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链条涨紧器

仪器信息网链条涨紧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链条涨紧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链条涨紧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链条涨紧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链条涨紧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链条涨紧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链条涨紧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链条涨紧器相关的资讯

  • 40年坚持,打通双折射双频激光器及干涉仪全技术链条
    双频激光干涉仪是先进制造业、半导体芯片制造等行业不可或缺的纳米精度的尺子,应用广泛。张书练教授团队(先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后镭测科技有限公司),以解决双频激光干涉仪关键技术为线,经近40年坚韧攀登,研究完成了“可伐-玻璃组装式单频氦氖激光器→双折射双频激光器→双折射双频激光干涉仪”的全链条技术,并批产。该技术开国内可伐-玻璃组装式氦氖激光器之先,吹制工艺或成历史。开国内外应力激光腔镜产生双频激光之先,解大频差和高功率不可得兼之难,频率差可以在1~40 MHZ范围选择而功率大于1 mW。双折射双频激光干涉仪测量70 m长度误差小于5 μm,非线性误差小于1 nm,测量速度高于3 m。1 研究背景激光干涉仪是当今纳米时代的长度基准,也是先进制造业(机床、光刻机,航空、航天等)制造的精度保证。制造精度和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对激光干涉仪的测量精度和测量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光干涉仪的“激光”是(HeNe)氦氖激光器,至今无可替代。传统HeNe双频激光干涉仪存两个难点,成为瓶颈:1)国内外,我们之前,双频激光器靠塞曼效应产生两个频率,频率之差小(在3 ~ 5 MHz之间),频差越大激光功率越小,不能满足光刻机等应用的更大频率差要求(如10、20、40 MHz),频率差大,测量速度高,效率高;2)不论是单频还是双频激光干涉仪,国产还是外购,各型号都有几纳米甚至十几纳米的非线性误差,一直没有找到解决办法。通常,在单频激光器的光增益路径上加磁场后(塞曼效应)就变成双频激光器。可是,相当长的期间,购买到的大部分单频激光器因为常出现跳模,用于单频激光干涉仪时淘汰率很高,此外,加上磁场后单频并不呈现双频,双频激光干涉仪难有好的光源。经近40年坚持,研究打通了单频氦氖激光器→双折射双频激光器→双频激光干涉仪的全技术链条,批产,获得了广泛应用和认可。2 双折射双频激光器及干涉仪的关键和全链条技术2.1 双折射双频激光器置晶体石英片(图1a中的Q双面增透)或有内应力的玻璃元件(图1b中的M2右表面镀反射膜)于激光器谐振腔内,这些元件的双折射使激光频率分裂,一个频率分裂成两个频率,两个频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正交偏振)。反复实验证明,激光器可输出频率差大于但不能小于40 MHz两个频率。如果频率差稍大于40 MHz,在改变(调谐)激光频率谐振腔长(即用压电陶瓷1纳米一步“距”的推动M2改变激光谐振腔长)过程中看到的是一个频率振荡会陡然变成两个频率振荡,而前者功率陡然下降一半,刚升起的频率则获得同样的功率。继续调谐腔长,最早振荡的频率会陡然消失,而后起振的频率功率升高到最大。如果频率差小于40 MHz,两频率则有你无我。图2示出了频率差20 MHz时o光和e光的光强度此长彼消得过程。理论和实验一致。图1 激光频率分裂原理图。(a)晶体石英片Q于激光谐振腔内,(b)激光输出镜为M2右表面,对M2加力使激光反射镜内产生应力图2 频差20 MHz时的强烈模竞争。激光强度随腔长调谐(改变)的实验曲线。理论和实验一致图3给出了两个频率的频率差多大时,在频率轴上两个频率的共存区的宽度,也即两个频率差大小对应的共存频域宽度。曲线最左侧可见,在约40 MHz时,共存宽度迅速下降趋于0 Hz,也即小于40 MHz时,两频率之一熄灭,频率差消失。图3 实验测得的两个频率共存的频域宽度和激光频率差的关系2.2 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器塞曼双频激光器的频率差一般在5 MHz以下,功率随频率差增大而减小,7 MHz时的激光功率仅0.2 mW以下。作者团队研发的双折射双频激光器频率差大于40 MHz,研制成的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器可以输出百KHz到几十MHz的频率差,而功率不因频率差增大而改变,可以达到1.5 mW。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器包括两项关键技术,先由双折射造成激光器频率分裂,决定了激光器输出为两个偏振正交频率以及它们的间隔(频率差)的大小。再因激光器上加了横向磁场,横向塞曼效应使增益原子分成两群——π群和σ群。π群和σ群光子的偏振对应双折射互相垂直的主方向,也即正交偏振的光“各吃各粮”,它们之间的相互竞争不存在了,无论频率差大小都能振荡。频率差可以是3、5、7、10、20、40 MHz或更大。2.3 内雕应力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器提出了“内雕应力”的概念和产生双频的原理,即用窄脉冲激光器对激光腔镜表面或基片内部造孔(或穴),造成激光腔镜内的应力精确改变(图4所示),“雕刻”提高了频率差的控制精度。“内雕应力”双折射双频激光器不仅用于国产双频激光干涉仪,也用于运行中的光刻机的激光器替换。同时,提供了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该激光器替换正在服役的光刻机的原有激光器,使光刻机机台误差由24 nm下降到6 nm。图4 内雕应力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器。M2内部雕刻出的孔造成激光器的双频,磁条PMF1和PMF2消除激光器强模竞争2.4 可伐-玻璃组装式(无吹制)双频激光器国内,研制生产HeNe激光器历史很长,但我国一直靠吹制工艺制造氦氖激光器,而且不能制造可伐-玻璃组装式氦氖激光器。北京镭测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成可伐-玻璃组装式单频氦氖激光器,功率大于1 mW,满足单频和双频激光器的需求。同时,这一技术将使整个国产氦氖激光器告别吹制,进入一个新的技术高度(如图5所示)。图5 可伐-玻璃组装内雕应力双频激光器(镭测科技提供)2.5 研制成的双频激光干涉仪技术指标作者强调的是,我们有了可伐-玻璃组装式激光器和双折射(内应力)-塞曼双频激光器,双频激光干涉仪有了强力的“心脏”,有了自主可控的基础。团队又全面设计干涉仪的光、机、电、算。时至今日,可伐-玻璃组装式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器(非吹制)和干涉仪已批量生产,正在满足科学研究和产业的需求。中国计量科学院对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干涉仪的测试结果:频率稳定度为10-8,分辨力为1 nm,非线性误差小于1 nm(图6所示),12小时漂移35 nm(图7所示),70 m长度测量误差小于5 μm。这些数据来自中国计量科学院测试证书:CDjx 2014-2352, CDjx 2018-4810, CDjx 2020-04463等。图6 双频激光干涉仪非线性误差图7 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干涉仪12小时零点漂移3 展望在实现“可伐-玻璃组装式激光器”→“内雕应力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器”→“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干涉仪”全链条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各种规格的可伐-玻璃组装式激光器,以开拓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干涉仪的应用深度和应用范围。
  • 中国版尾气门:从检测者到生产检测设备者的全链条造假
    尾气检测造假溯源:安车检测、南华仪器山东遭查 中国版“尾气门”  编者按/ 从检测者到生产检测设备者的全链条式造假,令汽车尾气检测这一重要环保举措形同虚设,令公众惊诧。但相比于德国大众尾气排放造假,这件牵涉更广阔的丑闻,在被曝光6个月后,仍未有全面查处和深度纠正,一方面因相关部门不作为,深层则在于源头监管缺失、部门间利益掣肘̷̷  一线调查  尾气检测造假溯源:安车检测、南华仪器山东遭查  触痛中国的雾霾时聚时散,控霾手段持续升级,但在公众敏感的汽车尾气领域,一场从检测机构到检测设备生产企业造假的现象,在被媒体曝光6个月后,至今仍未见最终处理结果。这让新近实施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面临尴尬。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得的山东省环保厅调查报告显示,多家尾气检测公司涉嫌提供造假数据。在央视2015年9月曝光山东等四省在内的机动车尾气检测数据造假黑幕后,各省至今没有任何问责。  山东作为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第二大省,在曝光尾气检测造假后,相关部门的态度,一度被业界指责为“凸显尾气检测背后利益博弈”——相比山东省环保厅调查的积极态度,济南市环保局则匆匆回应“设备合格”,在有关部门被举报“行政不作为”后,环保部在山东推行的尾气大数据检测试点企业却遭到有关部门调查。  业内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问题突出,已经出现了系统性、全产业链的监测设备和监测数据造假利益链条。机动车尾气检测成了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重灾区”。  本报调查发现,在数据造假背后,更存在跨部门沉珂及“红顶产业”链条,这导致绝大多数检测设备在生产环节中即“裸奔”,缺乏源头上的监管。  2015年,德国大众汽车在美国的柴油车尾气排放造假被曝光,并随即成为震惊世界的丑闻,而我国这种“全链条式”尾气造假,被业界认为比前者更具广泛性和严重性。也因此,专家建议应对具有主观故意的检测数据造假行为、及相关设备生产的“留后门”行为进行严罚。  曾在媒体曝光三天后即表示“没有发现不合格仪器设备”的济南环保局副局长秦立华,在2016年2月19日接受本报采访时则称,目前省环保厅仍在组织调查过程中。  全链条造假  2015年9月12日,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包括山东等四省在内的机动车尾气检测数据造假黑幕:黄牛收钱让尾气超标严重的车辆顺利通过检测 生产厂家指导检测机构造假 设备生产时即存在可以更改数据的“后门”̷̷这一新闻旋即引爆舆论,不少评论认为,公众积极配合以车辆限行控霾,但车辆尾气检测却如此造假,令限行政策打折,更有舆论对尾气检测之外的相关检测真实性产生质疑。  记者发现,在上述丑闻被曝光的6个月中,除了山东省环保厅积极调查外,其他各省至今没有下文。  根据报道,山东华兴汽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济南正元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济南君冠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因通过短时拔取集气管、替换车辆检测数据等违法手段,为多辆机动车出具虚假检测报告分别被当地环保部门罚款5万元。  同年9月18日,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向省内各市环保局发出《关于开展全省机动车环保检测线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重点检查检测仪器设备、检测控制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等环检线各个环节,凡存在参数修改、模拟软件等功能,可用于检测数据造假的或设置造假装置的,必须停检查处,限期整改 凡具有造假隐患的设备,要予以曝光,依法取消环检资格,并不再对相应设备进行联网验收。  该通知还明确要求,“将此次曝光的深圳市安车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南华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生产的检测设备作为重点,实行逐台检查。”  截至目前,山东省环境保护厅的调查结果仍未公布。《中国经营报》记者从有关渠道独家获得汽车尾气核查报告。  报告称,安车公司供应的“简易瞬态工况法”检测设备没有相同名称的《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和《计量检定合格证》,不符合我国计量法第五条中的双证管理要求,也不符合山东省环保厅于2011年颁发的《山东省机动车环保检验运营技术规范》第6条对检测设备的要求。检测数据不合法。  核查发现,“安车公司提供的检测设备软件程序存在数据造假、严重作弊情况,能够自动出具虚假数据,安装了假软件程序。”  “检测系统软件设计混乱,版本较多,检测过程中缺少过程数据监控功能,控制软件设计存在后门文件,可实现修改、取消监控功能,跳过自检项目等功能,存在严重的数据篡改和作弊问题。”另外,地方环保局监控平台缺少过程数据监控的有效手段,无法掌握区域污染物排放真实情况,不能对检测作弊进行有效防控。  对南华公司的技术核查报告称,“南华公司提供的检测设备软件程序自动出虚假的数据,安装了假软件程序。”  在《焦点访谈》曝光尾气造假的第三天,即9月14日,长期负责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建设及检测设备验收工作的济南市环保局副局长秦立华等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经过核查,这3家企业的仪器设备符合发证期间的标准要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不合格的仪器设备。”  秦立华在2016年2月19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检测机构和设备造假提供虚假数据等,山东省环保厅正在组织调查。“至于焦点访谈报道后,关于设备合格问题,主要依据检测设备是否获得制造器具许可证,许可证是必须的。”  2015年,德国大众汽车在美国的柴油车尾气排放造假被曝光,并随即成为震惊世界的丑闻,而我国这种“全链条式”尾气造假,被业界认为比前者更具广泛性和严重性。也因此,专家建议应对具有主观故意的检测数据造假行为、及相关设备生产的“留后门”行为进行严罚。  试点企业遭查  目前, 在世界科研领域形成共识的是,汽车尾气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来源,其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超过90%,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超过80%,这也是造成光化学烟雾和灰霾的主要原因。也因此,控霾对于城市和人口集中地区而言,以控制尾气排放为目标的车辆限行措施被普遍推行,并获得公众积极配合。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有关部门就已开始重视尾气检测造假问题。2011年,环保部曾发布《关于开展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检查整治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称,“一些地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工作暴露出检测程序不规范、检测设备可靠性差、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行为,严重影响了机动车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造成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国家“机动车排放简易工况检测装备国产化项目”总负责人、北京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理事会主席颜梓清公开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南华公司、安车公司销售的此类设备约占全国市场总量的80%以上,非法收入超过10亿元,每年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涉及的非法收费约80亿元。”  颜梓清说,除南华公司和安车公司外,其他此类设备供应商在国内供应的“简易瞬态工况”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全国约有95%的检测机构使用了“汽车排放气体测试仪等冒充简易工况法”在向社会车辆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得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山东省环保厅曾对检测设备做过一次摸底调查显示,2014年山东省对183家检测机构647条检测线的设备自查发现,除北京和佛山两家公司外,其他厂商的检测设备均为拼凑而成,约占95%。  山东省开始着手解决尾气造假。为此,2015年年底国家环保部将机动车污染综合性防控试点项目——云检测——放在济南。公开信息显示,云检测可以做到对尾气检测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可杜绝检测作假,保证检测数据准确。  然而,《焦点访谈》曝光的尾气丑闻却迟迟没有结果。来自有关内部材料显示,致力于尾气治理的专业人士于2015年年底向山东省纪委、环保厅和质量技术监督局递交了举报有关部门和有关个人“行政不作为”材料。  结果,环保部在山东的试点企业却遭到调查。《中国经营报》记者获得的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5年12月31日出具的通知书显示,驾道山东检测运营服务公司因涉嫌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不符合资质要求等,应接受调查。  驾道山东检测运营服务公司有关人士则表示,该公司是国务院、环保部等授权并获得各项资质的试点企业。  据报道,在2015年环保部第一阶段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9个城市的污染源解析中,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首要污染物的主要贡献者。四川大学催化材料研究所所长陈耀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机动车尾气中含有多环芳烃等16种高致癌物质,可进入人的血液,且我国人口的高度集中分布导致机动车的集中分布,机动车尾气已对城市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而机动车这种流动性污染源仅靠区域性防治,监管难度大,不少车辆到没有开展尾气检测的地方取得环保合格标志,成为监管者面临的难题。  也因此,限行措施之外,更严格的、从源头上进行的车辆尾气排放监测、检测,被学者认为应当成为控霾的深度措施,且近年来,各级政府实施了多项治理措施,如建立在用车尾气监测、环保标志核发等管理制度,逐步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各地加速淘汰老旧车和黄标车。  “源头裸奔”困境  山东省环保厅技术核查专家审核组组长姚圣卓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则表示,根据我国《计量法》要求“向社会出具公众数据的计量器具必须取得《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尾气检测设备都没有取得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而负责该项工作的则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本报记者查阅发现,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没有将“国标(GB18285-2005)”附录B《汽油车简易稳态工况排放检测系统》和附录D《汽油车简易瞬态工况排放检测系统》纳入到我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型式批准部分)》中 也就是说,现在90%以上尾气检测机构购买的《简易工况法设备》根本就没有取得《制造器具许可证》,生产源头就没有监管。  “导致机动车尾气检测全行业普遍造假现象,公正计量和检测数据质量监管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颜梓清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业界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极易促生“红帽子产业”链条。调查显示,各省质监局唯一委托的计量检定机构是各省的“计量科学研究院”,其技术考核内容所依据的,是被指责完全脱离国家标准要求的技术指标,甚至将污染物排放质量“毫克/秒”(mg/s)流量测试改为稀释氧浓度测试,对“变载荷加载滑行、响应时间、加载误差、一致性、压力、温度、流量重复性”等关键性指标完全不予测试。  有关举报认为,山东省环保厅发现的检测造假的情形,并不是检测机构所能做到的,而是检测设备制造商供应了假冒伪劣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简易瞬态工况”的检测设备。  原因则在于,真正的“简易瞬态工况检测方法”,其最重要的技术功能即可以通过软件程序,实现对各项检测指标在标准化条件下的过程控制,而针对各种人为造假或操作不当造成检测数据异样时,则可以进行报警和采取禁止检测措施。  这就导致检测机构使用“汽车排放气体测试仪”等冒充“简易瞬态工况法”以求获得设备合格《计量检定证书》,而国家并没有颁发“汽车排放气体测试仪”相应的技术标准,且计量检定和检验机构资质认定(CMA)时,相关机构没有对软件控制系统进行审查。  资料显示,有关人士向山东以及国家环保部、国家质检总局举报了南华公司、安车公司、其他公司和山东省95%的排放检测机构涉嫌使用“汽车排放气体测试仪等冒充简易瞬态工况法”骗取《机动车排放尾气检测实验室》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CMA)》,并向社会车辆出具“简易瞬态工况法”的虚假检测报告。  业内人士认为,要治理尾气污染,尾气检测必须重构秩序和标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只能是权宜之计。  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要求,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维护、运营的机构,如果有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出具虚假监测报告的,该机构和涉及弄虚作假行为的人员列入不良记录名单,并报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禁止其参与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或政府委托项目。
  • 劣质餐盒形成完整链条 “毒”超标百倍
