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冻土试验仪

仪器信息网冻土试验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冻土试验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冻土试验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冻土试验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冻土试验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冻土试验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冻土试验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冻土试验仪相关的资讯

  • 北极永久冻土内发现大量天然汞
    p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线版近日消息称,科学家在北半球永久冻土内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汞,分析显示其数量是过去30年人类排放出的汞的10倍。而这一层冻土有消融的危险,可能会对全球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相关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研究快报》杂志上。 /p p   汞俗称水银,是自然界存在的元素,会与植物结合。通常植物腐烂分解时,会把汞释放到大气中,但北极地区植物不会完全分解,因此造成汞留在植物中。 /p p   科学家日前对阿拉斯加北部13个地点的永久冻土进行了深入钻探,结果在其中发现了大量的汞。目前发现的汞数量约为7.93亿千克。基于2016年的数据,这几乎是过去30年来人类排放出的汞数量的10倍。而据研究人员估计,北部冻土内的汞储量总和为16.560亿千克,这使其成为已知的地球上最大“汞库”。 /p p   该研究的主导者、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水文学家保罗· 舒斯特表示,此前科学家已经了解全球汞循环会给北极带去汞,但却没想到数量如此之高,这一发现极大地改变了科学家对全球汞循环的认识。 /p p   更严重的是,这层冻土有因气温升高和气候变化而解冻的危险。汞释放起初会对北极野生动物构成风险,但最终将分散到整个地球。目前,该“汞库”对人类和食物链的影响仍是未知数——尚不清楚有多少会随着地球变暖进入生态系统。在某些形式下,汞是一种强大的神经毒素,会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行动障碍、出生缺陷等问题,当汞在食物链中传播下去,处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因此也会遭受影响。而这些都是团队目前要量化和估算的重点。 /p p   重型猎鹰火箭升空,让人们对太空的激情又澎湃了一把。它可以证明,人类探索太空的能力在不断进步,但这不等于,人类对脚下的地球足够了解。在信息时代,我们身边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山脉、每一支河流似乎都已化作测量数据,被人造卫星收入囊中。这给人一种错觉,我们对地球已了如指掌。而实际上,关于地球的重大发现层出不穷。不得不承认,作为人类最熟悉的星球,地球所蕴含的未知依然浩瀚。 /p
  • 研究称永久冻土的温室气体排放必须被纳入全球气候目标
    假如冻土融化之后只释放二氧化碳,那么排放量尚能与人类产生的排放量大致相当。但实际上因冻土融化而进入大气的气体有10%–20%是甲烷。由于甲烷的温室效应在短期内比二氧化碳高80倍,释放甲烷给气候造成的影响比排放二氧化碳要严重四倍。近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绿发会、绿会)国际部获悉一篇关于永久冻土的碳排放必须被纳入全球气候目标的文章,现将该文编译如下,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到本世纪末,快速变暖的北极永久冻土层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很可能与一个大型工业国家的排放一样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超过美国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排放量的总和。但这只是锁定在有大量碳储存的北极地区以前常年冰冻但现在正在解冻的一种可能的未来情况。近日,发表于《环境与资源年度回顾》(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上的一项新研究使用了十多年来的综合科学和区域模型,预测了在低、中、高变暖情景下,永久冻土区到2100年的累计排放量。研究的主要作者、北亚利桑那大学(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的泰德舒尔(Ted Schuur)说:“我们希望这些对未来北极碳排放的预测不仅能更新科学图景,还能成为致力于稳定气候、避免超过温度目标的政策制定的新指南。”该研究小组估计,如果全球社会通过减少化石燃料排放,将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或以下,那么在这种低变暖的情况下,到本世纪末,永久冻土将以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形式释放550亿公吨温室气体。该团队的预测超出了之前的国际预测,因为它考虑了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动力学,以及永久冻土带特有的临界点。例如,科学家们正在目睹许多永久冻土区的突然融化,并导致地表塌陷。这会形成湖泊或引起地表水文的其他变化。一旦以前冻结的土地被侵蚀或下沉,储存在那里的碳就可以通过微生物呼吸进入大气。这种快速的非线性变化会迅速而永久地改变永久冻土层储存碳的能力,并可能使北极大片地区从吸收碳转变为释放碳。最近的估计表明,目前有五分之一的永久冻土容易受到突然融化的影响。哥伦比亚气候学院的大气科学家罗辛科曼(Roísín Commane)说:“一旦像一些模型预测的那样,随着气候变暖,永久冻土的碳排放量增加,那时我们就没有办法阻止这一进程。所以,我们可能需要比许多政府目前的计划更早地减少化石燃料排放,以避免触发地球气候可能的临界点或引爆点。”这项新研究根据气候变暖的进程,以及全球领导人为减少化石燃料排放所采取的行动,描述了九种不同的未来。研究的合著者吉多格罗斯(Guido Grosse)说:“无论哪种可能的情景成为现实,永久冻土层的碳排放都将是大气温室气体的一个巨大而实质性的因素。但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在影响全球整体碳预算的缓解方案之间,将存在巨大差异。”由于北极不受任何国家的监管,而且地处偏远,很难进行全面监测,研究人员强调,国际减排的努力必须在未来的气候目标和行动中考虑到该地区。该研究还强调了使用像永久冻土碳网络等协作网络和遥感技术等科学工具来监测该地区的重要性。罗辛科曼说:“遥感产品可以真正帮助我们查看和追踪永久冻土层正在发生什么,高分辨率传感器可以看到热岩溶土壤塌陷的证据,水体如何变化,甚至土壤的潮湿或结冰情况。但是,目前能够让我们了解永久冻土中有多少碳会最终进入大气的卫星设备是有限的,因此还需要在此进行投资。”泰德舒尔说,研究团队在今年夏天,在阿拉斯加的一个当地研究地点目睹了冬季创纪录降雪后大面积的永久冻土融化,碳损失是过去几十年平均水平的四倍。原文参看:https://phys.org/news/2022-10-permafrost-emissions-factored-global-climate.html参考链接:https://zh.unesco.org/courier/2022-1/xie-er-gai-qi-mo-fu-yong-jiu-dong-tu-rong-hua-jiang-dui-qi-hou-gou-cheng-zhi-jie-wei
  • 新品发布|苏州纽迈冻土高灵敏内置探头新品发布,邀您见证!
    3月28日,苏州纽迈分析于2024年第八届全国岩石物理学术研讨会举行冻土高灵敏内置探头新品发布。会议现场,我们有幸与各位岩石物理方向的参会代表共同见证纽迈成长,详细介绍了冻土高灵敏内置探头新产品。产品介绍:纽迈分析在原有一英寸夹持器探头的基础上深度研发。相比传统的外置探头,针对一英寸样品将夹持器探头线圈的内径从70mm缩减到32mm,大幅度提高信噪比,同时节省测试时间,能够满足一些特定的样品例如冻土,煤炭等低温常压的测试需求。应用范围:适用于短弛豫,弱信号的冻融循环、冻结损伤实验。显著优势:1.信噪比提高五倍,节省大量测试时间;2.最短回波时间从120μs缩减为60μs;3.温度平衡(-25-30℃)时间从45min降低到30min。
  • TSMC发力光伏 太阳能研发中心动土兴建
    9月16日,TSMC在台中科学工业园区举行第一座先进薄膜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暨先期量产厂房动土典礼,吹响了TSMC全面进军薄膜太阳能市场的号角。   TSMC董事长兼总执行官张忠谋在典礼中表示,新事业团队自去年成立以来已写下许多重要里程碑。其中LED照明技术研发中心暨量产厂房已落脚于台湾新竹,第一座太阳能厂房也准备在台中动土兴建。LED照明和太阳能这两项绿能新事业不仅能更增强TSMC长期营收与获利的持续成长,并将制造对地球友善的绿色能源产品,彰显TSMC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此外,这座太阳能厂房与七月刚动土的晶圆十五厂未来将比邻而建,代表台中科学园区将成为TSMC最先进及创新的生产基地之一。   TSMC新事业总经理蔡力行同时指出,TSMC一向在技术领域追求卓越,太阳能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将在此太阳能厂房全力进行太阳能技术的研发,提供先进的薄膜解决方案与制造 此外,未来将充分结合及发挥TSMC优异的制造能力,成为薄膜太阳能的业界领导者。   这座薄膜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暨先期量产厂房将分成两阶段兴建,第一期的投资金额为美金2亿5800万元(约新台币79亿2,000万元),预计2011年第二季即可完工装机,并于2012年达到先期年产量200百万瓦(MW) 至于第二期产量则将超过700百万瓦(MW)。此外,这座太阳能新建厂房也将持续发展今年六月由美商Stion授权并移转的薄膜铜铟镓硒(CIGS)技术,TSMC未来将以自有品牌全球销售其太阳能产品。
  • 里程碑| 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设备全国首个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由兰友科技牵头,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起草的《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设备技术规范及评价方法》团体标准,历时近一年,通过了杭州市科技合作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立项、调研、征求意见、专家评审等程序,于2023年1月18日正式批准发布,并于2023年1月20日开始实施。该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土壤检测领域的样品制备技术进入标准化、自动化、可追溯的全新阶段 专家对该标准进行现场评审 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设备自2019年由兰友科技首次商业化发布以来,已陆续装备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湖南省农村工作工作站、北京市土壤样品库等20多家土壤制样相关实验室,获得了用户的认可和好评,自动化制样方式相对于人工方法制样的优势也逐渐被用户接受。然而,该设备仍属于原始创新的新兴设备,市面上相继出现了一些部分功能自动化的土壤样品制备设备,其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对其合规性、交叉污染、混匀程度、制样合格性、干燥和研磨温度控制、样品残留、噪声控制等重要技术指标进行规范和评价,以确保制备出来的样品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并对检测结果没有影响。因此,建立规范的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设备技术规范和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兰友科技牵头,联合多家应用单位共同起草制定了《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设备技术规范及评价方法》团体标准。该标准基于HJ/T 166-2004等多项现行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定义了逐级研磨、低温干燥、样品制备稳定性、样品残留、交叉污染等与土壤样品制备相关的术语;详细规范了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设备的十一项功能;对用户关心的,能够体现设备制样质量的13项关键性能指标提出了具体数据和相应试验方法。可以说,该团体标准的发布,是全自动土壤制样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是用户选择和使用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设备的重要参考和保障。更为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提供基本的应用数据支持。 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早已成为行业的共识,努力成为一流企业,努力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作为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技术的原创者,兰友科技有责任更有义务引领和规范全自动土壤制样技术,树立自己的高端品牌,为用户提供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产品,推动我国土壤环境监测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 新品上市|融通创维科技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系统
    新品上市自主研发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系统产品简介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系统涉及土壤标本制作设备及其土壤分装装置。土壤分装装置包括存料件、盛样容器输送机构,盛样容器输送机构包括用于承载盛样容器的容器承载件和驱动容器承载件活动的承载件驱动机构,承载件上设有至少两个盛样容器承载部分,各盛样容器承载部分处均设有用于称量盛样容器重量的称重装置;盛样容器在盛样容器输送机构的作用下依次被输送至土壤出口下方, 使各盛样容器内落入设定量的土壤,称重装置在盛样容器内土壤达到设定量时向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控制系统控制盛样容器输送机构使容器承载件移动,使下一个盛样容器处于土壤出口下方,实现自动分装,解决了目前的土壤标本制作设备需要人工分装土壤造成的取样效率低的问题。产品优势1,样品制备全程智能自动化作业;2,可解决土壤标本制备设备需要人工分装土壤造成的取样效率低问题;3, 智能系统控制,高功效对样品初筛、干燥、研磨、混匀、二次筛分、分样、称量、装样、系统自动清洁,并具备升级自动进样和自动出样功能;4,制备过程中与样品直接接触的部位为非金属材质,杜绝外源性污染;5,二维码编码扫描,温度、湿度、时间、质量、视频全流程数字化记录,报表自动生成;6,内置称量模块,全程质量追踪,远程视频监控,可接入实验室质控系统;7,样品处理全过程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 河南首批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在平顶山试点
    经过前期的选址、土壤水分常数的测定等充足的准备工作,10月12~15日,由河南省气象局和市气象局共同筹建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相继在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西滍村及各县(市)进行最后的仪器安装、调试。至此,该市7家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全部完成,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落后的人工土壤水分观测工作,标志着平顶山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服务全市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该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和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较大,加之受复杂地形、地貌的影响,干旱发生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多年来,气象部门始终把对为农业生产服务放在气象服务的第一位,通过高科技的技术手段,观天测雨,趋利避害,为我市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土壤水分观测是气象为农业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土壤水分的监测,就是通过连续的、定点的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掌握土壤墒情的动态变化,为农业生产服务提供第一手实况资料。但是,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在土壤水分观测设施和技术方面长期处于落后的人工操作状态,这不仅不能适应目前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需求。为此,由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共同研究开发了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经过前期的实验研究,目前已进入面对全国进行推广、安装阶段。根据中国气象局部署,河南省作为全国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建设试点省,要率先安装并投入业务化运行;平顶山市是先期试点单位之一。   这次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建设,由中国气象局投资,河南省气象局和平顶山市气象局共同承建。首期分别在新华区、鲁山县、舞钢市等县(市、区)建立7个监测站,总投资约65万元。今后根据服务需求,还将逐渐增加观测点密度,扩大观测区域覆盖面,以便全面掌握全市各地土壤水分含量情况及土壤水分变化情况,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 环保部启动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名录工作
