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进入 #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阅读更多话题内容

导读:2024年6月25-28日,仪器信息网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将联合主办“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欢迎报名参会!

2024年6月25-28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主办单位

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


参会方式

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4/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或扫描二维码报名


「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预告

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Electron Microscopy,iCEM)由仪器信息网于2015年在业内首次发起,iCEM 2024恰逢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创立十周年,会议八个专场将分别增设一场“十周年”主题报告围绕八个专场电镜主题过去十年在我国的重要发展进展、未来展望等进行分享

八个分会场:1) 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2)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3)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与应用;4)电子能量损失谱/电镜光谱分析技术;5)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7)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8)电镜开放共享平台及自主保障体系建设。


十周年主题报告
报告时间报告题目对应技术或主题演讲嘉宾
专场一: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
6月25日上午【十周年主题报告】:小尺寸金属Ag变形机制的原位原子尺度研究透射电镜原位原子尺度材料弹塑性力学行为研究十年探索王立华(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
专场二: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
6月25日下午【十周年主题报告】: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方法探索与材料科学应用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方法十年回顾朱艺涵(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
专场三: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与应用
6月26日上午【十周年主题报告】:纳米分辨可视化方法在变形高温合金热制造中的应用研究扫描电镜原位合金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十年回顾王晋(浙江大学材料学院高温合金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专场四:电子能量损失谱/电镜光谱分析技术
6月26日下午【十周年主题报告】: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进展及其在应对挑战性样品时的表现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十年应用与展望张兵(燕山大学 高级实验师)
专场五: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
6月27日上午【十周年主题报告】: 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the strategy to resolve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冷冻电镜技术十年应用进展与展望沈庆涛(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
专场六: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
6月27日下午【十周年主题报告】: 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技术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的主要技术路线和国际进展(三维体电镜技术的十年发展)陈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员)
专场七: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
6月28日上午【十周年主题报告】:透射电镜在纳米材料表面研究和设计中的应用十年透射电镜在纳米材料表面研究中的重要进展袁文涛(浙江大学电镜中心 研究员)
专场八:电镜开放共享平台及自主保障体系建设
6月28日下午【十周年主题报告】: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十年回顾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政策十年回顾刘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员)
6月28日下午【十周年主题报告】:北京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实践---以电子显微镜建设布局60年为例北大电镜平台60年建设布局历程钟灿涛(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 副部长/副研究员)


“十周年”主题报告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王立华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

【个人简介】

王立华,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WR领军人才、国家优青、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北京市青年拔尖团队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澳大利亚优秀青年基金(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在昆士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主要从事材料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原子尺度下材料力学行为的原位实验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包括Science 1篇,Nat. Energy 1篇,Nat. Commun. 8篇,Phys. Rev. Lett. 2篇,Adv. Mater. 2篇,Nano Lett. 4篇,Acta Mater. 4篇,ACS Nano 4篇等。成果被Science,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引用6000余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JKW项目、霍英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总经费4000余万。Science, Phys. Rev. Lett., Nat. Commun.,Adv. Mater., Nano Lett.,Acta Mater., ACS Nano等20余种期刊审稿人。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小尺寸金属Ag变形机制的原位原子尺度研究

【摘要】材料力学性能与其变形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化的原子机理直接相关。在原子层次认知材料弹塑性变形过程的原子机理,是其力学性能优化的基础。透射电镜具有原子分辨率,然而常规的原位力学实验技术空间分辨率往往只有纳米尺度。本报告介绍团队原创的原子分辨的材料弹塑性力学行为研究方法。并介绍利用该方法研究尺寸对金属弹性极限及塑性变形机制的影响。在原子层次研究尺寸对多晶金属材料塑性变形机制以及弹塑性能的影响。最后介绍原子分辨的原位观测技术对解决一些经典科学问题的优势。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朱艺涵 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

【个人简介】

朱艺涵,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工业大学电镜中心负责人、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省科协青年英才计划及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先后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等4项,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1项;主要从事先进电子显微方法学发展和物质科学应用,相关成果在Science及其子刊、Nature子刊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引用次数18000余次,H指数65;主编图书分册1部、撰写图书章节4章;现任浙江省分测协会理事、电镜与微结构青委会副主任、工业催化联盟青委会委员。获国际催化协会青年科学家奖、美国显微学会主席学者奖、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贡献奖等。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方法探索与材料科学应用

