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双碳”纳入环保督察,石化环境监测技术如何变?

进入 #科学仪器助力实现“双碳”阅读更多话题内容

导读:近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将碳达峰、碳中和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部坚决贯彻落实,并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

近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必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碳达峰、碳中和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部坚决贯彻落实,已经及时将相关的任务纳入到督察之中。

碳达峰、碳中和受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重视,尤其对于重点行业如钢铁、电力、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石化、煤化工,实现碳中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日前,生态环境部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计划在明年6月底前基本摸清重点行业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探索形成建设项目污染物和碳排放协同管控评价技术方法,从源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具体试点地区和行业名单如下表所示:

试点地区和行业名单

试点地区

试点行业

河北省

钢铁

吉林省

电力、化工

浙江省

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

山东省

钢铁、化工

广东省

石化

重庆市

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

陕西省

煤化工

对以上试点地区布置的工作任务包括建立方法体系、测算碳排放水平、提出碳减排措施、完善环评管理要求。同时发布了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技术指南(试行)

对于企业来说,碳核算、环境监测污染物溯源、碳减排都是需要更加重视的方面。

碳核算

Q 碳核算是什么?

A 碳核算是一种测量工业活动向地球生物圈直接和间接排放二氧化碳及其当量气体的措施。

Q 其当量气体是什么?

A 其当量气体是将7种温室气体折算成CO2,这里涉及到全球变暖潜能值:

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潜能值(GWP)

二氧化碳(CO2

1

甲烷(CH4

25

氧化亚氮(N2O)

298

氢氟碳化物(HFCs)

12-14800

全氟化碳(PFCs)

7390-12200

六氟化硫(SF6

22800

三氟化氮(NF3

17200

关于温室气体的测量标准,涉及光谱、色谱等多种检测方法,详细内容可点击此处查看

碳核算的方法有什么?

A 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以及实测法。

目前,发改委公布的指南中只包含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这两种计算方法,但是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指出,重点排放单位应当优先开展化石燃料低位热值和含碳量实测。实测法将是未来进行碳核算最具权威的方法,但是目前仍受监测仪器、监测人员及方法的约束。

综合来看,排放因子法是现在使用最为广泛、应用最为普遍的碳核算方法。碳核算体系是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在今年“石油化工分析技术与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上,北京化工大学刘学之教授带来了“碳核算概念、方法与体系与石化行业碳中和”的专家报告。其中,她还介绍了化工生产企业核算温室气体排放的基本步骤:

“双碳”纳入环保督察,石化环境监测技术如何变?

详细内容可点击此处观看回放视频

环境监测、预警及溯源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基础的环境监测体系,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监测网络。环境监测愈发重要,在污染减排、污染源溯源、土壤调查、宏观战略研究及水专项等重点环保工作中,分析技术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石化企业来说,环境监测主要针对水、气、土壤和噪声四个方面。

对外排水、地下水、含油污水、循环水、装置中含硫废水等

固定污染源非甲烷总烃、厂界四周大气检测、各装置加热炉烟气分析、各装置VOC监测

土壤

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场所或设施设备

噪声

各装置及厂界四周噪声分析

对于石化企业水质分析及仪器发展应用,在“石油化工分析技术与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上,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张晓彤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点击可观看完整视频)。石化行业水质分析主要项目包含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生物需氧量BOD5、挥发酚、硫化物、电导率、悬浮物、浊度等,常用的分析仪器有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测油仪、浊度计、电导率仪、ICP等

同样也是在此次网络会上,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龚杰晖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以大气自动站为中心,结合多种检测设备和检测力量为一体的环境预警及溯源管理系统。自动站浓度主要受周边及远距离传输污染物产生波动,当出现设备泄露、循环水污染、工艺有组织排放、间歇无组织或应急排放、储罐呼吸及海陆风物质叠加效应等会造成数据的波动情况,在积累一定量的数据样本后可以反向推断源头的变化趋势,再结合区域介质布局、高值风向和因子对应性分析判断可能来源装置,进而马上进行现场排查,选择直接检测或采样检测的方式进行验证。

目前是采用网格化监测体系并对厂区进行布点,网格化监测进展及使用思路如下图所示:

“双碳”纳入环保督察,石化环境监测技术如何变?

