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进口量热仪

仪器信息网进口量热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进口量热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进口量热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进口量热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进口量热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进口量热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进口量热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进口量热仪相关的论坛

  • 【分享】际奶价涨二成,洋奶粉进口量暴涨八成

    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这句论断在乳业又应验了:资金本月对牛奶发动了一轮"猛攻"。记者发现今年几乎所有婴儿奶粉都在吆喝"洋奶源",包括了圣元、娃哈哈等国产商。  在经历"激素奶粉"和"三聚氰胺奶粉"回炉的消息打击国产奶粉的消费信心后,洋奶粉仿佛也获得了支撑点,在日前结束的拍卖中,国际奶价累计上涨近两成。  风向:奶粉进口量暴涨八成  近日,在环球乳制品"Global Dairy Trade"系统看到,9月15日晚最新的全脂奶粉平均离岸均价拍出了每吨3602美元,而在8月价格才仅为每吨2974美元,涨幅达21%。   国际脱脂奶粉拍卖价也创下季度新高,达到每吨3229美元。虽然9月累计拍卖的5.88万吨奶制品从数量上和往月相仿,可参加竞标者却达到278人,超过7、8月份的总和,资金"抢奶"的热度创下今年之最。  不少拍下的奶粉源源不断运到中国。据本报从黄埔海关独家获得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黄埔关区进口奶粉2.5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3%,进口均价达到每吨3237美元,或增长34%。  调查:洋奶粉借升级配方涨价  近日,记者在广州各大超市看到奶粉提价并未停歇,手法则从"裸涨"转为变相,如某洋奶粉从200元涨到220元,理由就是升级配方,这样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大家的心态就是宁愿多花几十元,都要买进口。"新西兰进口奶粉商新怡的一位联系人告诉本报记者。在一年前售价仅为每罐180元~190元的惠氏、雅培、美赞臣等洋奶粉已涨至每罐230元。商场另一边,几款国产奶粉打出了"买3送1"的促销口号,但卖得并不热闹。    分析:奶粉安全事件打击消费信心  黄埔海关人士在给本报的一份报告中说,奶粉进口量价之所以大增,是国内奶粉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打击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海关报告分析,国内外奶粉价格倒挂让洋奶粉长驱直入挤压国内奶企生存空间。数据显示,7月第2周的每吨国产奶粉原料奶成本达到23000元,比进口奶粉价格还高1000元。  "国际排名前20位的乳企已全部进入中国。"报告说,当洋奶粉在坐稳奶粉一线市场老大位置后,就纷纷向二、三线城市进军。

  • 2022年1-2月葡萄酒产量3.3万千升,1-3月葡萄酒进口量8.41万千升

    2022年1-2月葡萄酒产量3.3万千升,1-3月葡萄酒进口量8.41万千升? ?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国内葡萄酒产量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全国葡萄酒产量3.3万千升,同比下降34%;较之上一年同期,降幅略有增加。? ? ?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1-3月,葡萄酒进口量为8.41万千升,同比下降22%;进口额为22.29亿人民币,同比下降21.1%。其中3月进口量为2.76万千升,同比下降5.3%;进口额为6.73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3.5%。

  • 特大喜讯!进口量热仪超低价中标

    美国Parr公司6300型全自动氧弹量热仪,下面这个配置要多少钱?1 6300 calorimeter system 1757 printer 6309备品备件包 Oxygen pressure regulator2 1564EF water recirculating system for 63003 1552EF water cooler买过的都可以发言。我们公司-北京东方圣隆达科贸有限公司-刚刚在中国农大中标。http://www.cau.edu.cn/kyc/211/content1.php?newsid=195中标价格2.2万美元,虽然比去年买秦皇岛商检18万人民币的价格贵了不少,但也算够便宜的了。估计其他公司买不到这个价格。趁着我们老板赔本赚吆喝的时候,大家赶紧上呀。

  • 【转帖】中国迎来大豆天量进口潮 油脂行业产能急剧扩张失控

    [color=black][font=宋体][size=3]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测报告指,中国5月大豆进口预计将达520万吨,6月可能进口580万吨至600万吨大豆船货,将创月度进口的历史最高水平,7月大豆进口量预计在500万吨左右。将连续刷新478万吨的月度历史记录。近两年同期的5-7月的月度进口量一般都仅仅维持在三四百万吨的水平。[/size][/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size=3]有华南的大豆进口商透露,这一批到货的大豆多数是今年一季度订的货,在年初的高额压榨利润(曾经触及每吨三四百元的高位)刺激下进口商们加大了采购力度。近月的进口量远远超出了业界早前的预期,他也将进口量猛增归因为油脂行业产能在今年的进一步扩张,该公司今年就有两家新工厂在华南投产,进口采购的加量也就不可避免。[/size][/font][/color][size=3][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港口新建的油脂加工厂越来越多,大豆进口量必然要增加。”九三油脂总经理田仁礼说,在产能已经明显过剩的情况下,一些中资和外资项目仍在投建扩产,行业今年新增的压榨能力预计将超过750万吨。[/font][/color][/size][color=black][font=宋体][size=3]虽然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以期稳定国内大豆产量,包括对收购国产大豆的加工企业进行补贴,但是目前看来,进口大豆仍在持续挤占国产大豆的市场,国内大豆的供需缺口也还在继续扩大。[/size][/font][/color][size=3][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当前国内大豆油脂的加工能力已经超过9000万吨,产能的无节制扩张是大豆进口失控的原因之一。”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说,仅仅去年一年,新增油脂加工产能就已经接近1000万吨。[/font][/color][/size][color=black][font=宋体][size=3]这一状况与政府调控的预期背道而驰。[/size][/font][/color][size=3][color=black][font=宋体]2008[/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曾发布了《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文件中设定的目标,政府希望到2010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7500万吨/年;到2012年,这一数字控制在6500万吨/年。[/font][/color][/size][color=black][font=宋体][size=3]有接近政府层的人士说,文件发布之时的2008年,全行业日压榨能力在2000吨以上的企业开工率只有五成左右,日压榨能力在1000吨以下的小型加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原本以为,通过行业自身淘汰调整,《意见》设置的产能目标并不难实现。”[/size][/font][/color][size=3][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现在港口新建的加工厂越来越多。”刘登高说,不少是大型央企的项目。[/font][/color][font=宋体]中粮集团[/font][color=black][font=宋体]新建的年处理能力总计超过200万吨的两座大豆压榨工厂今年就将投产,加上2011年将投产的项目,届时中粮的大豆压榨能力将突破1000万吨。[/font][/color][/size][color=black][font=宋体]根据上述《意见》的思路,业界原本判断外资的油脂加工厂项目或难再被批准建设,不过新加坡[/font][/color][font=宋体]来宝集团[/font][font=宋体]在[/font][font=宋体]锦州港[/font][color=black][font=宋体]的压榨项目的一期近月已经投产。[/font][/color]

  • 【讨论】进口仪器的关税是如何计算的?

