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导读:本次学术报告会继续坚持“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的方向,围绕“生命 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的主题组织学术报告,同时设立电子光学、质谱学、光谱学、色谱学、波谱学、电化学分析、生命科学、环境分析、化学计量等分会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今天上午8:30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宴会大厅B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学术报告会的会场设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第一次实现了学术报告会和展览会两会在同一地点举办。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先生担任本次大会主席,学术委员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张玉奎院士担任,秘书处负责人是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

在首日大会报告开始前,张玉奎院士首先致开幕词并预祝BCEIA2015取得圆满成功。邓玉林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次学术报告会继续坚持“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的方向,围绕“生命 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的主题组织学术报告,同时设立电子光学、质谱学、光谱学、色谱学、波谱学、电化学分析、生命科学、环境分析、化学计量等分会报告。

大会报告的第一个报告人为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院士。从侯院士的报告中,笔者再一次感受到了国家加强基础研究与自主创新,以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心。同时我国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也在逐渐深入,特别是政府部门未来将主要负责科技计划的宏观管理,而不再直接具体管理项目。

侯副部长的讲话为整个大会奠定了创新的基调。而随后的四个大会学术报告更是精彩纷呈。

不知是否是巧合,四个报告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分析技术,均有质谱,所以BCEIA2015学术报告会的第一天也可以称得上是“质谱日”。而从应用角度看,则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与环境保护领域。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分析测试学科与科学仪器产业之间存在着高度契合。“质谱、生命科学、环境保护”,这三个关键词在当下的科学仪器产业界也是高频词。

质谱技术发展到今天看似已非常成熟。首先,随着质谱小型化技术的成熟,质谱有望可以应用在所有实验室,而不仅仅是分析测试中心或是公共实验平台的实验室;其次,通过敞开式离子源技术,质谱可以直接检测样品,而无需样品处理;第三、通过使用串联质谱或多级质谱,分析化学家们已可以检测样品中的几乎所有组分。

但听了美国普渡大学R.Graham Cooks教授的报告,你才发现质谱未来也许还可以这样“玩”。利用质谱技术进行像纳米颗粒的合成;敞开式质谱,即不仅仅是离子源暴露在空气环境中,质谱的其他部分也无需真空即可工作;单质量分析器的质谱即可完成现在需要串联质谱才能完成的工作。听了这位质谱大师的报告,笔者的直接感触就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从质谱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方面看,脂质组学似乎是一大热点。从首日的报告中笔者感觉随着质谱技术的进步,脂质组学在疾病脂生物标志物的识别、疾病诊断、药物靶点及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已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会议首日的唯一一个环境类报告,报告者是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Susan Richardson博士。她将关注点放在了饮用水中碘类消毒副产物对人体的危害方面。无论是在对未知副产物的鉴定,还是对于这类消毒副产物的形成机理的研究,质谱技术均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除了质谱技术外,会议首日的大会报告也没有冷落另一大分析技术——分离技术。不过这次安排的有关分离技术的报告并非大家耳熟能详的色谱技术,而是另一种相对较生僻的技术——场流分离技术。该技术与质谱技术联用,被来自韩国延世大学Myeong Hee Moon教授的课题组广泛应用于蛋白组与脂质组学的研究当中。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学术报告会现场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邓玉林教授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张玉奎院士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侯建国院士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R.Graham Cooks教授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Myeong Hee Moon教授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研究员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Susan Richardson博士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仪器信息网讯: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今天上午8:30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宴会大厅B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学术报告会的会场设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第一次实现了学术报告会和展览会两会在同一地点举办。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先生担任本次大会主席,学术委员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张玉奎院士担任,秘书处负责人是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

在首日大会报告开始前,张玉奎院士首先致开幕词并预祝BCEIA2015取得圆满成功。邓玉林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次学术报告会继续坚持“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的方向,围绕“生命 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的主题组织学术报告,同时设立电子光学、质谱学、光谱学、色谱学、波谱学、电化学分析、生命科学、环境分析、化学计量等分会报告。

大会报告的第一个报告人为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院士。从侯院士的报告中,笔者再一次感受到了国家加强基础研究与自主创新,以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心。同时我国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也在逐渐深入,特别是政府部门未来将主要负责科技计划的宏观管理,而不再直接具体管理项目。

侯副部长的讲话为整个大会奠定了创新的基调。而随后的四个大会学术报告更是精彩纷呈。

不知是否是巧合,四个报告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分析技术,均有质谱,所以BCEIA2015学术报告会的第一天也可以称得上是“质谱日”。而从应用角度看,则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与环境保护领域。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分析测试学科与科学仪器产业之间存在着高度契合。“质谱、生命科学、环境保护”,这三个关键词在当下的科学仪器产业界也是高频词。

质谱技术发展到今天看似已非常成熟。首先,随着质谱小型化技术的成熟,质谱有望可以应用在所有实验室,而不仅仅是分析测试中心或是公共实验平台的实验室;其次,通过敞开式离子源技术,质谱可以直接检测样品,而无需样品处理;第三、通过使用串联质谱或多级质谱,分析化学家们已可以检测样品中的几乎所有组分。

但听了美国普渡大学R.Graham Cooks教授的报告,你才发现质谱未来也许还可以这样“玩”。利用质谱技术进行像纳米颗粒的合成;敞开式质谱,即不仅仅是离子源暴露在空气环境中,质谱的其他部分也无需真空即可工作;单质量分析器的质谱即可完成现在需要串联质谱才能完成的工作。听了这位质谱大师的报告,笔者的直接感触就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从质谱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方面看,脂质组学似乎是一大热点。从首日的报告中笔者感觉随着质谱技术的进步,脂质组学在疾病脂生物标志物的识别、疾病诊断、药物靶点及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已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会议首日的唯一一个环境类报告,报告者是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Susan Richardson博士。她将关注点放在了饮用水中碘类消毒副产物对人体的危害方面。无论是在对未知副产物的鉴定,还是对于这类消毒副产物的形成机理的研究,质谱技术均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除了质谱技术外,会议首日的大会报告也没有冷落另一大分析技术——分离技术。不过这次安排的有关分离技术的报告并非大家耳熟能详的色谱技术,而是另一种相对较生僻的技术——场流分离技术。该技术与质谱技术联用,被来自韩国延世大学Myeong Hee Moon教授的课题组广泛应用于蛋白组与脂质组学的研究当中。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学术报告会现场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邓玉林教授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张玉奎院士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侯建国院士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R.Graham Cooks教授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Myeong Hee Moon教授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研究员

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

Susan Richardson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