调蛋白激酶家族成员βCaMKII 在抑郁核心症状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Science:热点关注中国地下水的砷污染风险 (封面文章)

  8月23日,瑞士联邦水产科技研究所与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预测地下水污染物风险的模型。该模型将会为人们节省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并在该过程中凸显出饮用水品质的问题。这一模型目前正在中国投入使用以确定地下水砷污染的扩散。

  Science:中国科学家解析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

  8月16日,中外科学家在我国辽宁建昌发现一件 1.6 亿年前的具有完整齿列和骨骼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发现对于研究多瘤齿兽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异、运动适应起源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季强介绍,新发现的化石标本是已知最早的完整保存了头骨、头后骨骼和齿列的多瘤齿兽化石。由于牙齿发育了明显的皱纹结构,如很多小的脊、沟、凹槽等,加之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哺乳动物产自西欧的侏罗纪地层,因此新发现的哺乳动物被命名为欧亚皱纹齿兽(新属、新种)。

  Science:四学者建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8月2日,诺丁汉姆大学的曹聪博士、关岛大学的李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李侠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的刘立教授在《Science》杂志联合发表题为《改革中国科技体制》的文章,讨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之大计。文章观点尖锐,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

  此外,《Science》还热点关注了浙江大学科研丑闻以及中国老年化问题;《Nature》则关注了一项上海复旦大学卢宝荣(Baorong Lu)等人的的实验性研究,他们发现抗草甘膦除草剂的基因改造也会给野草带来重大的适应性好处。

来源于:生物360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相关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8月中国学者发表Cell,Natuer,Science文章汇总

  进入八月,中国学者参与的 10 项研究在《Cell》、《Nature》、《Science》杂志上发表。注明:本文汇总的文章仅限生命科学领域,且并不涉及CNS旗下的子刊(包括但不限Cell Stem Cell、Nature Genetics、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

  Cell(0篇)

  很遗憾,本月中国学者没有在《细胞》(Cell)杂志上刊登文章。

  Nature(6篇)

  Nature:中外科学家绘制人类肠道菌群图谱

  “定居”在人类身体上的细菌数量大约是人类自身细胞的 10 倍,如果要以一个尺度来衡量它们,它的重量大约达到了 1.5kg。由于从前很难或是不太可能在实验室中培养它们,大部分的这些“看不见的乘客”都不为人所知。但在过去的5年里,由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领导的一支国际联合研究小组(深圳华大基因参与其中)利用先进的DNA分析和生物信息方法绘制出了人类肠道菌群的图谱。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了8月29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Nature:中国学者发现H7N9“小伙伴”H7N7潜藏更大威胁

  8月22日,来自中国汕头大学医学院与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学家发现, H7N9 禽流感病毒是从候鸟经水禽传给家禽再传给人类的,而其他禽流感病毒也可能以相同的路径传播。对 H7N9 的演变史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确认其他一些在鸟类传播的 H7 类禽流感病毒,“可能构成比 H7N9 更严重的威胁”。

  Nature:邵峰等解析肠道致病菌毒力作用新机制

  8月1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博士实验室在Nature杂志发表新论文,报道了肠道致病菌毒力效应蛋白NleB家族通过N-乙酰葡萄糖胺单糖基化修饰宿主死亡结构域中一个保守的精氨酸抑制死亡受体介导的炎症和死亡信号通路,促进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生存和繁殖。

  Nature:中国低碳发展路线图

  8月8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利兹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6位学者受英国《自然》杂志邀请,发表题为《中国低碳发展路线图》的专题论文。论文表明,只要采取合适的策略,中国能够实现低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开拓出自主创新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成为全球未来发展的领导者。

  Nature:中国学者两项研究解析早期哺乳动物在分类上的复杂性

  两个中国科学家研究小组在 8 月 7 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报告称,他们挖掘出了这些化石。两份标本均是几近完整的 haramiyids (一种因颌骨和牙齿而闻名于世的早期哺乳动物样生物)骨骼,估计有 1.6 亿年的历史。尽管骨骼遗物表明这些动物可能有亲缘关系,但它们的骨骼却显示出显著不同的特征。

  Science(4篇)

  Science:神经所胡海岚等揭示抑郁症的分子机制

  8月30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研究组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外侧缰核中的CaMKII 介导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的研究文章。文章通过蛋白定量质谱分析,脑区定点基因表达,电生理以及行为学等手段发现并证明了钙调蛋白激酶家族成员βCaMKII 在抑郁核心症状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Science:热点关注中国地下水的砷污染风险 (封面文章)

  8月23日,瑞士联邦水产科技研究所与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预测地下水污染物风险的模型。该模型将会为人们节省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并在该过程中凸显出饮用水品质的问题。这一模型目前正在中国投入使用以确定地下水砷污染的扩散。

  Science:中国科学家解析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

  8月16日,中外科学家在我国辽宁建昌发现一件 1.6 亿年前的具有完整齿列和骨骼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发现对于研究多瘤齿兽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异、运动适应起源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季强介绍,新发现的化石标本是已知最早的完整保存了头骨、头后骨骼和齿列的多瘤齿兽化石。由于牙齿发育了明显的皱纹结构,如很多小的脊、沟、凹槽等,加之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哺乳动物产自西欧的侏罗纪地层,因此新发现的哺乳动物被命名为欧亚皱纹齿兽(新属、新种)。

  Science:四学者建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8月2日,诺丁汉姆大学的曹聪博士、关岛大学的李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李侠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的刘立教授在《Science》杂志联合发表题为《改革中国科技体制》的文章,讨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之大计。文章观点尖锐,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

  此外,《Science》还热点关注了浙江大学科研丑闻以及中国老年化问题;《Nature》则关注了一项上海复旦大学卢宝荣(Baorong Lu)等人的的实验性研究,他们发现抗草甘膦除草剂的基因改造也会给野草带来重大的适应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