    大家大部分都是购买的进口仪器,仪器进口入关需要缴税,有进口仪器的关税是是如何计算的?这里转载一些相关知识:进口关税税款的计算目前我国对进口关税采用的计征标准有:从价关税、从量关税和复合关税3种。1.从价关税(1)从价关税是以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作为计税依据,以应征税额占货物完税价格的百分比作为税率,货物进口时,以此税率和实际完税价格相乘计算应征税额。(2)计算公式:  正常征收的进口关税税额=完税价格*法定进口关税税率  减税征收的进口关税税额=完税价格*减按进口关税税率(3)计算程序:  ①按照归类原则确定税则归类,将应税货物归入恰当的税目税号;  ②根据原产地规则,确定应税货物所适用的税率;  ③根据完税价格审定办法和规定,确定应税货物的完税价格;  ④根据汇率使用原则,将外币折算成人民币;  ⑤按照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应征税款。2.从量关税(1)从量关税是以进口商品的数量、体积、重量等计量单位计征关税的方法。计税时以货物的计量单位乘以每单位应纳税金额即可得出该货物的关税税额。(2)计算公式:进口关税税额=商品进口数量*从量关税税额(3)计算程序:  ①按照归类原则确定税则归类,将应税货物归入恰当的税目税号;  ②根据原产地规则,确定应税货物所适用的税率;  ③确定其实际进口量;  ④根据完税价格审定办法、规定,确定应税货物的完税价格(计征增值税需要);  ⑤根据汇率使用原则,将外币折算成人民币;  ⑥按照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应征税款。3.复合关税 (1)复合关税是对某种进口商品混合使用从价税和从量税计征关税。 (2)计算公式:进口关税税额=商品进口数量*从量关税税额+完税价格*关税税率 (3)计算程序:  ①按照归类原则确定税则归类,将应税货物归入恰当的税目税号;  ②根据原产地规则,确定应税货物所适用的税率;  ③确定其实际进口量;  ④根据完税价格审定办法、规定,确定应税货物的完税价格;  ⑤根据汇率使用原则,将外币折算成人民币;  ⑥按照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应征税款。

  • 【转帖】跨越欧盟REACH壁垒近在咫尺

    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的法规》(the 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简称REACH法规,于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并替代欧盟现有的40多项有关化学品的指令和法规,是欧盟对进入其市场的所有化学品进行预防性管理的一个庞大繁冗的新化学品管理体系。这一法规的实施将给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在欧盟市场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本刊自本期开始将陆续对REACH法规的主要内容,包括关键点、实施时间表,企业需要认识和把握的问题,对已经建立推广的“政府引导、行业协会搭台、推荐代理机构运作”的应对模式及解决步骤等给出相关的具体应对建议。  1 REACH法规的关键点  REACH法规是一部涵盖化学品生产、贸易和使用安全的综合性新法规,其内容庞大复杂、程序繁冗、涉及面广,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也是“入世”以来最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其英文版文本共1152页,约32万字,包括16个部分和17个附件。在REACH法规实施过程中,大约有3万多种化学品和300万~500万种下游应用化学品的物品需要开展注册、检测、评估和市场准入工作。注册是REACH法规的核心内容,其注册、注册和评估、注册评估和授权的比例分别为80%、15%和5%。  1.1 REACH法规的特点  REACH法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了化学品生产经营的安全风险关系,即过去由政府承担化学品安全的责任转嫁到生产经营者身上,要求生产商、进口商和化学品下游用户都能确保规避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风险。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无数据无市场,即生产商和进口商必须严格遵照REACH法规对化学品及其相关下游产品进行注册并取得相应授权,否则不能在欧盟成员国生产或在欧盟市场经销,且实行“一个物质,一个注册人”制度。  1.2 REACH法规的主要内容  ●注册:年产量或进口量超过1吨的所有化学物质需要注册,年产量或进口量10吨以上的化学物质还应提交化学安全报告。  ●评估:包括档案评估和物质评估。档案评估是核查企业提交注册卷宗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物质评估是确认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与环境的风险性。  ●授权:对具有一定危险特性并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化学物质的生产和进口进行授权,主要指致癌性、诱变性和生物毒性物质(CMR);高持久性、高度生物富积化学物质(vPvB);持久性、生物富积和毒性化学物质(PBTs)等。  ●限制:如果认为某种物质或其配置品、制品的制造、投放市场或使用导致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不能被充分控制,将限制其在欧盟境内生产或进口。  1.3分阶段注册物质和非分阶段注册物质  ●分阶段注册物质对现有化学物质而言,1981年9月之前上市的化学物质称为现有化学物质。欧盟市场现有化学物质10万种,年销量超过1吨的有3万种,占其市场上全部化学物质总数的99%以上。  ●非分阶段注册物质对新化学物质而言,1981年9月之后上市的化学物质称为新化学物质。欧盟市场新化学物质年销量超过1吨的有4300种。  1.4 REACH法规实施时间表  ●分阶段注册物质:2008年6月1日开始预注册,到2008年12月1日完成预注册后,根据不同化学物质、生产数量及关注度高低按照时间限制表分别于3年、6年、11年三个阶段的过渡期(缓冲期),即2018年6月前完成注册。  ●非分阶段注册物质:2008年6月1日必须马上开始注册,即本法规生效后60天内必须完成注册(没有预注册的缓冲期),不通过注册就不能进入欧盟市场。  1.5分阶段物质注册具体限期与要求  ●2008年6月~2010年6月(法规正式实施后3年内须完成注册的化学物质):根据指令67/548/EEC中划分为1、2种类的致癌、基因突变、生殖毒性的物质,其年产量或进口量为1吨或以上的化学物质;根据指令67/548/EEC中N:R50-53划分为导致水生环境长期负面影响的高水生物毒性的化学物质,其年产量或进口量为100吨或以上的化学物质;年产量或进口量为1000吨或以上的化学物质。  ●2008年6月~2013年6月(法规正式实施后6年内须完成注册的化学物质):年产量或进口量为100吨或以上的物质。  ●2008年6月~2018年6月(法规正式实施后11年内须完成注册的化学物质):年产量或进口量为1吨或以上的化学物质。

  • 我国高端仪器几乎100%依赖进口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日前表示,尽管我国仪器仪表业的中低档产品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但高端分析仪器严重依赖进口,几乎达到100%。  据了解,我国仪器仪表业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多,在面对强大的市场竞争时,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缩减利润来获得市场,但仪器仪表业在技术研发上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使得产品在研发过程中缺少资金支持,投入有限,导致我国仪器仪表业创新能力薄弱,缺少关键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分析仪器从2012年初逐渐增加进口,并于去年12月首次突破2500万台,压力检测表也从2010年的几十万台增加到8000多万台,除此以外,流量仪表、液位仪表、电子测量仪器等产品近年进口量也明显增加。

  • 乌拉圭成为宁波最大乳制品进口来源地

    说起乌拉圭,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有些陌生。不过目前宁波市场上的进口乳制品,有将近一半来自乌拉圭。 1-2月,乌拉圭跃升为我市乳制品最大进口来源地,进口乳制品191.2吨,去年同期无进口;自欧盟进口乳制品143.7吨,增加66.5%,两者占同期进口总量的83.6%。 由于我国目前乳制品消费市场刚性需求巨大且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进口品牌,进口量不断攀升。

  • 【原创】欧盟《注册导则》中又一次修改了对唯一代理的相关规定

    出差在外一段时间,没有跟踪REACH法规技术导则的最新变化,今天看到欧盟在2008年11月26日发布的《注册导则》中又一次修改了对唯一代理的相关规定。相关内容摘要如下:1. 每个非欧盟制造商为其一种物质只能指定一家OR,且OR必须在其注册卷宗中明确指出卷宗所包括的进口数量是该非欧盟制造商的所有进口量抑或是部分数量。如果只是部分数量,进口商和OR必须有文件证明哪些进口量是属于OR注册卷宗的内容,否则,欧盟进口商将对其所有的进口量负责。2. OR必须记录进入其代表的非欧盟企业输往欧盟的化学品,哪些属于注册卷宗,哪些不属于。3. OR在注册卷宗中应包括其代表的所有非欧盟企业输往欧盟的同种化学品的所有用途。4. 如果非欧盟企业在2008年6月1日起输往欧盟的数量不超过1吨/年,若其在2008年12月1日之后指定唯一代理,可以享有后续预注册期。5. 具体化了更换唯一代理的相关原则。

