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导读:第九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4)将于2024年11月14-16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专家阵容揭晓。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本论坛聚焦于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旨在推动我国生物传感、人工智能与纳米生物技术的科技交流。本次论坛将汇聚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共同探讨智能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方向。从临床需求、科研方向、产业应用等多个角度出发,推动传感器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与创新,实现对个人健康状况的更全面监测与个性化医疗服务的提供。

组织机构: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论坛主席:深圳大学 张学记教授

论坛召集人:深圳大学 刘轻舟副研究员

专题论坛日程安排

论坛时间

报告人

报告主题

9:00-12:00










深圳大学 张学记教授致辞

清华大学 李景虹院士

表面等离子体电化学显微成像

南京大学 鞠熀先教授

细胞分泌物光电监测与单克隆细胞筛选的微流控装置

深圳理工大学 张先恩教授

合成生物学与生物传感

北京师范大学 毛兰群教授

脑化学的探索和研究

清华大学 林金明教授

微流控凝胶微球制备与应用

中山大学 牛利教授

面向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及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李正平教授

基于单个微球阵列芯片的高通量、高灵敏度检测仪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潘挺睿教授

RoMI²: Robotic-Microfluidic Interface and Intelligence

深圳大学 许太林教授

可穿戴汗液传感机器商业化进程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论坛主席 深圳大学 张学记教授

张学记,深圳大学教授,国家特聘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兼任解放军总医院(301)临床生化部副主任,世界精密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美国USF,沙特国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现任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大专项专家组副组长,中组部国家人才评审巡视组组长。担任RSC Sensors & Diagnostics 等24个国际刊物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主持设计了世界第一台智能化自由基分析仪,研发了纳微控制分析系统用于航天器上,提出了智能生物传感新理论和概念。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杰出工程师奖,当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中国传感器杰出贡献奖,世界杰出华人奖。入选深圳市杰出人才,南京市顶尖人才,斯坦福大学全球顶尖科学家。已在国际一流期刊 Chem. Rev., Science 和 Nature子刊, JACS等发表SCI论文600多篇, 专利180多项,专著8部,引用3万多次。30多项技术产业化,在100多个国家使用。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论坛召集人 深圳大学 刘轻舟副研究员

刘轻舟,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华为公司可穿戴医疗技术专家,生物芯片及生物设备公司特聘顾问。致力于高灵敏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体外诊断设备的开发以及可穿戴设备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 ACS Nano、Analytical Chemistry, 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被引用次数超过3000次,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及横向科研项目6项。研究成果被国内外网站以亮点的形式报道 20 余次。目前已授权专利6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5项。


报告人简介及报告摘要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报告人:清华大学 李景虹院士   

报告题目:表面等离子体电化学显微成像

李景虹,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办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秘书长。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近年来致力于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纳米化学、能源化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 Mater., Nat. Nanotech., Nat.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t. Protocol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2015-2023年连续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任Chem. Soc. Rev., ACS Sensors, 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 eScience, Fundamental Research, ChemRxiv等二十余种国际期刊副主编和编委。

报告摘要:电化学显微镜是在微观尺度观测电化学过程的重要工具。在单细胞、单颗粒、单分子水平的电化学分析中,对电化学显微镜的灵敏度和时空分辨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课题组结合表面等离子体光学技术与电化学技术,发展了表面等离子体电阻抗成像,在单个细胞中进行钙离子的原位实时成像和GPCR刺激响应研究;开发了电化学电流成像技术,用于单个纳米颗粒的电催化活性成像;发现了表面等离子体的积分成像原理,提高灵敏度至单个生物大分子的免标记成像,并提出了超分辨成像的方法。电化学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将促进界面反应过程研究、能源材料设计、药物筛选与研发等。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报告人:南京大学 鞠熀先教授    

报告题目:细胞分泌物光电监测与单克隆细胞筛选的微流控装置

鞠熀先,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电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中国化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电分析化学专家组主任、化学传感器专家组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研究方向为生命分析化学与纳米生物传感。获美国化学会2022年度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中国化学传感器首届雷磁杰出成就奖,省部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发表论文943篇,专著与编著15部,授权专利49件,至2024.9.10论文被SCI刊物引用47617次(他引45891次),h-index为108 (Google Scholar h-index为120,引用>54800次)。

