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两会委员提案之环境监测

导读: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带来了环保领域的建议,其中不乏与环境监测仪器和市场相关的建议。虽然这些建议不一定能快速落实,但是也代表了大家对我国环境监测领域未来发展的期望,也许会成为下一个现实。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带来了环保领域的建议,其中不乏与环境监测仪器和市场相关的建议。虽然这些建议不一定能快速落实,但是也代表了大家对我国环境监测领域未来发展的期望,也许会成为下一个现实。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中科院研究员周健民:环境检测机构合力“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中科院研究员周健民认为,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自身环境检测能力较弱,难以承担大型项目的检测监控等,这就给中国的环境检测行业“走出去”带来良好契机。

  此前,环境保护部编制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鼓励生态环保类领域合作,大力扶持绿色示范产业,加强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等。

  周健民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带来的政策对环保行业的利好,诸如SGS、BV等国际知名品牌的检测机构已加大对中国公司的投资和建设,而相比之下,中国本土高端的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比较缺乏,处于竞争劣势。

  那么,中国的本土环境检测机构,应当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呢?

  周健民认为,要想与国际巨头竞争,本土环境检测机构必须从经营理念、融资渠道、市场战略、品牌等方面着手加大建设,一方面要重视自身的口碑和品牌积累,另一方面要坚持规模化的集团作战,形成合力壮大自己。

  在运作方式上,可以与与国外技术和实力雄厚的检测公司或集团强强联合,以资金或者技术入股的方式,建立联合检测公司,快速占领市场份额;在具体工作上,可以和国内外一流研发团队结合,开展科研人员与外籍人员技术交流、共同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特别是,在竞争对手还未涉及的领域,抢占市场先机,进一步主导该领域,提升自身在环境检测领域的竞争力。”周健民表示。

  不过,作为环境检测行业,标准规范是从事该行业的先决条件,标准的制定决定了该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因此,周健民建议,本土环境检测机构要争取在“一带一路”的政策引导下,能够作为主导实验室组织中亚各国进行能力比对验证,逐步提升中国环境检测机构检测的能力互认水平,让“中国环境检测”的能力得到世界认可。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尽快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沈仁芳表示,土壤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家底是土壤安全保障的基本要素。我国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制约型,人地、人粮矛盾突出。特别是近30年来,我国优质耕地急剧减少、基础地力持续下降、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土壤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然而,我国土壤资源具有类型多、分布广、利用方式多、利用强度大等特点,土壤问题多样,成因复杂,当今国际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急需土壤科技的发展。

  沈仁芳建议,由国家统一建立一个组织委员会,直接领导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由国家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牵头,联合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财政部及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协调各部门和各行业,保障土壤普查的顺利进行。成立第三次土壤普查技术委员会,负责技术方案的制订。技术委员会应主要为土壤专家组成,由中国土壤学会在全国遴选专家,吸收农业、环保和国土资源部门的技术专家参加,由领导小组任命技术总负责人。技术委员会可再分若干技术组。土壤普查后,要编制土壤数字化地图,开发多尺度、多源土壤信息大数据的集成与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国家和区域土壤档案、质量监测平台与预警体系,建设多位一体的土壤信息服务网络。开展国家土壤功能分区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基层财政和科研单位的作用。全国土壤普查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统筹中央资金和地方财政,也需要大量基层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帮助。由于工作量大,耗时长,普查可分期、分区、分类进行,各省区可根据条件分先后开展,相对独立地完成普查工作。

  农工党中央:利用大数据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开展土壤污染彻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大数据库,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数字化管理平台,根据土壤污染地图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为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工党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利用大数据实施有效治理,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提案指出,目前我国对土壤污染状况了解不够清楚,导致决策和管理缺乏依据、防治缺乏针对性,很难在短期内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在土壤修复实践中,还存在技术零散、关键技术不过硬、技术集成度低、配套性差等问题。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再开发利用需要多部门之间、多群体之间、多学科之间甚至跨领域之间的通力合作。

  为此,农工党中央建议,开展土壤污染彻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大数据库。通过收集已有污染源普查资料、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水灌溉区等资料,开展全国农用地、污染地块、废渣场地及土壤污染源初步调查与评估。在国家和各省级有关土壤标准和规范下,利用强大的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技术和GIS技术,将获取的调查结果规范化处理,将土壤污染因子、污染程度、污染面积、污染范围等内容统一入库,形成土壤污染大数据,类别涵盖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类;叠加基础底图、行政区划图等专题数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数字化管理平台,基于3S技术绘制土壤污染防治地图,制作土壤污染场地浓度场和风险场GIS图,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全国土壤污染场地档案,动态生成各类污染地图、污染防治图等土壤污染专题图。根据土壤污染地图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通过表格和统计图表的方式向党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定期进行综合展示,根据土壤污染的轻重缓急,逐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方面,政府部门可利用平台加强统筹和协调,对污染地块治理从调查、评价、方案设计、工程施工、项目验收、产权转让到再开发利用整个过程加强监管,明确职责,防止污染土地的不当使用,确保污染土壤再开发利用的安全。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可利用平台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污染源监管,及时对突发性污染事件进行应急处理;还应强化规划引领和进行顶层设计,推进行业整合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重污染行业的空间布局、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同时,根据污染防治地图实行网格化常态化监管,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带来了环保领域的建议,其中不乏与环境监测仪器和市场相关的建议。虽然这些建议不一定能快速落实,但是也代表了大家对我国环境监测领域未来发展的期望,也许会成为下一个现实。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中科院研究员周健民:环境检测机构合力“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中科院研究员周健民认为,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自身环境检测能力较弱,难以承担大型项目的检测监控等,这就给中国的环境检测行业“走出去”带来良好契机。

