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纸破强定仪

仪器信息网纸破强定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纸破强定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纸破强定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纸破强定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纸破强定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纸破强定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纸破强定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纸破强定仪相关的资讯

  • 碲锌镉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研制与突破——访“朱良漪奖”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查钢强
    朱良漪,原机械部国家仪表总局副局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名誉理事长,是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领域最早的开拓者,影响中国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行业发展的奠基人。为纪念朱良漪先生矢志不渝推动我国分析仪器事业发展的精神,以及激发企业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分析仪器的创新工作中,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承办执行了“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共分为“创新成果奖”和“青年创新奖”两个奖项。  “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的设立不只是对朱老的怀念与敬意,更是对分析仪器创新精神的坚守与传承。自2017年举办至今,“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已成功颁发四届,先后有12项分析仪器创新成果、14位青年创新科学家获奖。  2021年度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已经完成评审,最终获奖结果即将揭晓公布。在此之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与仪器信息网将联合走访 “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 往届获得者,倾听了解他们在获奖之后的新成就与新感受。西北工业大学 查钢强教授  2019年,西北工业大学查钢强教授荣获该年度“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之“青年创新奖”。 而据了解,查钢强教授研发了4英寸碲锌镉晶体生产技术,开发了针对大尺寸碲锌镉晶体特性的多项生产及加工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制的碲锌镉探测器采用了自行研制的ASIC电路,提高了探测器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其研制的碲锌镉探测器,解决了目前国内市场上固体探测器的缺陷,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碲锌镉探测器的空白,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借此机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与仪器信息网共同采访了查钢强教授。  Q: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  查钢强:我是从2001年开始进入这一研究领域,师从介万奇教授,从事碲锌镉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相关研究。2007年我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聚焦这个研究领域,直到现在。  我本人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物理与器件的基础研究,重点是化合物半导体碲锌镉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在低成本碲锌镉材料制备、晶体加工处理与质量评价、缺陷调控与性能表征、器件设计与制备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民机科研项目、装发军用电子元器件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21年非常荣幸地获得了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Q:自2019年获奖后,您又取得了哪些新的科研成就?  查钢强:获奖后,我在新型碲锌镉探辐射探测与成像器件领域持续深耕,开发出基于碲锌镉探测器的全身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和便携式伽马相机。  该研究揭示了碲锌镉晶体中深能级缺陷的浓度、电离能、俘获截面、缺陷类型,以及其对光子计数X射线探测器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大剂量X射线下碲锌镉探测器的载流子浓度分布、内电场分布以及载流子的输运行为,以及光子计数探测器极化效应的本质。揭示了探测器电极结构对电荷串扰效应的影响规律,并开发出复杂电极结构的器件制备工艺,设计开发出高密度小像素碲锌镉X射线光子计数探测器。  基于多能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理论,开发出多能谱成像算法。通过矫正补偿由电子不完全收集、散射、堆积等引起的能区信号串扰问题,结合X射线K边缘过滤技术和非线矫正方法,实现了多能谱成像和高精度物质分解。设计开发出基于碲锌镉光子计数探测器的双能X射线全身骨密度仪,通过弓形扫描,具备进行生物体内骨骼、脂肪、肌肉等组织的深度、密度、体积等参数快速采集和显微成像能力,实现CdZnTe光子计数探测器的实际应用。  Q:“十四五”开局,对于您的科研创新提出了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  查钢强:针对国外巨头对新型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的投入和行业布局的垄断,以及我们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性能高端医疗器械的迫切需求,对我们从事相关核心关键部件的科研团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一方面继续优化我们的碲锌镉探测,尤其是在相关成像算法和系统集成方面 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整机厂商的联合,开发出基于核心探测器的高端医疗器械,并进行工程化和产业化。  Q:您对于分会的工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需要哪些后续的支持与合作?  查钢强:希望分会积极梳理相关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推动共性技术的研讨交流和相关专业人才的推荐。  Q:作为“朱良漪青年创新奖”获得者,请对行业和同行给予一些建议与祝福?  查钢强:我建议仪器行业从业者加强应用技术开发和交流合作,希望咱们国产仪器行业尽快自立自强。
  • 强强联手,当分子诊断遇上POCT
    p   分子诊断作为技术含量最高的IVD细分领域,近年来以黑马之姿迅速占领市场。另一边,POCT凭借即时检验的特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的快速发展。当分子诊断遇上POCT,这意味着基因检测也能够拥有即时检验的特点,同时也意味着分子诊断POCT需要克服更加高的技术壁垒。 /p p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分子诊断POCT,第四届中国先进分子诊断技术与应用论坛(2018年5月26-27日,武汉)特设分子诊断POCT专题,将目光聚焦在分子诊断POCT的现状、技术难点、临床应用以及发展趋势,为您揭开分子诊断POCT的神秘面纱。 /p p img width=" 1001" height=" 260" title=" 图片1.jpg" style=" width: 668px height: 174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4418b1e8-dcd7-476e-81ce-cb5c19e5eba5.jpg" / /p p    strong 分子诊断POCT的现状和质量监控 /strong /p p   POCT目前主要应用于生化和免疫诊断,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以及高效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结合时下最火热的精准医学、个体化诊疗等概念,使得分子诊断POCT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国际巨头如DANAHER、ROCHE、BIOMERIEUX、ABBOTT等纷纷发力分子诊断,而国内POCT的龙头企业万孚生物也投资了POCT分子诊断公司Atlas Genetics。业内人士普遍关注分子诊断POCT的现状以及产品的质量监控,为此我们也邀请到了康熙雄主任与大家分享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康主任是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院士体检专家、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导,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分会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第六届理理事会常务理理事、现场快速检测(POCT)分委员会会长,主编著作30余部,撰写论文200余篇,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承担国家863,973等课题数项,相信大家也能从康主任的演讲中获益匪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231" height=" 232" title=" 1.jpg" style=" width: 186px height: 17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39286ff6-6514-4321-a7de-3e08c52ca29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康熙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 /p p    strong 分子诊断POCT的技术挑战 /strong /p p   分子诊断POCT的技术壁垒高,如何让一台便携式仪器缩短时间做到样品处理与分析,是各位技术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只有技术领先,企业才能掌握主动权,赢得市场。微流控芯片技术是集成生物、化学、光学、机械、数字电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交叉前沿技术,被广泛应用与分子诊断POCT。也有人认为一块小小的微流控芯片就是POCT,为此我们也特别邀请武汉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刘威教授,刘教授长期从事微流控芯片以及医疗仪器的研究。成功开发了基于微流芯片的全自动荧光分析仪,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显微荧光成像分析仪,聚合酶链扩增仪等精密分析仪器,为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他将在会上与我们分享他在微流控芯片研究中的经验与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232" height=" 231" title=" 2.jpg" style=" width: 159px height: 16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16b7914f-accd-4faa-91b0-30224fa85b9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刘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p p   同时我们还邀请了王加义教授,王教授是中国医疗器械协会体外诊断分会理事、中国医院管理协会POCT分会常委、POCT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检测与体外诊断技术,共获30余项发明专利,参与制定国家“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他将为大家分析分子诊断POCT的科学与技术体系以及十三五分子诊断POCT创新与发展重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230" height=" 232" title=" 3.jpg" style=" width: 147px height: 157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2d98e2bd-4418-43f8-9653-f79a69ba8fa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王加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p p    strong 分子诊断POCT在临床应用上的前景和挑战 /strong /p p   在许多情况下,POCT处在医疗干预第一线,能够增强医生诊疗效率,提升患者满意度。然而POCT应用于临床检测仍有许多问题,如检测成本较常规检测方法高,不规范使用较为普遍。那么分子诊断POCT在临床应用上的前景和挑战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邀请到了西北大学崔亚丽教授,崔教授也是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纳米生物医学检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担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POCT分委会常务委员,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课题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3项,她将就如上话题与大家讨论和分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309d3d0e-1e39-4539-a640-1ebe4ea383b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崔亚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 /p p   以上重磅嘉宾将于2018年5月26-27日,在武汉光谷城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先进分子诊断技术与应用论坛上就以上内容做精彩分享!除了分子诊断POCT专题,我们还有高通量测序和液体活检专题,同时还有更多大咖会在会上与您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技术,这场盛会,您不能错过! /p p   限时优惠 /p p   5月18日中午12:00前预注册即可抢占免费入场名额(最后20席),点击:https://g.eqxiu.com/s/TCzaVPEC,查看详细议程及注册!席位有限,欲报从速! /p p   另外,也可付费参与,福利包括: /p p   入场券、两晚指定酒店住宿、两天午餐、茶歇、会议所有PPT分享、会刊资料 /p p & nbsp /p
  • 加快突破核心技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两院院士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培养世界一流的遥感人才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真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了。“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更为我的教学和科研指明了方向。近十年来,我和团队策划参与了不少国家重大专项研究,持续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创新,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这些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在诸多条件受限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数学和过程控制方法,产出了多项科研成果,并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截至2020年,我国在轨服务的北斗卫星共45颗,我国空间和地面基础设施均已具备较为完善的导航服务能力,已经基本形成了北斗产业应用体系。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我国卫星遥感从无到有、从好用到用好,可以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特别是无人机遥感、地面移动测量遥感,为国家服务。接下来,我们要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推动通信、导航、遥感卫星“一体化”组网,把人工智能送上天,让天上有对地观测的“大脑”“慧眼”。下一步我国计划发射的“珞珈二号”“珞珈三号”卫星就要做相关测试,随后我们还将发射“东方慧眼”系列卫星。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5G或6G网络,拿着手机“玩”卫星。所以,遥感作为一门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是世界各大国争夺全球乃至太空信息控制权的战略性制高点,已成为顶尖科技的竞技场。我国遥感科技的发展必须坚持自主、独立、安全、可控的原则,其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全链路遥感知识、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遥感人才。武汉大学面向国家需求和新工科改革,创新并实践了面向国家需求的世界一流遥感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学校自主设置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点,并于今年正式列入国家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目录。我和团队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遥感科技报国、造福人民和服务社会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创建了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师资队伍、引领示范的课程体系、填补空白的教材体系、科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五位一体”的世界一流遥感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我们依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科研平台、大型卫星地面接收站和两个卫星定标场,以遥感的理论、方法、应用为主线,构建涉及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精密仪器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实践课程体系,系统培养学生从传感器制造、卫星设计,到快准灵、智能化的遥感应用系统研制,全面支持全链路遥感教学、多学科交叉综合人才培养,创新了科研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模式。武汉大学遥感团队将面向国家需求和新工科改革,砥砺前行,不断创新遥感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世界一流遥感人才,为把我国建成遥感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让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强国引擎戴琼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实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全面擘画了党和国家未来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报告充分肯定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事业要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战略,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根基,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国际先导性科研布局、坚持颠覆性原始创新。以颠覆性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研究团队(以下简称团队)长期致力于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引擎。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之一,然而基于电子计算的算力发展速度受限于摩尔规律,已经无法满足未来智能社会发展的算力需要。团队研制的人工智能光电芯片,在国际上首次以光速完成人工智能任务,突破了传统电子计算长时延、高功耗等瓶颈,样片算力相对于顶级电子芯片提升10倍,能耗降低10倍。未来,该芯片算力有望提升3个数量级,能耗下降6个数量级,带动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实现颠覆性突破,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赋能万业,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就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团队始终秉持“理学思维融合工科实践,交叉领域践行原始创新”的科研理念,从2017年第一代介观全脑显微仪器RUSH诞生,到2018年第二代RUSH仪器优化,再到2021年自主研制的扫描光场显微镜DAOSLIMIT,为生命科学观测打开了全新视野。不久前,团队研发的元成像超级像感器相关成果在《自然》发表,该成果攻克了超精细光场感知与超精细光场融合两大核心技术,为解决光学像差这一百年难题开辟了新路径,元成像超级像感器也将应用于天文观测、生物成像、医疗诊断、移动终端、工业检测、安防监控等领域。团队始终以颠覆性研究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在新时代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的背景下,必须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团队提出了多维多尺度光场智能成像理论,并基于片上非相干光孔径合成原理研制了“时—空—角”自适应融合的光场智能成像芯片,该芯片有望实现大规模高速高分辨率巡天观测和低轨高速运动卫星跟踪监视,服务于“边海空天”安防事业。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团队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目标,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雄关跃马过,劲风正起帆。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牢记“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为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记者华凌整理)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贡献力量王成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提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我也特别关注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与“能源”相关的问题,并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报告中可以深切体会到我们党对于在能源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在电力能源领域长期从事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我由衷地感到使命在身,责任重大。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随着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快速提升,无论是输电系统还是配电系统,其结构形态、运行方式、市场机制都将发生深刻变革,我们电力系统研究者将面临一系列重大技术挑战,我们需要加倍努力,使研究成果能够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镇,也承担着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的重大使命。组织好多学科协同攻关,产出高水平成果,培养高水平人才,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以下三方面,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贡献力量。一是以高水平科研推动能源技术革新。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天津大学成为我国首批建设的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之一,其目的就是支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电力系统储能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在平台建设中,我们汇聚了天津大学电化学、新材料、氢能、智能电网和储能经济与政策领域的优势力量,打造了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希望产出一批能够解决储能产业“卡脖子”问题的技术,同时培养一批行业和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二是以新理念新机制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我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决心和信心。在能源领域,新技术、新理念、新机制是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三驾马车”。智慧能源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按能源类型独立建设、运营能源电力系统的模式,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联互通、梯级互补利用、智慧化运行,是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天津大学在电气、环境、建筑等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目前正在新理念带动下,形成能源领域的“大团队”,从研究人员队伍上打破传统理念,在共同承担重大研究任务,共同攻关重大问题,共同服务社会的基础上,推动技术、理念和机制的不断革新。三是以高水平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天津大学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的积极倡导者,2017年提出新工科“天大行动”,实施“产联学”和“跨中融”人才培养模式。瞄准国家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利用专业科研优势,首先根据我们学院的学科特点,将信息类学科与能源电力类学科融合,2019年成立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该专业已经被教育部认定为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面对储能产业人才培养的重大需求,天津大学结合电力、化工、材料、机械等相关学科的特色,成立了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新增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天津大学也获批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建设高校,希望通过产教协同为国家培养更多未来能源领域的优秀人才。(记者陈曦整理)把国之所需、企之所能、己之所长结合起来饶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首席科学家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南方电网公司坚持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之路,在推进能源强国建设中奋勇前行,先后建成投运了世界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世界首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世界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等。从±500kV到±800kV、从直流、柔性直流,再到推动直流技术进入特高压柔性直流新阶段,我们不断攀登,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交直流混联电网,各项运行指标走在前列,牢牢站在了世界直流技术和工程实践发展的前沿。发展不停,创新不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一方面,要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有力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我们将全面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数字电网、新型储能、电碳耦合等领域,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强化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攻关,重点关注新能源全面可观可测可控技术、多时间尺度电力电量平衡技术、新型电力系统惯量评估及频率运行控制技术、高度电力电子化系统的谐波及振荡抑制技术、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全景仿真技术、电力电子变流设备构网型控制技术、规模化储能应用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营造开放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努力成为产业链“链主”、创新链“链长”企业,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领军企业。另一方面,要培养集聚一大批一流创新人才,加快建成能源领域一流创新人才高地。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南方电网正处于勇立时代潮头,为国家发展建功立业的最好时期,我们必须主动担负时代使命,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人才和机制双峰并立,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创新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具有世界一流企业特征的人才发展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在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特高压直流和柔性直流输电、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电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行业关键技术及业务领域打造网省两级人才高地,加快形成人才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参与创新的人越多,成功的机会就越多。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需要我们大批的科技人员百折不挠、十年磨一剑,需要一代代人以“国之大者”为引领,真正把国之所需、企之所能、己之所长结合起来,用创新实践诠释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柏连阳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新华社发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统揽科技事业发展全局,不断探索规律、深化认识,对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指明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方向,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技创新又有了新论断、新阐释、新部署,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再次提升到新高度。报告在论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时,提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一直以来,我们牢记科研使命,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勇担当、善作为,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上破难题、攀高峰,在民族种业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上补短板、强优势。过去十年,我们在种业重大技术创新和重点科研平台上取得一系列突破:超级杂交水稻攻关实现第四期每公顷15.0吨目标;第三代杂交水稻实现了双季稻亩产1603.9公斤的世界纪录,入选2021年度全球十大工程成就;镉低积累水稻研究,在国际上实现“三个率先”,系列品种有望明年通过国家审定。过去十年,我们的平台建设更加夯实。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后,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水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为我们正在建设的聚焦种业创新的岳麓山实验室打下了良好基础。为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农业领域全体科研人员都在积极奋斗。以我研究的农作物主要病虫草、有害生物防控领域为例,过去十年,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增产,保障丰富农产品供应的基础上,农药使用量下降了20%。国家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6%,比十年前提高30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主要病虫草害的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2%,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未来,立足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我们要着力培育一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研创一流农业科技成果,打造一流农业科研单位,坚决扛牢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切实提高“粮头食尾”科技创新能力,始终把根扎在试验田,把心用在科研创新上,为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我们计划,着力健全人才竞争协作机制,力争在5年内培育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200人左右;耐盐碱水稻大面积示范田稳定在亩产300公斤以上,释放全国1亿亩左右宜稻盐碱地粮食产能3000万吨;再生稻和稻油协同核心品种配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支撑湖南粮油产能提升20%以上。在优化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上,我们将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数字院所,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争取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专项投入上取得较大突破。我们还将在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推动建设洞庭湖生态区综合试验基地,加快市州分院和地方特色产业研究院建设,全力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将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建成创新能力强,成果产出多,服务产业好,体制机制优的一流农业科研机构。
