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川农两教授靠一篇文章拿1350万元奖励

导读:6月30日,在四川农业大学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员成立96周年暨表彰大会上,该校特地为其水稻所研究员陈学伟和副研究员李伟滔的课题组进行了表彰,并给予总额1350万元的团队条件建设和专项科研经费及个人奖助经费。

  6月30日,在四川农业大学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员成立96周年暨表彰大会上,该校特地为其水稻所研究员陈学伟和副研究员李伟滔的课题组进行了表彰,并给予总额1350万元的团队条件建设和专项科研经费及个人奖助经费。据悉,该课题组日前针对稻瘟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全新路径。

  昨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布了四川农业大学为通讯单位、陈学伟为通讯作者、李伟滔为第一作者的论文“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据了解,这也是该校甚至整个西南地区高校首次在《CELL》主刊发表论文。

  研究成果为防治“水稻癌症”提供全新路径

  川农两教授靠一篇文章拿1350万元奖励

  据介绍,稻瘟病在业界被称为“水稻癌症”,可造成水稻大幅度减产,情况严重时,甚至减产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

  众所周知,稻瘟病在世界各水稻产区都会发生,甚至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各个环节。所以,稻瘟病的防治非常困难,一般只能靠施药或者使用抗病基因改良的种子。长期以来,科学家致力于发现不同的抗病基因,导入材料中形成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但随着病源菌进化,抗病基因也需要不断迭代更新,不然就会失去作用。

  经过多年的研究,陈学伟和李伟滔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水稻天然变异位点——编码C2H2类转录因子的基因Bsr-d1的启动子,其作用正是可以有效提高对稻瘟病的抗病免疫能力。与此前不同,这一位点是水稻本身存在的,纯天然的,而不是外在的导入变异,非常罕见。据了解,该具有稻瘟病广谱持久抗性的水稻天然变异点的发现,可以说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全新路径。如果把目前广泛使用的抗病基因方式比作“服预防药式”防治,那么天然变异位点的方式则可称为“提高免疫水平式”的防治。这项研究成果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可培育具有广谱抗病能力的品种,将大幅度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并将有效避免病源菌进化导致的抗病能力失效的问题,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非常符合生态绿色环保的需求。

  研究论文登上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

  川农两教授靠一篇文章拿1350万元奖励

  昨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布了四川农业大学为通讯单位、陈学伟为通讯作者,李伟滔、硕士研究生朱紫薇、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Mawsheng Chern博士、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尹俊杰博士、硕士研究生杨超和冉莉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

  据了解,《Cell》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顶尖学术期刊,与《Nature》和《Science》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据统计,截止本论文发表之前,我国在Cell主刊上发表涉及植物研究的文章共有8篇,其中研究论文6篇,涉及水稻的研究论文仅1篇(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完成)。

川农两教授靠一篇文章拿1350万元奖励

  陈学伟(中)

  自2011年,陈学伟从美国回校组建实验室,就投入到此项研究。在陈学伟看来,该篇论文之所以能登上《CELL》,主要是因为研究上的突破,“一是发现的天然变异位点极其难得,这一变异位点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时,对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没有明显影响,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二是清楚完整揭示了抗病调控机制,发现的新抗病调控机制在水稻等植物中尚属首次。”陈学伟说。

川农两教授靠一篇文章拿1350万元奖励

  川农陈学伟和李伟滔的科研团队

  据悉,本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四川省百人计划”、“四川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双支计划”、“四川农业大学杰出青年培育计划”和“四川农业大学引进人才启动经费”等项目的资助下,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完成。

附:

  随后,媒体对此进行报道,网络上也掀起了“一篇《Cell》论文值不值1350万”的讨论。

  7月3日,论文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关于Cell论文学校奖助的那些事》一文,对“1350万”进行了解释。他写道:“作出负面评价的人,多半没有认真看奖励文件的内容,不加分析就开始评论。如果认真看了奖励文件,其实只有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