    记者暗访揭开一次性餐盒利益链条   西岗区某大型批发市场,几十家店铺比邻而居。记者在这些店铺中暗访发现至少11家经营餐盒的商家,其中5家不仅出售合格一次性餐具,同时也销售伪劣餐盒 另外5家全是伪劣餐盒,只有一家专门销售合格餐盒。   第一家   架子上摆放很多一次性餐盒,规格不一,一名老板模样的中年妇女极力推销,“这些可都是降解餐盒”。记者用手摸了摸,还故意“不小心”撕碎一角,闻到一股刺鼻味道。老板说,“别看不太结实,但是便宜啊,才80元一箱”。   第二家   餐盒种类同前两家的差不多,记者随口问,“这些餐盒都是哪产的?”老板透露,“这些餐盒都是外地产的,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在大连生产成本太高,不划算。”   第三家   当记者问老板娘是否卖一次性快餐盒时,老板娘先是警惕地打量一番,然后才说有。一名男子很快从梯子爬到二层阁楼,取下一沓塑料餐盒。记者用手一摸感觉很软,更没印QS标志。“你要多少?65元一箱。”老板娘趁机推销,“每箱能有六七百个,很多小饭店都用这种盒装米饭。”记者随后买了一沓,留作待检样品。   第四家   一位中年男子自称老板并热情招待了记者,“这些都是环保餐盒,放心用。”老板告诉记者,他卖的都是合格产品。记者随手拿起一种中型餐盒,发现不仅材料坚硬结实,手感好,并且还印有QS标志。当然价格也高,“220元一箱,一箱是1000个,保质保量。”   第五家   记者看到货架上摆了一些塑料餐盒样品。老板从二楼取下一箱。记者发现这个包装箱外表连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地址、联系方式都没有。餐盒材质发软,粗糙。店主透露了一个秘密——这些伪劣餐盒竟然是他自家厂子生产的。   3月22日,阳光很好,黄波坐在高尔基路旁一间茶楼的窗边翻看当天报纸,他的目光聚集在一篇篇幅不长的报道上,《中国一次性餐盒一半不合格》。“不惜泡吧,80%也不止!”这个曾从事餐具生意多年的中年人有些激动,“你上批发市场看看,有几家卖正经餐盒的?你进饭店瞅瞅,有几家不用伪劣产品的?”记者随后暗访发现,在大连市一些餐具批发市场,伪劣餐盒堂而皇之摆上柜台。记者随机抽样送质检部门检测,其中一些有毒物质超标至少百倍!   揭底:劣质餐盒形成完整链条   “大连市区几乎所有一次性餐盒都是从这里批发销售的,每天销售量在10万个以上。因为劣质餐盒的廉价,存在不小的市场空间。”按照黄波的话,记者又接连暗访了多个饭店、小吃店,发现使用明显不合格餐盒的比例几乎高达60%—80%,还有餐馆在使用2002年已被禁止使用的发泡餐盒。   记者在暗访中还发现,生产、销售、流通、回收,一次性塑料餐盒已经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利益链条。3月24日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长春路附近的一个废品回收站,询问是否收塑料餐盒,其中一个男子告诉记者,“收,如果餐盒里面没食物没残余,一公斤七毛钱,如果里面有东西,一公斤五毛钱。”   “这回收来的塑料餐盒能做什么用?”记者与该男子攀谈起来。“我们自己有加工厂,把这些收来的塑料餐盒粉碎,加工成颗粒,然后就有生产餐盒的厂家来收,回去再做成餐盒卖。”该男子透露。   检验:有毒餐盒至少超标100倍   3月23日下午,记者带着买来的4种塑料餐盒来到大连市质量监督检验所,请专业人员对这些塑料餐盒进行现场检测,结果发现,送检的伪劣餐盒其最主要一项指标——乙酸蒸发残渣溶出量“超过国家标准至少100倍”。“就这样的餐盒还敢公然在盒盖上印着‘降解’、‘环保’的字样?”市质检所国家包装检测中心工程师姜浩多年来一直与有毒餐盒打交道,“除了印有快餐盒字样外,其他什么信息也没有,箱子就‘违章’了,里面还能是合格产品?”   “当一些化学元素添加较多时,比如碳酸钙、滑石粉等,就会发生塑化不良现象。”姜浩指着餐盒说,“你再看这黑点,都是原料纯度不够、杂质多、工艺温度没有控制好造成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工业废渣造成的。”“接下来就该做试验了。”根据2009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餐盒分别在4%乙酸及正己烷条件下蒸发残渣溶出量不得大于30mg/L。其中乙酸蒸发残渣超标说明被测物中添加的矿物质,如碳酸钙、滑石粉等含量超标,正己烷蒸发残渣超标则说明添加的石蜡中多环芳烃致癌物含量超标。   对于这些餐盒中的有毒物质到底达到怎样一个程度,姜浩表示,“至少超标100倍。”   危害:长期使用无异于慢性毒药   存在质量问题的不只是记者购买的餐盒。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在大连市场上流通的一次性餐盒合格率很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添加了过量的碳酸钙。   姜浩告诉记者,合格的餐盒是用聚丙烯树脂、色母料以及少量的碳酸钙制成的,其中碳酸钙的比例大概占20%~30%,而不合格的餐盒中碳酸钙的比例能占到70%以上,碳酸钙比例过大,在遇到水、油或加热浸泡后就会从餐盒中析出来附着在食物上被吃掉。   对此,环保专家董金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工业碳酸钙里含铅,会对人的血液系统,比如肝脏以及儿童的智力发育有很大影响。同时,碳酸钙和滑石粉遇酸后,容易溶解到食物中,人长期误食,会形成胆结石、肾结石等疾病。石蜡就更可怕了,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可以说,一个小小的劣质餐盒,实际上就是一个微型的毒品加工厂。”   此外,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何计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主要原料是聚苯乙烯,在达到65摄氏度的时候,其中会有一些游离状态的苯乙烯以及一种名为“二恶英”的致癌物质迁移出来,二恶英的毒素是砒霜的100倍,属于一级致癌物,累积到一定程度,可直接置人于死地。同时,这些餐盒盛装热食时还会释放出其他一些有毒物质,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损害。   “甚至有一些劣质餐盒的原料来源是不明的。”对此,大连市工商局消保处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怀疑有些餐盒所使用的塑料原料来自医院的医疗垃圾,如输液管、塑料针管、药瓶等。还有的里面掺杂了废工业塑料,或者塑料农药瓶等。这样的餐盒会携带大量病菌。”该负责人说。   探究:“每个人都在不经意间助其死灰复燃”   “政府主管部门多年来不断打击有毒餐盒,但有毒餐盒还是占据很大的市场。”在采访中,相关人士普遍认为,标准不明确、执法缺依据、处罚不严厉、市民认识少等诸多原因共同造成了目前这种有毒餐盒屡禁不止的现象。   “不是我们力度不够,而是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行动才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大连市一位执法人员这样说。对此,姜浩也表示,一些小贩和快餐店,为迎接有关部门检查甚至做两手准备,摆上质好餐盒,藏起劣质餐盒,让检查部门徒劳无功。“劣质餐盒的批发者与购买者之间的单线私下联系也成为我们整治的阻碍之一。”对此,大连市工商局消保处负责人称。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劣质餐盒了解不充分,无意间使用了劣质餐盒,“每个人都在不经意间帮助这些有毒餐盒死灰复燃”。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于此类违法行为处罚过轻,也是造成制假售假者肆无忌惮的原因之一。“按规定,抓到毒餐具按货值三倍罚款。”大连一正规餐盒生产厂负责人于连江认为,这根本起不到杜绝毒餐盒的作用。   去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在环保专家董金狮眼中,这无异于一把“尚方宝剑”。今年315期间,他将两家劣质餐盒生产厂家告上了法庭,要求两家企业支付十倍赔偿金。据悉,这是我国消费者利用《食品安全法》作为依据首次进行消费维权。   “我要的不是赔偿,我只想看到所有的劣质有毒餐盒在中国彻底消失!”董金狮说。   八招辨出有毒餐盒   一摸:盒子内壁粗糙,手感发涩,这说明内壁上有固体物残留 对光照射,盒面材质内有明显不规则小黑点。   二折:一折会出现白色的蜡印。   三撕:劣质餐盒摸上去软绵绵的,而且轻轻一撕就会破。   四闻:撕开的口子闻上去有刺鼻的味道,甚至刺眼睛。   五漏:遇热会变形,还存在渗油渗水现象。   六沉:撕裂后放入水中容易下沉(合格产品比重小于1,不会下沉)。   七看价格:合格餐盒价格在0.2元以上,劣质餐盒价格多在0.1元以下。   八看证书:合格的一次性餐盒拥有质检等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等证明。
  • 食药总局:确保食品安全监管链条不断、衔接无缝
    记者4日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获悉,近期举行的全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构建从生产到消费、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整个食品安全监管链条不断、衔接无缝。   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源头治理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求抓住生产许可,严格准入门槛,严格发证检验,通过&ldquo 严进&rdquo 把好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在生产加工环节要着重抓住原料关口,在流通消费环节要着重抓住食品进货渠道,包括大型食品批发市场和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点多、线长、面广,食品从田间地头到餐饮消费的整个过程,经历环节多、情况较为复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求必须注重过程控制,严把每一道重要关口,把重点放到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过程控制规范上。要在重点食品行业、重点食品企业推动建立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推动生产经营主体严格质量自管自控,做好全过程记录,强化全过程管理。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提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改革后,要进一步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和监管资源,确保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工作衔接有序、运转高效 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重点加强与种植养殖环节监管的密切配合,积极探索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机制、食品标准制修订工作协调机制等。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求推动企业自主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要细化监管措施,确保监管对象没有疏漏、监管环节没有缝隙、监管区域没有死角。特别是对食品生产经营的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要从严监管、全面掌控,延伸监管触角、覆盖监管全域。
  • 南京强化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 “全链条”监管
    近年来,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深入推进机动车源头监管,强化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监督检查,建立“全链条”溯源机制,助推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加入仪表网,马上发布/获取信息   实现监督检查全覆盖,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   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建立检验机构巡查督查机制。通过远程平台非现场网巡、现场检查、专项行动和“双随机”等方式,实现检验机构监管全覆盖。2022年,南京市查处的“南京联顺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案”入选生态环境部第十三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南京富博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使用OBD作弊器案”入选生态环境部执法实务典型案例。2023年4月,针对不规范检测、伪造检测数据等违法违规行为上升趋势,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检验机构专项检查“春雷行动”,排查各类问题102个,立案查处19家。同时,及时向公安和市场监管部门移交线索,坚决遏制违法行为频发趋势。   联合部门分析研判,助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注重过程管控,严查上路超标柴油车。在路查抽检工作中,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和公安交管部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练就“火眼金睛”,重点抽查蓝牌柴油客、货车(“江淮”“依维柯”“江铃全顺”等品牌超标居多),超标车辆落实检测/维修(I/M制度)闭环管理,督促和倒逼维修治理、达标上路。   联合公安交管部门研究落实遥测及黑烟抓拍闭环处理,建立“信息核查+锁定”机制,对不配合车辆实施“缉查布控”,对无法联系车辆挂网公示,基本解决遥测及黑烟抓拍闭环处理问题。同时将黑烟抓拍超标车辆作为重点车辆,溯源环检记录,倒查检验机构有无违法违规检测行为。   聚焦落地“新省排条”处罚问题,攻坚克难。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公安交管部门提前部署,紧密合作研究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江苏省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确定处罚流程、编制法律文书、开发执法程序,共同打通执法“堵点”,推进法规真正“落地”。今年5月4日,南京开出冒黑烟车辆现场处罚全省第一单。   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创新工作举措,与全市115家检验机构签订“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诚信经营自律承诺书”,引导企业自律经营,增强守法意识;召开检验机构弄虚作假警示教育会议,通报违法典型案例,划定检测行为底线、红线,要求各检验机构提高思想认识,算好明白账,形成“不敢做、不想做、不能做”的守法尽责氛围,切实履行企业环保主体责任。   坚持开展培训帮扶指导,提升基层监管工作水平   今年,在保持对检验机构违法违规检测行为“零容忍”高压监管的同时,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通过“检验机构负责人”微信群及时答疑解惑、推送宣贯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典型案例,持续加强业务指导,先后组织检验机构参加省、市培训4次,累计开展现场机构帮扶108家,重点针对省、市监察、督察中发现的集中突出问题,现场召集各板块机动车环境监管、执法人员讲解检查要点、检验标准和规范,督促检验机构依法依规开展检测。南京市通过开展培训帮扶指导,逐步建立完善预防式监管执法服务新格局,进一步提高检验机构执法检查问题发现率,精准打击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   通过严格监管检验机构,推动超标排放机动车规范治理,是当前开展在用机动车监管,提高机动车排放达标率的治本之策。下一步,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将联合公安交管、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构建完善各负其责、高效联动的监管格局,多措并举,保持严查严管的高压态势,推动南京市机动车检验机构规范有序发展,助力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起底新冠疫苗生物工艺链条:访赛多利斯物工艺事业部中国负责人刘毅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随着康希诺生物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Ad5-nCoV)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关键阶段,该疫苗研发背后的生物工艺技术链条也逐渐引起业界关注。”& nbsp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作为国际领先的生物工艺完整解决方案供应商,赛多利斯曾助力该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并成为中国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日前, strong 赛多利斯生物工艺事业部中国负责人刘毅 /strong 接受了第一财经的采访,就如何以创新驱动生物工艺“降本增效”及支持生物制药领域的革新等方面做了交流。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fb7497b-0851-4bb4-841d-9bd622ebf09d.jpg" title=" Daniel肖像Rebecca最终版.jpg" alt=" Daniel肖像Rebecca最终版.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赛多利斯生物工艺事业部中国负责人 刘毅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 strong 以百年匠心获得市场认可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赛多利斯最早于1870年由德国工程师弗洛伦兹· 赛多利斯(Florenz Sartorius)创立。1927年,赛多利斯与诺贝尔奖得主和膜过滤技术的发明者理查德· 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创建了合资公司,业务从此由实验室设备扩展到生物工艺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就在今年集团迎来成立150周年之际,赛多利斯推出了以“化繁为简”为品牌宣言的全新品牌形象。“简单是一种智慧。“刘毅认为:”化繁为简的本质是以一流的产品和技术来简化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加速全球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6fb1fdf9-c6df-4ab6-9bb6-1255a495e2a9.jpg" title=" Logo.jpg" alt=" Logo.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50年来,赛多利斯秉承匠心与创新的理念赋能行业,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如生物制药过程中关键的生物反应器设备,赛多利斯就拥有超过60年的历史,全球装机量超过10万台——其中仅BIOSTAT& reg STR系列一次性反应器就超过一千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赛多利斯是一次性技术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刘毅介绍:“除了本次康希诺新冠疫苗的研发,BIOSTAT& reg STR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也曾助力首个国产PD-1抗体药物获批上市。”目前,赛多利斯在全球拥有60多个分支机构和一万多名员工,是国际上拥有优秀行业口碑的生物工艺完整解决方案领导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悉,为进一步完善生物工艺的全链条,赛多利斯在今年4月以7.5亿美元完成了对丹纳赫公司部分生命科学业务的收购。这意味着,包括ForteBio系统和耗材、Solohill& reg 微载体、色谱树脂、色谱柱和系统以及一次性切向流过滤系统将被整合到赛多利斯旗下。至此,赛多利斯成功打通生物制药上下游工艺,扩充了生物制药研制领域的产品阵容,将为客户在生物制药安全高效研发和生产方面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 strong 以科技创新为行业“降本增效”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与康希诺生物的合作,主要是为科学家、工程师解决疫苗研发过程中的痛点。”近日,刘毅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一系列完整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包括BIOSTAT& reg STR一次性生物反应器,Flexsafe& reg 一次性工艺袋等解决方案能够加快疫苗的研发速度,帮助企业用户加快生产出临床样品,这对于疫苗早日上市很有帮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648f2eb5-a1d0-49fc-83c7-d096c7765b61.jpg" title=" 康熙诺.jpg" alt=" 康熙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疫苗和生物药的研发压力巨大。如何在复杂漫长的研发过程中加快效能,降低成本并保障产品的安全与稳定则至关重要。记者了解到,在上述提到的重组新冠疫苗研发过程中,其上游制备环节就采用了赛多利斯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BIOSTAT& reg STR;一次性袋子等耗材实施质量控制上也均有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我们为国内外的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了一整套生物工艺解决方案。”刘毅告诉记者,“硬件来看,有用于疫苗产品生产开发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设备、耗材,高精尖技术是重要支撑;软件来看,有我们的过程分析、控制平台,数据与算法是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刘毅进一步阐述,该解决方案中的硬件与软件是同步迭代的。“目前,我们的BIOSTAT& reg STR生物反应器已经有了第三代产品;基于生物工艺各环节的数据分析软件工具SIMCA& reg ,也成为精进整体流程的抓手。软硬结合,才最终提高了生物药的质量、安全和功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通过将自动化工艺控制与智能化数据分析相结合,赛多利斯能够帮助客户实现连续流工艺的生产方式。 “尽可能少的人工干预,可以提升近50%的生产效率。”刘毅补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为客户 “降本增效”一直是赛多利斯诸多创新解决方案的核心导向。作为拥有150年历史的企业,匠心与创新必定两条腿走路才能确保长期增长。据悉,近期赛多利斯与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联合建立了AI实验室。通过研究AI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深度学习、图像识别以帮助提升生物药物的开发效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 strong 以行动助力中国生物制药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20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刘毅介绍道,今年3月在新冠疫情爆发的背景下,赛多利斯紧急调配人员和设备,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新冠疫苗的开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In China, For China’是我们一直以来的长期发展战略”刘毅介绍。多年来,赛多利斯深刻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未来挑战,通过不断深入了解中国客户的实际需求,实施贴近用户的本地化应用。“比如在与药明生物的合作中,我们会参与用户生产工艺的探讨,形成共同开发的关系,以技术创新和质量保障赋能用户快速走向产业化、实现规范化。” 刘毅补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悉,近日在上海临港落成的白帆生物无交叉抗体工厂也有赛多利斯的参与。这一全链条生产基地也将加强我国单抗医药的产业格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23650dae-a5ec-4c79-b36a-34aa89c6b9eb.jpg" title=" 赛多利斯一次性生物反应袋在北京工厂正式投产.jpg" alt=" 赛多利斯一次性生物反应袋在北京工厂正式投产.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今年9月,赛多利斯一次性生物反应袋和耗材在其北京工厂正式投产,标志着赛多利斯成为业内首家实现一次性生物反应袋本土化生产的供应商。这体现了赛多利斯落实中国本土化战略的信心和决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我们希望能够贴近中国制药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提供一个全方位的高水平的服务给客户。“刘毅表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是他们最可靠的合作伙伴。“未来,赛多利斯将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实现更多设备的本土化生产,做到真正扎根本土,赋能中国生物制药行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 nbsp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color: rgb(165, 165, 165) " 文源:赛多利斯,第一财经 /span /strong /p p br/ /p
  • “零链条溯源计量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论证
    4月24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NQI专项)“零链条溯源计量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召开。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行业专家,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市场监管总局科财司等部门相关领导,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及项目骨干等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同步召开的形式。   会议成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为组长的咨询专家组。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作为项目承担单位领导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介绍了NQI专项总体目标和中国计量院承担NQI专项项目总体情况,并强调了本项目组织实施及管理重点。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及市场监管总局科财司相关负责人对项目实施及管理提出了要求。项目负责人、中国计量院前沿中心研究员屈继峰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实施方案和实施机制,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课题任务和实施方案。   咨询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汇报内容,重点针对项目研发的多套计量装置的指标考核方法和完成进度安排等提出了质询。经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实施方案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可行、任务分工明确,考核指标方式合理,同意通过论证。   据介绍,该项目针对传统计量体系长链条传递量值,导致测量能力逐级降低、特殊环境测量结果难以溯源的问题,由中国计量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以及深圳大学等8家单位,共同开展频率、电能、温度、微波电场零链条溯源计量关键技术研究,实现小型化、实用化系统集成。   项目预期形成相关物理量零链条溯源计量装置4套,关键技术指标填补国内外空白或优于国际现有指标,可为相关领域提供现场原级计量解决方案,支撑国家先进测量体系建设。
