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
北京工业大学
高温(1000℃~1500℃以上)环境是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在进行热处理、烧结、热加工等制备过程中结构演变的主要条件,也是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部件长期服役条件之一。扫描电镜原位高温成像方法的突破,能够从纳米到宏观尺度深入、全面、准确的研究材料在高温条件下微观结构的演变过程。是优化材料制备工艺、质量检测、服役寿命评估、安全性评价重要的科学手段。 报告将介绍基于扫描电镜原位高温(1000℃~1500℃)成像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并分享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的部分成果。
电极材料的性能衰退机制普遍认为是一种电化学-力学耦合行为,研究人员已经认识到必须深入研究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动态微结构与性能的演变过程,深刻理解二者的关联机制,才能为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优化提供参考。原位电子显微学包括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因其实时,动态观察的优势,可以作为理想手段在来精确表征电极材料实时的应力诱导微裂纹的演变过程、充放电机制,进而揭示性能优化的内在机理。 本报告将介绍利用原子层沉积(ALD)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界面的改性和利用原位电子显微学揭示不同正负极材料在实际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微结构演变以及电化学-力学行为的研究结果。
高温(1000℃以上)和受力环境是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等在进行热处理、烧结、制备过程中结构演变的主要条件,也是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部件长期服役条件之一。扫描电镜原位高温-拉伸-成像一体化方法的突破,能够从纳米到宏观尺度深入、全面、准确的研究材料在高温受力条件下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间的定量化关系。是优化材料制备工艺、质量检测、服役寿命评估、安全性评价重要的科学手段。 报告将介绍由张泽院士主持并于2019年完成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针对若干国家战略需求材料使役条件下性能与显微结构间关系的原位研究系统”中基于扫描电镜原位高温-拉伸-成像仪器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在镍基高温合金研究中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