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球差校正技术助力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关系解析

导读:作为微纳结构分析室负责人和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助理研究员,张斌博士荣凭借优秀的技术成果荣获赛默飞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二等奖。对此,仪器信息网走进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并特别视频采访了张斌老师。

2021年10月30日,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合作,首次冠名设立的“赛默飞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在线揭晓获奖名单。

作为微纳结构分析室负责人和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助理研究员,张斌博士凭借优秀的技术成果荣获赛默飞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二等奖。对此,仪器信息网走进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并特别视频采访了张斌。

电子显微镜发明于上世纪30年代,距今已90年,电子显微镜有两大特点:第一是超强的空间分辨能力,可以达到纳米甚至原子尺度;第二个是强大的分析能力,可以分析一些化学成分、电子结构等。

张斌从研究生起便开始了电子显微学的研究,主要从事相变存储材料、热电材料等功能材料的微结构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了解决一些问题,投身开发一些新的显微学分析方法。这一路走来,丰富的研究经历奠定了他今后在电子显微学的研究方向:电子显微学方法的开发和应用,以及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解析。

当谈及这次的获奖技术成果“基于透射电子显微分析的材料微结构定性/定量研究”时,张斌谦虚地表示,“获奖核心技术不能说是太好的一些成果,就是有一点点小的进步而已。”其中,图像分析、数据处理分析的技术最早被用于相变存储材料微结构研究中空位分布的解析,其主要利用图像上点阵的位置和强度来描绘空位可能的占据以及定量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去年张斌团队将这套方法加以改进,首次应用在原子尺度的构型解析实践上,并取得突破。另一个核心技术成果经典案例就是制样,在做显微学分析时,观测100纳米及以上的Cu5FeS4颗粒存在尺度太大的问题,通过超薄切片和引入酸刻蚀腐蚀等方法,张斌团队将其内部结构解析得更加清楚。正是通过这种制样方法,张斌团队发现了二十面体、五次孪晶结构和独到的核壳结构等一系列丰富的结构信息,对热电材料的性能提升带来很大帮助。

科研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仪器技术的发展。张斌表示,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球差校正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因为大部分实验图像来源于赛默飞的球差校正电镜,所有的图像分析都是基于球差校正获得的HAADF图像,正是有了这些清晰的照片和先进的技术,才能获得更多的实验结果。

采访最后,张斌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收藏品”——上万片承载研究观察样品的小铜环。这里的每一片铜环都代表着一个人一次研究样品,张斌从电镜装好的那一天就开始把这些铜环收集到玻璃皿中,近4年的积累,如今铜环数量已达上万片。

关于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于2014年正式挂牌成立,是面向学校和社会开放的校级仪器共享机构和学科交叉融合平台。2018年3月通过国家级实验资质认定,具备为社会提供公正、科学、准确数据的条件和资格,成为可提供具有法律效力检验检测报告的第三方检测基地。中心遵从源于需求、重在统筹、共建共享、优化资源、科学管理、高效运行的建设原则,致力于为校内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高水平测试服务,同时也为重庆市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服务与支持。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相关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0

2021年10月30日,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合作,首次冠名设立的“赛默飞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在线揭晓获奖名单。

作为微纳结构分析室负责人和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助理研究员,张斌博士凭借优秀的技术成果荣获赛默飞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二等奖。对此,仪器信息网走进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并特别视频采访了张斌。

电子显微镜发明于上世纪30年代,距今已90年,电子显微镜有两大特点:第一是超强的空间分辨能力,可以达到纳米甚至原子尺度;第二个是强大的分析能力,可以分析一些化学成分、电子结构等。

张斌从研究生起便开始了电子显微学的研究,主要从事相变存储材料、热电材料等功能材料的微结构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了解决一些问题,投身开发一些新的显微学分析方法。这一路走来,丰富的研究经历奠定了他今后在电子显微学的研究方向:电子显微学方法的开发和应用,以及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解析。

当谈及这次的获奖技术成果“基于透射电子显微分析的材料微结构定性/定量研究”时,张斌谦虚地表示,“获奖核心技术不能说是太好的一些成果,就是有一点点小的进步而已。”其中,图像分析、数据处理分析的技术最早被用于相变存储材料微结构研究中空位分布的解析,其主要利用图像上点阵的位置和强度来描绘空位可能的占据以及定量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去年张斌团队将这套方法加以改进,首次应用在原子尺度的构型解析实践上,并取得突破。另一个核心技术成果经典案例就是制样,在做显微学分析时,观测100纳米及以上的Cu5FeS4颗粒存在尺度太大的问题,通过超薄切片和引入酸刻蚀腐蚀等方法,张斌团队将其内部结构解析得更加清楚。正是通过这种制样方法,张斌团队发现了二十面体、五次孪晶结构和独到的核壳结构等一系列丰富的结构信息,对热电材料的性能提升带来很大帮助。

科研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仪器技术的发展。张斌表示,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球差校正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因为大部分实验图像来源于赛默飞的球差校正电镜,所有的图像分析都是基于球差校正获得的HAADF图像,正是有了这些清晰的照片和先进的技术,才能获得更多的实验结果。

采访最后,张斌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收藏品”——上万片承载研究观察样品的小铜环。这里的每一片铜环都代表着一个人一次研究样品,张斌从电镜装好的那一天就开始把这些铜环收集到玻璃皿中,近4年的积累,如今铜环数量已达上万片。

关于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于2014年正式挂牌成立,是面向学校和社会开放的校级仪器共享机构和学科交叉融合平台。2018年3月通过国家级实验资质认定,具备为社会提供公正、科学、准确数据的条件和资格,成为可提供具有法律效力检验检测报告的第三方检测基地。中心遵从源于需求、重在统筹、共建共享、优化资源、科学管理、高效运行的建设原则,致力于为校内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高水平测试服务,同时也为重庆市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服务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