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最新成果:近红外荧光成像用于活体生物研究(发布于Advanced Materials)

导读:苏州大学药学院教授李盛亮团队文章发布在 Advanced Materials 上。

荧光成像一直是生物动态分析、活体追踪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该技术领域,近红外光学技术因其自身独特的生物适应性以及高精准度,已经被认为是生物医学研究和活体生物成像的一种超越可见光成像的重要工具,也被广泛证实可为活体成像研究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

尽管当前的近红外一区(NIR-I)成像相比可见光波长下的成像,展示出良好的优越性。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nm)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生物活体成像,这主要得益于 NIR-II 区域具有弱的组织自体荧光、低光子散射以及干扰,便于实现信噪比、分辨率和穿透深度等多方面的提升。因此,发展更高亮度的近红外二区成像方法以及工具可以实现更深更精准的生物成像与检测。

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技术发展往往受限于探针的发展,高亮度以及具有特殊响应性能的探针材料是荧光成像技术的核心。在过去几年间,经过全球化学材料家以及药学家们的努力,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分子体系,并在荧光成像与活体分析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是当前仍缺乏高效的探针,特别是高亮度和长波长的荧光材料,这严重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该团队开发出一系列在近红外二区具有高亮度的有机荧光探针实现了 NIR-IIb 波长(1000-1700nm)下的全身血管、胆道系统以及脑部血管动力学高分辨成像。

研究成果“Molecular Programming of NIR-IIb-Emissive Semiconducting Small Molecules for In Vivo High-Contrast Bioimaging Beyond 1500nm”,发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 上。

最新成果:近红外荧光成像用于活体生物研究(发布于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2021-2022年影响因子为30.849

该研究首先合成了具有 A-D-A 骨架结构的近红外二区发光探针母体,并进一步采用硒和氟原子工程方法改造所得的近红外二区发光探针母体,从而增强分子内电荷转移并降低能级带隙。通过纳米制备技术,获得了高稳定的水溶性 NIR-II 纳米荧光探针材料,该荧光探针具有高效的 NIR-II 发光性能,其发光波长可延伸至 1700 nm。更进一步的活体生物成像证实了该荧光探针可高分辨的可视化全身血管以及膀胱胆道系统。

此外,该探针也对脑部血管成像以及血流动力学进行了高速成像,取得了可观的脑血管造影性能。概括来说该研究为新型近红外二区有机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以及高分辨生物成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有效工具。


上述工作立足于近红外二区的波长问题,只是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后续他们将继续挖掘近红外二区新的分子体系以及优越性,深入研究分子体系的发光波长以及量子产率的优化,以期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

荧光成像介导的手术导航方法因为其本身实时可视化和高速动态成像性能,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可视化手术工具,有望协助临床医生进行实时病灶发现和手术扫除。“因此,我们基于前期在近红外二区分子设计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上,将进一步开发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在疾病诊疗,特别是在手术导航方面的进行深入性应用探索。”李盛亮说。

除此之外,该团队也一直关注并致力于近红外二区肿瘤治疗研究,通过研究近红外成像与近红外治疗的联合体系,发展新型的高效诊疗一体化药物。特别是利用分子设计合成的基础,发展单分子具备多个光学功能的 All-in-One 体系十分值得期待。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相关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0

荧光成像一直是生物动态分析、活体追踪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该技术领域,近红外光学技术因其自身独特的生物适应性以及高精准度,已经被认为是生物医学研究和活体生物成像的一种超越可见光成像的重要工具,也被广泛证实可为活体成像研究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

尽管当前的近红外一区(NIR-I)成像相比可见光波长下的成像,展示出良好的优越性。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nm)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生物活体成像,这主要得益于 NIR-II 区域具有弱的组织自体荧光、低光子散射以及干扰,便于实现信噪比、分辨率和穿透深度等多方面的提升。因此,发展更高亮度的近红外二区成像方法以及工具可以实现更深更精准的生物成像与检测。

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技术发展往往受限于探针的发展,高亮度以及具有特殊响应性能的探针材料是荧光成像技术的核心。在过去几年间,经过全球化学材料家以及药学家们的努力,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分子体系,并在荧光成像与活体分析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是当前仍缺乏高效的探针,特别是高亮度和长波长的荧光材料,这严重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该团队开发出一系列在近红外二区具有高亮度的有机荧光探针实现了 NIR-IIb 波长(1000-1700nm)下的全身血管、胆道系统以及脑部血管动力学高分辨成像。

研究成果“Molecular Programming of NIR-IIb-Emissive Semiconducting Small Molecules for In Vivo High-Contrast Bioimaging Beyond 1500nm”,发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 上。

最新成果:近红外荧光成像用于活体生物研究(发布于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2021-2022年影响因子为30.849

该研究首先合成了具有 A-D-A 骨架结构的近红外二区发光探针母体,并进一步采用硒和氟原子工程方法改造所得的近红外二区发光探针母体,从而增强分子内电荷转移并降低能级带隙。通过纳米制备技术,获得了高稳定的水溶性 NIR-II 纳米荧光探针材料,该荧光探针具有高效的 NIR-II 发光性能,其发光波长可延伸至 1700 nm。更进一步的活体生物成像证实了该荧光探针可高分辨的可视化全身血管以及膀胱胆道系统。

此外,该探针也对脑部血管成像以及血流动力学进行了高速成像,取得了可观的脑血管造影性能。概括来说该研究为新型近红外二区有机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以及高分辨生物成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有效工具。


上述工作立足于近红外二区的波长问题,只是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后续他们将继续挖掘近红外二区新的分子体系以及优越性,深入研究分子体系的发光波长以及量子产率的优化,以期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

荧光成像介导的手术导航方法因为其本身实时可视化和高速动态成像性能,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可视化手术工具,有望协助临床医生进行实时病灶发现和手术扫除。“因此,我们基于前期在近红外二区分子设计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上,将进一步开发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在疾病诊疗,特别是在手术导航方面的进行深入性应用探索。”李盛亮说。

除此之外,该团队也一直关注并致力于近红外二区肿瘤治疗研究,通过研究近红外成像与近红外治疗的联合体系,发展新型的高效诊疗一体化药物。特别是利用分子设计合成的基础,发展单分子具备多个光学功能的 All-in-One 体系十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