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十四五期间,基础研究占研发总经费比重将增加60%以上

导读: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大会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大会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我国将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 8%以上等。而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此前多年徘徊在5%左右,此次“十四五”规划制定,这一比例将增加60%以上。

研发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也是观察和分析科技发展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一方面我国研发经费投入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也将提高,未来基础研究将获得大量经费。这些基础研发经费很大一部分用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实际上,此前“十三五”规划就提出了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王志刚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本上增长了1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创新能力取得很大成绩,在铁基超导、干细胞、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等领域,以及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都取得一批基础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我国部署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了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支持建设了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个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98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很大程度上,要求任何一个具体的基础研究项目的成果在30年,50年内一定要对人类生活有实在的好处,都是不合理的。对基础研究项目要计算什么投入产出比更是荒谬。但基础研究是其他研究的基石,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站在未来科技发展的”高地“。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0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大会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我国将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 8%以上等。而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此前多年徘徊在5%左右,此次“十四五”规划制定,这一比例将增加60%以上。

研发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也是观察和分析科技发展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一方面我国研发经费投入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也将提高,未来基础研究将获得大量经费。这些基础研发经费很大一部分用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实际上,此前“十三五”规划就提出了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王志刚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本上增长了1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创新能力取得很大成绩,在铁基超导、干细胞、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等领域,以及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都取得一批基础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我国部署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了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支持建设了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个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98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很大程度上,要求任何一个具体的基础研究项目的成果在30年,50年内一定要对人类生活有实在的好处,都是不合理的。对基础研究项目要计算什么投入产出比更是荒谬。但基础研究是其他研究的基石,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站在未来科技发展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