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测天仪器”有哪些?聊聊我国古代的天文气象观测!

导读:我国的天文气象观测历史源远流长,但各位读者是否了解我国古代的“测天仪器”有哪些?古代观象机构的演化脉络、发展特征是什么?观象机构发展又有哪些内外动因?

我国的天文气象观测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观象机构的名称、职官品秩、职掌范围都在不断变化,但总体上一脉相承——主要以观测星象、气象、物候,制定历法、安排农事等为基本职能,体现了古老的东方智慧和优秀的中华文明。

那么,我国古代的“测天仪器”有哪些?古代观象机构的演化脉络、发展特征是什么?观象机构发展又有哪些内外动因?

风雨之变,“古代科技”可观可测

我国古代的“测天仪器”有许多,气象仪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测风仪。


“测天仪器”有哪些?聊聊我国古代的天文气象观测!

鸾凤风向器 图片来源: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风的观测在古人的气象观测中独具地位。《淮南子·天文训》中对风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就有记述,这是因为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有着明显的四季风向变化规律。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风”的记载,象形文字“鳳”即为风,“鳳鸟飞翔,鼓翅成风”,是古人早期推测风之成因。后来风向研究一直在发展,《吕氏春秋》中提到了“何谓八风”,发展出来八种风向。唐代,李淳风进一步把风向明确定为24个,也进一步描述了风力等级。

风向器制造由来已久,铜凤凰、相风乌、伣、綄、羽占等测风器形态多变。“伣”是迄今为止记载最早的风向器,“伣”与“候风之羽”“綄”“五两”“八两”等类似,在长杆上系上帛条或乌羽,通过布条和羽毛飘动的方向判定风向。测风仪器最为精致的还是铜凤凰。据《三辅黄图》卷二《建章宫》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的建章宫上,立有铜质凤凰造型的测风仪,称“铜凤凰”。相风乌也是利用铜铁和木头所制作的鸟形测风器,后来相风铜乌改进为相风木乌、相风铁乌,更轻便好用。

此外,古人对于湿度和天气变化也有深入观察,并制作了湿度测定仪器,如《淮南子》“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之”,《论衡》“天且雨,琴弦缓”。

一脉相承,古代观象机构几经变迁

古人通过观察季节和总结节气物候,结合天文历法,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足见天文历法对气象规律总结、预测天气变化的重要性。在古代,观象机构是对天文、气象等天象的综合观察机构,其演化也是历尽辗转变迁,但都在统治都城有所设置。

 “测天仪器”有哪些?聊聊我国古代的天文气象观测!

中国古代雨量器 图片来源: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古代观象机构拥有其内在发展脉络和独具特色的风格。首先,古代观象机构的建制是不断完善的。从夏商周到明清,千百年来,观象机构的名称设置、职官品秩、职掌范围都在不断变化,但终究都朝着日益健全的方向努力。秦灭六国后,古代观象机构有了统一专业的组织建制。汉朝时期,观象机构基本功能逐渐成形,出现了专门从事观象和专测工作的天文官员。唐代,观象机构所属官员最多可达千余人,机构分化细致,分工明确。宋代观象机构分类部门增加,下属部门更详细。元朝则以司天台、回回司天台和太史院为国家观象机构,体制齐全,人才荟萃,分类合理,安排得当。明代的观象机构名称多次变更,最终确立为钦天监。清代机构则沿袭明代旧制,在此范围内增设部分官职。

 “测天仪器”有哪些?聊聊我国古代的天文气象观测!

中国古代观测气象机构 图片来源:河南卫视

其次,古代观象机构在人员设置上具有相对单一性。在古代,从事天文气象的官职人员受历代帝王所重视。因为天文气象类人才是观象机构得以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观测机构人员选择把控严格,但来源较为单一。

再者,古代观象机构功能多元,观测内容丰富。先秦时期,观象机构中观测天文的职能较为凸显。到秦汉时期,逐渐出现了观象人员,但总体上仍然是以编写历书为主要任务。北魏时期,开设了明确的观象机构教育功能。唐代观象机构扩大,摆脱了宗教。明清时期,观象机构继承前代,在天文气象方面仔细观测,在教学方面也招收天文生,下设分科展开教学。中国古代观象机构在承担观云、望天、制历等基本职能外,还要承担编写历书、研制天文气象观测仪器、开展天文气象教育等功能。

此外,古代观测机构的仪器发展相对缓慢。先秦时期主要依靠经验或直接观测天气现象、记录总结物候特征变化。汉唐以来,逐渐走向实验仪器观测的时代,出现了测风、测湿、测雨、测雪等各种仪器。但是气象观测仪器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仍然创制有限,多为沿袭上一代。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传教,并将西方的气象观测仪器带到中国,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

政治与经济,古代观象机构发展动因

从中国古代观象机构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出发,不难看出观象机构发展的动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政治——统治者需求,二是经济——农业生产。

 “测天仪器”有哪些?聊聊我国古代的天文气象观测!

