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博客观点:检测数据遭质疑 第三方检测公正何在

导读:虽然工信部公布的油耗一向不大可信,但大家对工信部数据采集的公正性还是相信的。如果公布的油耗都偏低,也许是实验规则的缘故,在同一规则下,只要公正,数据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但一旦涉嫌造假,这些数据就是一堆用钱买来的垃圾,狗屁都不如。

  工信部油耗居然也会造假,这对汽车消费者的打击比较大。虽然工信部公布的油耗一向不大可信(名曰综合工况油耗,却只存在于理想工况之中),但大家对工信部数据采集的公正性还是相信的。如果公布的油耗都偏低,也许是实验规则的缘故,在同一规则下,只要公正,数据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但一旦涉嫌造假,这些数据就是一堆用钱买来的垃圾,狗屁都不如。

  工信部公布的汽车油耗都是由委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认可的,但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汽车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勾结起来搞油耗造假,这个貌似公正的“第三方”,成了汽车厂商的同伙,双方私下联手欺骗工信部和汽车消费者。让厂商和“第三方”走到一起的就是钱,“花点钱”就“好沟通”,沟通的结果就是一个让汽车厂商满意的油耗数据。

  “第三方”听上去应该是一个冷眼旁观的角色,经央视一曝光,大家才发现这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家伙,谁花钱就听谁的,就象一条给骨头就摇尾巴的狗。仅仅是摇尾巴向阔佬们示好倒也罢了,如果阔佬手一指就扑上去咬人,事情就麻烦了。

  我们担心的不光是第三方检测机构被汽车厂商买通去搞一个假油耗,因为一款车的油耗高低,除了官方数据,还有更可信、流传更广的口碑可作参考;而且即便是受虚标的油耗标示诱惑,去选了一款车,也不算上了大当,因为大家都在做假,选得对不对全看运气了。我们真正担心的是,在涉及汽车质量的检测中,如果“第三方”也成了厂商豢养的狗,消费者的处境就比糟糕。

  汽车“三包”实施以后,主流评论都认为,汽车消费者维权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举证难”、“鉴定难”,所以,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是三包落实的重要条件。

  现在,汽车消费者在汽车质量问题上与厂商产生分歧,大多数被迫接受厂商单方面的检测结果,因为自己举证、送检、诉讼,花费的金钱、时间、精力成本实在是一位车主难以承受,“为了要回一只鸡,需要付出一头牛的代价”。如果解决了举证的问题,不管是跟汽车厂商谈判解决还是对簿公堂,维权车主都会轻松很多,而举证难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有“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我们可以用最近报道的一个实例来看一下这个问题。据报道,武汉丁先生购买的一款合资品牌轿车,从今年2月份开始,发动机的故障灯就频频亮起。去4S店检查以后,被告知是三元催化器和氧传感器出现问题,原因是由于使用的油品不好。车子是去年4月份买的,闹这个毛病时跑了不到两万公里,符合“三包”规定的保修条件。丁先生按4S店的建议换了更高标号的汽油,但问题仍然存在。4S店和汽车厂家都认为是由于油品质量问题影响汽车的发动机系统,并非汽车本身存在缺陷,所以不能为这种故障买单。

  要彻底解决故障,必须更换氧传感器和三元催化器,这些零部件加上工时的成本近7000元,丁先生只能自己掏腰包了。

  丁先生冤不冤不好说,但汽车是否有质量问题由厂商自己说了算,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丁先生的无奈在于,他没办法证明汽车故障是否跟油品有关,专家给他的建议是“当双方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问题是,有资质的“第三方”数量很少,送检成本也太高,为了7000元的修理费用,丁先生是不是值得如此大费周章?如果国家有关部门愿意多搞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丁先生们就没有那么多顾虑,大不了让“第三方”认定一下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但看过央视的报道后,大家都有些泄气。即便有了比较多的“第三方”,一样有可能成为汽车厂商的帮手,汽车厂商想要什么结果,“第三方”就提供什么检测报告。因为汽车厂商财大气粗,完全有能力去“公关”,而势单力薄的车主,拿什么去搞定“第三方”?

  再说一句题外话,不光是本土出品的“第三方”不靠谱,国外来的“第三方”发布的数据也靠不住。比如,美国某著名咨询公司每年都要发布新车质量调查报告,在中国发布的3013年新车质量排名中,路虎、大众的PP100(每百辆车的问题数)远低于美国版的报告,难道中国卖的路虎和大众,质量比美国好得多?

