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起下滑量仪

仪器信息网起下滑量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起下滑量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起下滑量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起下滑量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起下滑量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起下滑量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起下滑量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起下滑量仪相关的论坛

  • 【讨论】气相 基线下滑

    各位高手:请教一下气相基线在程序升温的时候出现基线下滑的现象,等温度升高到所需温度时基线就会回到原来的高度。试了三根柱子都是这样,也排除了漏气的可能性,请教各位高手还可能是什么原因! 问了安捷伦的工程师,工程师说程序升温时出现基线上漂和下滑都是正常的,我的基线下滑大概有4pA,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我还是觉得不正常,因为我是第一次遇到程序升温时基线下滑的现象。请问各位平时遇到程序升温时基线下滑的情况多吗?

  • 政府近年在仪器采购量不断下滑是趋势还是政策所迫

    政府在仪器采购方面随着仪器销售18年报表可以看出,政府在采购仪器方面总占比不足百分之六,相比去年下滑近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企业高校的采购量大幅增长,将原本占比不大的政府采购更显得可怜,再没有新政策的驱使下,19年的销售趋势重点还应该在企业跟高校……

  • 【原创】论坛改版之后我版块人气直接下滑

    论坛改版后我的版面现在由原来的7、8项现在变成了两项。人气直接下滑。就其原因:1、辐射和噪声本来受众面狭窄,并且过于专业性。2、版面名称确定以后,原来包含在内的环评、节能等子版块或者是可以包含进来的内容已经明确不能纳入。3、另外我个人最近没有时间打理。目前就这3个原因直接导致本版块人气下滑。我个人建议是否把本版块名称修改一下,水,土壤之类分出去的可以,没问题,但是原来的环评等一些子版块依然可以包含进来,丰富这个版块的内容,不至于过于枯燥。忘官人思量。

  • 雪迪龙中报毛利率大幅下滑预示CEMS竞争格局恶化?

    [size=18px]根据雪迪龙中报上半年环监测测业务(以CEMS为主)收入同比提高40%,主要得益于脱硝快速渗透对CEMS的拉动。但是毛利率由50%下滑至39%,导致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仅20%,公司解释主要受累于竞争格局导致毛利下滑。[/size][size=18px]推测随着脱硝快速爆发,业内公司为了争抢订单开始大打价格战,雪迪龙虽然产品具备一定优势,但是为保持40%左右的份额不得不放下身段降价投标,导致毛利率下滑。问题是,这一趋势是否会持续?毛利率的均衡点在哪里?[/size][size=18px]从环保部公布的认证名单里,CEMS厂家大约50家,并且总包商在商务标里会对投标企业用户基数提出一定要求,因此推测整体竞争格局并非严重恶化,可能下滑幅度相对有限,均衡点是35%、30%或者25%?[/size][size=18px]给各位专家抛砖引玉一下。[/size]

  • 天气日渐炎热带来的是药市的淡季 中药材价格指数平稳下滑

    本月(3.27-4.23)全国中药材价格综合200指数于3月27日开盘维持走平于2625点周围,走平延续至4月7日后,指数出现一定幅度下滑,并于4月17日下滑至2591点,随后再度走平至4月20日,4月23指数上升收复2600点。截至4月23日,中药材价格综合200指数报收2603.21点,月环比下跌0.402%。  中药材天地网点评  在监控的200个品种中,有21个品种市场价格上涨,146个品种市场价格持平,33个品种市场价格下跌。  涨幅前五  辽细辛:该品今年新货量不大,看好商家持续购进货物带动价格上升。  胖大海:今年圆果国外产地来货量不足,多商抢购货物拉动价格骤升。  天麻:因3月有商家到产地大量吃货,导致货源走动加快价格有升。  广藿香:夏季是广藿香消耗旺季,3月有厂家进入拿货使行情有上升。  决明子:该品国内种植减少,进口量也不多,价格略有上调。  跌幅前五  秦艽:云南秦艽市场来货不断增多,行情续显下滑。  川明参:该品种产新持续中,价格不断出现回调。  百部:百部近期整体走销量下降,行情略有下滑。  槐花:该品市场寻货商家不多,价格显微落。  柴胡:3月底柴胡入市量增多,行情走缓使价有下滑。  后市观察  即将进入5月,天气日渐炎热带来的是药市的淡季,近期综合200指数下滑也验证的市场面临淡季的状况,缺少明星大宗品种的支撑,指数后期还有进一步下滑的空间。

  • 中国试验机的质量慢慢在下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内的试验机生产企业越来越多,需求量越来越大,可是试验机的整体质量没有提升反而下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过去试验机需求量小,生产企业很少,竞争不激烈,那时候试验机厂商基本都赚到了第一桶金,随着市场的需求,试验机原厂家慢慢分裂,有技术人员、有销售人员等等不等的人走出来创业,成立了试验机生产企业,这样的分裂,几年内国内涌出了数以百计的试验机厂商。从此试验机的档次层次不齐,高端的地段的比比皆是。试验机进入了混乱时期,在这混乱时期,企业用户慢慢接触了更多的厂商,用户的选择多了,厂商的竞争也就激烈了,这就好比到了战国时期,为了生存各试验机厂商不惜一切代价力拼拿单,这样的恶寻循环下去,试验机企业慢慢的利润微薄,企业慢慢跌倒低估,为了不面临倒闭、破产,ta们转动脑际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成本。过去一台100kn试验机最少也要15万左右,现在呢有的企业已经破十了,是人民币增值了?还是人工便宜了?相反物价长高,人工翻翻。成本降低只有降低质量来实现了。我个人感觉试验机的质量下滑,主要是近几年企业采购方式变换,采用了公开招标,满足要求低价中标的方式导致,很多小企业为了获得胜利,以超低级竞标。ta们所谓的满足要求,只是依据标书上的技术参数判断的,为了竞标很多企业都是每条技术要求都是满足,相应,如果不满足就会导致非标,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判断呢。我总结了以下 :试验机成本如下:大型试验机厂商:研发、生产、服务,其中研发、服务是最大的成本。小型试验机厂商:生产、销售,其他的几乎为零。

  • 【转帖】流量仪表是衡量物质量变的工具

    流量仪表该调查认为,涡轮流量计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常用于测气体或粘度较小的液体,由于仪表中有转动件,维护工作量大,近5年的CAGR为-3.2%,销售额从2002年的4.1亿美元下滑至2007年的3.48亿美元。专家认为,超声近年来增长势头虽咄咄逼人,但涡轮较超声便宜得多,有价格优势;与节流装置相比,量程比可达10:1,且较准确,在贸易结算上,仍为中小客户乐于选用。容积式流量仪表为非速度型仪表,安装无直管段要求,准确度一般可达到±0.5%,但较笨重。口径一般小于0.2m。近5年销售额自2002年的5.2亿美元降至2007年的4.52亿美元,CAGR为-2.7%。专家认为新型仪表在不少领域中取代传统仪表,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但过程将是漫长的。 流量仪表是衡量物质量变的工具,流量仪表不仅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领域、市政工程,还是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估节能降耗、污染排放的科学依据。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仪表的原理多达10余种,类型不少于200多。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它是信号源头,数量虽只占系统自动化仪表的1/5,但价格约占1/3;在科学评估节能降耗、污染排放中占监控仪表一半以上。因此,它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流量仪表早期流量仪表为就地显示(如容积、转子),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已不能适应工艺要求数十台仪表集中显示、调节、控制。有必要将传感器(也称一次表,如孔板、喷嘴、内锥)与变送器(也称二次表)分离开。并将流量参数转换为电参数,远传至中央控制室。随着工业规模再扩大,模拟信号已无法适应,输出信号需转换为数字信号,以适应现场总线系统、SCADA系统的要求。

  • 【求助】容量仪器校验计划怎么写

    我们是药厂化验室,对于容量仪器的校正一直都是有SOP自己校验的,但是接受国外客户的检查时,要求我们做到有计划-过程,所以想借鉴一下有这相关版本,不胜感激!