【摘要】固体材料经典理论和视角往往建立在晶体结构周期性点阵的结构模型基础之上。而事实上,功能材料表界面、缺陷和部分有序等微观局域结构特征带来了各种新奇物性和功能应用。现代像差校正电子显微镜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以正空间“可视化”方式同时实现材料长周期和局域结构原子层次直接成像和观测的全新道路,但却受制于电子辐照损伤挑战而难以直接应用于各类重要的辐照敏感材料(如分子筛、MOFs、COF等开发框架材料和有机聚合物材料等)。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技术的兴起很大程度上能够有希望填补这些材料的微观认知空缺,并推动相关材料和化学领域的发展。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王晋 浙江大学材料学院高温合金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个人简介】

主要从事电子显微镜原位测试表征仪器的开发、高温合金材料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变形断裂机理等研究,并致力于国内自主科学仪器的转化与应用。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仪器设备专项,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等。在国内外SCI期刊发表论文22余篇,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完成发明专利职务科技成果转化3项。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纳米分辨可视化方法在变形高温合金热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热锻造、热处理是金属材料加工制造领域的传统基础工艺,但是由于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烦琐,精确过程控制难度大等问题,目前我国高端金属热加工工艺优化和过程精确控制的智能化基础理论与关键工艺技术研究开发显著落后。我国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只有深入发展智能化设计和加工制造基础理论与关键工艺技术,并借力于自主开发新的热加工工艺设计与表征方法,才能更为高效、经济、全面的一体化研究该合金热锻造工艺-微观组织-锻造工艺性能之间关系,缩短合金性能优化研制时间,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生产合格率,解决热加工制造领域的共性难题。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张兵 燕山大学 高级实验师

【个人简介】

张兵,工学博士,材料学专业,现任职于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管理实验室四个品牌的七台扫描电镜及电子背散射衍射仪等相关附属设备,有着近15年的实际操作经验,擅长扫描电镜的多种表征技术及原位测试技术,精通电子背散射衍射的数据处理及分析。在Materials & Design,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Tribology International, Wear,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Intermetallics等杂志发表相关科研论文近20篇。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进展及其在应对挑战性样品时的表现

【摘要】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在材料、能源、机械、电子、地矿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配合能谱仪等附件能够一次同时获取材料的微观组织、晶体学取向、微区成分等相关信息并建立相互关联,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分析技术。近些年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电子背散射技术也有了较大的进展,在应对一些过去难以获得好的测试效果的挑战性样品时也有惊艳的表现。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沈庆涛 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

【个人简介】

沈庆涛,南方科技大学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隋森芳院士课题组;随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进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归国加入上海科技大学,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2年全职转入南方科技大学。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深圳鹏城孔雀计划。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监事,冷冻电镜分会理事,膜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副秘书长,低温电镜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持与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3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Cell,Science Advances, PNAS,JCB,NSMB,eLife等国际一流期刊杂志。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the strategy to resolve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

【摘要】The 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es required for transport (ESCRTs) are responsible for membrane remodeling in many cellular processes, such as multi-vesicular body biogenesis, viral budding, and cytokinetic abscission. ESCRT-III, the most abundant ESCRT subunit, assembles into flat spirals as the primed state, essential to initiate membrane invagination. However, the three-dimensional architecture of ESCRT-III flat spirals remained vague for decades due to highly curved filaments with a small diameter and a single preferred orientation on the membrane. Here, we unveiled that yeast Snf7, a component of ESCRT-III, forms flat spirals on the lipid monolayers using cryogenic-electron microscopy. We developed a geometry-constrained 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obtained moderate-resolution structures of Snf7 flat spirals with varying curvatures. Our analyses showed that Snf7 subunits recline on the membrane with N-terminal motifs a0 as anchors, adopt an open state with fused a2/3 helices, and bend a2/3 gradually from the outer to inner parts of flat spirals. In all, we provide the orientation and conformations of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 and unveil the underlying assembly mechanism, which will serve as the initial step in understanding how ESCRTs drive membrane abscission.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陈曦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员

【个人简介】

陈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SCIENCE、CELL REP、IJCAI等期刊和会议中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长期从事生物序列切片电镜图像体重建技术研究,致力于解决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中体重建的通量瓶颈,为国家脑计划提供突触水平神经环路重建所必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技术

【摘要】随着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技术的发展,如何获得更大体量的生物样品三维电镜数据成为该领域的下一个技术制高点。基于连续切片的三维体电镜技术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但也随之引入一系列的计算难题。本报告首先介绍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的主要技术路线和国际进展,其次是课题组在该领域的工作开展情况。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袁文涛 浙江大学电镜中心 研究员