然而,网格化监测仍存在一些问题,石化企业因其长期形成的源头多、因子丰富、同源程度高的复杂环境,在小范围情况下,溯源难度是比较大的。上海石化通过数据分析和多种VOCs监测设备协同使用开展精准化溯源,有效提高VOCs的溯源效率。

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的相关工作仍遵循环境保护部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的《石化行业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及《石化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指南》。石化企业精准化溯源的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观看完整视频

日前,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生态环境部对部分标准进行了修订,将加油站在卸油、储存、加油过程,油品运输过程以及储油库储存、收发油品过程中油气排放控制要求、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进行了单独的规定,相应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于2021年4月1日正式实施。为促进农药制造工业、铸造工业以及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也出台了相应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同时对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提出了协同控制要求,相应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上标准可点击此处查看。

碳减排

日前,人文清华讲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发表名为《碳中和,未来之变》的演讲,表示未来碳减排路径选择将是“五碳并举”,即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

碳减排的方式有很多,需要企业针对自身特性进行选择,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能盲目,也不能过于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

“双碳”纳入环保督察,石化环境监测技术如何变?

生态环境部将对重点企业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督察,这将意味着相关企业必须有所行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在今年六五环境日论坛上提出,要建立低碳技术、零碳技术和负碳技术体系,根据不同技术在不同时期来制定不同的政策。属于技术萌芽期的技术,国家需出钱去扶持和示范;处于产业成熟期的技术,比如风能、光伏发电已很成熟了,其补贴政策应逐步退出,让其在市场中健康竞争和发展。对于碳捕集工程利用技术,比如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需建立碳中和工程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工业零碳技术工艺的开发等。

石化企业在环境监测方面将有哪些动作?环境监测仪器市场是否将迎来一波新高潮?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近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必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碳达峰、碳中和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部坚决贯彻落实,已经及时将相关的任务纳入到督察之中。

碳达峰、碳中和受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重视,尤其对于重点行业如钢铁、电力、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石化、煤化工,实现碳中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日前,生态环境部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计划在明年6月底前基本摸清重点行业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探索形成建设项目污染物和碳排放协同管控评价技术方法,从源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具体试点地区和行业名单如下表所示:

试点地区和行业名单

试点地区

试点行业

河北省

钢铁

吉林省

电力、化工

浙江省

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

山东省

钢铁、化工

广东省

石化

重庆市

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

陕西省

煤化工

对以上试点地区布置的工作任务包括建立方法体系、测算碳排放水平、提出碳减排措施、完善环评管理要求。同时发布了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技术指南(试行)

对于企业来说,碳核算、环境监测污染物溯源、碳减排都是需要更加重视的方面。

碳核算

Q 碳核算是什么?

A 碳核算是一种测量工业活动向地球生物圈直接和间接排放二氧化碳及其当量气体的措施。

Q 其当量气体是什么?

A 其当量气体是将7种温室气体折算成CO2,这里涉及到全球变暖潜能值:

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潜能值(GWP)

二氧化碳(CO2

1

甲烷(CH4

25

氧化亚氮(N2O)

298

氢氟碳化物(HFCs)

12-14800

全氟化碳(PFCs)

7390-12200

六氟化硫(SF6

22800

三氟化氮(NF3

17200

关于温室气体的测量标准,涉及光谱、色谱等多种检测方法,详细内容可点击此处查看

碳核算的方法有什么?