  • 两院院士谈:加快突破核心技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本期特刊邀请两院院士撰文,畅谈学习体会,并分享他们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各自科研领域所作出的努力。培养世界一流的遥感人才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真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了。“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更为我的教学和科研指明了方向。近十年来,我和团队策划参与了不少国家重大专项研究,持续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创新,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这些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在诸多条件受限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数学和过程控制方法,产出了多项科研成果,并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截至2020年,我国在轨服务的北斗卫星共45颗,我国空间和地面基础设施均已具备较为完善的导航服务能力,已经基本形成了北斗产业应用体系。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我国卫星遥感从无到有、从好用到用好,可以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特别是无人机遥感、地面移动测量遥感,为国家服务。接下来,我们要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推动通信、导航、遥感卫星“一体化”组网,把人工智能送上天,让天上有对地观测的“大脑”“慧眼”。下一步我国计划发射的“珞珈二号”“珞珈三号”卫星就要做相关测试,随后我们还将发射“东方慧眼”系列卫星。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5G或6G网络,拿着手机“玩”卫星。所以,遥感作为一门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是世界各大国争夺全球乃至太空信息控制权的战略性制高点,已成为顶尖科技的竞技场。我国遥感科技的发展必须坚持自主、独立、安全、可控的原则,其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全链路遥感知识、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遥感人才。武汉大学面向国家需求和新工科改革,创新并实践了面向国家需求的世界一流遥感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学校自主设置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点,并于今年正式列入国家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目录。我和团队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遥感科技报国、造福人民和服务社会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创建了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师资队伍、引领示范的课程体系、填补空白的教材体系、科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五位一体”的世界一流遥感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我们依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科研平台、大型卫星地面接收站和两个卫星定标场,以遥感的理论、方法、应用为主线,构建涉及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精密仪器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实践课程体系,系统培养学生从传感器制造、卫星设计,到快准灵、智能化的遥感应用系统研制,全面支持全链路遥感教学、多学科交叉综合人才培养,创新了科研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模式。武汉大学遥感团队将面向国家需求和新工科改革,砥砺前行,不断创新遥感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世界一流遥感人才,为把我国建成遥感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记者吴纯新整理)让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强国引擎戴琼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实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全面擘画了党和国家未来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报告充分肯定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事业要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战略,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根基,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国际先导性科研布局、坚持颠覆性原始创新。以颠覆性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研究团队(以下简称团队)长期致力于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引擎。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之一,然而基于电子计算的算力发展速度受限于摩尔规律,已经无法满足未来智能社会发展的算力需要。团队研制的人工智能光电芯片,在国际上首次以光速完成人工智能任务,突破了传统电子计算长时延、高功耗等瓶颈,样片算力相对于顶级电子芯片提升10倍,能耗降低10倍。未来,该芯片算力有望提升3个数量级,能耗下降6个数量级,带动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实现颠覆性突破,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赋能万业,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就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团队始终秉持“理学思维融合工科实践,交叉领域践行原始创新”的科研理念,从2017年第一代介观全脑显微仪器RUSH诞生,到2018年第二代RUSH仪器优化,再到2021年自主研制的扫描光场显微镜DAOSLIMIT,为生命科学观测打开了全新视野。不久前,团队研发的元成像超级像感器相关成果在《自然》发表,该成果攻克了超精细光场感知与超精细光场融合两大核心技术,为解决光学像差这一百年难题开辟了新路径,元成像超级像感器也将应用于天文观测、生物成像、医疗诊断、移动终端、工业检测、安防监控等领域。团队始终以颠覆性研究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在新时代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的背景下,必须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团队提出了多维多尺度光场智能成像理论,并基于片上非相干光孔径合成原理研制了“时—空—角”自适应融合的光场智能成像芯片,该芯片有望实现大规模高速高分辨率巡天观测和低轨高速运动卫星跟踪监视,服务于“边海空天”安防事业。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团队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目标,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雄关跃马过,劲风正起帆。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牢记“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为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记者华凌整理)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贡献力量王成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提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我也特别关注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与“能源”相关的问题,并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报告中可以深切体会到我们党对于在能源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在电力能源领域长期从事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我由衷地感到使命在身,责任重大。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随着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快速提升,无论是输电系统还是配电系统,其结构形态、运行方式、市场机制都将发生深刻变革,我们电力系统研究者将面临一系列重大技术挑战,我们需要加倍努力,使研究成果能够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镇,也承担着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的重大使命。组织好多学科协同攻关,产出高水平成果,培养高水平人才,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以下三方面,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贡献力量。一是以高水平科研推动能源技术革新。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天津大学成为我国首批建设的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之一,其目的就是支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电力系统储能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在平台建设中,我们汇聚了天津大学电化学、新材料、氢能、智能电网和储能经济与政策领域的优势力量,打造了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希望产出一批能够解决储能产业“卡脖子”问题的技术,同时培养一批行业和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二是以新理念新机制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我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决心和信心。在能源领域,新技术、新理念、新机制是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三驾马车”。智慧能源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按能源类型独立建设、运营能源电力系统的模式,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联互通、梯级互补利用、智慧化运行,是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天津大学在电气、环境、建筑等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目前正在新理念带动下,形成能源领域的“大团队”,从研究人员队伍上打破传统理念,在共同承担重大研究任务,共同攻关重大问题,共同服务社会的基础上,推动技术、理念和机制的不断革新。三是以高水平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天津大学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的积极倡导者,2017年提出新工科“天大行动”,实施“产联学”和“跨中融”人才培养模式。瞄准国家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利用专业科研优势,首先根据我们学院的学科特点,将信息类学科与能源电力类学科融合,2019年成立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该专业已经被教育部认定为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面对储能产业人才培养的重大需求,天津大学结合电力、化工、材料、机械等相关学科的特色,成立了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新增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天津大学也获批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建设高校,希望通过产教协同为国家培养更多未来能源领域的优秀人才。(记者陈曦整理)把国之所需、企之所能、己之所长结合起来饶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首席科学家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南方电网公司坚持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之路,在推进能源强国建设中奋勇前行,先后建成投运了世界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世界首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世界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等。从±500kV到±800kV、从直流、柔性直流,再到推动直流技术进入特高压柔性直流新阶段,我们不断攀登,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交直流混联电网,各项运行指标走在前列,牢牢站在了世界直流技术和工程实践发展的前沿。发展不停,创新不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一方面,要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有力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我们将全面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数字电网、新型储能、电碳耦合等领域,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强化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攻关,重点关注新能源全面可观可测可控技术、多时间尺度电力电量平衡技术、新型电力系统惯量评估及频率运行控制技术、高度电力电子化系统的谐波及振荡抑制技术、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全景仿真技术、电力电子变流设备构网型控制技术、规模化储能应用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营造开放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努力成为产业链“链主”、创新链“链长”企业,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领军企业。另一方面,要培养集聚一大批一流创新人才,加快建成能源领域一流创新人才高地。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南方电网正处于勇立时代潮头,为国家发展建功立业的最好时期,我们必须主动担负时代使命,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人才和机制双峰并立,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创新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具有世界一流企业特征的人才发展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在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特高压直流和柔性直流输电、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电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行业关键技术及业务领域打造网省两级人才高地,加快形成人才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参与创新的人越多,成功的机会就越多。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需要我们大批的科技人员百折不挠、十年磨一剑,需要一代代人以“国之大者”为引领,真正把国之所需、企之所能、己之所长结合起来,用创新实践诠释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柏连阳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新华社发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统揽科技事业发展全局,不断探索规律、深化认识,对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指明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方向,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技创新又有了新论断、新阐释、新部署,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再次提升到新高度。报告在论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时,提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一直以来,我们牢记科研使命,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勇担当、善作为,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上破难题、攀高峰,在民族种业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上补短板、强优势。过去十年,我们在种业重大技术创新和重点科研平台上取得一系列突破:超级杂交水稻攻关实现第四期每公顷15.0吨目标;第三代杂交水稻实现了双季稻亩产1603.9公斤的世界纪录,入选2021年度全球十大工程成就;镉低积累水稻研究,在国际上实现“三个率先”,系列品种有望明年通过国家审定。过去十年,我们的平台建设更加夯实。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后,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水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为我们正在建设的聚焦种业创新的岳麓山实验室打下了良好基础。为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农业领域全体科研人员都在积极奋斗。以我研究的农作物主要病虫草、有害生物防控领域为例,过去十年,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增产,保障丰富农产品供应的基础上,农药使用量下降了20%。国家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6%,比十年前提高30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主要病虫草害的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2%,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未来,立足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我们要着力培育一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研创一流农业科技成果,打造一流农业科研单位,坚决扛牢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切实提高“粮头食尾”科技创新能力,始终把根扎在试验田,把心用在科研创新上,为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我们计划,着力健全人才竞争协作机制,力争在5年内培育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200人左右;耐盐碱水稻大面积示范田稳定在亩产300公斤以上,释放全国1亿亩左右宜稻盐碱地粮食产能3000万吨;再生稻和稻油协同核心品种配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支撑湖南粮油产能提升20%以上。在优化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上,我们将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数字院所,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争取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专项投入上取得较大突破。我们还将在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推动建设洞庭湖生态区综合试验基地,加快市州分院和地方特色产业研究院建设,全力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将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建成创新能力强,成果产出多,服务产业好,体制机制优的一流农业科研机构。(记者俞慧友整理)
  • 从酒检仪检定工作之洞见:国产精密分析仪器亟需突破
    我与国产仪器的那些事儿 ——呼出气体酒精检测仪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 焦欣宇 210000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国产仪器已经被广大用户认可。我来自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交通安全部,主要从事酒检仪的检定工作。酒检仪是用于检测人体呼出气体中酒精含量的计量器具。近年来,民生安全越来越被重视,酒检仪不仅作为交通管理部门检查酒驾行为的工具,还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单位用作上岗前的例行检查。所以这一块的业务量越来越大,我所使用的气液两用酒检仪检定装置是中科环仪计量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检定装置,操作简单,快捷。其原理是利用饱和与质量流量动态配气法,其提供的乙醇气体浓度均直接溯源到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更加科学严谨的应用于酒检仪的检定工作。相比以往的酒检仪检定过程因为需要消耗大量的乙醇气体要不断更换气瓶要方便的多,使用过程中呼气稳定。不得不佩服的是国产仪器本着从我们实际需要的出发,操作也非常人性化。国产仪器在操作规程上通俗易懂,便于理解。除此之外,在每次需要设备计量检定时,装置体积小,送检也很方便。由于本单位这块业务量大,每次都能在两天左右及时完成检定工作,基本是不会耽误到正常工作的。在日常的检定工作中,我们的计量器具基本已经全部国产化。还有一些目前在逐渐扩展的检验检测项目,在前处理环节,我认为除了特殊要求的国内无法满足的仪器设备外,其他可以全面购买国产设备,例如我们将要购买的离心机;恒温振荡器摇床;样品粉碎机;微波消解器以及一些便携式采样装置。但是在精密分析的大型仪器上,仍然还是使用的国外设备,值得一提的是在精密分析,精密技术的掌控上国内确实需要加强。 支持国产科学仪器已经逐渐成为政府及广大市场的普遍共识,仪器性价比高,操作人性化,使用体验感好,溯源有依据。同时希望国产科学仪器能更飞跃一步,在精密仪器领域能够有所突破,创新研发出属于自己的一套。
  • 2024全球首创&国内首台,科学仪器突破性创新抢先看!
    由仪器信息网携手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全球科学仪器新品发布会暨“突破创新”主题论坛,即将于9月13日盛大启幕。本次论坛汇聚了华大智造、赛默飞世尔、SCIEX、珀金埃尔默、伯乐、捷欧路等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和多家本土创新企业,将呈现一系列“国内首台”、“全球首创”的突破性创新科学仪器新品,覆盖生命科学、化学分析等多个领域,实为不容错过的科学仪器创新盛宴!亮点抢先看:艾锐精仪——中国首创Nova SD转盘共聚焦系统北京艾锐精仪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北京大学席鹏教授团队的雄厚研发实力,推出一款中国首创、国际领先的转盘共聚焦系统 Nova SD。传统的转盘共聚焦主要采用了微透镜阵列+微针孔阵列的形式。艾锐自主研发的Nova SD无屋顶转盘共聚焦突破了这种三明治结构带来的限制,实现了25mm大视野、230nm高分辨、2000fps高速成像,结束了这一领域40年的国际垄断。华大——发布最新纳米孔测序技术平台,达成两项“全球唯一”华大集团发布最新纳米孔测序技术平台 CycloneSEQ,旗下包含中通量 “梧桐”(CycloneSEQ - WT02)与高通量 “五岳”(CycloneSEQ - WY01)两款新型基因测序仪。CycloneSEQ测序平台的推出,使得华大集团成为全球唯一具备激发光、自发光、不发光三种不同技术路径测序仪的机构,也是全球唯一一家掌握超高通量、超低成本、超长读长测序仪的机构,真正实现了“全读长”测序产品的全周期闭环。贝克曼——纳米流式分析仪,突破小颗粒检测极限贝克曼最新推出的CytoFLEX nano纳米流式分析仪,能够清晰分辨40nm至1µ m粒径的小颗粒样本,突破了传统流式细胞术的检测极限。其多侧向散射通道实现了真正的多色外囊泡检测,为外囊泡检测的标准化提供了有力支持。赛默飞——首款中国研发、中国智造多功能酶标仪Varioskan ALF 多功能酶标仪是赛默飞 首款中国研发,中国智造的多功能酶标仪。其具备三功能(含FRET和BRET),自动增益扩大浓度检测范围,独有LED bar可实现各种检测和仪器状态提醒。铭泰佳信 —— 脑化学分析仪 :解码脑化学信号,引领脑科学研究新纪元 北京铭泰佳信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脑化学分析仪突破传统技术局限,实现脑化学信号的原位、实时、高精度监测,开启脑科学研究新篇章。SPT Labtech——革新384孔NGS微缩化建库新时代SPT Labtech发布用于二代测序(NGS)文库构建的全自动液体处理工作站firefly® ,整合多通道移液和整版分液于一身,革新384孔NGS微缩化建库新时代,加速基因组学研究。中科艾科米——高端扫描探针显微镜,首次实现氢核定位北京大学田野教授团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扫描探针显微系统,首次实现了氢原子的成像和定位,并通过与中科艾科米联合攻关,研制出高端国产商业化扫描探针显微镜系统并推向市场。SCIEX——旗下最快三重四极杆质谱系统SCIEX定量产品组合中的最新款质谱仪——SCIEX 7500+系统,具有高达 800 MRM/s 的扫描速度,Mass Guard 技术通过在质量分离之前进行新型离子过滤来降低仪器污染的风险和频率,可拆卸的 DJet+ 组件允许用户自行清洁和维护安益谱——高分辨傅里叶静电阱质谱仪技术创新与突破苏州安益谱Cassitrap 120K采用四极杆-傅里叶变换静电阱Hybrid质量分析模式的质谱联用仪,支持四极杆和傅里叶变换静电阱同步混合扫描实时分析对比。区别于C-trap,Cassitrap 120K采用了线形离子阱突破LMCO,并具备富集和串级的潜力,并且透镜组可实现≥50%的离子传输效率。英迈仪器——国产首台电雾式检测器英迈仪器的电雾式检测器(Charged Aerosol Detector, CAD)是一款高灵敏度、广谱通用的检测设备,广泛应用于液相色谱(LC)分析中,为无紫外吸收或荧光特性的化合物提供高效检测,适用于分析各类化学成分,尤其是在药物、食品、环境及化工领域的应用中表现出色。珀金埃尔默——旗下最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 Pyris 热分析 系统 PerkinElmer新一代NexION1100/2200系列ICP-MS,集高效的抗干扰能力、高通量、现代化的工作流程和极低的维护成本于一身,融合创新智能屏和绿色环保GreenCT冷却技术,为分析检测和研究开发,提供准确、可靠、绿色经济的解决方案。全新一代Pyris STA 9/TGA 9/ DSC 9热分析系统,整合了最先进的热重分析(TGA)和同步热分析(STA)技术。曦光健康——全景高分辨超景深数字病理显微镜 ,突破传统光电成像限制该产品基于计算光学技术——傅里叶叠层显微术(FPM),突破了传统光电成像中视场范围与空间分辨率的制衡关系,实现了大视场、高分辨率、超景深、超快速成像,同时支持明场、相位、偏振等多模态成像方式,可用于活细胞成像、病理阅片、药物筛选等场景。布鲁克——旗下最新空间成像质谱仪,专为速度和灵活性设计 布鲁克推出neofleX MALDI-TOF/TOF 空间成像质谱仪,专为速度和灵活性而设计,以极小的占地面积推动 MALDI 成像和其他领域的成果转化。提供空间多组学MALDI成像:从靶标蛋白质、聚糖分子、代谢物、脂质、内源性多肽到mRNA/DNA的全景式空间表征及关联性探索。伯乐——首款使用冷CMOS作为检测器的成像系统ChemiDoc Go是Bio-Rad 2024年推出一款全新的成像系统,首创使用冷CMOS作为检测器的成像系统。使用QuickSight技术精准控制曝光时间,马达驱动的定焦镜头,可自动调节样品对焦,并保证透光量。捷欧路——紧凑、易用、可扩展的新型电子显微镜 日本电子最新发布的JEM-120i,120kV透射电子显微镜,专为生命科学领域设计,占地面积减少50%以上,占用空间不到传统机型的三分之一,且仪器高度不足1800mm。更小的体积,更简单的操作,可拓展的功能,旨在为客户打造全新的操作体验。本次会议特邀三位嘉宾:天津大学朱险峰教授、北京华友会产品委员会主任谭德强、北京悦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司丽春,他们将分享创新方法和理念、仪器及检测领域专利布局和风险防控相关内容。此外,圆桌对话将邀请五位与会嘉宾,紧密围绕科学仪器“突破创新”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学研转化、跨学科协作办法。我们诚挚邀请广大科研工作者、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会,共同见证这场科学仪器领域的创新盛宴。报名参会链接:点击报名会议日程,详见下表:09月13日 全球科学仪器新品发布会暨“突破创新”主题论坛08:00-09:00注册报道09:00-09:15致辞环节怀柔区领导刘虎威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副理事长唐海霞 北京信立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北科建怀柔国际科创中心领导09:15-09:30仪器信息网“新品首发”频道上线启动仪式仪器信息网携手特邀嘉宾09:30-09:45斗转星移,广域精微——艾锐中国首创NovaSD转盘共聚焦系统席鹏 北京大学/北京艾锐精仪科技有限公司 教授/CTO09:45-10:00登峰探极生命可测|CycloneSEQ测序技术与应用郭斐 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 主任科学家10:00-10:15CytoFLEX nano纳米流式分析仪拓展EV视界章涛 丹纳赫(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 市场总监10:15-10:30传承创新,开启新篇— Varioskan ALF 多功能酶标仪王文莉 赛默飞世尔科技 应用技术专家10:30-10:50茶歇10:50-11:05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在仪器创新中的应用朱险峰 天津大学 副教授11:05-11:20解码脑化学信号,引领脑科学研究新纪元-脑化学分析仪王欢庆 北京铭泰佳信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11:20-11:35引领未来:firefly革新384孔NGS微缩化建库新时代黄健威 SPTLabtech 基因组学产品专家11:35-11:50氢核定位,解密冰表面结构|自主研发高端扫描探针显微镜田野 北京大学 特聘研究员11:50-12:00北科建怀柔国际科创中心推介李其 北科建怀柔国际科创中心 项目招商经理12:00-12:10参观北科建怀柔国际科创中心北科建怀柔国际科创中心12:10-13:30午餐13:30-13:40怀柔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推介北京市怀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13:40-13:55革新体验 超越期待|SCIEX质谱新品革新定量效能,引领通量未来陈俊苗 SCIEX 高级应用支持专家13:55-14:10苏州安益谱高分辨傅里叶静电阱质谱仪技术创新与突破张小华 苏州安益谱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总经理14:10-14:25打破技术垄断,铸就国产精品:英迈仪器电雾式检测器的创新实践于凯 英迈仪器(天津)有限公司 总经理14:25-14:40华为式创新与高效率研发谭德强 华友会产品委员会、 比邻无线(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主任14:40-15:00茶歇15:00-15:15与科学,共赴使命—珀金埃尔默NexION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与Pyris 热分析技术持续创新之路田新 PerkinElmer 应用工程师15:15-15:30全景高分辨超景深数字病理显微镜燕虎 无锡曦光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联合CEO15:30-15:45neofleX 全面助力多分子维度空间组学表征李鹏飞 布鲁克 应用主管15:45-16:00成像系统的创新发展—Bio-Rad最新双荧光及化学发光成像系统ChemiDoc Go王恒 伯乐生命医学产品(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技术专家16:00-16:15生命科学专用型透射电镜JEM-120i,体积小易操作,打造全新的用户体验陈桐民 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市场部技术支持专家16:15-16:30仪器及检测领域专利高质量布局和风险防控司丽春 北京悦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16:30--17:30圆桌对话:科学仪器“突破创新”主持人:李博 仪器信息网 生命科学主编嘉宾:张鸣剑 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 董事长王进步 国科科仪(北京)高端装备研究院 院长席鹏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博雅特聘教授谭洪 小鳄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CEO
  • 【赛纳斯】表面增强拉曼/红外光谱技术的进展与突破