  • 【分享】国内压差表市场受进口产品影响

    有资料表明,未来几年,进口电工压差表产品数量不大,不会对我国国内市场造成冲击。   我国电工压差表产品是国内压差表行业中惟一进口较少的产品,并且有一定批量出口。一些企业在高技术含量产品上加大投入力度,开发能力逐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并取得国际认证。   企业兼并组合后形成规模化,成本逐步降低。随着这些条件的逐渐成熟以及出口国家的经济发展,数字仪表少量的网口用电能表自动测试系统监测系统等高档产品,对伊朗、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南非及欧美等国出口量将有较大的提高。   目前,行业中量大面广的产品是电能表、安装式电表及便携式电表等,这些产品都属于劳动技术密集型产品,国内企业现有的技术水平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由于国内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较低,因而产品有极强的价格优势,完全可以打入东南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目前,国内电工压差表进口将集中在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如高档的数字仪表?少量的网口用电能表和自动测试系统等。   但由于这些高档产品需求量有限,因而进口量亦将有限,并且由于国内一些单位在高技术含量产品上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开发能力,因此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不会有大的提高。

  • 【原创】纳米材料是否受REACH法规的约束?

    一般认为,纳米材料是指空间三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00nm)或以其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因其介于宏观的常规细粉和微观的原子团簇之间的过渡介观区域,故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性质,其中一个重要的特性是表面效应因此,纳米材料所具有的危害与常规物质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来说要比常规物质危害更加强。因此,目前欧盟仞在考虑是否在REACH法规下对纳米物质采取特定的管理。但整体上来看,只要制造/进口量超过1吨/年的物质就应当进行注册,因此,纳米材料一般说来需要受到REACH法规的制约。

  • 【安全影响进出口】江苏1-7月进口奶粉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倍

    [b]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8月22日报道[/b] 近几年来国内多个地方屡屡曝出“问题奶粉”事件让大量洋品牌乘虚而入。记者昨日从南京海关方面获悉,今年1-7月江苏口岸累计进口乳制品3155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9倍,其中奶粉进口量超过了2千吨。   南京海关方面介绍,去年以来洋奶粉等进口奶制品就一直处于量增价扬的状态。虽然不断涨价,但不少妈妈还是选择给宝宝吃洋奶粉。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江苏口岸进口的乳制品均价上涨超过3成,总价增长超过4倍。据悉,从江苏进口的乳制品主要来自于新西兰、欧盟和澳大利亚,其中今年前7个月江苏口岸自新西兰进口的乳制品总量增长了4倍,从欧盟进口的总量激增75.5倍。奶粉、奶油制品占了进口乳制品的七成以上,“洋奶粉”进口量超过2千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9倍。中国奶业协会认为,今年我国有望上升为全球高端婴幼儿奶粉的第一大市场。  针对这些统计数据,南京海关相关人士指出,进口奶粉的激增正反映了国产奶粉遭遇到严重的信任危机。虽然在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乳制品行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有所恢复,但去年12月以及今年7月,陕西、上海、山东、吉林、甘肃、青海等地依然不断闪现三聚氰胺问题奶粉身影,这些都给洋奶粉让出了一定的市场空间。有业内人士建议,今年6月起实施的备受质疑的乳制品新国标应重新重行评估,尽快推出优质优价体系,重树国产乳制品业的信誉和形象。[b]  相关新闻:全国多地查出百余吨三聚氰胺奶粉[/b]   20日,记者从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获悉,青海、河北等地“三聚氰胺”问题乳粉案件已查处,除此前报道的青海民和县“东垣问题乳粉案件”外,河北、山西、天津等地也清查出问题乳粉。[b]  青海等地查处问题乳粉案 6人被批捕[/b]   20日,记者从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获悉,青海、河北等地“三聚氰胺”问题乳粉案件已查处,相关责任人被批捕或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b]  专题:圣元奶粉被疑致女婴性早熟[/b]   有多家媒体报道武汉、江西、山东等地女婴被发现有激素检测超标等早熟症状,而这些婴儿均食用圣元奶粉。圣元公司回应称,该公司生产的产品绝对安全。

  • 【资料】REACH的物质注册范围

    REACH的物质注册范围? 来源: fit4reach REACH的注册分为:独立存在(Substances on their own)的和配制品(Preparations)中的化学物质 物品中的化学物质(Substances in Articles) 可分离中间体(Isolated intermediates)(一)独立存在的或配制品中的化学物质1)制造量或进口量1吨/年以上的物质,其制造商或进口商应向化学品局提交注册申请。2)一般常规规定不适用于现场分离中间体和可转移分离中间体的单体。3)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聚合物的制造商或进口商应为未注册的单体物质或其它未注册物质向化学署提交注册申请:a)如果聚合物中该单体物质或其它物质的质量含量大于或等于2%;b)如果该单体物质或其它物质总量大于或等于1吨/年。(二)物品中的化学物质供应链上游参与者已对其用途进行注册的化学物质,下游用户不需要再进行注册。1) 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下游产品制造商或进口商均应为其产品中所含的任何物质向主管机关提出注册申请:a) 物质在物品中的总含量大于或等于1吨/年;并且b) 物质在正常使用和可合理预见的使用条件下可能从物品中释放。2) 所含化学物质是需取得授权的物质,制造商或进口商均应向化学品局通报:a) 化学物质在下游产品中的总含量超过1吨/年;b) 在这些下游产品中的物质含量大于0. 1%(重量比)。以上条款不适用于生产商和进口商在正常使用和可以预见的使用情况下能排除对人或环境的暴露(包括处置),在这种情况下要在下游产品的包装上印制适当安全使用说明。3)下游产品中的任何物质(不在第1段范围内的物质)如果符合下列条件,管理局可以决定要求制造商或进口商申请注册:物质在下游产品中的总含量大于或等于1吨/年;同时:管理局有理由怀疑化学物质从物品中释放出来,且对人类健康或环境产生危害。4)第2段和第3段内容在物质被鉴定为需取得授权的物质后6个月内适用的,如果6个月已过,在法规生效3年内要申请注册。(三)可分离中间体(用于制造其他化学物质的化学物质)要进行注册,但只需与其减少的风险相称的简化信息。

  • 【原创】化妆品原料输欧需进行REACH预注册

    化妆品原料输欧需进行REACH预注册 国家质检总局就出口到欧盟的化妆品原料是否需要按照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的法规》(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第1907/2006(EC)号法规,简称REACH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注册等问题与欧方进行了沟通,欧方确认所有输往欧盟的化妆品原料,进口量在1公吨或以上的,生产企业或出口商须于2008年12月1日之前为这些物质预先向欧洲化学品管理局申请办理注册。 相关企业应在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化学物质的预注册。