  • 纺织业明年发展形势仍严峻 增速或下滑

    近日,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报告指出,国内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用工等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国际贸易壁垒、国内外棉花价差持续扩大等因素也将继续困扰纺织行业的发展,明年纺织行业不大可能比今年增长更快。  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受出口萎缩影响,纺织行业生产增速逐季回落。1-11月份,我国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13.1%、10%和9%,10月份和11月份分别增长10.2%和9.6%。投资增幅回落,中部地区投资强度高于其他地区。1-11月份,我国纺织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57亿元,同比增长15.7%,增幅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投资增长16.9%。利润下滑明显。  1-10月份,纺织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1%,增速比1-9月加快1.7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26.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55%,同比回落0.34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5.7%,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62.7%。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45.7%,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2.48%,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96.5%。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棉制产品出口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外棉花价差不断拉大。  据有关市场监测数据显示,11月16日,328棉花价格为18788元/吨,与国际1%关税后的折人民币棉价(13116元/吨)差已经达5672元/吨。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拉大,严重削弱了我国棉纺织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1-10月份我国棉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额同比仅增长1.2%,低于上年同期15.1个百分点。国际市场萎缩,出口形势严峻。  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情况看,前三季度,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总额同比下降1.1%,欧盟进口额下降6.3%,日本进口同比仅增长1%(增速同比下降13.7个百分点)。受国际市场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前三季度我国在欧盟和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为40.4%和72.7%,同比分别下降了0.8个和2个百分点。1-11月份,纺织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仅增长2.4%,增速同比回落13.3个百分点。另据海关统计,1-11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308亿美元,同比仅增长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为负增长(前10个月出口价格同比上升3.4%,扣除价格因素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同比下降0.9%)。  出口需求不振、综合生产成本上升、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将继续影响纺织行业运行态势。尽管目前纺织行业生产情况基本平稳,但是也存在着出口明显萎缩、经济效益大幅下滑等突出问题。同时,用工等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国际贸易壁垒、国内外棉花价差持续扩大等因素也将继续困扰纺织行业的发展,明年纺织行业不大可能比今年增长更快。

  • 电子测量仪器市场前景看好

    (2006-9-1)   电子仪器是对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测量与控制的基本手段。它融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新元器件新材料技术、现代测试技术、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和现代工艺技术等,是现代工业产品中新技术应用最多、最快的产品之一。 近年来,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在经过一段沉寂后,慢慢开始复苏。   生产与销售大幅增长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的巨大需求,特别是通信、广播电视市场的巨大发展,引发了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迅速增长,二是电子测量仪器行业近几年迅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出了部分数字化产品,因而在若干个门类品种上取得了较快增长。值得指出的是,示波器等一些市场较大的产品门类,由于国内在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上跟不上市场的要求,因而国内市场大量被国外产品所占据。   据中国电子仪器行业协会介绍,电子测量仪器新产品继续向数字化、软件化、智能化、宽带化、集成化、多功能化、电路专用化、误差分析模型化、测试系统模块化、高精度、高稳定性方向发展。   我国电子测量仪器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电子测量仪器市场之一。展望未来几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形成的巨大需求,电子测量仪器的国内市场仍将呈高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数字电视和通信市场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据预测,“十一五”我国数字电视的市场将达到1000亿~1500亿元/年,将对电子测量仪器产生较大的需求;与此同时,通信市场的发展速度仍然比较强劲,而国产通信电子测量仪器的市场占有率很低,因此,加快国产通信电子测量仪器的开发和商品化已经成为本行业的迫切任务。   面对我国高速发展的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电子测量仪器有关企业将加快技术进步和市场开发的步伐,努力做好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工作,真正把中国的电子测量仪器产业做强做大,将更多、更好、更新的电子测量仪器产品提供给广大用户 摘自:北极星

  • 【经验】数字化影像测量仪(CNC版)与手摇式影像测量仪的区别!!!!

    影像测量仪(又名影像式精密测绘仪)是在测量投影仪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将工业计量方式从传统的光学投影对位提升到了依托于数位影像时代而产生的计算机屏幕测量。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面上有一种既带数显屏又接计算机的过渡性产品。从严格意义来说,这种仅把电脑用作瞄准工具的设备不是影像测量仪,只能叫做“影像式测量投影仪”或“影像对位式投影仪”。换句话说:影像测量仪是依托于计算机屏幕测量技术和强大的空间几何运算软件而存在的。影像测量仪又分数字化影像测量仪(又名CNC影像仪)与手摇式影像测量仪两种,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数字化CNC技术实现了点哪走哪:手摇影像测量仪在测量点A、B两点之间距离的操作是:先摇X、Y方向手柄走位对准A点,在用手操作电脑并点击鼠标确定;然后摇手到B点,重复以上动作确定B点。每次点击鼠标该点的光学尺位移数值读入计算机,当所有点的数值都被读入后计算机自动进行计算并得到测量结果,一切功能与操作都是分离进行的;数字化CNC影像测量仪则不同,它建立在微米级精确数控的硬件与人性化操作软件的基础上,将各种功能彻底集成,从而成为一台真正义上的现代精密仪器。具备无级变速、柔和运动、点哪走哪、电子锁定、同步读数等基本能力;鼠标移动找到你所想要测定的A、B两点后,电脑就已帮你计算测量出结果,并显示图形供校验,图影同步,既使是初学者测量两点之间距离也只需数秒钟。二: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工件随意放置:手摇式影像测量仪在进行基准测量时,需要摇动工作平台,然后通过认为判断所要求的点。而数字化影像测量仪可以利用软件技术完成空间坐标系旋转和多坐标系之间的复杂换算,被测工件可随意放置,随意建立坐标原点和基准方向并得到测量值,同时在屏幕上呈现出标记,直观地看出坐标方向和测量点,使最为常见的基准距离测量变得十分简便而直观。三: 数字化技术能进行CNC快速测量:手摇式影像测量仪在进行同一工件的批量测量时,需要人工逐一手摇走位,有时一天得摇上数以万计的圈数,仍然只能完成数十个复杂工件的有限测量,工作效率低下。数字化影像测量仪可以通过样品实测、图纸计算、CNC数据导入等方式建立CNC坐标数据,由仪器自动走向一个一个的目标点,完成各种测量操作,从而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数十倍于手摇式影像测量仪的工作能力下,操作人员轻松而高效.如有疑问请登陆www.yr17.net

