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进入 #娟er快讯阅读更多话题内容

导读:创业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孤注一掷的冒险,是做好了准备再出发,而成功,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必然。

博士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作为教育的"塔尖"层次,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企业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作为企业的掌舵者,是很多“打工仔”立志要成为的那些人。而博士出身的企业家,在大众的眼里无疑是兼得“熊和鱼掌”的成功者。

获得博士学位,就代表着拥有出色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也标志着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与他人相比,博士往往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与事业平台。一般而言,博士毕业后多半会走上学术科研的道路,例如在高校授课,或在院所和企业做研发。然而,也有很多的博士投身创业行列,在科学仪器这个高新技术领域,就有很多博士出身的企业家。那么,本文就来盘点一下国内仪器企业家中的博士们。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胡克 莱伯泰科创始人

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博士

胡克,1978年由知青考上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地质学院)岩石矿物分析系,本科毕业后先后在湖南地质402队和广西大学工作;之后赴美国留学,1992年于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博士毕业;毕业后加入美国热电公司(Thermo Instruments Inc.),担任ICP-MS首席研究员。

2002年,胡克博士创立莱伯泰科,从小产品、小仪器做起,并把重点放在实验分析的样品前处理环节。经过近20年的努力,他带领公司研发团队开发了一系列自动化、多通道、多功能的样品前处理产品和处理系统平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业公司成功之路。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王健 聚光科技创始人

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美国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双博士

王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光电检测研究方向双博士。2001年1月至2001年10月,在美国APPLIED OPTOELECTRONIC, INC.任高级研究员;2002年6月至2010年1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研究员、半导体激光测量技术研究所所长。

2002年1月,王健与姚纳新创建聚光科技,2002年1月至2015年8月,任聚光有限、聚光科技,任董事长、总工程师。2015年6月,聚光科技发布公告,王健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相关职务及公司总工程师职务,王健辞去上述职务后仍在公司担任其他职务。聚光科技目前拥有500余人的研发团队,其中硕博比例40%以上,2020年实现营收41.0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亿元。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刘召贵 天瑞仪器创始人

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

刘召贵,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90-1992年任西安海通原子能应用研究所、西安海拓普科技总公司员工;1992年-2003年任西安市西清华仪器研究所董事长;2003年-2005年任西安天瑞仪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06年-2008年任职于江苏天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年12月至今任天瑞仪器董事长。

刘召贵博士是国内最早从事X射线荧光光谱仪研究的人员之一,天瑞仪器在他的经营管理下,已经成长为该行业国内龙头企业,并成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分析仪器行业上市公司。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周振 禾信仪器创始人

厦门大学分析化学、德国吉森大学应用物理双博士

周振,厦门大学分析化学、德国吉森大学应用物理双博士。从2000开始,多次往返于欧美和中国,在国内开展质谱仪产业化试点工作;2004年,周振博士回国创办了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从最初的4个人、100多万资金,到现在300多人,产值规模过亿,周振博士不仅带领禾信仪器团队填补了我国在质谱仪方面的巨大空白,而且让国产高端科学仪器走出了国门。回望走过的17年创业路,周振博士“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梦想已然成功照亮了现实。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徐一华 天准科技创始人(图来自网络)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

徐一华,16岁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计算机,硕士毕业后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并成为北京理工大学第一个获得“微软学者奖学金”的博士;2001年-2004年,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05年-2014年,创立北京天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2009年8月,创立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天准科技创立时,即战略的1.0时代,主要就做一款产品,就用视觉技术做精密测量,营收做到了1个亿。到了战略2.0时代,天准科技把视觉技术用在高端制造生产线上,并很幸运地赶上了智能手机普及的浪潮,营收从1个亿扩大到10个亿。徐一华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近期将战略升级至3.0,把业务定位在“工业视觉”基础上增加四个字——“产业智能”,向营收100亿的目标迈进。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赵嘉峰 费勉仪器联合创始人(图来自网络)

复旦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

赵嘉峰,复旦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毕业,先后任职于全球排名第一的仪器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及国际知名半导体公司KLA-Tencor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2012年,赵嘉峰等三名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士合伙创立了费勉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率先在超高真空、超低温、等离子聚焦激励技术等领域进行核心创新。

如今,费勉仪器已形成百人团队规模,在高端科研仪器行业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产品销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所,年产值平均增长率超过50%。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刘鸿飞 奥谱天成创始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

刘鸿飞,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2002年-2007年期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读博,从事航天遥感研究;2008年-2011年博士后,于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从事精密科学仪器的研制工作;2015年接受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的邀请,创办了奥谱天成

