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神经系统

仪器信息网神经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神经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神经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神经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神经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神经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神经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神经系统相关的资讯

  • 测序揭示独一无二的神经系统
    2013 年,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团队曾经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通过一种栉水母(Mnemiopsis leidyi)的基因组撼动了进化树的根基,那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热议。现在,他们又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布了另一种栉水母的基因组草图,再次验证了自己的观点。论文资深作者、佛罗里达大学的神经科学家 Leonid Moroz 表示:“栉水母(ctenophore)就像是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它们通过特殊的纤毛在海洋中游动,看起来就像是迪厅的球形灯。它们通过粘乎乎的触手捕获食物。Moroz 和他的团队对太平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bachei)进行了基因组测序,他们发现栉水母拥有独一无二的神经系统。其他动物共用许多与免疫、发育和神经功能有关的基因家族,但栉水母完全不具备这些基因。这不仅令栉水母更加神秘,也再次证实栉水母是独立演化出自己的神经系统。栉水母一直令分类学家们头疼不已。它们和水母看起来很相似,曾经被视为刺胞动物(包括水母)的姐妹群(Sister group)。也有人将栉水母放在缺乏神经系统的扁盘动物和海绵之后,因为栉水母具有能够检测光、感知猎物和移动肌肉组织的神经系统。Moroz 认为,栉水母与所有动物的共同祖先是近亲。他在 2013 年的《Science》论文中提出,神经系统出现了两次各自独立的演化,栉水母的神经系统演化与其他动物完全不同。现在,P. bachei 基因组分析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研究显示,P. bachei 基因组不仅缺乏其他动物的共有基因,而且不具备调控基因表达的 microRNA。此外,栉水母的神经系统还缺乏普通神经系统中的标准组分。 其他动物的神经系统都使用同样的十种主要神经递质,而太平洋侧腕水母则只用了其中的一两个。 Moroz 推测,这种生物可能使用了其他未知分子来完善神经系统,例如特殊的蛋白激素等。栉水母的上述独特性质,让研究团队确信它的神经系统演化独立于其他动物,大约在五亿年前从进化树上分支开。Moroz 表示:“人们总认为复杂的神经系统不可能进化两次,但这一事件的确发生了。”神经系统在不同动物分支中演化两次的观点,一直令慕尼黑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 Gert W?rheide 着迷。不过他并不认同 Moroz 等人给栉水母安排的进化位置,他认为所有动物的共同祖先可能与栉水母没什么关系。P. bachei 的神经系统也可能是后来发生的某种适应性改变,他说。“我认为现在断言栉水母在进化树中的地位还为时过早。”
  • 时空分辨药物代谢组学——中枢神经系统新药研发的可视化利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贺玖明研究员团队以封底文章在《药学学报》英文刊(APSB)2022年第8期(IF:14.903)发表了题为“A temporo-spatial pharmacometabolomics method to characteriz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in the brain microregions by using ambient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的研究论文,建立了一种时空分辨的代谢组学方法(基于AFADESI-MSI的时空药物代谢组学),可全景式描绘脑中药物代谢和效应的时空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新药研发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可视化工具和新的视角。  封底图 | 表征鼠脑中中枢神经药物的微区域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时空代谢组学方法策略和工作流程  研究背景  中枢神经系统(CNS)具有复杂而脆弱的结构,在大脑的许多微区域之间具有高度的互连性和相互作用。大脑是人体复杂的器官,可以细分为许多微区域。脑中多种内源性功能代谢物在不同的微区分布不均匀。脑微区的代谢酶、受体、配体、蛋白和血流的功能差异也会导致药物的空间分布和疗效差异。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靶点,大多数中枢神经系统药品只有在进入大脑后才会发挥作用。因此了解药物及相关内源代谢物在大脑中的原位分布的信息对于评估药物疗效、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大脑的常用功能性脑成像技术(包括组织化学标记、免疫荧光、MRI、PET、全身放射自显影等),仅提供脑组织结构的图像,不能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析,可监测的物质种类也有限。另一方面,脑内药物分析通常使用的基于组织匀浆或微透析采样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技术获得的结果仅能反映采样微区的平均代谢水平,而缺乏分子在整个大脑中的空间分布的信息。质谱成像技术(MSI)不需要复杂的预处理和特殊的化学标记,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可检测已知或未知小分子代谢物的定性、定量和空间分布信息。  本研究使用AFADESI-MSI空间代谢组学研究表征了临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奥氮平(OLZ)和大鼠脑内内源性代谢物,并进行了给药期间的时空变化以及脑微区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成功地展示了OLZ及其作用相关代谢物的时空特征,并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1. 实验分组/研究材料:饲养一周的雄性 Sprague-Dawley 大鼠  (1) 实验组:4组(3只/组),口服OLZ溶液(50mg/mL)后 20 分钟、50 分钟、3 小时和 12 小时用高浓度乙醚。  (2) 对照组:1组,3只/组  2.技术路线  2.1. 鼠脑的微区划分:15个微区,包括尾状壳核(CP)、大脑皮质(CTX)、海马(HP)、下丘脑(HY)、丘脑(TH)、小脑皮质(CBC)、小脑髓质(CM)、髓质 (MD)、脑桥 (PN)、大脑导水管 (CA)、中脑 (MB)、穹窿 (FN)、梨状皮质 (PC)、嗅球 (OB) 和胼胝体 (CC)。  2.2 质谱成像:AFADESI-MSI分析(全扫描及MS2扫描)  2.3代谢物定性:人类代谢组数据库 (www.hmdb.ca)、Metlin、MassBank和LIPID MAPS  研究结果  1.通过AFADESI-MSI绘制大鼠大脑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和药物图谱  无论是正离子模式还是负离子模式,使用AFADESI-MSI空间代谢组学均可从治疗组和对照组脑组织切片中获得内源性代谢物信息。在100-500 Da的低质量范围内,可以检测到氨基酸、核苷、核苷酸、有机酸、脂肪酸等极性小分子代谢物和γ-氨基丁酸 (GABA)、肌酸、肉碱、乙酰肉碱和磷脂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类代谢物;在500-1000 Da的高质量范围内,可以检测到一些脂质,包括鞘磷脂(SM)、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和磷脂酰肌醇 (PI) 等。原型药物 OLZ 及其代谢物 2-羟甲基 OLZ 在正离子模式下被检测,结果如图1C1和D1所示。这些结果表明,非靶向质谱成像的方法可以在一次实验中同时绘制外源性药物和内源性代谢物的图谱,并可以获得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微区域丰度变化。  图1 | 使用 AFADESI-MSI 从脑组织切片获得的外源性药物和内源性代谢物的质谱成像结果  2.鼠脑中奥氮平(OLZ)及其代谢物的时空变化  OLZ是一种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大脑是其主要靶器官。本实验为探究给药时间药物在大脑各功能微区的分布情况,分别在给药后20 min、50 min、3 h和12 h收集治疗组和对照组大鼠脑组织进行MSI分析。OLZ 及其代谢物 2-羟甲基 OLZ 的在鼠脑分布结果如图2A所示。  这些结果表明,OLZ 可以很容易地穿透脑血屏障,主要分散在脑室和脑实质组织中,但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大脑的所有微区域中。给药后20分钟发现OLZ主要分布在大脑皮质中。50分钟后,OLZ的水平显著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中的药物信号迅速下降到成像检测限以下。同时作者发现,2-羟甲基OLZ主要分布在穹窿中,其在各个微区的分布格局与OLZ不同。  这些结果表明,OLZ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的速率在大脑的不同微区不同,表明微区对药代动力学有影响。它还证明了所提出的基于AFADESI-MSI 的时空药物代谢组学方法能够同时说明药物及其代谢物在大脑复杂微区域中的水平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图2 | 脑微区OLZ和其代谢产物2-羟甲基OLZ的时空变化  3.OLZ 对神经递质类代谢物的的微区调控  OLZ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的作用机制是阻断多巴胺 D2 受体或血清素 2A 受体调节神经递质类代谢物(NTs)。然而OLZ的微区效应和分子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因此作者分析了与OLZ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的NTs的时空变化,包括GABA、Glu、谷氨酰胺 (Gln) 和腺苷。NTs的AUC变化率如图3B1-B7所示。  GABA(γ-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可抑制神经中枢。空间代谢组检测结果显示GABA(m/z 104.0706)主要分布在下丘脑中,药物干预后下丘脑的 GABA 受到轻微调节。但同时在梨状皮质和嗅球中观察到药物干预后GABA显著上调。Glu 是中枢神经中的一种主要神经递质,对神经细胞具有兴奋作用。在药物干预后,Glu及其代谢物Gln的时空动态模式在脑部微区中呈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腺苷广泛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是大脑中的一种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并在脑中不均匀分布。并且在给药3小时后海马和下丘脑中的高水平腺苷显著增加,表明当药物积累时腺苷的上调会更加明显。组胺、乙酰胆碱(Ach)、牛磺酸等神经递质类物质都有各自特征的微区分布,以及在给药后具有上调的趋势。  上述神经递质类物质的靶向成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检测到与中枢神经药物作用机制相关的大量原型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代谢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这对于阐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了解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图3 | 药物对脑内NTs分布和AUC变化率的影响  4. OLZ 药物干预的微区代谢调控  组织和器官的内源性代谢变化可以反映药物刺激的效果。为探索药物干预后的微区代谢效应,通过药物代谢组学测试研究了内源性代谢物的分子谱及其动态变化的分布信息。分别在OLZ和生理盐水给药后 50分钟采集每组治疗和对照大鼠的三个脑组织样本进行微区域分析。  OPLS-DA结果表明,基于正离子模式和负离子模式下脑微区的定量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明显分开。总共筛选和鉴定了 90 种差异内源性代谢物,作为药物作用相关效应物,它们在大脑微区域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81种被MS2鉴定,9 种被同位素模式鉴定。差异代谢物包含了很多种类型的代谢物,包括氨基酸、脂肪酸、甘油磷脂、有机酸、多胺和酰基肉碱。  经过分析确定了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显著差异的七种代谢途径,包括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嘌呤代谢和柠檬酸循环(TCA循环)。下面对影响较大的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甘油磷脂代谢的异常代谢途径进行重点分析。  图4 | 对照组和治疗组中鉴定的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 (HCA)  4.1 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紊乱  异常的Glu-Gln循环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途径代谢物在老鼠脑的时空分布如图5所示。柠檬酸在大脑大部分微区分布均匀;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显著提高,结果提示药物干预加速了TCA循环的代谢,为机体提供了更多能量。Glu也均匀分布在各个微区,药物干预后呈下调趋势。它的代谢物Gln 和 GABA,主要在下丘脑和的多个微区中上调。  根据通路分析和代谢谷氨酸脱羧酶(GAD)酶反应,推测OLZ直接激活GAD促进GABA合成。GABA可增加糖酵解中己糖激酶的活性,从而加速葡萄糖的代谢。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葡萄糖分布在大脑的所有微区,但给药后主要分布在梨状皮质和嗅球中,给药后20分钟血糖水平显著升高。  图5 | 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途径代谢物的时空分布  4.2.甘油磷脂代谢途径的紊乱  甘油磷脂有助于控制肝脏脂质代谢,促进记忆力,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甘油磷脂代谢途径代谢物的时空分布如图6。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给药后,大多数脂质在大多数微区域中显示出上调。OLZ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代谢副作用,如体重增加、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实验结果证明,脂质代谢的上调可能导致OLZ治疗期间的副作用。  图6 | 甘油磷脂代谢途径代谢物的时空分布  相关讨论  作者开发的时空药物代谢组学方法,使用质谱成像技术MSI来表征大脑中枢神经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识别与药物作用相关的内源性分子效应物。评估OLZ药物对脑组织的微区域效应,并证明其穿过血脑屏障后的微区域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的有效性。该方法清楚地展示了原型药物及其代谢物 2-羟甲基OLZ在大鼠大脑不同微区的药代动力学。也在脑部微区现一些神经递质类物质和其它小分子极性代谢物,并显示出与药物干预相关的多种代谢途径。发现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甘油磷脂代谢途径的调节可能与 OLZ 临床使用观察到的治疗和不良反应有关,为了解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关键信息。  小鹿  与基于LC-MS的常规药物代谢组学分析手段相比,基于AFADESI-MSI的时空药物代谢组学技术具有同时检测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静态水平变化,并提供大脑不同微区的动态时间依赖性趋势和空间分布信息的优势,能够非常准确地呈现原位和微区域分子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与代谢途径相关联,有利于获得关键信息,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基于AFADESI-MSI 的时空药物代谢组学技术不仅是阐述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原位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全面有效的工具,也可为脑组织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以及其它动物组织的原位代谢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该研究工作,药物所2017级硕士研究生刘丹为作者,贺玖明研究员为独立通讯作者。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医科院创新工程项目的资金资助。
  • 解开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症谜团 Nature子刊发现关键的表观遗传机制
    炎症是机体对抗感染及组织损伤反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失控的炎症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并促进癌症形成。  报道:炎症是机体对抗感染及组织损伤反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失控的炎症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并促进癌症形成。由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有可能会让罹患多发性硬化症(MS)和其他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受益。这项研究描述了一个叫做Trabid的蛋白质调控因子,是导致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症这一谜团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 文章作者,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教授Shao-Cong Sun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阐明了调控细胞因子基因IL-12和IL-23的一个表观遗传机制,确定了Trabid是炎症性T细胞反应的一个免疫调控因子。Trabid似乎通过控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d的命运调控了组蛋白修饰。”细胞因子是一些对细胞信号传导极为重要的小蛋白,IL-12和IL-23是炎症介质,与一些炎症性疾病有关联。孙少聪认为,Trabid和Jmjd2d有可能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一类炎症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由于慢性炎症是一个重要的癌症风险因子,未来的研究将会探究Trabid和Jmjd2d是否也在癌症形成中起作用。”研究人员说,IL-12和IL-23一类的促炎症细胞因子连接了一些先天反应和免疫反应,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相关。先天免疫系统,也称作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其包括一系列的细胞及相关机制,可以非特异性方式保护宿主抵御其他生物的感染。“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内先天免疫系统细胞,对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性质和强度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它们能够识别微生物组件,包括各种受体,这些受体可触发细胞内信号传导事件影响这些细胞的功能。先天免疫系统细胞异常生成促炎症细胞因子也可以导致一些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这一研究发现,删除树突状细胞中Trabid的蛋白质编码基因Zranb1,可抑制IL-12和IL-23表达,破坏炎症性T细胞分化。这一过程保护了研究小鼠免于自身免疫炎症。