  • 构建短波光谱全链条技术能力 创谱仪器完成数千万元首轮市场化融资
    日前,创谱仪器正式完成数千万元首轮市场化融资,由讯飞创投、金浦新潮、兴牛资本、安徽创新成长四家机构共同投资。创谱仪器成立于2017年8月,是一家专注于X射线到真空紫外波段光谱仪器及系统开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司联合创始人及核心技术团队毕业于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基于多年大科学装置相关技术和经验积累,聚焦X射线到真空紫外波段的核心器件、仪器和系统开发。公司现有科学装置和分析仪器两大业务板块。在科学装置板块,创谱仪器针对光物理实验开发的光束线、单色器等科学仪器与装备,在我国核心大科学装置上已实现业务全面覆盖,为合肥光源、物理所、高能所、上海光源、大化所、EAST托卡马克和SG等装置提供多项国际前列、国内首套的交付,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分析仪器板块,自主研制的X射线光谱仪器和紫外光谱仪器对标国外同类产品,实现了批量化交付,为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化学催化、极紫外光刻和特种镀膜探测器标定领域提供前沿工具。作为国内走在短波光谱仪器市场化前列的公司,本轮融资将进一步夯实自身研发体系,强化产品技术壁垒,构建短波光谱全链条技术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运营和开拓市场,加速短波光谱技术领域科学仪器朝着国产化、高端化、自主可控方向迈进。
  • 叶朝辉院士:磁共振波谱仪产业化需完善创新链条
    p   近日,“王天眷讲坛”第八讲暨磁共振专题国际交流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刘买利所长主持会议。包括4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16名国际磁共振科学家分享交流了各自的最新成果。 /p p   谈及国内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43.html" target=" _self" strong 核磁共振 /strong /a 研究状况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朝辉欣喜地表示,“随着核磁共振技术在新药研发、肺癌早期诊断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p p   据叶朝辉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核磁共振领域的科学家已经5次获得诺贝尔奖,分别代表了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核磁共振波谱学原理和方法的创造时期,该领域的科学家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二个阶段是核磁共振在化学学科得到应用,被广大的化学家掌握和认可,并获得两次诺贝尔化学奖 第三个阶段是核磁共振在生物和医学上的广泛应用,成为医学界一种无损的影像诊断工具,在2003年,该领域的科学家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p p   “它的学科跨度从物理原理、技术方法的确立,到化学和生物、医学的应用研究,发展得非常快,学科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叶朝辉介绍说,“王天眷讲坛”的设立,旨在纪念我国核磁共振波谱学的奠基人王天眷先生,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崇尚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聚集精英学者,传播创新知识,弘扬科学文化。 /p p   叶朝辉表示,自1961年王天眷先生创立磁共振波谱学科以来,虽然研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但是研究所整体的研究方向是固定的,从学科发展和科学文化上讲,也是一脉相承的。 /p p   目前,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核磁共振研发基地,多项工作站在国际前沿,还在自主研制核磁共振谱仪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成功研制了500MHz液体核磁共振谱仪,在“用于人体肺部重大疾病研究的磁共振成像仪器系统研制”方面进展顺利。 /p p   “新仪器和新技术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叶朝辉表示,先进科学仪器大多被国外的大公司垄断,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大力发展自主仪器研制,让他们对中国市场重新评估。 /p p   叶朝辉介绍说,目前由研究所控股的中科开物技术有限公司已入住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未来将打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磁共振波谱仪产业化基地”。 /p p   在谈到自主仪器研发面临的问题时,叶朝辉认为,虽然近年来国内各大开发区的环境有了较大提升,特别是引进了很多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但是创新的链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p p   “成熟的开发区,哪怕是一个小螺丝钉或者元器件,都可以在周边找到。”叶朝辉举例说,比如美国的硅谷,它的集成度很高,创新的要素非常集中。但是我们在仪器研制方面,很多元器件和电子设备需要进行全球采购,这就会影响整体的进程。 /p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 动物源性产品中有害物全链条高适应性检测技术体系研发及应用示范课题 启动
    2023年4月14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适应性现场监测有害物实时原位确证检技术研发” 课题5 -“动物源性产品中有害物全链条高适应性检测技术体系研发及应用示范”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以线上线下联合的形式在谱育科技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化创新基地正式召开。 专家组及课题组成员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张峰副院长、华南农业大学 雷红涛教授、宁波大学 燕飞副所长、浙江大学 吴坚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林建涵教授组成了专家组;中国计量大学、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课题、任务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参加本次会议。 课题开发意义课题旨在针对动物源性产品在生产、仓储、物流、交易、消费等场景下有害物检测速度慢、稳定性差、准确性不足的问题,基于研发的针对不同场景下的检测装置和技术,考察、评价并优化检测技术,构建全链条动物源性产品有害物高适应性原位、实时、无损检测技术体系并示范推广。谱育科技主要承担课题中方法开发和创新应用任务。课题方案通过评审华南农业大学 雷红涛教授主持作为评审专家组长并主持本次会议;中国计量大学 俞晓平副校长对与会专家领导表达了欢迎致辞;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申屠旭萍教授对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任务分解等作了总体汇报;各任务负责人分别对研究任务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汇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张峰副院长对课题组汇报内容给予了肯定,并从课题定位、目标定位、行业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专家组通过讨论形成评估意见,一致认为课题论证材料完备,目标明确,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可行,任务清晰合理,符合课题任务书要求,预期成果与考核指标基本明确,同意通过此课题的实施方案评审。 参观谱育科技 高端科学仪器创新基地与会专家参观考察了谱育科技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化创新基地,详细了解了谱育科技以ICP-MS、ICP-MS/MS、LC-MS/MS、GC-MS 、GC-MS/MS等质谱仪器为核心的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进程与产业化创新应用,以及以客户为基准的定制与创新开发能力,肯定了谱育科技研发及产业化创新实力。 打好科技仪器设备国产化攻坚战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谱育科技专注于重大科学仪器研发和产业化创新应用,承担了国家发改委技术攻关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十余项,积累了二十余项新型技术平台,率先实现了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仪等系列产品的产业化。
  • 钯价大涨!专家预计2022年均价2763美元
    近日,金价持续走高,价格比黄金更贵的钯金价格更是“一飞冲天”。据最新数据,现货钯金的价格一度上涨超过5%,最高至3173美元/盎司,年内涨幅超过65%。半导体生产对钯金有一定需求,钯金可用于传感器等半导体元器件中,也是半导体封装环节的重要原料之一。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俄罗斯的钯金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40%,钯金出口量占比达到35%。由于半导体产品中使用的钯金相对较少,钯金价格上涨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扰动有限。但半导体厂商还是应该寻求多元化的原材料供应体系。3月29日金投网最新钯金价格走势钯在半导体里有少量使用钯金是世界上最稀有的贵金属之一,具有不褪色、耐高温、耐腐蚀、延展性好等优良品质。但是,钯金很稀有,它的储量只有铂金的1/6,年总产量还不到黄金的1/8。有人戏称,钯金是比黄金还值钱的“贵”金属。更重要的是,世界上只有俄罗斯和南非等少数国家出产钯金,其中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钯金生产国。据了解,俄罗斯的钯金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40%,钯金出口量占比达到35%。钯金在半导体行业有一定的“存在感”,在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等领域均有所应用。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中心负责人滕冉向记者表示,钯可用于生产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MLCC可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传真机,以及汽车和家用电子产品的电气元件。在其他微电子领域,钯主要应用于电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的连接器和引线框架的电镀。再将目光聚焦到半导体行业的元器件和电子封装领域。有研亿金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金江对记者表示,钯及银钯合金等是制备MLCC电容器、谐振器的重要材料;在半导体后道的封装环节,钯合金及镀钯丝主要用作电子封装的引线键合,用来替代金丝;此外,钯可以用于元器件精密连接的钯合金焊料,基于钯的特性,新的材料和应用也在开发中。“钯在半导体领域有所应用,但实际需求较少。”何金江对记者表示,钯在汽车尾气催化中的应用超过80%,占据其市场应用最大份额,特别是国六排放标准推行之后,钯的需求量正在增长。钯价格上涨对半导体影响不大受当前市场供需关系影响,近日钯金价格持续走高,上涨幅度十分明显。近期数据显示,现货钯金的价格一度上涨超过5%,最高至3173美元/盎司,年内涨幅超过65%。钯金涨价会给半导体行业带来什么传导效应?半导体行业专家莫大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俄罗斯不是半导体材料大国,此次涨价事件对半导体行业整体影响不大。钯金在半导体产品中的应用比重较低,目前不会对半导体生产造成大规模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原材料库存水位较高的企业。滕冉对记者表示,现阶段,钯金价格的上涨会导致半导体行业的成本有所增加。但是,考虑到单个半导体产品对钯金的需求量比较少,从中短期角度来看,钯金涨价对原材料库存水位较高的企业影响较小。据记者了解,由于钯金的价格很高,所以在半导体领域,国内部分公司对钯金的需求量并不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公司目前还没有感受到钯金涨价对下游半导体产品的传导效应。而在钯金的主要应用场景——汽车尾气催化领域,汽车制造商极有可能会加速转向更便宜的铂金来寻求替代,这也为钯金明年价格的下降埋下伏笔。渣打银行分析师Suki Cooper预测,2022年钯金的均价为2763美元,明年将降至2275美元。多样化的供应体系愈显重要尽管就眼下情况而言,钯金的供应问题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有限,但确实为半导体供应链上的不少企业敲响了警钟,也为各个厂商带来了启示。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条很长。创道投资咨询总经理步日欣对记者表示,电子特气、靶材和特种材料等半导体上游原材料供应领域,往往具备种类多、品质要求高、市场规模却又相对较小的特性,所以会呈现出供应商集中、区域集中的特点。在这样的市场状态下,产业的抗风险性能较差,很容易受到外围因素的干扰。因此,从半导体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业界需要建立响应的备份机制,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抗波动和抗风险能力。针对钯金这种全球储量分布非常不均衡、产量又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的特种材料,步日欣认为,相关厂商有必要提前储备原材料,以应对产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半导体企业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原材料的替代供应商。滕冉对记者表示,基于材料的不可替代性和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非敏感性,部分关键核心工艺还将继续使用金属钯。在非核心关键制程方面,工程师们将会寻找替代金属,以降低对钯金的依赖度。以下几个例子或许能够证明,打造多样化供应链体系,并寻找核心材料的替代供应商,是企业保障稳定供应的重要任务。英特尔拥有多元化的全球供应链,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的供应中断风险;受益于多元化材料来源,三星的生产正在照常进行;SK海力士目前已经获得了大量半导体原材料;晶圆代工厂商格芯可以灵活地寻找资源。未来,各大企业将更加重视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滕冉表示,缺乏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将导致半导体企业的技术研发与规模量产处于不可控状态。此外,半导体行业素有“一代材料、一代技术、一代产业”之说。未来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需要工艺制造和材料企业联合攻关。材料技术突破对国内半导体厂商的发展至关重要,有望给国内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滕冉表示,国内半导体材料技术水平和供应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材料企业自身的问题,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进行联动。半导体制造企业需要给国内配套企业更多应用、试错、提升的机会,这样国内半导体材料企业才有快速成长的可能。
  • 让科学仪器创制链条活起来——北大助推科学仪器创制探索之路
    五年间,学校获国家和北京市仪器设备研发相关专项经费1.2亿元人民币 黄岩谊教授&ldquo 基于荧光产生的数位化PCR&rdquo 装置吸引来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年累计1亿元的合同 曾立民教授&ldquo 在线气溶胶有机污染物检测系统&rdquo 引来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产业化资金200万元&hellip &hellip 如此之多关于科学仪器创制的利好消息密集出现,即使对北京大学这样的著名高校也是不容易的事。   高端科学仪器的创制研发,由于其对相关技术领域关联度高,加工难度大,属于先进制造业的高端产业。从某种程度上讲,高端科学仪器的创制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先进制造业水准的标志之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始终把&ldquo 发展一流的科学仪器支撑一流的科研工作&rdquo 作为国家战略加以重点发展。而在我国高端科学仪器领域存在着高进口依赖度 原创能力不足 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近年来仪器及关键技术创新也逐渐成为我国关注的科研热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将科学仪器创制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   从2009年起,北京大学开始探索一系列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创制工作的新机制,为高端科学仪器研发、创制,提供了从制度安排到实践探索的样本。2013年北大再获北京市科委&ldquo 高校科学仪器研发创新与服务试点&rdquo 专项支持,进一步为推进科研仪器创制积累经验。   为组织仪器创制工作成立专门机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设备对科学研究的作用不言而喻。2009年北京大学在高校中率先成立了&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中心&rdquo ,并设立&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基金&rdquo ,旨在整合学校科研力量,加强仪器自主研制。同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市科委联合建立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在促进科研资源面向市场开放的同时,充分利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资源和影响力探索原创科研仪器的创制与产业化路径。   新成立的&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中心&rdquo 肩负重任:重点培育、扶持有一定前期基础、受益学科广、对科研有关键支撑作用或具有良好应用和转化前景的科学仪器创制研究项目,包括新仪器的研制、原有大型仪器功能的创新性拓展与改造、关键工艺和技术的革新与突破等。中心还设立以主管校长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制定中心发展规划,把握中心发展方向,并委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负责组织仪器创制项目的评审、验收,成果鉴定等工作。   北大拥有国内最强的基础研究实力和学科综合优势,特别是在&ldquo 仪器研发基金&rdquo 的培育和引导下,有效催生了一批高端仪器研发成果。为了拓展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北大选择了专业运营机构&mdash &mdash 北达燕园已大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为主营业务方向,重视科技资源的汇聚与梳理。目前整合并进入服务目录的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和科技条件设施总价值已达13.54亿元,1531台套。   &ldquo 育苗&rdquo 基金让仪器创制的想法变为现实   2009年北大在国内高校中设立首个仪器研发基金,培育学校相关领域科研力量,遴选优秀项目进行先期资助和扶持。截至目前,基金累计拨付800万元。北大研发试验服务基地副主任江向峰介绍说基金的评审主要有两大指标:一是优先扶持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对新概念、新理论具有显著验证价值的仪器创新开发,帮助其获得国家和北京市层面更大的关注和投入 二是重点资助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的仪器创制与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应用,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被看作&ldquo 种子&rdquo 或&ldquo 育苗&rdquo 基金的这一校内项目,在仪器研制初期提供25万元左右的资金支持,使其研究具备能力能获得更大的支持,如第四期项目获资助人物理学院颜学庆教授的&ldquo 超小型激光离子加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rdquo 获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支持,获批经费6219万元 第一、第三期获资助人工学院黄岩谊教授的&ldquo 基于荧光产生的数位化PCR仪研发&rdquo 项目获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社会发展科技领域项目支持,获批经费1948万元。   &ldquo 基金更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rdquo 江向峰说,科学仪器的研发往往不是一个专业能够完成的工作,以生命科学领域的仪器为例,需求由生命学院提出,但仪器的创制可能需要电子、信息、物理、化学、精密仪器制造、成像等多个专业合作。基金的出现让这种合作更容易实现。&ldquo 今年新引入的申报者互相打分也是希望大家能有更多交流,知道对方的强项是什么,促进院系间跨学科的合作,为新仪器创制服务。&rdquo   据不完全统计,自基金设立以来,所获资助的项目共发表文章71篇,其中国际刊物58篇,国内核心期刊11篇。四大检索中,SCI、EI、ISTP收录的分别为62篇、8篇和7篇。国内专利27项,8项已获批。国外专利4项正在申请中。开发软件和数据库4套,研制新仪器和新方法6套。人才培养方面,博士后20人,博士生85人,硕士生46人,40岁以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2人。   专业运营机构为仪器与市场搭建桥梁   2014年3月14日,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组织工学院有关老师与鞍山钢铁研究院开展一对一对接,落实鞍钢在仪器分析手段与分析仪器研发方面的11项企业需求。像这样为研究仪器的老师和市场需求对接的服务活动,北大研发试验服务基地经常会组织。   作为学校科技资源的社会化运营主体,北达燕园微构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通过具体的商业活动找寻社会研发试验需求与高校优势科研资源进行良性互动。利用北大资源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也为大学科研人员找到市场的合作者。   科技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让高校院所的仪器设备走出高墙。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曾评价这种做法说,&ldquo 专业服务机构的引入,突破了高校院所对外开放的机制障碍。科技资源面向市场开放,有助于资源方、科研人员、需求方多方共赢。&rdquo   为更好的为高校仪器研制和市场需求牵线搭桥,北大研发试验基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双方&ldquo 签手&rdquo 努力。他们按计划参与各类专业论坛、会议,通过主题报告宣传促进学校成熟科研成果推介落地。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推介会&hellip &hellip 各个高端仪器设备会议中都能发现北大仪器研究人员组团参与,他们或作主题报告,或展示自己的最新仪器研制成果。而背后组织他们参与这些会议的,就是学校的研发试验基地。   除此以外,基地还重点关注企业与实验室的&ldquo 点对点接触&rdquo ,即一事一企业一实验室的点上工作。为让实验室和企业相互了解,基地还经常组织企业走进实验室。5月20日,他们刚刚组织企业到设在北大的北京核磁中心开展交流对接活动,详细介绍北京核磁中心的研发实验服务能力。