在刘鸿飞博士的管理下,奥谱天成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紧密合作,已实现多个系列的光谱仪和拉曼光谱仪的研发和产业化。


以上几位企业家,在博士毕业后,怀着各自的梦想选择了创业,而还有一种人生,是边读名校博士边创业,付出了常人不能付的苦,也获得了常人无法获之果。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贺羽 国仪量子联合创始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物理学专业博士

贺羽,出生于1992年,2009年就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一口气本硕博连读,并师从杜江峰院士。2016年,还是博士在读的他创立了国仪量子,并担任公司总经理。

贺羽博士带领团队先后研制并推出国内首台“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国际首台“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新产品,多款产品突破国际禁运,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超越。2019年,公司完成A轮融资,估值15.3亿元,并获得“潜在独角兽”称号。

 

独立开展突破性的科研,是大多数院校培养博士的基本要求。而这种基本要求可以形成一个排他性壁垒,有效地排除了大量实力不够但是会给资方带来很多噪音的竞争者,对于创业是个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读博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太大,很多想要创业的博士无法避免地会担忧失败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觉得“输不起”而最终选择在政府机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

而以上8位仪器企业家,他们怀揣着自身梦想选择创业,有舍弃,但也在科学仪器行业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博士出身,在自己的科研领域进行延伸和拓展,懂技术,知创新,重研发。胡克博士带领的莱伯泰科团队,研发人员占比20%,截至2020年末,累计获得授权专利70个;聚光科技2020年投入研发资金4.6亿元,占公司营收的11%,研发人员比例为20%,截至2020年末,取得授权发明专利234项,已授权实用新型429项;刘召贵博士创立的天瑞仪器,研发人员数量占比更是达到了47%,截至2020年末公司获得授权专利322项。

此外,自赵嘉峰博士于2012年创立费勉仪器以来,就一直强调企业的定位是一家平台型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研发,而非生产,他曾表示“我们适合做批量小但是高精尖的设计生产,而非这种上百万的大批量生产”;国仪量子,源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将实验室技术转化的同时,自身也投入了很高的研发费用,贺羽博士曾在接受仪器信息网采访时讲到,公司2020年度实现销售收入有1个亿出头,而投入的研发费用就有4800万左右。

小编相信,创业对于这些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们来说不是孤注一掷的冒险,是做好了准备再出发,而成功,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必然。


更多关于本文博士仪器企业家们的精彩内容,请点击以下视频观看: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相关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博士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作为教育的"塔尖"层次,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企业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作为企业的掌舵者,是很多“打工仔”立志要成为的那些人。而博士出身的企业家,在大众的眼里无疑是兼得“熊和鱼掌”的成功者。

获得博士学位,就代表着拥有出色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也标志着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与他人相比,博士往往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与事业平台。一般而言,博士毕业后多半会走上学术科研的道路,例如在高校授课,或在院所和企业做研发。然而,也有很多的博士投身创业行列,在科学仪器这个高新技术领域,就有很多博士出身的企业家。那么,本文就来盘点一下国内仪器企业家中的博士们。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胡克 莱伯泰科创始人

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博士

胡克,1978年由知青考上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地质学院)岩石矿物分析系,本科毕业后先后在湖南地质402队和广西大学工作;之后赴美国留学,1992年于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博士毕业;毕业后加入美国热电公司(Thermo Instruments Inc.),担任ICP-MS首席研究员。

2002年,胡克博士创立莱伯泰科,从小产品、小仪器做起,并把重点放在实验分析的样品前处理环节。经过近20年的努力,他带领公司研发团队开发了一系列自动化、多通道、多功能的样品前处理产品和处理系统平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业公司成功之路。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王健 聚光科技创始人

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美国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双博士

王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光电检测研究方向双博士。2001年1月至2001年10月,在美国APPLIED OPTOELECTRONIC, INC.任高级研究员;2002年6月至2010年1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研究员、半导体激光测量技术研究所所长。

2002年1月,王健与姚纳新创建聚光科技,2002年1月至2015年8月,任聚光有限、聚光科技,任董事长、总工程师。2015年6月,聚光科技发布公告,王健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相关职务及公司总工程师职务,王健辞去上述职务后仍在公司担任其他职务。聚光科技目前拥有500余人的研发团队,其中硕博比例40%以上,2020年实现营收41.0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亿元。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刘召贵 天瑞仪器创始人

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

刘召贵,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90-1992年任西安海通原子能应用研究所、西安海拓普科技总公司员工;1992年-2003年任西安市西清华仪器研究所董事长;2003年-2005年任西安天瑞仪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06年-2008年任职于江苏天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年12月至今任天瑞仪器董事长。

