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方便快捷的鲜榨橙汁机不安全?你还敢喝吗!

导读:沪深两局各执一词,鲜榨橙汁机陷入罗生门,食品接触材料标准不明,国内国际差异深度剖析。

方便快捷的鲜榨橙汁机不安全?你还敢喝吗!

沪深两局各执一词,鲜榨橙汁机陷入罗生门

 “天使之橙”现榨橙汁自动贩售机不符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被罚119万”系列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将“食品接触材料”这一话题推向风口浪尖。文中主要围绕“大型商超、机场、地铁站等公共交通枢纽摆放的鲜榨橙汁自动贩售机”展开,深圳市市场稽查局经检查认定该橙汁机内部压榨橙子的“上下爪”部件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进行了处罚。而同样的机器和部件,在上海的监管部门眼中却是合法合规的。两局各执一词,却都合情合理。对这一现象大家都表示非常疑惑,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方便快捷的鲜榨橙汁机不安全?你还敢喝吗!

食品接触材料标准不明,国内国际差异深度剖析 

就这一事件我们咨询了第三方检测、认证行业资深机构 ——华测检测的刘莉老师,刘莉老师从业多年,主要负责食品接触材料国际法规的研究与分析,重点关注包括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地区食品接触材料法规体系。

问题一:就这篇新闻报道中争议焦点所在,您有什么看法?

解答:从已经发布的信息来看,焦点在于“上下爪”会不会接触到橙汁。深圳局认为上下爪会跟橙汁接触,应涂覆有机涂层。上海局则认为上下爪没有接触橙汁,只是接触橙子皮,不需要涂覆有机涂层。后续两局又针对是否接触橙汁这个问题进行了验证,但是验证方法却又不一样了。深圳局是在上下爪涂抹亮蓝着色剂,检测所榨的橙汁中是否有着色剂。上海局是在上下爪涂抹墨水,观察橙汁是否受污染。但是通过目测观察橙汁是否受污染,容易受到光线和人员的主观误差的影响。

问题二:国内不同地区监管机构对于同样的机器尚且判断不同,那国际上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标准是否也有不同之处?

解答:是的。各国对于食品接触材料的标准和监管是“大同存异”。“大同”体现在大家的原则一致,即材料不能危害人体健康。至于具体怎么做,各个国家的差异就比较明显了。产品销售到哪个国家,就要以当地的要求为准。不能说符合了美国的要求,肯定就符合了中国的要求,需要分别评估和测试才能知道。比如同样是食品包装用纸,美国只需要测试提取物,而中国需要测试总迁移、铅、砷、甲醛、荧光性物质等指标,两国间差异还是很大的。

粗略来看,国际上食品接触材料的标准体系分为3大系列:以欧盟为代表的欧洲系,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系。我国的旧国标跟日本标准比较一致,更新之后的国标则综合借鉴了几个系列的优点,包括引入“正清单”的模式,引入符合性声明DOC的要求,以及对新物质新材料申报的要求。

我国的旧标准只是对成品进行测试,但是测试毕竟是有限的,很难知道上游在生产过程中有没有使用一些高危害性或者其他一些不当的物质,“正清单”就是从源头上规定了生产某种材料,允许使用的物质清单。如果企业研发了新材料或者新的添加剂等物质,需要到卫健委申报,获得许可之后才能使用,不能直接投放市场。

食品接触材料是一个多级供应链生产的产品,每个环节需要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材料的成分信息、使用范围、用量、注意事项等,每个环节收集上游的信息,加上本环节的内容,往下游逐级传递,最终保障终产品的合规。这就是符合性声明,它是非常重要的合规文件,是产品的质量保证函。这些内容的更新都使得我国食品接触材料体系更加完善。

(更多解答请关注“仪课通”《食品接触材料》相关课程)

问题三:关于“食品接触材料”大众是否存在一些误区?