    01导读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是 最 重 要 的分析化学方法之一,可提供待测体系的化学键等关键结构信息。然而,它们应用于材料和生物体系的表面化学分析时,常面临着灵敏度偏低的瓶颈。四十余年来,人们持续致力于突破该瓶颈,推动相关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近日,厦门大学田中群教授课题组回顾了拉曼和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性论述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和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的三种物理机制:等离激元效应、避雷针效应和耦合效应。从拉曼和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案例出发,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拉曼和红外光谱的表面检测灵敏度的策略,即宏观光学系统与微纳光学衬底之间多尺度耦合,最 后讨论了将宏观光学-微纳衬底间的高效耦合拓展到亚纳米分子尺度的可能性,展望了更多种形式的多尺度光耦合策略。图1 SERS和SEIRA光谱灵敏度提高的策略与实践:从微纳结构衬底设计到光学设计。02研究背景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技术的里程碑式进展如图2所示,时间轴上、下分别为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技术。从发展历程可见:(1)1800-1974年主要集中在基本测试仪器和方法,从无到有地建立拉曼和红外及其衍生光谱技术;(2)1974-2010年则在已有测量仪器基础上,从无到有建立起表面增强拉曼和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方法;(3)1997年至今的表面增强拉曼和表面增强红外光谱逐渐提升为单分子水平。由此可见拉曼和红外光谱技术的灵敏度在不断提升,而其蕴含的发展驱动力是由痕量甚至是单分子水平待测样品的实际需求所诱发的。如何提升拉曼和红外光谱的检测灵敏度,是具有 重 大 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图2 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及其衍生技术的的里程碑式进展节点,时间轴上、下部分别为拉曼和红外光谱技术。2.1 SERS和SEIRA的增强机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和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SEIRA)主要基于电磁场增强机制。SERS和SEIRA电磁场理论的核心在于借助光和金、银等纳米结构的相互作用,增强纳米结构表面狭小区域内的光电场(也称近场)。该狭小区域也称为“热点”。处于热点中的待测分子的光散射和光吸收截面都被增强,如图3所示。图3 SERS和SEIRA的电磁场增强原理。a是分子的Raman散射及拉曼光谱。b是吸附于金属纳米球表面分子的SERS的两步增强机理。c是SERS光谱的数据处理。d是分子的红外吸收及红外光谱。e是吸附于金属纳米棒表面分子的SEIRA的一步增强机理。f是SEIRA谱的数据处理。热点内的局域电场的强度与分子的光吸收/散射效率直接相关。提高SERS和SEIRA增强衬底表面热点内局域电场强度是SERS和SEIRA技术发展的关键难题。SERS和SEIRA增强衬底可划分为非耦合型增强衬底和耦合型增强衬底两大类。非耦合型增强衬底,如单个纳米粒子、金属膜以及非金属表面的金属探针等,通常只支持局域表面等离激元、传播表面等离激元和避雷针效应中的一种机制。非耦合增强衬底的局域场增强因子较小,通常小于5个数量级,是研究局域场耦合的模型结构。耦合型增强衬底,特别是具有纳米间隙或者纳米尖端结构的增强衬底,分子拉曼散射和红外吸收信号会得到显著增强,检测灵敏度可达单分子水平。典型的耦合型增强衬底结构有纳米颗粒-纳米颗粒二聚体(dimer)、寡聚体结构(oligomer)、阵列结构(array)、蝴蝶结(bow-tie)结构,和金(或银)扫描探针-金(或银)衬底耦合结构等,如图4所示。图4 SERS和SEIRA典型结构。a-f为SERS衬底结构,g-i为SEIRA衬底结构。其中a和g为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纳米结构,c和i为传播型表面等离激元纳米结构,e为支持避雷针效应的针尖纳米结构。b、d、f、h和i为不同形式的等离激元耦合纳米结构衬底。除了提高衬底的局域电场强度,SERS衬底在应用中还存在衬底普适性低和信号重现性不足的难题。壳层隔绝纳米颗粒增强拉曼光谱(SHINERS)是克服这一难题的强有力的创新方法,在材料表面化学分析中已发挥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巨大的实际应用效能。SHINERS技术的关键是制备超薄介质壳层包覆的金(或银)核的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其中壳层材质如SiO2、Al2O3等具有绝缘性和化学惰性,既避免了分子吸附于金(或银)核表面产生干扰信号,又减小了纳米颗粒和待测衬底发生烧融的概率,提升了体系稳定性。借助SHINERS中金(或银)核与待测金属材料衬底的耦合作用,金属衬底上吸附分子的拉曼信号得到显著放大,例如,实现了对不同晶面Au、Pt等金属单晶上痕量电催化中间产物的识别,为揭示相关电催化反应的路径和机制提供了关键证据(图5)。图5 用于表面分析的SHINERS技术。a 衬底表面的SHINERS粒子示意图。b 吸附在Au(111)、Au(100)和Au(110)表面的吡啶分子的SHINERS光谱。c SHINERS实验示意图。电磁场强度由颜色代表,红色(强)和蓝色(弱)。d SHINERS粒子的TEM成像和Pt衬底表面的3D-FDTD模拟。e 在氧气饱和的0.1 M HClO4中的ORR过程三个旋转环盘Pt单晶电极上的极化曲线。转速为1600转/分,扫描速率50 mV/s。坐标轴j和E分别代表电流密度和电极势。f 变电位条件下Pt(111)电极表面的ORR测试的EC-SHINERS光谱。类似壳层隔绝技术的核-壳结构构筑策略也适用于SEIRA技术。由金壳层和介质内核构筑的阵列SEIRA增强衬底不仅在近红外区有等离激元响应,在中红外区也显示出宽光谱共振响应。如图6所示,位于近红外区域的等离激元响应源自于单个纳米壳结构的多极等离激元共振,而位于中红外区域的宽谱响应带则源自多粒子结构的偶极共振耦合。耦合纳米结构是提高SERS和SEIRA衬底表面增强性能的有效方式,通过耦合效应可将衬底拓展为SERS和SEIRA同时响应的衬底。图6 多个纳米粒子耦合同时用于SERS和SEIRA虽然基于上述耦合纳米结构的SERS和SEIRA或SEIRA衬底,如单个SHINERS粒子、TERS探针、单根SEIRA棒和
  • 看检验检测行业如何“破墙兴市”
    &ldquo 动真格了?&rdquo 在上海闸北区质监局近日举行的一个座谈会上,当主持人宣布&ldquo 今年区域的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和整治监督抽查任务将向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开放&rdquo 时,会场一下子不平静起来,20多家企业代表纷纷询问:&ldquo 真的吗?&rdquo &ldquo 什么时候开始?&rdquo &ldquo 涉及哪些项目?&rdquo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正式批准全国首家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落户上海闸北区,率先探路我国检验检测行业产业化聚集和集成发展,破除区域和行业&ldquo 壁垒&rdquo ,打造检验检测产业的&ldquo 自贸区&rdquo 。   &ldquo 资质墙&rdquo 背后的隐忧   随机走入几家检验检测机构,进门不远处,多半会摆放一面&ldquo 资质墙&rdquo ,墙上挂着几十家机构的认证标志。&ldquo 资质墙&rdquo 看起来是&ldquo 荣誉墙&rdquo ,但事实上,一块牌子就意味着一道&ldquo 门槛&rdquo 。同样一套设备、一班人马,往往要过五关、&ldquo 通&rdquo 六将,才能顺利运行。   &ldquo 破墙方能兴市。如今,上海要做的事情,就是下决心打破这堵墙,兴这个市场、这个产业。&rdquo 据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朱明介绍,上海质检工作&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的重要目标,就是打破部门垄断、行业壁垒和条块分割,有序开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平竞争。   目前,我国共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2.6万多家,普遍规模较小,布局结构分散,不少机构重复检测、结果不互认,&ldquo 小、散、乱&rdquo 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地方同样是对水的检测,环境、水利、农业、卫生、质检、食药、国土、住建等部门均承担了检测职责,一派典型的&ldquo 九龙治水&rdquo 景象。   一位检测人员向记者&ldquo 吐槽&rdquo :一件长三角生产的防火产品,必须送到中西部某地检测,几十年如此,只因那是某主管部门的&ldquo 指定检测机构&rdquo 。   &ldquo 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rdquo 朱明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上海就提出打造全国检测认证高地的目标。检验检测作为高技术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认识,成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一大举措。   从&ldquo 产业&rdquo 的角度重新认识   实现&ldquo 产业促进&rdquo 几个字并不容易。公众原先对检验检测的认识多半停留在专业技术层面,2009年,上海率先提出从产业层面做大,随后着手研究制定检验检测产业的发展战略。&ldquo 时至今日,这一产业已经到了必须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阶段。&rdquo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经济所所长马海倩说。   在她看来,检验检测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力,渗透到多个行业领域,它产业链条长、横向关联产业多,同时催生检测金融、检测保险(放心保)等全新领域。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检验检测在服务和保障民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内外贸发展以及提高社会公共管理能力和效率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一产业能够释放的潜能、激发的市场活力也是惊人的。坐落于闸北的德诺产品检测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乳品质检站,几年前,穷得连工资都发不出。去年底彻底改制,被纯民资检测机构浦公全资控股收购,一时间在上海食品检测行业引起轰动。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上海检测认证服务业产值连续保持近10%的增长率,2013年全市检测认证收入超过14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5.5万人,已基本形成由国资、民营、外资等多元机构主体参与的市场化检测体系。   &ldquo 试验田&rdquo 里能种出什么   令朱明欣喜和期待的是,首个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落户上海闸北区,从3月18日申报到4月25日正式获批,除去30天的公示期,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   据介绍,从今年6月1日起,在上海自贸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审批告知承诺制将率先落地。该政策成熟后,还将作为成功经验,在全市复制推广。   &ldquo 如果说自贸区是政策研发基地,落户闸北的示范区就是一块"试验田",我们希望通过集聚效应,凸显这一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让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充分显现,为今后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探索道路。&rdquo 在朱明看来,首先要改革的是政府管理的思路、模式,包括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系统清理。   &ldquo 中国是检测认证大国,却不是这个领域的强国,目前我国还没有国际公认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不尽快优化整合,提升综合竞争力,不仅难以满足市场要求,而且还有被"洋检测"冲垮的危险。&rdquo 朱明说。   马海倩建议,在闸北这片&ldquo 试验田&rdquo ,当前最迫切的是完善一套适应产业特点的制度框架。包括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监管审查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税收和统计信息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等等。&ldquo 我们的目标是,探索检测认证领域的制度创新、监管机制创新和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尽快形成一批&ldquo 可复制、可推广&rdquo 的方法,为产业的持续发展贡献经验。&rdquo 朱明说。
  • 我国纳米材料国际标准制定获重大突破
    日前,笔者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获悉,由该院主导制定的两项国际标准新项目ISO/TS11931《纳米碳酸钙 第一部分 表征与测量》和ISO/TS 11937《纳米二氧化钛 第一部分 表征与测量》,经ISO/TC229国际纳米技术委员会批准,已于2012年12月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在纳米材料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检科院于2009年4月开始承担这两项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并得到了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纳米标委会(SAC/TC279)、ISO/TC229/WG4工作组秘书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专家的大力支持。通过反复征求和参考世界各成员国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严谨的科学实验,系统补充、修改和完善,两项国际标准研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 第十届BioCon Expo议程&强阵容大公开!聚焦生物制药产业变革最热点!
    作为国内生物制药圈重要的展示交流平台,BioCon China Expo 2023 第十届国际生物药大会暨展览会将于2023年6月19-21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10000+ 展示面积、250+ 参展企业350+ 深度话题、15+ 场主题活动开幕式、闭门会、发布会、同期路演BioCon Awards...精彩就位中!BioCon 2023 | 展会议程&强阵容!(免费预登记通道即将关闭,下文含免费门票领取方式) 高层论坛(参观票论坛)开幕式邵元昌,浙江省药学会理事长,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一级巡视员主持人:王志安,浙江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23年中国生物医药政策趋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浙江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进展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话题待定李校堃,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确认中)临床视角:满足临床需求的生物新药开发潘宏铭,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浙江省卫健委肿瘤靶向治疗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圆桌讨论:国产出海的必由之路,我们该如何运筹帷幄、提前布局?余国良,冠科美博董事长兼CEO张连山,恒瑞医药副总经理、全球研发总裁(确认中)高光,美国帕斯上海代表处高级技术官,原美国FDA生物制品中心主审官员和检查员圆桌讨论:监管与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我们该如何制定临床驱动下的研发、生产策略?1. 临床需求 2. 集采与医保政策 3. License机遇潘宏铭,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浙江省卫健委肿瘤靶向治疗技术指导中心主任白先宏,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王海彬,浙江博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CEO黄海,复星凯特执行总裁冯辉,君实生物COO圆桌讨论:资本回暖加速,全球生物医药投资布局与产品组合策略主持人:夏明德,英诺湖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毛化,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郑玉芬,约印医疗基金创始人、董事长陈刚,LYFE资本管理合伙人唐艳旻,启明创投投资合伙人 抗体蛋白药物源头创新与成药性研发(VIP票论坛)纳米抗体与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何苗壮,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国肿瘤研究所(NCI)抗体治疗研究室主任, 兼研究生院生物化学系主任蛋白设计的新时代:Protein Design Revolution王峰,无锡佰翱得生物科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G蛋白偶联受体的抗体药研发创新及进展张成,鸿运华宁高级副总裁、首席科学家圆桌讨论:抗体新药研发的下一站的破卷之路1. 靶点创新 2. 适应症创新 3. 管线布局及联合 4. 平台创新刘宁姝,复星医药全球研发中心,联席CSO杨建国,华润医药首席战略发展官韩淑华,嘉和生物,CSO韩照中,领诺(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首席科学家双特异性纳米抗体药物创新与成药性开发潘利强,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院长助理GPCR纳米抗体开发与研制案例分享涂晟,和其瑞医药总裁基于GLP-1R的多靶点激动剂在代谢疾病领域的创新开发黄岩山,浙江道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分子模拟和人工智能在抗体蛋白药物研发的应用马步勇,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靶向MSLN和4-1BB分子的双特异性抗体研发程联胜,合肥瀚科迈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三功能抗体创新与成药性开发徐汶新,贝达药业,免疫学高级总监ADC新靶点在非肿瘤等其他邻域的探索谭淼,科伦博泰大分子研发VPPayload多样性研究与Payload创新与安全性评价(拟)朱忠远,映恩生物创始人兼CEO朱忠远双抗ADC药物创新与研发朱义,百利天恒,创始人&CSOADC药物中的毒素(payload)开发夏书华,今发药业创始人话题待定朱建伟,杰科生物,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基于聚乙二醇的双抗ADC研发乌德春,康源久远COOPredictive biomark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Cs潘莹,基石药业,转化医学与生物标志物高级总监核药RDC的监管与注册申报思考与领先实践王鹏,先通医药资深副总裁RDC药物创新与成药性研究须涛,智核生物,CEO 抗体蛋白制品工艺开发与BLA(VIP票论坛)Q13连续流工艺开发与工艺表征的要点和难点解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在邀)话题待定白先宏,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USP在抗体蛋白药物中的最新质量分析标准Fouad Atouf,美国药典委员会生物制品资深副总裁数字孪生技术在单抗下游纯化中的应用初探陈然,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产程开发下游部副总监多特异性抗体纯化的研究与工艺开发王珙,恩沐生物科技,CMC总负责人细胞培养工艺开发与升级指南-案例分享范里,倍谙基生物资深副总裁、抗体及细胞治疗事业部负责人复杂蛋白药物-不对称双抗上游表达与工艺表征案例研究(拟)刘恒,天辰生物,总经理ADC药物下游纯化工艺开发领先实践黄云生,爱科瑞思,技术副总裁生物药BLA申报中质控与质量管理案例分享Steven Bowen, 前FDA生物制品CMC审评员 ADC药物后期CMC生产和质量控制策略王灼维,浙江新码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首席质量官话题待定王灿,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生物大分子从IND到BLA不同阶段的质量研究乔怀耀,江苏荃信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高级总监下游工艺变更与可比性研究(拟)游明翰,中国抗体制药有限公司下游工艺总监圆桌讨论:生物药临床开发阶段如何制定最佳变更策略?1. 国产化替代的选择 2. 可比性研究策略 3. 变更申报策略付中平,维立志博CMC负责人郑小红,前沿生物药业(南京) 股份有限公司,COO 首席运营官尚晓,普方生物CTO 免疫细胞与干细胞治疗药物开发(VIP票论坛)联合策划人:王立群,星奕昂生物CEOCAR-NK细胞治疗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钱文斌,浙大二院血液科主任,浙江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ipsc来源的CAR-NK细胞治疗开发与临床进展(拟)王立群,星奕昂生物CEO基于CLASH技术下的下一代细胞治疗筛选与开发陈斯迪,耶鲁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碱基编辑/基因编辑同种异体T细胞开发与临床进展许中伟,贝赛尔特(北京)及先进生物(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首席科学家mRNA体内CAR-T疗法创新与开发曹卓晓,先博生物CEO针对实体瘤的通用型CAR-NK细胞药物开发进展苗振伟,英百瑞(杭州)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裁,CEO实体瘤CAR-T疗法的挑战与最新进展郭雨刚,浙江大学药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深圳莱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圆桌讨论:细胞免疫治疗实体瘤与其他更多适应症的探索、挑战与机遇主持人:李斌,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副所长江文正,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细胞制品BLA申报难点要点解析王冲,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CAR-T产品的PAI现场检查及与监管部门的沟通邹勇,驯鹿生物董事兼CMC副总裁CAR-T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治疗进展吕璐璐,合源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CEO圆桌讨论:降本增效,细胞治疗产品工艺开发、生产与优化变更策略1. 自体VS异体工艺考虑 2. 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药物的产品考虑 3. 临床与商业供应链的需求考虑4. 上市后变更考虑王华茂,科济药业联合创始人兼COO崔卫东,原启生物首席技术官iPSC干细胞治疗药物的IND申报解析石慧,呈诺医学,执行合伙人、医学注册总监同种异体干细胞IND申报经验分享及领先实践姜舒,茵冠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DNT与基因编辑/iPSC技术嫁接的通用型细胞疗法开发杨黎明,瑞顺生物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官hiPSC来源细胞治疗产品CMC与非临床研究概述张颖,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TOiPSC来源免疫细胞疗法的开发与进展鲁宾雁,广州瑞臻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基因治疗药物开发(VIP票论坛)联合策划人:周静敏,鲸奇生物联合创始人及CEO、USP AAV基因治疗专家组成员叶国杰,杭州嘉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SO基因治疗制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规范中检院基因治疗产品质控专家AAVs纯化工艺开发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拟)曲光,苏州诺洁贝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圆桌讨论:生产系统百家争鸣,如何提升基因治疗产品回收率与规模化质量保证?1. AAV表达系统的选择2. 产率提升的策略3. potency/生物分析方法的标准开发4. 产业化规模化应对曹阳,纽福斯生物质量副总裁支持基因治疗产品开发的USP标准Jingzhong Guo,美国药典委员会,基因治疗组组长基因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核查要点(拟)高光,美国帕斯上海代表处高级技术官,原美国FDA生物制品中心主审官员和检查员基因治疗药物的CMC法规及申报要点(拟)高杨,邦耀生物高级合伙人、首席战略官以终为始,AAV基因治疗商业化生产技术路径选择何晓斌,劲帆生物医药科技(武汉)有限公司CEOAAV新血清的研发筛选及AMD眼科基因治疗研发进展叶国杰,杭州嘉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官(CSO)青光眼及新适应症基因治疗研发汪枫桦,朗信生物创始人兼CEO眼科基因治疗与IIT临床研究进展才源,星眸生物创始人及CEO圆桌讨论:针对国内同质化,中国基因治疗如何破“卷”?叶国杰,杭州嘉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官(CSO)吴凤岚,华毅乐健联合创始人、总裁汪枫桦,朗信生物创始人兼CEO新型AAV载体靶向耳聋基因治疗研发钟桂生,上海科技大学教授、玮美基因创始人IIT基因治疗神经系统遗传病的临床探索(拟)董飚,四川大学教授、至善唯新董事长针对于突变位点的基因编辑治疗药物的毒理研究与试验设计施霖宇,辉大基因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基于AAV的基因治疗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临床进展申华琼,纽欧申医药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基因治疗在遗传性疾病领域的应用实践刘超,深圳市禾沐基因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新型递送基因治疗血液遗传疾病的成药性探索宁威,上海瑞宏迪医药总经理 核酸药物开发(VIP票论坛)联合策划人:李航文,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tRNA-酶”治疗无义突变罕见病的进展夏青,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单价/多价mRNA抗新冠疫苗的研发与临床进展丘远征,石药集团疫苗临床中心总经理mRNA-RSV疫苗的研发与申报(拟)王子豪,嘉晨西海CEOmRNA狂犬病疫苗研发进展(拟)彭育才,丽凡达生物创始人、CEOmRNA肿瘤疫苗的开发与临床进展(拟)李航文,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高效抗肿瘤纳米药物的设计与临床转化申有青,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生物纳米工程中心主任顺式自复制mRNA的设计与应用张守涛,河南赛培生物创始人、CEO,郑州大学教授 免疫细胞的靶向递送研发崔艳芳,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非肝靶向寡聚核酸的递送吴昊,迦进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mRNA 疫苗关键技术与中国本土mRNA新冠疫苗开发进展英博,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RNA纳米递送工艺开发与生产领先实践熊长云,宁波君健生物CEOmRNA下游纯化工艺的开发与放大(拟)傅希涌,峨巍医药首席执行官mRNA产品研发进展与技术创新张卫国,仁景(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新负责人THE GOLDEN TIME OF RNAi THERAPEUTICS杨宪斌,圣诺医药大中华区CSO,圣诺医药苏州总经理 溶瘤病毒开发(参观票论坛)联合策划人:周国瑛,亦诺微医药创始人,董事长,CEO新型免疫增强型溶瘤病毒研究进展梁廷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中美溶瘤病毒制品注册申报案例分享周国瑛,亦诺微医药创始人,董事长,CEO溶瘤病毒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解析彭姣,深圳源兴基因技术有限公司项目商务部BD经理溶瘤痘苗病毒分子改造及临床前开发李恭楚,功楚生物创始人构建溶瘤病毒和核酸肿瘤疫苗双技术路线,实现肿瘤免疫新突破王智明,上海复诺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MC VP溶瘤病毒产品外源病毒因子评价技术和方法王光裕,中检院重组药物室,博士结合溶瘤病毒治疗与CAR-T细胞的1期临床试验设计刘滨磊,滨会生物董事长(确认中)新生抗原肿瘤疫苗开发(参观票论坛)联合策划人:陈枢青,纽安津生物创始人、董事长新生抗原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陈枢青,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杭州纽安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基于肿瘤新抗原的个性化多肽癌症疫苗设计与开发刘小龙,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副院长肿瘤疫苗免疫原性的检测方法开发(拟)胡兰靛,安达生物药物开发(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mRNA编辑的细胞药物开发丁平,四川康德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癌症新生抗原疫苗的前世今生:希望与挑战陆金华,星尘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SO免疫原设计增强靶标特异疫苗免疫反应性及肿瘤治疗性疫苗开发叶圣勤,朗谷生物CEO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下的肿瘤疫苗精准研发策略刘琦,同济大学生物信息系长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用于个性化肿瘤疫苗治疗的可电离铁纳米佐剂开发李波,华大吉诺因CEO 生物制剂药械组合产品开发与生产(参观票论坛)联合策划人:顾臻,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送系统顾臻,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药学院院长从 Exubera 到 Tobi Podhaler: 干粉肺部给药技术简介刘恒利,凯信远达医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人生物药与辅料的相互作用及生物物理表征方伟杰,浙江大学药学院 研究员工程化外泌体生产与质控体系建设赵立波,恩泽康泰CTO外泌体纳米药物智造杨慧,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传感中心执行主任,中科佰乘(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生物医药先进生产(参观票论坛)MAH上市后变更与科学监管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抗体生产中一次性和不锈钢系统的应用策略曹凤兰,康方生物,生产负责人圆桌讨论:MAH制度&集采&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背景下,我国生物药CDMO产业的机遇&挑战1. 竞争优势 2. 生物药转型CDMO组合拳策略3. 出海法规睿智医药奕安济世安腾瑞霖圆桌讨论:应对规模化产能升级,生物药企业该如何提前进行生产规划与布局?1. 厂房自建or外包生产?2. 收并购 3. 变更与质量合规黄玮,复宏汉霖首席运营官、高级副总裁张哲如,天境生物总裁(确认中)包财,百奥泰生物副总裁,生物制造曹凤兰,康方生物,生产负责人抗体蛋白卓越集成生产与质量管理实践黄玮,复宏汉霖首席运营官、高级副总裁制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合规管理和常见问题解析(拟)张平,海普瑞全球工业事务高级副总裁国内外法规指南对于无菌工艺模拟的定义和要求虞骥,天境生物生产副总裁抗体蛋白药物从工艺开发到规模化生产策略潘志卫,东曜药业高级总CDMO在CGT 产品申报与研发中的监管/遗传资源合规性思考(拟)李玉玲,健新原力首席执行官圆桌讨论:CGT生物技术企业该如何进行生产规划与布局?1. 自建or外包 2. CDMO伙伴的选择策略 3. 国产化替代趋势 4. MAH制度思考张瑰宜,朗信生物CTO圆桌讨论:未来5年,中国CGT CDMO发展之路
  • 碳纤维高歌猛进,仪器检测遇阻:业/仪/检融合或可破局——访上海骐杰新材料董事长申富强