报告摘要:研究组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特异性抗体可视化筛选的微流控装置”(21827812),发展了多种细胞分泌物光电监测方法,构建了微流控芯片上细胞介电电泳、细胞电融合、细胞培养、化学发光成像等技术,实现了免疫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高效配对,配对率达96.6%;用于NK92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融合效率达73.7%,且融合细胞的存活率超过90%;细胞检测及分选模块的单芯片极限克隆筛选能力高达10240个,特异性抗体检出限低至8.0 zmol (即10 pg/mL,微液滴体积为0.7 nL),能在8天左右实现对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实时原位筛选与制备,制备周期较现有技术大大缩短,并成功筛选出3种疾病标志物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实现了预期目标。报告将对这些工作作简单介绍。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报告人:深圳理工大学 张先恩教授    

报告题目:合成生物学与生物传感

张先恩,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荣誉研究员。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荣誉科学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专家组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合成生物学分会主任、生物传感/生物芯片/纳米生物技术分会创会主任,亚洲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生物传感与生物芯片分会创会主任,世界生物传感大会常务组委会成员。从事合成生物学、生物传感与纳米生物学交叉创新研究,并用于解决病毒学、肿瘤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基本问题。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报告人:北京师范大学 毛兰群教授    

报告题目:脑化学的探索和研究

毛兰群,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02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1年1月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工作。一直致力于脑化学测量、活体调控和功能模拟研究。曾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基金委创新群体、重大项目、科技部战略国际合作等项目。在Scienc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Sci. Adv.、Nature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350篇。以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报告摘要:化学是脑的物质基础,这不仅体现在脑的组成是化学的,而且脑功能也是通过化学而实现的。长期以来,脑功能化学基础(简称脑化学)的研究虽被公认为至关重要,但却知之甚少。本课题组致力于脑化学的探索和研究,旨在通过发展从活体到单囊泡跨尺度脑化学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揭示脑功能过程中化学信号及其相关分子的实时动态变化规律,以期诠释重要脑神经过程的信号转换和传递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脑化学的调控和功能模拟探索,进一步推动化学主导的脑疾病机制和类脑等研究。本报告将汇报我们小组在这些方面近期的研究进展。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报告人:清华大学 林金明教授    

报告题目:微流控凝胶微球制备与应用

林金明,博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23年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主要从事:1)微流控细胞分析;2)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发表研究论文600多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并有10多项专利获得实施,先后获得国内外学术奖励20多项。曾担任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首届监事会监事,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及分析化学学科副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微流控系统学分会会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及微纳流控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责任编辑,J. Pharm. Anal.副主编,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副主编。

报告摘要:研究制备具有特殊内部微结构的异质凝胶微粒,在自组装、药物递送、组织工程、多路检测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异质凝胶微粒的优势在于可以将一个液滴内不同的空间区域作为有效载荷用于封装复杂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功能纳米粒子、细胞、蛋白质和药物分子等,以实现在单个液滴的水平上行使复杂功能。本研究以微流控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三维的微流体操控设想并结合被动/主动的液滴切割方式,以突破传统微粒内部复杂分区的限制,实现了微粒内部分区自由扩展的目标。此外基于我们实验室建立的三维微流控技术,提出了多功能微粒的应用实例,包括多细胞封装用于细胞培养的相关研究,功能粒子的封装用于智能微粒操控的研究。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报告人:中山大学 牛利教授    

报告题目:面向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及应用

牛利,中山大学长聘二级教授,广州大学二级教授,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传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光电传感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化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报告摘要:面向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及应用,利用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及凝胶材料的化学惰性、高导电性、良好力学特性、容易构造成膜等特点,针对柔性储能、触摸感应、离子传感等应用,研制开发了多种柔性传感器件,并尝试将其应用于生命体征等多种监测体系中。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报告人:北京科技大学 邱琳教授

报告题目:谐波法热物性测量技术

邱琳,教授/博导、中共党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北科鼎新学者。研究方向为先进材料热物性评价方法及热输运机理、生理监测用可穿戴传感器及设备、面向芯片散热的关键材料及技术。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hys. Rep.、Angew. Chem. Int. Ed.、Carbon、Energy、Nano Res.、ACS Appl. 和Mater. Interface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5篇,总他引逾2600次,4篇曾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曾入选热点论文),H-Index为30,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2项、省部级奖励1项。担任Rev. Sci. Instrum.副主编,Thermochimica Acta编辑,Carbon、Appl. Therm. Eng.、Sci. Rep.、J. Therm. Sci.、ACS Appl. Engin. Mater.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涵评及会评专家、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中国科协科技人才和奖励、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涵评专家。