刘召贵博士是国内最早从事X射线荧光光谱仪研究的人员之一,天瑞仪器在他的经营管理下,已经成长为该行业国内龙头企业,并成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分析仪器行业上市公司。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周振 禾信仪器创始人

厦门大学分析化学、德国吉森大学应用物理双博士

周振,厦门大学分析化学、德国吉森大学应用物理双博士。从2000开始,多次往返于欧美和中国,在国内开展质谱仪产业化试点工作;2004年,周振博士回国创办了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从最初的4个人、100多万资金,到现在300多人,产值规模过亿,周振博士不仅带领禾信仪器团队填补了我国在质谱仪方面的巨大空白,而且让国产高端科学仪器走出了国门。回望走过的17年创业路,周振博士“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梦想已然成功照亮了现实。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徐一华 天准科技创始人(图来自网络)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

徐一华,16岁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计算机,硕士毕业后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并成为北京理工大学第一个获得“微软学者奖学金”的博士;2001年-2004年,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05年-2014年,创立北京天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2009年8月,创立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天准科技创立时,即战略的1.0时代,主要就做一款产品,就用视觉技术做精密测量,营收做到了1个亿。到了战略2.0时代,天准科技把视觉技术用在高端制造生产线上,并很幸运地赶上了智能手机普及的浪潮,营收从1个亿扩大到10个亿。徐一华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近期将战略升级至3.0,把业务定位在“工业视觉”基础上增加四个字——“产业智能”,向营收100亿的目标迈进。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赵嘉峰 费勉仪器联合创始人(图来自网络)

复旦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

赵嘉峰,复旦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毕业,先后任职于全球排名第一的仪器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及国际知名半导体公司KLA-Tencor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2012年,赵嘉峰等三名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士合伙创立了费勉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率先在超高真空、超低温、等离子聚焦激励技术等领域进行核心创新。

如今,费勉仪器已形成百人团队规模,在高端科研仪器行业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产品销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所,年产值平均增长率超过50%。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刘鸿飞 奥谱天成创始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

刘鸿飞,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2002年-2007年期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读博,从事航天遥感研究;2008年-2011年博士后,于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从事精密科学仪器的研制工作;2015年接受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的邀请,创办了奥谱天成

在刘鸿飞博士的管理下,奥谱天成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紧密合作,已实现多个系列的光谱仪和拉曼光谱仪的研发和产业化。


以上几位企业家,在博士毕业后,怀着各自的梦想选择了创业,而还有一种人生,是边读名校博士边创业,付出了常人不能付的苦,也获得了常人无法获之果。


“磨刀不误砍柴工”——细数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

贺羽 国仪量子联合创始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物理学专业博士

贺羽,出生于1992年,2009年就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一口气本硕博连读,并师从杜江峰院士。2016年,还是博士在读的他创立了国仪量子,并担任公司总经理。

贺羽博士带领团队先后研制并推出国内首台“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国际首台“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新产品,多款产品突破国际禁运,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超越。2019年,公司完成A轮融资,估值15.3亿元,并获得“潜在独角兽”称号。

 

独立开展突破性的科研,是大多数院校培养博士的基本要求。而这种基本要求可以形成一个排他性壁垒,有效地排除了大量实力不够但是会给资方带来很多噪音的竞争者,对于创业是个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读博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太大,很多想要创业的博士无法避免地会担忧失败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觉得“输不起”而最终选择在政府机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

而以上8位仪器企业家,他们怀揣着自身梦想选择创业,有舍弃,但也在科学仪器行业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博士出身,在自己的科研领域进行延伸和拓展,懂技术,知创新,重研发。胡克博士带领的莱伯泰科团队,研发人员占比20%,截至2020年末,累计获得授权专利70个;聚光科技2020年投入研发资金4.6亿元,占公司营收的11%,研发人员比例为20%,截至2020年末,取得授权发明专利234项,已授权实用新型429项;刘召贵博士创立的天瑞仪器,研发人员数量占比更是达到了47%,截至2020年末公司获得授权专利322项。

此外,自赵嘉峰博士于2012年创立费勉仪器以来,就一直强调企业的定位是一家平台型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研发,而非生产,他曾表示“我们适合做批量小但是高精尖的设计生产,而非这种上百万的大批量生产”;国仪量子,源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将实验室技术转化的同时,自身也投入了很高的研发费用,贺羽博士曾在接受仪器信息网采访时讲到,公司2020年度实现销售收入有1个亿出头,而投入的研发费用就有4800万左右。

小编相信,创业对于这些博士出身的仪器企业家们来说不是孤注一掷的冒险,是做好了准备再出发,而成功,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必然。


更多关于本文博士仪器企业家们的精彩内容,请点击以下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