  • 两会代表之声|张伯礼代表:促进中药制药装备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全面采用AI技术,智慧制药能够为制药企业带来从研发、生产、流通到终端消费全链条的质量提升。”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建议,设立生物医药制造重大专项,支持智能制药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鼓励生物制药装备的发展,重点提升生物疫苗等防疫防控产品的应急生产能力。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数字化制药生产线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生物技术产业、制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在利好政策引导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新助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但总体而言,我国制药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还不高,绝大部分企业实现了机械化制药,但尚未建立数字化的制药生产线。”张伯礼建议,提升医药制造技术水平,大力扶持行业整体升级。他分析,智能制造能够帮助制药企业增强质量控制、降低质量风险,还可以帮助制药企业提升效率、优化成本。同时,智能制造系统通过生产、质控、物流、营销、人力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实现生产资料的最优化调度,提升生产效率。智能制造可以帮助制药企业发展新的运营模式。通过与生产供应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用户的相关系统对接,制药企业可以合理高效地利用大健康数据、医疗大数据,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研发方向和市场战略。引领全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药品制造技术升级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居民健康消费升级,要求医药工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建议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品质,推动医药工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促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体系融合,提高全行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张伯礼说。他建议,创新和优化药品审评政策,鼓励在保障药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在制药工艺改造与提升中的应用。此外,出台药品优质优价、纳入医保及集采等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工厂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精益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引领全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药品制造技术升级。
  • 张书练教授荣获“2021年度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
    仪器信息网讯 9月21日,由仪器信息网和我要测网联合举办的“2021年度仪器及检测3i奖颁奖盛典”于北京隆重举行,12项重磅大奖颁发。来自科研院校的院士专家、行业协会/学会领导、著名检测机构和企业代表、国内外知名仪器公司高层领导等汇聚一堂,共享荣誉时刻,见证行业发展。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张书练教授荣获“2021年度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顾问闫成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为获奖者颁发此奖项。颁奖现场获奖理由:张书练,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长期从事激光纳米测量研究,是国内偏振正交激光器纳米测量技术的创建人和国际主要创建人之一。几十年来,张书练教授从最基本的激光原理和光学原理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发明了新原理的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器,这一颠覆性的激光器技术站在了世界双频激光领域的最前列,也成为当前国内唯一自主可控、不可或缺的双频激光干涉仪等相干仪器的光源;建成了我国双频激光干涉仪的全链条生产线,批产;研发出一系列世界首创的“偏振正交激光器纳米测量仪器”和 “偏振正交激光器回馈纳米测量仪器”;构建成了一个完整的“偏振正交激光器及纳米测量”体系,为我国纳米测量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关于“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为鼓励多年来奋战在科学仪器研发第一线,为科学仪器技术创新、科学仪器技术成果转化和科学仪器高技术产业化做出特别贡献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仪器信息网于2013年发起设立“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该奖项旨在表彰为我国科学仪器研发与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调动科学仪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我国科学仪器事业的发展。历年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回顾ACCSI 2021 公布第八届“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关亚风研究员ACCSI 2020 公布第七届“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获奖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王宝瑞 副总工艺师/研究员ACCSI 2019公布第六届“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获奖者: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北京核工业冶金化工研究院刘开禄研究员ACCSI 2018公布第五届“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获奖者:上海安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臧平安ACCSI 2017公布第四届“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获奖者:北京瑞利公司章诒学ACCSI 2016公布第三届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获奖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张锦茂研究员、原北京吉天仪器公司 研发总负责人/董事长刘明钟先生ACCSI 2015公布第二届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获奖者:北京精微高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家湘ACCSI 2014公布第一届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获奖者:浙江大学 金钦汉先生
  • 国内首个氢能全链条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在保定建成
    近日,特嗨氢能检测(保定)有限公司远程管控大屏上,467辆行驶在河北、江苏、上海等5省市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数据不断跳动,让技术人员实时监测、分析和验证长上“千里眼”。屏幕显示,这些车辆已总计行驶440多万公里,累计减排二氧化碳4100多吨,节约柴油量1300多吨。公司标准项目主管张英说,这仅是此中心实施在线监测的部分车辆,通过其检测行驶路上的氢能汽车总数已超过800辆。2016年,该公司投资5.7亿元建设氢能检测中心,于2018年投入使用。检测中心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成主体综合测试区、供氢及液态储氢加氢区、能源供给区,拥有标准试验室12个,引进欧美各类高尖端设备240余台套,在储氢安全性、燃料电池和系统性能、整车性能等领域形成200多项检测能力,成为目前世界领先、国内首座大型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关键组件综合型研发中心。张英说,目前此中心已向社会开放,主要从事燃料电池各种模块的全生命周期检测,实施储氢部件及系统、燃料电池系统、整车的检测和氢能检测装备开发,同时开展外部人员培训、标准制定等技术服务。作为国内唯一能够涵盖氢能整体产业链发展和技术研发的项目,该公司已拥有3项国内优质测试资源,分别为国内第一套105兆帕氢循环测试系统,国内最大规模、最全面的燃料电池测试实验室,国内第一套涉氢动力总成测试系统。在燃料电池实验区,聚集着外国专家和30位中国工程师。试验区建有的50多个实验站,工作人员在利用尖端诊断设备从事不同功率和电堆测试能力检测。张英说:“我们可以进行非常大量的单电池检测使用,比如说零伏特一直到1400伏特的电压。”实验区所有测试站台都具有远程监控和控制能力,客户和合作伙伴可以随时参与其中,对检测实时控制和调整及收集数据。在储氢系统测试实验室,4位外国专家和24位中国工程师主要从事液压检测、高压氢循环等方面测试,以及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盐雾腐蚀实验等测试。实验室负责人武晓飞说:“实验室的一些破坏性检测,可以考察储氢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及安全性,这属于我们核心的检测能力。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试验前技术评审和试验后复盘,让测试创造更大价值。”在特嗨氢能检测(保定)有限公司还看到,一些车辆正在做车辆的震动和耐久性等性能测试。此公司可对两驱、四驱燃料电池汽车的电机检测和传动、控制系统和能源消耗、安全的检测验证和校正,以及氢气消耗、氢气排放、续航里程及动态性能检测。未势能源已构建“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应用”一体化的产业链生态,其100辆氢能49吨级重卡已投用易县至雄安新区的运营线上,多批氢能环卫车应用于保定市区及周边的区县。2018年至2023年,该公司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申报了氢能技术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建设“氢能研究院”,与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开展的氢能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基地建设入列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氢能源燃料电池堆开发项目建设已形成燃料电池堆周边匹配能力、系统集成及测试能力。同时,启动保定市氢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发挥地处京津冀和临近雄安新区优势,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巩固雄安新区绿色及新能源战略地位。至今,特嗨氢能检测(保定)有限公司已获得CNAS认可、CMA资质认定和由中国船级社(CCS)颁发的产品检测和试验机构认可证书,参与了7项国家标准编制,取得9项国家专利授权。2022年,河北省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该公司牵头组织省内产学研单位建立河北省氢能标准体系,2023年编制发布了5项氢能标准。近年来,保定着眼将新质生产力赋能于未来,全力布局“7+18+N”重点产业体系,实施产业升级千百亿行动,鼓励各类检验检测机构面向社会开放、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培育了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同时,引进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在保设立分支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了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保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检验检测体系。目前拥有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17家,获得CMA资质检验检测机构271家,14家央企国企检验检测机构在保设立子公司,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保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检验检测体系初具规模。从保定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特嗨氢能检测(保定)有限公司已获评2023年度河北省检验检测行业典型标杆,成为国内第三家拥有此项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当前,我们正在编制《保定市检验检测产业(2024-2026年)发展规划》。”保定市市场监管局认证认可处处长明雪刚表示,将进一步推动组建以产业机构、检测认证机构、协会组织、科研机构、营销平台为成员支持的“高质量发展联盟”,为新兴产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校准、测量、测试等技术的“一站式”服务,以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保障。
  • 天瑞仪器:分析仪器行业领先 环保产业链条延伸
    作为分析仪器行业领军企业。天瑞仪器成立于1992 年,以研究、生产、销售X荧光光谱分析仪起步,目前从事以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为主的高端分析仪器及应用软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相关技术服务,是国内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分析仪器企业。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环境保护与安全(空气、土壤、水质污染检测等)、矿产与资源(地质、采矿)、商品检验甚至人体微量元素的检验等众多领域。2015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1 亿元,同比上升16.13% 扣非后归属母公司所有的净利润为1339 万元,同比上升6.52%。  “土十条”出台提升土壤监测市场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土壤污染情况严重,耕地土壤环境、工矿业废弃土壤环境等问题突出,根据统计全国土壤总超标率达 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土十条”的出台标志着土壤治理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领域。目前,监测污染土壤能力低下,是治理、修复污染土壤的难点所在。土壤监测分析仪器市场需求将逐步打开。  紧跟国家发展政策,合理布局环保行业。天瑞仪器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一直有很大的投入,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其中,自主研发生产的 Genius XRF 手持式四代X 荧光分析仪系列产品在土壤污染监测分析仪器市场中有很大的技术优势。2015 年,公司成立了质谱事业部、环保事业部、光谱事业部、OES 事业部,并收购了问鼎环保,进一步布局环保治理及环保运营领域 公司利用自有资金与东方睿德(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东方天瑞并购投资基金,拟积极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布局。  业绩预测与评级。预计公司2016、2017 年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的净利润分别为8472、11247 万元,对应EPS 分别为0.18、0.24 元,分析仪器行业在2016 年遇到“土十条”的机会,市场规模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对比同行业公司估值情况,以及公司产品在土壤监测、医疗等新兴领域的应用,给予公司2016 年70 倍PE,对应目标价12.6 元,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 宏观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上游需求下滑。2. 市场竞争加剧毛利率下降。3.核心技术人员不足或流失。
  • 原创研发体系助力打造乳制品企业的品质链条
    随着技术进步、品质追求和创新概念的兴起,乳制品市场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必如(BeFood)品牌脱颖而出。必如是一家由来自捷克和中国的专家团队于2014年成立的乳制品公司,专注于乳制品的生产和开发。作为一家技术型乳制品公司,必如通过自有原创研发体系和自有奶源,正为中国和全球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美味的乳制品,在对奶源、品控、研发、供应链和产品的严苛要求下,必如形成了包括必如鲜牛奶、必如超级奶、必优格酸奶和必如冰博克等品类在内的专业产品矩阵。必如正在以技术研发为导向,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出发,把高标准贯穿到整个生产线,持续推进奶源管理、采供管理、生产管理、流通管理等环节的建设,奶源自有,非外来奶源,更容易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同时,生产环节全程严控,自有生产线和自有驻厂品控团队,也做到了工厂和品牌方双品控… … 从牧场开始,到生产,到终端的消费等,必如已经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区别于传统乳制品公司,必如是一家技术型乳制品公司,正在应用科学技术实现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实现用科技为乳制品行业赋能的目标。比如,必如正在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伙伴等开展创新合作,越来越多的行业专家加入必如团队,研究涵盖生命科学、营养健康、食品安全和技术研发等,以实现在健康食品领域对科技的全方位探索。在对品质和创新的坚守中,必如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一致好评。比如,荣获【2021安心奖】年度低温奶品牌大奖。“安心奖”自2018年开设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大赛,这一奖项在业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此外,必如还获得资本机构的关注,已经进行了两轮融资。截至去年11月,必如食品的产品已覆盖全国25个地区,200多个城市,有近4000家门店使用必如产品,并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迅速辐射全国。
  • 工信部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 环境监测仪器行情看“涨”
    p   8月23日记者从工信部网站获悉,工信部公开征求对《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的意见。 /p p   《指导意见》指出,主要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培育十家百亿规模龙头企业,创建百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规范企业,打造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个带动效应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0 亿元。 /p p   《指导意见》提到,“十二五”以来,环保装备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主要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部分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进装备和优势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产品覆盖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行业整体水平得到了跨越式发展,2016 年实现产值 6200 亿元,比 2011 年翻一番。 /p p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指导意见》写道。 /p p   以下是《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全文: /p p   为贯彻和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绿色制造,提升环保装备制造业水平,促进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p p    strong 一、充分认识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 /strong /p p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以来,环保装备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主要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部分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进装备和优势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产品覆盖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行业整体水平得到了跨越式发展,2016年实现产值6200亿元,比2011年翻一番。 /p p   “十三五”时期,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为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环保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推广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与当前绿色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先进环保装备的有效供给、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rong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strong /p p   (一)总体思路 /p p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升先进环保装备有效供给为主线,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品结构,完善标准体系,促进融合发展,落实和完善支持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激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活力,引导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p p   (二)主要目标 /p p   到2020年,行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的行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的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主要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培育十家百亿规模龙头企业,创建百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规范企业,打造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个带动效应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0亿元。 /p p    strong 三、重点任务 /strong /p p   (一)强化技术研发协同化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围绕亟待解决环境污染热点难点问题,以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为目标,以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为依托,以产业链为纽带,培育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企业沿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精准研发,提高产品研发效率,攻克一批污染治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以及材料药剂。