    “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于2024年4月17-19日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ACCSI定位为科学仪器行业高级别产业峰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被业界誉为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ACCSI2024 以“融合创新,质领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的高端人士共计15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科学仪器行业的前沿趋势与发展机遇。年会现场,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上海骐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申富强。访谈就公司的整体业务概况、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化现状、研发过程中所用到的仪器检测技术、目前对仪器检测的需求等话题展开。仪器信息网:请介绍下上海骐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整体业务概况?申富强:上海骐杰股份是做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主要的应用领域有三个,第一个是超高温应用领域,第二个是摩擦材料领域,第三个是储能材料领域。公司目前有将近200人,总部在上海,设有4个生产基地,主要在江苏淮安,各基地承载了不同的职能,目前着重开发的市场是光伏和半导体的应用方面。仪器信息网: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化现状如何?与国际水平有哪些差距?骐杰新材料在推进碳纤维复合材料国产化方面取得哪些进展?申富强:中国的碳纤维发展基本已与世界同步,虽在某些技术上稍显落后,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追上来了。当前,中国碳纤维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大幅提升,原来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和欧洲,现在产量已与日本不相上下,预计到2030年,有望超越欧美和日本,成为碳纤维生产的第一大国。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也呈现出增长态势,之前看过相关报道,在2030年之前,会维持年均14%的增长率,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与世界也基本是同步的,水平相当。目前,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主要分为树脂基和碳碳复合材料两大类。我们公司专注于碳碳复合材料领域,并已在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包括飞机、汽车的摩擦材料,半导体的高纯材料,以及新能源储能材料等方面的显著进步。仪器信息网: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呈现积极发展态势,您认为发展背后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具体的应用需求还是碳纤维材料本身发展规律?申富强: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话,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第一个确实是碳纤维材料本身的发展,从最开始的50年代到现在的高速发展,这是一个材料发展的必然的结果。材料的发明到最终的市场的应用,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尤其是基础材料的应用,周期可能更长。所以作为材料人来讲,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和材料一起发展。第二方面,我认为碳纤维材料的发展同样受到国家导向和政策的影响,包括世界上新兴的科研前沿需求,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各个国家都在做相应的政策性引导,我们国家也是跟国际政策是相匹配的,能够跟得上新兴器件的应用,比如半导体、飞机及重型的航天器。材料的需求出来之后,必然会带动碳纤维的发展,这是两方面的推动。仪器信息网: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生产过程中主要会应用到哪些仪器检测技术?请从您的角度谈谈这些仪器检测技术对于材料研发生产的重要意义?申富强:我觉得在材料发展过程中,检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检测必然会对仪器带来需求,尤其是新材料或者新的苛刻的应用场景出现的时候,对于检测仪器也会相应地提出新的需求,而且会提出苛刻的需求。现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尤其是碳碳复合材料领域,出现的应用场景都是超高温、超纯或超大容量,对于原有的普通的仪器或者普通精度的仪器,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了。在碳纤维复合材料行业中,测试3000度以上的高温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等,一直是个技术挑战。目前,市场上缺少这类仪器,也让众多企业倍感困惑。为了突破这一困境,不少企业开始自主研发或寻找合适的厂家进行联合开发。而且,测试标准也不统一。所以,现在对于碳纤维复合材料来说,要么是找不到相应的仪器,要么是有仪器,但精度不够。此外,行业还面临着测试平台不足和数据积累、共享困难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将来对于仪器的要求,除了在有和无之间先实现之外,第二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实现精度、智能化、数据化,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否则无法满足新材料的发展需求,也会阻碍新材料的发展。所以我呼吁相应的国内的仪器生产厂家积极投入到这一领域,尽可能实现这些仪器的国产化。仪器信息网:从目前应用来看,贵司对检测技术或仪器设备还有哪些需求?申富强:在超高温条件下,如超过1500度的导热系数仪,目前难以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同样,超高温下的热膨胀系数仪,以及用于测量微孔、介孔和纳孔的粒径分布和电化学活性的设备也极为稀缺。此外,对于模拟高速运动惯量下的热损或摩擦性能,以及导热性能的测试仪器同样缺乏。所以我希望相关仪器制造商能够投入研发或联合研发相应的仪器。仪器信息网:您认为材料研发生产企业与科学仪器生产企业有哪些合作的方向?申富强:之前我思考过这个问题,可以概括为业仪一体或业仪融合,就是企业和仪器应该要一体化发展,甚至应该加上检测服务,实现业仪检的一体化发展,可能对以后产业的发展有帮助。如果没有精准的仪器,没有合适的仪器,对产业的发展,对行业的推动是比较麻烦的。发展到中期的时候,我建议建立一个检测服务的平台,实现仪器的共享,减少企业的仪器购置成本。同时,随着数据积累的增加,材料未来的发展可能会从传统的产业研究院模式逐步转向数字化的产业研究院。这种转变将减少测试量,从而加速研发过程,降低测试成本。我认为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理想方向。因此,我建议咱们仪器信息网能够构建一个这样的体系,新的名词可以叫“材料基因研究所”,这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加速材料和产业的发展。仪器信息网:您提到骐杰新材料在材料研发过程中也展开一些仪器技术的开发,能不能谈谈贵公司在此方面有没有实质性进展或看法?申富强: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努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因为购买全部所需仪器对企业而言是一笔庞大的开支,所以现在也在和大学及科研院所联合开发项目,这样可以借助高校的平台满足公司在材料检测服务方面的需求。当然,现在也有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也不错,所以我觉得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需求。所以我认为公司可以跟第三方来共建测试平台,如仪器信息网或政府机构,这也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仪器信息网:今年是仪器信息网成立25周年,请您谈谈对仪器信息网未来有哪些建议或者期待?申富强:我觉得咱们网站做得非常好。建议就是可不可以整合下咱们网站供应商、检测服务机构等这些资源,真正的实现产业、仪器、检测一体化发展,也希望可以早日实现。
  • 中科院将冲破仪器研发“死亡之谷”
    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援建,到独立运行成为中科院序列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医工所)一路走来,始终注重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尤其是医疗科学仪器的成果转化工作。尽管年头不长,但它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今,在中科院提出&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的大背景下,苏州医工所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该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邓强表示,未来,他们将致力于打造生命科学仪器创新研究院。 苏州医工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邓强   力争中小型医学影像取得突破   白春礼院长上任伊始,即提出中科院各研究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聚集力量,制定&ldquo 一三五&rdquo 发展规划,形成自己的特色。对此,苏州医工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布局。   &ldquo 我们的"一",自然是定位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至于"二",则包括超分辨显微光学核心部件及系统研制以及新型血液免疫分析技术与系统两个方面。&rdquo 邓强说。   为什么是这样选择突破口?记者了解到,当前,在大型医学影像领域,GE、飞利浦等国外公司的实力很强,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要想在短时期内取得突破难度很大,为此,研究所另辟蹊径,选择了显微光学医学影像作为突破口,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取得突破。目前,他们与201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白兹格就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   关于未来的发展,苏州医工所把五个重点培育方向锁定在低成本高端医学影像技术、生物效应评估技术、多模在体光学成像技术、病原微生物检测分析技术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为了实现独具特色的&ldquo 一二五&rdquo 规划,苏州医工所在人才布局方面颇费了一番功夫。&ldquo 我们所目前有两种类型的人才,一种是作应用基础研究的,一种是做工程化的,主要来源于企业。总之,围绕成果转化,我们在队伍配置上进行了合理布局,而不是简单交叉。&rdquo 邓强说。   在人才后备力量的储备方面,苏州医工所除了单独培养的研究生,还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大、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联合培养学生。   注重成果转化   为促进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苏州市合作共建苏州医工所。   &ldquo 这也是我们的定位,作为共建所,既要完成中科院的各项要求,也要服务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rdquo 邓强说。   苏州医工所自成立以来,一直面向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重大需求,开展先进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力图引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建成医疗仪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平台,成为不可替代的国立科研机构。   邓强告诉记者,苏州医工所涉及的研究,包括医用光学、医学影像、医用电子、医用声学、临床检验试剂等多方面,其学科研究方向本身就是交叉学科。   研究所确定了技术立所的发展模式,力图通过医疗仪器、医用材料、生物试剂等方面相关核心技术的发展,带动学科的发展。   目前,研究所已经拥有中科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筹)、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以及五个苏州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ldquo 我们还邀请了多名海外知名教授担任研究所的顾问,美国斯坦福大学、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等的华人学者、海外企业的研发团队也通过项目的形式和我们所开展合作。&rdquo 邓强介绍说。   以创新研究院为方向   2014年7月,&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的提出给苏州医工所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此,邓强认为这是经过院领导全盘考量的,&ldquo 并不是一个为计划而计划&rdquo 的布局,是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国立科研机构的内在要求。   &ldquo 科研院所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按照其规律也该进行改革了。&rdquo 邓强说,"率先行动"计划是一次源自内生动力的改革,也是一个系统性的改革方案和计划。从院机关开始,到科研项目的管理方式,再到研究所的管理方式,中科院的改革举措正在全力推进。&rdquo   &ldquo 它是一个非常全面、有重大突破的改革计划,而且是上下结合,既有顶层设计,也能从各研究所的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这是很难能可贵的。&rdquo 邓强说,苏州医工所在这次&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中,也有着自己的考量,主要将向三个方面推进。   苏州医工所首先要建成成果转化、工程化的平台。基于医疗仪器发展的特点,一项技术,或者一套医疗仪器从研发成功,到真正实现产业化,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科研人员需要研发出原理样机,再用工程化的手段表现出来,再进行动物实验、临床实验,最终才能走向企业应用。   &ldquo 科学家能做出医疗仪器的样机,企业也能批量生产成型的机器,但中间的工程化实验的这段工作,比较少有人做。这需要将软件、机械、质量体系、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在工程化阶段全部走完,我们就是要承担这个阶段的任务。&rdquo 邓强说。   &ldquo 从某个层面来说,工程化的工作,类似于孵化器,但我们不同于传统孵化器的是,我们有工程化技术和综合服务能力,经过孵化的成果是成熟的,产出的是产权明晰的公司。目前已经有十四五个项目在运行。希望未来通过我们的工程化平台,能够将科学家变成亿万富翁,吸引海外的高端工程人才回国创业。&rdquo 邓强说。   苏州医工所的第二个设想,就是力图成立医学物理学实验中心。邓强介绍,这个中心力图将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等学科,应用于医学上 实际上,医学物理学就是研究全谱段电磁辐射与生物单元(分子、细胞、组织)相互作用机理,以此促进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手段的改进和更新。他们希望,未来这个中心能够成为国家医学物理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至于第三个设想,苏州医工所力图建设一个中科院生命科学仪器创新研究院。邓强认为,高水平、原创的科学研究需要原创的科学仪器。从科学仪器研制创新链看,从提出设想(实验系统),到原理样机、产品样机,再到真正成型的产品,这之间花费的时间太长,而且原理样机到产品样机阶段是仪器研发的&ldquo 死亡之谷&rdquo 。因此,在中科院的大框架下,可以考虑由各个所先提出需求,即需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用什么样的科研仪器,反馈给创新研究院,苏州医工所就会派出研发团队早期介入,与对方合作,以产权为纽带共同制作出原理样机,再与院内工程技术类研究所合作进行工程化、产业化应用。也就是说,苏州医工所力图打造一个科学仪器的整体解决方案,将仪器研发、工程化的研究所的力量进行整合,力争在生命科学仪器的研发方面实现突破。   &ldquo 比如,生物物理所提出需求,我们牵头,联合长春光机所、自动化所的力量,最终打造出成型的产品,实现一体化运作。&rdquo 邓强说,在这个创新研究院的设想中,他们试图实现多研究所的交叉合作,整合资源,解决该领域的重大问题。   &ldquo 当然,这一切还只是初步的设想。但不管如何,我们所将高举产业化、工程化的大旗,力争打造出自己的特色。&rdquo 邓强最后表示。
  • 2035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目标突破1万亿元,《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8月12日,海南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推进七项重点任务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在全省GDP占比要达到40%。《方案》提出,在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33.8%的基础上,海洋生产总值占比稳步提升,至2026年达到40%,为2030年、203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1万亿元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产业升级提档加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明显提升,打造成为国家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和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方案》制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完善海洋经济治理体系七项重点任务。同时明确加强党对海洋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整体谋划和统筹调度,建立健全涉海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抓紧谋划一批涉海重大项目。此外,《方案》还提出要强化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支持建立海洋发展、海洋治理研究高端智库,推进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治理、海洋经济综合研究等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海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公开发布版)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决策部署,围绕“向海图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目标,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坚持规划引领、创新驱动、生态优先、开放合作,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在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33.8%的基础上,海洋生产总值占比稳步提升,至2026年达到40%,为2030年、203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1万亿元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产业升级提档加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明显提升,打造成为国家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和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二、重点任务(一)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1.加快深海油气增储上产。全面开展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开展重点区域“多气合采、多能利用”潜力评价。加快建立深海油气田水下开发技术体系和生产系统。鼓励、吸引大型油气公司在海南设立子公司,鼓励省属国企参与深海油气勘查开发。加快推进重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产性试采。以富碳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为基础做大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并带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谋划海上平台富碳天然气碳捕集加绿氢制醇氨等重大项目。重点推进陵水17-2气田全面投产,继续推进陵水25-1气田建设,加快乐东10-1等气田开发利用。积极推动海洋油气服务保障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海口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指挥中心,积极推进澄迈油气勘探生产服务基地建设。2.做大海洋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链。推进一批海上风电制氢制醇及加注一体化示范工程,在儋州等地建设绿氢生产、存储、输送和利用示范园区。支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海上风电支撑保障中心。实施波浪能示范应用工程,推进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研发,鼓励探索海水提铀技术研发。支持海洋新能源与海洋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探索多能互补系统和示范电站建设。3.特色化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推进儋州洋浦、东方、临高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叶片、塔筒、海缆等配套产品制造企业,有序拓展风电装备海外市场。依托澄迈油气勘探生产服务基地,建立健全深海油气装备装配测试能力,推动水下采油树等高附加值油服产品就近制造。发展新能源动力游艇产品,加快游艇制造重点项目建设投产,形成满足海南游艇消费市场需求的修造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海洋灾害综合防治观监测设备本地化生产。推动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发展及应用。4.做精海洋生物制造产业。发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推进海口、三亚、琼海等地的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先行先试和落地转化。在海口、儋州、澄迈等地建设海洋生物制造中试孵化平台,丰富涉及功能食品、日化品、微生物制剂等行业中海洋生物制造产品的种类。在儋州等地发展海洋生物基材料,利用蓝藻、红藻等海洋资源制造聚乳酸、卡拉胶纤维等材料。5.做优现代海洋服务业。高标准建设海南国际航运交易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指数供应商,发展船舶、航线等航运要素现货交易及信息服务,加强与上海航运交易所的联动,加强航运金融供给,适时探索国际化业务。制定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船员综合服务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发展国际海员劳务业务。提升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现代航运服务能级。巩固提升现代海洋服务业竞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及产业园区建设涉海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力争到2026年,海商海事、海洋金融等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二)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6.推进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产业提质增效。拓展深远海养殖,优化布局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积极发展大型桁架类装备养殖,鼓励养殖工船投资建设,争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重点培育南繁育种、精深加工、集散贸易、渔旅休闲等多元业态。推动集中连片养殖区改造,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开拓美、非、欧及东南亚市场,争创海洋区域公用品牌和外贸自有品牌。7.提升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品质。引进高品质国际滨海度假旅游项目,打造环岛旅游精品线路,发展游艇、邮轮旅游,推动中国东盟(海南)邮轮旅游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做好“海洋旅游+”文章,立足本土更路簿航海文化、疍家文化、耕海牧渔文化等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支持西北陆坡深海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关项目建设启用,建设海洋文化研学基地。发展海洋体育旅游,建设帆船帆板基地、冲浪小镇等海洋体育旅游基地。支持发展海洋智慧旅游、海上低空旅游等新业态。8.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业智慧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琼州海峡大通道,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航线,重点推动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开展洋浦港等重要港口航运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研究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港口作业和口岸物流单证电子化,提升LNG、生物柴油、甲醇等加注及充(换)电供应服务保障能力。发展石化、风电、装配式建筑等临港产业。9.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临港产业园,推动产业链从化工原料向碳纤维、可降解塑料等高端材料延伸,打造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利用海洋天然气资源赋存优势,发展尿素、甲醇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推进化肥产品结构和质量升级。发展浓海水高效提取及高值化深加工产业,发展海盐养生产品。(三)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10.探索开发深海资源。开展深海生物、深海矿物等资源探测与勘查。培育发展深层海水利用产业,谋划开展深海矿物勘探开发及环境影响评价。支持三亚建设深海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推进深蓝海洋深层水综合体—海洋高新产业基地项目建设。11.培育发展极地产业。实施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工程项目、南山港科考服务体系二期项目。积极参与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物种资源、信息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形成一定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力争到2026年,引育一批极地领域优势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12.打造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体系。围绕打造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加快集聚国内外深海创新资源、布局科研基础设施,搭建高能级深海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海南海洋地质科技文化创新中心等建设运行,争取谋划涉海大科学装置。在深海油气、海洋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产业创新平台。聚力布局“智慧海洋”新基建,整合数据资源打造涉海科创数据支撑平台。13.强化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深海、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新技术领域,集中力量开展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集中资源和力量突破一批制约深海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装备。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出台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及涉海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保费补贴等措施。加强海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海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打造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服务载体。14.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进深海领域科技企业,支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组建涵盖产学研用各主体的深海科技创新联盟及专业联合体,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制定海洋领域鼓励企业研发的指导目录,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深海领域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涉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工作。15.促进海洋产业应用人才培养和海洋科技人才聚集。加强海洋领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建设,积极引进海洋领域高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涉海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建设涉海职业教育基地等方式,“定制化”培养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和紧缺的职业技能人才。(五)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16.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海洋监管网络,强化海洋综合执法;做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加强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筑牢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屏障;扎实推进和美海岛、美丽海湾建设;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17.推动海洋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强化海洋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在儋州洋浦、东方、临高等地谋划建设绿色低碳临港产业园,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化、低碳化。加强海洋碳汇开发与利用,有序开展碳汇试点,高水平建设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和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深化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六)促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18.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地区合作力度,加强琼州海峡两岸海洋资源共同开发、海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海洋综合管理合作,加强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等重点产业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19.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开拓蓝色经济合作发展新空间,鼓励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加强与东盟等沿线国家开展海陆交通基建建设、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科技、海上搜救、海员服务等领域合作。20.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国际海洋事务交流合作,引进国际海洋事务机构落户海南,实施“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南)。高质量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南海分论坛、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等活动。(七)完善海洋经济治理体系21.完善海洋调查监测管理体系。编制海洋调查监测规划,研究制定海洋调查监测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海洋调查监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规范海洋调查监测活动。构建海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开展海洋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风险本底状况调查监测。建立健全省级海洋调查监测标准计量与质量控制体系,修订完善海洋调查监测数据及成果汇交管理制度,鼓励调查监测资料的二次开发,提升调查监测成果转化应用水平。22.加强海洋领域制度供给。推动制定与国际规则、惯例接轨的海南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开展海洋经济空间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研究,研究制定海南省海洋空间利用管理规定,统筹布局以港口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以海洋油气、海上风电、深海养殖为重点的重大生产设施。强化陆海主体功能及空间功能协同,加强港口资源空间整合及海域立体分层使用,全面落实海岸带建筑退缩线制度。坚持围填海严管严控,探索与土地利用衔接的存量围填海管理机制。23.整合集聚涉海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省海洋厅、省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研究院、省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职能作用,完善海洋管理体系,打通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金融等部门涉海项目数据库,加强与统计部门数据共享及信息互通。积极争取和用好试点示范政策,巩固提升海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成果,推动陵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三亚现代海洋城市建设。24.优化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设立服务海洋经济的产业投资基金。用好国务院关于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用好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加大对涉海公共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公共服务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三、组织实施要加强党对海洋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整体谋划和统筹调度,建立健全涉海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破解工作难点堵点,抓紧谋划一批涉海重大项目,强化组织保障、人才保障、要素保障,加快形成海洋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要逐年分解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定期开展调度工作和跟踪分析、年度评估和监督检查,强化对重点事项、重大项目及配套措施的督促落实。要强化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支持建立海洋发展、海洋治理研究高端智库,推进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治理、海洋经济综合研究等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海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各相关市县要细化工作措施,原则上不制定配套文件。
  • 南京参与制定国家标准突破700项 85%出自企业
    近日,由南京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主导起草的两项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至此,我市企事业单位牵头及参与制订的国标突破700项,位列全国同类城市第四位。其中,由企业制订的国标达到85%,企业超越科研院所,成为国标制订的绝对主角。   市质监局标准化处负责人介绍,2007年,南京开始推进标准化战略,企业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2006年底,“南京造”的国标还只有320项,主要是科研院所“挑大梁”。而现在,“南京造”的国标已翻了一倍多。这几年新增的国标中,95%以上是由企业主导制订的。   南京企业参与制订的国标,与南京的支柱性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主要集中于化工、钢铁、通讯、新材料、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环保设备等行业 其次是农业生产、社会管理、服务业等方面。   “对企业来说,争夺国标制订权的本质是争夺市场话语权。”市质监局标准化处负责人分析,在一些各自发展、各有一套技术体系的行业,一旦统一制订了国标,就意味着“割据”结束,制订国标的企业就占了先机。另外,企业制订国标有利于扩大在行业中的认可度,更容易获得下游厂商和消费者的认可。   事实证明,南京很多制订国标的企业也都在市场竞争中尝到了甜头。中圣高科的热棒技术,解决了青藏铁路高原冻土这一世界难题,随后公司参与制订了热棒的国标,订单不断,目前已进军北欧、俄罗斯等市场。   国家智能电网的相关标准,80%都由南京的企业主导和参与制订。南瑞继保还参与了电网安全保护产品的国际标准制订,成为全球排名前五位的电网安全保护产品供应商。
  • 科研路上的坚强后盾,你肯定不想错过!
