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4.24世界实验动物日|一文了解常见实验动物有哪些

YOLO

2024.04.24 点击0次

TA的文章

导读:每年的4月24日“世界实验动物日The World Lab Animal Day”,是1979年由英国反活体解剖协会(NAVS)发起的重要的实验动物保护节日,呼吁人类减少和停止不必须的动物实验。

世界实验动物日起源

“世界实验动物日The World Lab Animal Day”,即每年的4月24日,是1979年由英国反活体解剖协会(NAVS)发起的重要的实验动物保护节日,呼吁人类减少和停止不必须的动物实验。世界实验动物日是受联合国认可的、国际性的纪念日,旨在倡导科学、人道地开展动物实验。纪念日简介播报编辑1979年,由英国反活体解剖协会(NAVS)发起,定于每年的4月24日为“世界实验动物日”(The World Lab Animal Day),前后一周则被称为“实验动物周”。

世界实验动物日是已经受联合国认可的、国际性的纪念日,在世界各地都有动物保护者为这一天以及前后的一周举行各种活动。“实验动物慰灵碑”在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城市,这一节日已成为动物维权组织宣传其反对利用动物研究的重要机会,并主导媒体报道,在公众心目中造成了对动物研究片面、负面的印象。对此,需要从实验动物和人类健康两方面进行考虑,客观、理性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实验动物日。

实验动物的“3R”原则

实验动物是动物成员中的特殊群体,从出生那刻起,命里注定要被用于科学研究,尤其是用于各种医学实验、疫苗安全评价等研究。作为人类的替身,以身试毒、替人类尝百草,大部分甚至付出生命,为的是使人类能够深入地理解疾病,研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最终科学地呵护人类健康。科研中的动物实验尚不可能完全被替代,人类能做到的是,具有关护动物的爱心和意识,尽力提供动物舒适的实验环境,熟练掌握实验技术,从每个环节上将可能的痛苦减到最低,积极探讨替代方法,减少或不用动物做意义不大的实验等,这些应该是我们最合适的做法。任何动物都有基本的生存权利,解决替身实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提倡有益于涉及实验动物的伦理和福利要求。涉及实验动物的伦理是指人类与实验动物相互关系中应遵循的道德和标准。国际上在使用动物方面,总的原则是“尊重生命,科学、合理、仁道地使用动物”,遵循“3R”原则即替换(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3R”原则是总原则的具体体现。动物福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动物福利的核心是五大自由:即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无恐惧和悲伤感、表达天性的自由。

实验动物的含义

最初的实验动物是:凡是科学实验研究中使用的动物,通称为实验动物。后来又提出:凡是为了科学实验的需要而专门饲养、繁殖的动物,称为实验动物。近数十年来实验动物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对实验动物的定义又有了提高。

根据《中国农业百科·兽医传》按特定条件严格定向培育,供科学实验和生物学测试用的动物。要求具有稳定的生物学特征性和洁净度及明确的遗传学背景,能用最少量的样本获得有意义而能再现的实验和测试数据。

根据《农业大词典》实验动物以科学实验研究为目的,进行科学育种、繁殖、饲养和管理的一类动物。多数由野生通过家养驯化,定向培育,按照实验研究需要选育而成。常用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仓鼠、豚鼠、家兔、犬、猫、貂、家畜和家禽,以及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和灵长类动物。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对实验动物有了最新定义:指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可见,实验动物有它特定的含义:

(1)必须经人工培育,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即遗传限定的动物(geneticallydefined animal);

(2)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实行人工控制,即微生物、寄生虫限定的动物;

(3)主要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定义有了如此的变化,是因为要保证科学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实验动物必须具备科学实验应具备的4个基本要求:

(1)对实验处理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

(2)对实验处理的个体反应表现出极强的均一性;

(3)模型性状具有遗传上的稳定性;

(4)动物来源具有易获取性。

实验动物是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石,特别是在医药研发中扮演了人类替难者的角色,也被称为"活的试剂"。在众多实验动物中,一些动物因为生长周期短、养殖成本低;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基因组与人类较为接近、能够表达人类生理和病理过程等原因,被普遍用于科学研究,这些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即被称为模式动物。


4.24世界实验动物日|一文了解常见实验动物有哪些

常见的实验动物

(1)啮齿类(大鼠、小鼠等):繁殖能力强、世代周期短、饲养成本低;几乎可用于所有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领域。

(2)非人灵长类(食蟹猴等):与人亲缘关系最近,大脑发达,有大量沟回,视、听、味、触觉发达,空间立体感强。

(3)犬类(比格犬等):在生理学和解剖学方面更接近于人;神经系统发达,适应能力强;适用于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易于繁殖与饲养;易产生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典型、恒定;常用于热原实验、骨关节和眼科药物研究。

(4)猪类:心脏结构、皮肤结构与人类相似,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皮肤病药物开发等。

(5)斑马鱼:体外受精和发育,繁殖能力强,性成熟周期短;胚胎透明,易于观察到药物对其体内器官的影响。

按动物学分类法动物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已知的150万种以上,但能培育成实验动物的只有百余种。 

按照动物学的分类方法,实验动物可分为: 

(1)哺乳类:哺乳类动物的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很发达,容易人工驯化培育,特别是小型哺乳动物繁殖周期短,繁殖率高,所以哺乳类实验动物发展很快。目前已培养了近百种哺乳类实验动物。尤其是啮齿动物,如实验室最常见的大小鼠,现在已发展成为品系多,规模大、用途广的实验动物。