加强应用推广平台建设,完善产业化机制,鼓励创新成果转化,推动装备与治理项目精准对接,加快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中的应用。 /p p   (二)推进生产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探索推进非标产品模块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推广物联网、机器人、自动化装备和信息化管理软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益化管理。加大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供应链在环保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开展生产过程中能效、水效和污染物排放对标达标,创建绿色示范工厂,提高行业绿色制造的整体水平。 /p p   (三)推动产品多元化品牌化提升发展。优化环保装备产品结构,拓展产品细分领域,逐步开发形成针对不同行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化、系列化产品,针对环境治理成本和运行效率,重点发展一批智能型、节能型先进高效环保装备,根据用户治理需求和运行环境,打造一批定制化产品。加强环保装备产品品牌建设,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提升自主品牌市场认可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自主品牌,提高品牌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p p   (四)引导行业差异化集聚化融合发展。鼓励环保装备龙头企业向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调试维护、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发展,中小企业向产品专一化、研发精深化、服务特色化、业态新型化的“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一批由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型企业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聚集区。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与互联网、服务业、金融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提升制造型企业服务能力和投融资能力。推进军民融合,促进军民两用装备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推广。鼓励传统制造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向环保装备制造业拓展,促进产业链条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p p   (五)鼓励企业国际化开放发展。鼓励环保装备企业加强合作,采取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形式,积极拓展国外市场,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研发、直接投资等方式参与海外环保工程建设和运营,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业由以单机出口为主向提供成套设备和服务为主的国际设备总承包和工程总包转变。鼓励环保装备企业与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联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中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外企业信息、技术和项目交流合作,推动环保技术装备专利、标准等国际互认,实现国际化对接。 /p p    strong 四、重点领域 /strong /p p   (一)大气污染防治装备。重点研发PM2.5和臭氧主要前体物联合脱除、三氧化硫(SO3)处理等趋势性、前瞻性技术装备。研发除尘用脉冲高压电源等关键零部件,推广垃圾焚烧烟气、移动源尾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的净化处置技术及装备。推进燃煤电站超低排放、钢铁、焦化、有色、建材、化工等非电行业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重点领域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装备的应用示范。 /p p   (二)水污染防治装备。重点攻关厌氧氨氧化技术装备和电解催化氧化、超临界氧化等高级氧化技术装备,研发生物强化和低能耗高效率的先进膜处理技术与组件,开展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技术装备等基础研究。重点推广低成本高标准、低能耗高效率污水处理装备,深度脱氮除磷与安全高效消毒技术装备。推进黑臭水体修复、农村污水治理、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厂节能提标改造,工业及畜禽养殖、垃圾渗滤液处理等领域高浓度难降解污水应用示范。 /p p   (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装备。重点研发建筑垃圾湿法分选、污染底泥治理修复、垃圾高效厌氧消化、垃圾焚烧烟气高效脱酸、焚烧烟气二噁英与重金属高效吸附、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处理等技术设备。重点推广先进高效垃圾焚烧技术装备、焚烧炉渣及飞灰安全处置技术装备,低能耗污泥脱水、深度干化技术装备、垃圾渗滤液浓缩液处理、沼气制天然气、失活催化剂再生技术设备等。针对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焚烧处理领域技术装备工艺稳定性、防治二次污染,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理处置等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p p   (四)土壤污染修复装备。重点研发土壤生物修复、 /p p   强化气相抽提(SVE)、重金属电动分离等技术装备。重点推广热脱附、化学淋洗、氧化还原等技术装备。针对石油、化工、冶炼、矿山等污染场地对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影响,农田土壤污染、工业用地污染、矿区土壤污染等治理需求,开展应用示范。 /p p   (五)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装备。重点研发危险化学品事故、航运中危化品(氰化物)防泄漏及应急治理的应急技术装备。重点推广移动式三废应急处理技术装备、水上溢油应急处置技术装备等。开展危险化学品事故、蓝藻水华应急处置等技术装备的应用示范。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六)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重点研发污染源水质聚类分析、水质毒性监测,石化、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多参数连续监测与预警,生物监测及多目标物同步监测,应急环境监测等技术装备。重点推广污染物现场快速监测、挥发性有机物、氨、重金属、三氧化硫(SO3)等多参数多污染物连续监测,车载、机载和星载等区域化、网格化环境监测技术装备,农田土壤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快速检测、诊断等技术装备。 /span /p p   (七)环境污染防治专用材料与药剂。重点研发新型高效水处理材料与药剂、超净过滤、高效气固分离材料,土壤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固化脱除、微生物修复、生态修复、环保用纳米材料及药剂。重点推广高效低阻长寿命除尘滤料、脱硫用耐腐蚀衬板、土壤重金属钝化材料及药剂、挥发性有机物处理用催化剂、垃圾除臭剂、原位钝化、固定、生物阻隔材料及药剂等。噪声与振动控制装备。重点推广轨道交通隔振技术装备、高速铁路声屏障技术装备、阵列式消声器、低频噪声源头诊治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等。 /p p    strong 五、保障措施 /strong /p p   (一)加强行业规范引导。按照环保装备制造业的细分领域,制定分领域的规范条件,发布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定期修订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加快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引领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成套化发展。构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规范环保装备制造业有序发展。 /p p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发挥节能节水环保专用设备所得税优惠政策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支持先进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积极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等金融产品加大对环保装备制造业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设立产业基金,投资环保装备制造业。 /p p   (三)充分发挥中介组织支撑作用。利用相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咨询机构等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技术交流、标准制定、运行监测、行业自律等工作,做好政府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p p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人才培训体系,加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走出去”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为行业发展提供多层次创新人才保障。 /p
  • 四川“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保障“绿色”大运会
    2023年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正式在成都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运动员齐聚“天府”,共同展示青春活力和体育风采。作为主办城市,成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各项保障措施也得到了全面落实,确保大运会的顺利进行。其中,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联合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空气质量监测及预报预警相关工作,为顺利完成大运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四川省站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为大运会保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打造了一个绿色、智慧、生态和环保的赛事环境。该平台集成了空基、天基、地基一体化监测与应用,以“实现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为目标,以“污染溯源-污染防控-效果评估”为链条,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大气污染物精细化溯源体系,在大运会期间为污染溯源与防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支持。   一、以“实现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为目标,构建由“污染溯源-污染防控-效果评估”三部分组成的一体化精细化溯源体系。   四川盆地独特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局地气象条件不仅是影响大气污染物生成、积累和清除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区域输送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的指导下,四川省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成效显著,但伴随着污染防治要求的不断升高,原来的大气精细化防治支撑力度已经逐渐显露出瓶颈,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与环境治理压力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成效还需进一步巩固,采取更加精细化的环境污染管控措施和联防联控措施已成为未来环境污染治理的总体趋势。   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在深入总结分析区域-城市污染特征、形成机制、主要来源和减排潜力的基础上,以“实现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为目标,构思了由“污染溯源-污染防控-效果评估”三部分组成的一体化精细化溯源体系:一是污染溯源主要从城市近地面常规监测向区域三维立体尺度的污染诊断监测延伸,开展多来源、多因子、多维度、多手段、多过程的“空天地”一体化大气污染物精细化溯源,摸清城市及周边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识别重点管控区域和污染源,为区域和城市大气精细化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决策和数据支撑;二是污染防控以污染源排放清单为主,采用现场调查和核算的方式,全面评估各类源(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其他面源等)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精准锁定重点管控对象;三是效果评估指利用空气质量数值模型系统,开展减排措施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污染物减排控制的最优组合、最佳方案、合理减排空间。   二、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精细化溯源体系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整合遥感监测、空气质量联网监测和环境大数据分析领域的综合技术,实现了大气污染防控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平台汇集了大量多源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社会活动水平数据、模拟数据,基于WebGIS、专题图等多种可视化表达,快速揭示区域、城市及周边大气污染物的输送和转化迁移等过程;利用空气质量数值模型模拟提出影响城市的主要污染输送影响路径和通道,计算周边区域对本市的贡献值和排序,并结合空基监测系统、天基监测系统、地基监测系统开展的“空天地”一体化大气污染物精细化溯源结果,快速获得城市及周边各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识别重点管控区域,确定重点管控方向,为大气精细化的管理和污染防治管控提供及时的科学决策和基础数据支撑。三、补齐效果评估短板,构建监测-防控-评估全链条式闭环,为污染源强化监管、制定精细化污染减排策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在前期“空天地”一体化大气污染物精细化溯源发现的污染特征、前体物排放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城市“核心控制区”和“协同控制区”,制定差异化的城市具体减排方案,明确各城市的主要减排污染物、重点减排行业及企业、减排量;对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餐饮源等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摸排和全面核算。基于核算结果,利用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型,建立细分源排放敏感性分析及动态减排分析模块,进行动态减排敏感性分析影响模拟,明确评估各热点网格区域排放、污染应急减排对于区域、城市及各区县影响程度,有效识别、评估各类源对当地和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掌握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加强污染源监管、制定精细化污染减排策略提供支持,避免“一刀切”,减少重污染应急过程中的人力、财力、物力消耗。   四、实现了从技术研究到业务化应用,为大气精细化的管理和区域联防联控提供科学决策和数据支撑。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覆盖了卫星遥感(空基)、臭氧激光雷达(天基)、空气子站常规监测+组分监测+走航监测(地基)等多种监测网络,集成了WRF、CMAQ、CAMx、OBM、hysplit、flexpart等多种空气质量模型和轨迹模型,为大气精细化的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决策和数据支撑。基于地基观测、卫星遥感等基础数据,结合空气质量数值传输模拟,采用多种方法动态预测污染城市与上风向城市或区(县),提升污染过程输送通道的研判准确率和精度(到区(县)的尺度),构建支撑业务化应用的污染传输通道预报预警技术。每次污染过程应对,先根据空气质量预报系统产出的风场预报信息、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信息,提前确定预报污染过程的传输通道及过境城市与区(县)。采用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和聚类分析方法识别污染物传输通道,根据传输通道特征,将联防联控城市划分为“核心控制区”城市和“协同控制区”城市,对区域联防联控提供定量化数据支撑。   五、智慧监测助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推动新时代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2年,生态环境部下发《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要求以四川等地作为创新试点,加大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运用,建立完善现代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具有感知高效化、数据集成化、分析关联化、应用智能化、测管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等优势特点,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监测的数字化转型,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对建设数字中国、数字政府,推动政务一体化趋势下的积极响应。   通过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区域-城市“空天地”一体化大气污染物精细化溯源体系,能够进一步揭示区域、城市及周边大气污染物的输送和转化迁移等过程,实现百米级别的污染源精确化锁定、从城市近地面常规监测向区域三维立体尺度的污染诊断监测转变、从污染物浓度监测向污染全过程监控的转变,最终形成区域、城市、区(县)三级“污染溯源-污染防控-效果评估”全链条防控体系,真正用数智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 科技创新“双循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融入全球科技创新
    结合党中央近期系列文件精神,可以认为科技创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双循环”)中居于核心地位。自 2018 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美国无理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另一方面,美国在经贸摩擦中频频利用其科技优势对我国进行科技封锁,导致“卡脖子”问题凸显。  可见,要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作用,就首先要实现科技创新“双循环”。即,在开放、共享的国际大环境中,既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又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的整体格局,进而将科技创新“双循环”作为经济“双循环”的内生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实现推进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进程。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内涵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时代背景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提出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1. 近年来美国商务部频频发布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制裁中国的企业与科研机构。除华为公司首当其冲之外,美国商务部的触角已经扩大到我国的高等学校。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已被列入制裁名单范围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已被禁止使用 MATLAB 软件。  2. 多年来中美经贸摩擦的核心其实是高科技竞争。美国多次禁止高技术产品出口到中国,意图造成实际上的“高科技脱钩”。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从科技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来看,中国已跻身世界科技大国之列,初步具备打破美国科技封锁的潜力与条件。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基本内容  按照经济“双循环”的基本逻辑,可将科技创新“双循环”基本内容归纳为以下 3 个方面。  1. 国内大循环建设为主体  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从 0 到 1”的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多元主体融通创新,打通科技创新的全过程链条,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进而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完善的研究支持和更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话题,实现本土化的知识生产、流动、扩散、应用、再生产。  2.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学习和利用全世界范围内一切优秀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重大原创性科技发明、颠覆性科技产品,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许可、企业并购等形式将外部知识资源引入国内大循环。通过本土化知识和外部知识的融会贯通、汇聚交叉,提升科技创新的水平,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市场的需求。  3. 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  “自主创新”“科技自立自强”从来不等同于自我封闭,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自然而然会成为被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融入国际大循环。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也应通过科技成果的产出和推广应用,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科技鸿沟,提升全球科技整体发展水平。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关键难点  按照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基本内容,从我国目前的现实国情来看,存在着 3 个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难点。  1. 国内大循环中,基础科学研究的源头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创新的源头,在科技创新中起着源头活水的作用。