    3月27日下午,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针对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热点问题,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座谈会,启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工作。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王开宇说,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突出,污染治理市场井喷式爆发,亟需提供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指导。按照环境保护部的统一部署,科技司委托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具体负责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工作,将筛选整理国内外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和实施案例,引导我国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健康快速发展。   本次会议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协助环境保护部科技司组织,召集了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管理中心、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环境修复网、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参会代表。
  • 2009 MTS岩石及混凝土测试技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2009年6月23日,MTS 2009岩石及混凝土测试技术研讨会在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圆满召开。 这是MTS公司首次在中国地区召开的关于岩石及混凝土测试方面的技术讲座,共有来自中国地震局、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近70位岩石及混凝土测试方面的专家参加了本次技术研讨会。 会上,MTS中国区销售经理王爽先生代表MTS致辞,对大家长期以来对MTS的支持和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期待MTS在今后与广大用户能够共同发展,成为大家可信赖的试验帮手。 会上,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岩土所的专家们就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稳定性试验、5.12特大地震中公路隧道的破坏特征及防震启示、先进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与进展、新型岩石力学测试方法等课题与广大用户进行了探讨交流。MTS系统公司的林志强先生,Greg Pence 先生也介绍了MTS最新的岩石力学及混凝土测试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并和与会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武汉岩土所的MTS设备试验室,整个研讨会反响热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MTS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把优异的测试技术带给中国客户。 MTS中国公司
  • 263万!福建省南平环境监测中心站采购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系统等土壤专项仪器
    近日,财政部发布土壤专项仪器设备采购项目货物类采购项目招标公告,潜在投标人应在2022-06-13 08:30(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项目详情如下:采购单位:福建省南平环境监测中心站 项目编号:[350700]HJGCZJ[GK]2022001项目名称:福建省南平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省南平环境监测中心站土壤专项仪器设备采购项目货物类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2639000元包1:采购包预算金额:2639000元投标保证金:26390元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品目号品目编码及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允许进口品目预算(元)1-1A032405-环保监测设备环保监测设备1(批)否2639000采购仪器详情: 台式pH计HJ962-2018、台式电位计(配置要求:台式主机一台,ORP电极一支,电源适配器,支架,操作手册,校准缓冲溶液一套)、恒温油浴锅、恒温水浴锅、玛瑙研磨机、微波消解仪(原子荧光、原子吸收、ICP-MS等制备样品)、数控电热板、全自动索式提取仪、氮吹仪、全自动型GPC凝胶净化系统、冷冻干燥机、超声波清洗机、高通量真空平行浓缩仪(配置要求:1 真空浓缩主机 1台;2 全透明水浴模块 1套;3 加热振荡模块 1套;4触摸屏控制系统 1套;5冷凝回收系统 1套;6 真空泵及控制器 1套;7 冷却循环系统 1套; 8 48位样品架 1套;9 60ml收集瓶(100个/包)1套)、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系统(核心产品)。为全面掌握我国土壤资源情况,国务院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当前,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要求,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农建发〔2022〕1号)确定的全国统一技术路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均在有序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实验室筛选工作。以下为第三次土壤普查理化性状检测主要仪器设备清单,供土壤检测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采购提供参考:类别名称制样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研磨设备 筛分设备 称样设备百分之一电子天平 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物理指标测定仪器设备颗粒分析自控吸液仪或土壤颗粒分析吸管仪或土壤比重计直径 20cm,高 5cm,孔径为 10mm、7mm、5mm、3mm、1mm、0.5mm、0.25mm 的土壤筛组和孔径为 5mm、3mm、2mm、1mm、0.5mm、0.25mm 的土壤筛组样品前处理设备微波消解仪 可控温电热消解仪 恒温油浴箱 恒温振荡器 马弗炉 铂金坩埚 (30mL)化学性质及重金属检测仪器定氮仪 酸度计 电导率仪 分光光度计 火焰光度计 原子荧光光谱仪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 纽迈与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共建联合实验室
    " _ue_custom_node_="true"纽迈与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共建联合实验室 11月23日,“磁共振冻融成冰过程动态分析联合实验室”在甘肃兰州正式挂牌成立。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院长办公会议成员、西北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夏燕青,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巍研究员、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培强、总经理李向红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牌。西北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张景光、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张智慧、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及相关科研人员参加揭牌仪式。仪式由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青柏研究员主持。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青柏主持揭牌仪式西北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夏燕青讲话时表示,科学仪器对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至关重要。与科技企业联建实验室,是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引导和鼓励市场科研投入的切实举措。要进一步明确联合实验室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双方优势,突出融合交叉创新,快速形成合力,为冻土科学关键问题地破解、科学仪器的创新优化提供科技支撑。北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夏燕青致辞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培强致辞,并指出科研仪器研制必须面向科学前沿和科研需求,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将促进企业技术研发团队与科研需求紧密结合,帮助企业明确研发方向,促进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公司将进一步依托联合实验室合作平台,与冻土工程国家实验室共同努力把联合实验室打造成为协同攻坚、引领发展的新型融合交叉创新力量,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强有力的手段和工具,为全面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做出应有贡献。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培强致辞此外,纽迈总经理李向红女士表示,作为公司1号工程合作项目,从立项到谈判再到实施,纽迈都全心全意,付出了巨大投入,有着极深的情结。此次设备交付只代表公司的研制告一段落,并不是项目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随着使用过程中新需求的不断出现,纽迈将不断打磨、不断提升,力争为科学家们提供一台更为完善的设备,使低场核磁共振仪器成为科研发展中的一把利剑。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向红致辞 联合实验室主任温智研究员表示,联合实验室将依托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探索新型“产学研用”模式的科技创新平台,将聚焦冻土成冰冻胀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发展,力争通过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的紧密协同创新,实现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突破和关键核心仪器技术的重大发展。仪式合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与苏州纽迈分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土体冻融成冰过程动态分析系统”。欢迎留言或来电获取仪器详情
  • 中科院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组图)
    根据中国科学院文件科发计字201348号,为加强我院科研基地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经院长办公会议批准,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实验室代码:2013DP 17 32 54。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对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而言,中国科学院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又是一个丰硕而辉煌的历史结点。   正如西高所所长、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怀刚所说:&ldquo 自1962年到2012年,西高所人扎根高原,默默耕耘,在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以青藏高原众多珍稀独有的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高原生态学、高原生态农业,尤其是在藏药材和藏药产品的标准化研究,以及特色生物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共取得科研成果317项,获奖成果135项,其中国家奖 15 项 发表论文3735篇,出版著作121部。&rdquo      研究领域   五十年来,特别是由西高所第八任所长张宝琛教授领衔的高原鼢鼠项目,是国家&ldquo 八五&rdquo 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以穴居于海拔4千多米青藏高原高寒干燥、低压缺氧极端环境两米以下冻土层中的高原鼢鼠(藏名:塞隆)的骨骼,对照治疗骨科疾病的传统&ldquo 圣药&rdquo &mdash 虎骨,进行了为期20年的对比研究。   研究发现,高原鼢鼠骨骼的性味、功效、成分与虎骨几乎一致。药理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在1:1原料对比下,抗炎、镇痛、促进骨折愈合及增强机体抵抗能力方面,其具有与虎骨同等的药效,其中止痛、消炎效果更是虎骨的2倍!   上万次的实验分析证明,高原鼢鼠骨骼与虎骨具有相同或更高的药用价值,祛风散寒、除痹祛湿、通络止痛、填精补髓,成为卫生部批准的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一类动物新药材,作为虎骨替代品入药。   其提取物SLG骨肽及SLG骨油高活性透骨因子,能迅速消除风湿、类风湿、滑膜炎等骨关节炎症 增强软骨滑膜营养,修复损伤的关节软骨。用于风湿类风湿、肩周炎、颈椎炎、腰肌劳损、骨刺、骨折等骨病,消炎止痛,促进骨重建,维护骨健康。   采取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 GC-MS-M SD)和气相色谱-红外-计算机( GC-IR-M SD) 联用技术对高原鼢鼠骨骼脂肪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从高原鼢鼠骨骼脂肪油部分色谱分离出35个组分,该油脂部分的药理试验表明:对大白鼠毛细血管渗透性,皮肤渗透性的影响400 mg kg-1 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 P   该科研项目,实现了1个国家一类新药材、1个国家一类新药,2个国家3类新药的成果转化,获得了中国科研界的最高奖项&mdash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刚研制完成的&ldquo 安然SLG按摩膏&rdquo 是其典型代表。   以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为核心价值观,以&ldquo 不畏艰苦、忍辱负重、不计报酬,但求奉献&rdquo 的高原科研&ldquo 牦牛精神&rdquo 为鼓舞,西高所人正在满怀激情地大踏步跨入国家&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及中科院&ldquo 创新2020&rdquo 规划的崭新篇章,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国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 中国研制首个“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