  此前,环境保护部编制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鼓励生态环保类领域合作,大力扶持绿色示范产业,加强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等。

  周健民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带来的政策对环保行业的利好,诸如SGS、BV等国际知名品牌的检测机构已加大对中国公司的投资和建设,而相比之下,中国本土高端的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比较缺乏,处于竞争劣势。

  那么,中国的本土环境检测机构,应当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呢?

  周健民认为,要想与国际巨头竞争,本土环境检测机构必须从经营理念、融资渠道、市场战略、品牌等方面着手加大建设,一方面要重视自身的口碑和品牌积累,另一方面要坚持规模化的集团作战,形成合力壮大自己。

  在运作方式上,可以与与国外技术和实力雄厚的检测公司或集团强强联合,以资金或者技术入股的方式,建立联合检测公司,快速占领市场份额;在具体工作上,可以和国内外一流研发团队结合,开展科研人员与外籍人员技术交流、共同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特别是,在竞争对手还未涉及的领域,抢占市场先机,进一步主导该领域,提升自身在环境检测领域的竞争力。”周健民表示。

  不过,作为环境检测行业,标准规范是从事该行业的先决条件,标准的制定决定了该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因此,周健民建议,本土环境检测机构要争取在“一带一路”的政策引导下,能够作为主导实验室组织中亚各国进行能力比对验证,逐步提升中国环境检测机构检测的能力互认水平,让“中国环境检测”的能力得到世界认可。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尽快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沈仁芳表示,土壤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家底是土壤安全保障的基本要素。我国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制约型,人地、人粮矛盾突出。特别是近30年来,我国优质耕地急剧减少、基础地力持续下降、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土壤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然而,我国土壤资源具有类型多、分布广、利用方式多、利用强度大等特点,土壤问题多样,成因复杂,当今国际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急需土壤科技的发展。

  沈仁芳建议,由国家统一建立一个组织委员会,直接领导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由国家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牵头,联合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财政部及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协调各部门和各行业,保障土壤普查的顺利进行。成立第三次土壤普查技术委员会,负责技术方案的制订。技术委员会应主要为土壤专家组成,由中国土壤学会在全国遴选专家,吸收农业、环保和国土资源部门的技术专家参加,由领导小组任命技术总负责人。技术委员会可再分若干技术组。土壤普查后,要编制土壤数字化地图,开发多尺度、多源土壤信息大数据的集成与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国家和区域土壤档案、质量监测平台与预警体系,建设多位一体的土壤信息服务网络。开展国家土壤功能分区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基层财政和科研单位的作用。全国土壤普查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统筹中央资金和地方财政,也需要大量基层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帮助。由于工作量大,耗时长,普查可分期、分区、分类进行,各省区可根据条件分先后开展,相对独立地完成普查工作。

  农工党中央:利用大数据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开展土壤污染彻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大数据库,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数字化管理平台,根据土壤污染地图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为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工党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利用大数据实施有效治理,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提案指出,目前我国对土壤污染状况了解不够清楚,导致决策和管理缺乏依据、防治缺乏针对性,很难在短期内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在土壤修复实践中,还存在技术零散、关键技术不过硬、技术集成度低、配套性差等问题。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再开发利用需要多部门之间、多群体之间、多学科之间甚至跨领域之间的通力合作。

  为此,农工党中央建议,开展土壤污染彻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大数据库。通过收集已有污染源普查资料、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水灌溉区等资料,开展全国农用地、污染地块、废渣场地及土壤污染源初步调查与评估。在国家和各省级有关土壤标准和规范下,利用强大的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技术和GIS技术,将获取的调查结果规范化处理,将土壤污染因子、污染程度、污染面积、污染范围等内容统一入库,形成土壤污染大数据,类别涵盖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类;叠加基础底图、行政区划图等专题数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数字化管理平台,基于3S技术绘制土壤污染防治地图,制作土壤污染场地浓度场和风险场GIS图,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全国土壤污染场地档案,动态生成各类污染地图、污染防治图等土壤污染专题图。根据土壤污染地图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通过表格和统计图表的方式向党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定期进行综合展示,根据土壤污染的轻重缓急,逐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方面,政府部门可利用平台加强统筹和协调,对污染地块治理从调查、评价、方案设计、工程施工、项目验收、产权转让到再开发利用整个过程加强监管,明确职责,防止污染土地的不当使用,确保污染土壤再开发利用的安全。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可利用平台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污染源监管,及时对突发性污染事件进行应急处理;还应强化规划引领和进行顶层设计,推进行业整合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重污染行业的空间布局、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同时,根据污染防治地图实行网格化常态化监管,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