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布鲁克:构筑“灵活、灵敏与高通量”黄金三角,开启SPR技术全新时代

进入 #重新认识分子互作仪阅读更多话题内容

导读:布鲁克SPR #64将高灵敏度的检测与卓越的微流控性能相结合,通过创新8通道流通池正交旋转设计,实现对64个传感器检测点位的同时检测,进一步突破了以往SPR系统的瓶颈。

近年来,分子互作仪市场涌现出很多新品牌、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技术多元化,“百花齐放”。

目前国内外分子互作仪厂商已涌现近20余家,为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前沿分子互作技术、增强业界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分子互作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百舸争流”,谁将成为下一代金标准?——分子互作技术与应用进展》专题。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拓展经理李晨先生谈一谈布鲁克分子互作仪发展历程、创新技术以及他对未来市场的看法。

仪器信息网:贵司在分子互作领域主推的仪器产品是什么?请您谈谈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李晨:在分子互作分析领域,布鲁克拥有一系列极具特色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SPR)。在今年2月SLAS会议上,布鲁克隆重推出了一款革新性分子互作新品:"Triceratops" SPR #64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它采用创新8通道流通池正交旋转式设计,不仅继承了先前产品特色优势,而且在灵活性和检测通量等方面实现了大幅提升。

在生命科学、药物研发等研究领域,SPR技术凭借实时、非标记检测等优势已成为分子相互作用生物物理特性表征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然而,当前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平台并非十全十美,尤其在实验灵活性和检测通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限制,往往一个实验需要重复多次,严重影响了实验效率和项目进程。在与用户沟通交流时,他们经常提及希望能在一次实验中同时分析不同浓度的样品、使用不同种类的缓冲液、以及对多个不同靶标进行分析等,避免重复性操作。

为解决上述难点与痛点,布鲁克在SPR产品设计中,特别针对灵活性和通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技术革新。比如,借助于流体动力学隔离( HI )连续流微流控技术等技术,布鲁克SPR传感器的每一个检测点位都可以固定不同的靶标,并对不同样品进行独立分析,因此,在一次实验中可以实现如多候选药物对应多靶标的高通量筛选。另外,布鲁克SPR产品具有丰富灵活的检测点位(24-64个),帮助用户轻松应对不同应用的复杂实验设计,比如在一次实验中可以设置多个对照(如blank surface, capture molecule surface, active surface)、多个off-targets以及多个同工酶等。通过单针控制功能(INC),8个进样针既可独立操作,也可以协调运行,不但实现低通量和高通量分析的灵活转换,而且可以在一次实验中同时分析8种不同条件(浓度、pH等)的样品,仅需一次实验即可获得样品对于多靶标的完整动力学参数。此外,单针控制功能设计还能降低SPR芯片消耗,在单次分析中可以实现仅使用部分SPR芯片,从而增加SPR芯片的使用次数,帮助用户节省使用成本。

仪器信息网:请介绍贵公司分子互作技术路线的发展历史。

李晨:从2008年开始,布鲁克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不同通量的SPR产品,比如SPR-2、SPR-4等。随后,布鲁克不断攻坚和研发高通量SPR产品,并于2020年先后推出了SPR-24 Pro和SPR-32 Pro两款产品,分别为24个检测点位和32个检测点位,每天可分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高达8800个和13200个(扣除对照)。凭借出色的性能表现和优异的使用体验,该SPR Pro系列获得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及制药企业用户的认可,包括罗氏、辉瑞、葛兰素史克、赛诺菲、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Max Planck研究所等众多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所及药企,帮助用户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

今年2月新推出的"Triceratops" SPR #64系统,将高灵敏度的检测与卓越的微流控性能相结合,通过创新8通道流通池正交旋转设计,实现对64个传感器检测点位的同时检测,进一步突破了以往SPR系统的瓶颈,每天可分析高达30000+个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扣除对照)。SPR #64具有出色的信噪比和宽泛的动态范围,既能够确保对小分子相互作用进行稳健的测量,又能确保在大分子、高密度靶标表面或RI缓冲液时进行准确的分析。目前SPR仪器的清洁程序是单独的操作,需要用户手动干预。布鲁克SPR #64通过其独特的双棱镜传感器自动完成这项任务,将样品分析和清洁维护双重任务合并在同一个耗材中,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易用性。

