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谢刚: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化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突破

2024.06.21 点击0次

TA的文章

导读:本文旨在探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化的必要性,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实施策略,以期为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作者:谢刚 韩逸陶 罗菲

摘要:随着食品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需求的日益增加,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探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化的必要性,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实施策略,以期为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具有高效、准确、便携等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均提出了“可采用认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初步筛查”,为快检产品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然而,当前市场上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不仅影响了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制约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推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前景。

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化的必要性

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化,可以提供检测结果可比性,提升研发水平,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有效支撑。提高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和规范,可以确保检测设备的性能和质量达到统一要求,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标准化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标准化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食品安全信息,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化现状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市场需求推动下,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化取得了重要进展。从标准来源、方法原理、检测对象等不同方面,搜集所有现行国内快速检测方法标准共计221篇,涉及国家标准、快检标准、粮食行业标准等7种不同标准来源,进出口、快检、地方标准位列前三,还有一些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占比相对较少;检测对象涵盖生物毒素、元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微生物等常见检测目标物,其中,微生物检测标准占比大,其次为农兽药检测标准,再次为毒素和重金属检测标准等,很多限量物质检测标准未涉及,并且八成以上单一对象测定,少数多目标测定也为大类广谱分析,难以区分结构类似物;方法原理包括免疫技术、分子生物技术、非免疫学比色法、红外光谱法等,现有快检方法标准中,涉及的免疫方法原理占33%,分子生物方法原理占27%,光谱无损测定方法占20%;80%以上为定性方法;检测时间:传统意义快检方法一般30 min内;产品依赖:90%以上方法有对应的快检产品;标准文本内容相比其他方法类标准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灵活性。

现有评价验证标准为规范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标准化提供了较好的前期支撑。《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规范食品快速检测使用的意见》(国市监食检规〔2023〕1号)明确了食品快速检测操作指南、信息公布要求及结果验证规范和产品符合性评价程序。粮食行业相关标准有SN/T 2775《商品化食品检测试剂盒评价方法》、LS/T 6142《粮食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方法性能评价》、LS/T 6402《粮油检验 设备和方法标准适用性验证及结果评价一般原则》、DB4403/T 96《食品快速检测产品评价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国内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许多标准也规定了快速检测方法。

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化面临的挑战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化,由于技术、行业、产品质量等原因,存在一定困难。

一是技术标准统一的复杂性。食品安全快检技术包括多种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每种方法和设备都有其特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这些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导致了统一标准的制定变得复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于快检技术的需求和标准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增加了制定统一标准的难度。

二是设备质量和性能的不稳定性。目前市场上的快检技术和仪器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有的设备性能不稳定,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制定统一标准存在一定困难。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检测设备和方法不断涌现。这要求标准制定机构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和完善标准。

三是专业人才短缺。食品安全快检技术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技术含量,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化的实施。

四是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的物美价廉需求制约了标准化发展。快检技术中的检测设备成本较高,对于一些小型食品生产企业或农户来说,购买这样的设备几乎是不可承受的。这限制了这些企业和农户采用新的、标准化的快速检测设备。快速检测仪器市场的不成熟和竞争激烈,企业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推动标准化的实施。

五是监管和评估技术和管理需要进一步提升。快检设备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监管部门难以对所有设备进行有效监管。同时,一些不法企业可能会通过不正当手段逃避监管。对快检设备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这可能导致一些质量不过关的设备在市场上流通,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化的实施策略

随着新兴快速检验检测技术的不断涌现,建议加快推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的标准化建设。

一是构建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体系架构,具有科学、客观、全面、系统特点。

二是明确快检方法内涵、定义及外延,成熟时应有量化的特征指标。

三是探讨具有产品依赖属性的快检方法标准研制的原则与规范,并标准化。

四是扩展修订现有快检方法标准的范围,例如新型安全指标、品质营养指标,覆盖尽量多的限量物质和食品基质。

五是归类整合,对现有快检标准从技术和原理上进行整合,危害物对象化学结构、基质种类范围、技术原理(识别+信号)、行业需求及归口,归类整合。

六是新型先进快速检测技术引入标准。

七是开展先进快速检测方法的验证评价技术、成熟度评价技术,与经典方法的可比性,相比现行快检方法的优势,并将验证评测评价方法标准化。

六、结论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化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拓展检测范围、提高操作人员素质、加强监管和评估等策略,推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化的实施。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第一作者简介:

谢刚,工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油质量检验测试中心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与控制。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了包括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国家标准物质、粮食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检测仪器等在内的计20多项科研成果的研制。获得国家专利10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项。在核心期刊及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撰写了“Food Safety Chemistry: Toxicant Occurrence, Analysis and Mitigation“(美国CRC出版社)等专著。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0

