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研究新模型——类器官和肿瘤类器官

2009年荷兰Clevers团队成功将成体干细胞培养成为小肠的隐窝和绒毛结构,首次证实干细胞能够形成类器官。2011年又第一次报道了人源的肿瘤类器官, 成功建立肠腺瘤类器官模型, 从此开启了医药研究新模型——类器官和肿瘤类器官的快速发展。 2014年Lancaster在《Science》上发表综述,将类器官(Organoids)明确定义为: “以干细胞或器官祖细胞为原料,经过体外培养,能发生细胞分化及谱系定向,即自组装为器官样结构的细胞群。“ 相比于传统的细胞系和PDX模型,它具有拟合度高、培养周期短、传代稳定等优势。患者衍生的肿瘤类器官(Patient-derived tumour organoids,PDTOs, PDO):是由专门设计的培养系统让人源肿瘤细胞(活手术组织、活检、CTC)在一定培养条件下聚集自组装成具有三维结构的类器官组织。其空间组织结构与器官相似,并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组织能力, 可以复制原始肿瘤的重要特征,可用于大规模的药物筛查,有助于癌症的个性化治疗。类器官技术更是在2013年和2017年分别被Science和Nature Methods杂志评为年度十大进展和突破之一。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类器官和肿瘤类器官研究进展,特别是肿瘤类器官在临床精准施治中的应用。类器官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介绍了我们团队研究工作的相关进展和开展的临床应用研究。介绍了器官芯片和类器官芯片研究进展和我们的研究成果。

720 2021-09-06
投诉
评论(0)
暂无数据
去评论
0
4
查看ta

×

×

恐怖血腥 涉黄涉政 色情低俗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