    做科研的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早晨心情愉悦地坐在整洁的实验台上开始做实验,忙碌了一天后看到满桌使用过后的玻璃瓶皿的烦躁?但为了明天的实验又不得不再花极大的精力进行清洗,此时一台实验室全自动洗瓶机的出现,完美解决了手工清洗耗时耗力还难以达到清洗标准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解决人工清洗耗时问题:相比人工清洗(2-3小时,顽固残留甚至要数小时的浸泡),全自动洗瓶机能在保障清洗质量的情况下,在40-90分钟内完成一批次的清洗,大大缩短了瓶皿清洗时间。2、解决人工清洗耗力问题:使用机器代替人工清洗,人员只需进行摆放与取出瓶皿操作,解放了科研人员的劳动力,完美解决了人工清洗耗力的问题。3、解决人工清洗难以实现标准清洗问题:人工清洗难免会因为人员经验,精力等问题影响导致清洗难以标准化,最终导致清洗质量参差不齐,最终影响下次实验的结果,使用全自动洗瓶机,可实现瓶皿的标准化清洗,通过内置的标准化清洗程序,实现瓶皿的标准化批量化清洗。做科研的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同样的实验,为什么做出来和师姐不一样?此时你是否会想:不可能啊!我明明是按照实验标准步骤进行的实验,就算手法上没师姐娴熟,结果不应该偏差这么大呀。赶忙跑过去向师姐请教,折腾了半天,才恍然发现,数据中多出来的是前几天做实验时的残留物,原来是自己瓶子没刷干净!昨天晚上明明认真刷洗了两三个小时的瓶子,怎么还会洗不干净呢?再去问师姐才知道,原来昨天实验室订购的洗瓶机到了,师姐的瓶子就是用洗瓶机洗的,只要把瓶子放进去就可以自动清洗,不到一小时瓶子就洗干净了可以直接使用了,我突然两眼放光,拿上一堆昨天手刷的瓶子冲向了洗瓶机,正确摆放好瓶子,光上门后,开始清洗,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瓶子变得透亮且不挂壁,比自己手工刷好几个小时的还要干净!从此,洗瓶机变成了我们实验室的“宝藏”,更是我们科研路上的坚强后盾! 总结在坎坷的科研道路上:因为喜欢,所以卓越。科研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喜瓶者洗瓶机永远是你科研路上坚强的后盾。
  • 钙钛矿量子点超晶格中的稳定蓝光腔增强超荧光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红外光学材料研究中心董红星研究员和张龙研究员团队在溴氯掺杂量子点自组装超晶格结构中实现稳定蓝光腔增强超荧光,并解析了量子点超晶格结构通过降低电声耦合进而抑制光致相偏析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Stable and ultrafast blue cavity-enhanced superflourescence in mixed halide perovskites”为题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   高质量蓝光光源受限于低的量子效率,相比于红、绿光源仍处于落后的阶段。而钙钛矿量子点体系中的腔增强超荧光是由量子耦合效应和腔光场放大的双重调制产生的超快相干光爆发,可为实现高质量蓝光相干光源提供新思路,解决传统蓝光光源效率低下的局限性。卤素掺杂是在钙钛矿量子点体系中实现蓝光发射最直接的策略。然而,由于光致卤化物相偏析引起的光谱不稳定以及量子点与光腔之间的低耦合效率,使得在这种掺杂卤化物的量子点系统中实现稳定的蓝光腔增强超荧光具有挑战性。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可控自组装制备得到形貌规则、长程有序、密集排列的CsPbBr2Cl量子点超晶格微腔。在量子点超晶格中,激子离域效应可以有效地减少激子声子耦合,从而缓解光致卤化物相偏析。同时,量子点自组装超晶格微腔具有高的堆积密度、光滑表面和规则几何结构,既可以作为增益介质,也可以作为高光反馈的回音壁腔,可提高量子点与光腔之间的耦合效率。因此,这两个核心问题将在量子点自组装超晶格结构中得到解决。基于这样的卤素掺杂量子点超晶格,研究人员最终实现了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稳定蓝光腔增强超荧光。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等项目的支持。图1(a)量子点超晶格通过减弱激子-声子耦合来缓解光致相偏析的示意图;(b)CsPbBr2Cl量子点自组装超晶格微腔在激光泵浦在产生腔增强超荧光(CESF)的示意图;(c)77K下超晶格中随功率变化的蓝光腔增强超荧光发射图,左上角为1.8Pth激发功率下的蓝光腔增强超荧光的条纹相机图像。
  • 天美携爱丁堡仪器公司助力第二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国际会议
    第二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国际会议(SERS-2019)于2019年11月6日-9日在苏州同里湖大饭店盛大召开。大会由苏州大学、厦门大学主办,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苏州市化学化工学会、苏州市精准催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本次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领域的国际盛会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600多名专家和学者参会。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领域的专家George C. Schatz、Eric C. Le Ru、Jaebum Choo、李剑锋等国内外教授分别做大会报告。     此次会议旨在将世界顶尖SERS科学家汇聚一堂,共议SERS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大会议题涵盖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其在电化学、生命科学、分析科学、催化化学、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天美公司携旗下爱丁堡仪器公司全程参加了此次会议。 大会现场—苏州大学姚建林教授致开幕词  会议期间,天美公司还受邀作了会议报告。爱丁堡仪器公司的首席执行官Roger Fenske博士分享了一个关于由荧光技术如何转化成拉曼技术的报告,阐述了荧光技术与拉曼技术之间的联系与转化,并重点介绍了RM5的性能特点及相关应用。   天美展台展示了爱丁堡仪器匠心力作的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RM5。这一新品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众多与会者纷纷莅临天美展台进行了解和咨询,并现场观看爱丁堡工程师演示操作RM5。   天美公司旗下爱丁堡仪器公司始终专注于分子光谱市场,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分子光谱仪器,在该领域已有超过50年的研发及制造经验。现全新扩展推出的RM5更是在性能和易用性上都独具一格的现代化显微拉曼光谱仪。同时,天美公司作为国内主要的科学仪器供应商,将矢志不渝的助力科研领域,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优质仪器和更专业的技术服务。 关于天美:  天美集团从事表面科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设备及实验室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及分销;为科研、教育、检测及生产提供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近年来天美集团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先后在新加坡、印度、澳门、印尼、泰国、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公司亦先后收购了法国Froilabo公司、瑞士Precisa公司、美国IXRF公司、英国Edinburgh Instruments公司等多家海外知名生产企业和布鲁克公司Scion气相和气质产品生产线,以及上海精科公司天平产品线, 三科等国内制造企业、加强了公司产品的多样化。
  • 美国发明专利IPO300强出炉,生命科学专利看这49家院校机构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美国知识产权所有者协会(IPO)公布了2018年美国发明专利的300强机构榜单。(详情查看: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813/491052.shtml" target=" _blank" 美公布发明专利300强机构榜单& nbsp 岛津、日立高新榜上有名 /a )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35ee5c3-af71-4be4-9a38-505b885628f3.jpg" title=" image001.png" alt=" image00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 strong 华为、京东方挺进前20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IPO专利300强企业前20名的公司名称和专利数量分别为:1、IBM(9088);2、三星电子(5836);3、佳能(3206);4、通用电气(2769);5、英特尔(2728);6、谷歌母公司Alphabet(2597);7、LG电子(2473);8、台积电(2448);9、微软(2385);10、高通(2300);11、苹果(2147);12、戴尔(2136);13、丰田汽车(2127);14、福特(2123);15、美国联合技术公司(2121);16、亚马逊(2035);17、Samsung Display(1944);18、索尼(1681);19、华为(1680);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京东方(1625)。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e41ad124-9cab-44e9-ab2d-06af8303e4df.jpg" title=" image002.jpg" alt=" image002.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华为排名19,专利数1680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60f95f56-7019-494c-b235-160b104e4901.jpg" title=" image003.jpg" alt=" image003.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京东方排名20,专利数1625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此外,华为在美国的分公司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也榜上有名,位列101。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font-size: 18px " strong br/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font-size: 18px " strong 49家生命科学相关大学、公司、机构榜上有名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6990cea-fa3d-46ad-a201-2f745d85c920.jpg" title=" image004.png" alt=" image004.pn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生命科学、医疗机构排名(图源于网络)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从榜单中可知,我们熟知的美敦力、强生、拜耳、3M、陶氏、康宁、罗氏、宝洁、杜邦、巴斯夫、东芝医疗系统、诺华制药、默克、BD、赛默飞旗下Life technologies等纷纷上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借生命科学方向的专利数量纷纷位列榜单,其中清华大学上榜,排名272位(126项),麻省理工学院排名第115位(304项),哈佛大学排名241位(137项)。此外,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波士顿科学科学院、斯坦福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等纷纷上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 strong br/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 strong 网友评论区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45px height: 41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fff09466-17b4-49d1-a05c-50189e5e6a14.jpg" title=" 微信图片编辑_20190815093157.jpg" alt=" 微信图片编辑_20190815093157.jpg" width=" 345" height=" 418"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有的网友对此榜单表示:“这是实用新型专利,没有意义,代表研发实力的是发明专利。”也有网友喊话:“怎么没有中兴?”,当然大部分网友表示国内企业这方面提升空间还很大。那中美两国的专利有何不同?小编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 strong br/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 strong 中、美两国专利差异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中美专利的类型并不相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美国的专利类型有三种,分别是utility patents(发明专利)、design patents(外观设计专利)、plant patents(植物专利)。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中国专利的类型有发明专利(invention)、实用新型专利(Utility Model)和外观设计专利(Desig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2ebe5f7b-91ab-4ce2-a59c-8df5f49eb715.jpg" title=" image005.jpg" alt=" image0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美国专利证书样式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 br/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 专利对于企业至关重要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一种产品只要授予专利权,就等于在市场上具有了独占权。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生产、销售、许诺销售、使用、进口该专利产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因此,专利有很重要的占领和保护市场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关贸总协定中制定了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定后更加突出了。它把对专利的保护与国际间的贸易相挂钩,强化了对专利的保护力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纯技术一旦被授予专利权就变成了工业产权,形成了无形资产,具有了价值。一项纯技术不能成为工业产权(技术秘密除外)。因此,技术发明只有申请专利,并经专利局审查后,授予专利权,才能变成国际公认的无形资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757aa987-61a5-44bf-a7e0-c171b7f42c7e.jpg" title=" image006.jpg" alt=" image00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0em " 中国专利证书(图源于网络)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总的来说,专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专利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专利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反& nbsp 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p p style=" font-size: medium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color: rgb(0, 112, 192) " 扫码关注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color: rgb(192, 0, 0) " 【3i生仪社】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color: rgb(0, 112, 192) " ,解锁生命科学行业新鲜资讯!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60858e43-5f9c-4d0e-8085-5fcfb29005dc.jpg" title=" image007.jpg" alt=" image007.jpg" / /p
  • 国产新突破,北方华创ICP刻蚀机1000腔顺利交付
    p 近期,国产刻蚀机取得新的突破。北方华创近日宣布,公司ICP刻蚀机1000腔已经顺利交付。 /p p 北方华创自2001年成立后便开始组建团队研发刻蚀技术,并于2004年第一台设备成功起辉,2005年第一台8英寸ICP刻蚀机在客户端上线,并于200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p p 目前,北方华创的刻蚀设备已覆盖集成电路、LED、先进封装、功率半导体、MEMS、化合物半导体、硅基微显等多个领域。 /p p 其中,12英寸ICP刻蚀机在实现客户端28nm国产化替代的同时,在14/7nm SADP/SAQP、先进存储器、3D TSV等工艺应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p p 北方华创表示,lCP刻蚀机交付突破1000腔,不仅是公司发展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国产刻蚀机在历经了二十载自主创新,得到客户广泛认可的重要标志。 /p
  • 「中智科仪新品」撕掉像增强相机低空间分辨率的“标签”- 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
    在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中,像增强相机已成为众多科学问题探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像增强相机是一种利用像增强器对弱信号进行增益放大的特殊相机,它可以极大提高相机的成像灵敏度。但是由于像增强器中起增益放大作用的微通道板(MCP)会极大的限制相机的分辨率,因此,目前市面上的像增强相机空间分辨率一般低于30lp/mm,这大大限制了很多有着较高分辨率要求的应用场景。今天,我们自豪地宣布,中智科仪的最新力作——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即将面世。这款革命性的产品将带来卓越的空间分辨率、出色的性能表现以及无与伦比的可靠性,将满足您对高分辨率需求的一切期待。TRC428 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搭载了全新的图像传感器芯片,分辨率高达3200x2200,单像素尺寸4.5um,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图像质量和分辨率,同时,我们集成了新一代的高空间分辨率、高量子效率、低噪声像增强器,且成功突破了高分辨率CMOS相机与增强器实现光纤锥耦合工艺的技术壁垒。这一突破性的技术提升使得相机的整机空间分辨率高达45lp/mm以上,重新定义了像增强型相机成像分辨率的标准。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具有特点及优势:高空间分辨率: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采用新一代高空间分辨率像增强器,以及3200x2200高分辨率CMOS图像传感器,利用4um芯径光纤面板将二者进行光学耦合,借助先进的耦合工艺,整机空间分辨率优于40lp/mm,为用户提供了极致的图像分辨率,使您能够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细节。TRC411相机(左)和TRC428相机(右)空间分辨率测试对比超短光学快门: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可实现低至500ps的光学快门,可以以皮秒精度捕捉瞬态现象,并大幅降低背景噪声;针对瞬态吸收荧光光谱应用场景,可以实现更高的时间分辨率;针对门控拉曼光谱采集应用场景,抑制荧光和背景光能力更加卓越。特别适用于各种时间分辨成像以及超快过程探测。500ps光学门宽高时间同步精度: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内置10皮秒精度的3通道同步时序控制器,可以进行相机与外部设备的高精度延迟和同步,无需额外的同步触发设备即可轻松实现多台设备之间的精准同步控制;各个通道可独立控制同步信号脉宽及延时,延迟精度高达10皮秒,通道间同步时间抖动小于35ps(RMS)。10ps延时精度高快门重复频率: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快门工作重复频率可高达500kHz,可以更高效的实现高频信号采集;且支持片上积分(IOC)模式,一次CMOS曝光时间内可以支持更多次的“Burst”累积,这在可重复的弱信号采集应用中可有效提高信噪比。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采集应用场景下,可以同步更高频率的激发光源,提高光谱信号激发和采集效率;在量子关联成像应用场景下,更高的快门工作频率可以适应更高的光子发生率,从而获取更丰富的成像信息,更快实现关联成像。片上积分(IOC)模式工作示意图方便易用的软件: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的控制与操作可以完全兼容SmartCapture软件,功能丰富,方便易操作。SmartCapture软件界面及功能特点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的以上特点和优势除了在成像应用领域为用户带来革命性的应用体验外,在门控光谱仪系统中也将发挥重要的优势。众所周知,探测器的分辨率对于光谱采集系统的光谱分辨率至关重要,但是在一些与时间分辨相关的光谱以及极弱单光子光谱信号采集系统中,单色仪需要配置具有门控功能的像增强相机做为探测器,从而实现时间分辨光谱和极弱单光子光谱信号采集测量。但是,像增强相机的低空间分辨率会极大限制光谱分辨率,相对于普通探测器,配置门控型像增强相机做为探测器的光谱仪分辨率将会降低约1.5倍左右(经验值)。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的问世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与MS5204i光谱仪集成,形成一套纳秒门控光谱仪,利用这套门纳秒控光谱仪进行了极限光谱分辨率测试,并与集成了标准像增强相机的纳秒门控光谱仪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下:TRC428高分辨像增强相机,分辨率26.73pm@546.075nmTRC411像增强相机,分辨率35.64pm@546.075nm集成了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的纳秒门控光谱仪,极限光谱分辨率可达26.73pm;但集成TRC411标准像增强相机的纳秒门控光谱仪,采用同样的光谱仪设置,对同样的光谱信号进行采集,能够达到的极限光谱分辨率仅为35.64pm。其他更多波长的光谱分辨率对比如下所示(不同波长对应的增益有所不同):波长(nm)253.652365.015404.656435.833546.075579.066TRC411相机35.10pm40.50pm39.96pm32.40pm35.64pm39.69pmTRC428相机24.57pm23.63pm23.31pm25.92pm26.73pm28.35pm由以上对比数据可以看出,使用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做为探测器的纳秒门控光谱仪,相对于使用TRC411相机做为探测器的纳秒门控光谱仪,在光谱分辨率上有30%以上的提升。配合更长焦距的单色仪,预期光谱分辨率可提升至10pm以内,可应用于等离子光谱以及同位素光谱分析等超高精度要求的应用场景。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的推出标志着中智科仪对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的持续投入和创新。我们相信,TRC428将成为像增强相机行业内的新标杆,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和应用价值。同时,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的问世也证实了像增强相机的空间分辨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智科仪将继续努力,持续研发,推动像增强相机的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升。
  • 网传版《市场监管总局三定方案》:工商重调、食品增强【全文】
    p   近日,网传一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三定方案》PDF文件,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全文见文末附文 /span (不过截至目前,国家市场监管部门官方网站还未正式发布,最终方案以国家市场监管部门官方发布为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从流传的“三定”方案来看,原工商部门的调整最大。原工商总局共有13个内设机构,而现在,这些内设机构基本不复存在,并新设了信用监督管理、网络交易和监督管理等司局。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在食品监管层面,“三定”方案分设五个司局掌管食品安全,在市场监管总局的27个司(局)中占了近1/5。而原来的食药监总局中,直接和食品安全相关的只有四个司。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缪宝迎提醒记者,史上首次单独设立化妆品监督管理司,堪称“开创性”突破。 /span /p p   8月9日下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的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悄然在网上流传。 /p p   尽管官方还未正式发布这两份文件,但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等多位业界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份方案颇为可信。 /p p   在流传的文件中,市场监管总局,这个新组建的正部级机构人员编制805人,比原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药监总局等几个部门相关人员“物理相加”人数有所减少,最终设立司局27个。 /p p   而副部级单位国家药监局,机关行政编制216名,下设9个司局,负责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的安全监管,研究拟定鼓励药品、医疗器械新技术新产品的管理与服务政策,负责执业药师资格准入管理。 /p p   原本,按照3月底国务院机构改革推进会提出的“时间表”,中央机构“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方案,将在6月20日前报批印发。但大限早已过去,“三定”方案却迟迟不见动静。 /p p   “机构到底如何设置,各自履行怎样的职责,三个部委的资源如何整合,这都是系统内工作人员关心的大事。”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感叹,“靴子终于落地了,好事。” /p p   记者注意到,中办和国办于7月29日正式批准了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药监局的“三定”方案,比计划延迟了整整40天。 /p p   在长期关注机构改革的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看来,此次的监管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简政放权,所以专门成了行政许可司 加强监管,总局层面拥有稽查执法权 优化对企业和消费者的服务。” /p p    strong 工商变化大 /strong /p p   3月的这轮机构改革,被外界认为是历次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不仅将传统的工商、质检、食药监三局的职能合并,还将反垄断、标准化等职能也并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实现了除金融之外的一般性市场监管的大统一。 /p p   从流传的“三定”方案来看,原工商部门的调整最大。原工商总局共有13个内设机构,而现在,这些内设机构基本不复存在,并新设了信用监督管理、网络交易和监督管理等司局。 /p p   “信用监管部体现的是对新型监管工具应用的创新,网络交易监管则体现出对新兴业态和领域的及时跟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鹏分析,这也预示着,未来市场监管总局将会把信用监管和互联网交易监管作为工作的重点部分。 /p p   此外,不再单设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但“消费者维权工作被纳入各业务司局,反倒说明国家对这块工作更重视了。”刘俊海说。 /p p   质检方面,此前,质检总局对国家认监委和国家标准委实施管理。国家认监委是国务院授权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主管机构。国家标准委是国务院授权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 /p p   而“方案”显示,这两大机构已转变为机关内设司局。“自主性受到挑战,但与其他市场监管工作协调增强。”胡颖廉分析。 /p p    strong 食品安全监管“超出预期” /strong /p p   在食品监管层面,“三定”方案分设五个司局掌管食品安全,在市场监管总局的27个司(局)中占了近1/5。而原来的食药监总局中,直接和食品安全相关的只有四个司。 /p p   在多个部门合并、尽量压缩内设机构的背景下,食品安全的直接工作司局数量不降反增,这多少有些出乎业界意料。 /p p   “食品安全监管内设机构设置总体超出预期,体现出中央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胡颖廉说。 /p p   刘鹏分析,此次“三定”方案明确,市场监管总局要组织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这说明食品安全战略在未来市场监管总局的工作中仍居于重要地位。 /p p   食品相关的内设机构中,新增了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这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原食药监总局食品监管三司的职能,但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食品安全召回和参与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职能。 /p p   “这种变化预示,一方面在未来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中,抽检的作用和地位将会进一步增强 同时召回制度以及与卫生健康部门的食品安全标准协调方面的工作将会进一步加强。”刘鹏分析。 /p p   此外,特殊食品由原先的注册管理司“升级”为安全监管司,职责中增加了组织查处重大违法行为、对特殊食品风险进行研判等。 /p p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这意味着,“保健食品的工作重心从注册转向了产品上市后的事中事后监管”。 /p p   在3月公布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并没有明确特殊食品将划入市场局还是药监局。此番机构设置也意味着,特殊食品彻底与药监部门划清了界限。 /p p   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外界曾有担忧,撤销食药监局、将食品划入大市场监管,是否会削弱高风险食品、健康产品的监管。看上去,担忧似乎基本得到了解决,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没有出现明显弱化。 /p p   但主张继续观望者众多。“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仅仅从一份三定方案中还无法看到结果。”王大宏认为。 /p p    strong 加强监管和专业性培育,如何兼顾? /strong /p p   市场监管总局机关行政编制805名,设局长1名,副局长4名,司局级领导职数120名。而原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药监总局的机构编制人数分别为300人、379人和345人。合并后,人员总数减少了200多人。 /p p   “既有的精简一些,还有部分并入了其他部委机关,当然也有少部分编制从发改委、商务部并入。”刘鹏说。 /p p   从职能上看,市场监管总局确实是一个相对较大的部门,主要职责包括职能转变——深入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p p   刘俊海解释,这些年,原工商部门废除了最低注册资本、取消了法定验资程序,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制度,“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释放了改革活力。“但如果说简政放权的得分优良,那事中事后监管只勉强及格。” /p p   2013年推动原工商总局改革时,刘俊海就一直强调,“投资兴业和交易安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实际中,原工商部门在简化企业开办手续上下足了功夫,对披着骗子外衣的企业却有所疏忽。“有些企业穿着互联网马甲,欺诈公众,有些教训非常深刻,值得监管部门反思。” /p p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此次的内设机构中,新增了执法稽查局、信息宣传等部门。 /p p   执法稽查局负责指导查处市场主体准入、生产、经营、交易中的有关违法行为和案件查办工作。