但源头活水自由流动到工程技术段,浇灌出累累的科技创新硕果的前提是,中间的各个“涵洞”“闸门”需要畅通。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 10 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要提高量子科技理论研究成果向实用化、工程化转化的速度和效率”,所蕴含的就是对基础科学成果尽快转化为原始创新的殷切希望。  2. 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卡脖子”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科技创新全局  在基础科学领域,我们大量学习、引用国外经典文献,产出了数量上世界第一的科学论文,质量也在逐年升高。可是对于“从 0 到 1”原始创新和“卡脖子”问题的解决,成效不够明显。在工程技术领域,多年来我国局限于对国外先进产品进行引进、改造,但始终无法产生原理性突破和质的飞跃,只能跟在国际前沿后边走,处于“跟跑”位置,处处被动、无法掌握竞争先机。  3. 在国际大循环中,对全球科技创新的整体贡献仍显不足  我国虽然已经产出了高铁、5G 网络、电子支付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但对全球科技创新的整体贡献仍显不足,缺乏更多类似吴仲华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屠呦呦的“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等重大科技成果。要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影响力,还需要从重大科学发现、重大科技发明、原创型重要专利等节点发力,为全球科技创新提供更多高质量成果。  基于技术科学的科技创新“双循环”实现路径  从本文 1.3 节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科技创新存在的 3 个难点,可以根据笔者之前的研究,基于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来提供解决方案。基础科学不能直接作用于技术创新,停留在工程技术本身又很难获得原始创新,唯有技术科学才具有丰富的创新功能,对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形成具有关键核心作用。技术科学的创新功能,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原始创新功能、二次创新功能和潜在创新功能 3 个方面。此功能定位,可为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  科技创新的国内大循环  依据技术科学的 3 个创新功能提出以技术科学为核心建构的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思路(图 1)。如图 1 所示,国内大循环由 3 条路径构成。  图1 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建构思路  国内大循环路径 1——“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和“工程技术—技术科学”,表达的是技术科学的原始创新过程。  分为 2 个部分:  1. 经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路径实现科学技术知识的本土化流动,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2. “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即从工程技术中凝练问题引发技术科学研究,进而实现工程技术创新。  国内大循环路径 1 充分展示了技术科学的原始创新功能,即理论导向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原创发明与原始创新。为更清晰地阐述国内大循环路径 1,将其内部知识活动和主体活动进行深入刻画绘制成图 2。图 2 展示了 2 个部分知识活动和主体活动的各个主要环节与整体链条:  1. 从纯基础科学出发,将科学原理和科学发现转化为新的技术原理,制作出样机、模型或者提出原创性发明方案,最后转化为企业所需要的产品创新或者工艺创新。  2. 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出发,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基础研究,改变原有的从基础研究段发起的创新路径,面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开展知识创新。  这一段路径的主要特点是增加了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的知识供给链条,补充了原有线性模型的不足。国内大循环路径 1 与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 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 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准确、深入阐释。  国内大循环路径 2——“技术科学—基础科学”,表达的是技术科学反哺基础科学的过程  钱学森早就前瞻性地指出:技术科学研究的成果再加以分析,再加以提高就有可能成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这里的一个明显例子就是工程控制论。工程控制论的内容就是从自动控制实践总结出来的,在自然界里,则演变为生物控制论。控制论作为一门技术科学,能够深刻地推动生物学这门基础科学学科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技术科学对基础科学的反哺功能。  国内大循环路径 3——“工程技术—基础科学”,表达的是工程技术对基础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历史上,在天文学领域望远镜、引力探测装置的出现催生了更多的新天文现象的发现,加速了天文学的进展。在原子物理领域,电子对撞机等大科学装置使得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更加深刻。医学领域,医疗设备的不断升级加深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基础医学的进步由此不断产生。  图 1 描述的 3 条路径,阐释了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的总体建构思路:从基础科学端和工程技术端两端发力,在技术科学这一关键环节形成新的技术原理、模型、样机、原创发明等成果形式,最终实现工程技术创新这一终极目标。同时,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都能够反过来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由此形成新一轮循环的动力源。上述路径如果由我国自主完成,通过专利申请、技术秘密、产业对接等产学研协作活动,就能够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利用各种天然存在的反馈关系(图 2),持续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并通过市场需求导向的加强,使得科技创新的国内大循环能够源源不断运行下去。  图2 以技术科学为核心的国内大循环主体活动图  科技创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图 1 和 2 是从国内大循环的角度阐述“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一创新链条。将视野拓展至国际视角,可根据技术科学的二次创新功能,绘制出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建构思路,这里同样包含 3 条路径(图 3)。  图3 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建构思路  国内国际双循环路径 1——“国外工程技术—国内技术科学—国内工程技术”,提供了基于技术科学的二次创新功能对国外先进工程技术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新思路。  以往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经常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这多数是因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技术原理没有搞清楚,所以无法在其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和再创新。未来应在技术科学的层次上,要弄清国外先进技术的技术原理,争取在技术原理上进行升级,从而在新的技术轨道上提升我国工程技术创新水平。  国内国际双循环路径 2——“国外技术科学—国内工程技术”,提供了基于国外技术科学成果推动我国工程技术创新水平的新思路。  以马可尼的无线通信技术为例,最初是在意大利和英国做出的,但最终在美国成为现实。再如青霉素,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源自英国,最终也是由美国的制药企业实现产业化生产。虽然技术科学的成果会被专利等知识产权形式保护,但由于其处于萌芽期,专利丛林尚未形成,为我们提供了可观的、可加以利用的空间和时间。作为反面例证,我国吴仲华和屠呦呦的技术科学成果由于当时缺乏专利保护,已经被国外无偿使用多年。  国内国际双循环路径3——“国外基础科学—国内技术科学—国内工程技术”,提供了全方位利用国外基础科学成果以从源头提升我国工程技术创新水平的新思路  由于基础科学具备公开和共享的天然特征,学习和利用的障碍不大。例如,爱因斯坦在 1916 年提出的受激辐射理论,于 1958 年被汤斯和肖洛转化为技术科学成果,又在 1960 年指导梅曼成功地制造出红宝石激光器,成为基础科学成果转化为工程技术的典范。在国外同行工作的启示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在 1961 年就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台激光器,充分展现出基础科学成果的广泛而又无差别的源头作用。  融入科技创新国际大循环  将图 3 中国内与国外的位置做一调换形成图 4,就能够将知识的流动方向做一逆转,展现我国积极融入科技创新国际大循环的可行性与可能性。这意味着在充分利用国内、国外 2 种资源的同时,我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也被视为资源进而成为国外主体创新活动的知识基础。这既能体现我国对全球科技创新的贡献,也是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必然结果。  图4 科技创新融入国际大循环建构思路  对策建议  为推动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建构思路框架能够落地实施,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 3 点对策建议 。  重视技术科学在科技创新“双循环”中的作用  1.加强对技术科学思想的宣传,明确技术科学对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作用,提高科学界、政府、企业界等相关人员对技术科学思想内涵的认识   2.加大技术科学思想对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深化有关发展技术科学的政策、技术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的特殊性认识   3.廓清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区别与联系,明确技术科学思想缺位对科技创新带来的危害   4.将重视程度落实到文件层次,基于技术科学思想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加强“从 0 到 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精神。  加强技术科学专门政策与组织建设的力度  要从宏观管理层面为科技创新“双循环”建设的指引和管理服务,确保以技术科学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知识供应链的畅通,以及创新主体行为的积极性、规范性、协同性。  1.在“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指导文件中重新确立技术科学之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的战略地位   2.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项目中明确列出支持技术科学研究的指导原则和课题指南,从经费投入上加大对技术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   3.集合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高新技术司和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高等教育司等相关部门的优势资源,加强对技术科学发展的指导与管理。  以技术科学家为桥梁推动多元主体的融通创新  配合知识创新供应链的运行,应构建以技术科学家(与科学家、工程师对应)培养和使用为中心的科技创新行为主体协同机制。  1.以技术科学家的培养和使用为抓手,带动科学家和发明家乃至企业家协同合作   2.要推动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等行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发现和鼓励“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风格集于一身的帅才型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出现   3.积极促进企业建立自己的创新研究院,招揽高层次人才,给予优厚待遇甚至股权   4.依托科学技术部正在积极建设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担负起支持技术科学发展的责任,深入地开展综合类和区域类技术科学研究。  结论与展望  回顾历史,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曾经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被张劲夫同志称为“技术科学的强国之道”。在以基础科学为源头的创新链条中,技术科学作为桥梁和中介,使得基础研究成果(基础科学)能够最终转化为原始创新成果(工程技术),科技创新的全链条由此得以贯通。以此为主要逻辑,辅之以技术科学为核心的对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学习吸收,构成了我国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总体框架。可以看到,时至今日技术科学思想仍然具备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能够为我国科技创新“双循环”格局的建设提供本土化的思想支撑。  当然,本文所提供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建构思路还是一种宏观的理论思路,虽配合思路框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具体化,摸索提炼出可操作、可执行的政策手段,以保障我国科技创新“双循环”的顺畅运行,最终为经济“双循环”格局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  杨中楷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 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知识产权。累计主持国家级基金项目等 8 项课题,曾参与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关于重视技术科学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的建议”的研究工作。在《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刊》等期刊累计发表论文 90 余篇。  梁永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编审。2009 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科学知识图谱、期刊评价与管理等。出版专著 2 部,参编书籍 4 部 主持与参与 6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科学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 30 余篇。
  • 2010,怎样保障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是与亿万百姓日常生活最贴近的安全问题。新的一年里,中国将在保证食品安全领域有何作为?能否让百姓的餐桌不再“险象环生”?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表示,2010年将以更大的决心与气力,开展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食品安全领域加快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整顿任务,以确保食品安全。   毋庸置疑,对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2009年,共10章104条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不仅承载着中国政府整顿食品安全的决心,也寄托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希望。   国务院出台《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成立,首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成立,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启动……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国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一系列举措引人注目。   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办公室主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说,2009年,整顿工作取得实效,一批典型案件得到查处,一些食品安全突出问题逐步解决。但我国食品生产经营整个链条的风险和隐患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仍存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风险。他表示,2010年全国将逐项落实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和进出口、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禽畜屠宰和保健食品等7项整顿任务 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检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强化行政执法和加强行业自律等6项整顿措施。
  • 过紧日子!财政部要求盘活仪器设备等资产
    11月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加快对大型仪器等各类国有资产盘活利用,提升资产盘活利用效率,真正落实紧日子要求。《意见》要求将行政事业单位低效运转、闲置的房屋、土地、车辆、办公设备家具、大型仪器、软件等资产纳入盘活范围,充分发挥资产效能。货币形式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按照预算管理规定予以管理和盘活。 《意见》还要求按规定将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纳入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向社会开放共享;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行政事业单位难以调剂利用的仪器设备等资产,按照规定的权限批准后,可以对外出租或者处置;行政事业单位要系统梳理资产使用情况,全面摸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底数,结合年度资产盘点工作开展专项清理,重点对大型仪器等资产使用状况进行摸底,理清低效、闲置资产并准确标注资产使用状态,形成待盘活资产清单,逐项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盘活方案。以下为《意见》全文:关于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指导意见财资〔2022〕124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有关中央管理企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不断壮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还存在部分资产统筹不够、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为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有效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国发〔2021〕5号)等法规制度,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各类国有资产盘活利用,建立健全资产盘活工作机制,通过自用、共享、调剂、出租、处置等多种方式,提升资产盘活利用效率,为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职和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资源。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存量资产充分利用和调剂共享,切实提高现有资产使用效益;以存量调控增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解决资产重复配置、闲置浪费等问题。   全面覆盖。将行政事业单位低效运转、闲置的房屋、土地、车辆、办公设备家具、大型仪器、软件等资产纳入盘活范围,充分发挥资产效能。货币形式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按照预算管理规定予以管理和盘活。   因地制宜。结合工作实际,区分资产类别研究明确盘活方式,有针对性地盘活资产。鼓励因地制宜探索盘活资产的有效路径,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资产盘活利用。   激励约束。将资产盘活成效与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挂钩,通过预算约束推动资产盘活利用。加强监督检查,全面提升资产盘活积极性。   二、盘活方式   (三)优化在用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最大限度发挥在用资产使用价值,以最精简的资产保障单位履职和事业发展。要全面准确掌握资产使用状况,加强资产配置可行性论证,能够通过现有资产功能挖潜、修旧利废满足业务工作要求的,应当减少配置;到期仍具有使用价值的资产要继续使用,切实做到物尽其用。   (四)推进资产共享共用。按规定将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纳入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向社会开放共享。根据行业资产管理情况,筛选具备条件的资产开展共享共用,包括但不限于仪器设备、文体设施、软件资产、数据资源等。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主管部门要牵头建立本行业资产共享共用机制。   (五)加强资产调剂。行政事业单位低效、闲置资产,优先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调剂利用。对使用价值大、利用范围广的低效、闲置资产,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级次资产调剂。对因技术原因需要更新、但仍具有使用价值的资产,通过转变用途,调剂到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单位、部门,最大程度激发资产效能。   (六)实施公物仓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牵头建立公物仓,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公物仓管理机制,将低效、闲置资产,大型会议(活动)、临时机构配置资产等,统一纳入公物仓集中管理、调配使用。行政事业单位在配置资产时,应首先考虑从公物仓调剂解决,节约财政资金,优化资源配置。   (七)开展资产出租或者处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行政事业单位难以调剂利用的办公用房、仪器设备等资产,按照规定的权限批准后,可以对外出租或者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市场化方式出租、出售的,依照有关规定可以通过相应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   (八)探索资产集中运营管理。