  • BBRC影响因子下滑是因为中国学者灌水?(转)

    最近看到丁香园有一个热帖,题目是“被中国灌水大军拖累的BBRC:目前中国人在该杂志累计发表3019篇,影响因子逐年下滑,惨不忍睹。”似乎有图有真相为据,虽然有人反对这种对中国学者横加指责的说法,但更多的人似乎非常认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我这里只从三个方面看看这种说法是丝毫没有根据的。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3/13/153414tmhtfk285ah8ffmn.jpg一、BBRC不是中国学者的偏好杂志中国学者最近几年在国际上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平均为10—15%,在BBRC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占16.6 %,而中国学者发表的所有论著在国际上占12.6%,这个数据说明,BBRC虽然是中国学者相对热衷发表的杂志,但并不是特别突出。再看看日本和韩国学者的情况,如日本是BBRC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27.3%,而在全部论文,日本只有7%。而韩国学者发表论文也达到11.9%,相对全部论文数量只有3.6%。这些数据非常清楚地说明,中国学者在BBRC发表论文的相对数量并不高。二、中国学者在BBRC发表论文数量相对逐年降低从2007年后中国学者发表SCI论著数量年度变化情况,其中2012年 358篇、2011年282篇、2010年322篇、2009年315篇、2008年275篇、2007年317篇。显然可以看出,中国学者每年发表论文数量每年增加10%以上,但在BBRC上发表论文并没有相应增加,除2012年以外,2007年以来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而且2012年的论文在杂志影响因子尚没有计算,把该杂志上的影响因子归罪到中国学者,简直就是莫名其妙。三,中国学者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并不低[/font

  • 【金秋计划】如何科学地确定实验室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

    [align=center] [/align] [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size=18px][color=#444444]实验室分析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受其使用频繁程度、准确度要求、使用环境、使用性能等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确定校准周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很多分析人员在以下几个问题常有疑问,比如,如何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和方法? 确定校准周期有哪些现行的标准依据?实验室内部可以随意更改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吗? 标准文件中关于校准周期如何解释? CNAS-CL01中5.10.4.4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不应包含对校准时间间隔的建议,除非已与客户达成协议。该要求可能被法规取代。明确规定校准实验室不能给出校准周期的建议。校准周期由实验室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仪器在第一次校准之后,第二次校准时间先规定1年,1年后送校准实验室校准还是很“准”(与第一次校准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就可定2年了,依次类推,最长不能超过5年,但期间一定需安排期间核查,如果发现不稳定情况,就需重新校准。 校准周期的确定要有理有据 先说校准周期,也就是确认间隔,它是衡量计量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在用测量仪器的合格率。只有严格执行校准周期,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必须科学的确定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不合理会怎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是否合理,取决于校准合格率,也取决于仪器的历史校准记录,可将其作为最基本的依据。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或是操作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测量仪器使用方式和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仪器失准。因此,当测量仪器的一个校准周期过后,就该立即校准。另外,在有效校准期内,也应不定期抽查仪器偏离的状态。根据上述信息对校准周期做适当调整,适当延长或缩短校准周期。 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 确定校准周期必须遵循两条对立的基本原则: 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尽可能最小; 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为了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分析研究后确定。 必须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吗? 用户的使用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若不加区别的一律机械的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很难保证所有的测量仪器在校准周期内都是合格的。因此,必须按照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校准周期。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相当复杂,要绝对正确确定校准周期,是难以办到的,只能要求大体上正确、合理,使实际情况更加完善、科学,更加经济合理。 注意:盲目的缩短校准周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测量仪器的寿命、准确度及生产和人力也将带来不利影响。而单纯由于资金缺乏或人员不够而延长校准周期将是十分危险的,可能由于使用不准确的测量仪器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 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 校准周期的确定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考虑多种因素。若超过一个周期,可能引起质量特性的恶化,那是由于机械磨损、灰尘、性能和实验频次等所致。对这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测量仪器的类型。质量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小一些;质量不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大一些。因此,各个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种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 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是: 使用的频繁程度。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容易使其计量性能降低,故可以缩短校准周期来解决。当然,提高测量仪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质、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是重要的手段。 测量准确度的要求。要求准确度高的单位,可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各个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需要什么准确度等级,就选择什么等级。该高就高,该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准确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精度过低,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工作带来损失,也是不可取的。 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如果单位的维护保养比较好,则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反之,则长一些。 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类型的测量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校准周期应短一些。 对产品质量关系较大的, 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测量仪器, 其校准周期则相对短一些;反之, 则长一些。 如何科学地确定校准周期? 统计法: 根据测量仪器的结构、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相似情况,将测量仪器初步分组,然后根据一般的常规知识初步确定各组仪器的校准周期。对每一组测量仪器, 统计在规定周期内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数目,计算在给定的周期内,这些仪器与该组合格仪器总数之比。在确定不合格测量仪器时,应排除明显损坏或由用户因可疑或缺陷而返回的仪器。如果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高,应缩短校准周期。如果证明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低,则延长校准周期可能是经济合理的。如果发现某一分组的仪器(或某一厂家制造的或某一型号)不能和组内其他仪器一样工作时,应将该组划为具有不同周期的其他组。 小时时间法: 这种方法是确认校准周期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表示。可以将测量仪器与计时指示器相连,当指示器达到规定值时,将该仪器送回校准。这种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优点是,进行确认的仪器数目和确认费用与使用的时间成正比,此外可自动核对仪器的使用时间。例如我们使用某公司的示波器,不用连接计时器,可以直接在示波器上查到连续使用了多长时间,很方便管理。 但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有下列缺点: (1)当测量仪器在储存、搬运或其他情况发生漂移或损坏时,则不应使用本方法; (2)提供和安装合适的计时器,起点费用高,而且由于可能受到使用者干扰而需要在监督下进行,又增加了费用。 比较法: 当每台测量仪器按规定的的校准周期进行校准,将校准数据和前几次的校准数据相比,如果连续几个周期的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则可以延长它的校准周期 如果发现超出允许的范围,则应缩短该仪器的校准周期。 图表法: 测量仪器在每次校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同一校准点,将它们的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画成曲线,根据这些曲线计算出该仪器一个或几个校准周期内的有效漂移量,从这些图表的数据中,可推算出最佳的校准周期。 常见疑问解惑Q&A 1.实验室设备的校准周期可以自己规定吗? 一般设备校准后证书上都会推荐一年一校准,有人说一些设备事完全不用每年都校准的。设备的校准周期可以自己规定吗?如果按自己规定的周期校准的话评审组认可吗? 最好是自己规定校准周期,因为校准周期是和设备的使用情况相关的。校准周期可以自己确定,但同时还要参照国内的计量法要求(如果你们申请的是CNAS认可)。其实在标准(ISO/IEC 17025)5.10.4.4中明确指明,校准证书不应该包含校准间隔的建议,但是如果与客户有协议,或被法律明确规定的除外。所以,可以调整设备校准周期,但前提是你们必须给出调整后的合理依据,否则,审核时仍然不会被接受。 2.校准的问题应该问仪器设备公司吗? 校准公司不了解设备的使用频率、保养情况、使用环境等因素,他给你定的校准周期相对不合理,比如一把钢尺,保管得很好,一年就用两三次;另一把钢尺,随便放工作台上,一天8个小时都在用;校准公司给的校准周期肯定都是1年1次,这样对第一把尺子校准周期太短了,对第二把尺子校准周期又太长,三五个月可能就失准了。仅对于企业实验室,第三方实验室因为要通过资质认定,要求不一样,可能很多设备都需要检定。 3.校准周期和期间核查的联系? 国家有规定在校准周期内,设备维修、跟关键换零部件、仪器迁移等要重新校准,在校准周期内还要进行设备的期间核查,来保证设备的稳态和准确性。如果设备,这里指的是设备而不是尺子、圆规等,自己定义校准周期则要小于国家规定的周期。 实验室可以根据仪器特点,使用频率等等特性,自定义校准周期,只要保证设备处于正确使用状态,能达到预期使用即可。通常需要提供期间核查等措施,来证明仪器处于良好状态。但校准周期也不是越长越好,因为时间越长,不确定度性越大。 小结 计量校准是提高实验室效率的重要环节,而确定校准周期是计量工作的一项关键环节,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确定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时,要对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后评估决定。[/color][/size][/font]

