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这些专家在2023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展现中国风采

进入 #21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阅读更多话题内容

导读: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深度学习在近红外光谱建模方面,特别是高光谱成像建模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第21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于2023年8月20日至24日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的380余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安排了8个大会报告(Plenary,30min)、14个主题报告(Keynote,25min)、80个口头报告(Oral Report,15min)、26个快闪演讲(Flash Talks,5min)、160个海报展示(Poster Session)等。会议颁发了3个奖项的,分别是“Karl Norris Award”、“Tomas Hirschfeld Award 2022”和“Tomas Hirschfeld Award 2023”。

本次会议的主题聚焦“水、土壤和环境”、“化学计量学”、“农业、乳品和食品”、“基础理论与仪器”、“PAT/工业应用”、“高光谱成像”、“制药、诊断与生物技术”等。其中“农业、乳品和食品”主题的口头报告和海报展示最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有19名代表参加此次大会,分别是北京化工大学的郭隆海和宋春风老师、南开大学的邵学广教授和蔡文生教授、山东大学的臧恒昌教授和李连老师及研究生共6人、中国农业大学吉海彦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兰维杰老师、江苏科技大学颜辉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研究生2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的老师等。由于邀请函以及签证等原因,使得有一些原本计划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未能成行。

这些专家在2023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展现中国风采这些专家在2023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展现中国风采

参会中国代表合影

北京化工大学郭隆海副教授作了“Control of polymerization process and study on polymer structure using NIR & IR”的主题报告,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作了“Water as near-infrared spectral probe for chemical processes”的口头报告。作口头报告的还有南京农业大学兰维杰副教授:“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guide apple puree formulation: an innovative strategy to develop anticipated and constant products”;山东大学钟亮博士:“Implement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moisture control in fluidized bed granulation”;江苏科技大学颜辉教授:“Fast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 by the handheld NIR spectrometers”;以及天津工业大学卞希慧教授的在线报告:“Advance denoising methods for spectral analysis based on decomposition algorithms”;南京农业大学和山东大学作了快闪报告,其他参会老师和学生作了海报展示。

除此之外,参会的还有在意大利、爱尔兰、美国、日本等海外留学的研究生及华人学者。一些仪器公司的华人代表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从本次会议的内容来看,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中,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仪器昂贵,体积较大,数据量庞大,目前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对实际的应用对象,若选择出特定的几个波长,组成多光谱成像系统,则有望组成便携式的多光谱成像仪器,应用于具体的实际场合;另外,深度学习在近红外光谱建模方面,特别是高光谱成像建模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两年一次的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促进了各国近红外学者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推动了近红外技术的进步。下次会议(NIR2025)将于2025年6月8-12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Rome,Italy)。不仅如此,本次会议还决定了NIR2027的举办地为日本的名古屋(Nagoya,Japan)。

(中国农业大学  吉海彦教授供稿)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相关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写评论…
0

第21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于2023年8月20日至24日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的380余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安排了8个大会报告(Plenary,30min)、14个主题报告(Keynote,25min)、80个口头报告(Oral Report,15min)、26个快闪演讲(Flash Talks,5min)、160个海报展示(Poster Session)等。会议颁发了3个奖项的,分别是“Karl Norris Award”、“Tomas Hirschfeld Award 2022”和“Tomas Hirschfeld Award 2023”。

本次会议的主题聚焦“水、土壤和环境”、“化学计量学”、“农业、乳品和食品”、“基础理论与仪器”、“PAT/工业应用”、“高光谱成像”、“制药、诊断与生物技术”等。其中“农业、乳品和食品”主题的口头报告和海报展示最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有19名代表参加此次大会,分别是北京化工大学的郭隆海和宋春风老师、南开大学的邵学广教授和蔡文生教授、山东大学的臧恒昌教授和李连老师及研究生共6人、中国农业大学吉海彦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兰维杰老师、江苏科技大学颜辉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研究生2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的老师等。由于邀请函以及签证等原因,使得有一些原本计划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未能成行。

这些专家在2023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展现中国风采这些专家在2023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展现中国风采

参会中国代表合影

北京化工大学郭隆海副教授作了“Control of polymerization process and study on polymer structure using NIR & IR”的主题报告,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作了“Water as near-infrared spectral probe for chemical processes”的口头报告。作口头报告的还有南京农业大学兰维杰副教授:“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guide apple puree formulation: an innovative strategy to develop anticipated and constant products”;山东大学钟亮博士:“Implement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moisture control in fluidized bed granulation”;江苏科技大学颜辉教授:“Fast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 by the handheld NIR spectrometers”;以及天津工业大学卞希慧教授的在线报告:“Advance denoising methods for spectral analysis based on decomposition algorithms”;南京农业大学和山东大学作了快闪报告,其他参会老师和学生作了海报展示。

除此之外,参会的还有在意大利、爱尔兰、美国、日本等海外留学的研究生及华人学者。一些仪器公司的华人代表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从本次会议的内容来看,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中,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仪器昂贵,体积较大,数据量庞大,目前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对实际的应用对象,若选择出特定的几个波长,组成多光谱成像系统,则有望组成便携式的多光谱成像仪器,应用于具体的实际场合;另外,深度学习在近红外光谱建模方面,特别是高光谱成像建模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两年一次的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促进了各国近红外学者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推动了近红外技术的进步。下次会议(NIR2025)将于2025年6月8-12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Rome,Italy)。不仅如此,本次会议还决定了NIR2027的举办地为日本的名古屋(Nagoya,Japan)。

(中国农业大学  吉海彦教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