报告摘要:2018年到2023年,我国数据中心能耗持续增长,2023年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为3.7%。数据中心传热设备所涉及材料种类多、尺寸跨度大、需要测量物理量多,对热物性测试提出了挑战。基于谐波法设计的多种构型传感器,可以实现微米级以上线型、薄膜、块体和流体粉末材料的热导率、热扩散系数和接触热阻测量。同时谐波法可实现高压高温的极端测量环境。结合3ω方法和扫描热显微镜(SThM),实现了样品形貌和热物理性质的同步纳米尺度表征。测量得到单个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热导率为0.95 Wm-1K-1。同时对赤藓糖醇和各种硅基导热增强复合材料的局部热导率和杨氏模量进行了表征,明晰了模量与热导率间相关性。对Si3N4/SiO2范德华点接触界面热阻进行了测量,结果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吻合较好。


关于ACAIC 2024

第九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4)将于2024年11月14-16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会议主题为“下一代分析仪器”,本次会议将研究和探讨未来几年分析仪器发展方向及布局建议,集中宣传最新分析仪器及其关键部件高水平研发成果,进一步提升用户对国产仪器和国产关键部件的信心。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专题论坛:

1.分析仪器重大研发成果进展交流及展望论坛

2.生命科学创新与下一代分析仪器论坛

3.探索未来:下一代质谱技术创新与突破论坛

4.光谱仪及核心元器件技术创新论坛

5.下一代热分析与量热仪器创新与应用论坛

6.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

7.下一代空间多组学检测技术论坛

8.半导体材料/器件高质量发展与下一代分析仪器论坛

9.下一代材料结构与界面分析技术论坛

10.高质量仪器共享和国产仪器推广应用论坛

报名参会: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参会报名注册及赞助:

杨老师 18610289871(微信同号);ygx@fxxh.org.cn


详细信息请见:第九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4) 第二轮通知


组织机构简介:

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始建于2005年, 2012年获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15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0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教育部新工科专业,2021年获批专业博士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方向),2022年深大教务部本科专业评估排名全校第一,广东省第二。深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现隶属医学部,经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教师65人,来自海内外著名高校,其中包括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国家级青年专家8人、广东省珠江青年学者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并聘任多名企业专家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学院现有教学科研实验室8845平方米,包括1个国家级平台1个,3个省级平台,4个市级平台,1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热门评论

写评论…
0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本论坛聚焦于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旨在推动我国生物传感、人工智能与纳米生物技术的科技交流。本次论坛将汇聚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共同探讨智能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方向。从临床需求、科研方向、产业应用等多个角度出发,推动传感器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与创新,实现对个人健康状况的更全面监测与个性化医疗服务的提供。

组织机构: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论坛主席:深圳大学 张学记教授

论坛召集人:深圳大学 刘轻舟副研究员

专题论坛日程安排

论坛时间

报告人

报告主题

9:00-12:00










深圳大学 张学记教授致辞

清华大学 李景虹院士

表面等离子体电化学显微成像

南京大学 鞠熀先教授

细胞分泌物光电监测与单克隆细胞筛选的微流控装置

深圳理工大学 张先恩教授

合成生物学与生物传感

北京师范大学 毛兰群教授

脑化学的探索和研究

清华大学 林金明教授

微流控凝胶微球制备与应用

中山大学 牛利教授

面向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及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李正平教授

基于单个微球阵列芯片的高通量、高灵敏度检测仪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潘挺睿教授

RoMI²: Robotic-Microfluidic Interface and Intelligence

深圳大学 许太林教授

可穿戴汗液传感机器商业化进程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论坛主席 深圳大学 张学记教授

张学记,深圳大学教授,国家特聘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兼任解放军总医院(301)临床生化部副主任,世界精密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美国USF,沙特国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现任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大专项专家组副组长,中组部国家人才评审巡视组组长。担任RSC Sensors & Diagnostics 等24个国际刊物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主持设计了世界第一台智能化自由基分析仪,研发了纳微控制分析系统用于航天器上,提出了智能生物传感新理论和概念。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杰出工程师奖,当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中国传感器杰出贡献奖,世界杰出华人奖。入选深圳市杰出人才,南京市顶尖人才,斯坦福大学全球顶尖科学家。已在国际一流期刊 Chem. Rev., Science 和 Nature子刊, JACS等发表SCI论文600多篇, 专利180多项,专著8部,引用3万多次。30多项技术产业化,在100多个国家使用。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论坛召集人 深圳大学 刘轻舟副研究员