【个人简介】

袁文涛,浙江大学材料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年在浙江大学材料学院取得博士学位,2021年9月加入浙江大学材料学院张泽院士/王勇教授研究团队。之后分别在浙江大学化学系和材料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曾赴丹麦技术大学访学。长期致力于利用和发展环境电子显微学方法,在原子尺度下探索纳米催化剂表界面对外场环境的响应规律,揭示使役环境下多相催化材料表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内在关联。在Science, Nat. Commun., Angew. Chem., ACS Catal., Nano Lett.等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全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国际材料联合会 “前沿材料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透射电镜在纳米材料表面研究和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确定纳米材料表面原子结构、理解外场环境与表面相互作用机制是对纳米材料理性设计的基础。原位电镜的发展为跨越表面科学面临的“材料鸿沟”和“压力鸿沟”,在原子尺度多场耦合环境理解材料表面物理化学过程提供了机遇。本报告回顾近十年透射电镜在纳米材料表面研究中的重要进展,并介绍本团队在氧化物表面研究中的结果。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刘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员

【个人简介】

刘瑞,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杂关键软件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作,现任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数据库、大数据管理及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40多项课题,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50余篇。主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支撑了中央级新购仪器查重评议、中央级高校院所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免税进口仪器开放共享海关监管等多项国家的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了我国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水平和成效。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十年回顾

【摘要】总结回顾国务院70号文发布10年以来,我国开放共享相关工作的历程和成效。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钟灿涛 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 副部长/副研究员

【个人简介】

现任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副部长,主要负责实验室和设备资产管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仪器创制与开发项目等工作。曾任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曾参与748工程激光照排技术、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相关工作。

系统跟踪研究了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运动的国内外进展,近年来结合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进行过多次大会报告。开展了高价值科技信息的识别和管控机制研究,在大数据汇集安全管理和科研数据管理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等部门的重视,并为国家有关制度修订提供了支撑。

现学术和行业兼职:

北京技术物资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实验室建设与安全分会理事。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暨科技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融合创新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委会委员。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委员。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北京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实践---以电子显微镜建设布局60年为例

【摘要】主要介绍北京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建设的举措,并以电子显微镜类设备为例,重点介绍我校电镜类设备的资源现状以及统筹管理、功能开发、设备延寿和共享使用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会议联系

1. 会议内容

仪器信息网

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

汪老师:13637966635,cems_djw @163.com

2. 会议赞助

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相关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0

2024年6月25-28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主办单位

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


参会方式

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4/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或扫描二维码报名


「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预告

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Electron Microscopy,iCEM)由仪器信息网于2015年在业内首次发起,iCEM 2024恰逢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创立十周年,会议八个专场将分别增设一场“十周年”主题报告围绕八个专场电镜主题过去十年在我国的重要发展进展、未来展望等进行分享

八个分会场:1) 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2)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3)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与应用;4)电子能量损失谱/电镜光谱分析技术;5)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7)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8)电镜开放共享平台及自主保障体系建设。


十周年主题报告
报告时间报告题目对应技术或主题演讲嘉宾
专场一: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
6月25日上午【十周年主题报告】:小尺寸金属Ag变形机制的原位原子尺度研究透射电镜原位原子尺度材料弹塑性力学行为研究十年探索王立华(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
专场二: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
6月25日下午【十周年主题报告】: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方法探索与材料科学应用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方法十年回顾朱艺涵(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
专场三: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与应用
6月26日上午【十周年主题报告】:纳米分辨可视化方法在变形高温合金热制造中的应用研究扫描电镜原位合金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十年回顾王晋(浙江大学材料学院高温合金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专场四:电子能量损失谱/电镜光谱分析技术
6月26日下午【十周年主题报告】: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进展及其在应对挑战性样品时的表现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十年应用与展望张兵(燕山大学 高级实验师)
专场五: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
6月27日上午【十周年主题报告】: 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the strategy to resolve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冷冻电镜技术十年应用进展与展望沈庆涛(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
专场六: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
6月27日下午【十周年主题报告】: 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技术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的主要技术路线和国际进展(三维体电镜技术的十年发展)陈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员)
专场七: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
6月28日上午【十周年主题报告】:透射电镜在纳米材料表面研究和设计中的应用十年透射电镜在纳米材料表面研究中的重要进展袁文涛(浙江大学电镜中心 研究员)
专场八:电镜开放共享平台及自主保障体系建设
6月28日下午【十周年主题报告】: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十年回顾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政策十年回顾刘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员)
6月28日下午【十周年主题报告】:北京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实践---以电子显微镜建设布局60年为例北大电镜平台60年建设布局历程钟灿涛(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 副部长/副研究员)


“十周年”主题报告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王立华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