  • 韩贤林团队最新成果:脂质与阿尔兹海默症!中枢神经系统中成年后髓鞘的硫苷脂缺少可导致AD样神经炎症和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痴呆症的最常见原因, 然而依旧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对疾病机制有更多的了解。人类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指出,除了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之外,免疫反应和脂质代谢也是AD病因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主要由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慢性神经炎症是AD神经退化中的原因之一。同时,大脑是脂质含量和多样性最丰富的器官,主要是由于富含脂质的髓鞘,但脂质与AD疾病的相关性和相关机制研究却非常缺乏。作者和其他人报告了脑硫苷脂(sulfatide)在AD 病人和AD相关动物模型中病症早期就开始的显著下降,并且,此脑硫苷脂下降是由AD最高风险基因ApoE亚型依赖的方式介导的。但迄今为止,特定脑脂质的变化是否足以驱动 AD 相关病程仍不清楚。  2021年9月份,来自美国德州大学医学中心圣安东尼奥分校的邱淑兰和韩贤林等作者在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上发表了题为“Adult-onset CNS myelin sulfatide deficiency is sufficient to cause Alzheimer’s disease-like neuroinflammation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的文章,发现中枢神经系统(CNS)中髓鞘的硫苷脂在成年后的丢失足以激活疾病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加了多个AD风险基因以及已确认的AD相关的免疫/小胶质细胞调控的关键调节因子的表达,最终导致AD 样慢性神经炎症和轻度认知障碍。同时神经炎症和轻度认知障碍表现出性别差异,雌性鼠比雄性鼠更明显。随后的机制研究揭示了CNS髓鞘硫苷脂丢失、大脑慢性炎症、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AD最高风险基因ApoE之间的关系和胶质细胞活化相关转录因子通路。  脑苷脂磺基转移酶(CST,又名 Gal3st1)催化硫苷脂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脂蛋白基因(Plp1)在CNS髓鞘形成细胞,即少突胶质细胞中大量表达,但在外周神经系统(PNS)的髓鞘形成细胞中的表达程度较低。  在此,为了研究在AD病人和动物模型发病早期硫苷脂下降对脑稳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和相关分子机制,作者建立了CST基因Flox小鼠,简称CSTfl/fl小鼠。CSTfl/fl小鼠与Plp1-CreERT小鼠杂交后建立了CST条件敲除(简称CST cKO)小鼠,通过他莫昔芬(tamoxifen,TX)诱导敲除成年小鼠髓鞘形成细胞中的CST基因,从而模拟AD病人早期的硫苷脂下降(图1A)。  作者通过Nanostring高通量mRNA检测方法,脂质组学和蛋白质水平检测确定了此小鼠在3月龄注射TX 4.5个月和9个月后均呈现CNS中CST基因表达(图1B)以及脑苷脂水平(图1C)的显著下调,但在PNS中脑苷脂下降不显著(图1C)。同时作者明确了不同于胚胎期就敲除脑苷脂的CST完全敲除(CST KO)小鼠, 在成年CST cKO小鼠12月龄时的CNS脑苷脂丢失并没有引起其他髓鞘脂质的丢失 同时少突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图1D,E)或髓鞘结构蛋白水平(图1F)也没有改变。说明成年后开始的小鼠CNS髓鞘脑苷脂的下调并不破坏髓鞘稳态。同时脑苷脂丢失也未引起CNS中神经细胞或其他细胞的死亡。  图1 一种新型的可诱导髓鞘形成的胶质细胞特异性条件敲除CST (CST cKO) 的小鼠模型,在不影响少突胶质细胞稳态的情况下模拟了CNS中成年后开始的AD 样髓鞘硫苷脂丢失(CRM:大脑,SC:脊髓,SN:坐骨神经)。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接着,作者对通过神经功能相关行为初筛(图2A)的13月龄的CST cKO小鼠进行了莫里斯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 和新物体识别(novel object recognition,NOR)实验,结果表明,虽然CST cKO小鼠可能存在与肌肉功能无关(图2B)的游泳时间增加(图2C)、游泳速度下降(图2D)、漂浮时间增加(图2E)等跟认知或运动相关功能障碍,但与运动功能无关的MWM的第六天目标探索(probe)结果(图2F-I)以及NOR结果(图2J)均证明,CNS中成年开始的髓鞘硫苷脂丢失虽然没有引起髓鞘稳态的改变,却足以引起认知功能的损害,以及空间和非空间记忆相关功能的破坏。  图2 成年后开始的硫苷脂丢失足以导致认知损害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进一步地,作者研究了CNS中成年开始的硫苷脂丢失导致认知损害的具体细胞、分子机制。首先利用Nanostring小鼠AD相关试剂盒检测了TX注射后4.5个月和9个月后的大脑和脊髓样本的770个基因,发现CST cKO小鼠的硫苷脂丢失诱发了CNS中的免疫、炎症反应(图3A, B)。接着利用Nanostring小鼠神经炎症相关试剂盒进一步发现:在CST cKO小鼠CNS样本中mRNA水平发生显著上调变化的76个基因富集于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免疫激活功能。比较CST cKO和CST KO小鼠的Nanostring小鼠神经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结果表明:虽然CST KO小鼠中硫苷脂缺失引起了CNS髓鞘损伤,而CST cKO小鼠中成年后硫苷脂丢失并未引起了明显的CNS髓鞘稳态变化(图1D, E),但CNS硫苷脂的缺失都引起了类似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并导致了慢性免疫、炎症反应(图3C-E)。通过基因富集分析发现:髓鞘硫苷脂缺失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指向最显著的相关疾病是AD(图4A)。被上调的基因中包括四个AD风险基因Apoe、Trem2、Cd33和Mmp12(图4B-E),以及已被报导的AD关键调节基因Tyrobp、Dock 和Fcerg1(图4F-H)。结合已有的文献报道和作者的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硫苷脂缺陷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也类似于AD疾病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图4 I, J)。  图3 CNS 硫苷脂丢失或缺失均诱导渐进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造成的神经慢性免疫、炎症。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图4 CNS 硫脂缺乏导致 AD 样神经炎症,导致疾病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征。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然后,作者通过硫苷脂在大脑中的质谱成像(图5A)、硫苷脂缺失引起的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分布的比较(图5B-E)、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和髓鞘的共定位(图5F)、以及CST cKO小鼠脊髓中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与髓鞘的电镜观察(图5H)实验,明确了CST cKO 和CST KO小鼠中硫苷脂和胶质细胞激活存在空间上的关联:硫苷脂缺失引起的胶质细胞激活分布在富含髓鞘的区域。  图5 髓鞘上的硫苷脂缺失导致富含髓鞘的大脑区域内显著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ApoE是CNS中主要的细胞外脂质载体,运输多种脂质,包括硫苷脂。同时Apoe4是AD的最高风险基因,并且ApoE4 是降低脑硫苷脂水平所必需的。作者发现ApoE在 CST cKO 和KO的CNS中上调(图4B),从而表明CNS髓鞘上硫苷脂缺失和ApoE上调形成正向反馈。接着作者使用ApoE 和CST双敲除(ApoE-/-/CST-/-)小鼠结合免疫荧光染色(图6A,B)和Nanostring神经炎症试剂盒(图6C-F)发现,ApoE的敲除并不能阻止和影响CST敲除引起的胶质细胞激活和相关的免疫、炎症激活,从而阐明了ApoE 虽然参与硫苷脂转运但并不直接影响髓鞘硫苷脂缺失诱导的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炎症,ApoE可能通过参与硫苷脂丢失从而引起AD相关慢性神经炎症。  图6 髓鞘硫苷脂缺乏诱导的AD样神经炎症并不直接依赖于ApoE。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相互影响,并且ApoE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产生。接着作者利用一种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抑制剂,即PLX3397,消除全脑大部分小胶质细胞从而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ApoE的相互调节关系。有趣的是,虽然PLX3397消除了CST+/+小鼠大脑中的绝大多数以及CST-/- 小鼠大脑中的大部分小胶质细胞,但是免疫染色(图7A, E)和Nanostring神经炎症试剂盒(图7B-D)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的消除完全不能影响硫苷脂缺失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ApoE的表达上调。从而证明了硫苷脂缺失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通过独立的途径存在,并且证明了硫苷脂缺失引起的ApoE上调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中。  图7 CNS硫脂缺失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ApoE上调不是继发于小胶质细胞活化。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为了再进一步地研究CNS中髓鞘上的硫苷脂缺乏引起的神经炎症的分子机制,作者分析了转录因子评分, 主要目标包括 IRF8、STAT3、SPI1和C/EBPβ(图 8A),已有的研究报道也显示它们参与小胶质细胞或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同时Spi1 是一个富集于小胶质细胞的AD 风险基因。免疫印迹结果也验证了在CST cKO小鼠大脑和脊髓样本中STAT3和PU.1/Spi1的显著上调、以及其他转录因子C/EBPβ、IRF8的部分上调(图 8B, C)。此外,在PLX3397消除小胶质细胞的样本中,CST敲除鼠的大脑中的STAT3的磷酸化和蛋白水平上调并不受小胶质细胞丢失的影响,说明STAT3也许是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特异的转录调控途径(图8D)。  图8 髓鞘的硫苷脂缺失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中SPI1、STAT3 和 C/EBP转录因子的上调。  (图引自:Qiu, S., et al., Mol Neurodegener, 2021 16: 64)  这项研究的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1)首次建立了在成年后诱导的髓鞘上硫苷脂丢失的小鼠模型,并成功模拟AD病人脑中的硫苷脂下调,而且证明成年后诱导的髓鞘上硫苷脂丢失在检测的时间点并不影响髓鞘稳态   2)第一次阐明了一种脂质,即CNS髓鞘的硫苷脂,其在成年后的丢失足以激活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加了多个AD风险基因以及已确认的AD相关的免疫/小胶质细胞调控的关键调节因子的表达,最终导致AD 样慢性神经炎症和轻度认知障碍   3)阐述了AD风险基因ApoE 虽然参与硫苷脂转运,但并不直接影响髓鞘上硫苷脂缺失诱导的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炎症,ApoE可能通过参与硫苷脂丢失从而引起AD相关慢性神经炎症   4)证明了硫苷脂缺失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通过独立的途径存在,并且证明硫苷脂缺失引起的ApoE上调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中   5)阐明了髓鞘的硫苷脂缺失导致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主要分别由PU1/SPI1、STAT3转录因子调控。  本文的结果强烈表明大脑中的特异性的脂质异常,例如髓鞘上的硫苷脂缺失也许也是AD 病理学中神经炎症和轻度认知障碍的重要驱动和促进因素,并且与 tau 蛋白病无关。但需要后续的研究继续阐明髓鞘的硫苷脂缺失如何分别激活了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原文链接:https://molecularneurodegeneration.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24-021-00488-7  邱淑兰(左,第一作者),韩贤林(右,通讯作者)关于韩贤林教授课题组:  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研究中心 韩贤林教授  韩贤林教授先后获浙江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研究中心杰出教授。浙江省千人,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老年痴呆病、糖尿病诱发的综合症、和免疫性疾病等脂类代谢混乱的机制研究。韩教授是脂质组学的创始人之一,2003年他首次提出了“脂质组学”概念。他是该领域公认的杰出科学家,以发明多维质谱“鸟枪法”脂质组学分析技术而在该领域闻名全球。韩教授已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论文280多篇, H指数79, 总引用数达24,500次以上。2010年与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委员W.W. Christie合撰《Lipid Analysis: Isolation, Separ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Lipidomic Analysis》论著。2016年他撰写了一部系统地阐述脂质组学的论著 -《Lipidomics: Comprehensive Mass Spectrometry of Lipids》。韩教授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学术威望,被聘为多种与脂类研究有关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韩教授现任美国卫生研究院、美国糖尿病协会、及香港研究资助局的基金会常任评审专家。曾任美国华人质谱学会主席,现为该学会终身理事。
  • 再帕尔阿不力孜团队新成果:时空分辨代谢组学与同位素示踪方法揭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潜在靶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再帕尔•阿不力孜研究员团队,在《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发表了题为“时空分辨代谢组学与同位素示踪方法揭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靶标”的研究论文。由于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其靶标的发现与解析是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围绕天然来源药物多靶标解析及其CNS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该研究团队采用自主研制的敞开式空气动力辅助离子化质谱成像(AFADESI-MSI)技术,提出将空间分辨代谢组学与同位素示踪分析方法进行整合的研究策略,采用建立的质谱成像可视化分析方法开展了镇静催眠候选新药YZG-331的药物作用机制与多靶标解析研究。研究基于高灵敏、高覆盖的AFADESI-MSI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了YZG-331干预下内源性代谢物在大鼠脑微区中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结合原位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方法,发现与YZG-331药物作用相关的功能代谢物,并由此定位至两条代谢通路。其中,“谷氨酰胺-谷氨酸-GABA”代谢通路分析与同位素葡萄糖示踪分析二者结果同时显示,GABA/谷氨酸比值在下丘脑区明显升高,则表明给予YZG-331后下丘脑中谷氨酸脱羧酶(GAD)活性可能增强。而“组氨酸-组胺-1-甲基组胺”代谢通路分析与同位素组胺示踪分析二者结果共同表明,给药后松果体区大量增加的组胺主要来源于外周组胺的升高及其对松果体的渗透。此外,给药后1-甲基组胺在丘脑和下丘脑区显著增加。结合体外方法和模型的验证,发现YZG-331可激动GAD酶活性增加GABA含量,并通过激动有机阳离子转运体3(OCT3)和氨基酸转运体1(LAT1)在外周释放组胺,同时可能通过激动OCT3转运体以及利用大鼠脑内HNMT酶自身的高活性,加速组胺代谢为1-甲基组胺。研究手段与策略有助于阐释CNS候选新药的药效作用机制和发现潜在的多靶标,为CNS药物研发及有效性、安全性评价等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视化分析手段。博士生金波和逄雪超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贺玖明研究员和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Spatiotemporally resolved metabolomics and isotope tracing reveal CNS drug targetsBo Jin, Xuechao Pang, Qingce Zang, Man Ga, Jing Xu, Zhigang Luo, Ruiping Zhang, Jiangong Shi, Jiuming He*, Zeper Abliz*Acta Pharm Sin B 2022. 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2.11.011作者简介再帕尔阿不力孜,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药学学报》英文刊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特聘教授,“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药物分析学系主任、药物分析研究室主任。中央民族大学药学院教授、“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七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第八届科技委药学与中医药学部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先后担任“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质谱分析新方法与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在PNAS、Adv Sci、Anal Chem、Acta Pharm Sin B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这些年在代谢组学、质谱成像新技术、空间分辨代谢组学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成果。贺玖明,博士生导师,药物分析专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质谱成像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新技术新方法及其生物医药应用研究。开发出空气动力辅助离子化及质谱成像新技术和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新方法,建立了以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技术为特色的新药代谢研究平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药物安全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学委委员;担任《药学学报》、Acta Pharm Sin B、J Pharm Anal青年编委,Molecules、TMR Modern Herbal Medicine和《药学研究》编委;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质谱学会常务委员。å
  • 器官芯片模型在神经免疫系统研究中的新进展
