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流式新技术|魏勋斌团队:在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IVFC)揭示循环肿瘤细胞昼夜节律

进入 #流式细胞技术进展阅读更多话题内容

导读:魏勋斌教授团队开发了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可以在特定时间段内无创监测ctc。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肿瘤转移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光域生物医学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自主知识产权的在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点击查看此前报道

光域生物医学宣布已经完成天使轮融资,由专业医疗投资机构苇渡创投独家投资。本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和临床技术创新。

公开资料显示,光域生物医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4月,其核心技术是国际首创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基于该技术可实现免抽血、实时、动态、连续、无创、定量检测/监测人体或动物循环系统中的细胞、分子、纳米颗粒等目标物质,获取多维度的科研或临床数据,直接反映人或实验动物体内环境真实的分子、生理、代谢、药物等方面的参数和状态,区别于传统离体检测方式。光域生物医学即将上市发布的IVFC-1000系列科研仪器将成为国际上首台基于IVFC技术的商用仪器,开创一项全新的活体细胞学检测方法,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魏勋斌教授开发“体内流式细胞术”(IVFC)

癌症是人类生命的巨大威胁,癌症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肿瘤转移的临床生物标志物之一。目前检测血液样本中ctc的体外方法都是基于ctc在外周血中的分布不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的假设;然而,最近的研究对这种方法的正确性提出了挑战。由于连续抽取患者或实验动物的血液,研究CTC计数的每日振荡是不现实的,理想的方法是在体内长时间监测CTC。

在发表于《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杂志上的一篇新论文中,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x研究所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魏勋斌教授为首的一组科学家,和同事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光学方法来监测异种移植瘤模型中的ctc。他们开发的光学系统被命名为“体内流式细胞术”(IVFC),这与传统的“体外”流式细胞术不同,后者只能在体外检测荧光标记的细胞。在IVFC中,调整激光聚焦于实验小鼠耳的微动脉。当荧光标记的CTC通过光片时,荧光被激发并被光电倍增管(PMT)检测。为了说明这种光学结构的意义,血液循环中的ctc可以无创、反复、连续检测。

流式新技术|魏勋斌团队:在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IVFC)揭示循环肿瘤细胞昼夜节律

“我们的IVFC技术不同于目前用于CTC检测的实验室或临床方法。操作系统不需要抽血。由于反复采血不会破坏生物环境,因此我们可以长期定期、无创地监测ctc。”他们说。

通过这项技术,他们在前列腺癌原位小鼠模型中监测了24小时内不同癌症进展阶段的gfp表达ctc。在CTC计数方面,他们观察到,在夜间开始时,也就是啮齿动物的活跃阶段,每天都有惊人的振荡。在第6天、第12天、第18天和第24天用IVFC实时检测ctc,结果显示在转移性循环早期出现了明显的爆发活性。结果表明,前期爆发的概率高于后期。

“这些发现可能会扩展我们对ctc和时间框架之间关系的理解。ctc并非全天均匀分布于血液中。他们在白天和晚上是不同的。提示昼夜节律可能调节CTC释放。临床检测ctc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

“ctc似乎比人们预期的更复杂。本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影响临床CTC检测的潜在因素。了解CTC是否昼夜变化和爆发,从而加深对其分布规律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IVFC技术不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采血,重复的采血过程可能会改变生物环境。毫无疑问,我们越来越了解ctc和癌症转移。ctc的检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精确。”生物学家和临床医生说。

用血管代替流动室,IVFC和FCM相似

在使用这种类型的IVFC检测CTC之前,需要对感兴趣的细胞进行标记。 基于荧光的IVFC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FCM相似,只是使用生物体内的天然血管代替常规流式细胞仪中的流动室。 当荧光标记的细胞通过聚焦在血管上的激光束的狭缝时,可以激发它发射荧光。 然后可以通过PMT检测该信号(结构详见下图)。 因此,可以长时间获得生物信息而无需抽血。

参考文献

Wei Xunbin,Zhou Jian,Zhu Xi et al. A Noninvasive and Real-Time Method for Circulating Tumor Cell Detection by In Vivo Flow Cytometry.[J] .Methods Mol. Biol., 2017, 1634: 247-262

DOI:10.1038/s41377-021-00542-5


文献作者:魏勋斌,博士,博士生导师,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SPIE(国际光学工程组织)Fellow(会士)。1993 年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1999 年获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 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2001 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2006 年任哈佛大学生物医学光学中心研究助理教授。2006 年回国,国内工作期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 973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项目资助。共发表 NATURE、PNAS、NATURECOMMUNICATIONS 等 100 余篇,总影响因子400,他引 3600 余次。获得国家三类医疗注册证一项,国内外专利20 余项。


1)可用于肿瘤光学早期检测的“在体流式图像细胞仪”; 

2)在体肿瘤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及近红外纳米光学探针技术; 