鼓励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管理、市场化运营的盘活方式。有条件的地方财政部门可建立资产集中运营平台或者委托专业机构,整合行政事业单位低效、闲置资产,实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和管理,提升资产资源统筹能力和资产运营收益。   三、组织实施   (九)研究制定资产盘活方案。行政事业单位要系统梳理资产使用情况,全面摸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底数,结合年度资产盘点工作开展专项清理,重点对房屋、土地、车辆、办公设备家具、大型仪器等资产使用状况进行摸底,理清低效、闲置资产并准确标注资产使用状态,形成待盘活资产清单,逐项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盘活方案。   (十)有序组织资产盘活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要立足单位实际,充分利用各种盘活方式,能够在本单位范围内盘活的资产,要加快盘活利用;本单位无法盘活的,要及时将待盘活资产信息报本单位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部门资产盘活机制,指导所属单位通过资产调剂等方式盘活资产,有效推动资产在本部门所属单位间盘活利用。对于本部门无法有效盘活的资产,要及时将资产信息反馈本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指导,整合行政事业单位待盘活资产信息,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促进待盘活资产由闲置向在用转化,打通部门间资产盘活通道。   (十一)规范资产盘活管理。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规范审批程序的基础上,加快办理资产出租、处置事项,相关收入按照本级财政部门的规定,上缴国库或纳入单位预算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严禁借盘活资产名义,对无需处置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处置或者虚假交易,以变相虚增财政收入。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资产盘活合法合规、收入管理规范有序。   四、工作要求   (十二)加强信息技术支撑。加快推进资产管理融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立预算资金形成资产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准确核算和动态反映资产配置、存量等情况,全面展示可共享、调剂资产信息,完善在线审核流程,推动实现资产跨部门、跨地区、跨级次共享调剂。鼓励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展资产使用管理动态监测,实时掌握资产使用情况,为盘活资产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基础信息。   (十三)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建立资产盘活情况与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挂钩机制,充分结合存量资产使用状况审核新增资产,优化资产配置,从源头节约财政资金。对闲置浪费严重的部门、单位,财政部门可视情况停止批复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要全面总结经验,汇总本部门资产盘活工作情况,并纳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年报予以反映,持续推进资产盘活工作。   (十四)确保资产盘活工作取得实效。有效盘活并高效使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的重要举措。各级财政部门、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要高度重视,提高站位,明确责任,积极作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落实方案,明确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全力破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确保盘活工作取得实效,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能。 财政部 2022年10月25日
  • 我国首现奥密克戎跨省传播链条,如何应对?
    1月9日,河南省疾控中心实验室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河南安阳2名病例与天津本土疫情属同一传播链,感染者携带的新冠病毒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详情可戳)。这是在我国本土首次发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跨省传播。由于突变点数量远超已经发现的所有变种,奥密克戎一经发现便引起高度关注。应对这一新变种,我们需要恐慌吗?应对策略应该有哪些新变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席卷全球的新变种自2021年11月24日南非首次向世卫组织报告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以来,该毒株的感染病例急剧增加,其变异高达30多处,世卫组织因此迅速将其列入值得关切的变异株(VOC)。在奥密克戎全基因组序列公布初期,研究人员从它的突变位点中判断,奥密克戎的感染能力将大大增强,可能比先前变异株传播快70倍。例如N501Y突变会使得病毒S蛋白与人体细胞ACEⅡ受体结合力更强,D614G突变能够促进病毒更容易与人体细胞膜融合,这些突变都出现在奥密克戎中。后来的感染数据也不断证实了这一点——从传播范围看,截至1月7日,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奥密克戎变异株。而且奥密克戎变异株正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流行毒株。从感染数量看,2022年新年过后,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突破3亿例,近一周日均新增确诊病例接近190万例,超过上一波疫情高峰的2倍。越来越多人感染,但它并不“温和”。尽管不少研究显示奥密克戎引发重症风险低于先前流行的其他变异株,但世界卫生组织在1月6日仍旧警告:和先前流行的变异株一样,奥密克戎在多个国家造成重症和死亡。现行措施还有效吗?传播力强70倍,引发重症和死亡,这样的奥密克戎近日在我国多地出现,并出现了跨省传播,原来的方法还防得住吗?防控奥密克戎首先要快速发现它。核酸检测是“金标准”,奥密克戎变异株也导致了国际上的部分核酸检测产品失灵。我国现行的核酸检测仍然能高效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突变位点主要在S蛋白基因上,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核酸检测靶标是ORF1ab基因和N基因,不在它的突变区域内。”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解释,针对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核酸检测仍然是疫情防控的主要方式和方法。“我国监测体系具备及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输入病例的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介绍,发生疫情后,疫情防控部门充分利用疫情发现之初的黄金24小时,发挥流调和监督队伍的作用,在疫情没有扩散之前,或者感染者还不具备传播能力之前,把密接者、次密接者找到,力争用一个潜伏期左右时间控制住疫情的社区传播,实现动态清零。针对奥密克戎防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在此前德尔塔变异株造成的疫情中,中国的动态清零策略已经被证实4周左右终能应对。中国目前的快速响应与动态清零策略可以应对各种类型的新冠变种。针对奥密克戎有这些变化“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防范丝毫不能放松。”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已从多个方面部署和加强奥密克戎变异株防控工作。变化一:在外防输入方面,除了此前执行的闭环管理、人物同防等要求,还加大高风险国家入境物品抽检比例,做好物品表面的预防性消毒。变化二:在集中隔离场所管理方面,除落实此前的隔离、消毒要求,还严格隔离人员解除标准,满足人、物、环境三样本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变化三:相关部门加强新型变异株监测,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输入病例、入境物品及相关环境阳性样本开展病毒基因序列测定,如测序结果为奥密克戎等新型变异株,立即报告。变化四:强化疫情应急处置,疫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指挥体系。本次天津第一时间开展全员筛查、暂停全市旅行社开展旅游业务活动等举措均是强化疫情的应急处置。疫苗要打第三针
  • 以创新为引领推动高端仪器国产化,青岛仪器仪表产业链条规模达160亿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仪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改造世界的基础,被誉为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不久前,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信息显示,2023年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已经进入万亿元时代。作为我国科学仪器的发源地之一,青岛仪器仪表产业已经走过40多年的历史,在全国产业发展中“显示度”颇高。不久前,市科技局召开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3年度青岛项目启动会上,8个仪器仪表领域“部市联动”项目获支持;7组产学研合作现场签约,其中5个是与北京高校合作的项目。通过部市联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将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科创资源导入青岛,让北京的“科技之花”在青岛“落地结果”,是青岛仪器仪表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注脚。在新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当下,仪器仪表更是成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纽带之一。近年来,青岛把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列入重点突破的新兴产业之一,通过系列“政策组合拳”,在资金、人才等方面厚植沃土,不断强化着产业链发展优势。在顶层设计上,青岛成立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链工作专班,由市领导挂帅重点推进;在生态培育上,青岛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已集聚海克斯康、鼎信通讯等上下游重点企业26家,正聚力打造北方仪器仪表产业总部基地;在创新举措上,青岛两年间推动11个仪器仪表项目获部市联动支持,拟支持资金近1.5亿元……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市仪器仪表领域规上企业达85家、科技型企业1000余家,产业链规模达160亿元。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让青岛仪器仪表产业不断在全国范围内刷新着“显示度”,正以更加强劲的势头,引领着我国仪器仪表国产化、高端化发展进程。这里曾诞生我国首台国产化离子色谱仪仪器仪表有“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之称,可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电力、轨道交通、导航、测绘、实验分析等领域,是制造业实现突破的基础支撑和核心关键。尤其是在工业自动化发展成为主流的当下,先进仪器仪表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和先进的测量技术,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温度、压力、流量等关键参数,优化生产过程、提高安全性能、提高生产效率。我国首台离子色谱仪鉴定会专家。很少人知晓的是,青岛仪器仪表产业的起步,源于一段中国科研人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奋斗历程。1981年,戴安公司在天津展出Dionex14型离子色谱仪,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关注,原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研究员刘开禄也在参观者当中。但戴安公司的美籍华人经理傲慢地对中国参展人员说的一句“你们几十年内不会搞出来的”,却刺痛了包括刘开禄在内所有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心。以此为起点,以刘开禄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展开攻关。实验室装备简陋,买不到特需的化学试剂,就用剧毒的氯甲醚等工业原料;为了寻找国产化配件走遍全国,把所有能找到的国产技术都用上……在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工程师的参与下,1983年,我国首台国产化离子色谱仪在青岛诞生,并在当年投入市场,填补了国内空白。在那个酸雨严重、粮食歉收的艰苦岁月里,国产化离子色谱仪在水质检测等众多民用和军工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这一年为“起点”,青岛仪器仪表产业也不断壮大,逐渐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已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大湾区创新中心。在离子色谱领域,以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普仁仪器有限公司、青岛埃仑色谱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扎堆”发展,让青岛的离子色谱仪在全国形成品牌效应,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在高端质谱领域,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发了青岛第一台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已经以极高的检测灵敏度获得欧洲市场的认可。在环境科学仪器设备制造领域,海纳光电有限公司、青岛众瑞智能环境有限公司、青岛明华电子有限公司等生产的仪器设备达上百种,产品稳定性、精度等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海洋科学仪器领域,以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为代表的科研机构研制了海洋浮标、海洋监测仪器、海洋调查设备等装备,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在头部企业引领下,青岛仪器仪表制造业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2023年,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8%,连续两年增速超17%。去年,青岛仪器仪表产业集群还入选了首批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上游有技术支持,下游有应用场景”成为共识产业的发展绝对不是单个企业成长的叠加,而是需要“串珠成链”,提升上下游协同配套能力,通过集聚发展释放动能。在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链工作专班的指导下,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正聚焦工业测控系统与装置、实验分析仪器、传感器及核心元器件三个重点方向提速发展。近年来,青岛还支持建设了4个仪器仪表领域专业化科技园区。其中,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打造“园区+协会+产业基金”的运营模式,汇聚109家行业企业,并通过基金投资等方式持续吸引全国研发项目落地青岛。现在,青岛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生态愈发繁盛,形成了“链主”企业引领,各类企业梯次成长的良好趋势。青岛启动一批仪器仪表产业领域部市联动支持项目。作为“链主”企业的海克斯康拥有全球测量精度最高、测量范围最大和产品线最广的计量产品和方案,可面向汽车、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29个行业领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乾程科技、艾普智能、海研电子、众瑞智能等企业找准赛道,在智能电表、电机检测、海洋监测、口罩检测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也位居全国前列。立足于此,青岛仪器仪表产业不断迈向产业链最高端。不久前,在市科技局的推动下,青岛一次性启动8个仪器仪表领域部市联动支持项目,促成7组产学研合作签约,为进一步推动关键仪器仪表设备实现国产化提供创新引领。在系列签约中,来自北京的签约项目占比超70%,这是近年来青岛科技创新领域单次签约北京项目最多的一次。两年间,青岛共为仪器仪表产业的11个项目争取到部市联动支持,拟支持财政专项资金近1.5亿元。项目牵引之下,青岛仪器仪表龙头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建立联系,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一体化推动了青岛仪器仪表领域重大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再看产业链下游。青岛有600多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还有大量高校、科研院所、检测中心;作为开放型城市,青岛进出口的数万种农产品、工业品、电子产品等均需要仪器仪表进行检测把关;青岛在海洋领域重点科研项目众多,也需要仪器仪表作为科技工具支撑。整体来看,青岛仪器仪表产业的应用场景十分广阔。这也正是青岛吸引全国前沿技术成果落地的底气。在采访中,来自北京大学应用磁学中心等单位的专家不断点赞青岛的仪器仪表产业配套能力,“上游有技术支持,下游有应用场景”成为大家的共识。持续塑造“青岛制造”新优势目前,中国正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工业领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显著;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尖端领域发展迅猛,呼唤高端科学仪器的支撑;企业强化技术改造升级、节能环保、设备更新和关键装备国产化等投入……种种迹象表明,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高端仪器的发展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稳定性、智能化、核心零部件研发等方面国产化支撑力不足。面对国产替代的历史性机遇,青岛仪器仪表产业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引入高能资源、发力高端赛道、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国产仪器自主可控水平。此次北京的科研机构“批量”来青签约,就是青岛仪器仪表产业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签约合作,来自北京的前沿科技成果将在青岛仪器仪表产业链的配套支持下,加速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应用。其中,小型化飞行时间质谱仪项目依托北京大学电子学院郭等柱教授的研发成果,突破了同轴反射式飞行时间质量分析技术、微型溅射离子泵真空技术、多模式阀组控制进样技术等关键技术,可实现所有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制造;北京理工大学小型的POCT质谱仪项目则要打造国际首款大气压连续进样小型质谱仪,经多次对接,该团队将在青联合成立公司,结合青岛海洋探测、环境监测应用场景,推动该项目技术落地转化。进一步推动仪器仪表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青岛还有更多切实可行的路径。例如,围绕青岛仪器仪表协会发布的产业十大“卡脖子”难题,青岛市科技局打造了集智慧管理平台、揭榜挂帅平台、云端研发平台和仪器仪表产业基金为一体的“三平台一基金”,并创新“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持股孵化模式,以金融活水灌溉,着力解决精密仪器仪表领域科技成果“临门一脚”的转化难题。再如,面向仪器仪表产业的高企和拟上市高企,青岛出台园区培育计划,以最高500万元的力度,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则按照“企业出题、政府搭台、高校院所解题”的思路,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揭榜攻关快速响应机制,以最高100万元的力度支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供应链稳定、要素链完备、创新链活跃,青岛仪器仪表产业持续塑造“青岛制造”新优势。面向未来,青岛正进一步强化技术攻关、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产业推进,不断提升科学仪器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以引领姿态推动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升级发展。
  • 禾信仪器: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比近30%
    p   近日有财经媒体报道,禾信仪器拟使用募集资金1.29亿元扩建质谱产业化基地,拟使用募集资金0.76亿元建设综合服务体系,拟使用募集资金0.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分别为:3247.93万元、3515.55万元、2988.63万元,研发投入占比35.42%、34.28%、22.16% /p p   另外截至6月27日,禾信仪器科创板受理状态显示为“已受理”。发稿时,公司尚未进入问询阶段。 /p p   禾信仪器自成立以来一直专业从事质谱仪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主要向客户提供质谱仪及相关技术服务的企业。 /p p   据招股书(申报稿)介绍,禾信仪器的核心产品SPAMS系列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可批量生产的高端科学仪器,不仅入选了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成就展等,还曾在“雪龙号”南北极科考、东方红II号黄渤海科考、青奥会、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等活动中承担空气质量监测及保障工作。 /p p   从公司的“含科量”来看,招股书(申报稿)显示,禾信仪器是国内少数全面掌握电喷雾离子源、电子轰击离子源、真空紫外单光子、离子探测器、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等质谱仪核心技术,并坚持正向开发的企业之一。目前,禾信仪器已经打通了质谱研发、生产、测试、售后服务、品质控制及应用开发的整套技术创新链条。 /p p   2016年至2018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0.92亿元、1.03亿元以及1.35亿元。期间公司仪器销售业务占当期营收的比重分别为90.95%、83.79%以及79.90%。 /p p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已实现产业化销售产品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且主要针对环境监测领域。因此公司正在积极研发新产品,以期能够应用在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等更多领域,但同时也存在产业化失败的风险。 /p p   与境内四家可比上市公司多维度对比来看,2014年~2018年,公司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91%,略低于天瑞仪器38.6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不过,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重,在近三年间均远高于可比的四家上市公司,禾信仪器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的比重达29.63%。 /p p   每年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让公司保持住了较好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公司的毛利率亦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16年至2018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75.02%、72.31%以及70.41%,居于可比的四家上市公司之首。 /p