  • ECHA启动2013年REACH行动计划

    在9月23日召开的REACH大会上,欧洲化学品管理署(ECHA)启动”2013年REACH行动计划”,以提醒工业界尽快准备第二轮REACH注册.化学品年产量或进口量达到100吨及以上的企业应在2013年5月31日前完成注册. ECHA在本次会议上呼吁化学品企业增强注册意识,并要求加大用以帮助企业完成注册的各项服务和技术工具的宣传和推广,从而保证2013年注册期提交的卷宗能达到更高的质量. 为提高2013年REACH注册的宣传力度, ECHA用网页横幅的形式专门推出了一个2013年注册日程安排的注册人宣传网站(REACH2013 - ACT NOW!),允许欧盟成员国、工业界和社会其他机构组织转载该专题网站的横幅标志。ECHA的2013注册服务简化流程网站(Web Streaming)提供本次REACH大会及其他相关内容的视频咨询。REACH研讨会网页(REACH Workshop)提供更多详细注册信息。

  • 【转帖】温州市工商局通报进口葡萄酒行业四大猫腻

    近日,该市工商局召开的葡萄酒行业整顿规范通报会透露,从今年4月份至11月份,该局共查处56起关于葡萄酒行业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总案值近 1000万元,其中以进口葡萄酒问题最多,葡萄酒行业至少存在四大猫腻。为此,该市工商、消委联合发出今年第12号消费警示:选购葡萄酒需谨慎!  1、美国禁用的“苋菜红”,加进酒中流入温州  据了解,“苋菜红”为红褐色或暗红褐色的粉末或颗粒,易溶于水,呈带蓝光的红色溶液。它是一种重金属物质,对人体有危害。1968年有关报告证明其有致癌性,1976年美国开始禁用该物质。  此外的几起案件检出,涉案的葡萄酒中某些成分指标不合格,如总糖超标、含铁量超标等。  2、“卡斯特” “拉斐”=“卡斯特拉斐”?   在温州市场上,“拉斐”和“卡斯特”是被“傍”得最多的,有经营者在酒标和酒盒上标注“法国拉斐”、“法国卡斯特”等字样,使消费者产生误解,难以分辨。  温州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竟将这两个牌子直接拼凑,别出心裁地组合成了“卡斯特拉斐”这一虚假品牌,让消费者如坠云里雾里。  3、去年8月份刚创立的商标竟成“百年品牌”  在查处的案件中,有的葡萄酒号称产自国外,其实是山东、河北的一些小葡萄酒厂加工的。有的葡萄酒标注国外原装进口,实际是原酒汁从国外进口,在国内进行灌装、分装。  温州工商部门查获的陈文才葡萄酒商标侵权一案中的“艾斯卡特”葡萄酒,竟是当事人在香港注册了一家“法国艾斯卡特酒庄有限公司”,然后使用“艾斯卡特”英文商标进行经销。事实上香港的公司只是一个空壳,实际生产、经营均是国内的企业。  此外,有的经销商为了提升自己产品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品位,还虚构品牌历史和品牌文化,如一个去年8月份刚申请创立的葡萄酒商标,竟被描述成百年品牌。  4、不超2欧元一瓶,身价飙升到几百人民币  温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与食品处处长周国芳介绍,近几年来,该市的葡萄酒进口量每年都在高速增长,但该市的葡萄酒经营企业却存在“低、小、散、乱”的特点:葡萄酒的进口价格低,很多为国外的中低档葡萄酒;具有一定进口量的企业少;品牌散乱、来源散乱;葡萄酒存在以次充好现象,调查发现一些在国外价格为1~2欧元的葡萄酒,在温州市场上竟卖到几百元人民币。2009年上半年,该市工商部门查处了当地某知名品牌酒楼“鲍翅馆”,平均售价在一千元以上,后经调查核实,该酒店销售的葡萄酒系由酒店自行从山东等地购进的劣质葡萄酒原汁灌装,成本不过10元左右。

  • 【原创】欧盟的REACH认证(SVHC测试)

    Reach认证--化学品 2006年12月13日,欧盟议会终于通过了欧盟委员会于2001年2月提出的化学白皮书Reach,并将于2007年第一季度正式出台有关规定,在各成员国中生效执行。 该化学白皮书的主要内容是要求证明日用产品中不含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凡是在欧盟生产的或者是进口至欧盟市场的日用产品,其中主要是指纺织品,必须通过有害化学物质含量的注册、检验和批准,一旦超过规定的含量就不得在欧盟市场上销售。检测机构将由设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欧盟化学产品局执行,各成员国也必须成立自己的检测机构。 该规定将涉及3万种化学物质,即欧盟市场上现存的10万种化学物质的近1/3。检测将采取渐进的方式,在3年、6年或者11年间逐渐增加检测物质的种类,但是在2013年前,将优先检测最有害的或者进口量最大的物质。从现在起3年内,将从每年1吨的量检测起,凡是含有"最危险物质"的产品,如致癌物质、致突变物质和再生产时有毒物质,必须先登记备案、通过检测。

  • 【转帖】我国苯乙烯供应结构悄然变化!

    我国苯乙烯供应结构悄然变化 从2005年开始,国产苯乙烯供应增长速度,超过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进口量下降,近两年维持了这一趋势。 产业发展重心应由扩能转向提高竞争力 国内苯乙烯市场受国际原油和纯苯价格波动影响较大。2007年国际油价一直高位徘徊,为苯乙烯价格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下游ABS等增长依然强劲,对苯乙烯市场起到拉动作用。 由于2007年我国苯乙烯新增产能仅为16万吨,且新增产能尚未有效释放,因此产量基本与2006年持平。同年上海高桥20万吨/年ABS装置、扬子石化金浦橡胶有限公司10万吨/年SBR装置、台湾台塑石化公司20万吨/年PS装置等几套苯乙烯下游装置投产,使我国苯乙烯供应紧张的形势加剧。2007年我国苯乙烯市场仍以卖方市场为主导,高位行情成主流。同时,供应紧张也使我国2007年苯乙烯的进口量在近年逐年下降的趋势下又创新高,达310万吨。 苯乙烯是苯用量最大的衍生物,也是最基本的芳烃化学品。苯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苯乙烯(占其需求量约2/3),也可用于制取苯乙烯—丁二烯(丁苯)橡胶(SBR)、ABS和苯乙烯—丙烯腈(SAN)树脂、不饱和聚酯等,此外,苯乙烯也是生产涂料、染料、合成医药的重要原料。 供应结构已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苯乙烯产不足需,缺口较大,每年需大量进口,并呈逐年增加趋势。1995年我国苯乙烯的进口量只有30.58万吨,进口量从1996年~1997年40万吨/年上升到1999年103万吨、2000年116万吨、2001年150万吨、2002年179.8万吨,2003年进口量达266.06万吨,2004年和2005年进口量分别达到288.90万吨和281.2万吨。进口/表观消费量比例由2002年66.92%增加到2003年73.85%、2004年74.70%,2005年进口依存度开始下降至69.44%,产量仍满足不了国内对苯乙烯的需求。1999年~2005年进口年均增长率达到23%。在苯乙烯大量进口的同时,还有较多的苯乙烯下游产品进口,对国内市场冲击较大。 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型苯乙烯装置的投产,我国苯乙烯供应紧张的形势有所缓解。进入2006年后,我国苯乙烯进口量继续减少,而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全年进口量为234.3万吨,比2005年同期下降16.7%,这表明我国苯乙烯供应格局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即从2005年开始我国自身的苯乙烯供应增长速度首次超过需求的增长速度,进口出现下降,并维持了这一发展趋势。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我国一些大型苯乙烯新扩建装置的陆续建成投产,进口量还会逐渐减少。 近期内扩能趋势 2007~2010年仍是我国苯乙烯产能的大规模增长期,一些新建和扩建项目仍将陆续进行。预计到2008年我国苯乙烯总生产能力将达到约400万吨/年,2010年将达到约600万吨/年,届时我国苯乙烯市场供需矛盾将得到根本缓解。 苯乙烯需求的持续强劲增长,是我国苯乙烯生产不断扩能的原动力。2007年~2008年是我国苯乙烯产能的大规模增长期,而经过新一轮扩能高峰后,预计到2010年,我国苯乙烯市场供需矛盾将得到根本缓解,供需将基本平衡或略有缺口。 将重心由扩能转向提高竞争力 世界苯乙烯的生产能力已经出现过剩的态势。按照目前我国的扩能计划,2010年供需矛盾将得到根本缓解,因此,目前我国苯乙烯产业应该开始将重心由扩能转向提高竞争力。 一是要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我国现已建成上海赛科50万吨/年和惠州中海壳牌56万吨/年规模化装置,但我国大多数苯乙烯装置能力仍偏小,未达到规模生产的要求,加上有些装置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 二是应尽快采用先进技术对现有装置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提高装置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水平,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强我国苯乙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 超长保质期的进口牛奶,靠谱吗?