    2012年6月 一辆加长的白色厢式货车静静地停在陕西省高陵县院张村外的荒野上,车身上的黑色大字格外醒目——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车旁十几米外蓝色挡板围起来的,是刚发现不久正在发掘中的明代家族墓葬。不时有研究人员从车上下来,带着各种仪器设备进入发掘现场。而车内,几位年轻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监测、分析工作。   这便是被称为“文物保护航母”的我国首个用于文物保护的“移动实验室”。   从2009年起,这辆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研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实验室”多次出现在山西、陕西、山东、湖北等地的考古发掘现场,在“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的理念下,为考古工作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并在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进行应急处理和保护。   考古现场亟待“技术支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配合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铁路公路等国家重大基础建设的考古发掘任务急剧增加,每年达1000多项。这对考古发掘速度和科学性提出了巨大挑战。现场考古发掘各环节技术支撑不足、出土文物保护方法单一、信息提取量低等问题,致使许多出土文物、特别是脆弱质文物在第一时间得不到科学有效的保护。   上世纪50年代,定陵墓室打开的一刹那,五彩斑斓的丝织品瞬间失色。这个惨重的教训,成为我国从此不再允许发掘帝王陵寝的重要原因。而上世纪70年代发掘闻名于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时,数量巨大、种类众多的纺织品和竹简帛书,也由于缺乏有效的现场保护技术,出土时光亮新鲜,出土后迅速氧化变色、变质、变形,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的想法便在这种状况下应运而生。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课题负责人苏伯民介绍,“移动实验室”将有综合效能的快速、专业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派向现场,不仅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考古现场信息的全方位记录提供技术设备保障,更重要的是使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一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技术攻关由此展开。该“移动实验室”研发课题于2006年10月立项,由敦煌研究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陕西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共46人组成课题组共同研发。   创造数个考古领域第一   2008年7月,陕西西安庞留唐代墓葬发掘现场,炎炎烈日下,研究人员们紧盯着一块屏幕,上面显示温度、湿度、各种气体浓度的数据不断变化,而传回这些数据的正是研制中的“移动实验室”搭载的考古机器人,它正在未打开的古墓内部进行预先探测。   考古机器人直径10厘米,高39厘米,可根据需要像“变形金刚”一样组装成直筒式和履带式。“内部温度为17.5摄氏度、相对湿度82.3%。”当最终的数据传回,研究人员难掩激动心情,这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探明封闭墓葬文物埋藏环境的温湿度参数。机器人携带的摄像头还发现了墓葬内存在壁画等珍贵文物。这样的智能化预先探测在我国之前的考古工作中从未有过。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说:“这不仅有利于考古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对于重要文物出土后保存条件的研究,也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机器人预先探测是“移动实验室”的一大“亮点”。但“移动实验室”创造的考古领域的第一,还远不止于此。   “移动实验室”集成了一大批可用于考古和出土文物保护的新技术。针对文物出土现场的重大技术需求,项目组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与修复、智能技术、图形图像、设计、设备制造集成等数十家科研单位,引入多学科相关高端技术并进行二次开发和联合攻关,研发了针对文物考古工地的三维信息采集与重建系统、考古辅助快速制图系统、飞行控制航拍、智能化预探测系统、考古现场无线环境监测系统以及出土文物应急处置系统技术及装备,建立了考古现场埋藏环境和出土文物现场分析方法。   最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移动实验室”是一辆11米长、2米多宽、1.83米高的白色长方形舱体。采用了先进的移动舱体制作技术,具有隔热、保温、防水、室外照明等功能,与承载运输的卡车底板结合紧密,形成一体,能够满足野外环境下实验室工作的要求。苏伯民说:“‘移动实验室’有4项基本功能:发掘前的预探测 通过测绘等手段对遗址空间信息的记录 第一时间对各种材质的出土文物进行分析保护 监测文物埋藏环境,为后续保护提供依据。”   实验室内则另有乾坤。这是一个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厢体内分为两个区域,前半部分是图像观测与数据采集、处理设备,后半部分是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技术设备。车内几位研究人员正在不同区域对刚刚从墓葬中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便携式X荧光、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仪、X探伤、便携式显微镜、真空充氮保存柜等设备一应俱全。人性化的精巧设计为各项实验工作预留了适合的操作空间,让功能繁多的不同区域看上去井井有条。“在车上工作还是挺舒服的,并没有空间局促的感觉。”一位研究人员说。   参与项目验收的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这项研究为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及时保护出土文物提供了技术可能,将大大提高我国考古探测和出土文物现场保护能力。”   技术集成应用优于国外   近年来,“移动实验室”装备和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在环境监测、疾病控制、刑事侦破等许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国际上,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墨西哥等国已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考古现场调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   1972年,美国缅因州博物馆建立了“移动保护实验室”,对一些中小型博物馆以及发掘现场的文物进行测绘、保护、修复和运输。1979年,加拿大保护研究所面向全国1500多座博物馆、文物遗址和发掘现场,推出了“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计划,对544座博物馆的文物实施了保护修复,激发了众多博物馆对文物科技保护的兴趣和需求,对加拿大的文物科技保护事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欧盟“移动实验室”计划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   我国此次研制的用于考古现场的“移动实验室”,密切结合我国考古现场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引进相关行业高端技术开展研发,成为国内外首台装备了空间数字测绘技术、预探测技术、环境动态监测技术、现场文物监测分析技术、埋藏环境调查技术和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及保存技术的综合现场考古的保护技术平台,并在现场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在技术集成和应用方面已超过国外同类技术。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认为,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为文物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将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应急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体系建设,提高考古发掘现场的多学科合作和综合研究能力。   项目情况   主要完成单位:敦煌研究院 国家博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人:苏伯民 铁付德 范宇权 王学荣 刘建国 武 颢 王旭东 张文元 胥 谞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 结合考古现场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科学试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和应急保护的理念,通过设备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和标准研制,研制完成了我国首个文物出土现场具有综合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 集成现代智能控制、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技术,研制出我国首台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 解决了不扰动情况下探测系统进入墓葬的难点,首次实现了发掘前对墓葬内部结构、温湿度、气体等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使科学考古发掘预案制定、通过对古代墓葬环境规律的探测研究馆藏文物保存最佳环境成为可能 首次提出了文物出土现场的技术标准,研发、集成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该项目不断拓展,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标志我国考古现场保护科技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促进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   新的保护理念 科学实验室前移至考古现场   文物出土现场记录、信息提取以及脆弱文物的保护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考古发掘工作质量的重要技术内容,也直接关系到考古工作研究和文物后续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质量。在我国,由于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装备缺乏、技术介入程度不足,造成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的脱节,考古现场记录方式不规范、导致珍贵考古信息丢失和有价值的文物信息提取不全。尤为严重的是,由于一些珍贵脆弱的文物在现场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常常导致现场文物一经发掘出土即遭毁损的现象发生,或者是现场虽然可进行一定的处理,然而由于方法简单、程序不全,反而对发掘出土文物的后续保护造成更大的困难。   考古发掘具有发现文物和保护文物同时并行的特点,加大科学技术和装备的运用,是保证考古发掘工作水平和文物保护的重要前提。“十一五”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研发”项目组基于此提出了将实验室建到文物出土现场的想法,以便将有综合效能的快速的专业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派向现场,不仅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考古现场信息的全方位记录提供技术设备保障,更重要的是使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美好的想法需要科学的研究作支撑。由考古、保护、高校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经过多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针对文物出土现场保护信息采集、现场脆弱文物保护、现场文物分析与环境监测等亟须解决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技术路线:通过对调查技术和信息提取、分析检测、保护等专用设备的适用性研究,研发考古智能化预探测设备,开展出土文物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完成具备现场勘查、测绘、记录、环境快速分析、现场信息实时传输以及对出土脆弱文物的现场保护等功能的技术集成,制定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规范与技术标准,完成移动实验室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文物出土现场技术保护体系。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应急突发事件、环境恶劣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一个便捷快速的集成系统,全面提升大遗址现场保护的整体水平。   新的技术与装备 构成实验室完整的系统工程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3年的时间,项目组完成了文物出土现场空间信息采集,智能预探测系统,应急处置与保护,环境设备集成与分析设备集成,运载平台选型、空间设计以及装配制造等专题的研究,对文物出土现场所需技术和技术包的准确定位和试制、适宜现场分析的仪器的选型和配套、仪器装备性能发挥与长距离作业的关系、仪器的技术指标和改进、交通、通讯、分析、保护和数据传输等设备的集成和整合等。   空间信息采集 是以3S集成技术为前提而实现的。GPS全球卫星移动定位技术导航,对移动实验室进行全天候、不间断、高精度定位,对手持设备进行定位跟踪和半双工语音通讯。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对被跟踪对象位置轨迹的显示和监测手段。采用航空摄影(模型飞机搭载小型摄影设备)和常规测量方式(如全站仪)等测量设备对考古工作区域空间信息进行采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信息进行处理,将信息存储到空间数据库中。通过考古现场地理信息系统将GPS、RS和GIS技术集成,实现考古工作的信息化。建立考古现场三维模拟环境,实现考古现场的三维模拟。在计算机上实现全方位的考古现场情况察看,再现考古现场环境。在3S系统中,GIS技术是本专题研究的核心,是实现空间信息技术集成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现有的GIS软件并不适合田野考古发掘现场GIS建设的需要,所以本专题又专门开发了一套田野考古GIS数据采集的软件。项目组选择山东寿光盐业遗址、辽宁小珠山遗址、洛阳盆地聚落考古资料等对象,完成了考古现场空间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部研究内容,并以辽宁小珠山遗址为例对所开发的软件予以说明。   智能化预探测系统 由远程监控端、机器人、视频探测、环境传感器和传输线缆组成。机器人以ATmega128微控制器为核心,包括多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串口扩展电路、步进电机控制电路、LED亮度控制电路电源等硬件功能模块,并辅以传感器数据采集、控制信号采集等软件,实现了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的机器人设计研究。依据对考古发掘现场的实地调查,充分采纳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建议,提出并实现了分体模块化小尺寸机器人结构设计,使其可简便拆装成直筒式或组装成整体式两种结构模式,可以利用小直径探洞或大直径盗洞进入下空墓葬。通过远程监控端人机交互界面对系统各单元的遥控操作,实现对古代墓葬内部结构状况和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环境指标(依据现场情况可通过更换传感器扩展探测气体的种类)预探测。   为评价该系统在现场的应用性能,先后对安阳、郑州、洛阳和西安等地的考古发掘现场工地调研基础上,选定陕西省西安地区三个古代墓葬遗址,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下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现场应用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该系统环境数据采集迅速、准确,视频采集图像清晰、可靠,整体系统运行稳定,可操作性强,满足考古发掘现场对下空墓葬预探测的实际需要。   应急处置与保护 针对目前考古现场出土遗迹遗物保护处理方面急需解决的诸问题,项目组整理制订了一整套应急处置的操作办法,包括:田野考古发掘中普通遗迹遗物的应急清理、处置方法 濒危遗迹遗物的现场加固、封护方法 重要遗迹遗物的起取、迁移方法。通过起草《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处理手册》,就田野考古中常见的遗迹遗物之处置方式——包括检测项目、加固封护(包括常用设备、工具、材料和方法等)、起取保存(包括常用设备、工具、材料和方法等)和记录方式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制定简便易行的规范化的操作指南。同时,完成考古现场遗迹遗物保护处理所需设备工具集成。   现场环境与分析设备集成 文物分析设备和文物现场环境的监测分析设备,构成对现场文物提取和保护的两大技术基础支撑。为实时快速地获得考古现场特别是在遗物出土时的环境状况,为遗物保护提供必要的环境数据参考,项目组充分考虑了移动考古的需要,研制了能够在考古现场使用的移动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10个数据传感器和2个无线汇集器、1个数据路由器和1台数据服务器。该套系统在在山东寿光考古工地试验后,性能稳定,数据传输快捷,与同时在现场测试的美国迪克森公司的产品相比较,具有更加优良的耐低温性能,且探头布置灵活机动,探头与车载的服务器传输顺畅,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种类和材质繁多,有壁画、陶瓷器、纺织品、玉石器、金属、玻璃、植物纤维、生物体等,为了满足考古现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又要兼顾测定仪器的便携性、可移动性及其稳定性,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埋藏土壤和分析检测的系统,达到查明文物出土现状的材质和病害基本信息的目标,项目组对考古现场的检测需求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分类,在划分两个部分的基础上,选出了为研究和监测这些指标所必须的仪器和设备。建立了分析体系框架,完成了X射线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和离子色谱以及近红外光谱在文物保护和现场检测应用的分析报告,并结合莫高窟遗址对各种仪器可获得的信息进行了试验,试验初步证明,以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如实验室空间,实验室必要的水、电、气供给以及通风设备等,能够对各种文物进行相应的检测,在第一时间,了解文物出土时的物质结构、元素成分、光谱特征等,建立珍贵文物的出土时的科学档案,为文物的妥善处理和下一步的保护提供重要的试验数据。