解答: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食品接触材料既“常见”又“小众”,“常见”是因为产品随处可见,比如各种餐厨具、厨房电器、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等,除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生产加工食品的工具、机械、传动带等等,都属于食品接触材料。总的来说,只要会跟食品接触的,都算食品接触材料。

“小众”是因为食品接触材料涉及到的专业名词非常多,如果不是业内人员,往往很难理解,或者产生误解,比如食品接触材料也被称为“食品级材料”,有的人会因此误以为这种材料可以吃,其实食品级材料表示的是这种材料向食物中释放的有害物质非常少,可以放心与食品接触,并不是说材料可以吃。

方便快捷的鲜榨橙汁机不安全?你还敢喝吗!

问题四:食品接触材料作为直接与食品接触的媒介,其中有害物质是否会产生迁移,迁移的量是多少,一直是大众担忧之处,前一阵的塑化剂迁移问题更是让众多消费者陷入恐慌,那从您专业角度有什么话想说呢?

解答:材料只要跟食品接触,就会或多或少的迁移一些物质出来。但是大家没有必要看到物质迁移就恐慌,更重要的是看迁移量。有些材料虽然会迁移释放塑化剂等物质,但是释放量非常微弱,还不足以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谈危害一定要结合“剂量”来考虑。

各个标准在设置有害物质的合格限量值时,通常会结合毒理学数据、人体耐受摄入量和其他风险因素综合考虑,最终制定各项指标的合格限值。只要是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都是相对安全的。中国的食品接触产品应符合GB 4806系列的要求,具体的标准会体现在产品标签上,有时候产品上还会贴有“筷子调羹图”,这表示产品符合中国食品接触材料的要求。

有些不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过分渲染夸大材料的危害,引起人们的恐慌。建议消费者理性看待这类新闻。

同一个榨汁机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说明我国对于食品接触材料缺乏明确的判定准则,造成两地监管部门执法尺度不同,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国食品接触材料配套标准不够完善,呼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同时也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标准体系也会更加完善。食品接触材料“常见又小众”,食品级材料并非可食用。有害物质迁移不可避免,结合剂量看待才更客观。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优质课程就来仪课通和我们一起学习吧!

 

相关课程

中国食品接触材料介绍

美国食品接触材料介绍

欧盟食品接触材料介绍

食品中生物毒素限量标准解读及相应检测技术关键点释义  

食品中元素检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热门评论

写评论…
0

方便快捷的鲜榨橙汁机不安全?你还敢喝吗!

沪深两局各执一词,鲜榨橙汁机陷入罗生门

 “天使之橙”现榨橙汁自动贩售机不符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被罚119万”系列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将“食品接触材料”这一话题推向风口浪尖。文中主要围绕“大型商超、机场、地铁站等公共交通枢纽摆放的鲜榨橙汁自动贩售机”展开,深圳市市场稽查局经检查认定该橙汁机内部压榨橙子的“上下爪”部件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进行了处罚。而同样的机器和部件,在上海的监管部门眼中却是合法合规的。两局各执一词,却都合情合理。对这一现象大家都表示非常疑惑,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方便快捷的鲜榨橙汁机不安全?你还敢喝吗!

食品接触材料标准不明,国内国际差异深度剖析 

就这一事件我们咨询了第三方检测、认证行业资深机构 ——华测检测的刘莉老师,刘莉老师从业多年,主要负责食品接触材料国际法规的研究与分析,重点关注包括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地区食品接触材料法规体系。

问题一:就这篇新闻报道中争议焦点所在,您有什么看法?

解答:从已经发布的信息来看,焦点在于“上下爪”会不会接触到橙汁。深圳局认为上下爪会跟橙汁接触,应涂覆有机涂层。上海局则认为上下爪没有接触橙汁,只是接触橙子皮,不需要涂覆有机涂层。后续两局又针对是否接触橙汁这个问题进行了验证,但是验证方法却又不一样了。深圳局是在上下爪涂抹亮蓝着色剂,检测所榨的橙汁中是否有着色剂。上海局是在上下爪涂抹墨水,观察橙汁是否受污染。但是通过目测观察橙汁是否受污染,容易受到光线和人员的主观误差的影响。

问题二:国内不同地区监管机构对于同样的机器尚且判断不同,那国际上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标准是否也有不同之处?