  • 【金秋计划】如何科学地确定实验室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

    实验室分析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受其使用频繁程度、准确度要求、使用环境、使用性能等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确定校准周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很多分析人员在以下几个问题常有疑问,比如,如何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和方法? 确定校准周期有哪些现行的标准依据?实验室内部可以随意更改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吗? [b]标准文件中关于校准周期如何解释?[/b] CNAS-CL01中5.10.4.4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不应包含对校准时间间隔的建议,除非已与客户达成协议。该要求可能被法规取代。明确规定校准实验室不能给出校准周期的建议。校准周期由实验室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仪器在第一次校准之后,第二次校准时间先规定1年,1年后送校准实验室校准还是很“准”(与第一次校准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就可定2年了,依次类推,最长不能超过5年,但期间一定需安排期间核查,如果发现不稳定情况,就需重新校准。 [b]校准周期的确定要有理有据[/b] 先说校准周期,也就是确认间隔,它是衡量计量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在用测量仪器的合格率。只有严格执行校准周期,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必须科学的确定校准周期。 [b]校准周期不合理会怎样?[/b] 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是否合理,取决于校准合格率,也取决于仪器的历史校准记录,可将其作为最基本的依据。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或是操作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测量仪器使用方式和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仪器失准。因此,当测量仪器的一个校准周期过后,就该立即校准。另外,在有效校准期内,也应不定期抽查仪器偏离的状态。根据上述信息对校准周期做适当调整,适当延长或缩短校准周期。 [b]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b] 确定校准周期必须遵循两条对立的基本原则: 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尽可能最小; 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为了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分析研究后确定。 [b]必须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 进行校准吗?[/b] 用户的使用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若不加区别的一律机械的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很难保证所有的测量仪器在校准周期内都是合格的。因此,必须按照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校准周期。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相当复杂,要绝对正确确定校准周期,是难以办到的,只能要求大体上正确、合理,使实际情况更加完善、科学,更加经济合理。 注意:盲目的缩短校准周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测量仪器的寿命、准确度及生产和人力也将带来不利影响。而单纯由于资金缺乏或人员不够而延长校准周期将是十分危险的,可能由于使用不准确的测量仪器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 [b]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b] 校准周期的确定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考虑多种因素。若超过一个周期,可能引起质量特性的恶化,那是由于机械磨损、灰尘、性能和实验频次等所致。对这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测量仪器的类型。质量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小一些;质量不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大一些。因此,各个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种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 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是: [list][*] 使用的频繁程度。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容易使其计量性能降低,故可以缩短校准周期来解决。当然,提高测量仪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质、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是重要的手段。 [*] 测量准确度的要求。要求准确度高的单位,可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各个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需要什么准确度等级,就选择什么等级。该高就高,该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准确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精度过低,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工作带来损失,也是不可取的。 [*] 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如果单位的维护保养比较好,则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反之,则长一些。 [*] 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类型的测量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校准周期应短一些。 [*] 对产品质量关系较大的, 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测量仪器, 其校准周期则相对短一些;反之, 则长一些。 [/list] [b]如何科学地确定校准周期? 统计法:[/b]根据测量仪器的结构、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相似情况,将测量仪器初步分组,然后根据一般的常规知识初步确定各组仪器的校准周期。对每一组测量仪器, 统计在规定周期内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数目,计算在给定的周期内,这些仪器与该组合格仪器总数之比。在确定不合格测量仪器时,应排除明显损坏或由用户因可疑或缺陷而返回的仪器。如果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高,应缩短校准周期。如果证明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低,则延长校准周期可能是经济合理的。如果发现某一分组的仪器(或某一厂家制造的或某一型号)不能和组内其他仪器一样工作时,应将该组划为具有不同周期的其他组。 [b]小时时间法:[/b]这种方法是确认校准周期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表示。可以将测量仪器与计时指示器相连,当指示器达到规定值时,将该仪器送回校准。这种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优点是,进行确认的仪器数目和确认费用与使用的时间成正比,此外可自动核对仪器的使用时间。例如我们使用某公司的示波器,不用连接计时器,可以直接在示波器上查到连续使用了多长时间,很方便管理。但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有下列缺点: (1)当测量仪器在储存、搬运或其他情况发生漂移或损坏时,则不应使用本方法; (2)提供和安装合适的计时器,起点费用高,而且由于可能受到使用者干扰而需要在监督下进行,又增加了费用。 [b]比较法:[/b]当每台测量仪器按规定的的校准周期进行校准,将校准数据和前几次的校准数据相比,如果连续几个周期的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则可以延长它的校准周期 如果发现超出允许的范围,则应缩短该仪器的校准周期。 [b]图表法:[/b]测量仪器在每次校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同一校准点,将它们的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画成曲线,根据这些曲线计算出该仪器一个或几个校准周期内的有效漂移量,从这些图表的数据中,可推算出最佳的校准周期。 [b]常见疑问解惑Q&A 1.实验室设备的校准周期可以自己规定吗?[/b] 一般设备校准后证书上都会推荐一年一校准,有人说一些设备事完全不用每年都校准的。设备的校准周期可以自己规定吗?如果按自己规定的周期校准的话评审组认可吗? 最好是自己规定校准周期,因为校准周期是和设备的使用情况相关的。校准周期可以自己确定,但同时还要参照国内的计量法要求(如果你们申请的是CNAS认可)。其实在标准(ISO/IEC 17025)5.10.4.4中明确指明,校准证书不应该包含校准间隔的建议,但是如果与客户有协议,或被法律明确规定的除外。所以,可以调整设备校准周期,但前提是你们必须给出调整后的合理依据,否则,审核时仍然不会被接受。 [b]2.校准的问题应该问仪器设备公司吗?[/b] 校准公司不了解设备的使用频率、保养情况、使用环境等因素,他给你定的校准周期相对不合理,比如一把钢尺,保管得很好,一年就用两三次;另一把钢尺,随便放工作台上,一天8个小时都在用;校准公司给的校准周期肯定都是1年1次,这样对第一把尺子校准周期太短了,对第二把尺子校准周期又太长,三五个月可能就失准了。仅对于企业实验室,第三方实验室因为要通过资质认定,要求不一样,可能很多设备都需要检定。 [b]3.校准周期和期间核查的联系?[/b] 国家有规定在校准周期内,设备维修、跟关键换零部件、仪器迁移等要重新校准,在校准周期内还要进行设备的期间核查,来保证设备的稳态和准确性。如果设备,这里指的是设备而不是尺子、圆规等,自己定义校准周期则要小于国家规定的周期。 实验室可以根据仪器特点,使用频率等等特性,自定义校准周期,只要保证设备处于正确使用状态,能达到预期使用即可。通常需要提供期间核查等措施,来证明仪器处于良好状态。但校准周期也不是越长越好,因为时间越长,不确定度性越大。 [b]小结[/b] 计量校准是提高实验室效率的重要环节,而确定校准周期是计量工作的一项关键环节,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确定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时,要对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后评估决定。