布鲁克:构筑“灵活、灵敏与高通量”黄金三角,开启SPR技术全新时代

布鲁克 SPR #64 表面等离子共振仪

自SPR #64新品正式上市以来,陆续受到全球各地用户们好评,比如,美国犹他州盐湖城Biosensor Tools LLC公司总监David Myszka博士曾表示:“这款新型SPR #64仪器系统,提供了灵活性、灵敏度以及高通量的黄金组合,彻底改变了以往繁琐的耦合化学测试以及表面密度测定过程。得益于8个独立通道的设计,我们可以在单次实验中同步探索多种条件组合并找到最佳实验条件。想象一下,在SPR #64的帮助下,研究者只需进行一次实验就能得到精准且理想的实验数据,这样的体验无疑令任何科研工作者都倍感满意与欣喜。”

德国莱比锡弗劳恩霍夫细胞治疗与免疫学研究所药物设计与靶标验证部门生物分析组组长Martin Kleinschmidt博士表示:“在与布鲁克公司的合作中,我测试了他们的新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SPR #64。我们成功地分析了针对于8个不同靶标的1000多个含抗体样本,在获得稳定数据结果的同时,较以往SPR系统大幅节省了分析时间。这款新的'Triceratops' SPR #64系统显著提升了分析通量。”

仪器信息网:贵公司分子互作仪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

李晨:布鲁克SPR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范围,比如药物筛选、结合分析(动力学和稳态)、特异性和选择性分析、热力学、蛋白质定量、作用模式研究、基于不同条件的结合作用(例如,基于不同pH 条件的结合)、表位表征(例如,表位分组)等。同时,布鲁克的高灵敏度SPR技术,能够分析低浓度样品及弱相互作用,支持从小分子到大分子等不同的分子类型,如小分子、寡核苷酸、大环化合物、多肽、蛋白质、脂质体和类病毒颗粒等。除了生命科学研究及药物研发等主要应用领域外,我们也在不断与不同领域的客户合作,探索SPR新的应用领域及方向。

仪器信息网:您如何看待分子互作仪市场及发展前景?

李晨:对于分子互作仪市场,我们看到近几年仪器在高通量、自动化、技术融合等方面不断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将促使这一市场持续增长。布鲁克除了在SPR高通量及灵活性上不断创新以外,在实验室自动化、数智化,以及提升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也在不断创新。比如,SPR #64系统配备内置触摸屏,可实现即时访问与可视化操控,确保用户可直接与仪器进行快速交互。同时,该设备可通过其专属API实现直接控制,或使用可选的外部机械臂实现完全自动化操作。并且,SPR #64软件从数据采集到最终报告的每一个阶段,都实现了高性能、灵活性和易用性的整合,每个模块的设计均直观易懂,并针对重点应用领域,如SPR亲和力与动力学测定、热力学分析及表位表征等提供向导式流程指引。同时,得益于布鲁克丰富的产品线,我们可以将SPR与其它类型的仪器(如质谱等)进行整合,从而衍生出不同的工作流程,进一步丰富数据维度,并提升用户的工作效率。

布鲁克:构筑“灵活、灵敏与高通量”黄金三角,开启SPR技术全新时代

李晨 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质谱中国区市场拓展经理

李晨,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曾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重大新药创制等多个项目。在多家著名跨国科学仪器公司历任应用经理、产品经理、垂直市场经理等职位,开发了包括制药、多组学、食品环境、临床法医等多领域的解决方案,推动前沿分析技术在各研究及应用市场的发展,并与客户合作完成多篇高水平文章及标准。现任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质谱中国区市场拓展经理。