【个人简介】

王立华,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WR领军人才、国家优青、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北京市青年拔尖团队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澳大利亚优秀青年基金(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在昆士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主要从事材料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原子尺度下材料力学行为的原位实验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包括Science 1篇,Nat. Energy 1篇,Nat. Commun. 8篇,Phys. Rev. Lett. 2篇,Adv. Mater. 2篇,Nano Lett. 4篇,Acta Mater. 4篇,ACS Nano 4篇等。成果被Science,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引用6000余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JKW项目、霍英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总经费4000余万。Science, Phys. Rev. Lett., Nat. Commun.,Adv. Mater., Nano Lett.,Acta Mater., ACS Nano等20余种期刊审稿人。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小尺寸金属Ag变形机制的原位原子尺度研究

【摘要】材料力学性能与其变形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化的原子机理直接相关。在原子层次认知材料弹塑性变形过程的原子机理,是其力学性能优化的基础。透射电镜具有原子分辨率,然而常规的原位力学实验技术空间分辨率往往只有纳米尺度。本报告介绍团队原创的原子分辨的材料弹塑性力学行为研究方法。并介绍利用该方法研究尺寸对金属弹性极限及塑性变形机制的影响。在原子层次研究尺寸对多晶金属材料塑性变形机制以及弹塑性能的影响。最后介绍原子分辨的原位观测技术对解决一些经典科学问题的优势。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朱艺涵 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

【个人简介】

朱艺涵,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工业大学电镜中心负责人、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省科协青年英才计划及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先后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等4项,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1项;主要从事先进电子显微方法学发展和物质科学应用,相关成果在Science及其子刊、Nature子刊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引用次数18000余次,H指数65;主编图书分册1部、撰写图书章节4章;现任浙江省分测协会理事、电镜与微结构青委会副主任、工业催化联盟青委会委员。获国际催化协会青年科学家奖、美国显微学会主席学者奖、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贡献奖等。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方法探索与材料科学应用

【摘要】固体材料经典理论和视角往往建立在晶体结构周期性点阵的结构模型基础之上。而事实上,功能材料表界面、缺陷和部分有序等微观局域结构特征带来了各种新奇物性和功能应用。现代像差校正电子显微镜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以正空间“可视化”方式同时实现材料长周期和局域结构原子层次直接成像和观测的全新道路,但却受制于电子辐照损伤挑战而难以直接应用于各类重要的辐照敏感材料(如分子筛、MOFs、COF等开发框架材料和有机聚合物材料等)。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技术的兴起很大程度上能够有希望填补这些材料的微观认知空缺,并推动相关材料和化学领域的发展。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王晋 浙江大学材料学院高温合金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个人简介】

主要从事电子显微镜原位测试表征仪器的开发、高温合金材料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变形断裂机理等研究,并致力于国内自主科学仪器的转化与应用。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仪器设备专项,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等。在国内外SCI期刊发表论文22余篇,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完成发明专利职务科技成果转化3项。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纳米分辨可视化方法在变形高温合金热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热锻造、热处理是金属材料加工制造领域的传统基础工艺,但是由于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烦琐,精确过程控制难度大等问题,目前我国高端金属热加工工艺优化和过程精确控制的智能化基础理论与关键工艺技术研究开发显著落后。我国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只有深入发展智能化设计和加工制造基础理论与关键工艺技术,并借力于自主开发新的热加工工艺设计与表征方法,才能更为高效、经济、全面的一体化研究该合金热锻造工艺-微观组织-锻造工艺性能之间关系,缩短合金性能优化研制时间,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生产合格率,解决热加工制造领域的共性难题。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张兵 燕山大学 高级实验师

【个人简介】

张兵,工学博士,材料学专业,现任职于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管理实验室四个品牌的七台扫描电镜及电子背散射衍射仪等相关附属设备,有着近15年的实际操作经验,擅长扫描电镜的多种表征技术及原位测试技术,精通电子背散射衍射的数据处理及分析。在Materials & Design,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Tribology International, Wear,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Intermetallics等杂志发表相关科研论文近20篇。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进展及其在应对挑战性样品时的表现

【摘要】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在材料、能源、机械、电子、地矿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配合能谱仪等附件能够一次同时获取材料的微观组织、晶体学取向、微区成分等相关信息并建立相互关联,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分析技术。近些年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电子背散射技术也有了较大的进展,在应对一些过去难以获得好的测试效果的挑战性样品时也有惊艳的表现。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沈庆涛 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