  • 保障食品安全需从源头做起
    p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食品安全,必须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批示要求,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工作,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 /p p   告别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食品成为一种广泛交易的商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食品贸易不断发展,生产供应链日趋复杂,可能引入风险的环节不断增加,风险溯源更是难上加难。面对这种风险,全世界主要国家不约而同地致力于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制度,推动企业、行业协会建立更加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有的甚至给每头牛带上了基因芯片,每袋米都标明生产者和出产田块。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食品消费规模之巨大、生产经营模式之复杂、饮食习惯之多样,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加之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明显的区域差异、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我们在食品安全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若要在普通食品上达到这样的追溯能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解决中国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问题,需要更接地气的思维,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p p   首先,要综合治理环境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优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基础。忽视环境污染问题来讨论食品安全是不可行的。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工业、采矿、能源、交通、城市排污造成的大气、水体污染,通过降雨、融雪作用会形成更为广泛的面源污染,一些地方的企业排污则直接造成严重的点源污染。土壤和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会通过农作物富集作用迁移到食用农产品中,造成很难分离和去除的污染。环境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虽说没有像PM2.5指数那样直观,但其危害性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的。治理环境污染,已成保障食品安全的当务之急。 /p p   第二,要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种养殖环节投入品的使用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当前,我国种植环节的农药、肥料滥用情况严重。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的7%,但农药和化肥使用的占比远远高过这个比例。我国允许使用的农药超过600种,但很多农药的使用都缺乏有效的监管,造成蔬菜、水果和粮食中的农药残留超标。养殖环节抗菌素、激素等各种兽药的滥用,也会造成肉制品中的兽药残留超标。近年来屡次被查出的瘦肉精问题就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代表,前不久超市活鱼下架的事件,折射出的也是这种风险。农业投入品种类众多、使用面广量大,加之在生产供应链的上游,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可谓深远。因此,从保障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毫无疑问应执行最严格的标准,实施最严厉的处罚和问责。 /p p   第三,要严格食品生产加工原料控制。新《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者、餐饮服务提供者都应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这一规定若能得到严格执行,会有效识别来自上游环境污染和农业投入品滥用带来的风险。在此基础上,通过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各环节严密的质量控制和严格的成品出厂检验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p p   第四,要高度重视食品相关材料和相关环节的风险引入。所谓全过程监管,不仅要关注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本身、关注生产加工的主链条,也要关心在此过程中诸多并不起眼的因素。比如,预先使用杀虫剂处理的仓储用具,使用了杀虫剂、消毒剂、杀菌剂的养殖场所,各种食品容器、器具及包装材料,生产加工甚至是销售环节违法添加的有毒有害非食品物质、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等等,都可能成为风险引入的源头,成为危害食品安全的隐患。必须将这些因素纳入监管视野,有针对性地进行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p p   一袋奶,一个果,一张饼,任何一样我们即将入口的食物,谁能说得清它经历了怎样的旅程?谁能数得尽在它的生命周期里,到底有多少风险?但食品药品监管是一门科学,一门关于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科学,只要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一定能发现并消除越来越多的风险源,从而把我们可能承受的风险降低、再降低。 /p
  • 全运会进行时: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已就绪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9月14日,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组委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部部长,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小宁带队,对十四运会定点接待酒店食品安全进行专项督导检查。这是十四运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人员全力以赴确保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食品药品的一个缩影。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 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是重中之重。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组委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部(简称保障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强化顶层设计、开展督导检查,构建起了严密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网络系统,凝聚成全省一体的保障力量。保障部由陕西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农业农村厅等九家省级部门为成员单位,部长、驻会副部长分别由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小宁,副局长姜敏担任。他们统筹规划、实地察看、科学研判、督导检查,提出了从食材养殖、生产、仓储、运输,到接待酒店设施准备、关键点监管的全方位、全链条、全系统的保障措施,并作出了周密部署。强化顶层设计,形成保障合力建机制。加强与省民宗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等九个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通过联席会议,确保筹办工作与组委会安排部署同频共振;印发《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食品安全保障部及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协调推进各项保障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积极争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监管、检测、培训、应急演练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定制度。形成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总体方案》《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方案》《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指导意见》《接待酒店、集体用餐食品安全基本要求》等10多项工作方案和指导意见,为各市区执委会和各项目竞委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提供行动指南;指导各市区执委会、各项目竞委会分别制定分类保障措施和工作细则,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立模式。确定“省运动员食品总仓+各市其他食材属地保障”分类分级保障模式。分类保障:对运动员实施“食品安全+食源性兴奋剂防控”双重保障;对残特奥会参赛运动员,由宝鸡实施属地重大活动餐饮安全保障;对赛会所有重要宾客、裁判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志愿者等实施重大活动餐饮安全保障。分级保障:设立运动员食品总仓,对进行食源性兴奋剂检测的猪牛羊、禽类、蛋奶、水产品、香料调料及其制品等五类专供运动员食材,实行五统一闭环管理。各地设立专用库房,由各执(竞)委会确立保障模式,守住其他食材安全底线。以点带面,统筹全区域、全流程监管高标准建设运动员食品总仓,明确运动员食品总仓运营团队,制定总仓保障方案,优化总仓运管流程,把住食材检验检测关口,实施运输全程监管。制定《运动员食品总仓保障方案》《运动员食品总仓设立要求》《运动员食品总仓安全闭合管理流程》《总仓疫情防控实施方案》等规范;先后开展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20次、培训13次、召开各类会议75次;实现了品种和批次检测两个100%全覆盖,落实食源性兴奋剂“头头检测”“批批检测”要求;实现了总仓至全运村、各接待酒店“点对点”直接配送。发挥信息化监管作用,开发了全运食安APP,对五类食材从生产到加工,实现食品安全保障从养殖基地到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可视化实时监管。严格把控食品安全关口,对确定的14家养殖企业(基地)、加工企业作为运动员食材供应商,实行严格监管。对养殖基地,实施24小时全程驻场监管、周质量控制检查和随机督查。对加工企业,按照《加强专供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运动员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实施驻厂监管,规范企业食材采购、贮存、生产和配送过程。对配餐企业,按照《集体用餐食品安全基本要求的通知》《接待酒店食品安全基本要求的通知》,规范用餐保障。强化含兴奋剂药品管控,统一印制的含兴奋剂药品专柜标识、宣传海报,在零售药店、涉药单位张贴宣传;与药品经营企业签订《十四运会期间规范经营承诺书》,通过“陕药通”系统,实名登记含兴奋剂药品购买人员信息;规范零售药店含兴奋剂药品销售行为,督促药店建立含兴奋剂药品目录、设置专柜、加贴标识、安装摄像头等。开展药品安全风险排查。强化督导检查,稳步推进筹备工作保障部坚持挂图作战,截至目前,挂图作战系统中的5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51项三级指标、38项四级指标已全部完成。开展业务培训,录制时长500余分钟视频课件9辑,累计培训监管和从业人员2.7万余人次。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制定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在接待酒店、全运村、比赛场馆分别开展十四运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省级应急演练3次,各市级单位结合实际也都组织了应急演练,检验处置能力,提升保障水平。抽调各成员单位骨干力量,由保障部领导带队对13个市区执(竞)委会测试赛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张小宁表示,十四运会开幕在即,保障部全体人员和数千名食品药品保障人员坚守岗位,持续推动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统筹协调总仓运管工作,做好应急问题处理工作,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力度,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为“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护航。(供稿:陕西省市场监管局)
  • MTS季报公布:营收近2亿美元 传感器业务涨势迅速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日前,全球领先的高性能测试系统和传感器供应商MTS系统公司公布了2018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在本季度,MTS营收达1.94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5%,其中传感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涨势迅速。总毛利率为39.2%,其中传感器业务毛利率超过50%。稀释每股收益0.47美元,同比下降0.08美元,净利润分别为900万美元和1060万美元。另外,受试验机订单额增长33%(相比上一季度)的影响,本季度试验机订单积压达到3.263亿美元,比2018财年上一季度增长9%。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1d65abc-9fca-44e7-a5a6-d4fbc5e40957.jpg" title=" 1.png"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MTS第三季度财务表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MTS第三季度的试验机订单总额为1.402亿美元,比2018财年第二季度增长了33.3%,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2%。第三季度的传感器订单额为7890万美元,较2018财年第二季度下降6.4%,在经过上一季度创历史记录的订单额后,这项指标趋于正常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另外,MTS第三季度税前收益总额为100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8%。这一增长主要是由强劲的传感器收入增长驱动的,同时包含有其他方面的收益。另外,与2017财年第二季度相比,MTS调整后EBITDA在第三季度增加了100万美元(3.9%)。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仅如此,MTS通过连续第七个季度减少债务来加强资产负债表,包括2000万美元的债务支付,其中1600万美元超过了强制性还款要求。随着减税和就业法案,MTS将在未来继续加速去杠杆化的工作。另外,MTS董事会宣布第三季度派发股息0.30美元。发放股息的人员以2018年6月22日收盘时的股东记录为准,股息将于2018年7月6日发放,这是MTS连续第一百四十六季度发放股息。 /p
  • 新华社发布国家账本:2015年科技支出将增长12.3%
    17日,新华社受权发布财政部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从报告可以看出,2014年我国科学技术支出完成预算95.1%,共支出2541.82亿元,占全国支出的1.64% 2015年我国科技支出预算为2757.25亿元,增长12.3%。   部分文摘如下:   科学技术支出2541.82亿元,完成预算的95.1%,增长3.5%,低于预算主要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根据科研进度据实安排,部分专项研制难度大,2014年实际进度低于年初计划。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436.66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05.16亿元。保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在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推动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强化科技与产业的结合。支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启动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支持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式发展。   科技方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积极推进各类科技计划优化整合,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构建全链条、一体化的组织实施方式。改进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增加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吸引更多社会资金、金融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主要投向新兴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民间资金协同发力,促进创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建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后补助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完善中央级科研机构投入机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支持加快推进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完善政府采购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创新产品采购力度。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   2015年中央本级支出25012亿元,增长10.4%,此外还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279亿元。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农林水支出660.62亿元,增长18.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29.3亿元,增长4.2%。教育支出1351.51亿元(含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60亿元),增长8.8%。科学技术支出2757.25亿元(含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170亿元),增长12.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49.21亿元,增长6.4%。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10.19亿元,增长22.1%。节能环保支出291.25亿元。交通运输支出806.89亿元。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546.38亿元,增长33.2%,主要是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储备粮油差价补贴和储备棉出库竞卖亏损补贴等支出增加。国防支出8868.98亿元,增长10.1%。公共安全支出1541.92亿元,增长4.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004.91亿元。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296.84亿元。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49亿元,用于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 完善标准、强化监测 检测仪表保障食品安全
    在国家卫健委27日举行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发布会上,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司长刘金峰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19项,包含2万余项指标,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加工到产品,全链条、各环节主要的健康危害因素,保障包括儿童、老年人在内的全人群的饮食安全。标准体系框架既契合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性技术法规,是生产经营者基本遵循,也是监督执法的重要依据。刘金峰介绍,十年来,我国全面打造最严谨标准体系。该委组建含17个部门单位近400位专家的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坚持以严谨的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建立了程序公开透明、多领域专家广泛参与、评审科学权威的标准研制制度,以及全社会多部门深入合作的标准跟踪评价机制。我国已连续15年担任国际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国际法典委员会主持国,牵头协调亚洲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品标准工作,为国际和地区食品安全标准研制与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食品安全和营养关系到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健康。刘金峰介绍,我国多年来着力强化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及时预警维护健康,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两大监测网络以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已覆盖99%的县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已覆盖7万余家各级医疗机构。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食品类别涵盖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粮油、蔬果、蛋奶、肉禽、水产等全部32类食品。这些措施使得重要的食品安全隐患能够比较灵敏地被识别和预警,不仅为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服务政府风险管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和守护公众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居民营养状况是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群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刘金峰表示,该委积极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加强对一般人群和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重点人群的科普宣教,广泛开展合理膳食指导服务。组织建设一批营养健康餐厅、食堂、学校等试点示范。通过社会共治共建,保障群众获得营养知识、营养产品和专业服务,提升食品营养场所的可及性、便利性,推动实现“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转变。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