此外,车载各种对文物赋存环境的快速监测仪器,能够准确获知文物出土时埋藏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以及酸碱度等重要参数,为实现考古现场保护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研究比较国内外各种同类仪器的性能测试指标,并对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各种指标测试分析手段进行了试验,制定了各种仪器的操作手册和各项指标的操作方法,建立了基于无损和快速两个特点的文物出土现场检测体系,在山东寿光考古现场的应用证明,在遗迹辨识、文物出土情况分析等方面对大多数考古现场提供有效帮助。山东考古现场对古代制盐工艺各种遗迹现象的检测数据表明,所取得的分析数据为考古学家解释和说明古代的制盐工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充分体现了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的作用,预示着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必将为未来的考古工作提供重要帮助。   运载平台选型、空间设计以及装配制造 本研究完成主要研究工作为结合我国各种道路状况和移动实验室的空间需要选择了适合的搭载底盘,并根据野外工作条件和移动实验室个单元功能进行室内空间功能划分,各功能区细节设计,加工材质选择,固定设备设计加工和安装,实验室水路、气路、电路的设计和安装,车内工作站的安装,实验室内照明系统、空调系统、暖风系统、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实验室特殊通风柜和文物充氮保存柜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实验室储物空间的合理设计和制作安装,实验室整体VI设计、车模和动画演示制作等。本单元由清华大学、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浙江大学、上海格澜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完成,最后由镇江捷城车载无线电厂制作出我国第一台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   新的成果 服务于考古现场   本项目针对我国文物出土现场调查、探测技术缺乏、装备落后、现场应急保护基础薄弱的现状,紧密结合我国目前考古现场的突出技术和装备需求,遵循将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的理念,开展文物出土现场信息采集、智能探测、环境监控、快速分析、应急保护等项目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发,制定了系列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规范与技术标准,系统集成我国首台功能全面、技术先进、设备齐全、机动灵活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形成了考古发掘现场调查、探测、保护等系列技术和装备支撑平台。   (1)结合考古现场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科学试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和应急保护的理念,通过设备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和标准研制,打造出我国首个考古发掘现场具有综合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   (2)以GIS为核心,整合现代测绘和数字化记录技术,首次实现了遗迹、遗址、发掘现场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数据处理、三维建模与数据传输的多手段并用、相互补充的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   (3)集成现代智能控制、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技术,研制出我国首台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采用视频探头、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小型化、模块化分体组装式设计,满足了探测系统沿发掘探孔进入的实际需求。解决了不产生扰动情况下,探测系统进入墓葬探测空间的进入方式之难点。   (4)陕西三座古代墓葬的实地探测,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首次实现了发掘前对墓葬内部结构视频、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气体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使科学考古发掘预案制定、通过对古代墓葬环境规律的探测研究馆藏文物保存最佳环境成为可能。   (5)依据考古发掘现场遗迹遗物的种类和特点,总结提炼现有技术,研制缺环技术,首次研发、集成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和使用手册。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具有配套齐全、应用灵活、针对性强、专业性高、便于携带等特点,充分满足现场应急保护需求,不仅能够提高现场保护工作效率,同时能够保证现场文物的完整提取和科学保护。   (6)研发出文物出土现场温湿度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依据考古发掘现场的特点,具有组合灵活、便于布点、数据准确、传输稳定、工作范围环境临界区间较宽的特点。   (7)通过文物出土现场应用需求和国内外小型便携仪器设备的调研,筛选出一套适合考古发掘现场环境检测、材质分析、功能配套、便于携带的组合式分析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现场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的检测分析和文物出土环境数据采集记录。   (8)整合现场保护、智能控制、传感器、现代分析、计算机、通讯、传输、数据处理和空间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和装备,完成了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试验室的外观设计、功能划分、空间布局、设备搭载和车辆选型,首次实现了国际上第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试验室的系统集成和研发。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已被列入国家特种新型车辆。
  • 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研发
    文物出土现场记录、信息提取以及脆弱文物的保护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考古发掘工作质量的重要技术内容,也直接关系到考古工作研究和文物后续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质量。在我国,由于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装备缺乏、技术介入程度不足,造成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的脱节,考古现场记录方式不规范、导致珍贵考古信息丢失和有价值的文物信息提取不全。尤为严重的是,由于一些珍贵脆弱的文物在现场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常常导致现场文物一经发掘出土即遭毁损的现象发生,或者是现场虽然可进行一定的处理,然而由于方法简单、程序不全,反而对发掘出土文物的后续保护造成更大的困难。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也极大地浪费了本已有限的文物保护人力和财力资源。   考古发掘具有发现文物和保护文物同时并行的特点,加大科学技术和装备的运用,是保证考古发掘工作水平和文物保护的重要前提。文物出土现场调查发掘、信息提取记录和现场保护对技术、工具、装备和方法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些技术、工具和装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对文物的保护成效和保护质量。建立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将有综合效能的快速的专业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派向现场,不仅可以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考古现场信息的全方位记录提供技术设备保障,更重要的是,使出土文物在现场第一时间便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制开发可有效地促进考古与文物科技保护在理论观念和具体实践上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多种技术建立考古发掘现场信息留存和文物保护的创新工作模式,也可提高我国文物保护与考古事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对文物出土现场突发事件的技术处理能力,为出土文物的安全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同时使我国在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的技术装备和技术能力上,达到国际一流的先进水平。   本课题旨在针对文物出土现场保护信息采集、现场脆弱文物保护、现场文物分析与环境监测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调查技术和信息提取、分析检测、保护等专用设备的适用性研究,研发考古智能化预探测设备,开展出土文物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完成具备现场勘察、测绘、记录、环境快速分析、现场信息实时传输以及对出土脆弱文物的现场保护等功能的技术集成,制定文物出土现场保护规范与技术标准,完成移动实验室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文物出土现场技术保护体系。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应急突发事件、环境恶劣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一个便捷快速的集成系统,全面提升大遗址现场保护的整体水平。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S系统集成 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采用GPS全球卫星移动定位技术导航,对移动实验室进行全天候、不间断、高精度定位,对手持设课题主要   研究内容备进行定位跟踪和半双工语音通讯。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对被跟踪对象位置轨迹的显示和监测手段。采用航空摄影(模型飞机搭载小型摄影设备)和常规测量方式(如全站仪)等测量设备对考古工作区域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建立空间数据库,实现对采集数据的处理、存储、管理。通过考古现场地理信息系统将GPS、RS和GIS技术集成,实现考古工作的信息化。建立考古现场三维模拟环境,实现考古现场的三维模拟,在计算机上实现全方位的考古现场情况察看,再现考古现场环境。   2.智能化预探测系统 设计独立的无需外部能源的智能机器人携带视频、温湿度、气体等多类型传感器,对考古遗址内部空间和环境进行预探测,有效地实现对考古遗址发掘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保障。   3.现场文物保护专用工具包 调查现场状况,分析现场需求,研究现场文物提取、保护所需的技术,筛选现场保护必需的工具和材料。   4.分析设备集成 依据文物发掘现场的需求,研究现场所需分析检测的功能和仪器指标,筛选现场分析仪器的类型,采用系统研究仪器与现场实际需求、仪器与仪器和仪器与搭载平台的技术联系和逻辑关系,研究解决多需求、多仪器与移动实验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   5.环境设备集成 文物分析设备和文物现场环境的监测分析设备,构成对现场文物提取和保护的两大技术基础支撑。研究现场对考古发掘和文物提取保护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筛选适于现场应用的快速、准确的环境监测、分析设备。   6.集成系统的软件设计及控制 实现3S系统、智能探测系统、文物分析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数据传输等系统的集中控制和软件的开发设计,实现数据的共享和远距离传输,强化系统的集成功能。   7.标准和手册 研究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的相关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应用标准等标准体系,编制移动实验室各子系统的应用管理手册和使用说明书,以利有效发挥文物出土移动实验室的强大功能。   8.移动实验室系统工程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文物出土现场所需技术和技术包的准确定位和试制、适宜现场分析的仪器的选型和配套、仪器装备性能发挥与长距离作业的关系、仪器的技术指标和改进、交通、通讯、分析、保护和数据传输等设备的集成和整合等。   五大研究成果   一、文物出土现场空间信息采集研究   该专题研究选择山东寿光盐业遗址、辽宁小珠山遗址、洛阳盆地聚落考古资料等对象,完成了考古现场空间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部研究内容,包括GPS、电子全站仪、数字摄影测量、遥感考古研究等方面。其中,GIS技术是本专题研究的核心,是实现空间信息技术集成的关键组成部分,重点介绍了GIS中各种数据的特点、地形图的矢量化、遥感影像的配准、考古发掘现场GIS的建设、聚落考古中GIS数据库的建设与空间分析等等内容。由于现有的GIS软件并不适合田野考古发掘现场GIS建设的需要,所以本专题又专门开发了一套田野考古GIS数据采集的软件,并且以辽宁小珠山遗址为例进行说明。   二、文物出土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研究   已经完成的文物出土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由远程监控端、机器人、视频探测、环境传感器和传输线缆组成。机器人以ATmega128微控制器为核心,包括多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串口扩展电路、步进电机控制电路、LED亮度控制电路电源等硬件功能模块,并辅以传感器数据采集、控制信号采集等软件。实现了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的机器人设计研究。依据对考古发掘现场的实地调查,充分采纳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建议,提出并实现了分体模块化小尺寸机器人结构设计,使其可简便拆装成直筒式或组装成整体式两种结构模式,以便利用小直径探洞或大直径盗洞进入下空墓葬。通过远程监控端人机交互界面对系统各单元的遥控操作,实现对古代墓葬内部结构状况和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环境指标(依据现场情况可通过更换传感器扩展探测气体的种类)预探测。   为评价该系统在现场的应用性能,先后对安阳、郑州、洛阳和西安等地的考古发掘现场工地调研基础上,选定陕西省西安地区三个古代墓葬遗址,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下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现场应用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该系统环境数据采集迅速、准确,视频采集图像清晰、可靠,整体系统运行稳定,可操作性强,满足考古发掘现场对下空墓葬预探测的实际需要。   三、文物出土现场应急处置与保护研究   该子课题主要针对目前考古现场出土遗迹遗物保护处理方面急需解决的诸问题,整理制订应急处置的操作办法。已完成田野考古发掘中普通遗迹遗物的应急清理、处置方法 田野考古发掘中濒危遗迹遗物的现场加固、封护方法 田野考古发掘中重要遗迹遗物的起取、迁移方法。起草《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处理手册》。就田野考古中常见的遗迹遗物之处置方式——包括检测项目、加固封护(包括常用设备、工具、材料和方法等)、起取保存(包括常用设备、工具、材料和方法等)和记录方式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制定简便易行的规范化的操作指南。同时,完成考古现场遗迹遗物保护处理所需设备工具集成。   四、 环境设备集成与分析设备集成研究   1.环境设备集成—考古现场移动环境监测系统 为实时快速地获得考古现场特别是在遗物出土时的环境状况,为遗物保护提供必要的环境数据参考,课题组研制了能够在考古现场使用的移动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10个数据传感器和2个无线汇集器、1个数据路由器和1台数据服务器。该系统充分考虑了移动考古的需要,将系统结构简化,簇成员数据传感器可直接连接到数据汇集器,更适合于小范围的快速部署。   2.分析设备集成研究 本课题既要满足考古现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又要兼顾测定仪器的便携性、可移动性及其稳定性,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埋藏土壤和分析检测的系统,达到查明文物出土现状的材质和病害基本信息的目标。为此,课题组对考古现场的检测需求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分类。   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种类和材质繁多,有壁画、陶瓷器、纺织品、玉石器、金属、玻璃、植物纤维、生物体等,在划分两个部分的基础上,确认了不同的分析监测指标,从而也选出了为研究和监测这些指标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   按照以上根据考古现场分析需求建立的分析体系框架,完成了X射线荧光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和离子色谱以及近红外光谱在文物保护和现场检测应用的分析报告,并结合莫高窟遗址对各种仪器可获得的信息进行了试验,试验初步证明,以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如实验室空间,实验室必要的水、电、气供给以及通风设备等,能够对各种文物进行相应的检测,在第一时间,了解文物出土时的物质结构、元素成分、光谱特征等,建立珍贵文物的出土时的科学档案,为文物的妥善处理和下一步的保护提供重要的试验数据。