刘轻舟,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华为公司可穿戴医疗技术专家,生物芯片及生物设备公司特聘顾问。致力于高灵敏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体外诊断设备的开发以及可穿戴设备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 ACS Nano、Analytical Chemistry, 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被引用次数超过3000次,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及横向科研项目6项。研究成果被国内外网站以亮点的形式报道 20 余次。目前已授权专利6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5项。


报告人简介及报告摘要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报告人:清华大学 李景虹院士   

报告题目:表面等离子体电化学显微成像

李景虹,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办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秘书长。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近年来致力于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纳米化学、能源化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 Mater., Nat. Nanotech., Nat.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t. Protocol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2015-2023年连续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任Chem. Soc. Rev., ACS Sensors, 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 eScience, Fundamental Research, ChemRxiv等二十余种国际期刊副主编和编委。

报告摘要:电化学显微镜是在微观尺度观测电化学过程的重要工具。在单细胞、单颗粒、单分子水平的电化学分析中,对电化学显微镜的灵敏度和时空分辨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课题组结合表面等离子体光学技术与电化学技术,发展了表面等离子体电阻抗成像,在单个细胞中进行钙离子的原位实时成像和GPCR刺激响应研究;开发了电化学电流成像技术,用于单个纳米颗粒的电催化活性成像;发现了表面等离子体的积分成像原理,提高灵敏度至单个生物大分子的免标记成像,并提出了超分辨成像的方法。电化学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将促进界面反应过程研究、能源材料设计、药物筛选与研发等。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报告人:南京大学 鞠熀先教授    

报告题目:细胞分泌物光电监测与单克隆细胞筛选的微流控装置

鞠熀先,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电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中国化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电分析化学专家组主任、化学传感器专家组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研究方向为生命分析化学与纳米生物传感。获美国化学会2022年度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中国化学传感器首届雷磁杰出成就奖,省部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发表论文943篇,专著与编著15部,授权专利49件,至2024.9.10论文被SCI刊物引用47617次(他引45891次),h-index为108 (Google Scholar h-index为120,引用>54800次)。

报告摘要:研究组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特异性抗体可视化筛选的微流控装置”(21827812),发展了多种细胞分泌物光电监测方法,构建了微流控芯片上细胞介电电泳、细胞电融合、细胞培养、化学发光成像等技术,实现了免疫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高效配对,配对率达96.6%;用于NK92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融合效率达73.7%,且融合细胞的存活率超过90%;细胞检测及分选模块的单芯片极限克隆筛选能力高达10240个,特异性抗体检出限低至8.0 zmol (即10 pg/mL,微液滴体积为0.7 nL),能在8天左右实现对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实时原位筛选与制备,制备周期较现有技术大大缩短,并成功筛选出3种疾病标志物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实现了预期目标。报告将对这些工作作简单介绍。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报告人:深圳理工大学 张先恩教授    

报告题目:合成生物学与生物传感

张先恩,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荣誉研究员。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荣誉科学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专家组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合成生物学分会主任、生物传感/生物芯片/纳米生物技术分会创会主任,亚洲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生物传感与生物芯片分会创会主任,世界生物传感大会常务组委会成员。从事合成生物学、生物传感与纳米生物学交叉创新研究,并用于解决病毒学、肿瘤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基本问题。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报告人:北京师范大学 毛兰群教授    

报告题目:脑化学的探索和研究

毛兰群,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02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1年1月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工作。一直致力于脑化学测量、活体调控和功能模拟研究。曾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基金委创新群体、重大项目、科技部战略国际合作等项目。在Scienc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Sci. Adv.、Nature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350篇。以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报告摘要:化学是脑的物质基础,这不仅体现在脑的组成是化学的,而且脑功能也是通过化学而实现的。长期以来,脑功能化学基础(简称脑化学)的研究虽被公认为至关重要,但却知之甚少。本课题组致力于脑化学的探索和研究,旨在通过发展从活体到单囊泡跨尺度脑化学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揭示脑功能过程中化学信号及其相关分子的实时动态变化规律,以期诠释重要脑神经过程的信号转换和传递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脑化学的调控和功能模拟探索,进一步推动化学主导的脑疾病机制和类脑等研究。本报告将汇报我们小组在这些方面近期的研究进展。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报告人:清华大学 林金明教授    

报告题目:微流控凝胶微球制备与应用

林金明,博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23年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主要从事:1)微流控细胞分析;2)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发表研究论文600多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并有10多项专利获得实施,先后获得国内外学术奖励20多项。曾担任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首届监事会监事,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及分析化学学科副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微流控系统学分会会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及微纳流控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责任编辑,J. Pharm. Anal.副主编,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副主编。