  • 广东计量仪器机构:热工计量仪器标准你了解吗?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计量检定行业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人们对于一些热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化,然而由于热工仪器仪表计量检定过程具有复杂化特点,再加上大多数检定人员仍然采用以往传统的检定方法,进而给热工仪器仪表计量检定的准确性带来不利影响,下面华品小编为各位介绍今日主题热工计量仪器标准。[align=center][img]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6/3769366d79da4321b08608834f3413cb.png[/img][/align]所谓的热工计量自动检定即为热工计量仪自动化鉴定出来的参数,其参数能够直观的显示机电组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同时也能够保障企业机组运行调整工作可以及时开展。热工计量自动化检定技术的内容有电源、数字电压表,在实际的应用中电源存在可调性,而且也可以不在电源中设置电压,进而以保证输出电流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在对热工仪器仪表进行计量检定工作时,相关检定人员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检定过程的复杂性和以往传统检定方法存在的缺陷,否则将无法保证计量检定工作的顺利展开,进而使热工仪器仪表计量检定准确性不高。以往传统检定方法相比较来说,热工仪器仪表计量的自动化检定技术完全突破了传统检定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制定了一系列的自动检定和维护系统,进而真正实现了计量检定和管理工作的有效统一,对热工仪器仪表计量检定的准确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华品计量在自动化检定中,EXCEL的热工仪器仪表自动化检定成效较好,因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不但能最大限度降低计量检定存在的误差,还能针对整体数据信息展开系统的分析研究,进而做到科学合理化的判断,促进热工仪器仪表计量检定工作的高效进行

  • 【分享】如何选配测量仪器

    [size=4][B][color=#DC143C]如何选配测量仪器[/color][/B][/size][center]重庆市计量测试学会主任 周兆丰[/center] 各单位在科研、生产、试验投入和提供用户服务前,依据需要对购入测量仪器进行策划和采购。目前,大多数单位购置测量仪器都严格遵守标准测量器具和被测量器具准确度比列关系(即三分之一原则),但在科研、生产和试验检测中使用的测量仪器大多数未进行测量、技术和经济特性评定,特别是有的单位仅仅满足测量仪器有无的问题,至于测量仪器是否满足预期使用要求,(如准确度、稳定性、量程和分辨力等)进行确认。因此,掌握测量仪器的选配原则、相关要求及评定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对确保测量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都有好处。[B]一、测量仪器的选配原则[/B]选配时应坚持与本单位科研、生产、试验和经营相适应的原则,即要考虑仪器的先进性又不盲目追求高技术指标,还要注意经济实用,以达到“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目的”。选配决策时,应综合考虑企业、事业单位的规模、产品类型或服务对象、技术指标、工艺流程等特点。其具体原则是: 1.实用原则。坚持按被测对象的实际需要选配测量仪器,如:产品的结构、批量、技术性能参数;生产工艺过程中需要测量和监督的有关参数;化学分析中需要检测、控制和调节的参数;进料、出库、投入以及经销方面测量需要;能源计量、安全与环境监测的需要;建立计量标准开展量值传递的需要等进行配备。 2.选配测量仪器应从测量、技术、经济特性综合考虑。 (1) 测量特性 明确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以及为确保计量特性的必要条件是: 1﹥测量仪器应具有预期使用要求的测量特性,包括准确度、稳定性、测量范围、分辨力和灵敏度等,保证测量结果可靠是首要条件。 2﹥测量仪器应能实现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要求。测量仪器的检定或校准能符合现行有效检定规程或校准技术规范的要求。 3﹥接受检定或校准方法和对测量对象进行测量的方法要科学、合理、可行、简便。 4﹥具有合理的检定周期(或确认间隔)。 5﹥能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价。