    帕金森病(PD)和阿尔茨海默病(AD)是由基因、环境和家族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免疫系统对疾病发展的影响,脑部驻留的小胶质细胞的功能障碍,会导致神经元的丧失和症状加剧。研究人员通过神经免疫系统模型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理和生物学方面以及它们的发展过程。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Stephanie M. Willerth教授团队和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Yvonne Reinwald教授团队于2024 年 1 月 23 日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影响因子:9.3)杂志上发表了题为“Modeling the neuroimmune system in Alzheimer’s and Parkinson’s diseases”的综述,介绍了神经免疫系统在三维模型和器官芯片系统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模型在准确模拟复杂的体内环境方面的巨大潜力。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与淀粉样斑块和磷酸化Tau蛋白的异常积累有关,虽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诊断及早干预至关重要。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与聚集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沉积物Lewy小体有关,相关基因变体也与其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尽管PD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障碍以及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受损、蛋白质代谢异常和神经炎症等多种因素。图1: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学。 中枢神经系统(CNS)过度炎症的特征包括多种因素共同促进疾病进展,其中包括各种抗炎与促炎细胞因子的失调、CNS内小胶质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表型转化,以及外周细胞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招募,这些因素均导致突触丧失,成为随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最常见病理相关因素。图2:健康与病理神经免疫系统的比较:在健康的神经免疫系统中(1)小胶质细胞处于稳态和监视状态,(2)外周免疫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的浸润有限。在病理性神经免疫系统中:(3)小胶质细胞反应性增强,形态改变,(4)吞噬作用增加,(5)炎症标志物增加,(6)外周免疫细胞浸润增加。 研究进展1、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治疗和临床试验针对AD,乙酰胆碱酯酶是一个常见的药物靶点,近期研究专注于开发单克隆抗体等药物以减少Aβ负荷,如lecanemab和aducanumab。此外,针对AD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旨在测试药物、设备和行为以改善患者认知和减缓疾病进展,而对于PD,则主要以药物和深部脑刺激为主要治疗手段,同时也在研究新的免疫调节治疗方法。 2、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免疫系统的体外免疫系统模型癌症免疫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其中包括对3D模型的发展,这对于疾病建模和药物筛选至关重要,尤其是针对新的化疗药物和人工组织的开发。一种体外建模方案是使用细胞系,最常用的是SH-SY5Y人类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模拟未成熟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并可通过暴露于神经毒素或基因修饰来模拟AD或PD。然而,SH-SY5Y存在缺乏确立的培养维持程序、实验结果不一致和细胞生长的可变性等缺点,且不表现出成熟神经元的电生理和电化学特征。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创建基因准确的AD和PD模型,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这些模型可以通过体细胞来源的iPSC诱导后,生成神经元与免疫细胞,用来构建AD和PD模型。图3:神经免疫系统的体内和体外模型的优缺点。 3、器官芯片模型在神经免疫系统研究中的新进展器官芯片平台的出现为建立体外模型提供了增强的设计和控制能力,能够模拟生物、生化、生理和机械现象,在活体器官系统中的发生。从血液-脑脊液屏障微流控模型到脑芯片模型,研究者们不断探索着复杂的生理学建模,为深入分析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些模型不仅揭示了神经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重要性,还为治疗干预提供了潜在途径,为了解AD和PD的潜在机制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同时,脑芯片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神经血管相互作用和神经退行性的不同方面。通过模拟神经-胶质-血管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发现了柴油排放颗粒等外源因素对AD类疾病病理特征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强调了神经免疫特异性行为的重要性,还突显了人类细胞模型在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关键作用。然而,尽管研究对细胞间相互作用和人类细胞模型的依赖日益增加,但对于AD和PD潜在机制的理解仍然相对有限。图4:芯片上器官的发展:示意图显示了开发和制造微流控芯片所需的步骤 先进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在AD和PD病理中至关重要,调节其功能可能为更有效的治疗提供希望;器官芯片模型具有模拟复杂细胞相互作用的优势,有助于深入了解AD和PD疾病机制并发现新的治疗策略。 文献索引:Balestri W, Sharma R, da Silva VA, Bobotis BC, Curle AJ, Kothakota V, Kalantarnia F, Hangad MV, Hoorfar M, Jones JL, Tremblay MÈ , El-Jawhari JJ, Willerth SM, Reinwald Y. Modeling the neuroimmune system in Alzheimer's and Parkinson's diseases. J Neuroinflammation. 2024 Jan 23 21(1):32. doi: 10.1186/s12974-024-03024-8. PMID: 38263227 PMCID: PMC10807115. 关于艾玮得生物作为一家专注于人体器官芯片及生命科学设备研发与生产的创新科技公司,艾玮得器官芯片应用全场景解决方案已能够全面覆盖新药研发评价、临床药敏检测、基础科学研究等应用领域,为科研、临床、药企等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 文献速递|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在细胞外囊泡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 快讯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赵延欣教授及刘学源教授课题组在细胞外囊泡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关系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该项研究从小细胞外囊泡的角度为阿尔兹海默症中发生的兴奋抑制失衡提供了新见解。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IF:10.435,JCR 2区)。图1|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IF:10.435,JCR2区)细胞外囊泡 (EV) 是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的小囊泡。EVs 由脂质双层膜组成,该膜包裹着小的无细胞器的细胞质。根据它们的大小,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小EVs (sEVs) (50-150 nm)、大EVs (100-1000 nm) 和凋亡小体 ( 5 μm)。其中,sEVs 通常可通过血脑屏障 (BBB),成为中枢神经系统 (CNS) 细胞之间通讯的关键介质,有证据表明,sEV 中的微小RNA (miRNA)参与到众多细胞和生物过程,例如神经元细胞的生长和凋亡。目前,E/I(兴奋/抑制)失衡假设被概念化为谷氨酸能和氨基丁酸(GABA)能突触输入之间的不平衡。E/I 失衡被认为是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功能障碍的基础,包括阿尔茨海默病 (AD)、帕金森病 (PD)、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神经疾病。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和 GABA 能神经元功能障碍似乎是 AD 中发生的神经元细胞死亡的关键原因。但是关于 E/I 失衡对AD的影响,其中的机制仍不明确。为了对该机制进行进一步阐释,赵延欣教授及刘学源教授团队在本研究中用谷氨酸/GABA/PBS 处理原代培养的神经元,并分离出 sEV。然后,将不同来源的 sEV 添加到用 Aβ(β淀粉样蛋白)处理的神经元或注射到 AD 模型小鼠中。此后对经 Aβ 治疗的小鼠和神经元进行了评估。经GABA 处理的神经元释放的 sEVs 减轻了 Aβ 诱导的损伤,而谷氨酸处理的神经元释放的 sEVs 加重了 Aβ 的毒性。此外,本研究通过 miRNA 测序比较了从谷氨酸/GABA/PBS 处理的神经元中分离的 sEV 的 miRNA 组成。该研究进一步表明,sEV 中 miR-132 的变化加速了表征病理的生化改变。图2|实验方案示意图分离原代神经元后,用谷氨酸/GABA/PBS 处理原代培养的神经元,并分离出 sEV。将不同来源的 sEV 添加到用 Aβ 处理的神经元或注射到 AD 模型小鼠中,并对小鼠进行MWM测试。文章中,在评估在小鼠体内系统传递的 sEVs 的分布的实验中,使用了博鹭腾AniView100多模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拍摄。该实验中使用近红外染料DiR进行标记,同时进行了阴性对照实验(仅注射 DiR,不注射 sEV)。通过 APP/PS1 小鼠的尾静脉注射 DiR 标记的 sEV,使用Aniview100活体成像系统在注射后 24 小时拍摄小鼠的图像并评估分布情况。在带有 DiR 标记的 sEV 的小鼠的大脑和重要器官中均检测到荧光。随后,处死小鼠,取出器官并成像,目的为识别荧光信号来源的器官并使信号干扰最小化。此外,为了排除游离染料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在收集器官前用不含 sEV 的游离 DiR处理小鼠。实验结果显示,脑、心、肝、肺、脾、肠、肾均呈不同程度荧光。图3|sEV的体内外分布情况在注射 DiR 标记的 sEV 后 24 小时,使用活体成像系统对A - C活小鼠进行成像。a)、小鼠背面成像b)、小鼠腹侧成像c)、收集指定器官后使用活体成像系统成像本研究中证明了 sEV 的功能可以受神经递质平衡状态的调节,并对神经元中的 Aβ 毒性有不同的影响。并且该研究从 sEV 的角度为 AD 中发生的 E/I 失衡提供了新见解,并表明通过GABA 能系统对 sEV 进行生物学改造可能是预防或减轻 AD 发病机制的治疗途径。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951-021-01070-5
  • 天津神经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天津神经工程研究中心”今天(12月23日)揭牌,它由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大学两所截然不同的高校联合组建,学术界同行到场讲了很多寄予厚望的“吉利话”,不过天大校长龚克的致辞略有不同。他说,这个新的研究中心“可以失败”。   龚克解释,我们对这个中心充满期待,希望它是一个做大事的研究中心,做那些有点风险、可能失败的事情,做那些以前做不成、现在也未必能做成的事情。要有点胆气,敢冒点险,我们希望能成功,但如果遇到困难、不能成功,我们也要有承受能力。   “中国科学技术界要敢于做这样的事情。”这位校长说。他还提出,要有点傻气,锲而不舍,不要咋咋呼呼,以杜绝投机取巧。   天津神经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二个神经工程研究单位,此前,仅有清华大学建立了同类机构。   神经工程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的前沿交叉研究领域之一,通过神经系统和机器——例如计算机——之间的沟通来研究、控制、修复和提高神经系统功能。天津医大与天大均为国内较早从事神经工程研究的高校。
  • 了解大脑的巨大挑战: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法进行神经成像
    耶鲁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和精神病学教授Joy Hirsch博士 在生命科学的所有挑战中,对大脑的了解是难中之最。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拥有超过1千亿个神经元和其他细胞,形成了超过100兆个连接。这些连接由多种神经化学因子调节,这些因子跨越空间维度,从分子开始并发育到细胞、循环、系统、并最终导致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感知、记忆和目标导向行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人类发育所有阶段的大脑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导致了严重的医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生活质量问题。无论如何,在健康和疾病领域,大脑仍是一项科学前沿问题。 不过,这种广泛而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的紧迫性再加上神经系统科学领域的近期进展已经激发了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愿景:对于大脑的全面理解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在美国,这一愿景最近已经集中到了一项被称为BRAIN(通过推进创新神经科学技术来进行大脑研究)倡议的行动计划上。此项倡议于2013年4月2日由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公布,他宣布“加速对能够让研究人员生成显示设想速度下个体脑细胞与复杂神经回路间互相作用的大脑动态图片的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一项巨大挑战(The White House,2013年)。随后,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制定了一项10年计划,用以实现加速技术开发以便获得关于神经系统在健康和疾病中所起到功能的基础见解这一主要目标。一开始,BRAIN倡议的终点是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包括组成细胞的表征、突触连接、以及行为相关活动的动态集合。这一总体目标横跨多个研究领域,从管理短程细胞回路的分子和细胞过程到由人类神经成像观察到的管理复杂行为的远程流程。行动过程人类大脑成像 针对这一倡议的一个主要目标包括现有技术的改善以及用于大脑机制及行为之间关系探索和建模的全新技术的开发。主要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诸如脑磁图描记术(MEG)及脑电图描记术(EEG)等电磁技术的现有脑成像技术,是正常及病理条件下人类大脑研究的基础。这些技术对一个重点为功能性脑活动与认知及行为之间相关性的神经系统科学主要分支做出了大量贡献。尤其是大脑成像技术的爆发式成长,实现了对于人类语言、记忆、决策制定、视觉和听觉过程、情绪、学习及社交互动等复杂认知行为相关的专门神经过程的操作性了解。 总之,这些系统的神经学和生理学组成部分1) 局限于特定的大脑区域和接收及传输信息的短程神经回路,并且2) 通过涉及的大脑区域之间的远程途径相互连接。因此,出现了两大大脑组织原则。首先是隔离原则,大脑特定区域专门用于特定的任务和处理;第二是互动原理,在特定任务需求下大脑中共同有效区是相互连接的。例如,在人类语言系统中,位于左颞上回的一个通常被称为威尔尼克语言区(Wernicke’s area)的区域,专门用于语言接收功能(理解并解读说出的语句)。此外,位于左额下回的一个通常被称为布鲁卡语言区(Broca’s Area)的区域专门用于产生语言功能(产生语音)。 这两种专用大脑区域的复合体通过广为人知的途径相互连接,包括弓状纤维束和用于传输了解语言并用于说话的过程相关当地信息的弓形钩突。其他被广泛认可为和记忆及情绪有关的大脑区域,在特定任务过程中和语言系统功能性连接。语言相关操作过程中这些互动区域之间的动态关系,已经采用当代神经成像技术进行了广泛研究。技术进步 主要由于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研究大脑过程的限制,主流神经成像技术被局限于单个个体的研究。在扫描仪环境下,两个个体之间的自然人际互动是不可能的。不过,实时交流涉及语言和非言语交流,包括目光接触,动态面部表情和反应手势。虽然涉及两个个体之间动态交流的互动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基本方面,但这些隐含的沟通线索不会出现在仅包含一个个体的扫描环境中。主要是由于这些技术的局限性,导致人类对调节和调制自然人际互动和交流的潜在神经回路知之甚少。因此,具有社交互动相关潜在深刻缺陷的神经病(例如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神经生理学机制仍无法确定。用于生态学上有效的条件下两个个体间交流过程中大脑成像的新技术的开发,为在传统神经成像中收集的信息不足的大型临床全体的需求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特别有影响力的机会。近红外光谱法(NIRS)的基础性新角色 一种新兴的神经成像技术——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法(fNIRS)采用了固定在头戴帽上的光极,并且适合在自然情况下用于多位受试者而且不受头部移动影响。和MRI一样,NIRS能够在无离子化造成的毒性的情况下,实现对个体受试者运作中神经系统的观察。此项技术利用了活跃神经组织回路氧合的血液比例比非活跃神经组织更大这一生理学原理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局部微脉管系统内脱氧血红蛋白(deOxyHb)的顺磁性作用降低。被称为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信号(Ogawa等人,1990年)的MRI中信号放大是由于deOxyHb比例降低以及由此导致的顺磁性作用减少。BOLD信号也是利用光谱吸收(J?bsis,1977年)通过NIRS测定的,这种方法能够区分氧合血红蛋白、OxyHb和deOxyHb信号。脉冲激光(采用岛津NIRS系统)发射三种波长的光,而检测器则测量氧合血红蛋白(OxyHb)和脱氧血红蛋白(deOxyHb)浓度的变化。对于每个通道,测量在780nm、805nm和830nm下的近红外光吸光度,并根据改良朗伯-比尔定律(Beer-Lambert Law)分别换算为相应的deOxyHb、总Hb(HbT)和OxyHb(Matcher & Cooper,1994年)(图1)。 图1. 脱氧血红蛋白与氧合血红蛋白吸收光谱这些函数显示了OxyHb和deOxyHb在780nm及830nm波长处的最大吸光度差异。大脑血液中的氧浓度影响着反射的光波长。改良朗伯-比尔定律被用于换算对应于deOxyHb(780nm)、总血红蛋白(805nm)和OxyHb(830nm)浓度变化的三个波长下的光衰减直接测量结果。 Shimadzu Corporation(日本东京)是一家fNIRS系统的领先制造商。图2显示了专门用于超高扫描的岛津LABNIRS配置,可为参与互动任务的两个个体同时获取信号。这种特殊系统可利用配备场景及瞳孔摄像头的SMI镜片实现实时NIRS信号的获取及眼球追踪采集。在此示例中,每顶帽子都包含42个通道,并为每位受试者分为两个半球。帽子配置是灵活性的,可以根据实验目的修改。NIRS信号的获取速率范围为10至33毫秒,空间分辨率为约3厘米。这种时间分辨率非常适合大脑内和大脑间活跃区域连接性的测量,不过和fMRI相比空间分辨率方面相对有所损失。 fMRI和fNIRS信号都反映出了大脑血流和大脑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而这些和潜在神经活动关联。后者已经由Eggebrecht及其同事(Eggebrecht等,2012年)最近在健康志愿者的视觉刺激过程中得到证实。fMRI BOLD和deOxyHb及OxyHb之间高度的正相关性目前已经得到很好证实(Sato等人,2013年;Scholkmann等人,2014年)。 在单个受试者、单次运行和单个光极的大拇指敲击任务中获得的“原始”fNIRS信号显示,同时获得了对任务相关时间系列作出响应的OxyHb和deOxyHb信号(图3)。注意OxyHb和deOxyHb信号之间的反相关性,和理论预期一致。由于和神经(而非心血管)事件的已知相关性,deOxyHb信号预期将是和fMRI BOLD信号最紧密相关的信号(Franceschini等人,2006年) 图2. 耶鲁大学医学院大脑功能实验室的fNIRS系统(LABNIRS,ShimadzuCorp.)。采用LABNIRS系统的参与者以SMI(ETG-2)眼部追踪镜片显示。单个受试者/单个通道/单个位置 图3显示了在不采用岛津LABNIRS系统(白色箭头)进行滤波的单次运行、单个受试者、单个通道手指大拇指敲击任务中,OxyHb(红色)和deOxyHb(蓝色)信号之间的反相关性。大脑覆盖最优的帽子设计 两位受试者相应大脑半球上的光极放置如图4所示。表1中包含了每个通道解剖学位置的示例(单个受试者),采用现行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系统(Montreal Neurological Institute)以标准解剖学坐标表示(ICBM152,Mazziota等人,2001年)。由于NIRS不会和MRI一样提供结构信息,使用标准脑图谱将通道位置与已知解剖结构相关联。 在两位受试者身上,光极被放置在相似的头部位置上,以便获得来自几乎相应脑区的皮质信号。探针被放置在每位受试者的头部,和被定义为从鼻根通过Cz到枕骨隆突的中线对齐。探针的位置以10-20国际坐标系统(Jasper,1958年)为基础,可提供与皮质解剖结构之间的准确关系(Koessler等人,2009年)。诸如PATRIOT Polhemus(Colchester,VT)等3D磁数字化仪通常被用于识别光极位置从而识别每位受试者的通道位置,根据受试者头骨的形状和尺寸进行标准化(Singh等人,2003年)。除了个体光极的位置之外,还记录了头部解剖学标志的三维坐标(Okamoto等人,2004年)。这些坐标被用于估计每个通道的位置,由发射器-检测器光极对采用比如NIRS-SPM (http://www.fil.ion.ucl.ac.uk/spm/)(一种基于MATLAB的应用)等标准软件包进行定义。继续所有渠道。表1 通道为止MNI坐标示例通道几何中心位置:MNI坐标 图4两个脑半球的通道分布 两个或以上个体的新神经系统科学 两人或以上个体间互动的近期研究已经证实了NIRS技术的功效,目前正引领着一种个体间自然交流的新神经系统科学之路(Babiloni和Astolfi,2014年;Scholkmann等人,2013年)。技术、计算算法和实验范式的突破,为社会大脑理论框架开发、以及通常社交功能受损的多种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的治疗的未来进展保证了一个质的飞跃。一种新的神经系统科学的新型基础,源于用以观察特定功能相关大脑间同步的高级计算方法。例如,已经采用小波分析测量了某项计算机任务合作过程中额叶皮质信号的一致性,并且显示了在同一个任务上进行竞争的受试者之间的一致性更高,表明了一种对合作特定的人际关系敏感的神经生理学底物(Cui等人,2013年)。在一项采用四个受试者群组同步记录的方法进行的合作性文字游戏中报告了相似的额极结果(Nozawa等人,2016年)。