欢迎投稿!投稿文章将在《分子互作技术与应用进展》专题展示并在仪器信息网相关渠道推广。投稿邮箱:zhaoyw@instrument.com.cn,关于征稿内容要求也可邮件咨询或电话联系:13331136682(同微信)。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相关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近年来,分子互作仪市场涌现出很多新品牌、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技术多元化,“百花齐放”。

目前国内外分子互作仪厂商已涌现近20余家,为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前沿分子互作技术、增强业界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分子互作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百舸争流”,谁将成为下一代金标准?——分子互作技术与应用进展》专题。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拓展经理李晨先生谈一谈布鲁克分子互作仪发展历程、创新技术以及他对未来市场的看法。

仪器信息网:贵司在分子互作领域主推的仪器产品是什么?请您谈谈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李晨:在分子互作分析领域,布鲁克拥有一系列极具特色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SPR)。在今年2月SLAS会议上,布鲁克隆重推出了一款革新性分子互作新品:"Triceratops" SPR #64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它采用创新8通道流通池正交旋转式设计,不仅继承了先前产品特色优势,而且在灵活性和检测通量等方面实现了大幅提升。

在生命科学、药物研发等研究领域,SPR技术凭借实时、非标记检测等优势已成为分子相互作用生物物理特性表征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然而,当前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平台并非十全十美,尤其在实验灵活性和检测通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限制,往往一个实验需要重复多次,严重影响了实验效率和项目进程。在与用户沟通交流时,他们经常提及希望能在一次实验中同时分析不同浓度的样品、使用不同种类的缓冲液、以及对多个不同靶标进行分析等,避免重复性操作。

为解决上述难点与痛点,布鲁克在SPR产品设计中,特别针对灵活性和通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技术革新。比如,借助于流体动力学隔离( HI )连续流微流控技术等技术,布鲁克SPR传感器的每一个检测点位都可以固定不同的靶标,并对不同样品进行独立分析,因此,在一次实验中可以实现如多候选药物对应多靶标的高通量筛选。另外,布鲁克SPR产品具有丰富灵活的检测点位(24-64个),帮助用户轻松应对不同应用的复杂实验设计,比如在一次实验中可以设置多个对照(如blank surface, capture molecule surface, active surface)、多个off-targets以及多个同工酶等。通过单针控制功能(INC),8个进样针既可独立操作,也可以协调运行,不但实现低通量和高通量分析的灵活转换,而且可以在一次实验中同时分析8种不同条件(浓度、pH等)的样品,仅需一次实验即可获得样品对于多靶标的完整动力学参数。此外,单针控制功能设计还能降低SPR芯片消耗,在单次分析中可以实现仅使用部分SPR芯片,从而增加SPR芯片的使用次数,帮助用户节省使用成本。

仪器信息网:请介绍贵公司分子互作技术路线的发展历史。

李晨:从2008年开始,布鲁克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不同通量的SPR产品,比如SPR-2、SPR-4等。随后,布鲁克不断攻坚和研发高通量SPR产品,并于2020年先后推出了SPR-24 Pro和SPR-32 Pro两款产品,分别为24个检测点位和32个检测点位,每天可分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高达8800个和13200个(扣除对照)。凭借出色的性能表现和优异的使用体验,该SPR Pro系列获得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及制药企业用户的认可,包括罗氏、辉瑞、葛兰素史克、赛诺菲、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Max Planck研究所等众多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所及药企,帮助用户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

今年2月新推出的"Triceratops" SPR #64系统,将高灵敏度的检测与卓越的微流控性能相结合,通过创新8通道流通池正交旋转设计,实现对64个传感器检测点位的同时检测,进一步突破了以往SPR系统的瓶颈,每天可分析高达30000+个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扣除对照)。SPR #64具有出色的信噪比和宽泛的动态范围,既能够确保对小分子相互作用进行稳健的测量,又能确保在大分子、高密度靶标表面或RI缓冲液时进行准确的分析。目前SPR仪器的清洁程序是单独的操作,需要用户手动干预。布鲁克SPR #64通过其独特的双棱镜传感器自动完成这项任务,将样品分析和清洁维护双重任务合并在同一个耗材中,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易用性。