解答:是的。各国对于食品接触材料的标准和监管是“大同存异”。“大同”体现在大家的原则一致,即材料不能危害人体健康。至于具体怎么做,各个国家的差异就比较明显了。产品销售到哪个国家,就要以当地的要求为准。不能说符合了美国的要求,肯定就符合了中国的要求,需要分别评估和测试才能知道。比如同样是食品包装用纸,美国只需要测试提取物,而中国需要测试总迁移、铅、砷、甲醛、荧光性物质等指标,两国间差异还是很大的。

粗略来看,国际上食品接触材料的标准体系分为3大系列:以欧盟为代表的欧洲系,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系。我国的旧国标跟日本标准比较一致,更新之后的国标则综合借鉴了几个系列的优点,包括引入“正清单”的模式,引入符合性声明DOC的要求,以及对新物质新材料申报的要求。

我国的旧标准只是对成品进行测试,但是测试毕竟是有限的,很难知道上游在生产过程中有没有使用一些高危害性或者其他一些不当的物质,“正清单”就是从源头上规定了生产某种材料,允许使用的物质清单。如果企业研发了新材料或者新的添加剂等物质,需要到卫健委申报,获得许可之后才能使用,不能直接投放市场。

食品接触材料是一个多级供应链生产的产品,每个环节需要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材料的成分信息、使用范围、用量、注意事项等,每个环节收集上游的信息,加上本环节的内容,往下游逐级传递,最终保障终产品的合规。这就是符合性声明,它是非常重要的合规文件,是产品的质量保证函。这些内容的更新都使得我国食品接触材料体系更加完善。

(更多解答请关注“仪课通”《食品接触材料》相关课程)

问题三:关于“食品接触材料”大众是否存在一些误区?

解答: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食品接触材料既“常见”又“小众”,“常见”是因为产品随处可见,比如各种餐厨具、厨房电器、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等,除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生产加工食品的工具、机械、传动带等等,都属于食品接触材料。总的来说,只要会跟食品接触的,都算食品接触材料。

“小众”是因为食品接触材料涉及到的专业名词非常多,如果不是业内人员,往往很难理解,或者产生误解,比如食品接触材料也被称为“食品级材料”,有的人会因此误以为这种材料可以吃,其实食品级材料表示的是这种材料向食物中释放的有害物质非常少,可以放心与食品接触,并不是说材料可以吃。

方便快捷的鲜榨橙汁机不安全?你还敢喝吗!

问题四:食品接触材料作为直接与食品接触的媒介,其中有害物质是否会产生迁移,迁移的量是多少,一直是大众担忧之处,前一阵的塑化剂迁移问题更是让众多消费者陷入恐慌,那从您专业角度有什么话想说呢?

解答:材料只要跟食品接触,就会或多或少的迁移一些物质出来。但是大家没有必要看到物质迁移就恐慌,更重要的是看迁移量。有些材料虽然会迁移释放塑化剂等物质,但是释放量非常微弱,还不足以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谈危害一定要结合“剂量”来考虑。

各个标准在设置有害物质的合格限量值时,通常会结合毒理学数据、人体耐受摄入量和其他风险因素综合考虑,最终制定各项指标的合格限值。只要是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都是相对安全的。中国的食品接触产品应符合GB 4806系列的要求,具体的标准会体现在产品标签上,有时候产品上还会贴有“筷子调羹图”,这表示产品符合中国食品接触材料的要求。

有些不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过分渲染夸大材料的危害,引起人们的恐慌。建议消费者理性看待这类新闻。

同一个榨汁机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说明我国对于食品接触材料缺乏明确的判定准则,造成两地监管部门执法尺度不同,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国食品接触材料配套标准不够完善,呼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同时也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标准体系也会更加完善。食品接触材料“常见又小众”,食品级材料并非可食用。有害物质迁移不可避免,结合剂量看待才更客观。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优质课程就来仪课通和我们一起学习吧!

 

相关课程

中国食品接触材料介绍

美国食品接触材料介绍

欧盟食品接触材料介绍

食品中生物毒素限量标准解读及相应检测技术关键点释义  

食品中元素检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