【个人简介】

沈庆涛,南方科技大学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隋森芳院士课题组;随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进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归国加入上海科技大学,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2年全职转入南方科技大学。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深圳鹏城孔雀计划。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监事,冷冻电镜分会理事,膜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副秘书长,低温电镜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持与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3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Cell,Science Advances, PNAS,JCB,NSMB,eLife等国际一流期刊杂志。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the strategy to resolve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

【摘要】The 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es required for transport (ESCRTs) are responsible for membrane remodeling in many cellular processes, such as multi-vesicular body biogenesis, viral budding, and cytokinetic abscission. ESCRT-III, the most abundant ESCRT subunit, assembles into flat spirals as the primed state, essential to initiate membrane invagination. However, the three-dimensional architecture of ESCRT-III flat spirals remained vague for decades due to highly curved filaments with a small diameter and a single preferred orientation on the membrane. Here, we unveiled that yeast Snf7, a component of ESCRT-III, forms flat spirals on the lipid monolayers using cryogenic-electron microscopy. We developed a geometry-constrained 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obtained moderate-resolution structures of Snf7 flat spirals with varying curvatures. Our analyses showed that Snf7 subunits recline on the membrane with N-terminal motifs a0 as anchors, adopt an open state with fused a2/3 helices, and bend a2/3 gradually from the outer to inner parts of flat spirals. In all, we provide the orientation and conformations of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 and unveil the underlying assembly mechanism, which will serve as the initial step in understanding how ESCRTs drive membrane abscission.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陈曦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员

【个人简介】

陈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SCIENCE、CELL REP、IJCAI等期刊和会议中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长期从事生物序列切片电镜图像体重建技术研究,致力于解决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中体重建的通量瓶颈,为国家脑计划提供突触水平神经环路重建所必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技术

【摘要】随着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技术的发展,如何获得更大体量的生物样品三维电镜数据成为该领域的下一个技术制高点。基于连续切片的三维体电镜技术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但也随之引入一系列的计算难题。本报告首先介绍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的主要技术路线和国际进展,其次是课题组在该领域的工作开展情况。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袁文涛 浙江大学电镜中心 研究员

【个人简介】

袁文涛,浙江大学材料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年在浙江大学材料学院取得博士学位,2021年9月加入浙江大学材料学院张泽院士/王勇教授研究团队。之后分别在浙江大学化学系和材料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曾赴丹麦技术大学访学。长期致力于利用和发展环境电子显微学方法,在原子尺度下探索纳米催化剂表界面对外场环境的响应规律,揭示使役环境下多相催化材料表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内在关联。在Science, Nat. Commun., Angew. Chem., ACS Catal., Nano Lett.等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全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国际材料联合会 “前沿材料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透射电镜在纳米材料表面研究和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确定纳米材料表面原子结构、理解外场环境与表面相互作用机制是对纳米材料理性设计的基础。原位电镜的发展为跨越表面科学面临的“材料鸿沟”和“压力鸿沟”,在原子尺度多场耦合环境理解材料表面物理化学过程提供了机遇。本报告回顾近十年透射电镜在纳米材料表面研究中的重要进展,并介绍本团队在氧化物表面研究中的结果。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刘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员

【个人简介】

刘瑞,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杂关键软件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作,现任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数据库、大数据管理及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40多项课题,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50余篇。主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支撑了中央级新购仪器查重评议、中央级高校院所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免税进口仪器开放共享海关监管等多项国家的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了我国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水平和成效。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十年回顾

【摘要】总结回顾国务院70号文发布10年以来,我国开放共享相关工作的历程和成效。


见证十年发展!九场「十周年」电镜展望主题报告直播预告

钟灿涛 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 副部长/副研究员

【个人简介】

现任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副部长,主要负责实验室和设备资产管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仪器创制与开发项目等工作。曾任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曾参与748工程激光照排技术、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相关工作。

系统跟踪研究了开放获取和开放科学运动的国内外进展,近年来结合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进行过多次大会报告。开展了高价值科技信息的识别和管控机制研究,在大数据汇集安全管理和科研数据管理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等部门的重视,并为国家有关制度修订提供了支撑。

现学术和行业兼职:

北京技术物资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实验室建设与安全分会理事。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暨科技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融合创新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委会委员。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委员。

「十周年」主题报告题目:北京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实践---以电子显微镜建设布局60年为例

【摘要】主要介绍北京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建设的举措,并以电子显微镜类设备为例,重点介绍我校电镜类设备的资源现状以及统筹管理、功能开发、设备延寿和共享使用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会议联系

1. 会议内容

仪器信息网

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

汪老师:13637966635,cems_djw @163.com

2. 会议赞助

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