此外,车载各种对文物赋存环境的快速监测仪器,能够准确获知文物出土时埋藏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以及酸碱度等重要参数,为实现考古现场保护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在仪器选型方面,课题组通过研究比较国内外各种同类仪器的性能测试指标,并对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各种指标测试分析手段进行了试验,制定了各种仪器的操作手册和各项指标的操作方法,建立了基于无损和快速两个特点的文物出土现场检测体系,在山东寿光考古现场的应用证明,在遗迹辨识、文物出土情况分析等方面对大多数考古现场提供有效帮助。山东考古现场对古代制盐工艺各种遗迹现象的检测数据表明,所取得的分析数据为考古学家解释和说明古代的制盐工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充分体现了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的作用,预示着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必将为未来的考古工作提供重要帮助。   五、移动实验室运载平台选型、空间设计以及装配制造研究   本研究主要为结合我国各种道路状况和移动实验室的空间需要选择了适合的搭载底盘 根据野外工作条件和移动实验室个单元功能进行室内空间功能划分,各功能区细节设计,加工材质选择,固定设备设计加工和安装,实验室水路、气路、电路的设计和安装,车内工作站的安装,实验室内照明系统、空调系统、暖风系统、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实验室特殊通风柜和文物充氮保存柜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实验室储物空间的合理设计和制作安装,实验室整体VI设计、车模和动画演示制作等。本单元工作由清华大学、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浙江大学、上海格澜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完成,最后由镇江捷城车载无线电厂制作完成,制作出我国第一台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   八项创新   本课题已申请5项专利,其中4项为发明专利。还有5项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正在申请中,并已初步获得专利代理机构的认可。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已被列入国家特种新型车辆,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其创新性主要有8个方面:   1.结合考古现场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科学试验室前移现场并服务于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和应急保护的理念,通过设备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和标准研制,打造出我国首个考古发掘现场具有综合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   2.以GIS为核心,整合现代测绘和数字化记录技术,首次实现了遗迹、遗址、发掘现场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数据处理、三维建模与数据传输的多手段并用、相互补充的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   3.集成现代智能控制、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技术,研制出我国首台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采用视频探头、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小型化、模块化分体组装式设计,满足了探测系统沿发掘探孔进入的实际需求。解决了不产生扰动情况下,探测系统进入墓葬探测空间的进入方式之难点。   4.陕西三座古代墓葬的实地探测,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首次实现了发掘前对墓葬内部结构视频、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气体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使科学考古发掘预案制定、通过对古代墓葬环境规律的探测研究馆藏文物保存最佳环境成为可能。   5.依据考古发掘现场遗迹遗物的种类和特点,总结提炼现有技术,研制缺环技术,首次研发、集成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和使用手册。现场应急保护系列工具包,具有配套齐全、应用灵活、针对性强、专业性高、便于携带等特点,充分满足现场应急保护需求,不仅能够提高现场保护工作效率,同时能够保证现场文物的完整提取和科学保护。   6.研发出文物出土现场温湿度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依据考古发掘现场的特点,具有组合灵活、便于布点、数据准确、传输稳定、工作范围环境临界区间较宽的特点。   7.通过文物出土现场应用需求和国内外小型便携仪器设备的调研,筛选出一套适合考古发掘现场环境检测、材质分析、功能配套、便于携带的组合式分析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现场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的检测分析和文物出土环境数据采集记录。   8.整合现场保护、智能控制、传感器、现代分析、计算机、通讯、传输、数据处理和空间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和装备,完成了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试验室的外观设计、功能划分、空间布局、设备搭载和车辆选型,首次实现了国际上第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试验室的系统集成和研发。
  • 青海:温室气体及碳中和重点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
    12月14日,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下发关于批准2022年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的通知,由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牵头申报的“青海省温室气体及碳中和重点实验室”入选2022年青海省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将大力提升青海省碳监测、分析及评估能力,为应对区域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关键性基础数据和科技支撑。该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将推动基于地面观测和遥感监测的气象、温室气体、植被、积雪等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基础数据集建立,为后期“双碳”评估体系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该实验室将通过青海碳中和行动效果监测技术研究,推动温室气体、冻土、风能、太阳能等新型探测技术和观测设备的应用,提升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监测能力,建设布局合理、适度超前、技术先进、功能齐备的世界一流大气本底观测站,并开展高标准、高精度、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大气本底观测,制定温室气体监测以及碳评估等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通过开展青海碳中和行动效果监测评估,充分发挥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作为欧亚内陆腹地唯一及海拔最高的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的地域优势和技术优势,开展覆盖全省不同功能区温室气体监测的青海碳中和行动效果监测评估核算;通过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关键技术研发,大幅提升温室气体、冻土、风能和太阳能监测、评估、预估水平,围绕冰冻圈,不断突出冰冻圈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安全风险管控气象决策咨询作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科技支撑;通过开展青海碳中和路径情景诊断分析技术研究,计算人为排放、生态系统吸收和排放贡献,研究局地、区域和全球背景占比的时空分布规律,开展多种情景下碳中和行动路径评估以及相应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同时,通过该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气象部门将加快温室气体、新能源、碳减排、碳源汇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监测评估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 文物出土移动实验室亮相
    古代墓葬中的文物在被发掘出土后会迅速氧化,特别是一些丝织品转眼就会变成“灰絮状”,甚至化为乌有。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有关部门研制出了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12月14日上午在首都博物馆开幕的“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上,由敦煌研究院送展的这一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揭开神秘面纱。   记者看到,“移动实验室”实际上由一辆大型汽车改装,车内显微镜、小冰箱、各种化学物品应有尽有,并配备了智能控制、传感器、现场视频、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等一系列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调查、探测和保护所需的仪器装备,同时具备考古现场信息采集、墓葬智能探测、现场快速分析和现场应急保护等多种功能。   此次展览的重点在于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在展出的实物中,秦始皇兵马俑二号陪葬坑出土的彩绘跪射俑和秦俑俑头、敦煌研究院复制的莫高窟第3窟模型、山西省绛县横水倗国墓地出土的西周丝织品等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 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全/半自动土壤样品制备方法》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各有关单位和专家: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组织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中心等单位起草的《全/半自动土壤样品制备方法》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根据《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和建议。欢迎社会各界对标准内容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于2023年5月10日前将《反馈意见表》(附件3)通过邮件反馈至我会专家委员会处。逾期未回复将按无异议处理,感谢您的支持! 专家委员会电话:0531-67808302 联系人:王东芳 13678815131 李 敏 17605314322邮 箱:xhzjwyhkj@163.com地 址: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丁豪广场4号楼3层 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2023年4月11日附件一:《全半自动土壤样品制备方法》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pdf附件二:《全半自动土壤样品制备方法》编制说明.pdf附件三:反馈意见表.doc
  • 省级/区域级土壤中心实验室设备设施装备清单
    在“土十条”的全部工作计划中,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相关监测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用时最长,工作量最大,出动人力资源最多,涉及仪器设备最多的一部分工作。特别是仪器设施装备部分,是各土壤检测实验室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确保“土十条”工作顺利推进,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下表是省级/区域级土壤中心实验室设备设施装备清单,各单位可结合现有的实验室设施装备,合理安排专项资金,补缺升级,以合规使用专项资金为前提,以有力推进土壤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相关监测评估为目的,提升土壤样品流转与制备相关仪器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的能力建设,为土地修复和土壤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省级/区域级土壤中心实验室设备设施装备清单类别名称功能描述实验室设施类实验室除尘收尘与通风系统用于清除并收集制样过程产生的尘土,保证实验室洁净,防止交叉污染,保证工作人员健康实验操作台用于样品制备、分装等环节的操作使用样品风干台架用于土壤样品风干样品存放架用于放置新接收样品和待流转样品成品贮存柜用于储存已完成制备的样品天平用于土壤样品的各环节称量万分之一精密天平用于土壤样品的精确称量电子台秤用于打包样品的称量空气压缩机用来清理制备平台以及研磨设备等封口机用于样品袋和样品瓶等包装封口打包机用于样品外包装的打包推车用于样品运输和转移铲车用于样品运输和转移扫码器用于样品二维码的扫码录入。采样设备类自动土壤采样器用于深层土的自动采集综合采样套装集成手套、打印机、工作服、牛皮纸、安全帽等18件采样实用工具于一个背包中,方便现场采样使用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仪器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系统用于元素分析项目土壤样品的全自动化、标准化制备风干设备烘箱用于烘干清洗后的球磨罐等部件。除湿机用于对室内除湿,保持风干室内空气干燥。样品冷藏(冻)箱用于对有机测试项目样品冷藏(冻)保存。样品干燥箱用于样品快速干燥,快速去除水分。冷冻干燥机对有机测试样品以冷冻方式进行干燥,不破坏样品性质,去除样品水分。手工样品制备设备球磨机用于土壤样品的细磨,制备小粒径样品,但不是适用于Hg、As等易挥发的元素分析。磨土机用于特殊样品破碎研磨等。研磨仪(交叉敲击式)用于土壤样品粗磨。筛分仪用于土壤样品不同粒径的筛分。混匀/分样仪用于对样品进行搅拌、混匀和分装,保证样品均一性。研磨仪对土壤样品进行粗磨,制备大粒径土壤样品。药匙、铲、锤、刷、板、袋等用于取样、制样、分装等工具。玛瑙研钵用于手工研磨土壤样品。筛子用于手工筛分不同粒径的土壤样品(10目-200目)前处理设备微波消解仪用于土壤样品无机元素分析前的自动消解前处理快速溶剂萃取仪用于土壤中的有机物的快速提取固相萃取仪用于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及有机氯等污染物的前处理全自动平行浓缩仪用于有机物的快速浓缩无机元素分析设备便携式土壤重金属X射线荧光仪用于土壤样品重金属测试项目的定性和初步定量测定。原子吸收光谱仪用于Cd、Cu、Pb、Gr、Zn等重金属的测定测汞仪用于Hg元素的测定ICP-OES用于Cd、Cu、Pb、Gr、Zn等重金属的测定ICP-MS用于重金属元素的痕量测定原子荧光光度计用于As、Cd、Hg等元素的测定有机物分析设备分光光度计用于稀土总量等测定气相色谱仪用于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质联用仪用于VOC、SVOC、除草剂等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用于POPs等测定液相色谱仪用于六种多环芳烃的测定其他设备pH计用于土壤pH的测定智能粒度测量仪用于样品制备粒度质量检查阳离子交换量检测仪用于土壤样品中阳离子交换量检测仪自动土壤采样器用于深层土的自动采集软件类土壤环境的智能化监测及 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基于土壤分级分类管理的区域土壤环境信息化软件系统,包括土壤样品信息库,智能化土壤样品保存库、智能化土壤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72962.shtml
  • 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全/半自动土壤样品制备方法》团体标准顺利通过评审
    2023年5月20日,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在济南组织召开了《全/半自动土壤样品制备方法》团体标准技术评审会。会议由协会常务会长宋圣才主持并致辞,邀请来自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环保企业的教授、研究员等组成专家评审组。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中心、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蚂蚁源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等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的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会上,专家评审组认真听取了编制单位对标准编写情况的汇报,对标准文本、编制说明及相关材料进行了审查,经质询、讨论,一致认为该《标准》符合当前土壤检测技术与装备的发展需求,解决了手工土壤样品制备方法单一、低效的难题,填补了国内全/半自动土壤样品制备方法标准的空白,推广应用性强,专家组一致同意标准通过评审。同时要求标准编制组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和要求修改完善后报批发布。下一步,我会将继续协助环保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做好团体标准的编审、发布工作,发挥市场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搭建生态环境行业团体标准体系,推动生态环境行业健康发展。