承担组织查办、督查督办有全国性影响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案大要案工作,并指导地方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工作。 /p p   一位地方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执法稽查局的设立,意味着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开始推行综合市场监管执法改革,优点在于“覆盖面宽,执法人力资源明显增多”。但缺点亦明显,磨合需要时间,除了工商流通管理,其它领域的专业性都很强。 /p p   胡颖廉亦这样认为。设立这些部门有利于各项监管权力分力和制约,但“满足各领域的专业性培育是个难题”。 /p p   但在刘鹏看来,这个问题并非完全不能解决,“综合执法体制下面也可以进行有重点的分工,对于高风险安全监管执法工作最好能够专人专岗,保持相对较高的专业性。” /p p   史上首个化妆品监管司成立 /p p   和市场监管总局“三定”方案同日流出的,还有国家药监局的“三定”方案。 /p p   国家药监局下设9个司局,比外界之前的预期要少。其中,和药品直接相关的的只有2个司局——药品注册管理司和药品监管司 医疗器械则从原来的一个司局变成两个司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司、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司。 /p p   原有的稽查局也被撤销,具体办案将分散到各个业务司局,具体执法稽查职能可能交由市场总局统一履行,以及由省里来负责。 /p p   但在南通市食药监局副局长缪宝迎看来,国家对药品的监管并未弱化。“未来国家药监局的重点在于药品的注册审批,而非流通环节。” /p p   按照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药监局的职责分工,中央和省市县在药品安全方面的事权责任清单划分更加清晰——国家药监局负责制定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制度,研制环节的许可、检查和处罚。省级药监部门负责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环节的许可、检查和处罚,以及药品批发许可、零售连锁总部许可、互联网销售第三方平台备案及检查和处罚。市县两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药品零售、医疗器械经营的许可、检查和处罚,以及化妆品经营和药品、医疗器械使用环节质量的检查和处罚。 /p p   “这有利于指导下一步的省级药品监管和地方市场监管改革,要求将不同环节的药品监管责任落实到位。”刘鹏分析。 /p p   缪宝迎提醒南方周末记者,史上首次单独设立化妆品监督管理司,堪称“开创性”突破。 /p p   2013年之前,化妆品由质监和卫生部门分头管理。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化妆品由食药监总局药品化妆品注册管理司管理。 /p p   “此前,化妆品并没有被当作重点品类管理。”缪宝迎坦言,化妆品和药品无论从监管风险还是监管要求,都有很大差别,但长久以来却被纳入同一个司管理。 /p p   1990年,《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正式实施。28年来,化妆品行业快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公众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但时至今日,修订版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仍迟迟未完成。 /p p   缪宝迎预测,省一级的机构改革中,可能也会单独设立化妆品监管部门。 /p p   原本,按照中央的要求,省市级的“三定”方案应该在2018年年底之前敲定。但多位专家指出,考虑到中央机关编制出台已经推迟了一段时间,省市级调整也会适当推迟,所有层级的改革预计将于明年年初调整到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br/ /p p    strong 附:网传《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三定方案》全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strong /span /p p    strong 第一条 /strong /p p   根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制定本规定。 /p p    strong 第二条 /strong /p p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为正部级。对外保留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牌子。 /p p    strong 第三条 /strong /p p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主要职责是: /p p   (一)负责市场综合监督管理。起草市场监督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有关规章、政策、标准,组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食品安全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拟订并组织实施有关规划,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p p   (二)负责市场主体统一登记注册。指导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等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工作。建立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和共享机制,依法公示和共享有关信息,加强信用监管,推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 /p p   (三)负责组织和指导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工作。指导地方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整合和建设,推动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组织查处重大违法案件。规范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行为。 /p p   (四)负责反垄断统一执法。统筹推进竞争政策实施,指导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依法对经营者集中行为进行反垄断审查,负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反垄断执法工作。指导企业在国外的反垄断应诉工作。承担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日常工作。 /p p   (五)负责监督管理市场秩序。依法监督管理市场交易,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行为。组织指导查处价格收费违法违规、不正当竞争、违法直销、传销、侵犯商标专利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行为。指导广告业发展,监督管理广告活动。指导查处无照生产经营和相关无证生产经营行为。指导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消费维权工作。 /p p   (六)负责宏观质量管理。拟订并实施质量发展的制度措施。统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重大工程设备质量监理制度,组织重大质量事故调查,建立并统一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监督管理产品防伪工作。 /p p   (七)负责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管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建立并组织实施质量分级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指导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管理。负责纤维质量监督工作。 /p p   (八)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综合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监督工作,监督检查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和锅炉环境保护标准的执行情况。 /p p   (九)负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协调。组织制定食品安全重大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组织指导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重要信息直报制度。承担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日常工作。 /p p   (十)负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建立覆盖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并组织实施,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推动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的机制,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风险监测、检查处置和风险预警、风险交流工作。组织实施特殊食品注册、备案和监督管理。 /p p   (十一)负责统一管理计量工作。推行法定计量单位和国家计量制度,管理计量器具及量值传递和比对工作。规范、监督商品量和市场计量行为。 /p p   (十二)负责统一管理标准化工作。依法承担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编号、对外通报和授权批准发布工作。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依法协调指导和监督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制定工作。组织开展标准化国际合作和参与制定、采用国际标准工作。 /p p   (十三)负责统一管理检验检测工作。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改革,规范检验检测市场,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指导协调检验检测行业发展。 /p p   (十四)负责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建立并组织实施国家统一的认证认可和合格评定监督管理制度。 /p p   (十五)负责市场监督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建设、新闻宣传、国际交流与合作。按规定承担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关工作。 /p p   (十六)管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 /p p   (十七)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任务。 /p p   (十八)职能转变。 /p p   1.大力推进质量提升。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完善质量激励制度,推进品牌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及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创新第三方质量评价,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全面实施企业产品与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培育发展技术先进的团体标准,对标国际提高国内标准整体水平,以标准化促进质量强国建设。 /p p   2.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改革企业名称核准、市场主体退出等制度,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动“照后减证”,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加快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减少评比达标、认定奖励、示范创建等活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促进优化营商环境。 /p p   3.严守安全底线。遵循“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依法加强食品安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强化现场检查,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p p   4.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统一执法。强化依据标准监管,强化风险管理,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加快推进监管信息共享,构建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 /p p   5. 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整合消费者投诉、质量监督举报、食品药品投诉、知识产权投诉、价格举报专线。推进市场主体准入到退出全过程便利化,主动服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积极服务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办事群众,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p p   (十九)有关职责分工。 /p p   1. 与公安部有关职责分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公安部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工作衔接机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决定。公安机关依法提请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出检验、鉴定、认定等协助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p p   2. 与农业农村部的有关职责分工。(1)农业农村部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后,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监督管理。(2)农业农村部负责动植物疫病防控、畜禽屠宰环节、生鲜乳收购环节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3)两部门要建立食品安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追溯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和工作衔接,形成监管合力。 /p p   3. 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有关职责分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制定、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组织进行检查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及时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对于得出不安全结论的食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应当及时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建议。 /p p   4. 与海关总署的有关职责分工。(1)两部门要建立机制,避免对各类进出口商品和进出口食品、化妆品进行重复检验、重复收费、重复处罚,减轻企业负担。(2) 海关总署负责进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进口的食品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境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或者在进口食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海关总署应当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或者控制措施,并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3)两部门要建立进口产品缺陷信息通报和协作机制。海关总署在口岸检验监管中发现不合格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进口商品,依法实施技术处理、退运、销毁,并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一管理缺陷产品召回工作,通过消费者报告、事故调查、伤害监测等获知进口产品存在缺陷的,依法实施召回措施 对拒不履行召回义务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向海关总署通报,由海关总署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p p   5.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职责分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制定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制度,负责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研制环节的许可、检查和处罚。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环节的许可、检查和处罚,以及药品批发许可、零售连锁总部许可、互联网销售第三方平台备案及检查和处罚。市县两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药品零售、医疗器械经营的许可、检查和处罚,以及化妆品经营和药品、医疗器械使用环节质量的检查和处罚。 /p p   6.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有关职责分工。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对商标专利执法工作的业务指导,制定并指导实施商品商标权、专利权确权和侵权判断标准,制定商标专利执法的检验、鉴定和其他相关标准,建立机制,做好政策标准衔接和信息通报等工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指导商标专利执法工作。 /p p    strong 第四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设下列内设机构 /strong /p p   (一)办公厅。负责机关日常运转,承担信息、安全、保密、信访、政务公开、信息化等工作。组织协调市场监督管理方面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工作。 /p p   (二)综合规划司。承担协调推进市场监督管理方面深化改革工作。组织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和综合分析。拟订市场监督管理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重要综合性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承担并指导市场监督管理统计工作。 /p p   (三)法规司。承担组织起草市场监督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和规章工作。承担规范性文件以及国际合作协定、协议和议定书草案的合法性审查工作。承担依法依规设计执法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承担或参与有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行政赔偿工作。组织开展有关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p p   (四)执法稽查局。拟订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及稽查办案的制度措施并组织实施。指导查处市场主体准入、生产、经营、交易中的有关违法行为和案件查办工作。承担组织查办、督查督办有全国性影响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案要案工作。指导地方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工作。 /p p   (五)登记注册局(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党建工作办公室)。拟订市场主体统一登记注册和营业执照核发的制度措施并指导实施。承担指导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工作。承担登记注册信息的分析公开工作。指导市场监督管理方面的行政许可。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承担建立完善小微企业名录工作。在中央组织部指导下,指导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配合党委组织部门开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的党建工作。 /p p   (六)信用监督管理司。拟订信用监督管理的制度措施。组织指导对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行为的监督检查工作。组织指导信用分类管理和信息公示工作,承担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承担市场主体监督管理信息和公示信息归集共享、联合惩戒的协调联系工作。 /p p   (七)反垄断局。拟订反垄断制度措施和指南,组织实施反垄断执法工作,承担指导企业在国外的反垄断应诉工作。组织指导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承担反垄断执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承办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日常工作。 /p p   (八)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规范直销与打击传销办公室)。拟订有关价格收费监督检查、反不正当竞争的制度措施、规则指南。组织实施商品价格、服务价格以及国家机关、事业性收费的监督检查工作。组织指导查处价格收费违法违规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承担监督管理直销企业、直销员及其直销活动和打击传销工作。 /p p   (九)网络交易和监督管理司。拟订实施网络交易及有关服务监督管理的制度措施。组织指导协调网络市场行政执法工作。组织指导网络交易平台和网络经营主体规范管理工作。组织实施网络市场监测工作。依法组织实施合同、拍卖行为监督管理,管理动产抵押物登记。指导消费环境建设。 /p p   (十)广告监督管理司。拟订广告业发展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拟订实施广告监督管理的制度措施,组织指导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工作。组织监测各类媒介广告发布情况,组织查处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指导广告审查机构和广告行业组织的工作。 /p p   (十一)质量发展局。拟订推进质量强国战略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承担统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工作,提出完善质量激励制度措施。拟订实施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制度、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组织实施重大工程设备质量监理和产品防伪工作,开展服务质量监督监测,组织重大质量事故调查。 /p p   (十二)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拟订国家重点监督的产品目录,并组织实施。承担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风险监控和分类监督管理工作。指导和协调产品质量的行业、地方和专业性监督。承担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管理和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承担棉花等纤维质量监督工作。 /p p   (十三)食品安全协调司。拟订推进食品安全战略的重大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承担统筹协调食品全过程监管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健全食品安全跨地区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工作。承办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日常工作。 /p p   (十四)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分析掌握生产领域食品安全形势,拟订食品生产监督管理和食品生产者落实主体责任的制度措施并组织实施。组织食盐生产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开展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组织查处相关重大违法行为。指导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p p   (十五)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司。分析掌握流通和餐饮服务领域食品安全形势,拟订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市场销售食用农产品监督管理和食品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的制度措施,组织实施并指导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实施并指导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组织食盐经营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指导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组织查处相关重大违法行为。 /p p   (十六)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分析掌握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等特殊食品领域安全形势,拟订特殊食品注册、备案和监督管理的制度措施并组织实施。组织查处相关重大违法行为。 /p p   (十七)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拟订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公布相关信息。督促指导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召回。组织开展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参与制定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承担风险监测工作,组织排查风险隐患。 /p p   (十八)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拟订特种设备目录和安全技术规范。监督检查特种设备的生产、经营、使用、检验检测和进出口,以及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锅炉环境保护标准的执行情况。按规定权限组织调查处理特种设备事故并进行统计分析。查处相关重大违法行为。监督管理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作业人员。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科技研究并推广应用。 /p p   (十九)计量司。承担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计量标准物质和计量器具管理工作,组织量值传递溯源和计量比对工作。承担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建立及组织实施工作。承担商品量、市场计量行为、尽量仲裁检定和计量技术机构及人员监督管理工作。规范计量数据使用。 /p p   (二十)标准技术管理司。拟订标准化战略、规划、政策和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承担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含标准样品)和国际对标采标相关工作。协助组织查处违反强制性国家标准等重大违法行为。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工作。 /p p   (二十一)标准创新管理司。承担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和组织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相关工作。承担全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相关工作。管理商品条码工作。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其他国际和区域性标准化组织活动。 /p p   (二十二)认证监督管理司。拟订实施认证和合格评定监督管理制度。规划指导认证行业发展并协助查处认证违法行为。组织参与认证和合格评定国际和区域性组织活动。 /p p   (二十三)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司。拟订实施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制度。组织协调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和改革工作,规划指导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并协助查处认可与检验检测违法行为。组织参与认可与检验检测国际或区域性组织活动。 /p p   (二十四)新闻宣传司。拟订市场监督管理信息公布制度,承担新闻宣传、新闻发布管理工作。组织市场监督管理舆情监测、分析和协调处置工作。协调组织重大宣传活动。 /p p   (二十五)科技和财务司。拟订实施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技术机构建设规划,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等重大科技需求,承担相关科研攻关、技术引进、成果应用工作。承担机关和直属单位预决算、财务审计、国有资产、基本建设和各类资金、专用基金及制装管理工作。指导市场监督管理系统装备配备工作。 /p p   (二十六)人事司。承担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干部人事、机构编制、劳动工资和教育工作。指导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规范化建设工作。 /p p   (二十七)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承担市场监督管理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承担涉及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事务。承担有关国际合作协定、协议、议定书的签署和执行工作。承担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关工作。承担机关和直属单位外事工作。 /p p   机关党委。负责机关在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p p   离退休干部办公室。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 /p p    strong 第五条 /strong /p p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机关行政编制805名(含两委人员编制2名、援派机动编制3名、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15名)。设局长1名,副局长4名,司局级领导职数120名(含食品安全总监1名、总工程师1名、市场稽查专员4名、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1名、离退休干部办公室领导职数2名)。 /p p    strong 第六条 /strong /p p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所属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责和编制事项另行规定。 /p p    strong 第七条 /strong /p p   本规定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其调整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p p    strong 第八条 /strong /p p   本规定自2018年7月30日起施行。 /p
  • 高端仪器“卡脖子”,中国制造如何破局?