采用左前额和顶叶脑区同步NIRS记录的方法,对群组中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出现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揭露了团队领导者的出现,与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神经同步相对于追随者之间同步的增加相关(Jiang等人,2015年)。这些发现表明,未来可采用超高扫描方法和NIRS来了解领导能力的神经学机制。面对面交流中观察到的大脑间左半球神经同步相对于背对背交流中同步的增加表明面部表情为人际交流提供了特殊的神经信号,并且为将生动面部表情作为自然个体间交流的基础组成部分的研究指明了道路(Jiang等人,2012年)。参与某项手指敲击模仿人物的两个大脑的运动前区的同步,大于以自身步调进行的控制任务中的同步(Holper等人,2012年)。目光接触也可以增加大脑之间的一致性(Hirsch等人,2017年)。其他示例包括合作性按按钮(Funane等人,2011年)和正回任务(Dommer等人,2012年)。这些研究发现都为关于大脑间作用特定于某些神经区域、以及在不同人际交流条件下一致性出现增加提供了证据。这些基础性发现是记录基于NIRS的新型超高扫描技术潜在重要性的早期切入点,并且前进的轨迹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移动。当两人互相对话时两个大脑会发生什么? 在我们对健康成人配对组之间面对面交流过程中进行的大脑间同步互动早期研究中,在15秒的回合内关于对话和倾听对象的画面交替出现。这些回合是结构化的,并且决定了讲话和倾听的顺序。对受试者配对组在独白/对话和面对面/阻挡条件下获得的信号的神经活动进行了比较。三分钟的运行时间被分为十二个15秒长的回合。此处假设与独白相比,在对话过程中讲话及倾听相关的脑区中大脑内和大脑间同步将增加。对于每个回合,监视器上将显示某个对象的单独照片并由每位受试者查看。任务在面对面交流条件下以及面部被阻隔的条件下(即受试者无法看到他们的搭档)进行。结构化独白任务:在第一个示例中,受试者1识别了图片对象并提供了和对象相关的口头叙述。受试者2进行了倾听但并未回应。第二个回合采用了一个新的图片。受试者2说出了对象的名字并进行了口头叙述,而受试者1则进行了倾听。这种讲话和倾听的交换持续了3分钟,如图5所示。结构化对话任务:除了讲话的人对先前讲话人叙述进行了回应之外,结构化对话任务和结构化独白任务是相同的。预期是对话条件将揭露面对面条件下由于动态互动强度变化而到导致的语言系统的上调。 图5. 独白和对话范式 图6. 单独通道的fNIRS信号:通道12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顶行)和通道18额极皮质(底行)显示了讲话和倾听过程中来自两位互动受试者的同源位置S1和S2的反相关信号。图片显示了OxyHb(中列)和deOxyHb(右列)的信号平均值并证实了配对受试者之间对应于角色变换(倾听和说话)的预期反相关性、以及OxyHb和deOxyHb信号之间的反相关性。 图6展示了两位受试者源自对讲话和倾听敏感的脑区S1和S2的信号之间的反相关性。和fNIRS信号的预期相同,每位受试者每个通道内的deOxyHb和OxyHb信号反相关(详见上文吸收光谱和示例)。对话过程中大脑内功能连接性大于独白期间:采用常规线性模型和心理生理互动(PPI)分析技术。 旨在了解传统人物相关、单个大脑功能连接性作用的分析,证实了面对面互动中对话的神经显著性。大脑偏远区域间功能连接性的测量表明,和独白相比在对话过程中同步会增加。尤其是在一项面部敏感性大脑区域梭状回(Kanwisher等人,1997年)被选定为重点区域的心理生理学互动(PPI)(Friston等人,1997年)的分析中,证实了面对面目光下对话可以增强威尔尼克语言区和布鲁卡语言区之间神经共变的强度(图7)。研究发现证实了对面对面过程中布鲁卡语言区和威尔尼克语言区间互动性增加的规范性语言系统的预期。对话过程中大脑间一致性大于独白过程:旨在研究大脑间互动的大脑间一致性(采用小波比较)。 根据内部(大脑内)功能连接性研究发现预计,这些区域在面对面条件下也会产生大脑间的共鸣。根据在每个通道获得的分级信号的小波核心,为对话(红色)和独白(蓝色)条件下的大脑间一致性(图8A)进行了绘图。对于两个大脑间大脑区域所有可行配对都以不偏不倚的方式进行了考虑。仅在对话和独白条件下发现了布鲁卡-威尔尼克语言区配对的核心范围内约6.34秒的大脑间一致性的显著差异(x轴)。语言产生区域(布鲁卡语言区)和语言接收区域(威尔尼克语言区)推定功能之间的大脑间一致性和这些研究发现一致,并且和以当前对这些区域的了解为基础的预期结果一致(图8B)(Jiang等人,2012年)。 图7. 在双方面对面目光下,对话条件下的大脑内功能连接性(PPI)大于独白条件下。依据是梭状区(绿色),连接区域(p ≤ 0.05)为布鲁卡区(-55, 20, 16)和威尔尼克区(-48, -36, 40)deOxyHb信号。(Hirsch, J., Noah, A., Zhang, X., Yahil, S., Lapborisuth, P., & Biriotti, M.(2014年10月)。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内专用于人际交流的神经专区:一项NIRS研究。神经系统科学协会年度会议上的演讲,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 这些研究表明了采用fNIRS和超高扫描技术研究互动人脑间动态关系的潜在未来方向。此外,语言超高扫描研究记录了诸如语言系统组分等广为人知的功能性神经解剖结构是可以采用fNIRS观察到的,而且两个个体间大脑一致性和同步的其他特征可以被作为新型探索方向进行研究,以便对作为社交互动神经事件基础的未知问题进行表征。这些研究还证实了光极覆盖范围可涵盖整个头部表面的技术的优势(Zhang等人,2016;Zhang等人,2017年;Dravida等人,2017年)。由于神经系统依赖于多个区域之间的信号合作(整体性原则),最成功的NIRS技术将取决于整个大脑的大脑功能采样。潜在获益包括可实现人际交往和相互交往过程中涉及的神经组织原则的方法及技术的标志性突破。进一步的研究可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来进一步了解交流障碍的神经学基础,以及发育障碍中的社交能力障碍的神经学基础是如何偏离正常发育基础的。 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功能性NIRS是一种正在快速成长的神经成像技术,在过去的20年间每3.5年相关著作数量就会翻一倍(Boas等人,2014年),且目前的增长轨迹呈指数型。主要开发领域包括神经发育、感知和认知、运动控制、以及精神疾病及神经疾病和治疗等传统神经系统科学主流领域中应用的仪器、分析方法、以及实验程序优化。神经反馈(Lapborisuth等人,2017年)和成人冲突认知神经系统科学(Noah等人,2017年)的近期应用展现了这些新的目录。不过,fNIRS的主要优势和自然环境中信号获取相关,而不受到高磁场以及限制头部运动及交流的不适成像条件带来的局限性的限制。这些优势让fNIRS成为了神经系统科学领域一种新前沿的潜力领先技术;这一前沿旨在了解社会行为和大脑间人际互动的神经相关性(Pinti等人,2015年;Noah等人,2015年;Hirsch等人,2017年)。旨在实现这一主要进展的各方各面基本已就绪。这一特定最终目标的关键开发优先事项 包括:1) 专注于代表和系统及其他非神经组分区分的信号的神经贡献的信号组分的计算算法(Kirilina等人,2012年; Zhang 等人,2016年);2) 光极完全覆盖头部以便获取潜在远程神经回路的动态活动;3) 同步EEG、fNIRS、以及眼部追踪综合测量(例如)用于远程大脑机制综合性报告的多模式系统。BRAIN倡议和fNIRS作为主流神经技术兴起的共同发生,催动了专门针对两个或以上个体之间人际互动的未开发神经系统的有效潜力。 图8. 大脑间同步的一致性分析。A. 为独白(蓝线)和对话(红线)条件下威尔尼克及布鲁卡语言区(WA和BA)的deOxyHb fNIRS信号绘制了一致性,表明了和独白相比对话条件下同步性显著更高(p 0.005),并且仅在面对面条件下观察到。研究发现在成对受试者中具有双边意义,并且在目标区域方面无偏倚。B. 这些一致性研究结果仅限于布鲁卡和威尔尼克语言区(群组数据)。(Hirsch, J., Noah, A., Zhang, X., Yahil, S., Lapborisuth, P., & Biriotti, M.(2014年10月)。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内专用于人际交流的神经专区:一项NIRS研究。神经系统科学协会年度会议上的演讲,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参考文献Babiloni, F., & Astolfi, L. (2014).Social neuroscience and hyperscanning techniqu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44, 76-93.Boas, D. A., Elwell, C. E., Ferrari, M., & Taga, G. (2014).Twenty years of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troduction for the special issue.Neuroimage, 85, 1-5.Cui, X., Bryant, D. M., & Reiss, A. L. (2012).NIRS-based hyperscanning reveals increased interpersonal coherence in superior frontal cortex durintion and methodology.Neuroimage, 85, 6-27.Singh, M., Kim, S., & Kim, T. S. (2003).Correlation between BOLD‐fMRI and EEG signal changes in response to visual stimulus frequency in humans.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49(1), 108-114.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2013).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the BRAIN Initiative and American Innovation [Press release].Retrieved fromhttps://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3/04/02/remarks-pr esident-brain-initiative-and-american-innovationZhang, X., Noah, J. A., & Hirsch, J. (2016).Separation of the global and local components in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signal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spatial filtering.Neurophotonics,3(1), 015004-015004.Zhang, X., Noah, J. A., Dravida, S., & Hirsch, J. (2017).Signal processing of functional NIRS data acquired during overt speaking.Neurophotonics, 4(4), 041409. doi: doi:10.1117/1.NPh.4.4.041409
  • 2013年国际神经大会
    专 业:神经与精神病学 会议类型:学术大会 会议日期: 2013-09-21 会议地点:奥地利--维也纳 主办单位:N/A 推荐等级: 会议费用: 元 会议介绍 首席医学会议频道(conference.shouxi.net)2012年10月22日报道,世界神经学联盟是一个由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神经专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世界神经学联盟是通过对整个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与预防以提高全球人类健康为宗旨的协会。预计本次会议将有5000多代表参加。 会议详情   I am honoured to invite you personally to the twenty-first World Congress of Neurology, which will take place in September 2013 in Vienna and which I am sure will leave a lasting impression on us all.   The congress theme is &ldquo Neurology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rdquo . We will discuss the major breakthrough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neurology &ndash from clinical practice to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In addition to a top-rate scientific program, there will be many opportunities for hands-on learning and networking as well as exciting social events.   As the chairman of the Austrian Society of Neurology, I am happy that the EFNS - The 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 and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y (WFN) - are our partners in this important event.   I look forward to welcoming you to Vienna, a majestic capital, filled with beautiful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The Austrian capital city can be considered an ideal location for an international medical congress of this dimension. Vienna is a city rich in culture and boasts an impressive history in the medical sciences with all the modern amenities. Vienna is located in the heart of Europe and is easy to reach by plane, train, car or boat. The city offers excellent conference infrastructure and the highly professional services required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World Congress of Neurology. Vienna has successfully hosted large congresses in the past, with up to 30,000 delegates.   Vienna and its environments offer an exceptional range of accommodation &ndash from luxury 5 star to moderately priced and inexpensive hotels. Vienna has always been a magnet for the &ldquo new&rdquo EU countries and its long established traditional medical contacts extend beyond Europe into all parts of the world. Hence, the congress will be held in close collaboration with our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e Austrian capital is famous for its hospitality and culture. We are confident that the social events and leisure activiti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the congress.   本次会议的目标是:为参会者提供一次高质量、原创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平台 促进临床、实践、科学信息及想法交流的平台 为所有对神经科学感兴趣的医生学者提供一次学习的机会 为参会者提供与同行建立网络联系的机会 通过不断努力来扩大及加强世界神经学联盟的影响力 令参会者跟上最新工业设备研究与发展的节奏。   会议的题目有:癫痫/运动障碍 中风/感染 肌肉骨骼/肌肉 头痛/神经眼科。   论文提交的栏目有:痴呆 自主神经疾患 行为神经学 脑血管病(中风与神经超声) 儿科神经学/发育神经学 临床神经生理学 重症护理/急诊/外伤 癫痫 伦理学、疼痛学与姑息医学护理 普通神经学/神经系统病 头痛与疼痛 神经学历史 成像 感染 运动障碍 MS与相关疾病 肌肉病/神经肌肉接点 神经康复 神经肿瘤 神经眼科/视觉神经 神经流行病学/健康服务 神经基因学与基因治疗 神经代谢异常/神经毒性 神经学的教学与科研 神经免疫 失眠问题。
  • 兰大二院神经内科获批国家神经免疫与感染疾病研究分中心
    p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与战略研讨会”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成为全国首批29家“国家神经免疫与感染疾病研究分中心”之一,成为甘肃省唯一一家分中心单位。 /p p   兰大二院神经内科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神经免疫与感染疾病研究分中心”,标志着兰大二院神经免疫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及科研与国内高水平和国际水平接轨。中心将致力于建设并完善我国神经免疫与感染疾病医疗与临床科研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整合神经免疫专科力量,通过高层次对话与合作搭建专家与政府、医院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沟通桥梁,为甘肃省神经内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p
  • 赛默飞与恩元生物达成战略合作,推动中枢神经疾病精准诊疗一体化
    2019年6月27日,上海——近日,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与上海恩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恩元生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基于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赛默飞新型分子诊断技术平台,共同打造“中枢神经精准医学示范实验室”,推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精准分型和诊疗一体化。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也正在经历着融合与变革。作为精准医疗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赛默飞拥有从生物样本库、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开发到临床诊断等一系列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并致力于打造“精准医疗生态系统”。此次合作将依托赛默飞领先的新型分子诊断技术平台,与恩元生物携手建立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精准医学示范实验室。基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示范实验室将针对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分子检测中的不同应用场景、检测技术的稳定性与准确性等方向展开深入研究及合作,覆盖疾病的辅助诊断、药物的伴随诊断、IVD试剂盒的研发生产以及生物制药和基因治疗的研发及成果转化。合作将推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精准分型、精准用药以及疾病标准体系建设,为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相关生物药的研发起到指导性作用。未来,该实验室还有可能通过自建检测方法申报医学检验实验室,直接与医院开展相关研究,从而进一步推动精准医疗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临床研究和转化。 赛默飞与恩元生物签约仪式合影 恩元生物为恩华药业的全资子公司,专注于中枢神经领域疾病的精准医疗,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总裁孙家权先生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战略合作,基于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精神科医生赋能、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身心健康、走向美好生活。”赛默飞与恩元生物挂牌仪式合影 赛默飞中国区总裁艾礼德(Tony Acciarito)表示:“精准医疗的兴起为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群体带来新的希望。此次与恩元生物携手合作,赛默飞将提供新型分子诊断技术平台,帮助实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精准分型和诊疗一体化,从而加速构建精准医疗生态系统,以实现赛默飞‘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承诺。” # # # 赛默飞世尔科技简介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4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约7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加速药物上市进程、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领先结合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全方位服务。