    2016年10月14日 08:53:25 来源: 南方日报 进口奶制品近年来在中国市场销售火爆。最新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进口液态奶总量42万吨,已接近去年全年的进口量,预计全年进口量将达到70万吨。而近期包括德国、澳大利亚产进口牛奶先后爆出食品安全问题,让进口牛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超长保质期也让进口牛奶饱受质疑。  市场 近七成进口牛奶来自欧盟  自2008年以来,我国进口包装牛奶持续大幅增长,从2008年的7000多吨,增长到2015年的4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80%,成为全球最大的包装牛奶进口国。  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进口牛奶呈现出量增价跌的态势。今年1-8月中国共进口鲜奶42.32万吨,同比增加63.4%,进口额4.25亿美元,同比增长48.3%,平均价格为1004美元/吨,同比下降9.2%;8月进口鲜奶5.57万吨,同比增加30.5%,进口额0.54亿美元,同比增长28%,平均价格为968美元/吨,同比下降1.9%。  从终端渠道看,此前进口液态奶多来自日本、韩国等相邻国家,而如今超市货架上摆放的进口液态奶不仅品牌众多,进口国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以欧盟国家为主,来自新西兰的数量正在快速提升。以今年1-8月为例,在42万吨的进口液态奶总量中,来自的欧盟达28.89万吨,占68.3%,同比增加71%;新西兰7.77万吨,占18.4%,同比增加88.5%;澳大利亚4.45万吨,占10.5%,同比增加26.4%。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表示,国内进口牛奶增长迅速,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部分消费者对国产奶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是部分消费者存在心理选择性消费,有猎奇心理,对进口产品有偏好。此外,由于国外原奶价格不断下降,进口牛奶的价格更便宜,也促进了进口牛奶的销售。  据宋亮介绍,由于国际奶价较低,国外主要乳制品出口国的奶价多在4元/公斤左右,因此进口牛奶的生产成本并不高,加上进口关税为15%,增值税为17%,以及运费和报关费等费用,1升装进口牛奶到中国的成本约在6-7元,甚至只有4-5元。  问题 进口门槛低问题不少  随着进口牛奶平均价格不断下探,在终端市场上,部分进口牛奶和国产牛奶展开低价竞争。庞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进口牛奶进入。而与此同时,因进口难度小、没有特殊的监管,进口奶制品的一些乱象也逐渐显现。  其中,产品不合格问题首当其冲。此前不久,国家认监委发布了《暂停澳大利亚巴氏杀菌乳企业注册资格并全面加强后续监管》的通报,要求澳大利亚主管当局以及所有41家已注册的巴氏杀菌乳企业限期提交相关技术性证明资料,将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审核,全面加强对澳大利亚乳品生产企业的后续监管,督促其持续满足注册要求。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显示,今年1-7月,几乎每月都有进口牛奶被检出不合格问题,而澳大利亚巴氏杀菌乳则屡次登上质检“黑榜”。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就有12批次来自澳大利亚的巴氏杀菌乳出现质量问题。其中6批次大肠菌群超标或菌落总数超标,2批次超过保质期,2批次非脂乳固体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1批次未按要求提供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1批次标签不合格。  而进口牛奶整体也是问题频出,据媒体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今年已有45批次的进口问题牛奶被销毁,来源包括德国、法国、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其中也不乏爱氏晨曦、百吉福、荷兰乳牛等品牌产品。原因多为菌群超标、酸度超标、发霉、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包装不合格等。  宋亮表示,出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等问题,生产商要负主要责任。之所以进口牛奶频频出问题,一方面和澳洲、欧洲的部分企业对生产质量把控不严,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失误有关。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已成为各国奶企争夺的焦点,出口国急于将牛奶输出到中国,但对货品的质量检测把控不严。  据业内人士对媒体透露,目前国内对于进口牛奶没有特殊的监管,以包装食品的形式进口,备案完整、手续齐全的话,只要3-5个工作日就可清关,检验检疫方面则需要15到30个工作日,通过即可上架销售。宋亮建议,在目前乳制品进口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应尽快提高进口门槛。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预检机制,统一检测标准后,由生产国的检测部门先预检,而国内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可以介入,避免问题产品输入。  提醒 并非所有进口鲜奶都是巴氏奶  据了解,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牛奶,大部分都是常温奶。虽然销售火爆,但进口牛奶也存在一大短板,就是新鲜度和保质期的问题。  在一场奶业论坛上,有专家指出,许多进口到中国的牛奶品牌,其主要市场就在中国,甚至是“特供”中国的常温奶,他们自己并不喝。据专家透露,目前已进入中国市场销售常温奶的近30个国家中,有20多个国家本身以巴氏鲜奶消费为主,可以说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做常温奶的。  据了解,国内消费者所熟悉的常温奶通常采用135℃以上的超高温灭菌工艺,可以保证长期储存,与之不同的是,巴氏奶必须在2℃-6℃冷藏,需要全程冷链运输,销售半径也只有三五百公里,并不适合长距离的进出口。不过,市场上存在着个别商家利用消费者对液态奶不甚了解而误导的情况。如某款热销的进口液态奶,号称鲜奶,但标签中又标注经132℃高温处理,是经高温处理的灭菌乳。明明保质期有6-8个月,却故意标注保质期只有14天,放在商超的冷藏室销售,给消费者以“进口鲜奶”的假象。  “只有巴氏杀菌的牛奶才能称为鲜奶,与超高温杀菌的常温奶相比,巴氏杀菌奶保质期特别短。”宋亮表示,巴氏奶在70℃-80℃间杀菌,一般保持期就只有7天。现在工艺比较先进,保质期可能更长,但不会超过14、15天。  乳业专家王丁棉透露,在国外,消费者日常喝的牛奶90%都是低温奶,必须冷藏,就是为了保证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保质期长了,牛奶里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也就低了。(记者 赵兵辉)