  李平个人表示,科研工作不能推得太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网友对于奖助金的讨论可以理解。“但每个工作都有每个工作特点,以平常心对待。”

来源于:封面新闻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6月30日,在四川农业大学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员成立96周年暨表彰大会上,该校特地为其水稻所研究员陈学伟和副研究员李伟滔的课题组进行了表彰,并给予总额1350万元的团队条件建设和专项科研经费及个人奖助经费。据悉,该课题组日前针对稻瘟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全新路径。

  昨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布了四川农业大学为通讯单位、陈学伟为通讯作者、李伟滔为第一作者的论文“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据了解,这也是该校甚至整个西南地区高校首次在《CELL》主刊发表论文。

  研究成果为防治“水稻癌症”提供全新路径

  川农两教授靠一篇文章拿1350万元奖励

  据介绍,稻瘟病在业界被称为“水稻癌症”,可造成水稻大幅度减产,情况严重时,甚至减产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

  众所周知,稻瘟病在世界各水稻产区都会发生,甚至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各个环节。所以,稻瘟病的防治非常困难,一般只能靠施药或者使用抗病基因改良的种子。长期以来,科学家致力于发现不同的抗病基因,导入材料中形成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但随着病源菌进化,抗病基因也需要不断迭代更新,不然就会失去作用。

  经过多年的研究,陈学伟和李伟滔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水稻天然变异位点——编码C2H2类转录因子的基因Bsr-d1的启动子,其作用正是可以有效提高对稻瘟病的抗病免疫能力。与此前不同,这一位点是水稻本身存在的,纯天然的,而不是外在的导入变异,非常罕见。据了解,该具有稻瘟病广谱持久抗性的水稻天然变异点的发现,可以说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全新路径。如果把目前广泛使用的抗病基因方式比作“服预防药式”防治,那么天然变异位点的方式则可称为“提高免疫水平式”的防治。这项研究成果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可培育具有广谱抗病能力的品种,将大幅度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并将有效避免病源菌进化导致的抗病能力失效的问题,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非常符合生态绿色环保的需求。

  研究论文登上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

  川农两教授靠一篇文章拿1350万元奖励

  昨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布了四川农业大学为通讯单位、陈学伟为通讯作者,李伟滔、硕士研究生朱紫薇、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Mawsheng Chern博士、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尹俊杰博士、硕士研究生杨超和冉莉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

  据了解,《Cell》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顶尖学术期刊,与《Nature》和《Science》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据统计,截止本论文发表之前,我国在Cell主刊上发表涉及植物研究的文章共有8篇,其中研究论文6篇,涉及水稻的研究论文仅1篇(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完成)。

川农两教授靠一篇文章拿1350万元奖励

  陈学伟(中)

  自2011年,陈学伟从美国回校组建实验室,就投入到此项研究。在陈学伟看来,该篇论文之所以能登上《CELL》,主要是因为研究上的突破,“一是发现的天然变异位点极其难得,这一变异位点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时,对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没有明显影响,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二是清楚完整揭示了抗病调控机制,发现的新抗病调控机制在水稻等植物中尚属首次。”陈学伟说。

川农两教授靠一篇文章拿1350万元奖励

  川农陈学伟和李伟滔的科研团队

  据悉,本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四川省百人计划”、“四川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双支计划”、“四川农业大学杰出青年培育计划”和“四川农业大学引进人才启动经费”等项目的资助下,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完成。

附:

  随后,媒体对此进行报道,网络上也掀起了“一篇《Cell》论文值不值1350万”的讨论。

  7月3日,论文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关于Cell论文学校奖助的那些事》一文,对“1350万”进行了解释。他写道:“作出负面评价的人,多半没有认真看奖励文件的内容,不加分析就开始评论。如果认真看了奖励文件,其实只有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

  李平个人表示,科研工作不能推得太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网友对于奖助金的讨论可以理解。“但每个工作都有每个工作特点,以平常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