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老骥伏枥 仪器维修三十年

导读:于奎伟,在参加工作30余年的时间里,这个北方的汉子一直从事物探仪器维修与研究工作。从基层技术员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如今成为地球物理公司西南分公司的仪器领路人

  于奎伟,在参加工作30余年的时间里,这个北方的汉子一直从事物探仪器维修与研究工作。从基层技术员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如今成为地球物理公司西南分公司的仪器领路人,他在这条路上付出了很多艰辛,也收获了许多快乐。

  门外汉,终成仪器领头人

  于奎伟学的不是石油物探相关专业。参加工作时,他还不到二十岁。面对地震勘探采集仪器、各种采集设备,他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但就像他所信奉的人生信条一样,“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他主动找来地震勘探教材,利用项目启动前的空闲时间,自学石油物探基础知识和仪器操作相关技能。半年时间里,他就基本掌握相关岗位技能。那时的地震分队249队,仪器操作人员青黄不接,队伍面临人才缺乏的危机。于奎伟主动挑起大梁,迅速成为该队技术骨干,承担了仪器操作、维修、微测井等重要任务。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于奎伟像小学生一样,主动向老工人、老师傅请教各种问题。就这样凭着自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他的仪器知识突飞猛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好能手,屡为单位增荣誉

  “队伍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只有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于生产中,才能适应当代物探行业的大变革。”于奎伟曾经这样勉励自己,他知道,固步自封只意味着落后和淘汰。

  通南巴,被称为“物探禁区”。2007年,原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承担了通南巴三维项目。大山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这给放炮通讯造成了严重的不便,施工进程一度受到影响。于奎伟作为仪器维修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思索着能不能像手机一样,改变电话发展的历史,将有线变为无线。

  说干就干,他夜以继日地查资料、借鉴相似案例,终于成功将无线中继运用在遥爆系统上,克服了仪器站与爆炸机点对点通讯困难及大山区通讯不畅的问题,并通过分析爆炸机电路原理,修改硬件电路,校正因遥爆系统加入无线中继所造成的时差,解决了过去想办而办不到的技术瓶颈。

  该项技术成果大幅度提高了地震大班施工效率。从此,第二物探大队结束了有线放炮的历史。该项成果获得了原第二物探大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他物探单位也纷纷效仿。

  同事们笑了,领导放心了,甲方满意了。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于奎伟在推进技能创新方面“着了魔”。凡是遇到问题,他都三思而后行,想想有没有更新的办法,有没有更捷径的路子。

  正是有了这样的执着, 2013年,在西南物探249队承担的焦石坝三维项目里,由于每条测线需穿过乌江,占用设备量多,且多为外租,蛇形排列复杂,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尽力减少设备外租,降低项目成本,于奎伟提出了采用408XL交叉站弥补428XL交叉站数量不足的方案,通过施工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在项目设备严重不足的状况下,盘活了408XL部分闲置的设备,意义重大。

  1995年,于奎伟同志被选调到单位机关物资设备科仪修室,承担全大队的仪器研究与维修等工作。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已经从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小于,变成了步入中年的老于工,但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干劲,不要命的工作态度是一点也没变。

来源于:中国石化新闻网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于奎伟,在参加工作30余年的时间里,这个北方的汉子一直从事物探仪器维修与研究工作。从基层技术员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如今成为地球物理公司西南分公司的仪器领路人,他在这条路上付出了很多艰辛,也收获了许多快乐。

  门外汉,终成仪器领头人

  于奎伟学的不是石油物探相关专业。参加工作时,他还不到二十岁。面对地震勘探采集仪器、各种采集设备,他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但就像他所信奉的人生信条一样,“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他主动找来地震勘探教材,利用项目启动前的空闲时间,自学石油物探基础知识和仪器操作相关技能。半年时间里,他就基本掌握相关岗位技能。那时的地震分队249队,仪器操作人员青黄不接,队伍面临人才缺乏的危机。于奎伟主动挑起大梁,迅速成为该队技术骨干,承担了仪器操作、维修、微测井等重要任务。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于奎伟像小学生一样,主动向老工人、老师傅请教各种问题。就这样凭着自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他的仪器知识突飞猛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好能手,屡为单位增荣誉

  “队伍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只有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于生产中,才能适应当代物探行业的大变革。”于奎伟曾经这样勉励自己,他知道,固步自封只意味着落后和淘汰。

  通南巴,被称为“物探禁区”。2007年,原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承担了通南巴三维项目。大山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这给放炮通讯造成了严重的不便,施工进程一度受到影响。于奎伟作为仪器维修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思索着能不能像手机一样,改变电话发展的历史,将有线变为无线。

  说干就干,他夜以继日地查资料、借鉴相似案例,终于成功将无线中继运用在遥爆系统上,克服了仪器站与爆炸机点对点通讯困难及大山区通讯不畅的问题,并通过分析爆炸机电路原理,修改硬件电路,校正因遥爆系统加入无线中继所造成的时差,解决了过去想办而办不到的技术瓶颈。

  该项技术成果大幅度提高了地震大班施工效率。从此,第二物探大队结束了有线放炮的历史。该项成果获得了原第二物探大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他物探单位也纷纷效仿。

  同事们笑了,领导放心了,甲方满意了。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于奎伟在推进技能创新方面“着了魔”。凡是遇到问题,他都三思而后行,想想有没有更新的办法,有没有更捷径的路子。

  正是有了这样的执着, 2013年,在西南物探249队承担的焦石坝三维项目里,由于每条测线需穿过乌江,占用设备量多,且多为外租,蛇形排列复杂,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尽力减少设备外租,降低项目成本,于奎伟提出了采用408XL交叉站弥补428XL交叉站数量不足的方案,通过施工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在项目设备严重不足的状况下,盘活了408XL部分闲置的设备,意义重大。

  1995年,于奎伟同志被选调到单位机关物资设备科仪修室,承担全大队的仪器研究与维修等工作。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已经从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小于,变成了步入中年的老于工,但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干劲,不要命的工作态度是一点也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