  • 【分享】测量仪器的准确度

    定义 指“测量仪器给出接近于真值的响应的能力”(见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7.18条,以下简称条款)。也就是指测量仪器给出的示值接近于真值的能力,即测量仪器由于仪器本身所造成的其输出的被测量值接近被测量真值的能力。由于各种测量误差的存在,通常任何测量是不可能完善的,所以实际上真值是不可知的,当然接近于真值的能力也是不确定的,因此测量仪器准确度是反映了测量仪器示值接近真值的一种程度,所以在该定义的注中说明准确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 测量仪器准确度是表征测量仪器品质和特性的最主要的性能,因为任何测量仪器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实质就是要求示值更接近于真值。为此虽然测量仪器准确度是一种定性的概念,但从实际应用上人们需要以定量的概念来进行表述,以确定其测量仪器的示值接近于其真值能力的大小。在实际应用中这一表述是用其他的术语来定义的,如准确度等级、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或测量仪器的引用误差等。准确度等级是指“符合一定的计量要求,使误差保持在规定极限以内的测量仪器的等别、级别”(7.19条)。即就是按测量仪器准确度高低而划分的等别或级别,如电工测量指示仪表按仪表准确度等级分类可分为0.1、0.2、0.5、1.0、1.5、2.5、5.0等七级,具体说就是该测量仪器满量程的引用误差,如1.0级指示仪表,则其满量程误差为±1.0%FS。如百分表准确度等级分为0、1、2级,则主要是以示值最大允许误差来确定。如准确度代号为B级的称重传感器,当载荷m处于0≤m≤5000v时(v为传感器的检定分度值),则其最大允许误差为0.35v。又如一等、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就是以其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来划分的。所以准确度等级实质上是以测量仪器的误差来定量表述测量仪器准确度的大小。有的测量仪器没有准确度等级指标,则测量仪器示值接近于真值的响应能力就是用测量仪器允许的示值误差来表述,因为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就是指在规定条件下测量仪器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真值之差,这和测量仪器准确度定义概念是完全相对应的,如长度用半径样板,它就是以名义半径尺寸来规定其允许的工作尺寸偏差值来确定其准确度。因为真值是不可知的,实际上测量仪器可以用约定真值或实际值来计算其误差的大小,通过示值误差、最大允许误差、引用误差或准确度等级来定量进行表述。实际上准确度等级也只是一种表述形式,这些等级的划分仍是以最大允许误差、引用误差等一系列的特性来定量表达的。 这里要注意,从名词术语的名称和定义来看,测量仪器准确度和准确度等级、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最大允许误差、引用误差等其概念是不同的,测量仪器准确度术语是定性的概念,严格讲要定量地给出测量仪器接近于真值的响应能力,则应该指明给出量值是什么量,是示值误差、最大允许误差、引用误差或准确度等级,不能笼统地称为准确度。我们可以认为测量仪器准确度是它们这些特性概念的总称,测量仪器准确度可以用其它相应的术语来定量表述,这二者是有区别的。准确度1级应称为准确度等级为1级,准确度为0.1%称为其引用误差为0.1%FS。但有时为了制定表格或方便表述,表头则也可写“准确度”,表内填写准确度等级或规定的允许误差。要说明一点,测量仪器准确度是测量仪器最最主要的计量性能,人们关心的就是是否准确可靠,如何来确定这一计量性能大小?通常它是用其它的术语来定量表述而已。

  • 【资料】工业应用中的三维几何测量仪器

    机床是制造业的母机,数控机床是机床产品的先进技术体现,特别是高档数控技术是装备制造业现代化的核心技术,是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此次展会汇集了当今世界机床发展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展示了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近几年来高速发展的最新产品和技术。作为数控技术的重要环节——测量设备,在这次展会上展出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体现了当今测试计量技术发展动向和特点。 测量精度高  随着现代科技向高精度方向发展,机床作为装备工业的基础发展更应超前,而测量设备更由传统的微米、亚微米精度向着纳米量级精度方向发展。随着超精密加工技术的需要,数控精度愈来愈高,对测量设备的精度要求更高,这次展会展示了一批纳米量级的测量设备,除各种激光干涉仪外,光栅测量技术也达到纳米量级。如海德汉的LIP382超高精度直线光栅尺,其测量步距可以达到1nm。基于测量技术的发展,纳米量级的机床成为现实,如上海机床厂展出的纳米级精密微型数控磨床成为展会的一个亮点。测量速度高  现代制造业进行的是大规模、大批量、专业化生产,需要多参数、实时在线测量,故要求测试仪器的测量速度高、设备轻便、操作界面直观。如激光干涉测量技术作为精密测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各种激光干涉测量系统向着轻巧、便携、高测速的方向发展。雷尼绍XL-80干涉仪款型小巧,可提供4m/s最大的测量速度和50kHz记录速率,可实现1nm的分辨率;激光跟踪仪可实现快速数据采集与处理,有利于测量精度的提高。各种影像测量设备利用触摸屏可以方便直观地实现特征尺寸的测量。三维测量多样化  三维测量技术向着高精度、轻型化、现场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基于直角坐标的三坐标测量机经过50年的发展,其技术愈加成熟,测量更加快捷,功能更加强大。这次参展的国内外数十家坐标测量机生产厂商,各具特色,特别是国内很多厂家推出实用廉价的各种三坐标测量机,说明三坐标测量技术在我国已经走向全面实用化、特色化发展的道路。除直角坐标测量系统外,极坐标测量仪器体现出自身独特的优势,如FARO、ROMER等厂家生产的激光跟踪仪对大尺寸结构的装备现场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对于小尺寸测量,FARO、ROMER等生产的关节臂测量机因其低廉的成本、较高的精度、现场方便的操作等优势,在汽车等行业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测量智能化  测量设备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向着智能化、虚拟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测量仪器的虚拟化、接口的标准化以及测量软件的模块化,加速了测量技术的发展,使测量仪器的应用更加方便、直观、智能。根据测量需求以及测量对象的不同,可基于同一软件平台使用不同的仪器协同工作,采用不同的测量软件模块,实现了广普测量仪器的网络化、协同化,提高了测量的自动化水平。在这次展会上,国内一些独立的测量软件公司进行了参展,对于测量设备的智能化、网络化具有推动作用。  这次展会展示了当今工业测量设备的新技术、新产品。但也同时看到,我国在测量仪器制造特别是高精度仪器制造方面缺乏自主创新的成果,一些高精度测量仪器在国内还没有相关单位能够生产。通过这次展会,对推动我国几何量测量设备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 计量仪器ZT

    我国计量仪器和国外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更严重的是,国外对一些敏感计量仪器限制进口,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例如:我国激光参数计量测试仪器的发展较为落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激光参数计量测试仪器的专业研发单位和供应商很少,仅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物科公司等少数几家,且研发工作处于十分零散的状态。其提供市场的计量测试设备也较片面,绝大多数只能用于较传统的激光产品的计量测试,对于新型激光器和激光产品常常不能提供有效的计量测试。表现在:(1)现有计量检测仪器无法对某些激光输出参量进行计量检测。目前对于激光脉冲宽度、峰值功率、脉冲激光瞬态功率—时间曲线等重要参数,国内尚没有研发出成型的计量检测仪器,对于此类激光参数难以进行计量检测。(2)现有计量检测仪器不适用于某些激光器的工作状态。对于目前大量使用的高脉冲重复率、高平均功率的激光器,国内现有的计量检测仪器难以适应其工作状态。具体而言,国内现有的激光能量计量仪器绝大部分仍是单脉冲测量仪器,在激光器重频工作状态下根本无法进行测量;少量可测重频激光的能量计,其最高使用频率也仅20~40Hz,对于很多高达百Hz乃至数千Hz的激光输出也不适用;在此种情况下国内一般只能使用激光功率计进行平均功率检测,而这种检测方式无法评估激光输出的脉冲能量的稳定性,同时此类激光往往有较高的输出峰值功率,一般激光功率计在测量时极易受到损伤。又如蓝光DVD使用的半导体激光器的测试仪器,国内外产品普遍采用光电探测器作为激光接受器,但国内探测器一般仅在632.8nm进行校准,且没有给出探测器的光谱响应度曲线,致使国产激光功率测量仪器无法准确测量蓝光DVD使用的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功率。(3)现有计量检测仪器的量限难以满足一些激光参数的测试要求。目前激光应用的领域十分广阔,某些应用(如激光测距、制导等)需要对极其微弱的光信号(低至10-14~10-15J)进行检测校准,而另一些应用(如万瓦级激光加工机、化学激光器等)又需要对极高的激光输出能量功率(10KW、1MJ)或极高的峰值功率进行检测。国内现有的激光计量检测仪器其测量下限一般仅在10-9W或10-8J量级,测量上限也仅在数千瓦和数百焦尔量级,无法满足上述应用的计量检测需求。同时,我国国产的激光测数计量测试仪器在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上也远远落后于国际仪器行业的发展水平。当国外先进的激光计量检测仪器在5~10年前,早已全面实现智能化,而向虚拟化、网络化仪器发展的今天,国产激光计量测试仪器大部分仍然停留在模拟集成电路和数字化仪器阶段,仅少量的发展至智能化仪器水平,落后国际水平至少15年。国产激光参数计量测试仪器不仅在测量性能上落后于国际水平,在使用功能上亦远远逊色。进口仪器在智能化的基础上利用仪器本身具备的数据处理能力,提供了丰富的测量数据表达形式,直观友好的人机界面,同时通过仪器具备组网功能,依靠主控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协调多台仪器进行多参数协同测试,利用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等算法对获得的原始测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精确的测量结果并给出用户习惯的数据表达方式。而国产仪器绝大部分功能单一,根本不具备基本数据处理能力和联机能力。近年来,国外激光参数测量仪器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国内传统的激光参数计量检测产品在性能指标、功能多样性、技术水平、工作可靠性、使用便捷程度等方面均存在较明显差距,仅仅依靠价格优势,勉强抵抗国外产品对我国激光参数计量测试仪器市场的冲击。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每年进行校准的激光参数计量检测仪器的情况看,进口仪器设备所占比重已由1995年的不到10%,迅速增长到50%左右。目前激光产品研究和使用单位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几乎很少考虑采购国产测试仪器,国产仪器正受到进口仪器猛烈的冲击。在扫描探针显微镜方面(SPM),国内对SPM的研究应当说是比较早的,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士首先研制出我国