本文作者:谢刚 韩逸陶 罗菲

摘要:随着食品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需求的日益增加,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探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化的必要性,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实施策略,以期为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具有高效、准确、便携等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均提出了“可采用认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初步筛查”,为快检产品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然而,当前市场上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不仅影响了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制约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推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前景。

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化的必要性

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化,可以提供检测结果可比性,提升研发水平,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有效支撑。提高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和规范,可以确保检测设备的性能和质量达到统一要求,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标准化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标准化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食品安全信息,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化现状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市场需求推动下,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化取得了重要进展。从标准来源、方法原理、检测对象等不同方面,搜集所有现行国内快速检测方法标准共计221篇,涉及国家标准、快检标准、粮食行业标准等7种不同标准来源,进出口、快检、地方标准位列前三,还有一些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占比相对较少;检测对象涵盖生物毒素、元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微生物等常见检测目标物,其中,微生物检测标准占比大,其次为农兽药检测标准,再次为毒素和重金属检测标准等,很多限量物质检测标准未涉及,并且八成以上单一对象测定,少数多目标测定也为大类广谱分析,难以区分结构类似物;方法原理包括免疫技术、分子生物技术、非免疫学比色法、红外光谱法等,现有快检方法标准中,涉及的免疫方法原理占33%,分子生物方法原理占27%,光谱无损测定方法占20%;80%以上为定性方法;检测时间:传统意义快检方法一般30 min内;产品依赖:90%以上方法有对应的快检产品;标准文本内容相比其他方法类标准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灵活性。

现有评价验证标准为规范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标准化提供了较好的前期支撑。《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规范食品快速检测使用的意见》(国市监食检规〔2023〕1号)明确了食品快速检测操作指南、信息公布要求及结果验证规范和产品符合性评价程序。粮食行业相关标准有SN/T 2775《商品化食品检测试剂盒评价方法》、LS/T 6142《粮食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方法性能评价》、LS/T 6402《粮油检验 设备和方法标准适用性验证及结果评价一般原则》、DB4403/T 96《食品快速检测产品评价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国内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许多标准也规定了快速检测方法。

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化面临的挑战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化,由于技术、行业、产品质量等原因,存在一定困难。

一是技术标准统一的复杂性。食品安全快检技术包括多种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每种方法和设备都有其特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这些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导致了统一标准的制定变得复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于快检技术的需求和标准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增加了制定统一标准的难度。

二是设备质量和性能的不稳定性。目前市场上的快检技术和仪器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有的设备性能不稳定,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制定统一标准存在一定困难。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检测设备和方法不断涌现。这要求标准制定机构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和完善标准。

三是专业人才短缺。食品安全快检技术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技术含量,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化的实施。

四是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的物美价廉需求制约了标准化发展。快检技术中的检测设备成本较高,对于一些小型食品生产企业或农户来说,购买这样的设备几乎是不可承受的。这限制了这些企业和农户采用新的、标准化的快速检测设备。快速检测仪器市场的不成熟和竞争激烈,企业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推动标准化的实施。

五是监管和评估技术和管理需要进一步提升。快检设备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监管部门难以对所有设备进行有效监管。同时,一些不法企业可能会通过不正当手段逃避监管。对快检设备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这可能导致一些质量不过关的设备在市场上流通,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化的实施策略

随着新兴快速检验检测技术的不断涌现,建议加快推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的标准化建设。

一是构建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标准体系架构,具有科学、客观、全面、系统特点。

二是明确快检方法内涵、定义及外延,成熟时应有量化的特征指标。

三是探讨具有产品依赖属性的快检方法标准研制的原则与规范,并标准化。

四是扩展修订现有快检方法标准的范围,例如新型安全指标、品质营养指标,覆盖尽量多的限量物质和食品基质。

五是归类整合,对现有快检标准从技术和原理上进行整合,危害物对象化学结构、基质种类范围、技术原理(识别+信号)、行业需求及归口,归类整合。

六是新型先进快速检测技术引入标准。

七是开展先进快速检测方法的验证评价技术、成熟度评价技术,与经典方法的可比性,相比现行快检方法的优势,并将验证评测评价方法标准化。

六、结论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化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拓展检测范围、提高操作人员素质、加强监管和评估等策略,推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标准化的实施。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第一作者简介:

谢刚,工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油质量检验测试中心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与控制。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了包括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国家标准物质、粮食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检测仪器等在内的计20多项科研成果的研制。获得国家专利10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项。在核心期刊及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撰写了“Food Safety Chemistry: Toxicant Occurrence, Analysis and Mitigation“(美国CRC出版社)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