A 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以及实测法。

目前,发改委公布的指南中只包含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这两种计算方法,但是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指出,重点排放单位应当优先开展化石燃料低位热值和含碳量实测。实测法将是未来进行碳核算最具权威的方法,但是目前仍受监测仪器、监测人员及方法的约束。

综合来看,排放因子法是现在使用最为广泛、应用最为普遍的碳核算方法。碳核算体系是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在今年“石油化工分析技术与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上,北京化工大学刘学之教授带来了“碳核算概念、方法与体系与石化行业碳中和”的专家报告。其中,她还介绍了化工生产企业核算温室气体排放的基本步骤:

“双碳”纳入环保督察,石化环境监测技术如何变?

详细内容可点击此处观看回放视频

环境监测、预警及溯源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基础的环境监测体系,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监测网络。环境监测愈发重要,在污染减排、污染源溯源、土壤调查、宏观战略研究及水专项等重点环保工作中,分析技术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石化企业来说,环境监测主要针对水、气、土壤和噪声四个方面。

对外排水、地下水、含油污水、循环水、装置中含硫废水等

固定污染源非甲烷总烃、厂界四周大气检测、各装置加热炉烟气分析、各装置VOC监测

土壤

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场所或设施设备

噪声

各装置及厂界四周噪声分析

对于石化企业水质分析及仪器发展应用,在“石油化工分析技术与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上,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张晓彤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点击可观看完整视频)。石化行业水质分析主要项目包含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生物需氧量BOD5、挥发酚、硫化物、电导率、悬浮物、浊度等,常用的分析仪器有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测油仪、浊度计、电导率仪、ICP等

同样也是在此次网络会上,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龚杰晖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以大气自动站为中心,结合多种检测设备和检测力量为一体的环境预警及溯源管理系统。自动站浓度主要受周边及远距离传输污染物产生波动,当出现设备泄露、循环水污染、工艺有组织排放、间歇无组织或应急排放、储罐呼吸及海陆风物质叠加效应等会造成数据的波动情况,在积累一定量的数据样本后可以反向推断源头的变化趋势,再结合区域介质布局、高值风向和因子对应性分析判断可能来源装置,进而马上进行现场排查,选择直接检测或采样检测的方式进行验证。

目前是采用网格化监测体系并对厂区进行布点,网格化监测进展及使用思路如下图所示:

“双碳”纳入环保督察,石化环境监测技术如何变?

然而,网格化监测仍存在一些问题,石化企业因其长期形成的源头多、因子丰富、同源程度高的复杂环境,在小范围情况下,溯源难度是比较大的。上海石化通过数据分析和多种VOCs监测设备协同使用开展精准化溯源,有效提高VOCs的溯源效率。

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的相关工作仍遵循环境保护部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的《石化行业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及《石化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指南》。石化企业精准化溯源的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观看完整视频

日前,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生态环境部对部分标准进行了修订,将加油站在卸油、储存、加油过程,油品运输过程以及储油库储存、收发油品过程中油气排放控制要求、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进行了单独的规定,相应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于2021年4月1日正式实施。为促进农药制造工业、铸造工业以及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也出台了相应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同时对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提出了协同控制要求,相应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上标准可点击此处查看。

碳减排

日前,人文清华讲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发表名为《碳中和,未来之变》的演讲,表示未来碳减排路径选择将是“五碳并举”,即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

碳减排的方式有很多,需要企业针对自身特性进行选择,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能盲目,也不能过于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

“双碳”纳入环保督察,石化环境监测技术如何变?

生态环境部将对重点企业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督察,这将意味着相关企业必须有所行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在今年六五环境日论坛上提出,要建立低碳技术、零碳技术和负碳技术体系,根据不同技术在不同时期来制定不同的政策。属于技术萌芽期的技术,国家需出钱去扶持和示范;处于产业成熟期的技术,比如风能、光伏发电已很成熟了,其补贴政策应逐步退出,让其在市场中健康竞争和发展。对于碳捕集工程利用技术,比如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需建立碳中和工程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工业零碳技术工艺的开发等。

石化企业在环境监测方面将有哪些动作?环境监测仪器市场是否将迎来一波新高潮?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