  • 进口食品存隐患:乳制品肉类水产品都有不合格

    当互联网+席卷中国时,通过网络蜂拥而来的全球食品,如何保证它们的安全,对监管部门来说,是个巨大挑战。而这个压力,大部分集中在海关防线上。事实证明,大量进口食品,安全威胁其实不比本土的中国食品少。“从2011到2015年的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基本处在增长阶段,这与检验检疫部门严格的把关是有密切关系的。不合格食品几乎涵盖了所有进口食品种类,其中糕点、饼干,还有乳制品刚好占到一半。不合格食品来自于109个国家地区,涵盖面非常大,主要的来源国家和地区是欧盟、中国台湾、东盟和美国。”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综合处副处长丛林晔4月14日在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表示。据资料显示,从2011年开始,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进口国。从2011到2015年,中国海关检验检疫了进口食品479.1万批,1.6亿吨,货值2000多亿美元,目前仍呈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乳制品、植物油、肉类等占到所有进口食品的七成。进口植物油的占比在2011年比较高,大概占到45.7%,到了2015年的时候下降到30%。进口乳制品持续快速增长,年均进口量从2011年到2015年突破了一百万吨,占到国内供应量近两成,主要来源于新西兰、欧盟和美国。“通过网络购买的食品,如果是从国外直邮,肉类除外,是需要自己承担安全风险的。通过注册公司的食品,是经过国家进口安全检疫的。”丛林晔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咨询时表示。据丛林晔介绍,不合格进口食品的原因当中,微生物、品质还有添加剂、标签这四种原因是相对比较突出的,占到了所有不合格食品进口批次的四分之三。在安全卫生项目当中,微生物添加剂和污染物类的项目比较突出。2011~2015年乳制品不合格进口产品1167批、3596吨、1884万美元,来自35个国家,主要是微生物不合格、标签不合格、品质不合格,还有较突出的安全卫生问题和一些污染物超标的问题。不合格肉类情况有365批、4590吨、896万美元,主要来自24个国家,主要不合格原因是品格不合格、兽药的残留超标、未获建议准入,还有一些菌群的侵入。不合格的进口水产品有692批、8227吨、2349万美元,不合格的项目是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如何守住进口食品的安全大门,第一道防线便是进口食品检验检疫防线。“我们在进口食品的管理,建立了很多制度,大概可以分成进口前的制度和进口后的制度,以及其他一些制度。进口前采取了七项制度,主要是有输华食品国家地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查制度,其次是输华食品生产企业注册管理制度,再是食品境外出口商备案管理制度,以及输华食品进口商北安管理制度,输华食品官方证书制度等。”丛林晔表示。据丛林晔介绍,正是这样严格的进口把关制度,在进口环节的检验检疫申报制度监管时,“十二五”期间销毁了1.3万吨食品。在进口后也设立了五项制度,这五项制度主要是回顾性检查制度。进入进口后的流通环节,食药监部门按照抽检计划对流通领域食品进行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此外,质检总局也会组织专门人员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开展风险评估。随着越来越多的进口食品涌入中国,风险评估显得更为重要。“近十年以来,进口贸易、进口逆差越来越大,进口量也越来越大,保护消费者安全的重担也越来越重,这迫使我们需要用一个风险管理思想来考虑问题。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业面临着一种瓶颈,这种瓶颈第一个就是确实缺乏一种基于食品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管理体系。” 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研究员焦阳表示。焦阳认为,以前所采取的检验模式、方式已不再适应现在进口贸易的发展了。资源配置不太合理,都集中到口岸,即使它的检验能力很强,压力也是超乎想象的。基于这种情况,国家启动了风险模型搭建工作,在口岸对进口食品进行把关,依据现在的食品安全标准,对产品进行归类,按照它的属性、贸易情况、基础认识的风险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形成风险评估监管的项目,并以此开展食品当中危害物质的评估,最终实现评估的风险。

  • 【转帖】化学试剂--苯乙烯的国内供应现状!

    从2005年开始,国产苯乙烯供应增长速度,超过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进口量下降,近两年维持了这一趋势。 产业发展重心应由扩能转向提高竞争力 国内苯乙烯市场受国际原油和纯苯价格波动影响较大。2007年国际油价一直高位徘徊,为苯乙烯价格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下游ABS等增长依然强劲,对苯乙烯市场起到拉动作用。 由于2007年我国苯乙烯新增产能仅为16万吨,且新增产能尚未有效释放,因此产量基本与2006年持平。同年上海高桥20万吨/年ABS装置、扬子石化金浦橡胶有限公司10万吨/年SBR装置、台湾台塑石化公司20万吨/年PS装置等几套苯乙烯下游装置投产,使我国苯乙烯供应紧张的形势加剧。2007年我国苯乙烯市场仍以卖方市场为主导,高位行情成主流。同时,供应紧张也使我国2007年苯乙烯的进口量在近年逐年下降的趋势下又创新高,达310万吨。 苯乙烯是苯用量最大的衍生物,也是最基本的芳烃化学品。苯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苯乙烯(占其需求量约2/3),也可用于制取苯乙烯—丁二烯(丁苯)橡胶(SBR)、ABS和苯乙烯—丙烯腈(SAN)树脂、不饱和聚酯等,此外,苯乙烯也是生产涂料、染料、合成医药的重要原料。 供应结构已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苯乙烯产不足需,缺口较大,每年需大量进口,并呈逐年增加趋势。1995年我国苯乙烯的进口量只有30.58万吨,进口量从1996年~1997年40万吨/年上升到1999年103万吨、2000年116万吨、2001年150万吨、2002年179.8万吨,2003年进口量达266.06万吨,2004年和2005年进口量分别达到288.90万吨和281.2万吨。进口/表观消费量比例由2002年66.92%增加到2003年73.85%、2004年74.70%,2005年进口依存度开始下降至69.44%,产量仍满足不了国内对苯乙烯的需求。1999年~2005年进口年均增长率达到23%。在苯乙烯大量进口的同时,还有较多的苯乙烯下游产品进口,对国内市场冲击较大。 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型苯乙烯装置的投产,我国苯乙烯供应紧张的形势有所缓解。进入2006年后,我国苯乙烯进口量继续减少,而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全年进口量为234.3万吨,比2005年同期下降16.7%,这表明我国苯乙烯供应格局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即从2005年开始我国自身的苯乙烯供应增长速度首次超过需求的增长速度,进口出现下降,并维持了这一发展趋势。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我国一些大型苯乙烯新扩建装置的陆续建成投产,进口量还会逐渐减少。 近期内扩能趋势 2007~2010年仍是我国苯乙烯产能的大规模增长期,一些新建和扩建项目仍将陆续进行。预计到2008年我国苯乙烯总生产能力将达到约400万吨/年,2010年将达到约600万吨/年,届时我国苯乙烯市场供需矛盾将得到根本缓解。 苯乙烯需求的持续强劲增长,是我国苯乙烯生产不断扩能的原动力。2007年~2008年是我国苯乙烯产能的大规模增长期,而经过新一轮扩能高峰后,预计到2010年,我国苯乙烯市场供需矛盾将得到根本缓解,供需将基本平衡或略有缺口。 将重心由扩能转向提高竞争力 世界苯乙烯的生产能力已经出现过剩的态势。按照目前我国的扩能计划,2010年供需矛盾将得到根本缓解,因此,目前我国苯乙烯产业应该开始将重心由扩能转向提高竞争力。 一是要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我国现已建成上海赛科50万吨/年和惠州中海壳牌56万吨/年规模化装置,但我国大多数苯乙烯装置能力仍偏小,未达到规模生产的要求,加上有些装置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 二是应尽快采用先进技术对现有装置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提高装置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水平,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强我国苯乙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 国外葡萄酒迎来涨价潮