    2019年4月16日,一场大火打破了巴黎原有的平静。巴黎圣母院,这个享誉世界的建筑自顶部燃起,标志性的塔尖在火焰中轰然倒塌。这个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极为热烈的讨论,许多网友纷纷感叹,还没有来得及领略巴黎圣母院的美,它就已经不在了。  所幸的是,美国瓦萨学院建筑与艺术史副教授安德鲁塔隆,曾在生前用激光扫描仪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激光束扫描,并获取了其原始的三维数据。经过后期处理,不仅可以完整重现巴黎圣母院的全景及内部结构,且其误差极小,这项技术将对巴黎圣母院的修缮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人们的记忆里,精密仪器往往仅出现在实验室里。但现如今,在当今社会,仪器仪表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仪器仪表号称工业系统的“耳目”,对制造业发展极为重要。  我国的两院院士王大珩曾经指出,仪器仪表行业看似“配角”,实为“核心”。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是军事上的“战斗力”。  然而,尽管中国已经算得上是个“制造业大国”,但在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却始终不尽如人意。2009年,国际权威刊物《仪器市场展望》公布的全球分析仪器行业Top40的名单中,美国厂商占据了半数以上,日本和德国也各有6家上榜。但是,却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够上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中国仪器仪表行业:艰难前行  近些年来,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并非毫无建树。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产品门类品种较为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开发能力的产业体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8,703.30亿元,同比增长5.8%。2019年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全年累计营业收入7242.60 亿元 全年利润总额已达700.40亿元。在发展中国家中,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已经是最大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始终处于递增发展的状态。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5月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企业数量已达4829家,同比增长8.64%。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这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高端精密仪器的短板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始终挥之不去的阴影。2018年美国《化工工程新闻》杂志公布了全球仪器公司的最新排名。  在前20名中,美国独占8个席位,几乎包揽了整个排名的半壁江山 而日本、德国和瑞士同时并列第三,整个榜单仍旧无一家中国企业上榜。那个熟悉的排名,还是那些熟悉的名字,真可谓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了。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因为仪器仪表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仪器仪表的制造水平代表着国家的工业文明深度。中国在精密仪器上没有突破,这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一个缩影。  管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是,在诸多高端领域,中国仍然是一片空白。仪器仪表是我国制造业技术最为落后的产业之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高端仪表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加悬殊。  以仪器仪表的进出口种类举例,我国出口的主要是低端的工业产品,包括光学仪器、医疗仪器等,而进口的却是高精度、高精密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及其他相关的测量仪器。因此,即使仪器仪表行业出口份额每年都在增加,但我国在相关行业处于贸易逆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事实上原因较为复杂。  其一,我国相关产业整体起步较晚,研发投入滞后,整体上仍然处于快速成长初期。而仪器仪表产业却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在产业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与国外较为成熟的产业相碰撞,落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二,专利壁垒和研发资金不足。仪器仪表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极少数的企业手中,国产企业只得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研发,能否得到研发成果暂且不论,产品的成本就已经高出一截。  而国内企业大多抱着赚快钱的心态去做,对研发重视不足,长此以往难以攻克技术壁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放弃高端产品,专研中低端产品确实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但中低端产品竞争又很激烈,许多企业接连出现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的情况。  其三,企业品牌效应较低,运营能力较差。精密仪器不仅要求精度问题,同时需要较强的可靠性、稳定性。因此,产品运营也显得相对较为重要。但国内仪器企业运营存在着极大的不足,销售代理混乱,许多非专业人员从事企业运营工作,难以博得用户的信赖。  即使制造了性能相当的仪器设备,也有专业人员进行宣传,但品牌效应不足,用户难以信任仪器精密程度。新兴企业几乎很难打入残余的那点高端市场。  其四,产品生态圈适应不足,通用性较差。首先,许多实验室的中坚力量都有着海外留学的经历,本身对美日德企业的产品较为熟悉,回国进行实验,往往也会选择更为熟悉的外国品牌。  其次,想要发文,仪器的精密程度直接影响数据的真实度,而国产仪器仪表碍于技术或其他原因,又往往无法满足其要求。一旦因为仪器仪表使实验结果不够精确,对于实验室来说,试错成本过高。因此,实验室宁可选择更为昂贵的外国仪器,也不愿意使用“不够可靠的”国产品牌。  此外,实验本身需要通用性。实验中,仪器仪表本身就是实验的一个变量。如果用国外企业的产品,大概率能够查阅前人的资料,从而更容易找到问题。但是使用国产新兴企业的产品,可能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寻找原因。  同理,如果用国产企业的产品进行一个实验,其他实验室,尤其是国外的实验室,如果不能重复实验,肯定会考虑是否是仪器不匹配导致的。因为以上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国内实验室也更愿意购买国外企业的仪器仪表。  可以说,上述所讨论的问题,都不是仪器仪表企业短期能够解决的。我国企业想要发展,尤其是想要在高端仪表领域有所发展,还有极长的路要走。  二、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发展:仍有转机  在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规模扩张和发展潜力巨大,已得到证实。仪器仪表行业近年来的发展,也要归功于我国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  首先,《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无疑是相关行业的一剂“强心针”。根据相关战略部署,仪器仪表行业是国家未来重点鼓励、扶持的产业。我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扫除障碍。  税收减免、投资优惠等政策,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吸引资金进驻 支持研究开发、加强有关人才培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关键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能力 此外,加速设备折旧、鼓励设备国产化,有助于开拓国内市场。  其次,下游企业发展良好,无疑是仪器仪表行业的“稳定剂”。在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下游产业需求极为广泛,覆盖了工业、交通、建筑测绘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此外,仪器仪表作为制造业的基础技术和装备核心,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石油化工、机器人等下游产业中。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和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智能制造行业的不断推进。仪器仪表行业在未来也必将更为“炙手可热”。  有了这些有利条件作为基础,那么如何打好“翻身仗”,就成为未来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其一,培养人才的自主创新。对于仪器仪表等基础行业来说,专注创新首先要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首先要“沉得下心”。除了人才培养,首先要提高相关研究人员的待遇。让国内顶尖院校培养的的仪器研发人才在国内有“用武之地”,只有留得住人才,才能给行业带来活力。  其二,规范市场,促进资本流入。资本影响着行业兴衰,如果没有资金流入,没有项目立项,那么便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目前,国内资本很少进入国内实验仪器行业,导致很多厂商规模小,实力差,集中度偏低,缺乏大型工程的集中调控能力。不利于持续的科研投入。如何改变现状,是未来能否产业升级的关键。  其三,不断完善技术指标,采用新的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增强仪器仪表的性能。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产业融合显得格外重要。中国产业链较为完整,工业门类众多,无疑为仪器仪表行业奠定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现如今,将自动化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与仪器仪表产品的生产相结合,是一个非常明显且重要的趋势。如果我国能够在此时把握机遇,加大相关研发投入,提高仪器仪表产品的科技水平和附加值,并且深化服务质量,那么是否会在未来“反败为胜”也犹未可知。  三、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未来:道阻且长  2011年6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 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了“德国工业4.0”计划 国务院于2015年5月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试图抢占制造业高端,抢占未来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客观地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当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国内仪器应用市场的高端仪器持有率较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放弃仪器仪表行业的进一步的开发,合理采购国外的机器的确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避免少走弯路,但只靠进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发达国家对仪器仪表等基础行业“卡脖子”,那么就会对国内许多上游企业造成极大的打击。  那么,抓住现有的发展机遇,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仪器仪表行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不断突破原有的瓶颈,实现了多项领域从无到有的进步。那么仪器仪表行业是否会在未来有新的突破,我们将拭目以待。
  • 光伏企业争抢国家实验室 欲夺标准制定权
    17家光伏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争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较量尘埃落定。1月18日,科技部基础司卞松保博士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科技部已通过了英利集团和江苏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申报建立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材料,这也是我国首批获得通过的光伏发电技术领域重点实验室。   去年开始,科技部启动了首批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工作。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宋登元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称,此次全国共有17家光伏企业和科研院所参入了竞争,每个省份只有一个申请名额,最后只有两家获得通过。   上述两家获批公司都已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只有在研发基础、实验室设备、人才队伍等硬性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条件下才能获批。”宋登元介绍,这些硬性指标包括要有5年的前沿和核心技术研发实践 近3年来的研发投入不能低于销售额的5% 实验基地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 设备不低于1500万元等。   在这一系列的硬性指标下,很多企业的首批申请都没有通过。宋登元说,该公司规划的实验室总建筑面积为60800平方米,总投资5.4亿元(由企业和政府部门各出一部分资金),建设周期为两年,建成后有关部门还将审定验收,通过后就能挂牌。   对此,江西赛维LDK公共关系部的廖淑艳认为,大的光伏企业都想争取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研究中心这样的项目,让自己的公司成为依托单位,这也是公司技术实力的象征。   在光伏企业纷纷争抢国家实验室的背后,则是对行业标准制定主动权的争夺。   据宋登元称,由于光伏行业还是一个新兴产业,目前一直没有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也缺乏涵盖产业整体的行业技术标准,而重点实验室的获批通过,标志着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有了集光伏技术研发、基础研究等于一体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将加快推动国内光伏行业标准的制定进程,包括制定规范准入、性能、环保、安全等行业标准。这对于提升国内产业的整体水平和规范发展,保证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与竞争力来说极其重要。“哪家企业建立了实验室,在技术上就会抢先,所研发的新成果就会成为企业的专利。”宋登元说道,“一旦新技术上升为国家标准就有一个门槛作用,可以对落后的产能进行淘汰。”   不过无锡尚德公关经理张建敏认为,目前两公司的实验室只是拿到了建设批文,现在谈制定行业标准为时尚早。“任何行业标准的制定都是以技术为支撑的,需要通过行业讨论后再由国家来制定。”
  •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POPs检测方面取得进展
    目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已遍及全球,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成为倍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如何高效准确的分析检测POPs并及时作出预警日渐被提上日程。 吉林大学阮伟东 报告题目:直接与间接SERS方法在环境污染物检测方面的作用   传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分辨质谱法(MS)以及HPLC/MS,其权威性、准确度不容置疑,但其存在的缺点也不容忽视。阮伟东介绍说,首先,这些方法一般都需要复杂的前处理和富集浓缩过程,检测周期长,不利于快速检测 其次,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类似同系物和异构体的检测灵敏度不足 再者,因对操作人员要求比较高,基层实验室比较难满足全组分检测,这些缺点给上述方法的普遍应用带来了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类兼具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且耗时短、操作简便的检测方法。   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不仅能给出检测物详细的结构信息,同时检测限可达到单分子水平,拥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原位、实时检测以及无损分析等优点,因此最受全球研究人员的关注。   然而,尽管SERS具有一系列优势,但若想利用SERS方法检测目标分子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如待测分子与基底的亲和性,基底的稳定性与重现性,信号伴随着干扰,如噪声、基线、背景等,&ldquo 但这些困难可以通过研究方法客服。&rdquo 阮伟东补充说:&ldquo SERS方法分为直接检测和间接检测两种,直接检测即在已有的SERS吸附效果很好的基底上直接吸附被测分子,无需其他任何处理 间接方法则是借助物理或者化学的吸附作用使目标分子靠近SERS基底表面,包括环糊精吸附法和衍生物法(偶氮化)两种。   经过实验对比,结果发现,在树枝状纳米银的基底上对氯代苯酚进行SERS检测,检测限仅为10-4 mol/L,光谱质量差。利用环糊精吸附法对单一组分的多环芳烃进行SERS定量检测,检测限能够提升2-4个数量级,甚至能对四种多环芳烃及混合物定性鉴别 环糊精吸附法对3种氯代苯酚的检测限能达到10-8mol/L,但信噪比不好。衍生化法&mdash &mdash 重氮化反应是典型的离子化反应,能够保证检测收率,且能简化数据处理难度,反应速度较快 其对氯代苯酚的检测限能达到10-9 mol/L,信噪比非常好,因偶氮化法还有巨大的优化空间,偶氮化合物有很强的电子吸收,很适合做共振增强拉曼光谱,还能额外提升2-3个数量级。   总的说来,间接SERS方法大大提升了目标检测物对基底的亲和性,使SERS本身的优势能够体现出来,相信在多环芳烃的检测领域会有更好的前景。
  • 美国为何只给65岁以上老人打增强针?
    欧美很多发达国家都开始制订甚至实施普通人群的新冠疫苗增强针接种计划。但对于今年年初才开始上市的新冠疫苗而言,短短几个月后就要再打一针 “增强”,这里面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到底如何,仍然是个争议很大的话题。 9月17日的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关于辉瑞/BioNTech疫苗增强针的外部专家会,可能是第一次公开透明地辩论增强针的意义与相关政策的科学性。 在超过八小时的分析讨论中,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FDA与辉瑞/BioNTech都各自列举资料,甚至连最早施打增强针的以色列,也派出卫生部门官员与研究人员提供了本国最新数据。最后,该专家会议以绝对多数否决了辉瑞/BioNTech的全民增强针提议,转而推荐向65岁以上老年与其他高危人群提供增强针。 这一方案现在也获得了FDA的正式批准与CDC推荐。该会议与9月22-23日CDC推荐增强针的会议,提供了大量关于增强针的现有数据与决策依据探讨,不仅能让很多关注增强针的公众了解增强针的现状,也值得所有制定增强针政策甚至是普遍防疫政策的管理部门借鉴。 原理:是增强针还是第三针? 在各种报道中,关于增强针经常提到的一个好处是可大幅增加抗体,这也是像辉瑞/BioNTech等药企用于申请增强针上市的关键数据。接种增强针后检测到抗体大幅增加,反映的是增强针激发的免疫反应。但免疫反应远不止抗体这一部分,增强针的科学原理也不仅限于抗体增加这一环。 9月17日,美国FDA专家会议以及CDC关于增强针的多次讨论会议,都提到了从原理考虑,如果让新冠mRNA疫苗接种者接种第三针,到底是属于把初次接种程序由两针变成三针,还是在初次接种外的增强针? 都是第三针,算不算在初次接种程序内有区别吗? 实际上,不同疫苗的接种针数本身就有不同。比如带状疱疹疫苗是两针,而乙肝疫苗是三针。这种针数的不同就是基于免疫反应的完善性。 对于疫苗来说,第一针会刺激初始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包括B细胞被激活,产生针对疫苗引入的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同时形成一些记忆B细胞。这些记忆细胞并不产生抗体,但却保留着对抗原的记忆,当再度遇到同一个抗原时可以迅速复制分化成大量可以制造抗体的B细胞。 一般而言,第一针疫苗刺激的免疫反应强度并不大,表现为产生的抗体不多,记忆细胞的形成也有限。当第一针疫苗接种后过一段时间——至少等到第一针诱发的免疫反应下降之后,通过接种第二针疫苗,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即所谓的增强,在这一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抗体产生,并且会出现结合能力更强或识别更多样化的抗体,同时记忆细胞等也会进一步完善,部分B细胞还可以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非常长寿,会迁移至骨髓并长期产生抗体,让人体获得长久的免疫保护。 由于这种接种疫苗时免疫反应的规律,大部分疫苗都需要两针,同时两针之间还必须有一定间隔。但不是所有的疫苗在两针后就能获得最完善的免疫保护,这也是为什么乙肝疫苗等不少疫苗还要打第三针才算完成接种。 回到新冠疫苗,作为一种新研发的疫苗,例如辉瑞/BioNTech的mRNA疫苗,现在已知的是接种两针后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免疫保护。但两针诱发的免疫反应是不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极限呢? 这是未知的。 如果前两针诱发的免疫反应已经是此类疫苗能激发的人体免疫反应极限了,那么第三针就只是激发了免疫记忆,再度产生大量抗体,但包括记忆细胞、抗体的多样化程度等等都不会再有改进。人体不会不断大量生产用不上的抗体,所以第三针激发的高抗体也会随时间流逝而降低。也就是说,这种增强针起到的效果只是短暂提升体内的抗体滴度。 如果前两针mRNA疫苗的接种结果并非人体的免疫反应极限,那么引入第三针或许如同乙肝疫苗的第三针,能进一步完善免疫保护。这可能有多种表现,比如刺激形成更多的记忆细胞,这样下次遇到病毒会有更快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起更好的保护;又比如产生更“成熟”的抗体,它们与病毒的结合能力更强或识别更多元化,增强对突变的防护力;亦或者是形成更多长效浆细胞,使得抗体下降的曲线放缓,让人体在更长的时间段内受到保护。 如果第三针mRNA疫苗确实可以起到进一步完善免疫反应的作用,甚至推断新冠疫苗的初次接种流程本来就该是三针,那么疫苗就应该设计成三针型疫苗而非两针型。 比较遗憾的是,现在没有足够的数据指向增强针到底只是暂时增加抗体滴度还是可以完善整个免疫反应。辉瑞/BioNTech在FDA专家会上只是提供了第三针接种后一个月的抗体滴度。虽然这个滴度是第二针后高峰的三倍,但无法据此区分第三针是完善了接种人的整体免疫反应还是短期拉升抗体。 最近一些关于mRNA疫苗的研究显示,在第二针后包括抗体多样性、记忆细胞、细胞免疫等方面似乎都到了一个极限[1,2]。如果这些研究具有普遍性,那么增强针的意义将会局限于短期增加抗体。不过这些研究尚属早期,不同人群的结果也可能有差异,如老年人可能存在免疫反应较弱的情况,即便普通人群前两针能达到免疫反应的极限,对于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人却未必。 但无论如何,增强针仍需要更多完善的研究,不仅局限于一个时间截点的抗体滴度,来明确增强针的作用。 时机:现在是否需要增强针? 增强针的科学原理也会影响到另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时候需要增强针,或者现在需不需要增强针? 如果增强针只会短暂增加抗体,那么使用的时机将取决于何时需要增加抗体。 现在很多增强针计划以6个月为界限,该划分最主要的依据是在一些疫苗的抗体滴度跟踪时发现接种6个月后,体内抗体比高峰时已经下降很多,比如Moderna最近在《科学》上就发表了6个月的中和抗体跟踪数据 [3],发现半年后接种者的血清仍能中和包括Delta在内的多个突变株,但中和抗体的滴度比刚接种完时已经大幅下降,即实验里中和同样多的病毒需要使用更多血清。Moderna接种6个月后体内仍有中和抗体但滴度比高峰时显著下降 | 图源[3] 陆续有研究显示,更高的中和抗体滴度对应更好的新冠疫苗有效性。单纯从增加体内抗体的角度,说半年后因体内抗体下降而通过打增强针提高抗体滴度似乎没什么问题。但这种做法缺乏最根本的一个基础,那就是现在科学家尚未明确一个疫苗保护作用必需的抗体下限。也就是说虽然半年后抗体滴度确实大幅下降了(这也在预期中,因为在未遇到病毒的情况下,人体不必大量生产一个用不上的抗体),但并不能说此时疫苗的保护作用已经大幅下滑。 还是来自Moderna的分析,根据它的三期临床试验,发现即便接种完疫苗后检测不到中和抗体的人群,在之后三个月的疫苗有效性仍有50%,而中和抗体滴度100与中和抗体滴度1000的人群,有效性分别为90%与96% [4]。所以不仅是看到中和抗体滴度下滑尚不能明确疫苗是否失效需要增强,即便是增强针大幅提高抗体,能对应多少疫苗保护作用的增加也是需要审视的,毕竟10倍的中和抗体差异对于Moderna的前两针疫苗只带来了6%的有效性差异,像辉瑞/BioNTech的增强针提高抗体滴度到第二针后高峰3倍,在疫苗有效性上的改变仍是未知的,很可能不会如抗体滴度变化那么大。 此外,若以增加抗体为标杆,打过增强针后抗体在高峰后也会下降,一个自然的问题是以后是否会要经常打增强针来维持抗体在高水平。在FDA的专家会上,也有美国方面的专家问以色列的卫生官员,如果增加有效性只是靠暂时的抗体提升,是否打算过段时间再打增强针。之前以色列有官员称需要准备第四针 [5],但在专家会上以色列的卫生官员表示并无此打算。 如果第三针是完善免疫反应,那么问题应该是间隔多久打第三针可以完善免疫反应。这个时间是多久,是不是6个月?现在并不明确,理论上来说间隔越久,这种完善免疫保护的增强效果越好。但如果证明隔得短一些也能做到,那么完全可以以更短的间隔完成三针接种,尽快完善接种效果。 也有科学家提出了另一种思路,即是否可以通过改动前两针疫苗的间隔来完善疫苗的免疫保护。FDA的专家会上有人提出,现在新冠疫苗的接种程序都很激进,如辉瑞/BioNTech是两针间隔三周,是否是因为这样短的间隔导致免疫反应的完善性不足,导致疫苗有效性维持时间不够?如果延长两针的间隔,是否可以让免疫保护更长效,避免今后需要增强针。 不过延长两针间隔会让接种者在更长时间内处于半接种状态,没有足够的保护,在风险收益上未必更佳,对于已经接种了疫苗的人来说更无实际意义,因为已经接种疫苗的人也改不了之前两针的间隔了。 总之,在科学原理上,现在第三针或增强针主要的证据在于可以大幅增加抗体。但除了抗体外,整体免疫反应是否有完善、间隔多久打第三针更好、能转化为多少实际有效性以及可以维持多久,这些都是未知的。 在这种情况下,另一个探讨增强针必要性的思路,则是基于疫苗有效性,特别是对重症防护的有效性在现实中的变化。绝对的防止感染本身是个非常高的要求,特别是如今疫苗要应对的是传播力非常强的Delta突变株,欧美很多国家的感染率又非常高,相当于疫苗接种者长期处在一个病毒量很高的环境中,疫苗接种率因各种原因在不少国家也并不理想,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指望疫苗来彻底阻断感染或传播并不现实。因此,维持疫苗对重症的保护力才是更合理也是更关键的目标。 而已有的各种研究显示,如今mRNA疫苗防护感染或轻症的作用有一定下降,但对重症的保护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其中对轻症的保护力下降可能既有接种时间的影响,也有Delta的作用。不过即便是这方面,下滑幅度可能也是有限的。辉瑞在FDA的要求下比较了三期临床试验中接种中位时间9.8个月与4.7个月的人群感染率的区别。接种时间短的人确实感染风险更低,但换算到有效性,差异其实比较有限——如果接种4.7月的人有效性是86%,那么接种9.8个月的人对应有效性为80% [6]。 重症方面的防护很多研究都显示没有明显下降,比如辉瑞与Kaiser合作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接种4个月后,疫苗防护感染有效性下降到60%左右,但重症防护在任何年龄段都没有变化 [6]。9月22日,Moderna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三期临床试验的最终分析,发现在平均跟踪时间5.3个月的试验中,防重症有效性为98%[7]。这些研究都在指向mRNA疫苗对重症的防护维系时间可能是非常长久的,显然无法佐证增强针存在急切的必要性。 支持增强针最有力的证据是来自以色列。在FDA专家会前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以色列研究,显示接种增强针12天后,60岁以上人群的感染风险下降了10倍,重症风险也有类似下降 [8]。但要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在接种增强针12天后跟踪的时间不到两周。这就带来了有效性维持时间能有多久的问题。同时,以色列的卫生官员表示在该国60%的重症病人是接种完两针疫苗的人,对他们来说,需要为接种完疫苗的人提高防护重症的有效性。但在美国,重症与住院仍然绝大多数为未接种疫苗的人[9],这让以色列的情况有多少普遍性与可推广性成了问题。 另一方面,美国CDC统计到现在的所有突破性感染导致住院或死亡的病例中,分别有70%与87%的人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 [9]。可以说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人如果发生突破性感染,导致严重后果的风险更大。另外,CDC收集的一些研究显示养老院等老年人聚集的地方,疫苗有效性本身就较低,也有下降趋势。从风险收益角度看,在老年人中施行增强针有更强的支持。 反观一般人群,增强针的不仅必要性缺乏支持,也很难做出收益大于风险的判断。对于mRNA疫苗,已知在年轻男性中存在心肌炎的风险,虽然发生率很低,但第二针的风险高于第一针。接种第三针的风险如何是未知的。从收益考虑,对于年轻人群,接种完两针对重症的防护非常好,未看到有下降趋势,第三针在这之上能带来多少进一步的收益,是值得怀疑的。 也是综合这些风险收益评估,FDA的专家会拒绝了辉瑞在16岁以上人群全面施打增强针的申请,转而把人群限制在65岁以上与其它高风险人群。而9月22-23日,CDC负责推荐疫苗使用的专家会议,在基本遵循FDA批准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制为65岁以上或居住在长期看护中心的人,以及18-64岁有导致重症风险增加的基础疾病患者,否决了FDA批准范围内的工作中高感染风险人员。但在CDC的正式推荐中,CDC主任Walensky博士再次将工作中高风险人群纳入。 这种差异涉及到风险评估上出发点的不同,纳入因职业或环境有高风险的人群,一个比较常见的理由是如医务人员,即便是轻症也无法继续工作,会影响到整个医疗系统的运作。但在CDC的外部专家看来,增强针的风险收益标准应该以接种人为中心出发。对于一个年轻的一线工作人员,打增强针对他个人的最重要收益——防止重症,是很低的,而风险,如罕见的心肌炎却是存在的,不能说他感染了没法上班对社会有影响,就推荐他在个人层面去做一个风险可能大于收益的事情,更何况增强针在年轻人群中防感染一类的收益现在纯属揣测。 这里推荐与不推荐都有一定依据,但更多都是基于推测,反应了增强针在具体收益上因数据有限导致的诸多不确定性。 效果展望:增强针能改变疫情吗? 虽然欧美多国已经或将要为高年龄与高危人群施打增强针,在这些人群里的风险收益评估上或许也是大概率收益大于风险,但增强针对整体疫情控制的帮助却未必乐观。 在FDA的增强针专家会上,CDC的流行病学家承认在美国主要的传播发生未接种疫苗的人群,因此增强针对整体疫情的遏制可能会有限。这个观点也被大多数与会专家们认同。 甚至在直接收益可能最大的老年人中,单独的增强针效果也未必最佳。在9月22日到23日讨论增强针使用推荐的CDC会议上,CDC的科学家提供了养老院中增强针效果的模拟。如果输入风险高(所在地区传染率高)并且设施内工作人员疫苗接种率低,即便增强针效果很好,养老院中的感染病例仍然不少。美国CDC关于养老院中增强针的效果模拟 | 图源[10] 增强针要起到好作用,必须伴随着控制背景感染率与提高工作人员接种率。其中作用最大的是增加工作人接种率。这也是整个欧美疫情的一个缩影。提高疫苗接种率,让更多没接种过疫苗的人打上第一针,所带来的效果会远大于增强针的作用。 根据CDC的估计,在半年的时间段内防止一例新冠住院,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只需要50人次的初次接种,但增强针需要481人次接种,差距将近10倍 [10]。若把年龄下调到18-29岁,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2倍,在这一年龄段,连基本的收益大于风险,对于增强针也已不太确定。而CDC的一项民调还显示未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表达了增强针的消息会让他们更不愿意接种 [10]。孤立的一项增强针政策或许看着坏处有限,但放到所有防疫政策之中会如何,是有不确定性的。在半年内防止一例新冠住院需要的初次接种或增强针接种人次 | 图源[10] 如果跳出欧美发达国家的小圈子,那么不难发现增强针无疑是为全球疫苗分配不均问题投下了更大的阴影。在已接种的新冠疫苗中,81%是在中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只分到了0.4%,而致力于为低收入国家提供疫苗的COVAX最近将今年能提供的新冠疫苗数量下调了四分之一 [11]。 如果疫情在接种率极低的低收入国家不断蔓延,很难保证今后不出现一个比Delta更危险的突变株。欧美国家在提出增强针计划时都强调不影响全球疫苗供应,但现今全球疫苗需求远大于供给,很难想象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增强针计划不会对全球接种造成负面影响。 增强针需要怎么做? 虽然增强针在科学原理、实际有效性上还有很多疑问,但面对短期之内难以控制的全球疫情,增强针仍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选择。甚至在某些人群中,即便增强针存在不确定性,现在仍会有切实需要。面对这样的现实,增强针的研究与决策都需要往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向发展。
  • 赋能高质量土壤普查 | ICP-OES让“精准”结果稳定输出!