(2)鸟类:目前培育成实验动物的很少,常见的是鸡形目的鸡、雁形目的鸭。 

(3)两栖类:常用的有蛙。 


热门评论

写评论…
0

世界实验动物日起源

“世界实验动物日The World Lab Animal Day”,即每年的4月24日,是1979年由英国反活体解剖协会(NAVS)发起的重要的实验动物保护节日,呼吁人类减少和停止不必须的动物实验。世界实验动物日是受联合国认可的、国际性的纪念日,旨在倡导科学、人道地开展动物实验。纪念日简介播报编辑1979年,由英国反活体解剖协会(NAVS)发起,定于每年的4月24日为“世界实验动物日”(The World Lab Animal Day),前后一周则被称为“实验动物周”。

世界实验动物日是已经受联合国认可的、国际性的纪念日,在世界各地都有动物保护者为这一天以及前后的一周举行各种活动。“实验动物慰灵碑”在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城市,这一节日已成为动物维权组织宣传其反对利用动物研究的重要机会,并主导媒体报道,在公众心目中造成了对动物研究片面、负面的印象。对此,需要从实验动物和人类健康两方面进行考虑,客观、理性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实验动物日。

实验动物的“3R”原则

实验动物是动物成员中的特殊群体,从出生那刻起,命里注定要被用于科学研究,尤其是用于各种医学实验、疫苗安全评价等研究。作为人类的替身,以身试毒、替人类尝百草,大部分甚至付出生命,为的是使人类能够深入地理解疾病,研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最终科学地呵护人类健康。科研中的动物实验尚不可能完全被替代,人类能做到的是,具有关护动物的爱心和意识,尽力提供动物舒适的实验环境,熟练掌握实验技术,从每个环节上将可能的痛苦减到最低,积极探讨替代方法,减少或不用动物做意义不大的实验等,这些应该是我们最合适的做法。任何动物都有基本的生存权利,解决替身实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提倡有益于涉及实验动物的伦理和福利要求。涉及实验动物的伦理是指人类与实验动物相互关系中应遵循的道德和标准。国际上在使用动物方面,总的原则是“尊重生命,科学、合理、仁道地使用动物”,遵循“3R”原则即替换(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3R”原则是总原则的具体体现。动物福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动物福利的核心是五大自由:即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无恐惧和悲伤感、表达天性的自由。

实验动物的含义

最初的实验动物是:凡是科学实验研究中使用的动物,通称为实验动物。后来又提出:凡是为了科学实验的需要而专门饲养、繁殖的动物,称为实验动物。近数十年来实验动物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对实验动物的定义又有了提高。

根据《中国农业百科·兽医传》按特定条件严格定向培育,供科学实验和生物学测试用的动物。要求具有稳定的生物学特征性和洁净度及明确的遗传学背景,能用最少量的样本获得有意义而能再现的实验和测试数据。

根据《农业大词典》实验动物以科学实验研究为目的,进行科学育种、繁殖、饲养和管理的一类动物。多数由野生通过家养驯化,定向培育,按照实验研究需要选育而成。常用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仓鼠、豚鼠、家兔、犬、猫、貂、家畜和家禽,以及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和灵长类动物。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对实验动物有了最新定义:指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可见,实验动物有它特定的含义:

(1)必须经人工培育,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即遗传限定的动物(geneticallydefined animal);

(2)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实行人工控制,即微生物、寄生虫限定的动物;

(3)主要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定义有了如此的变化,是因为要保证科学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实验动物必须具备科学实验应具备的4个基本要求:

(1)对实验处理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

(2)对实验处理的个体反应表现出极强的均一性;

(3)模型性状具有遗传上的稳定性;

(4)动物来源具有易获取性。

实验动物是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石,特别是在医药研发中扮演了人类替难者的角色,也被称为"活的试剂"。在众多实验动物中,一些动物因为生长周期短、养殖成本低;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基因组与人类较为接近、能够表达人类生理和病理过程等原因,被普遍用于科学研究,这些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即被称为模式动物。


4.24世界实验动物日|一文了解常见实验动物有哪些

常见的实验动物

(1)啮齿类(大鼠、小鼠等):繁殖能力强、世代周期短、饲养成本低;几乎可用于所有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领域。

(2)非人灵长类(食蟹猴等):与人亲缘关系最近,大脑发达,有大量沟回,视、听、味、触觉发达,空间立体感强。

(3)犬类(比格犬等):在生理学和解剖学方面更接近于人;神经系统发达,适应能力强;适用于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易于繁殖与饲养;易产生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典型、恒定;常用于热原实验、骨关节和眼科药物研究。

(4)猪类:心脏结构、皮肤结构与人类相似,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皮肤病药物开发等。

(5)斑马鱼:体外受精和发育,繁殖能力强,性成熟周期短;胚胎透明,易于观察到药物对其体内器官的影响。

按动物学分类法动物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已知的150万种以上,但能培育成实验动物的只有百余种。 

按照动物学的分类方法,实验动物可分为: 

(1)哺乳类:哺乳类动物的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很发达,容易人工驯化培育,特别是小型哺乳动物繁殖周期短,繁殖率高,所以哺乳类实验动物发展很快。目前已培养了近百种哺乳类实验动物。尤其是啮齿动物,如实验室最常见的大小鼠,现在已发展成为品系多,规模大、用途广的实验动物。

(2)鸟类:目前培育成实验动物的很少,常见的是鸡形目的鸡、雁形目的鸭。 

(3)两栖类:常用的有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