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中科院物理所|氧离子输运动力学的原位电镜研究取得进展

导读:白雪冬课题组利用像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实时原子成像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揭示了CeO在激活条件下氧原子各向异性扩散的原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白雪冬课题组利用像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实时原子成像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揭示了CeO在激活条件下氧原子各向异性扩散的原子机制。该工作以Visualizing Anisotropic Oxygen Diffusion in Ceria under Activated Conditions 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该研究利用像差校正电镜对CeO2纳米颗粒进行表征,实现了Ce原子和O原子直接原子分辨成像,同时发现透射电镜高能电子束传递给氧化铈中氧原子足够多的能量导致氧原子析出并伴随氧化铈产生萤石相CeO2和铁锰矿相Ce2O3的相转变(图1)。

中科院物理所|氧离子输运动力学的原位电镜研究取得进展

图1:CeO2结构演变的原子分辨TEM成像

利用电子束进行动态观察表征,同时作为诱导氧离子迁移的手段,捕获了反应中的氧原子和它的实时扩散路径(图2)。

中科院物理所|氧离子输运动力学的原位电镜研究取得进展

图2:O原子扩散与Ce原子重排过程的原位TEM成像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

原位实时观察到氧化铈中氧原子扩散的优先路径,通过实验观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了萤石结构氧化铈中氧原子以<001>方向作为优先传输通道。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其物理原因在于氧原子扩散过程中伴随的电子重新分布使局域库仑作用力发生改变,导致晶格扰动,氧原子扩散路径选择扰动能量最低的方向(图3)。

中科院物理所|氧离子输运动力学的原位电镜研究取得进展

图3:CeO2表面活性的原位TEM表征及氧原子输运动力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这种氧原子扩散过程中伴随的配位价态的变化也得到了原位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结果的佐证(图4)。

中科院物理所|氧离子输运动力学的原位电镜研究取得进展

图4:电子能量损失谱揭示中间化学键状态的变化

本研究揭示的萤石结构二氧化铈中氧原子各向异性传输机制对于其各向异性相关的性质和功能调控具有指导作用。

上述工作得到中科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青促会的资助。表面室SF1组研究生朱亮和纳米室N04组研究生金鑫是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链接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白雪冬课题组利用像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实时原子成像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揭示了CeO在激活条件下氧原子各向异性扩散的原子机制。该工作以Visualizing Anisotropic Oxygen Diffusion in Ceria under Activated Conditions 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该研究利用像差校正电镜对CeO2纳米颗粒进行表征,实现了Ce原子和O原子直接原子分辨成像,同时发现透射电镜高能电子束传递给氧化铈中氧原子足够多的能量导致氧原子析出并伴随氧化铈产生萤石相CeO2和铁锰矿相Ce2O3的相转变(图1)。

中科院物理所|氧离子输运动力学的原位电镜研究取得进展

图1:CeO2结构演变的原子分辨TEM成像

利用电子束进行动态观察表征,同时作为诱导氧离子迁移的手段,捕获了反应中的氧原子和它的实时扩散路径(图2)。

中科院物理所|氧离子输运动力学的原位电镜研究取得进展

图2:O原子扩散与Ce原子重排过程的原位TEM成像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

原位实时观察到氧化铈中氧原子扩散的优先路径,通过实验观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了萤石结构氧化铈中氧原子以<001>方向作为优先传输通道。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其物理原因在于氧原子扩散过程中伴随的电子重新分布使局域库仑作用力发生改变,导致晶格扰动,氧原子扩散路径选择扰动能量最低的方向(图3)。

中科院物理所|氧离子输运动力学的原位电镜研究取得进展

图3:CeO2表面活性的原位TEM表征及氧原子输运动力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这种氧原子扩散过程中伴随的配位价态的变化也得到了原位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结果的佐证(图4)。

中科院物理所|氧离子输运动力学的原位电镜研究取得进展

图4:电子能量损失谱揭示中间化学键状态的变化

本研究揭示的萤石结构二氧化铈中氧原子各向异性传输机制对于其各向异性相关的性质和功能调控具有指导作用。

上述工作得到中科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青促会的资助。表面室SF1组研究生朱亮和纳米室N04组研究生金鑫是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