  • 中国西部已建成4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记者24日从科技部获悉,截至目前中国西部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4个(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8个,成为西部重大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发展的“领军者”和“孵化器”。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叶玉江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为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中国有关部门从1984年起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着眼于国家需求,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重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目前,全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14个(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94个)。   叶玉江介绍说,1985年国家批准在兰州大学建设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更名为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西部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年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国家加大对西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10年来共批准建设了24个,并在安排经费时对西部实验室予以倾斜支持,例如2009年安排西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46064万元,占实验室专项经费总额的17%。   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已经成为西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些实验室成为同领域国内外公认的学术中心。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地建设处副处长王静介绍说,如设在西安的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黄土与东亚古季风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够同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和科学家开展强强联合。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领域位居世界前列。   王静说,作为西部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成为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孵化器”。设在西安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使中国自主掌握批量制造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的技术和设备,有效打破了国际封锁,建立起中国航空航天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成形和应用的自主技术能力,获得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国家重点实验室还为西部地区的重大工程建设和社会发展解决了关键科学问题。如设在兰州的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多年的工程冻土学研究积累为青藏铁路建设奠定了关键科学基础,为青藏铁路的路基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支撑。设在成都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中国铁路大提速和高速轨道交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叶玉江说,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还为西部大开发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成为孕育中国西部地区科技将帅人才的摇篮。依托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的3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者81人,还拥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7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4人。这些优秀科技人才,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   此外,针对部分西部省份基础研究力量较薄弱,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尚有难度的实际情况,国家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条渠道,支持和培育地方实验室的发展。据悉,目前新疆已建有4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生物资源基因工程、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绵羊繁育生物技术、绿洲生态农业等领域,西藏已建有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藏医药、青稞种质改良和牦牛繁育等领域,这些实验室已经成为当地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 甘肃省今年新增8个重点实验室
    7月27日从甘肃省科技厅获悉,2010年甘肃省将新建“甘肃省新兽药工程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森林生态与冻土水文资源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自7月27日起,新增的8个实验室和6个实验室培育基地将进入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期。   截至2009年底,甘肃省批准建设省重点实验室17个,已建成省重点实验室11个、在建省重点实验室6个,初步形成了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室体系。
  • 把磨土的人解放出来——兰友科技新品发布会侧记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新冠”疫情在中国得到有效控制后的科学仪器界又一次盛会——AnalyticaChina 2020今天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如期举行。就在本次展会期间,北京兰友科技有限公司举办了该公司“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仪新品及智能化土壤样品检测实验室解决方案”发布会。发布会由兰友科技的李雪女士主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ec95275a-3880-4a47-bbfa-5753319e8f5d.jpg" title=" DSC02981_meitu_1.jpg" alt=" DSC02981_meitu_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兰友科技 李雪 /strong /p p & nbsp & nbsp 本次兰友科技发布的新产品为FASP-ECO型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仪。该产品是该公司在去年推出的FASP-05D/05DB型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系统的基础上开发的经济款型号,是主要针对10目/20目土壤样品制备的全自动化产品。 br/ /p p & nbsp & nbsp 据了解,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系统的用途主要是实现土壤样品自动干燥、研磨、混匀、标准法筛分、分样、称量、装样、二维码扫描、系统清洁等一系列操作环节。这种设备的优点不言而喻,包括像:自动化制备效率高;按照HJ/T166-2004和总站土字【2018】407号等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流程合规性;干燥效率高,控温较精准;实验条件全流程可追溯;与样品接触部位不含金属元素,没有外源性污染等。 br/ /p p & nbsp & nbsp 当然,该技术也存在设备金额高,重量较大,对场地安装条件有要求等问题。而兰友科技本次推出的这款新品,也是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从而使更多的环境相关实验室可以用上这类自动化设备,把更多相关实验人员从尘土飞扬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br/ /p p & nbsp & nbsp 另据兰友科技总经理马放均先生本次发布会上透露,兰友科技目前也在与重庆市有关单位合作,潜心开发土壤环境的智能化监测及信息平台。其具体方案包括两个智能化系统:基于样品制备流转及保存的智能化监测硬件系统和基于土壤分级分类管理的区域土壤环境信息化软件系统,以期为提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管理水平提供更加有力的抓手。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b374081c-50b0-45ae-a42e-e512c6036a42.jpg" title=" DSC03059_meitu_3.jpg" alt=" DSC03059_meitu_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左:中检集团理化检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俞梁敏在发布会上作技术报告;右上:仪器信息网代表江炜博士致贺词;右下:兰友科技总经理马放均介绍新产品情况 /strong br/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a7e0908-5c74-4a5f-8354-98d57fe9307e.jpg" title=" DSC03059_meitu_2.jpg" alt=" DSC03059_meitu_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发布会现场 /strong /p
  • 万测试验机助力山东省土木工程检测人员技能竞赛,获得突出贡献奖
    近日,由山东省总工会指导,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山东省建设工会、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中心、山东土木建筑学会联合承办的山东省土木工程检测人员技能竞赛决赛圆满落幕。万测为本次竞赛赞助了4台电子万能试验机,并获得突出贡献奖。 本次竞赛所使用的设备为万测5kN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该试验机具有结构紧凑、简单易用等特点,可应用于拉伸、压缩、弯曲、剪切、剥离、撕裂等测力试验。主机采用高强度的立柱支撑,高精度滚珠丝杆传动,具有很高的刚性和良好的线性运动特性。选配不同量程的载荷传感器,可以为小到微米级的纤维,大到满载的结构件等试样提供精准的测量数据。此外,丰富的夹具工装、变形测量等附件,几乎可以满足客户所有需求。配套的灵活易用的TestPilot软件,使用户试验过程更加轻松。试验解决方案涵盖医疗设备、生物材料、纺织品、弹性体、食品、小型部件、线材、纸、塑料、薄膜等。 通过本次竞赛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司的产品也得到了广大检测人员的一致好评。作为材料力学测试设备制造商,万测将持续关注检测行业,为行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 移动实验室应对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
    移动实验室 流动监管岗   ——浅析公共安全检测车在应对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公共安全检测车又被称为“移动实验室”,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特种车辆,是科技部“十五”公共安全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成果。2007年,黑龙江省质监局为各地市质监局配备了12台公共安全检测车(其中,佳木斯市质监局拥有第一批配备的两台之一),并充分发挥其“快速、移动”的特点,实施“两个前移”,这既是创新监管方式的有益探索,也是落实科学监管理念的生动实践,为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用之一:快速、移动的工作特点,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在政府决策上争取了主动。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财产安全。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否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否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是对我们质监部门的重大考验。而“移动实验室”的应用,恰恰为我们经受这些重大考验赢得了先机,创造了条件,为地方政府及时作出科学决策争取了主动。   与“固定实验室”相比,“移动实验室”具有无可比拟的快速检测功能,它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迅即出击,第一时间到达指定现场,开展快速检测检验,及时提供检验结果。其快速、移动的特点在应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和验证。   2005年11月29日,被吉化污染的松花江水污染带逼近佳木斯,时间紧迫,刻不容缓。11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的公共安全检测车连同国家、省专家一道,迅速赶到佳木斯,投入到防控松花江水污染攻坚战中。从12月1日起,公共检测车切实发挥了“移动实验室”快速、高效的优势,每天奔行于松花江下游沿岸各市县之间,污染带下移到哪里,“移动实验室”就“移动”到哪里,现场跟踪水质变化,现场进行水质取样、现场开展快速检测,现场分析对标数据,切实做到了每天24小时连续抽样、检测,为指挥部的各位专家、市领导提供最新、最权威的第一手技术资料。   作用之二:全方位、高精度的仪器配备,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移动实验室”不仅仅只是一台车,更兼具实验室的功能。车内安装有气相色谱仪、甲醛速测仪等大量精密仪器和检验检测设备,拥有独立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排污系统和报警系统,能够随时随地对质量、计量、标准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现场做出准确判定,既有效缓解了黑龙江省部分地区检验检测设备落后和设备庞大无法进行现场检验等问题,又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防控松花江水污染期间,“移动实验室”以其一流的设备和精密的仪器,显示出其强大的技术保障能力。   作用之三:车载式、便携式的突出特点,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扫除了监管上的盲点。   目前,一些乡镇、城乡接合部等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往往隐藏着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一旦监管不到位,容易引发公共安全事件。而“移动实验室”的出现,充分发挥了车载式、便携式的突出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检验检测方式,扩大了监管的领域和范围,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扫除了监管上的盲点,带来了处置上的方便。   在2007~2009年的质监护农“春雷行动”中,黑龙江佳木斯质监局实施了“两个前移”,前移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进乡村、进垦区。“移动实验室”的出现和应用,使大批的先进检验设备和专家技术人员走出实验室来到生产第一线,为促进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同时,创新了监管模式,不仅有效实现了监管、执法和技术保障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了快速检测和在线检测能力,而且也在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中彰显了突出作用。
  • 中东土豪的承诺:“史上最贵世界杯”如何实现碳中和?