报告摘要:研究制备具有特殊内部微结构的异质凝胶微粒,在自组装、药物递送、组织工程、多路检测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异质凝胶微粒的优势在于可以将一个液滴内不同的空间区域作为有效载荷用于封装复杂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功能纳米粒子、细胞、蛋白质和药物分子等,以实现在单个液滴的水平上行使复杂功能。本研究以微流控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三维的微流体操控设想并结合被动/主动的液滴切割方式,以突破传统微粒内部复杂分区的限制,实现了微粒内部分区自由扩展的目标。此外基于我们实验室建立的三维微流控技术,提出了多功能微粒的应用实例,包括多细胞封装用于细胞培养的相关研究,功能粒子的封装用于智能微粒操控的研究。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报告人:中山大学 牛利教授    

报告题目:面向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及应用

牛利,中山大学长聘二级教授,广州大学二级教授,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传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光电传感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化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报告摘要:面向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及应用,利用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及凝胶材料的化学惰性、高导电性、良好力学特性、容易构造成膜等特点,针对柔性储能、触摸感应、离子传感等应用,研制开发了多种柔性传感器件,并尝试将其应用于生命体征等多种监测体系中。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报告人:北京科技大学 邱琳教授

报告题目:谐波法热物性测量技术

邱琳,教授/博导、中共党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北科鼎新学者。研究方向为先进材料热物性评价方法及热输运机理、生理监测用可穿戴传感器及设备、面向芯片散热的关键材料及技术。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hys. Rep.、Angew. Chem. Int. Ed.、Carbon、Energy、Nano Res.、ACS Appl. 和Mater. Interface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5篇,总他引逾2600次,4篇曾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曾入选热点论文),H-Index为30,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2项、省部级奖励1项。担任Rev. Sci. Instrum.副主编,Thermochimica Acta编辑,Carbon、Appl. Therm. Eng.、Sci. Rep.、J. Therm. Sci.、ACS Appl. Engin. Mater.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涵评及会评专家、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中国科协科技人才和奖励、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涵评专家。

报告摘要:2018年到2023年,我国数据中心能耗持续增长,2023年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为3.7%。数据中心传热设备所涉及材料种类多、尺寸跨度大、需要测量物理量多,对热物性测试提出了挑战。基于谐波法设计的多种构型传感器,可以实现微米级以上线型、薄膜、块体和流体粉末材料的热导率、热扩散系数和接触热阻测量。同时谐波法可实现高压高温的极端测量环境。结合3ω方法和扫描热显微镜(SThM),实现了样品形貌和热物理性质的同步纳米尺度表征。测量得到单个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热导率为0.95 Wm-1K-1。同时对赤藓糖醇和各种硅基导热增强复合材料的局部热导率和杨氏模量进行了表征,明晰了模量与热导率间相关性。对Si3N4/SiO2范德华点接触界面热阻进行了测量,结果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吻合较好。


关于ACAIC 2024

第九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4)将于2024年11月14-16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会议主题为“下一代分析仪器”,本次会议将研究和探讨未来几年分析仪器发展方向及布局建议,集中宣传最新分析仪器及其关键部件高水平研发成果,进一步提升用户对国产仪器和国产关键部件的信心。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专题论坛:

1.分析仪器重大研发成果进展交流及展望论坛

2.生命科学创新与下一代分析仪器论坛

3.探索未来:下一代质谱技术创新与突破论坛

4.光谱仪及核心元器件技术创新论坛

5.下一代热分析与量热仪器创新与应用论坛

6.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

7.下一代空间多组学检测技术论坛

8.半导体材料/器件高质量发展与下一代分析仪器论坛

9.下一代材料结构与界面分析技术论坛

10.高质量仪器共享和国产仪器推广应用论坛

报名参会:

探索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前沿!ACAIC2024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权威专家齐聚

参会报名注册及赞助:

杨老师 18610289871(微信同号);ygx@fxxh.org.cn


详细信息请见:第九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4) 第二轮通知


组织机构简介:

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始建于2005年, 2012年获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15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0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教育部新工科专业,2021年获批专业博士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方向),2022年深大教务部本科专业评估排名全校第一,广东省第二。深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现隶属医学部,经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教师65人,来自海内外著名高校,其中包括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国家级青年专家8人、广东省珠江青年学者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并聘任多名企业专家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学院现有教学科研实验室8845平方米,包括1个国家级平台1个,3个省级平台,4个市级平台,1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