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简介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超过35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约为50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苏州和广州等地运营。我们在全国还设立了7个应用开发中心以及示范实验室,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中国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6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恩华始建于1978年,200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002262,为科、工、贸一体化的医药企业,国家精神类药品定点生产单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医药百强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国家“20年20星”医药质量管理企业明星单位,国际环境认证(ISO14000)确认企业,江苏省首批创新型企业,中国麻醉药品协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公司主要生产经营中枢神经系统用药,战略定位于中枢神经药物领域市场,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专注于中枢神经药物细分市场的企业,重点发展抗精神病药物、麻醉科药物、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抗癫痫药物、镇痛药物、催眠镇静药物、脑损伤药物、阿尔兹海默症及帕金森症等疾病领域药物。恩华药业是一个以高新技术为支点、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创新型医药企业。在科研、制造、环境、服务、贸易等综合领域,我们着力搭建一系列合作共赢的良好平台。恩华药业专注于人的神经、精神健康,致力于解除人类精神疾患和躯体痛苦。 上海恩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恩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恩元生物)作为恩华药业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8年10月10日。恩元生物专注于中枢神经领域疾病的精准医疗,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药物靶点的设计、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致力于实现中枢神经领域的诊疗一体化,包括:疾病的辅助诊断、药物的伴随诊断、IVD试剂盒的研发生产,以及生物制药和基因治疗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恩元生物现有科技人员20余人,研发团队是一支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芝加哥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乔治敦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顶尖高校、研究所及医院的,年轻有为,经验丰富,能力超群的精英研发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博士后、博士、海归。专业覆盖:遗传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 恩元生物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漕河泾康桥园区,占地面积1500㎡,其中实验室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包括PCR实验室,NGS实验室以及万级洁净度细胞实验室(目前在建)。 依托于恩华集团的强大的市场渠道,恩元2018年9月推出的第一款精神疾病药物伴随诊断产品-臻慧选TM,截止目前,恩元生物合作的医院有150家左右,完成的基因检测项目约2000例。
  • 代谢组学进展|多团队成果揭示肠道调控中枢神经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新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以慢性、进行性神经炎症、脱髓鞘和神经变性为特征。这些疾病在发病率和临床特征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女性倾向,其患者多为中青年女性。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失去自主活动能力。已有的治疗药物多为对症治疗,选择品种有限且价格昂贵,无法得到根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迫切需要开发能够有效延缓这类疾病进展的药物,而目前对这类疾病认识有待更新,拓展研究思路是建立新的治疗方法的重要基础。  2023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嘉伟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宋昕阳研究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陈晟团队合作在Immunity上发表了文章Intestinal epithelial dopamine receptor signaling drives sex-specific disease exacerba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multiple sclerosis(肠道上皮细胞多巴胺受体信号驱动雌性多发性硬化小鼠疾病进展),利用基因修饰小鼠和药理学实验方法以及多组学联合分析,他们发现,肠道上皮细胞多巴胺D2受体(IEC DRD2)过度激活可以选择性地在雌性小鼠中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代谢物水平,从而促进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此研究聚焦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前沿,独辟蹊径,通过跨系统研究,揭示了肠道远程调控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性的新机制,为建立具有性别选择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干预手段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已知,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促进多发性硬化的发展。在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中,肠道微生物群在疾病的起始阶段、效应阶段和调节阶段以及个体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中都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个体之间,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差异很大,迄今,国内外医学界未能建立起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核心微生物群表型”。肠道上皮细胞为胃肠道构筑了一条防线,不仅可以隔绝肠腔及其内容物,还可以整合肠腔内的多种菌群信号,以维持胃肠道正常生理功能。据报道,有多种与多发性硬化相关的肠道细菌可以产生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因此,作者设想,肠道上皮细胞多巴胺受体介导了菌群和宿主相互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在多发性硬化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对上述设想予以验证,作者分别构建了在肠道上皮细胞分别特异性敲除多巴胺D2、D3、D4受体的小鼠,同时根据文献提供的肠道细菌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苯乙胺这一线索,利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作为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观察在上述基因缺失的情况下,小鼠行为学、病理学的变化,并作多组学分析,之后,使用小胶质细胞系和野生型小鼠对所发现的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寻找和鉴定可以减轻动物模型发病严重程度的代谢物。同时收集多发性硬化患者和健康对照的粪便样品用于靶向代谢物检测,验证苯乙胺含量与多发性硬化发病之间的相关性及性别差异。  首先,通过代谢组学检测,作者发现,多发性硬化患者粪便中苯乙胺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且存在性别差异。通过条件性基因敲除等实验方法,观察到只有肠道上皮细胞多巴胺受体D2,而不是D3和D4基因缺失,可显著缓解多发性硬化小鼠模型发病的严重程度。通过与野生型对照组转录组的对比,发现DRD2敲除的多发性硬化小鼠模型中,肠道溶菌酶等抗菌肽表达量显著减少 同时通过16s rRNA测序,发现在造模前和发病高峰期肠道菌群组成出现显著差异 通过同笼饲养和抗生素处理,发现DRD2在多发性硬化小鼠模型的作用是肠道菌群依赖的 通过非靶向代谢学检测和代谢精准分析术 MetDNA,鉴定了47种只在雌性小鼠脊髓中存在差异的代谢物。之后,利用小胶质细胞细胞系BV2细胞和野生型小鼠对这些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确定了N-乙酰赖氨酸可以在整体动物和体外培养细胞水平显著抑制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发病。  为了进一步探究N-乙酰赖氨酸抑制炎症的分子机制,利用磁珠分选、流式细胞分选等方法,将脊髓中的小胶质细胞分离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单细胞测序。发现N-乙酰赖氨酸显著降低了多发性硬化相关小胶质细胞的比例,提高了增殖性小胶质细胞和稳态小胶质细胞的比例。表明N-乙酰赖氨酸有利于恢复多发性硬化小鼠模型失衡的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稳态。  传统观点认为,性激素等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显示,肠道的苯乙胺-多巴胺D2受体-溶菌酶信号轴是决定雌性动物或中青年女性群体对多发性硬化发病易感性的重要因素,这是对传统观点的新的延伸和拓展。作者还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脑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稳态,这一调控方式突出了宿主肠道细胞本身对肠道菌群的核心作用,为发展基于肠道上皮细胞活动调控的脑疾病干预方法提供了新的分子和细胞基础。N-乙酰赖氨酸的抑炎作用的发现为研发适用于女性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神经炎症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机会。  该项工作由彭海蓉博士、邱佳倩、周勤明博士和博士研究生张彧锴在周嘉伟研究员、宋昕阳研究员、朱正江研究员和陈晟教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组的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肖意传、邱菊研究员的大力协助,因此,是众多课题组通力合作的结果。  在雌性小鼠中,粪便中较高的苯乙胺浓度会引起肠道上皮细胞中的DRD2过度激活,促进溶菌酶和防御素表达量增加。这些过量的抗菌肽,对细菌的杀伤力增强,因此,乳酸杆菌等对溶菌酶敏感的菌种在雌性小鼠体内减少。而乳酸杆菌产生的N-乙酰赖氨酸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是缓解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的物质基础之一。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3.10.016
  • 神经显微镜2027年市场将达58.1亿美元 网上零售兴起促增长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近期一项报告和数据,到2027年,全球神经显微镜市场预计将达到58.1亿美元。神经学显微镜是一种专门设计的显微镜,用于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研究和康复影响与神经科学有关的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的疾病。神经显微镜提供的放大率提高了神经器官在显微镜下的视觉效果,使视野更详细。神经学显微镜能将视野放大近100倍以上,它能提供对任何神经组织或其他感觉感受器(如大脑、脊髓、脑血管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等)某个特定部位的清晰、详细的视野。网上零售渠道直接促进了市场的增长。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6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411d2b7d-949b-4015-9bb0-d70707f5cd7b.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450" height=" 26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中国和印度市场增长最快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由于神经科学医院和研究中心对神经显微镜的大量需求,北美市场预计在2027年将产生20.5亿美元的最高收入。随着亚太地区医疗保健行业的快速增长,以及中国、印度和日本神经系统疾病病例的增加,亚太地区很可能会超过欧洲市场。中国和印度是一些增长最快的市场,而美国和德国拥有一些最著名的市场参与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网上零售供应在中国和印度已成为潮流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神经学显微镜的网上零售供应在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已成为潮流。在线零售商可以提供比线下供应商更低的价格,因为经销商链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参与。在预测期内,这个细分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7.4%。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教学研究细分市场在2018年市场份额为14.8%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神经病学教育机构包括与神经科学各方面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所使用高端神经学显微镜,让他们的研究学者和其他学生学习和理解神经科学的核心见解。例如,印度本迪治里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神经外科为他们的学生和教授提供蔡司的88型神经显微镜。该细分市场在2018年的市场份额为14.8%。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神经科学光学显微镜是显微镜学的第一个分支,光学显微镜是最早发明的神经科学显微镜系统。光学神经学显微镜带有一个内置的取景器,而数字显微镜利用软件算法来放大物体,并带有一个独立的平视显示器,用于先进的清晰成像系统。另一方面,荧光显微镜利用荧光和磷光产生神经组织和其他细胞的图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透射电镜市场份额预计2027年将达到24.1%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不同于光学和荧光显微镜,它通过对神经细胞的各种标本进行高分辨率的观察,从而提高了观察图像的亚细胞精度。透射电子显微镜被纳入世界著名的神经科学研究所和医院。该细分市场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24.1%的市场份额。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市场主要参与品牌包括卡尔· 蔡司、徕卡显微系统、Accu-Scope、Danaher、Optofine、Helmut Hund、日立高新、赛默飞、日本电子、牛津仪器、明治技术、Keyence等。 /p p br/ /p
  • 就发了5篇SCI!老凡尔赛如何用高内涵阐明神经细胞分化机制(下)
    David Schaffer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生物工程和神经科学教授,在那里他还担任伯克利干细胞中心(Berkeley Stem Cell Center)主任和QB3-Berkeley主任。David实验室致力于了解生物学和探索干细胞的治疗潜力,尝试用组织工程学控制干细胞的能力并用于疾病治疗。他们致力于发现新的信号通路,并解释和实现这些信号的生物网络的计算和实验分析,最终将这些信号整合到生物材料微环境中以实现最优的干细胞控制。多能干细胞的可扩展和分化可以极大地受益于许多生物学应用,包括细胞替代治疗、疾病建模、体外器官形成和药物筛选。David实验室是PerkinElmer高内涵的老用户,自2018年开始,陆续基于PerkinElmer的高内涵系统发表了5篇文章,包括一篇Cell Report,一篇Science Advances。在6月份的推送《就发了5篇SCI!老凡尔赛如何用高内涵阐明神经细胞分化机制(上)》中,我们已经分享了David实验室建立的2D神经分化体系,此次,我们来分享3D神经干细胞研究体系。《High-throughput 3D screening for differentiation of hPSC-derived cell therapy candidates》于2020年8月发表于Science Advanced杂志,该工作系统性的构建了3D神经分化研究方法,建立高通量3D培养平台,用于系统地筛选1200种不同剂量、持续时间、动力学和信号组合的培养条件,寻找能从人多能干细胞(hPSCs)分化出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和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条件并确定关键因子。该研究揭示了以前未被发现的, Wnt、维甲酸和sonic hedgehog信号对细胞分化的复杂作用,这可能揭示了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新的关键机制。该研究的发现有助于一些神经类疾病的细胞替代疗法(cell replacement therapies (CRTs))的优化。首先,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的体外分化过程见上图,在3D培养条件下,要经过复杂的诱导过程,PSC细胞才能够分化成为OPC细胞,而这一过程如何规范化如何可控,正是神经系统类基本细胞替代疗法最关心的问题,作者就针对这一过程展开了筛选。上图为作者筛选体系示意图,该体系将细胞悬浮在3D水凝胶中的微柱芯片压印到含有隔离介质条件的互补微孔芯片上,然后芯片被悬空培养在800nl培养介质的微孔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该微流控板直接用PerkinElmer高内涵系统进行成像和分析。这样,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成分,就能够筛选不同剂量和时间的组合。作者共筛选了1200个组合培养条件,共计4800个独立样本,同时消耗的试剂体积不到相应96孔板格式的0.2%。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筛选体系。接下来,作者进行了各个关键因素多维度的筛选,筛选的表型为各个分化时期OPC的不同标记物,如Olig2、Tuj1、Nkx2.2等,这些标记物的成像和定量都是通过PerkinElmer高内涵系统完成的。这些多维度筛选的关键因素包括:接种细胞密度对早期分化过程的影响RA,SHH和 Wnt三个信号通路的组合效应3种信号通路抑制剂和拮抗剂的组合效应,IWP-2(Wnt通路抑制剂)、GANTT61(SHH通路拮抗剂)、DAPT(Notch通路拮抗剂)RA和SAG处理不同时间的影响之后,作者拟合了广义线性模型,将Olig2、Nxk2.2和Tuj1的表达和共表达与本研究涉及的12个培养参数中的单个输入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132个成对相互作用关联起来。并发现,RA是对Olig2和Nkx2.2表达影响最大的参数之一,特别是第0天和第1天和第4天和第10天剂量控制至关重要。此外,该分析确定了两种培养参数(第0-2天高剂量的RA+第4-10天高剂量的SAG,GANT剂量的增加+CHIR持续时间的延长)以协同方式相互作用以促进OPC分化的情况。最后,作者还用该模型筛选了hPSC细胞分化成tyrosine hydroxylase+mDA神经细胞的过程,也找到了该过程的重要调控因素,描述了该过程的可控性操作方法。这部分内容由于篇幅不再展开,感兴趣的同学请阅读原文。综上本文建立了一个很好的3D神经细胞分化研究体系,该体系基于高内涵成像与分析系统,能够在作者设计的微芯片上,同时分析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诸多因子的作用。作者也借助该体系,详细的分析了两种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关键因子是如何作用的,这些发现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替代疗法的过程设计尤其重要。在本文中,PerkinElmer高内涵系统包揽了所有的成像和分析工作,在作者自行设计的微芯片上灵活自如,对各种芯片和孔板有极强的包容性,实在是不可缺少的筛选小助手啊!参考文献Riya Muckom , XiaopingBao, et al, High-throughput 3D screening for differentiation of hPSC-derived cell therapy candidates. Sci Adv. 2020 Aug 7 6(32): eaaz1457.