    全球即将进入世界杯时间。北京时间11月21日零点,全世界的目光都将转向卡塔尔霍尔市的阿尔拜特体育场。卡塔尔队和厄瓜多尔队的揭幕战将标志着2022年世界杯的开始。本届世界杯被称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一届世界杯,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东道主卡塔尔已为此豪掷了2290亿美元。229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不仅接近上届俄罗斯世界杯116亿美元花费的20倍,更是1994年美国世界杯到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443亿美元总花费的6倍还多。世界杯是重大的国际体育盛会之一,不仅给各路球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给各国球迷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和欢乐。但是对于地球母亲来讲,却几乎没有益处。无论在哪里举行,世界杯通常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无论是酒店、体育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更新,还是球员、球迷的交通旅行以及成千上万观众的观看,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早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组委会就通过在印度和南非支持清洁能源项目等措施对该项赛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抵消,成为首个做出中和努力的世界杯足球赛事。本届世界杯的主办国卡塔尔也在2020年1月承诺:让2022年的赛事成为首届“碳中和”世界杯。当年 9 月,组委会制定了应对挑战的详细路线图。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在卡塔尔和赛事区域推进低碳解决方案,并抵消所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世界杯分为四个步骤:提高意识、测量排放、减少排放和抵消排放。”但现实中,环保主义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正在抨击赛事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这届将在波斯湾沙漠半岛上举办的世界杯甚至被认为是世界杯历史上最大的环境灾难之一。01 中东土豪和它的世界杯豪掷卡塔尔,这个坐落在波斯湾西南海岸的国家,毗邻沙特阿拉伯,北部和南部分别与巴林和阿联酋隔海相望,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其天然气储量为25.2万亿立方米,排名世界第三。依靠脚下大自然的馈赠,卡塔尔成为了中东最有钱的国家之一,其2021年GDP为1692亿美元,人均GDP则达到了6.18万美元。今年以来,由于俄乌战争加剧了全球能源危机,作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国和第二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卡塔尔被欧洲多国视作缓解“气荒”的救命稻草。卡塔尔从这场能源危机中赚得盆满钵溢,国家财富有望进一步飙升,《环球金融》月刊预计,卡塔尔今年的人均GDP将超过10万美元,成为全球第四富有国家,也是中东最富有国家。据媒体报道,卡塔尔举办世界杯所花费的2290亿美元大部分用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城市、公共交通、酒店、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等。为准备世界杯,卡塔尔新建了七个并翻修了一个体育场,八个体育场都位于首都多哈或周边地区。其中七个新建体育场将在世界杯结束后部分拆除,缩小容量。这些场馆中最重要的是将举办揭幕战的阿尔拜特体育场以及将举办决赛的哈利法国际体育场。据官方数据显示,仅在基础设施总支出中,这些体育场的建设成本就达到了约70亿美元,仅这项支出就超过了南非2010年整个基础设施项目的总支出。在交通网络建设上,卡塔尔耗资360亿修建了无人驾驶的多哈地铁,第一阶段的三条线路于2019年正式运营。为接纳更多国际航班,卡塔尔在多哈东部沿岸新建了哈马德国际机场,机场于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估计投资超过160亿美元。为了筹备世界杯,卡塔尔的最大手笔便是耗资450亿美元将距离多哈以北20公里的一座村庄卢赛尔建成了该国的第二大城市。世界杯的决赛场地,也是本届世界杯容量最大的体育场卢赛尔体育场便位于该市,其可容纳8万人共同观赛。除了体育场,这座城市的建设还包括22家豪华酒店、两个大型高尔夫球场、大型公园、娱乐中心、商业设施和体育设施,卢赛尔的所有设备预计可容纳20万以上的居民和游客。卡塔尔官方预计世界杯赛事将为国家经济吸引约170亿美元的收入,并有望在比赛结束后实现更长期的经济收入增长。国际足联则预计将获得70亿美元收入。02 世界杯的碳排放世界杯赛事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绝大部分来自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卡塔尔在2010年争夺主办权时,其主要论点是:在一个城市(多哈)中组织集中比赛,只开放一个机场,从而限制赛事相关的出行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卡塔尔世界杯组委会和国际足联将可持续发展始终置于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的核心,希望以本届世界杯为试点改变未来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方式,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卡塔尔 2030 年国家愿景做出贡献。在筹备工作中,组委会公布了包括建设可持续建筑、规划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体育场馆回收、全球可持续发展评估系统(GSAS)认证、打造绿色空间和绿色交通等在内的十项减少碳足迹措施。但事实上,正如著有《卡塔尔,富豪之地:从沙漠到世界杯》的历史学家乔纳森皮隆所说:“我们不能忘记卡塔尔的地理特征。在这个位于沙漠中心的国家,人类的每一种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都比其他地方更大。” 这个国家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许多材料都必须通过飞机进口,这带来了额外的化石燃料消耗。此外,无论国际足联如何努力,数百吨草籽都必须通过飞机从美国空运过来。卡塔尔水资源缺乏,所以草地必须使用淡化海水种植。这一过程消耗大量能源,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并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根据组委会还发布的2022世界杯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从2011年4月至2023年6月的筹备、赛事和赛后三个阶段,本届世界杯报告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估计为36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大部分(98%)是间接排放(范围3,35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主要来自于卡塔尔的比赛参加者,包括普通公众、官员和工作人员的旅行。据估计,总排放量的75%是在世界杯赛事阶段产生的,其中44%来自赛事阶段的与会者的国际航空旅行。其中,78.6%来自参加世界杯赛事的普通公众。第三大估计排放源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8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或24.6%),包括体育场馆、训练场地和临时设施的建设。这三个最大的类别占总排放量的96%以上,即52%用于旅行,20%用于住宿,24.6%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03 首届碳中和世界杯能否成真?虽然主办方计划使用大量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并采取碳抵消措施来最终实现世界杯碳中和。但环保主义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正在不断质疑本届世界杯关于碳中和的误导性宣传并抨击赛事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2022年5月碳市场观察(Carbon Market Watch)审查了卡塔尔世界杯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并发布了质疑报告《2022 年FIFA世界杯碳中和声明的黄牌》。该报告的主要执笔人吉勒斯杜法司勒(Gilles Dufrasne)表示:“碳中和的承诺绝不可信,这是一个公然‘漂绿’的行为。”与此同时,总部位于巴黎的碳管理初创公司Greenly的独立研究人员表示,组织者低估了本届世界杯的温室气体排放。Greenly的研究评估认为,本届赛事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600万吨,大约相当于75万个美国家庭一年的排放量。Greenly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Alexis Normand称2022年世界杯是 "有史以来排放量最大的一次"。正如碳市场观察在报告中所质疑的那样,卡塔尔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计算中最明显的缺陷是低估了与体育场馆建设有关的排放量。在核算碳足迹时,世界杯的组织者认为这些体育场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找到有意义的用途,因此只将与建造相关的排放量的一小部分分配给它们。这种核算方法将使与球场基建相关的碳排放数字足足低估8 倍(160 万吨vs 组织者估算的20 万吨)。而事实上,除了由974个海运集装箱制成的974号体育场,将在比赛结束后可完成拆除,其他体育场馆即使变身社区中心及商业设施,单靠本地联赛仍难以支撑需求。经过正确地核算,体育场馆建设相关的排放量将增加约140万吨,大约是一个燃煤电厂在16个月内产生的排放量。即使人们接受卡塔尔的体育场馆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其抵消剩余世界杯排放的计划也有很大的缺陷。按照一个信用额度对应一吨二氧化碳,即使按照主办方所披露的36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卡塔尔也必须购买 363万个信用额度,正如杜法司勒所说:“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仍困难重重”。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根据全球碳理事会(GCC)的披露,卡塔尔仅从土耳其和塞尔维亚的三个可再生能源项目中购买了碳信用额度,总计不到3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据碳市场观察报道,如果没有这笔资金,这两个风电场和一个水电站将仍会存在。"这些项目本身是有成本竞争力的。他们卖电并从中赚钱,"杜法司勒说,"所以购买这些项目的信用额度并不真正影响排放。虽然国际碳抵消组织已经存在,但世界杯决定创建自己的方案,这引发了一个关于透明度和可信度的问题。”绿色和平英国办公室政策顾问Doug Parr 形容:“空洞的碳中和与碳抵消承诺,很可能使我们误入歧途;真正的气候行动需要直接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同时积极从化石燃料过渡至100% 可再生能源。”除此之外,碳补偿系统本身也有待商榷。皮隆认为:“为世界其他地方抵消碳排放提供资金并不能弥补我们造成的损失。再次强调,2022卡塔尔世界杯是一个典型的‘漂绿’案例。”也有专家总结道:“若单单聚焦四星期的决赛周,卡塔尔确实具备资源与意愿,完成一届“碳中和”世界杯,却难以反映实况──考虑到此前整整12 年筹备,其间却不见任何碳抵消或减低环境破坏的措施。”碳中和不是一蹴而就,真正实现碳中和,世界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附:2022年世界杯完整赛程表
  • 关注!多地启动第三次土壤普查第二批实验室筛选工作