  • 如何维护和保养光学测量仪器?

    光学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和良好的维护保养,是保证仪器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保持其固有准确度、延长使用寿命的最有效措施。仪器的维护保养,除了避免机械撞击、误操作和保持仪器外表的清洁之外,主要是金属裸露表面的防锈和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的防霉、防雾维护。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光学测量仪器应放在清洁干燥的室内,要尽量避免光学零件表面污损、金属零件生锈、尘埃杂物落入运动导轨,因为这样会影响仪器的性能。  2.在使用完毕后,工作面应随时擦拭干净,最好再罩上防尘套。  3.光学测量仪器的传动机构及运动导轨、应定期涂润滑油,使机构运动顺畅,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  4.工作台玻璃及油漆表面脏了,可以用中性清洁剂与清水擦拭干净。  5.光学测量仪器的所有电气接插件、一般不要拔下,如果已经拔掉了,我们就必须按标记正确插回并拧紧螺。

  • 【转帖】青霉素用量急剧下滑 医生称利润低风险大

    请注意,这并不是因为解决抗生素的滥用才使青霉素量急剧下滑,取而代之是头孢类抗生素。感冒发烧或者扁桃体发炎就打青霉素,这曾是几代国人的集体记忆。因为疗效明显而且价格便宜,上个世纪,青霉素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一针灵”。 但近几年,在诊所、医院里,青霉素却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头孢等价格较贵的抗生素药物。是因为青霉素有过敏反应,医生不敢用?还是因为太便宜,医生不愿用?抑或是效果不好,患者不想用?在诸多疑问背后,青霉素看似已经穷途末路。而省卫生厅有关人士表示,青霉素仍在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内,它并不会轻易消失。 反映 社区服务站不见青霉素 57岁的陈女士感冒了,吃了几天药没见好转,她决定去家附近的河南豫财社区卫生服务站输点青霉素,“在俺们老家,只要感冒了,输青霉素可管用”。陈女士来自驻马店农村,半年前来到郑州,照顾小孙子。 但令陈女士遗憾的是,她赶到卫生服务站后,工作人员告诉她,没有这个药,后经邻居介绍,她赶到金水区总医院才最终输上青霉素。 “为什么社区服务站里没有青霉素呢,是药有问题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面对记者,陈女士发出一连串的疑问。 调查 医疗机构内青霉素用量急剧下滑 带着这个疑问,昨天,记者赶到河南豫财社区卫生服务站,接诊的是一女工作人员,刚一开口问青霉素,她立马回答“没有”。 “为什么没有呢?” “卫生局不让用,你去问问郑州市卫生局。”面对疑问,女工作人员头也不回地回答。 随后,记者拨通了郑州市卫生局妇社处相关负责人电话,该负责人说,局里没下发过类似的通知。 虽然没有文件限制,但是记者走访发现,在郑州各大小医院里,青霉素都“日渐灭绝”。 金水区总医院院长周国平说,他们医院一个月的青霉素用量大概为5000支,约占到抗生素类药品的1/10,而这在各个医院里还算多的,大医院里的用量则更少。但青霉素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却是风光无限,单以金水区总医院来讲,那时,青霉素可以占到所有抗生素用量的八九成。 为啥难觅青霉素? 1为了安全 郑州西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青霉素有过敏反应,患者必须在有抢救能力的大型医院经过抢救才有脱险的可能,一旦抢救不及时,可能会引起休克性死亡。 “在目前医患关系不是特别和谐的情况下,医生为了避免麻烦,一般不会主动给病人开青霉素。”该负责人说,遇到病人主动要求用青霉素,她们要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然后进行“皮试”,最后才使用。但在一些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抢救设施不完备,他们便不再使用青霉素。 2为了耐药性 在周国平看来,青霉素日渐被医生所抛弃,有着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耐药性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病人每次药量只需20万到40万单位,80年代变成80万单位,90年代变成400万单位,而现在需要800万单位甚至更多。”周国平说,药量不断增大说明青霉素所对抗的细菌力量不断强大。 河南中医一附院药学教授王又红对此表示认同:“任何一种抗生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产生耐药菌。” 3为了利润 除了用药安全外,采访中,谈及青霉素的“失宠”,一些医生和专家还提到了另外一个原因:青霉素便宜利润少。 “一支青霉素8毛多钱,一支头孢要20多元,同是加价15%,你算算差价有多大。”郑州一家医院的医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病人感冒需要输液,青霉素输一天不到10元,但是输一天头孢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在此情况下,医院当然不愿意用青霉素了。 声音 青霉素不会消失 既然有着这么多因素存在,青霉素会逐渐淡出市场并进而消失吗? “青霉素应该不会消失。”据周国平介绍,青霉素用量减少,是全国普遍的现象。但青霉素物美价廉,对于那些平时使用抗生素较少的患者来说,还是能“药到病除”。 省卫生厅规财处副处长李红星说,青霉素仍在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内,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内,青霉素是必备药。 对于青霉素的过敏问题,郑州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张振中表示,青霉素过敏不是说青霉素本身的成分让人过敏,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叫青霉噻唑的杂质会让人过敏。 在张振中看来,随着药厂工艺的改进,这种杂质肯定会被很好地控制,这样一来,过敏问题就可以避免了。 建议 不要滥用抗生素 虽说青霉素仍会存在,而且便宜,但也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它也是一种抗生素。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为抗生素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在欧美,不到万不得已,医生绝不给患者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而在我国,医生动辄就会开出抗生素类药物。 王又红说,除了人体主动接受抗生素之外,还有一些被动接受抗生素的例子。例如一些水产养殖企业,为了防止鱼、虾、蟹细菌感染,就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而这些水产品被人们食用时,也摄入了不少抗生素。 “国家相关部门和老百姓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控制抗生素滥用问题,否则任其发展下去,某一天会出现无药可治的局面。”周国平建议,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吃药绝不打针,能打针绝不输液。 相关链接 青霉素的前世今生 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后,大半个世纪以来,青霉素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青霉素得以大量生产,已有足够的青霉素用来及时抢救众多的伤病员。