  •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神经转化研究所(SITraN)高内涵筛选成像大赛投票结果揭晓
    11月9日,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神经转化研究所(SiTraN)组织的高内涵筛选成像大赛结果火热出炉。来自Mohammed Karami的Transformers从一系列优秀的参选图片中脱颖而出。获奖图片据悉,在多个研究小组及个人的捐赠与支持下,SiTraN中心一年多前引进了PerkinElmer Opera PhenixTM高内涵成像系统,并使用该成像系统上进行了大量聚焦神经科学及转化方向的科研项目,通过此次成像大赛SiTraN各研究组展示多项相关工作成果。据SiTraN中心介绍,这台自动化的成像设备一天可以完成普通共聚焦显微镜需要耗费10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极大的提高了药物筛选的实验效率。此次高内涵成像大赛吸引了该研究中心7个研究小组及个人的参与,其中两个小组在这台系统上进行了多方向的研究项目。SiTraN中心在Opera Phenix高内涵成像系统上运行了各种细胞及动物实验模型,从简单的单细胞培养成像观察,如标记线粒体到更复杂的两种或多种类型的亚细胞结构的检测,通过成像以及设备高内涵数据分析软件,对混合培养的细胞进行计数或者进行类神经结构的定量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该中心还使用Opera Phenix成像系统进行了针对治疗运动神经元病以及帕金森病的新型药物筛选等多个研究项目。从患者身上进行很小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样本采样,从这些皮肤细胞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些患者特异的基因突变或者可以通过干细胞技术将这些细胞重编程为神经细胞或其他的神经支持细胞,研究神经性疾病中神经系统病变。这些研究中研发的技术可以更广泛的用于阿尔茨海默症、神经硬化症以及相应的药物筛选从而帮助学界加深对这些疾病过程的了解或探索新的治疗靶点。还有一些课题组使用该成像系统进行斑马鱼成像。这些实验中,想保证每一条斑马鱼样本的成像方向一致是件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通过使用Opera Phenix 成像系统配置的特殊成像功能,研究者们在自动寻找目标神经细胞群这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斑马鱼是可以进行基因编辑的很好的疾病模型,为在体药物筛选提供了理想的方案。比如,在运动神经元疾病中起神经保护作用药物以及在多发性硬化症促进髓鞘形成药物。这些患者来源的细胞和斑马鱼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探索运动神经元疾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这正是nihr 谢菲尔德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的使命。于此同时,Opera Phenix 高内涵成像筛选系统也凭借其优越的性能已成为该药筛平台最受欢迎的筛选设备。参赛作品除了以上几个选项,这次竞赛还收集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Opera Phenix的参选图像,一并列出供大家欣赏。图片作者信息: aurelie schwarzentruber, ruby macdonald, mohammed karami, chris hastings and camilla boschian are all part of dr heather mortiboy’s team. noemi gatto, chloe allen and monika myszczynska are part of dr laura ferraiuolo’s team. dr alex mcgown is a member of dr tennore ramesh’s team.如您想了解更多微信搜索关注珀金埃尔默生命科学
  • 【Science】单细胞蛋白分析技术揭示肠脑神经回路新机制
    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饥饿?为什么进食之后会出现饱腹感?我们能感知到大脑与肠道的紧密联系,以往的研究认为这种感知与触觉、视觉、声音、气味和味觉通过受神经支配的上皮传感器细胞传递到大脑不同,肠道刺激的感知被认为涉及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信号传递的肠道-大脑连接(gut-brain connection)是以激素转运为基础的,这种基于激素的信号传递大约需要10分钟。在肠道中,有一层上皮细胞将腔与下面的组织分开。分散在该层内的是称为肠内分泌细胞的可电兴奋细胞,它们感知摄入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代谢物。与味觉或嗅觉受体细胞一样,肠内分泌细胞在存在刺激时会激发动作电位。然而,与其他感觉上皮细胞不同,肠内分泌细胞和脑神经之间没有突触联系的描述。人们认为这些细胞仅通过激素(如胆囊收缩素)的缓慢内分泌作用间接作用于神经。尽管它在饱腹感中起作用,但胆囊收缩素的循环浓度仅在摄入食物后几分钟达到峰值,并且通常在用餐结束后。这种差异表明大脑通过更快的神经元信号感知肠道感觉线索。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利用Milo,揭示迷走神经(vagus nerve)可直接连接着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标题为“A gut-brain neural circuit for nutrient sensory transduction”。Milo单细胞Western Blot 验证肠分泌细胞存在神经突触相关蛋白本文使用与小肠类器官或纯化的肠内分泌细胞共培养的结节神经元,在体外重现了神经回路。并结合单细胞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单细胞Western Blot(Milo)共同对突触蛋白进行检测和评估。利用Milo在蛋白水平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单细胞蛋白质印记结果显示83%肠内分泌细胞含有synapsin-1(分析的198 CckGFP细胞中的164个),与其他肠上皮细胞相比,纯化的CCK-肠内分泌细胞表达突触粘附基因Efnb2、Lrrtm2、Lrrc4 和 Nrxn2,表明这些上皮传感器具有形成突触的机制。为了确定与肠内分泌细胞接触的突触的神经元的来源,本文使用了一种改良后的狂犬病毒(DG-rabies-GFP,能感染神经元,但缺少跨突触传播所需的G糖蛋白),发现在肠道类器官中,狂犬病比其他上皮细胞更喜欢感染肠内分泌细胞。并且肠内分泌细胞与迷走神经元突触,通过使用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在几毫秒内转导肠腔信号。这些突触连接的肠内分泌细胞(神经足细胞)形成的神经上皮回路通过一个突触将肠腔与脑干连接起来,为大脑打开一条物理管道,以突触的时间精度和空间分辨率感知肠道刺激。也正是这些突触信号神经足细胞告诉大脑肠道中发生的事情,对我们吃的食物做出一定的反馈。
  • 【Advanced NanoBiomed Research】全自动Digital WB系统助力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递送系统研究
    来自美国顶尖公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简称:UNC)的科学家们,利用全自动Digital Western Blot系统,对不同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进行蛋白表征,探索不同细胞来源的EVs作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递送系统的可能性,相应结果发表在Advanced NanoBiomed Research (IF: 13.052)。1EVs简介EVs的命名和分类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由细胞释放的各种具有膜结构的囊泡结构统称。EVs根据其来源(细胞类型)、大小、形态和载荷分为:微泡(microvesicles)、外泌体(exosomes)、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ies)和癌小体(oncosomes)。目前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研究最多是微泡和外泌体。EVs通过质膜出芽形成的称为微囊泡(microvesicles);多囊泡内体(Multivesicular Endosomes,MVEs)与质膜融合后,释放的腔内囊泡(Intraluminal vesicles,ILVs)称为外泌体(exosomes)。EVs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优势EVs具有:A)能够穿过各种生物屏障,包括组织屏障或质膜,并通过endosomal运送载荷;B)利用内源性细胞机制,在细胞核内生产或装配成相应的载荷物,然后装载到多泡体(Multivesicular Bodies,MVBs)或质膜,并最终以EVs形式释放到细胞外;C)在脾脏和肝脏中具有较低的毒性,并且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因此EVs已作为脂质体(Liposome)、纳米颗粒的生物替代品,进入了药物递送领域,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癌症、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中风)、传染病(脑膜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HIV相关痴呆)、炎症性关节炎、以及自身免疫和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等)。受体细胞摄入EVs的过程和机制EVs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内化,内化会将外源性EVs靶向典型的内体通路,从而到达多囊泡内体(MVEs)。EVs停靠在MVEs的质膜上,通过膜融合将其内容物释放到受体细胞中。同时EVs也可以直接与受体细胞膜融合,将内容物释放到受体细胞中。EVs还可以通过细胞表面的整合素(Integrins)-细胞粘附分子(ICAM)的结合或抗原呈递等方式,对受体细胞进行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或免疫调节。2研究内容细胞外囊泡(EVs)将纳米颗粒大小与跨越生物屏障的非凡能力、低免疫原性和毒性特征相结合,成为了一类有前途的药物递送系统。因此如何成功应用这种输送生物化合物的自然方式,需要深入了解EV从其母细胞继承的内在特性。因此本文评估了不同来源的细胞释放的EVs,利用其将药物输送到大脑,来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本文通过一些检测方法对原代巨噬细胞(mEV)、神经元(nEV)和星形胶质细胞(aEV)分泌的EV的形态、大小、zeta电位、表面蛋白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与nEVs和aEVs相比,mEVs显示出对炎性组织更高水平的粘附性和靶向性。同时,在帕金森病转基因小鼠模型中,mEVs的大脑积累水平明显高于nEVs和aEVs。因此,mEVs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将药物输送到大脑的纳米载体系统。全自动Digital WB表征EVs膜蛋白揭示mEVs高粘附和靶向炎症组织能力HP90(HSP90):热休克蛋白,EVs表面特异性marker;TSG101:四跨膜蛋白,EVs表面特异性marker;Integrin α:整合素α,EVs表面特异性marker;CD11b:属于Integrin β2家族,通常在白细胞(如巨噬细胞)表面表达;CD9:四跨膜蛋白,EVs表面特异性marker。研究结果:本文利用利用全自动Digital Western Blot技术,对不同来源的EVs膜蛋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与nEVs和aEVs相比,mEVs显示出最高水平的四跨膜蛋白和整合素的表达,表明mEVs对炎性组织的粘附性和靶向性更高。在帕金森病转基因小鼠模型中也得到了相同结论。证实mEVs对比nEVs和aEVs而言,是能将药物递送到大脑的更有前途的一种纳米载体系统。其它神经方面的研究请见以下链接:【Science】单细胞蛋白分析技术揭示肠脑神经回路新机制全自动Digital Western Blot揭示多小脑回畸形发病新机制Ella全自动ELISA在神经领域上的应用Wes助力:中科院阎锡蕴课题组协同北大医院神经内科郝洪军主任 共同揭示血脑屏障损伤机制Milo单细胞Western blot开启神经生物学研究新纪元Ella 平台推出神经退行性疾病Biomarker: Nf-L超敏检测方法Wes:定量研究神经退行性病变关键蛋白参考文献:1.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s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Optimization of the Cell Source.2.Shedding light on the cell biology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3.Extracellular Vesicles as Drug Delivery Vehicles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4.Extracellular vesicles as drug delivery systems: Why and how?5.β2 integrins As Regulators of Dendritic Cell, Monocyte, and Macrophage Function.