    为全面掌握我国土壤资源情况,国务院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展的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普查成果将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食物安全等奠定坚实基础,也将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数据支撑。各省市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要求,按照“一年试点、两年铺开、一年收尾”的时间安排进度陆续开展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确定的全国统一筛选测试化验专业机构的技术路线,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土壤普查实验室筛选工作,并于4月公布了第一批土壤三普检测实验室,共计126家。目前,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据不完全统计,福建、海南、广西、四川已陆续启动土壤三普第二批检测实验室筛选工作,具体事项如下:点击查看:附件1:关于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实验室筛选工作的通知附件2: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一批检测实验室名单公示 126家单位入选
  • 突破!我国新一代载人火箭完成多机并联静动联合试验
    记者28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所属702所近日圆满完成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多机并联静动联合试验,有力支撑了该型火箭研制顺利转入初样研制阶段。本次试验是验证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多机并联、箱底传力关键技术的重要试验,是型号转入初样研制阶段的标志性工作。702所所长王晓晖表示,该试验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首次突破大载荷静动联合试验技术,是试验方法和试验能力的重要创新,为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采用多台大推力发动机并联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我国力学试验领域迄今为止开展的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试验过程最复杂的试验。”702所副总设计师朱曦全介绍,试验需要突破在实际飞行工况下多台发动机的静态推力和振动载荷联合加载,涉及振动弹性边界模拟、近千吨静载弹性加载、大静载下的多机联合多维振动控制和加载等关键试验技术。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基础级模块直径为5米,安装多台120吨发动机。朱曦全说,大推力发动机多机并联技术是我国运载火箭首次采用,带来了复杂结构的静力和动态力耦合作用及在联合载荷作用下的非线性传递问题,是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需要深化攻关的关键技术之一。为分析解决该问题,验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技术团队设计实施了我国首次多机并联静动联合试验。自2019年起,702所同相关单位论证确定试验技术方案。团队依据方案,相继突破了试验所需各项关键技术,于今年研制出由28套50吨油气支撑系统、多套20吨感应式振动台和1套1000吨振动弹性边界系统组成的静动载荷联合加载试验系统。试验系统设计负责人侯京锋介绍,4个油气支撑系统和1个感应式振动台构成了一套静动联合激励系统,可以模拟一台发动机对火箭结构的激励。多套系统就能够模拟多台发动机对火箭的激励载荷。该试验系统构成复杂,涉及多个分系统。团队集智攻关,对方案及分系统原理设计层层迭代,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将复杂的技术方案变成工程现实。针对静动联合加载试验技术难度大的问题,技术人员开展了虚实结合试验方法研究,通过数字流程仿真和虚拟试验确保了试验方案一次成功。试验负责人毕京丹介绍,数字化流程仿真技术有效指导了试验虚拟安装过程,并对试验产品和试验系统装备的装配和调试过程进行了优化、检查与验证。此外,多部段联合、复杂边界和环境下的结构承载能力,以及载荷传递规律和结构响应,均存在未知的科学机理问题。试验分系统负责人杨蓉介绍,试验团队创新采用实物试验与虚拟试验相结合的数字化试验验证思路,以实测试验数据修正仿真计算模型,以修正后的虚拟模型识别一体化结构设计的薄弱环节,进而获得真实工作条件的载荷和环境条件,再通过仿真验证尾舱结构承载能力,对复杂结构传力和响应规律作出评估。(许诺 记者付毅飞)
  • “土十条”给分析仪器带来了什么?
    5月31日备受关注的“土十条”出炉——国务院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我国将进行新一轮土壤普查工作,其中的监测重点包括:重金属、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截至2015年底,全国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尤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土十条”出台后,10个省份将启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支持38个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域开展综合防治示范,防治土壤污染的力度和经费都将加强,2020年前的这段时间将是土壤检测最密集的时段。与此同时,“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投资需求将达到10万亿元,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广阔。目前除了环保部门(农用地和污染地块)外,开展土壤监测调查的部门还有农业部门(耕地)和国土部门(测定土壤中矿物元素及其他无机指标)。其中,环保部已在全国设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3万余个并拟在2016年新增7000个,农业部门在全国建立了107个国家级耕地质量检测点,并计划建立15.2万个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国控点。简而言之,“土十条”究竟给分析仪器带来了什么?对于标准中出现的种种分析实验,其样品前处理的重要程度已受到实验操作者的广泛关注,德国IKA为您提供全面、优质的解决方案,例如:完美解决农兽药测试中定量蒸馏需求的旋转蒸发仪、配置非金属涂层刀头的研磨机、可耐受坚硬样品的分散机、多试管混匀器等,请登录IKA官网获取更多信息:www.ika.cn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有机物污染包括会挥发有机污染物以及有机农药等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无机物污染主要以重金属为主并占据了很大的检测比重,这足以显示目前城市和耕地土壤令人堪忧的污染现状,它甚至会影响到浅层地下水。因此“重金属”可谓是土壤修复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金属氧化物尤其是铁锰氧化物与重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是土壤化学和环境化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由于高价铁能与砷等重金属离子发生氧化还原作用,铁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对土壤中砷等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所以不同载体负载高价铁这种方式不但被应用于对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控制,并且在全国各地与环境、化学相关的高校及科研实验室内不断地被优化。在最核心的科研环节中,需要将混合有土壤样品和环境材料的悬浮液进行长达12小时的振荡,孵育环境要求模拟土壤的厌氧条件(即先向样品瓶内通入氮气赶氧,再密封瓶口),因此容易带入氧气的磁力搅拌方式就不再适合下游操作,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在很多这样关系民生的实验室里看到了KS 4000 ic 控制型的身影:德国IKA为您提供一系列实验室样品前处理产品,它们不但使科学家们的工作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操作的安全性也不同以往,在土壤监测及修复这一重大领域内也始终如一。关于 IKA ( www.ika.cn )IKA 集团是实验室前处理, 量热分析, 混合分散工业技术的市场领导者. 磁力搅拌器, 顶置式搅拌器, 分散均质机, 混匀器, 恒温摇床, 研磨机, 旋转蒸发仪, 加热板, 量热仪, 实验室反应釜等相关产品构成了IKA实验室分析的产品线, 而工业技术主要包括用于规模生产的混合设备, 分散乳化设备, 捏合设备, 以及从中试到扩大生产的整套解决方案. 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南部的Staufen, 在美国,中国, 印度, 马来西亚, 日本, 巴西等国家都设有分公司. IKA成立于1910年,IKA集团现在可以自豪地回顾过去100年的历史。
  • 猛犸象将再生?俄罗斯建立灭绝动物克隆实验室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333px" title=" 635767817248582235334.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f28e1793-e955-4e01-bec5-324eb77bf0a6.jpg" width=" 400" height=" 333" /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俄罗斯媒体9月1日报道,俄罗斯猛犸象博物馆馆长谢苗?格利高里耶夫表示,俄罗斯第一家科伦灭绝动物实验室在雅库茨克开始工作。 /p p   报道称,该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找到用于此后克隆所需要的活细胞。研究员们首要的任务是“使猛犸象能够再生”。 /p p   报道指出,为实施该项目,汇集了来自多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为得到细胞,对于专家们而言,不仅要在永久冻土中的动物遗骸中找到保存完好的细胞,还要找到能够使其正常解冻的方法。 /p p   此前有消息表示,在涅涅茨自治区挖掘出了“红猛犸象”的长牙,这种象生活在距今几千年前。 /p p   专家确认,遗骸属于史前生物,且已经得到了官方命名。目前学者们面临着新一次考察的任务,以便进行“红猛犸象”的全方面发掘工作。 /p p /p
  • 武大防空洞里建实验室 图的就是“静”
    过去的人防工程现今大多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武汉大学将实验室建进防空洞里的“静土”,专门用做地震科学研究和测绘实验教学,本月已正式投入使用。近日,记者走进珞珈山防空隧道探访。   进实验室要过5道门   进入防空洞,走至200米左右,一道铁门处挂有“地震大地测量实验站”牌匾。测绘学院的贾剑钢老师打开第一道门,里面一片黢黑,头顶呈拱形,摸索墙壁打开沿途的灯,仍觉幽深。   又过4道门,进入实验室内,防空洞内的回音已近消失。10平方米左右的一间房内,中央观测墩上放置着一套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实时捕捉被称作“地球脉搏”的倾斜固体潮和地震前兆信息。   据介绍,实验室由该校测绘学院投入人力、物力专门建设,是测绘工程、地球物理两个专业的本科实验教学基地之一,去年4月开建,今年9月投入使用。9月7日,实验站迎来第一批共80多名2007级学生参观实习。学生可通过实习,自主申请“倾斜仪观测数据自动采集”、“地倾斜数据自动绘图显示”、“地震信号报送系统研发”等开放实验项目,进行信息化测绘创新实验。   图的就是“静”   贾老师介绍,仪器每秒钟采集一个数据,传输至珞珈山南麓的电离层实验室,再通过网络传送至测绘学院服务器。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2级大地震,防空洞一隅捕捉到遥远的异动,实时传输至四五公里外的测绘学院。   据介绍,将实验室建进防空洞,主要是为了将仪器与外界隔绝,精确采集不受干扰的数据。实验室内常年温差不超过0.2摄氏度,仪器边还放有干燥剂,以保持稳定的湿度。这里拥有24小时不间断的独立供电系统,以保证数据采集、记录的连续。   防空洞的前世今生   武大防空洞被学子们誉为环保“空调”,每到暑假总有留守校园的学生前去看书避暑。   1938年抗日战争时,郭沫若来到武汉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住进珞珈山。郭沫若在其回忆录《洪波曲》中提到:“在这大学区域还有最好的防空设备,有因山凿成的防空洞,既深且大,也有高射炮阵地环列在四周。但却不曾遭受过一次轰炸。尽管对于武昌城是炸得那样频繁,而每次敌机的航路又都要经过这大学区的上空。”   “我们在当时是做着这样的揣测:无疑敌人是爱惜这个地方,想完整地保留下来让自己来享福。这揣测,后来是猜中了。敌人占领了武汉之后,把大学区作为了司令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