青霉素的出现,曾轰动世界,它的发现者弗莱明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 Nature:中国等新兴市场生命科学风投呈下滑趋势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4/13/981968272_small.jpg随着中国、巴西、印度和南非等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转移至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这些国家在生命科学领域研发的投入,同时市场的扩容也让众国内外投资者看到机遇,纷至沓来。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加速回流至新兴市场,不仅带来了更多的高质量学术出版物和专利技术,同时也促进了国际间的科技合作。据媒体报道,由大型跨国公司带来的直接投资也在加速向新兴市场涌入,从行业协会的相关数据反映的生物医药科技公司成立的数量和每年数十亿美元的生命科学领域PE来看,新兴市场的投资也正在激增。然而,支持生物医药科技公司初期项目和研发的风险投资却不没有多少对外公开,因为现有衡量投资创新初期的标杆不仅仅包括新产品开发公司,而且还包括那些制造工业或者那些缺乏研发能力的服务型公司。已公布的研究数据可靠性也不强,以中国为例,只有2008年一个季度的健康领域风投研究详细数据,而且没有将投资创新项目初期的风险投资从中分离出来。《自然》(生物科学篇)在2013年3月发布的《生命科学风投在新兴市场》一文,收集了从2000年1月到2012年8月主要新兴市场生命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案例。投资在下滑该文所指的创新性风投是建立在创新型风险投资项目的基础上,这些项目主要开发的都是基于创新型技术发明,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人用产品,包括生物制药、疫苗等。为了维持一致性和公平性,作者排除了制造业和传统医药企业,比如在中国就有传统的中药,在国际风险投资方面,要求投资机构、公司及其他投资人至少在一个新兴市场拥有至少一项创新开发项目,在上述国家生命科学领域投资项目统计中,作者收集了上述国家的25家风投基金投资项目案例,这些基金参与了样本案例中一半以上的风投项目。同时,作者根据各个国家的第三方独立数据库进行纠偏,其中包括清科集团、风头智力、道琼斯风投资源等权威研究数据。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4/13/157908939_small.png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4/13/89835193_small.png研究这些数据时,我们可以了解到各国政府的创新政策和风投策略。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尽管新兴市场风险投资项目数量在增加,但是数据显示,作者界定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性风投活动并不多。此外,新兴市场生命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很不成比例,从治疗领域来看,有78%的资金选择抗肿瘤领域。更重要的是,有联合投资和轮投等大型联合投资支持的风投规模远小于美国和欧盟,迫使本国和外来的投资者不得不创新投资策略以降低特殊国家的风险。与普遍认为的"新兴市场生命科学领域VC和PE活动激增"不同,该文的研究数据表明,生命科学领域创新性投资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从报告的116家VC基金支持的创新公司融资来看,其中有76家公司为上市公司,市值为1.065万亿美元。数据方面,作者估计从2000年开始到2012年8月,VC和PE总共在生命科学公司创新性方面投资了1.618万亿美元到1.724万亿美元之间,在数量上有25%-30%发生在印度和中国的过去五年间。相比之下,美国在2011年第三季度就有1.1万亿美元基金投资于96家生命科学公司。在上述几个国家中,中国投资数量上处于领先地位,总共有70个基金支持的创新性项目,而印度有34个项目,巴西和印度分别为7个和5个。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8年间,创新性的投资处于稳步上升阶段,而到了2009年有所回落,反映了金融危机对投资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到2011年,中国的投资数量下降了42%,而投资金额方面则从2010年的1.013万亿美元下降到了2011年的5.72亿美元,从已公布数量和资金来看,中国和印度在2012年延续了投资水平下滑的趋势。其实,上述新兴市场的创新性投资不仅水平较低,投资项目也比较集中。根据标准普尔资本IQ估计,美国投资于生命科学领域VC基金和PE基金达到711只,然而在研究中,中国只有89只基金投资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公司,印度更少,只有39只。各国差异显著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4/13/931502881_small.png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4/13/36634914_small.png从各个市场来看,中国的89只基金中,只有19只基金投资多个领域,其中香港晨兴创投投资生物科技项目最多,投资了18.5%的生物科技公司创新型项目,此外晨兴创投还投资房地产等其他项目。而中国政府支持的VC基金不容忽视,虽然金额上只占到所有PE基金和VC基金的21%,但是参与了40%的生物制药创新项目。这些政府基金包括江苏高科投资集团(投资资金23亿美元)、深圳高科投资集团(投资资金12亿美元)和湖南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资金1.25亿美元)等。这些投资机构的投资领域都很广泛,它们都拥有政府支持的科技园和孵化器,不过近年来的基金,如江苏高科在2009年设立的1亿美元基金,主要投资与生命科学领域。政府基金有时候会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加入私人基金,如启明创投(投资资金12亿美元)、深圳绿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资金5亿美元)。其他政府控制的投资机构还包括投资银行,如软银中国和中国招商科技集团。印度的投资也比较集中,在35只基金中,只有11只投资多个领域,印度全国最前列的四家基金公司包括APIDC、Kotak、ICICI和LifeSpring,囊括了印度所有生命科学领域创投的47%。相比中国,印度政府在投资中扮演的角色小得多,政府基金只参与了17.7%的投资项目。包括三家投资多领域的基金:APIDC、Gujarat和印度创新基金。其他投资者包括初始策略投资者,一般属于工业集团,如TATA和Reliance,还有私募股权银行,包括Kotak和ICICI等。相比中国和印度,巴西和南非的投资就少得多,每个国家都少于5只基金投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型企业。在南非,只有BioVentures,目前该基金已经停止,并且至今未投资新项目。尽管有报道称,通过该国的技术创新基金会,南非政府有进行股权投资,但是至今未有任何报道进一步消息披露的,而且该技术创新基金会似乎也仅是初期授权机构。南非风险资金协会估计,从2000年到2010年间,南非生物科技领域的VC投资金额在7900万美元左右,但是该数据包括政府孵化授权、天使基金以及所有生物科技领域。巴西的投资也是同样不景气,在过去的三年,没有任何VC投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最新的建立起来的Burrill拉丁美洲基金也只是刚开始寻找它的第一个投资项目。新兴市场引力和阻力并存[u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