  • 时空多尺度神经环路活体成像技术
    成果名称 时空多尺度神经环路活体成像技术 单位名称 北京大学 联系人 马靖 联系邮箱 mj@labpku.com 成果成熟度 □研发阶段 &radic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 成果简介: 光学成像技术是研究系统神经生物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其中,通过光学成像技术手段跟踪简单模式生物神经环路中的信息传递来指导研究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动力学机制,是破译大脑信息处理功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最高时间分辨率处于几十毫秒量级,尚无法捕捉动作电位在神经环路中的快速精细运动。因此,对神经元、神经环路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开展研究,同时实现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显微成像十分必要。 2012年,生命科学学院陶乐天研究员申请的&ldquo 时空多尺度神经环路活体成像技术&rdquo 项目获得了第四期&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rdquo 基金的资助。在该基金的资助下,申请人课题组购置了关键配件,开展了相关实验,有力地推动了仪器的研制工作。课题组基于其成员在光学系统研制和成像技术领域的丰富经验,利用高性能sCMOS科学级相机和高速光学调制器件,采用图像分块、分时复用技术和自适应光学波前像差实时校正技术,成功研制了一套时间分辨率达到5毫秒、空间分辨率达到0.5微米的显微成像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于模式生物(线虫)神经环路的活体成像实验研究中。 应用前景: 目前该项目已经顺利结题,相关成果正在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中进行推广。这项技术在神经环路的结构、发育、形成、维护研究领域的应用,将为新一代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思路。
  • 新型质谱技术让神经化学研究进入单细胞时代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神经细胞.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5ea1ac41-e831-42dc-ab38-5e418c9181f5.jpg" /   /p p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细胞也是。然而,科学家们在进行现代生物学研究时,大多时候都考察的是细胞群体,而忽略了细胞异质性。 /p p   就拿神经细胞来说,大脑中有亿万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在细胞形态,突触连结,细胞结构,电生理以及生理功能上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的神经细胞中,其基因组、蛋白组、化学分子组成、含量、代谢也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直径不到1毫米的一个很小的脑区,可能就存在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完全不同的神经元以及胶质细胞类型。甚至很多情况下,即使物理距离上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也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神经元类型。因此,对脑内单个神经元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以及代谢组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价值。 /p p   单细胞技术在近年发展非常迅速,比如单细胞测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生命学科的研究。2014年1月Nature Methods上发表的年度特别报道,将“单细胞测序”(Singled out for sequencing)的应用列为2013年度最重要的方法学进展。 /p p   单细胞技术不仅在测序方面取得了极大进展,单细胞质谱分析也正在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用于分析单个细胞基因组的单细胞测序不同,单细胞质谱主要是研究单个细胞内的代谢物情况,例如化学小分子的组成、含量和代谢等等。单细胞质谱的优势在于可以高通量检测目前其它单细胞技术无法检测的小分子化合物,以及它们的代谢过程。同时,由于质谱本身的优势,不需要采取测序或者特异性抗体等外部手段,就可以精确分析检测到的化学物质信息,可以说是“物美价廉”。 不过,由于质谱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目前还无法做到类似单细胞测序那样的大规模测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多学科交叉合作,开发单神经细胞质谱 /p p   2013年,熊伟教授结束了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后加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申请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时,熊伟教授认识了另一位中科大化学学院的“青千”黄光明教授,当时,黄光明教授课题组正在发展一种小样品(pL级别)质谱测量技术。经过多次讨论,他们决定将两个实验室的优势技术进行结合,开发单神经细胞质谱这一新技术。 /p p   目前质谱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主要还是采用对大量组织细胞匀浆后的样品进行分析。在单细胞检测中,质谱分析因为具有高灵敏度,大的线性范围以及高通量分析化学分子的特点,逐渐被用于单细胞的细胞代谢分析。但目前的方法需要使用大量有机试剂对细胞进行处理,无法保持采样时细胞的活性 冗长的处理和分离过程也导致较慢的分析速度,无法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单细胞分析 并缺乏来自同一细胞的电生理信号 最终导致单细胞代谢物的质谱分析无法大规模用于神经细胞的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新技术让质谱分析活体单个神经元成为现实 /p p   2017年1月26日,熊伟教授与黄光明教授等人在PNAS上发表了一项题为“Single-neuron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metabolism using mass spectrometry”的研究。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依托电生理膜片钳以及电喷雾离子源技术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单神经元胞内组分取样和质谱组分分析技术。 /p p    img title=" 神经细胞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6e5915a4-ec84-4cb3-b4c3-d7724a1fc4d3.jpg" /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膜片钳与单细胞质谱分析联用技术分析单个神经细胞示意图 /span /p p   电生理膜片钳能将玻璃微电极接触并吸附在细胞膜上,高阻抗封接后将膜打穿成孔,记录膜片以外部位的全细胞膜的离子电流。而电喷雾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个高压交流电使分析物被离子化然后被质谱检测,该离子源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与传统的质谱方法相比,这一新方法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原位对活细胞进行取样,并且同时采集细胞位置、电生理活动以及细胞内化学成分等多方面的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质谱分析让神经化学研究进入单细胞水平 /p p   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方法对小鼠海马、前额叶、杏仁核、纹状体等脑区单个神经元内的数千种化学小分子进行了快速质谱检测,并同步采集了电生理信号。 /p p   海马、前额叶、杏仁核、纹状体这四个核团无论是在人类还是低等动物中都非常重要,与学习、记忆和情绪等行为以及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核团内的神经元种类繁多,目前国内外有多个课题组正在从单细胞测序的角度解析这些核团的神经元分类及对其功能进行鉴定。熊伟教授表示,他们对这四个核团神经元进行质谱研究,也正是想从单细胞水平全面分析这些核团神经元的代谢组学情况,以及这些代谢通路和代谢组在学习、记忆和情绪等行为及其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p p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主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小鼠海马、杏仁核、纹状体等脑区单个神经元中的谷氨酰胺(Gln)、谷氨酸(Glu)以及GABA等化学小分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对其进行神经元分类。 /p p   Glu和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两大类神经递质(兴奋性或抑制性)的代表性分子。早期人们认为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末梢只能释放同一种递质,这被称之为戴尔原则(Dale& #39 s principle)。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质)可存在于同一神经元内,在适当的刺激下可经突触前膜共同释放。这种新的观点得到了众多电生理及免疫组化等实验的证明。然而这些证据大部分都是间接的证据,尚无直接证据表明二者的共存。这项研究首次在单细胞水平,通过质谱分析给出了二者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直接证据。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尚未在神经系统中被发现的小分子,他们正在努力研究其作用和分子机制。 /p p   此外,研究还鉴定了单个神经元内谷氨酰胺的代谢路径。Gln-Glu-GABA通路是谷氨酸和GABA代谢的经典通路,尤其是谷氨酸,它不仅仅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神经元内,还大量参与到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以及细胞能量供应体系中。而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递质,可以防止神经细胞过度兴奋。二者与各种脑疾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该通路在大脑的发育和衰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单个神经元内谷氨酰胺的代谢路径的鉴定对于深入理解这条代谢通路以及与之相关的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p p   这项研究首次利用化学质谱方法直接无稀释地检测单个神经元中多种神经递质、代谢物、脂质等化学小分子,对单个神经元化学成分及代谢物进行了即时分析,并将目前神经细胞成分分析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活细胞及单细胞水平。这一技术在将来或许能够帮助科学家们在单细胞层次上去研究神经生物学、代谢组学、毒理学等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 /p p   谈到临床应用前景时,熊伟教授的态度也十分肯定。他表示,该技术允许研究人员对血液、脑脊液等样品中的单个细胞进行质谱检测,结合相应的生物标记物,完全有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p p    熊伟教授从事神经科学研究,他认为现代神经科学研究需要技术的快速研发以及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必须发展包括显微成像、分子示踪、质谱分析、光遗传学以及转基因操作等最新的生物、物理、化学与工程材料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熊伟教授表示,对他而言,科研不仅仅是工作,也是兴趣,尤其是对新技术的热切追求,驱动着他不断前行。熊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也正在和中国科大的其它实验室展开合作,和不同的领域的科学家交流和分享科研心得是一种享受。 /p p   该项工作由中科大生命学院博士后朱洪影、生命学院博士研究生邹桂昌、王宁在熊伟教授和黄光明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以及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等的资助。该工作还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步辐射实验室光电离质谱线站的仪器与技术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熊伟.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2a3b00c2-8807-4156-a379-59653af1915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熊伟 教授 /p p   熊伟教授是国家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至2013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酒精滥用与酒精中毒研究所(NIAAA)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3月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骨干成员。中科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暨脑资源库核心成员。长期从事与神经化学、药理学、小分子药物研发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运用多种先进的实验技术从分子、细胞水平、到动物行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PNA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olecular Pharmac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上。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基金资助。 /p
  • 哈佛医学院与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展开合作
    美国马萨诸塞州Cambridge和新泽西州Piscataway 2005年8月11日消息 —— 通用电气公司下属的医疗集团(GE Healthcare)宣布与哈佛大学神经退行性变及修复研究中心(HCNR,Harvard Center for Neurodegeneration & Repair)合作,采用其尖端的细胞成像系统 IN Cell Analyzer,加强对例如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和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此外,HCNR和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将共同开发新的分析软件,以加快此类疾病的实验室研究工作。 通用电气医疗集团的IN Cell Analyzer 是一种卓有成效的高速细胞成像系统,在疾病机制研究和药物开发过程中,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的科研人员都可以使用它来分析细胞的各种生理过程。通过与通用电气医疗集团的合作,HCNR将致力于探索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方法。在科学家破解帕金森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亨廷顿病(HD,Huntington’s disease)、ALS病(Lou Gehrig’s disease)和多发性硬化(MS,multiple sclerosis)等疾病的分子和病理机制的征途上,这种新的成像系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HCNR生物信息学中心主任、哈佛医学院放射学副教授Stephen Wong(PhD, P.E.)说:“目前医学界对严重影响大脑功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仍然所知甚少,这种合作使我们有可能对它有更多的了解。通过IN Cell Analyzer,研究人员能更清楚地观察细胞,分析细胞对特定药物的反应过程。这就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研究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而这种过程对诸如帕金森氏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病这类疾病的进展至关重要。” 通用电气医疗集团Discovery Systems部门的负责人Joel McComb说:“我们相信,将GE创新的疾病研究技术与HCNR的重大突破结合,必将大大提高未来医疗保健的质量和患者治疗的成效。” 神经退行性疾病在美国 - 帕金森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HD、ALS和MS均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 - 在美国,除了目前已有的150万帕金森氏病患者以外,每年约会新增60,000名病例(详见www.parkinson.org)。 - 目前约450万美国人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病,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到2050年患有此病的人数可能达到1130万至1600万(详见www.alz.org)。 - 以当前美国人口计,将会有超过300,000人死于ALS病(详见www.projectals.org);美国每年约有5,600多人被诊断患有ALS病(每天大约新增15名患者);在任意一个时间,均有约30,000美国人患有ALS病(详见www.alsa.org)。 - 每10,000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患有HD病,超过200,000人存在罹患这种致命遗传疾病的风险(详见www.hdsa.org)。 - 目前超过200,000美国人正在遭受多发性硬化的折磨,每周新增病例20余人(详见www.nationalmssociety.org)。 关于通用电气医疗集团 通用电气医疗集团革命性的医疗技术为疾病治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在医学成像和信息技术、医疗诊断、患者监护和生命支持系统、疾病研究、药物开发和生物制药方面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致力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针对不同患者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通用电气医疗集团提供范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在内的各种病症,从而大大提高医疗保健和疾病治疗的水平。 通用电气医疗集团是通用电气公司(NYSE: GE)的下属企业,年营业收入达150亿美元,总部设在英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43,000名员工,致力于向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医疗专业人士及其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欲了解更多有关通用电气医疗集团的信息,请访问我们的网站www.gehealthcare.com。 关于哈佛大学神经退行性变及修复研究中心(HCNR) HCNR创办于2001年,汇集了来自于哈佛医学院、Beth Israel Deaconess医学中心、Brigham妇女医院、儿童医院,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麻省总医院和McLean医院的神经科医师和神经病学专家。2003年,麻省眼耳科医院以及Schepens 眼科研究所加入HCNR。2004年秋季,HCNR终于囊括了在哈佛工作的全部相关研究人员。 HCNR的目标是将基础神经科学中的发现尽快应用于临床,缓解神经退行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其策略是把志趣相投的科学家组织成一个具有专一目标的研究团体,并将此方法作为全面了解这类疾病的最佳途径。由于人数众多的研究人员来自于各个专业,因此HCNR建立了一种无界限合作的、精简高效的组织结构来减少重复工作。欲了解更多有关HCNR的信息,请访问我们的网站www.hcnr.med.harvard.edu。
  • 华粤行即将参加2012第三届国际神经科技大会
    2012第三届国际神经科技大会将与第五届世界癌症大会、第二届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大会于5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同期举行。本次大会主题为&ldquo 打开神经系统的黑匣子&rdquo ,探讨交流的内容涉及神经科学的突破性研究、神经元沟通的新机制、感觉和运动系统、神经科学与医学等十大分会的近百余个议题。届时,将邀请全球神经研究领域最顶级最著名的专家、各国科学院院士、500强企业高管等做报告。并邀请来自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神经领域科学家、研究员、课题组长等出席大会。 此次,华粤行将派遣专业技术队伍参加大会,并邀请日本NEPA GENE公司创始人早川先生及海外营业部经理宫村敦先生来华参会,我们将在我们的展位(展位号为17号)为您展示我们为细胞/动物研究提供的完整解决方案。同时在19日16:40分301会议室,宫村敦先生将作为演讲嘉宾发表题为&ldquo Transfection into neurons in diverse ways using an advanced electroporation system&rdquo 的演讲,内容丰富、技术含量高,精彩不容错过!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革新,电转染已成为基因的功能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NEPA GENE公司专业研发、生产细胞电转染仪及电融合仪等,其生产电转染仪在研究领域中久负盛名,已被数百篇文献引用,其中不乏高水平杂志的文章,如Nature、Cell、PNAS、Genes &Dvelopment等。 2011年,NEPA GENE推出新一代全能型高效基因转染系统NEPA21,该系统采用专利设计的三步法电转染程序,在对细胞膜进行穿孔的同时,利用&ldquo 电泳效应&rdquo 将外源基因高效的导入到细胞当中。并且配合独有的反向导入(Reverse Transfer)及电压衰减(Voltage Decay)设计,可在提高转染效率的同时,大大提高细胞存活率。 欢迎各位届时莅临指导!