布鲁克:构筑“灵活、灵敏与高通量”黄金三角,开启SPR技术全新时代

布鲁克 SPR #64 表面等离子共振仪

自SPR #64新品正式上市以来,陆续受到全球各地用户们好评,比如,美国犹他州盐湖城Biosensor Tools LLC公司总监David Myszka博士曾表示:“这款新型SPR #64仪器系统,提供了灵活性、灵敏度以及高通量的黄金组合,彻底改变了以往繁琐的耦合化学测试以及表面密度测定过程。得益于8个独立通道的设计,我们可以在单次实验中同步探索多种条件组合并找到最佳实验条件。想象一下,在SPR #64的帮助下,研究者只需进行一次实验就能得到精准且理想的实验数据,这样的体验无疑令任何科研工作者都倍感满意与欣喜。”

德国莱比锡弗劳恩霍夫细胞治疗与免疫学研究所药物设计与靶标验证部门生物分析组组长Martin Kleinschmidt博士表示:“在与布鲁克公司的合作中,我测试了他们的新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SPR #64。我们成功地分析了针对于8个不同靶标的1000多个含抗体样本,在获得稳定数据结果的同时,较以往SPR系统大幅节省了分析时间。这款新的'Triceratops' SPR #64系统显著提升了分析通量。”

仪器信息网:贵公司分子互作仪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

李晨:布鲁克SPR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范围,比如药物筛选、结合分析(动力学和稳态)、特异性和选择性分析、热力学、蛋白质定量、作用模式研究、基于不同条件的结合作用(例如,基于不同pH 条件的结合)、表位表征(例如,表位分组)等。同时,布鲁克的高灵敏度SPR技术,能够分析低浓度样品及弱相互作用,支持从小分子到大分子等不同的分子类型,如小分子、寡核苷酸、大环化合物、多肽、蛋白质、脂质体和类病毒颗粒等。除了生命科学研究及药物研发等主要应用领域外,我们也在不断与不同领域的客户合作,探索SPR新的应用领域及方向。

仪器信息网:您如何看待分子互作仪市场及发展前景?

李晨:对于分子互作仪市场,我们看到近几年仪器在高通量、自动化、技术融合等方面不断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将促使这一市场持续增长。布鲁克除了在SPR高通量及灵活性上不断创新以外,在实验室自动化、数智化,以及提升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也在不断创新。比如,SPR #64系统配备内置触摸屏,可实现即时访问与可视化操控,确保用户可直接与仪器进行快速交互。同时,该设备可通过其专属API实现直接控制,或使用可选的外部机械臂实现完全自动化操作。并且,SPR #64软件从数据采集到最终报告的每一个阶段,都实现了高性能、灵活性和易用性的整合,每个模块的设计均直观易懂,并针对重点应用领域,如SPR亲和力与动力学测定、热力学分析及表位表征等提供向导式流程指引。同时,得益于布鲁克丰富的产品线,我们可以将SPR与其它类型的仪器(如质谱等)进行整合,从而衍生出不同的工作流程,进一步丰富数据维度,并提升用户的工作效率。

布鲁克:构筑“灵活、灵敏与高通量”黄金三角,开启SPR技术全新时代

李晨 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质谱中国区市场拓展经理

李晨,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曾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重大新药创制等多个项目。在多家著名跨国科学仪器公司历任应用经理、产品经理、垂直市场经理等职位,开发了包括制药、多组学、食品环境、临床法医等多领域的解决方案,推动前沿分析技术在各研究及应用市场的发展,并与客户合作完成多篇高水平文章及标准。现任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质谱中国区市场拓展经理。

欢迎投稿!投稿文章将在《分子互作技术与应用进展》专题展示并在仪器信息网相关渠道推广。投稿邮箱:zhaoyw@instrument.com.cn,关于征稿内容要求也可邮件咨询或电话联系:1333113668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