    涨价的来源国中,除了智利和南非,进口量和进口均价成反比。法国酒均价8.82美元,上涨两成,进口量下降近三成;意大利酒均价6.46美元,上涨三成,进口量下降近四成;西班牙酒均价3.32美元,上涨超三分之一,进口量下滑了近一半。只有南非酒量价双增,智利酒量价双降。

  • 【转帖】国企进口乳品增长逾2倍广东乳制品进口价大涨五成

    进口奶粉价暂“按兵不动” 根据黄埔海关本月初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1至7月,广东进口乳制品均价为每吨3112.2美元,增长52.2%。不过,记者上周走访广州各大超市,发现各品牌洋奶粉并未涨价,业内人士也表示,奶粉成本构成综合较强,单是乳制品涨价并不会直接促成终端奶粉涨价。 国企进口乳品增长逾2倍 据海关统计,1至7月,广东省进口乳制品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价值1.9亿美元,增长66%;进口均价为每吨3112.2美元,增长52.2%。 数据表明,广东奶粉主要自新西兰进口,1至7月,广东省自新西兰进口乳制品4.5万吨,增长12.1%,占同期广东省乳制品进口总量的七成五。同期,自澳大利亚进口5804吨,下降19%;自欧盟进口3663吨,大幅增长77%。 从进口企业属性看,私营企业进口量占59.3%,居主导地位;国有企业进口乳制品5014吨,增长逾2倍。海关人士就此分析说,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乳业市场对进口乳制品的依赖程度正逐步加强。目前以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正大量向中国出口奶粉,世界排名前20的乳业品牌全部进入中国市场,并先后在中国建厂。洋奶粉对中国乳品市场的控制和定价能力显著增强,现在中国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在50亿元以上,其中国外品牌更是占据了85%左右的市场份额。 2—3个月后价格或可下调 虽然进口乳品均价大涨且当中绝大部分为进口奶粉原料,但据王丁棉表示这暂时还没有引起终端婴幼儿奶粉价格的变化。“上半年洋奶粉已经涨过两轮价了,分别是在今年1月和8月,所以这次看到的1至7月广东进口乳品均价大涨,也不会直接促成终端奶粉涨同等价格。” 据王丁棉分析,奶粉的成本不但包括乳品原料,还有销售成本、包材及其他添加物综合而成,所以消费者目前还不必担心这会在短期内引起婴幼儿奶粉涨价。 对于此次进口奶粉均价大涨的原因,王丁棉称一是受国外奶粉期货市场影响,二是使用外国奶粉的国家增多,如东南亚国家也对新西兰等地的奶粉大量进口,令市场需求突然猛增抬高乳品市价。另外,中国市场近两年来乳品安全事件增多,也令消费市场对进口奶粉越来越依赖,加上国内的新鲜奶源供应本来也有一定缺口,本来就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这就导致国内越来越多企业更倾向选择进口奶粉了。 王丁棉称,整体来看,进口乳制品市场价格还是比较透明的,只是市场的供需不平衡才导致了进口乳制品均价大涨。而且,近日有消息称美国将有5%幅度的奶源量增长,届时可能会导致国际奶粉原料等乳制品价格下调。“预计在2—3个月后就能看到价格下跌了。”

  • 土耳其发布HPV大批量生产物质名录

    CW9月20日消息,土耳其政府近日公布其在2011年3月31日前接受申报的大批量生产(HPV)物质名单,共包含甲醛、D-山梨酸、抗坏血酸、甘油、乙醚、乙醇等588个年产量或进口量超过1吨/年的HPV化学物质。 土耳其2008年化学品清单及管理附则(By-Law on Inventory and Control ofChemicals)要求吨位超过1吨/年的化学品生产商和进口商在2011年3月31日前向环境和林业部通报部分数据。企业通报的截止日期已被两次延长。• 土耳其HPV物质名录(excel)

  • 【讨论】浅析欧盟REACH法规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以下简称“REACH”)的法规提案,涉及化学品的生产、贸易和使用安全。其首要目标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保持和提高欧盟化学工业的竞争力,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欧盟委员会将建立专门的化学品监控管理体系,并于2012年前实现所有相关化学品的统一管理。该体系对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及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产品分别纳入注册、评估、许可三个管理监控系统。按照欧盟拟订的时间表,产量在1000吨以上的化学物质,应于3年内完成注册;产量在100-1000吨的化学物质,于6年内完成注册;产量在1-100吨的化学物质于11年内完成注册,未能按期纳入该管理系统的产品不能在欧盟市场上销售。同时,该法规还规定了严格的检测标准,需要高昂的检测费用,这些费用将全部由企业承担。据欧盟估算,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检测费用约需8.5万欧元,每一新物质检测费用约需57万欧元。显然,该法规的实施,将对我国乃至世界石油和化工及轻工、纺织等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REACH法规实施对我国化工及相关产业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方面说,其实施对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从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出发,对化学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废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化学品的生产企业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采用国际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环境污染,加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进程。从消极方面看,其实施则会给我国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带来一定的阻滞。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给我国化工及相关产品的出口造成障碍。 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石油和化工产品1728万吨,出口额140亿美元。其中,1000吨以上的出口量1094万吨,出口额22.2亿美元;100-1000吨的出口量322万吨,出口额31.6亿美元;10-100吨的出口量260万吨,出口额55.4亿美元。从我国对欧盟出口石油和化工产品的这种结构可以看出,多数为大宗、低值、原材料性的、生产过程污染比较严重的产品,也是欧盟不可缺少的塑料、橡胶、有机或无机化工原料及各种中间体等。这些产品及相关的下游产品将面临注册、评估、许可的问题,估计由此而增加的费用将使我国这些产品对欧盟的出口成本普遍提高5%以上,导致对欧盟出口受阻,甚至退出欧盟市场。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预测,我国农药产品将部分退出欧盟市场,每年将减少出口额7000万美元以上。更为严重的是由REACH法规而引起的连锁反应。如美国启动了立法提案,日本宣布要建立商品检验注册制度,等等,“绿色壁垒” 迅速蔓延,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使我国化工及相关产品的出口遭受的障碍扩大。使我国从欧盟进口产品成本增加,严重影响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欧盟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和化工产品来源地,特别是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时还离不开欧盟市场。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从欧盟进口石油和化工产品991万吨,进口额159.2亿美元。其中,1000吨以上的进口量645万吨,进口额20亿美元;100-1000吨的进口量219万吨,进口额23.7亿美元;10-100吨的进口量111万吨,进口额29.3亿美元。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的化学品生产商或出口企业必将高额的注册、评估费用打入产品成本,因而提高出口价格,这对我国化工进口企业来说无疑要增加成本。据行业测算,这将使我国从欧盟进口化学品的平均价格普遍提高6%以上。在染料行业,估计染料和有机颜料等成本的增加幅度大约在5%~10%。这不仅影响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导致我国相关的下游产品成本增加,效益下降,严重影响我国纺织、医药、轻工、电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导致我国化学品国际贸易市场的大转移。 中欧化学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欧盟是我国化学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和进口的主要来源地。REACH法规实施后,将迫使我国企业重新开拓欧盟以外的市场,建立新的贸易渠道,而新市场的开拓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入,尤其是我国以生产资源密集、劳动密集产品为主,其市场转移,则需付出更大代价。因此,这一市场的转移,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的发展。将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 我国目前出口到欧盟的石油和化工产品,具有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优势,且向欧盟出口的大多是中小化工企业。随着REACH法规的实施,预计有一半产品的优势将逐渐丧失,大大削弱这些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并将导致我国上千家企业因出口受阻而关闭,20多万人将失业。加之欧盟东扩,我国对欧盟的化学品出口贸易将更进一步受到限制。同时,也阻止了国内优势产业向欧盟国家的转移和企业向欧盟的投资发展。面临影响人体健康及污染环境产品的冲击。 欧盟新法律的实施,将普遍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那些原来成本高、利润小、污染环境、危及人身健康的产品,其生产地将会从欧盟转移到第三世界,我国也将面临这种转移的冲击,受到不良影响。我市化工产品对欧盟的出口发展很快。2004年出口欧盟的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7603万美元,比2003年增长53.8%。2005年1-11月出口欧盟化工及其相关产品11186万美元,同比增幅高达65.69%。出口的主要产品有:非幻灯片用彩色胶卷(3086万美元)、含量少于99.99其他硅(1005万美元)、仲钨酸铵(898万美元)、蓝色氧化钨和其他钨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625万美元)等。可以看出,REACH法规实施对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影响的情况必将在我市发生,对我市化工产品的出口产生重大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应对措施。对此建议:要加大对欧盟REACH法规宣传力度,引起企业的重视。 对REACH法规,它一公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就抓紧研究这一问题。而至今三年了,我市企业却反应迟缓,认知度很低。建议政府加强宣传,提高企业对该法规的认知程度,同时由政府牵头,组织协会、企业参加,认真研究应对措施,尽早做好准备,把欧盟REACH法规对我市相关企业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要转变观念,积极应对。 面对欧盟REACH法规这一最具代表性的“绿色壁垒”,企业既要看到它的不利影响,明确其对相关行业发展的阻滞作用,但更要认识其反映了市场上对环境保护和消费者健康的要求,即不仅有应用性能方面的要求,也包含预防毒性、诱变、致癌、遗传、神经、过敏和免疫等方面的严格要求,是整个工业发展本身的一种需要。从这一高度转变观念,更新观念,树立起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的思想,使我们生产的产品更精细化,生产的化学品更绿色化。这也是打破REACH法规设置的“绿色壁垒”的最根本办法。建立一个确保按照REACH法规要求运转的管理机制。 具体讲,这就是要关注从生产到分销的所有环节,包括:(1)原材料的来源;(2)对欧盟直接和间接出口;(3)客户使用情况;(4)最终流向欧盟市场化学品、中间物质及终端产品,以及关于这些物质有哪些规定;(5)欧盟需要何种“更安全的替代物”;(6)供应环节要求提供何种生产数据、测试以及数据流程;(7)对非欧盟市场业务产生的影响,比如整个产品范围的重组;(8)为了避免触犯规定,哪些上游产品将有可能停供,等等。通过建立这样的管理机制,确保企业按照REACH法规的要求运转,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为扩大出口争取主动权,避免产品在REACH实施之后遭受不利竞争。