 

来源:新浪博客-东拉西车

来源于:我要测网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工信部油耗居然也会造假,这对汽车消费者的打击比较大。虽然工信部公布的油耗一向不大可信(名曰综合工况油耗,却只存在于理想工况之中),但大家对工信部数据采集的公正性还是相信的。如果公布的油耗都偏低,也许是实验规则的缘故,在同一规则下,只要公正,数据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但一旦涉嫌造假,这些数据就是一堆用钱买来的垃圾,狗屁都不如。

  工信部公布的汽车油耗都是由委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认可的,但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汽车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勾结起来搞油耗造假,这个貌似公正的“第三方”,成了汽车厂商的同伙,双方私下联手欺骗工信部和汽车消费者。让厂商和“第三方”走到一起的就是钱,“花点钱”就“好沟通”,沟通的结果就是一个让汽车厂商满意的油耗数据。

  “第三方”听上去应该是一个冷眼旁观的角色,经央视一曝光,大家才发现这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家伙,谁花钱就听谁的,就象一条给骨头就摇尾巴的狗。仅仅是摇尾巴向阔佬们示好倒也罢了,如果阔佬手一指就扑上去咬人,事情就麻烦了。

  我们担心的不光是第三方检测机构被汽车厂商买通去搞一个假油耗,因为一款车的油耗高低,除了官方数据,还有更可信、流传更广的口碑可作参考;而且即便是受虚标的油耗标示诱惑,去选了一款车,也不算上了大当,因为大家都在做假,选得对不对全看运气了。我们真正担心的是,在涉及汽车质量的检测中,如果“第三方”也成了厂商豢养的狗,消费者的处境就比糟糕。

  汽车“三包”实施以后,主流评论都认为,汽车消费者维权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举证难”、“鉴定难”,所以,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是三包落实的重要条件。

  现在,汽车消费者在汽车质量问题上与厂商产生分歧,大多数被迫接受厂商单方面的检测结果,因为自己举证、送检、诉讼,花费的金钱、时间、精力成本实在是一位车主难以承受,“为了要回一只鸡,需要付出一头牛的代价”。如果解决了举证的问题,不管是跟汽车厂商谈判解决还是对簿公堂,维权车主都会轻松很多,而举证难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有“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我们可以用最近报道的一个实例来看一下这个问题。据报道,武汉丁先生购买的一款合资品牌轿车,从今年2月份开始,发动机的故障灯就频频亮起。去4S店检查以后,被告知是三元催化器和氧传感器出现问题,原因是由于使用的油品不好。车子是去年4月份买的,闹这个毛病时跑了不到两万公里,符合“三包”规定的保修条件。丁先生按4S店的建议换了更高标号的汽油,但问题仍然存在。4S店和汽车厂家都认为是由于油品质量问题影响汽车的发动机系统,并非汽车本身存在缺陷,所以不能为这种故障买单。

  要彻底解决故障,必须更换氧传感器和三元催化器,这些零部件加上工时的成本近7000元,丁先生只能自己掏腰包了。

  丁先生冤不冤不好说,但汽车是否有质量问题由厂商自己说了算,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丁先生的无奈在于,他没办法证明汽车故障是否跟油品有关,专家给他的建议是“当双方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问题是,有资质的“第三方”数量很少,送检成本也太高,为了7000元的修理费用,丁先生是不是值得如此大费周章?如果国家有关部门愿意多搞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丁先生们就没有那么多顾虑,大不了让“第三方”认定一下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但看过央视的报道后,大家都有些泄气。即便有了比较多的“第三方”,一样有可能成为汽车厂商的帮手,汽车厂商想要什么结果,“第三方”就提供什么检测报告。因为汽车厂商财大气粗,完全有能力去“公关”,而势单力薄的车主,拿什么去搞定“第三方”?

  再说一句题外话,不光是本土出品的“第三方”不靠谱,国外来的“第三方”发布的数据也靠不住。比如,美国某著名咨询公司每年都要发布新车质量调查报告,在中国发布的3013年新车质量排名中,路虎、大众的PP100(每百辆车的问题数)远低于美国版的报告,难道中国卖的路虎和大众,质量比美国好得多?

 

来源:新浪博客-东拉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