    个明天(2022年4月22日),我们将迎来第5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Invest In Our Planet”,珀金埃尔默始终致力于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在此共同呼吁:投资保护我们的地球,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每个人都需付诸行动!土壤和沉积物是地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粮食的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期我们继续关注土壤普查。上期回顾:赋能高质量土壤普查,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精准”出击土壤普查是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等的重要方法,普查结果可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也可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土壤中的元素组成对土壤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也与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土壤中重金属及元素检测也是本次土壤普查的重要内容。ICP-OES因具有多元素同时测量、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实验室的土壤分析领域。本次土壤普查中涉及到ICP-OES的元素也有很多,主要包括:B、Mg、Al、Si、P、S、K、Ca、Cr、Mn、Fe、Ni、Cu、Zn 、Mo、Pb等元素,这些元素有的是做土壤中总量的,有的则是有效态等非总量元素,每种类型参考的方法也有所不同。Avio 200/220 Max系列ICP-OES让土壤检测的 “精准”结果稳定输出!高灵敏度无惧低含量元素分析挑战土壤中部分有害元素含量较低,尤其是Pb、Cd等元素,采用ICP-OES分析时往往需要较高的灵敏度。Avio 200/220 Max系列ICPOES由于其独特的光路设计和强大的DBI-CCD检测器,具有高效的光能传输与转化,使其获得远优于同类产品的灵敏度,可替代石墨炉进行超痕量元素分析。全面的扣背景技术轻松解决背景干扰土壤基质中元素组成复杂,对于一些低含量元素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光谱干扰,如铅(220.353)的会受到基体中高含量铝元素形成的光谱背景干扰。Avio 200/220 Max系列具有全面的扣背景技术,包括自动扣背景、单点、双点扣背景、MSF、IEC等等,可以有效地去除复杂的背景结构。对于正常的光谱线信号,即使周边有强烈的连续信号,无论是平台、斜坡还是强谱线的翼部对测定信号的影响都可以通过自动背景选择进行背景校正,获得满意的测试结果。非常适合入门级或仅具有少量分析经验的客户。开创性平板等离子体技术降低运行成本此次土壤普查涉及样品数量庞大,Avio 200/220 Max系列可以为用户大大降低运行成本。专利平板等离子体技术,Avio系列ICP-OES仅需消耗其他系统一半的氩气量,即可生成稳定、耐基体的等离子体。同时无需对射频发生线圈进行冷却和维护,提供出色的运行效率和生产力。另外,为了提高效率,Avio 200/220 Max系列具有动态波长稳定(DWS)功能,在开机短短几分钟之后您就可以进行样品分析,并在分析工作结束后关闭仪器电源以节约电能。独有的土壤快速消解技术大大缩短样品前处理时间对于土壤样品元素分析,前处理通常占用了整个分析过程的大部分时间,那么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土壤前处理方式则会大大提高分析效率。珀金埃尔默公司创新研发了一种土壤快速消解方法,该方法节约时间,最长仅需2h;用酸量少、操作更加安全;交叉污染少,结果更准确;适用于大批量样品分析。实际样品分析结果采用快速消解技术分析GSS-8中的As、Zn、Pb、Cd、Ni、 Cu、Cr等元素,结果均与标准值吻合。检测装备的灵敏、准确和稳定是获取高质量普查数据的重要保障。作为世界原子光谱技术的领导者,珀金埃尔默深谙土壤检测客户需求,携全能元素分析方案“精准”出击,为确保检测实验室高质量完成土壤普查任务赋能!赋能高质量土壤普查 | ICP-OES让“精准”结果稳定输出!Original Lily 珀金埃尔默 2022-04-21 18:15收录于合集#土壤三普3个#环境31个明天(2022年4月22日),我们将迎来第5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Invest In Our Planet”,珀金埃尔默始终致力于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在此共同呼吁:投资保护我们的地球,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每个人都需付诸行动!土壤和沉积物是地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粮食的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期我们继续关注土壤普查。上期回顾:赋能高质量土壤普查,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精准”出击Avio 200/220 Max系列ICP-OES让土壤检测的 “精准”结果稳定输出!
  • 西藏欲投资3500万元 制定POPs防治规划
    西藏自治区政府第十三次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分析西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西藏POPs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项目投资和保障措施,明确了主要区域范围和行业范围,从预防控制新增排放源、规范监管现有排放源、监测与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环境污染和风险研究、加强风险防控宣传教育等5个方面提出了主要任务。《规划》总投资估算35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3400万元。
  • CATO:在“破茧”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仪器信息网讯 测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种基本手段,是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建立化学测量值溯源体系的有效工具,标准物质是生产检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标准物质的品质可直接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因此,标准物质的生产与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标准物质厂商该如何保障并提高产品品质?“十四五”期间,标准物质领域又将有哪些新的机遇?在ACCSI 2021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到广州佳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途科技”)董事长陈志东,并就以上问题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广州佳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途科技”)董事长 陈志东仪器信息网:请问2020年佳途科技整体发展如何?在服务客户过程中取得了哪些亮眼的业绩?您对于2021年的业绩表现有何预期?陈志东:佳途科技是一家从事分析标准品研发、生产及销售一体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品牌“CATO”。成立至今,我们已为上万家企事业单位的分析检测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其中包括第三方检测、医药研发企业、食药检院、质检院、海关、疾控中心等单位。2020年,我们在优化客户服务上,重点做了以下两件事情:1、顺利通过CNAS ISO17034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体系认证,从而成为了全球唯一获得中国CNAS及美国ANAB ISO17034双体系认证的标准品生产商。这意味着我们的生产运营更加系统、规范,产品质控能力更强。2、丰富CATO标准品,可提供32379种分析标准品,涵盖医药、食品、消费品、环境、天然提取物、同位素等领域,及时减轻了因疫情导致国外产品供应不稳定的影响,有力支持国内工业生产的迅速恢复。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社会一致认可。2020年9月设立的国家标准样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标样专咨委),佳途科技有幸成为标准品业内唯一入选专家委员的商业企业单位。随后,公司被评为2020中国科技创新先进单位。2021是佳途科技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对自己的期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破茧”! 通过今年的潜心磨砺,推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更上新的台阶。如今,我们在“破茧”的道路上坚定前行。1月,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月,入驻山东青岛蓝谷“全国标准样品产业创新孵化器”;3月,推出6000+多肽药物杂质;4月,依托高难度药物杂质合成能力,提供药物发现-临床试验的全面化学合成服务;6月,总部迁往广东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百事高智慧园,公司在研发、技术、生产规模上都将实现突破式的转变。……几乎每个月,我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公司预计2021年业绩较2020年增长120%,其中2021年第一季度较同期已经实现了126%增长。入驻 “全国标准样品产业创新孵化器”仪器信息网:通常,人们会习惯用一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总量衡量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请问,2020年至今,佳途科技推出了哪些创新产品?您能否介绍下佳途科技在研发设计方面为提升产品品质做了哪些措施?陈志东:佳途科技在产品创新上主要有两个方面:1、全新标准品的定制合成。譬如我们配合药企的药物研发项目,进行特定药物杂质合成;我们根据法规对于产品检测的最新调整,进行相应新标准品的开发。这些创新产品包括小檗碱系列杂质、前列腺素系列杂质、多肽系列杂质、基因毒性杂质、磷系阻燃剂、新型增塑剂、REACH法规新增品种、兽药同位素产品等。2、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譬如我们推出的1-10多溴联苯混标、RoHS 2.0全套混标、40种糖皮质激素混标、18种磺胺药物混标等,有效优化了实验室分析检测的过程。我们注重从0到1的价值创新,从无到有,以及从10到1的价格回归,大幅下降稀缺产品的价格。CATO标准品为了提升产品品质,我们一直在努力实现体系建设和技术沉淀。其中体系建设刚才已经做了介绍,我们是全球唯一获得双体系认证的标准品生产企业。而质量一直是佳途科技生存发展的根本。目前我们合成及分析团队均由博士带队,包括海外博士在内,配备150台(套)先进仪器设备,有核磁共振、三重四级杆质谱等多种高端仪器设备。经过四年的努力打磨,我们的技术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达到了高度专业的水平。除了团队人员的引进,我们在2021年将上线一套更加完善的生产管理系统,结合物联网、5G技术,让错误无法产生而非降低。同时企业内部BI(商业智能)系统的投入,从数据分析、异常提醒、自动决策三个层次提高管理能力。多套管理系统的投入也将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如订单实时跟踪、储存条件和失效日期的提醒、精准称量的标签、在线证书下载等。这些创新性的服务将在2021年全部实现。我们的技术能力,在不断接受欧美、日韩、国内标杆用户的严苛考核及挑战中提升,也通过积极与国内外药典委的互动取得进步,其中我们对于美国、欧洲药典的一些建议,获得了对方的认可及承诺改进。同时研发人才引进以及研发系统的搭建也将在2021年完成并实施。研发人员的技术能力将会不断地沉淀,大幅度下降研发成本,从而产出更多性价比高的产品给予客户。仪器信息网:刚才您谈到,今年6月,佳途科技将入驻广东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百事高智慧园,本次新的改变将带来怎样的全新体验?陈志东:佳途科技入驻百事高智慧园,是公司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公司的整体实力将再次飞跃发展。在新的办公园区,我们的研发中心超过5000平方米,其中合成实验室将设多个小试及公斤级合成实验场地,120个通风橱,可实现各种复杂条件反应,从而更快地提升我们的产品研发能力、交付速度及生产能力,使我们更好服务于客户。我们也热忱欢迎新老朋友们能莅临新办公园区参观指导!分析/合成实验室实验室相关仪器仪器信息网: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的出台给标准物质领域带来了哪些机遇?对于此,贵公司做了哪些准备?陈志东: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坚持高质量发展道路,提出“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家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日益重视,将会加大对各类产品质量监控,从而产生新的标准物质需求及原有需求的扩大。同时,国家将对于提供质量准绳的标准品生产企业提出更高的规范化要求。作为国家标准样品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一员,佳途科技始终牢记委员会初心:深入推进国家标准样品改革,助推国家标准样品事业科学发展。我们将坚持严格遵循ISO17034体系规范化运营,同时为行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在首届国家标样专咨委工作会议上,我们就提出了两点建议:1、建立除国家标准样品以外标准品的选用指导,清晰对应供应商的资质要求;2、为拓展和增强国家标准样品的品种和技术水平,需建立国家标准样品的开发清单,依据清单的需求,各单位集中资源和技术,逐一攻克。未来,我们将依托过硬的技术能力,拓宽新产线,拓深现有产线,助力中国“十四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
  • 一探前沿 | Orbitrap助力环境Ding级研究实现突破
    一探前沿 | Orbitrap助力环境Ding级研究实现突破原创 飞飞 赛默飞色谱与质谱中国关注我们,更多干货和惊喜好礼 李宇翔 吴珊湖Orbitrap助力环境顶ding级研究实现突破 Orbitrap 技术发展至今,凭借其卓越的分辨率、灵敏度、多项创新技术等“硬实力”,圈“粉”无数,平均每小时就有一篇文章问世,也逐渐成为就全球科学家实现世界ding级科研突破的有力伙伴。 今天我们就环境领域ding级期刊ES&T近2年发表的前沿研究,一探 Orbitrap 技术是如何助力实现突破的: 1# 创新方法助力重新认识人与环境污染的潜在联系 人体皮肤的脂质可以和氧化剂、臭氧和羟基自由基发生反应,反应产生的次生产物排放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研究者们创新性地使用Orbitrap高分辨率质谱仪结合商业化的二次电喷雾电离(SESI)源的方法,评估了通过臭氧与手部皮肤脂质的异质反应形成的次生有机化产物。在不到40分钟的实时测量时间内,检测到600多个化合物离子,其中53个化合物离子在有臭氧存在时信号强度显着升高。研究者首次发现,这些次生产物可能会通过人体皮肤释放的亲核氨(NH3)产生进一步裂解。同时该研究展示的进一步结果表明,人类本体是大量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这些有机化合物可显着影响室内环境中的空气质量。(点击查看大图) 2# 前沿技术助力突破气溶胶研究分析手段瓶颈当前,用于在线分析有机气溶胶成分的质谱技术受到电离干扰和质量分辨率限制,无法准确的进行分子表征。研究者结合了萃取电喷雾电离(EESI)的软电离能力和Orbitrap质谱的的超高质量分辨率优势,对有机气溶胶进行了实时近分子表征。 EESI-Orbitrap对实验室产生的二次有机气溶胶和周围颗粒物的过滤提取物进行了进一步评估,分辨率高达140000(m/z200)可以实现对气溶胶分子的元素组成的准确鉴定和与邻近干扰成分的分离(这在分辨率只有20000的仪器上是无法分离的),同时获取二级高分辨质谱图的功能可以对化合物结构解析提供有效帮助。该研究所展示的新分析方法将更有信心的帮助我们增进对大气气溶胶形成和演化的认识。 3# 独树一帜奠基环境暴露与特定人群健康关系新发现职业工人通常会更多地接触高浓度的全氟化合物(PFAS),这使他们相较于一般人群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为评估健康风险,启动了通过基于orbitrap质谱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详细探究了相关职业接触PFAS的潜在健康问题,研究对象为40名来自中国某工厂的职业工人,和52名一般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分析两组血浆中的PFAS水平的差异,发现十三种检测到的PFASs有六种PFAS同系物(Σ6PFAS)含量水平在职业工人和普通人群中差异巨大,同时偏最小二乘法差异性分析模型表明二组的代谢物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最终鉴定出14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它们与氧化应激,脂肪酸β-氧化紊乱和肾脏损伤有关。该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性接触PFAS人群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4# 独出心裁非靶向环境暴露组学研究迎突破在制药和化妆品行业中,对羟基苯甲酸酯被广泛用作常用防腐剂。目前已有研究发现,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环境暴露,与人的代谢改变和代谢疾病(例如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但是,对羟基苯甲酸酯接触相关的代谢途径却鲜有报道。中国研究团队,在88名孕妇的尿液样品中测定了三种对羟基苯甲酸酯,并按测定的尿液浓度进行分组,使用UHPLC和Orbitrap高分辨率质谱联用平台对88个尿液样本进行代谢谱分析。通过对来自不同对羟基苯甲酸酯暴露组的尿液样品的特征筛选差异代谢物。鉴定出的代谢产物包括嘌呤,酰基肉碱等,这表明对羟基苯甲酸酯会干扰诸如嘌呤代谢、脂肪酸β-氧化等代谢途径。该团队首次完成了针对对羟基苯甲酸酯暴露孕妇基于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工作,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对羟基苯甲酸酯环境暴露的潜在健康风险,也为理解对羟基苯甲酸酯暴露与某些代谢性疾病间的联系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 Orbitrap #作为环境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Orbitrap技术凭借高分辨能力和高质量精度以及稳定性好等优势,助力您实现多维度科研突破。明星产品推荐,马上加入你的研究计划/方案! Orbitrap Exploris 120 Orbitrap Exploris 240扫描以下二维码扫码获取报价和相关资料 相关阅读• 一探前沿|环境研究ding级期刊,哪些技术备受青睐?重金属分析篇(上)• 一探前沿|环境研究ding级期刊,哪些技术备受青睐?重金属分析篇(下) 参考文献:1. Environ. Sci. Technol. 2020 Nov 3 54(21):13478-13487. 2. Environ. Sci. Technol. 2020 Apr 7 54(7):3871-3880. 3. Environ. Sci. Technol. 2019 Aug 20 53(16):9800-9809. 4. Environ. Sci. Technol. 2020 Mar 17 54(6):3447-3454.
  • 取得一定突破,上海高端科学仪器向发达国家发起挑战?
    上海科学仪器的发展现状如何?近日,上海市科委表示:在科学仪器专项的支持下,上海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中高端科学仪器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国内首台双向凝胶等电聚焦电泳仪、首台交直流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首台高效微流电色谱仪已在沪问世,工业在线质谱仪、高效逆流色谱仪、高效薄层色谱仪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目前,全球科学仪器研发和生产高地主要有三个:一是美国,主要企业有赛默飞、丹纳赫、安捷伦等;二是欧洲,主要企业有蔡司、梅特勒—托利多、艾本德等;三是日本,主要企业有岛津、日立高新、日本电子等。我国分析仪器行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全国多地出现了北京分析仪器厂、上海分析仪器厂、江苏电分析仪器厂、川仪九厂、佛山分析仪器厂、沈阳分析仪器厂等近40家国有企业,但大多数因改制和市场化因素逐渐消失。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以及地方科技部门的支持下,我国科学仪器产业近年来有较大发展,建设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渤海湾科学仪器产业带,以长春、大连为基础的东北科学仪器产业化基地等。其中,长三角是国内最具活力的科学仪器研发和产业区域,研发人才相对集聚,产业布局结构合理,资本推动比较充裕。近年来,上海自主研发的一批中高端仪器产品走出了国门。如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研制的中高端光谱仪器,已批量出口到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并出口到泰国、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深海探测、能源开发、地矿分析等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由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毛细管电色谱仪器,出口到美国,服务于高端的蛋白质分析、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由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研制的移动式“P3实验室”科学仪器,出口到印度,用于现场应急分析。在科学仪器的质谱领域,上海充分发挥研发、制造与应用等优势,形成了国内首个工业质谱产业化基地,已应用于生物制药、石油化工等产业。在色谱领域,上海研制生产的逆流色谱、毛细管电色谱、全电子压力控制气相色谱、超高压液相色谱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向国外企业发起挑战。在光谱领域,上海研制的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中高档原子吸收光谱仪批量出口到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结束了原子吸收仪只进口、没出口的历史。在电化学领域,上海研制生产的仪器设备占全国销量市场的60%以上,在线水质监测仪、化学需氧量测定仪、水质重金属测定仪等仪器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企业外,在国家和市科委项目的支持下,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培育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仪器研发团队,如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上海市计量技术研究院等。此外,由清华启迪控股牵头成立的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通过建设综合性专业化平台,积极引入“人才+项目”高端研发团队,打造分析技术产业集群,为本市科学仪器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产业服务保障,为国产科学仪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模式。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科技正处在“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变的关键时期,科学仪器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和利器,可以说没有科学仪器的“并跑”和“领跑”,就不可能改变科技创新长期处于“跟跑”的局面。“在科学仪器研发方面,上海有条件、有基础、有需求,应该勇挑重担,参与国际竞争,在部分领域改变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上海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发源地,历史上产业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对全行业的发展曾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近年来,行业调整、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国外仪表大量冲击国内市场、国内企业研发投入不够等原因制约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其他省市相比总的销售规模略有下降,2015—2018年上海仪器仪表行业的运行情况见下表。虽然上海仪器仪表行业的销售规模从原来的龙头下降到第七、第八位,但是上海仪器仪表产品总体在全国仍处于较高的技术水平,其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整体优于全国平均技术水平,至今在某些子行业仍旧保持优势地位,如自动化仪表、科学仪器等。自动化仪表领域的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在上海有生产工厂或研发中心,如ABB、艾默生、科隆、施耐德、通用电气、西门子等。同时,上海有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华控制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国有和民营的知名自动化企业,以及原行业归口研究院所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这些为上海自动化仪表的创新奠定了基础。上海在控制系统与软件、流量、控制阀、物位仪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上海的科学仪器在全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业经过长期以来的技术培育和技术积淀,已掌握了一些前沿科学仪器的关键技术。但是,与全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整体相比,规模以上企业比较少。不过,上海以光学测量和检测、光纤传感技术、照明技术和光学成像等为核心技术的相关产品在全国占有领先地位,电化学产品占市场的主导地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