3)活体光学细胞操纵技术研究; 

4)激光医学与老年痴呆症的光治疗技术。 


来源于:网络整理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相关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光域生物医学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自主知识产权的在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点击查看此前报道

光域生物医学宣布已经完成天使轮融资,由专业医疗投资机构苇渡创投独家投资。本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和临床技术创新。

公开资料显示,光域生物医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4月,其核心技术是国际首创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基于该技术可实现免抽血、实时、动态、连续、无创、定量检测/监测人体或动物循环系统中的细胞、分子、纳米颗粒等目标物质,获取多维度的科研或临床数据,直接反映人或实验动物体内环境真实的分子、生理、代谢、药物等方面的参数和状态,区别于传统离体检测方式。光域生物医学即将上市发布的IVFC-1000系列科研仪器将成为国际上首台基于IVFC技术的商用仪器,开创一项全新的活体细胞学检测方法,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魏勋斌教授开发“体内流式细胞术”(IVFC)

癌症是人类生命的巨大威胁,癌症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肿瘤转移的临床生物标志物之一。目前检测血液样本中ctc的体外方法都是基于ctc在外周血中的分布不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的假设;然而,最近的研究对这种方法的正确性提出了挑战。由于连续抽取患者或实验动物的血液,研究CTC计数的每日振荡是不现实的,理想的方法是在体内长时间监测CTC。

在发表于《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杂志上的一篇新论文中,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x研究所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魏勋斌教授为首的一组科学家,和同事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光学方法来监测异种移植瘤模型中的ctc。他们开发的光学系统被命名为“体内流式细胞术”(IVFC),这与传统的“体外”流式细胞术不同,后者只能在体外检测荧光标记的细胞。在IVFC中,调整激光聚焦于实验小鼠耳的微动脉。当荧光标记的CTC通过光片时,荧光被激发并被光电倍增管(PMT)检测。为了说明这种光学结构的意义,血液循环中的ctc可以无创、反复、连续检测。

流式新技术|魏勋斌团队:在体流式细胞检测技术(IVFC)揭示循环肿瘤细胞昼夜节律

“我们的IVFC技术不同于目前用于CTC检测的实验室或临床方法。操作系统不需要抽血。由于反复采血不会破坏生物环境,因此我们可以长期定期、无创地监测ctc。”他们说。

通过这项技术,他们在前列腺癌原位小鼠模型中监测了24小时内不同癌症进展阶段的gfp表达ctc。在CTC计数方面,他们观察到,在夜间开始时,也就是啮齿动物的活跃阶段,每天都有惊人的振荡。在第6天、第12天、第18天和第24天用IVFC实时检测ctc,结果显示在转移性循环早期出现了明显的爆发活性。结果表明,前期爆发的概率高于后期。

“这些发现可能会扩展我们对ctc和时间框架之间关系的理解。ctc并非全天均匀分布于血液中。他们在白天和晚上是不同的。提示昼夜节律可能调节CTC释放。临床检测ctc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

“ctc似乎比人们预期的更复杂。本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影响临床CTC检测的潜在因素。了解CTC是否昼夜变化和爆发,从而加深对其分布规律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IVFC技术不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采血,重复的采血过程可能会改变生物环境。毫无疑问,我们越来越了解ctc和癌症转移。ctc的检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精确。”生物学家和临床医生说。

用血管代替流动室,IVFC和FCM相似

在使用这种类型的IVFC检测CTC之前,需要对感兴趣的细胞进行标记。 基于荧光的IVFC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FCM相似,只是使用生物体内的天然血管代替常规流式细胞仪中的流动室。 当荧光标记的细胞通过聚焦在血管上的激光束的狭缝时,可以激发它发射荧光。 然后可以通过PMT检测该信号(结构详见下图)。 因此,可以长时间获得生物信息而无需抽血。

参考文献

Wei Xunbin,Zhou Jian,Zhu Xi et al. A Noninvasive and Real-Time Method for Circulating Tumor Cell Detection by In Vivo Flow Cytometry.[J] .Methods Mol. Biol., 2017, 1634: 247-262

DOI:10.1038/s41377-021-00542-5


文献作者:魏勋斌,博士,博士生导师,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SPIE(国际光学工程组织)Fellow(会士)。1993 年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1999 年获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 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2001 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2006 年任哈佛大学生物医学光学中心研究助理教授。2006 年回国,国内工作期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 973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项目资助。共发表 NATURE、PNAS、NATURECOMMUNICATIONS 等 100 余篇,总影响因子400,他引 3600 余次。获得国家三类医疗注册证一项,国内外专利20 余项。


1)可用于肿瘤光学早期检测的“在体流式图像细胞仪”; 

2)在体肿瘤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及近红外纳米光学探针技术; 

3)活体光学细胞操纵技术研究; 

4)激光医学与老年痴呆症的光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