图为“风”字的演变,从左至右分别为——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图片来源:历史文献资料

从秦至清,两千余年,封建统治阶级重视天文气象变化,所以观象机构不仅关注人民生产生活所需,还关注国家基本运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使得观象机构对于观天、制历、授时等天文气象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需要根据节气物候的变化,顺应天时,掌握农时,保障收成。观象机构发挥着天时预测、农事指导的重要作用,而农业的稳定发展也反作用于国家稳定。

我国古代观象机构虽然存在人员单一等问题,但是在组织建制、功能作用等方面也呈现出积极发展的一面,形成了“相风乌”等精巧仪器和“二十四节气”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于:中国气象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我国的天文气象观测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观象机构的名称、职官品秩、职掌范围都在不断变化,但总体上一脉相承——主要以观测星象、气象、物候,制定历法、安排农事等为基本职能,体现了古老的东方智慧和优秀的中华文明。

那么,我国古代的“测天仪器”有哪些?古代观象机构的演化脉络、发展特征是什么?观象机构发展又有哪些内外动因?

风雨之变,“古代科技”可观可测

我国古代的“测天仪器”有许多,气象仪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测风仪。


“测天仪器”有哪些?聊聊我国古代的天文气象观测!

鸾凤风向器 图片来源: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风的观测在古人的气象观测中独具地位。《淮南子·天文训》中对风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就有记述,这是因为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有着明显的四季风向变化规律。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风”的记载,象形文字“鳳”即为风,“鳳鸟飞翔,鼓翅成风”,是古人早期推测风之成因。后来风向研究一直在发展,《吕氏春秋》中提到了“何谓八风”,发展出来八种风向。唐代,李淳风进一步把风向明确定为24个,也进一步描述了风力等级。

风向器制造由来已久,铜凤凰、相风乌、伣、綄、羽占等测风器形态多变。“伣”是迄今为止记载最早的风向器,“伣”与“候风之羽”“綄”“五两”“八两”等类似,在长杆上系上帛条或乌羽,通过布条和羽毛飘动的方向判定风向。测风仪器最为精致的还是铜凤凰。据《三辅黄图》卷二《建章宫》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的建章宫上,立有铜质凤凰造型的测风仪,称“铜凤凰”。相风乌也是利用铜铁和木头所制作的鸟形测风器,后来相风铜乌改进为相风木乌、相风铁乌,更轻便好用。

此外,古人对于湿度和天气变化也有深入观察,并制作了湿度测定仪器,如《淮南子》“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之”,《论衡》“天且雨,琴弦缓”。

一脉相承,古代观象机构几经变迁

古人通过观察季节和总结节气物候,结合天文历法,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足见天文历法对气象规律总结、预测天气变化的重要性。在古代,观象机构是对天文、气象等天象的综合观察机构,其演化也是历尽辗转变迁,但都在统治都城有所设置。

 “测天仪器”有哪些?聊聊我国古代的天文气象观测!

中国古代雨量器 图片来源: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古代观象机构拥有其内在发展脉络和独具特色的风格。首先,古代观象机构的建制是不断完善的。从夏商周到明清,千百年来,观象机构的名称设置、职官品秩、职掌范围都在不断变化,但终究都朝着日益健全的方向努力。秦灭六国后,古代观象机构有了统一专业的组织建制。汉朝时期,观象机构基本功能逐渐成形,出现了专门从事观象和专测工作的天文官员。唐代,观象机构所属官员最多可达千余人,机构分化细致,分工明确。宋代观象机构分类部门增加,下属部门更详细。元朝则以司天台、回回司天台和太史院为国家观象机构,体制齐全,人才荟萃,分类合理,安排得当。明代的观象机构名称多次变更,最终确立为钦天监。清代机构则沿袭明代旧制,在此范围内增设部分官职。

 “测天仪器”有哪些?聊聊我国古代的天文气象观测!

中国古代观测气象机构 图片来源:河南卫视

其次,古代观象机构在人员设置上具有相对单一性。在古代,从事天文气象的官职人员受历代帝王所重视。因为天文气象类人才是观象机构得以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观测机构人员选择把控严格,但来源较为单一。

再者,古代观象机构功能多元,观测内容丰富。先秦时期,观象机构中观测天文的职能较为凸显。到秦汉时期,逐渐出现了观象人员,但总体上仍然是以编写历书为主要任务。北魏时期,开设了明确的观象机构教育功能。唐代观象机构扩大,摆脱了宗教。明清时期,观象机构继承前代,在天文气象方面仔细观测,在教学方面也招收天文生,下设分科展开教学。中国古代观象机构在承担观云、望天、制历等基本职能外,还要承担编写历书、研制天文气象观测仪器、开展天文气象教育等功能。

此外,古代观测机构的仪器发展相对缓慢。先秦时期主要依靠经验或直接观测天气现象、记录总结物候特征变化。汉唐以来,逐渐走向实验仪器观测的时代,出现了测风、测湿、测雨、测雪等各种仪器。但是气象观测仪器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仍然创制有限,多为沿袭上一代。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传教,并将西方的气象观测仪器带到中国,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

政治与经济,古代观象机构发展动因

从中国古代观象机构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出发,不难看出观象机构发展的动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政治——统治者需求,二是经济——农业生产。

 “测天仪器”有哪些?聊聊我国古代的天文气象观测!

图为“风”字的演变,从左至右分别为——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图片来源:历史文献资料

从秦至清,两千余年,封建统治阶级重视天文气象变化,所以观象机构不仅关注人民生产生活所需,还关注国家基本运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使得观象机构对于观天、制历、授时等天文气象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需要根据节气物候的变化,顺应天时,掌握农时,保障收成。观象机构发挥着天时预测、农事指导的重要作用,而农业的稳定发展也反作用于国家稳定。

我国古代观象机构虽然存在人员单一等问题,但是在组织建制、功能作用等方面也呈现出积极发展的一面,形成了“相风乌”等精巧仪器和“二十四节气”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