  • 【转帖】欧盟REACH法规实施 中国皮革企业如何应对

    简述---欧盟REACH法规 REACH法规全称为《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它将取代欧盟现行的《危险物质分类、包装和标签指令》等40多项有关化学品的指令和法规,对欧盟市场上和进入欧盟市场的所有化学品强制要求注册、评估和许可并实施安全监控。 注册(Registration)。对现在广泛使用和新发明的化学品,只要是产量或一次进口量超过1吨,其生产商或进口商均需向REACH中央数据库提交此化学品的相关信息。第二,评估(Evaluation)。主管机构认真评价所有产量超过100吨的化学品的注册信息,特殊情况下,也包括产量较少的化学品。第三,许可(Authorization)。对应引起极大关注的物质或其成分,如致癌、诱导基因突变或对生殖有害的化学物质,政府主管机构应对其按某一用途的使用方法给予具体授权。 一、REACH法规对皮革行业的影响: 中国皮革企业出口面临“REACH”壁垒:“REACH”法规的实施,将对中国皮革化工、制革、皮革制品等行业造成较为深刻的影响,在制革过程中会使用很多化学原料,皮革产品中会有化学品的残留物。而按照‘REACH’法规的注册要求,在使用过程中会有‘意外的化学品释放’的皮革及制品,即使没有化学品的测试要求程序,生产商和进口商还是必须测试评定各自产品中每一种可能释放的化学品;同时在评估要求中,‘任何有理由怀疑对人体健康或环境可能有危害的化学物质’,都可被有关机构根据标准要求进行物质评估,皮革及制品在所难免。“REACH”实施后,中国皮革外贸企业为了获取认可,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而且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导致这些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进而丧失价格优势。而另一方面,如果产品检测不合格,则可能因为未能达到“REACH”法规而造成贸易失败。 REACH法规的国际影响:REACH法规进一步加快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化学品进口多出口少。但欧盟化学品的进口量和出口量都非常大,REACH制度有助于欧盟加快一体化进程;有利于维护欧盟化学品的竞争优势,不利于国外化学品进入欧盟市场在化学品的生产和制造方面,发达国家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这么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不利于欧盟以外的化学品进入欧盟市场。 REACH法规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欧盟REACH法规注册费用必然导致中国境内产品出口的贸易成本增加,使其产品在欧盟市场丧失竞争力,尤其是国内生产的化学物质供应链的国内下游用户所生产的制品或物品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将大大下降。其次国内产品出口企业面临紧张而繁杂的登记注册工作,国内企业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艰巨困难,如不采取可行的应对措施,将面临贸易中断、装置停车的威胁;再次,导致经济、技术发达国家竞相效仿出台各自的化学品管理法规,其他国家在研究完欧盟的REACH后,他们必然出于保护本国民众健康、化学品使用的安全、维护和改善国内的环境系统平衡而制定相应的、统一的、全面的化学品管理法规,甚至可能会比REACH法规的要求更加严格,对境外企业产品的入境条件更加苛刻。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保守估计我国企业每年为REACH所要负担的成本为5亿-10亿美元,涉及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影响中欧之间90%以上的贸易额,进出口总额将下降10%,中国化工生产总值将下降0.4%,有可能导致20万化工及相关从业人员失业。REACH法规,对皮革行业内的皮化、制革、塑胶、制鞋等企业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整个中欧贸易格局乃至其上下游产业格局都将面临一次重大洗牌。 二、各地政府组织企业亮剑应对REACH法规 河北省:裘革出口受重挫力求降低影响。6月1日,欧盟REACH法规将全面实施,这是河北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又将面临的一次系统技术性贸易措施考验。 河北省是重要的纺织、医药、轻工、汽车生产和出口大省,特别是裘革出口,二分天下有其一。REACH法规将使得河北省纺织、印染、服装业的发展十分艰难,化工及相关产品出口遭受的障碍进一步扩大。同时,进口产品成本增加,严重影响下游产业的发展,削弱河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据初步统计,河北省化工、染料、进出口企业近460多家企业将深受影响。该法规的实施,也将会大大增加化工产品的出口成本。 针对这些不利影响,河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议并希望受影响企业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强对REACH法规的研究;要充分发挥其应对主体的作用,积极收集和准备相关资料,规范管理,降低成本,加强绿色产品研发等措施积极应对;尽快建立一个确保按照REACH法规要求运转的管理机制,把REACH法规对河北省相关企业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