  • 专访熊伟教授:新型质谱技术让神经化学研究进入单细胞时代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0bb94937-6370-4e0c-8471-e1a4f208f43b.jpg" / /p p   采访嘉宾:熊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p p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细胞也是。然而,科学家们在进行现代生物学研究时,大多时候都考察的是细胞群体,而忽略了细胞异质性。 /p p   就拿神经细胞来说,大脑中有亿万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在细胞形态,突触连结,细胞结构,电生理以及生理功能上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的神经细胞中,其基因组、蛋白组、化学分子组成、含量、代谢也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直径不到1毫米的一个很小的脑区,可能就存在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完全不同的神经元以及胶质细胞类型。甚至很多情况下,即使物理距离上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也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神经元类型。因此,对脑内单个神经元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以及代谢组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价值。 /p p   单细胞技术在近年发展非常迅速,比如单细胞测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生命学科的研究。2014年1月Nature Methods上发表的年度特别报道,将“单细胞测序”(Singled out for sequencing)的应用列为2013年度最重要的方法学进展。 /p p   单细胞技术不仅在测序方面取得了极大进展,单细胞质谱分析也正在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用于分析单个细胞基因组的单细胞测序不同,单细胞质谱主要是研究单个细胞内的代谢物情况,例如化学小分子的组成、含量和代谢等等。单细胞质谱的优势在于可以高通量检测目前其它单细胞技术无法检测的小分子化合物,以及它们的代谢过程。同时,由于质谱本身的优势,不需要采取测序或者特异性抗体等外部手段,就可以精确分析检测到的化学物质信息,可以说是“物美价廉”。 不过,由于质谱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目前还无法做到类似单细胞测序那样的大规模测量。 /p p    strong 1. 多学科交叉合作,开发单神经细胞质谱 /strong /p p   2013年,熊伟教授结束了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后加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申请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时,熊伟教授认识了另一位中科大化学学院的“青千”黄光明教授,当时,黄光明教授课题组正在发展一种小样品(pL级别)质谱测量技术。经过多次讨论,他们决定将两个实验室的优势技术进行结合,开发单神经细胞质谱这一新技术。 /p p   目前质谱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主要还是采用对大量组织细胞匀浆后的样品进行分析。在单细胞检测中,质谱分析因为具有高灵敏度,大的线性范围以及高通量分析化学分子的特点,逐渐被用于单细胞的细胞代谢分析。但目前的方法需要使用大量有机试剂对细胞进行处理,无法保持采样时细胞的活性 冗长的处理和分离过程也导致较慢的分析速度,无法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单细胞分析 并缺乏来自同一细胞的电生理信号 最终导致单细胞代谢物的质谱分析无法大规模用于神经细胞的分析。 /p p    strong 2. 新技术让质谱分析活体单个神经元成为现实 /strong /p p   2017年1月26日,熊伟教授与黄光明教授等人在PNAS上发表了一项题为“Single-neuron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metabolism using mass spectrometry”的研究。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依托电生理膜片钳以及电喷雾离子源技术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单神经元胞内组分取样和质谱组分分析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705ccfee-dabe-4de5-8fa8-1bde4c73181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膜片钳与单细胞质谱分析联用技术分析单个神经细胞示意图 /strong /p p   电生理膜片钳能将玻璃微电极接触并吸附在细胞膜上,高阻抗封接后将膜打穿成孔,记录膜片以外部位的全细胞膜的离子电流。而电喷雾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个高压交流电使分析物被离子化然后被质谱检测,该离子源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与传统的质谱方法相比,这一新方法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原位对活细胞进行取样,并且同时采集细胞位置、电生理活动以及细胞内化学成分等多方面的信息。 /p p    strong 3. 质谱分析让神经化学研究进入单细胞水平 /strong /p p   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方法对小鼠海马、前额叶、杏仁核、纹状体等脑区单个神经元内的数千种化学小分子进行了快速质谱检测,并同步采集了电生理信号。 /p p   海马、前额叶、杏仁核、纹状体这四个核团无论是在人类还是低等动物中都非常重要,与学习、记忆和情绪等行为以及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核团内的神经元种类繁多,目前国内外有多个课题组正在从单细胞测序的角度解析这些核团的神经元分类及对其功能进行鉴定。熊伟教授表示,他们对这四个核团神经元进行质谱研究,也正是想从单细胞水平全面分析这些核团神经元的代谢组学情况,以及这些代谢通路和代谢组在学习、记忆和情绪等行为及其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p p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主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小鼠海马、杏仁核、纹状体等脑区单个神经元中的谷氨酰胺(Gln)、谷氨酸(Glu)以及GABA等化学小分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对其进行神经元分类。 /p p   Glu和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两大类神经递质(兴奋性或抑制性)的代表性分子。早期人们认为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末梢只能释放同一种递质,这被称之为戴尔原则(Dale& #39 s principle)。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质)可存在于同一神经元内,在适当的刺激下可经突触前膜共同释放。这种新的观点得到了众多电生理及免疫组化等实验的证明。然而这些证据大部分都是间接的证据,尚无直接证据表明二者的共存。这项研究首次在单细胞水平,通过质谱分析给出了二者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直接证据。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尚未在神经系统中被发现的小分子,他们正在努力研究其作用和分子机制。 /p p   此外,研究还鉴定了单个神经元内谷氨酰胺的代谢路径。Gln-Glu-GABA通路是谷氨酸和GABA代谢的经典通路,尤其是谷氨酸,它不仅仅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神经元内,还大量参与到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以及细胞能量供应体系中。而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递质,可以防止神经细胞过度兴奋。二者与各种脑疾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该通路在大脑的发育和衰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单个神经元内谷氨酰胺的代谢路径的鉴定对于深入理解这条代谢通路以及与之相关的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p p   这项研究首次利用化学质谱方法直接无稀释地检测单个神经元中多种神经递质、代谢物、脂质等化学小分子,对单个神经元化学成分及代谢物进行了即时分析,并将目前神经细胞成分分析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活细胞及单细胞水平。这一技术在将来或许能够帮助科学家们在单细胞层次上去研究神经生物学、代谢组学、毒理学等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 /p p   谈到临床应用前景时,熊伟教授的态度也十分肯定。他表示,该技术允许研究人员对血液、脑脊液等样品中的单个细胞进行质谱检测,结合相应的生物标记物,完全有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p p    strong 4. 后记 /strong /p p   熊伟教授从事神经科学研究,他认为现代神经科学研究需要技术的快速研发以及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必须发展包括显微成像、分子示踪、质谱分析、光遗传学以及转基因操作等最新的生物、物理、化学与工程材料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熊伟教授表示,对他而言,科研不仅仅是工作,也是兴趣,尤其是对新技术的热切追求,驱动着他不断前行。熊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也正在和中国科大的其它实验室展开合作,和不同的领域的科学家交流和分享科研心得是一种享受。 /p p    strong 关于研究人员 /strong /p p   该项工作由中科大生命学院博士后朱洪影、生命学院博士研究生邹桂昌、王宁在熊伟教授和黄光明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以及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等的资助。该工作还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步辐射实验室光电离质谱线站的仪器与技术支持。 /p p    strong 关于熊伟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feba38ed-9bd1-4fc4-9016-bb72aef280d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熊伟 教授 /strong /p p   国家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至2013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酒精滥用与酒精中毒研究所(NIAAA)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3月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骨干成员。中科大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暨脑资源库核心成员。长期从事与神经化学、药理学、小分子药物研发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运用多种先进的实验技术从分子、细胞水平、到动物行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PNA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olecular Pharmac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上。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基金资助。 /p p    strong 参考文献: /strong /p p   Single-neuron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metabolism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p p & nbsp /p
  • NEPA21进行原代神经元细胞悬浮/原位贴壁转染均获高效
    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通常来说,神经元细胞属于终末分化细胞,属于非常难转染的细胞类型。文献表明,传统的转染方法,如脂质体法对于原代神经元细胞转染效果不佳,而一些新型的电转染仪,虽然能为神经元细胞带来福音,但需要使用专门的神经元细胞转染试剂盒,且对神经元细胞的原位贴壁转染仍然束手无策。 NEPA21不需要转染试剂盒,利用优化的程序即可达到高的转染效率;配备专用的贴壁电极,可完美实现神经元细胞的原位贴壁转染,为神经元细胞的转基因研究带来了便利。 2012年6月,华粤行(我司)在山东大学开展了原代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的试用活动,针对原代神经元细胞,进行了悬浮转染及原代贴壁转染,均获得了较高的转染效率和细胞存活率。实验者对NEPA21的转染效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GFP标准质粒转染原代神经元细胞(悬浮转染)效果图 GFP标准质粒转染原代神经元细胞(原位贴壁转染)效果图 附:我司在合作实验室陕西东澳生物使用NEPA21进行的原代海马神经元原位贴壁转染效果 GFP标准质粒转染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原位贴壁转染)效果图
  • 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新人工神经细胞
    科技日报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制造出了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人工神经细胞,这项创新有朝一日可能会被用于合成组织,以修复心脏或眼睛等器官。相关研究发表于近日出版的《自然化学》杂志。神经元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基本功能是通过接受、整合、传导和输出信息实现信息交换。在最新研究中,牛津大学哈根贝利团队设计出了一种合成材料,其作用方式与人类的神经细胞类似。这种人工神经细胞由水凝胶制成,直径约为0.7毫米,比人类神经细胞宽约700倍,但与鱿鱼体内的巨大轴突相当。它们的长度也可以达到25毫米,与从眼睛到大脑的人类视神经的长度相似。研究人员称,当光照在这种合成神经细胞上时,会激活蛋白质,将氢离子泵入细胞。这些带正电荷的氢离子随后通过神经细胞,携带电信号。当正电荷到达神经细胞顶端时,它会使神经递质化学物质三磷酸腺苷(ATP)从一个水滴移动到另一个水滴。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希望能让合成神经细胞通过ATP信号与另一个神经细胞相互作用,就像神经细胞在突触上相互连接一样。随后,该团队将7个神经细胞捆绑在一起,作为一个合成神经并行工作。贝利说:“这使我们能够同时发送多个信号,它们的频率各不相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同一途径发送不同的信息。”巴斯大学的阿兰诺加雷特表示,这项创新将在本世纪末改善人工视网膜等神经植入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软材料中模拟神经活动是朝着开发出无创脑机接口和解决神经退行性疾病新疗法迈出的重要一步”。贝利希望最终能利用这些合成神经细胞同时输送不同类型的药物,以更快、更精确地治疗伤口,“利用光,我们可能会以一种特定模式释放药物分子”。不过,贝利团队也指出,与真正的神经细胞不同,新合成系统中没有循环和创造新神经递质的机制,因此这个神经细胞只能工作几个小时,人工神经细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编辑圈点神经元细胞损伤后,不可再生,虽然可以修复,但难度也不低,且需要时间。这次,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制造出了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人工神经细胞,它能部分发挥真正神经细胞的作用,能传递信息,但只能工作几个小时。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人员自己也给出了一个时间表,他们说,这项创新或将在本世纪末在改善人工视网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世纪末!看来,要从实验室成果变成真正能用于临床的医疗手段,还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
  • 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
    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海马体主要负责记忆和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记忆都储存在海马体中。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具有长突起,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组织来源于实验小鼠的正常脑组织,因为海马神经元细胞类似于干细胞属于高分度分化的细胞特性,具有不能传代,不能增殖等特点,所有收到细胞后尽快使用。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科研工作者,百欧博伟生物技术人员特提供了海马神经元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技术因人而异仅供参考:1、试验所需仪器设备及试剂(1)仪器生物安全柜CO2细胞培养箱荧光倒置显微镜高速冷冻离心机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2)试剂耗材T25细胞培养瓶血球计数板细胞培养孔板红细胞裂解液神经元完全培养基0.25%胰蛋白酶(含0.02%EDTA)多聚甲醛(PFA)DAPITriton X-100山羊血清NSEGoat anti-Rabbit lgG(H+L)Cross-Adsorbed Secondary antibody,Alexa Fluor 594Fluoromount-G荧光封片剂2、分离培养方法1) 取1-10 d的新生小鼠。用75%的乙醇浸泡,2) 在冰浴的PBS中分离海马,PBS洗涤3次,剪碎,3) 用0.25% Trypsin + 0.1% Ⅰ型胶原酶37℃水浴振荡消化30min,4) 用FBS终止消化,轻轻吹打,5) 过100 μm 滤网,6) 收集滤液,300 g离心5 min,7) 用完全培养基重悬沉淀,铺瓶。3、免疫荧光3.1.实验步骤(1)细胞爬片取3片玻璃片于24孔板中,每孔加入培养基1mL,加入细胞0.02million个/孔。置培养箱2h或过夜。(2)固定细胞爬片后,吸出培养基,用PBS洗1遍,加入4% PFA于4℃固定30min。用PBS洗3×5min/次。也可最后一次不吸出PBS,放4℃过夜。(3)破膜封闭将玻片除去水分,置于培养皿支撑物上,玻璃片封闭液配置:0.5% Trition X-100与PBS 1:1混合,再加10% 血清,取50uL破膜封闭液滴于防水膜上,将玻片上有细胞的一面盖上2h。(4)一抗孵育一抗配制:抗体与PBS 1:100(200)稀释破膜封闭后,取50uL一抗于防水膜上(湿盒中),将玻片(有细胞的一面)盖上置于4℃(最多可放置一周)(5)二抗孵育室温避光孵育二抗(二抗:PBS=1:500)2h后,PBS洗3×5min/次,染DAPI(DAPI:PBS=1:1000)5min,PBS洗3×5min/次。(6)包埋玻片上各滴1滴Fluoromount-G,将有细胞的一面盖上。鉴定细胞为P1代细胞3.2.检测结果(1)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照片阴性100X-DAPINSE100X-DAPI(2)检验基本情况:经免疫荧光鉴定,该细胞纯度达到90%以上。除了上述的细胞分离方法以外,百欧博伟还有很多关于其他细胞的分离方法,想要学习的小伙伴可以来百欧博伟进行现场学习,如果想要其他原代分离培养方法,可打电话或咨询相关技术人员哦。
  • 活动 | 天山之荐 — 天坛 • 华山神经外科巅峰讲坛
    借2016天坛华山脑(脊髓)血管性疾病外科论坛之机,leica力邀天坛华山众多知名专家,由天坛医院赵元立团队、杨新健团队,华山医院周良辅、毛颖、朱巍团队为大家演绎精彩内容,邀您共享丰盛视觉盛宴,与我们一起聆听学术强音,与大咖面对面!天山之荐-天坛.华山神经外科巅峰讲坛,2016年12月4日09:20-10:20 北京嘉里大酒店华山之荐周良辅 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主任、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所长、who 神经研究和培训中心副主任、上海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荣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上海市卫生局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局专家组成员、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委员、亚太神经外科协会执行委员、亚太颅底外科协会执行委员和理事。毛 颖 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外科学组名誉组长、中国脑血管病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上海市“十佳医生”、“上海市领军人才”等称号。朱 巍 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一等奖。每年独立完成各类神经外科手术500例,主要是复杂动脉瘤、脑血管 畸形、颅底肿瘤等大型高风险手术。在学术研究方面,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发生发展机制”、“脑血管病细胞治疗新进展”和“新型脑血管病治疗材料”领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上海市级科研项目5项以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项。已经培养出硕士、博士生多名。天坛之荐杨新健 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介入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神经系统血管疾病的介入临床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擅长治疗颅内动脉瘤、脑和脊髓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丰富经验。研究动脉瘤的生长破裂风险和转归机理,及治疗后的复发风险和机理。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sci收录的国际期刊发表论文7篇。赵元立 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外科主任作为骨干成员参加了多项脑血管病课题组工作,包括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计划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累计发表文章40余篇,参与编写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等专著。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工作秘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杂志》编委,九三学社崇文区工委副主任委员,崇文区政协委员。
  • 中美学者用冷冻电镜解析大脑神经突触“黑匣子”
    p   2月12日电突触是大脑行为、意识、学习与记忆等功能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元,也是多种脑疾病发生的起源。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毕国强、刘北明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周正洪组成课题组,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对完整突触进行了系统性定量分析。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刊《神经科学》日前以封面形式对此进行了报道。 /p p   精确解析突触的分子架构及活动过程,被认为是解密大脑奥妙的最有效方式。早期的研究者发现了突触中的分子和细胞器组份,揭示了突触的各种功能特性和规则。但由于手段局限,对其机理还远没有充分观察和解析。 /p p   近期,课题组利用冷冻电镜技术,结合自主研发的冷冻光电关联显微成像技术,实现了对中枢神经系统中两类最主要突触——兴奋、抑制性突触的精确区分,以及结构特征的定量化分析。他们将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培养在冷冻电镜的特型载网上,快速冷冻并直接成像,获得了一系列完整突触在近生理状态下的三维结构。结合定量分析手段,了解了抑制性突触的均匀薄片状突触后致密区结构,获得了突触在分子水平的精细组织架构,实现了在突触原位直接观察单个神经递质受体蛋白复合物及其与支架蛋白的相互作用。 /p p   据介绍,这是当前国际上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对完整突触进行系统性定量分析,推动了对突触超微结构与功能这一“黑匣子”的解密。另一方面,为突破冷冻电镜技术在复杂细胞体系中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组织结构这一技术难题,奠定了基础。 /p
  • 脑智卓越中心等关于多特征神经元新型标记工具的研究获进展
    6月23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An intein-split transactivator for intersectional neural imaging and optogenetic manipul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徐春研究组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龙钢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开发了对多特征神经元标记、记录和操控的新型分子工具,揭示了腹侧海马神经元的投射模式与情绪编码的对应关系,为解析复杂神经环路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更精细且广泛适用的工具集。大脑神经元具有复杂多样的细胞类型。细胞类型的精确定义对剖析大脑神经环路连接与功能具有关键作用,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探索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神经细胞类型的精确定义往往依赖于多条件交叉的标记技术。然而,目前已有的工具方法复杂繁琐,其标记的特性数量有限,并时常面临无法有效表达光遗传和钙成像相关分子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交叉标记工具的有效性和标记特征的数量仍是领域内的难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利用内含肽介导的蛋白剪接技术,在神经细胞内实现了控制子(tTA)在蛋白水平的组装。该组装具有多条件交叉的特点,并可有效地驱动一系列效应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多特征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和功能研究(图1A)。研究人员将该工具称为IBIST(intein-based intersectional synthesis of transactivator)。研究团队在验证IBIST工具的特异性和有效性后,在小鼠海马脑区和猕猴视皮层脑区进行多种实例研究展示。研究结合神经环路连接和神经元分子标签等多种特征,在小鼠海马脑区的特定细胞群体中表达光遗传蛋白,实现了光遗传学操控(图1B 、C)。此外,该研究利用5个特征精确定义了海马脑区的多目标投射神经元,并进行了钙成像记录(图1D、E)。该工作开发了新的分子工具,基于分子标签和环路连接等多种特征靶向标记特定细胞类型,并对这些多特征神经细胞进行钙成像记录和光遗传操控。与以往的方法相比,该分子工具可以实现更精细复杂的多特征标记,更高效地驱动效应基因的表达,更简单直接地设计质粒和实验方案,以及更广泛适配于现有常用的工具病毒和小鼠品系(图2)。该研究为神经环路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提供了利器,并进一步揭示了海马细胞对情绪信息处理的多样性规律。研究工作得到上海市、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临港实验室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IBIST工具的开发与应用。A、IBIST工具的质粒设计和工作原理;B、利用IBIST工具标记接收背侧海马输入的腹侧海马CA1的SOM+中间神经元,表达光遗传蛋白NpHR;C、黄光操控SOM中间神经元的电活动;D、利用IBIST工具在投射到4个下游脑区的海马兴奋性神经元(CaMKIIα标记)当中表达钙指示蛋白GCaMP6s;E、海马神经元的荧光信号和钙反应。图2.基于多特征标记特定细胞类型的策略与前景。
  • 安捷伦科技公司与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合作进行神经代谢组学研究
    安捷伦科技公司与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合作进行神经代谢组学研究 2013 年 10 月 25 日,北京 &mdash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和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 (DGIST) 今日宣布通过开设新的 DGIST 神经代谢组学卓越研究中心,两者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中心将在其生物标记物的神经代谢组学研究中使用安捷伦生物分析仪,以更早地检测和诊断大脑疾病。 DGIST 是韩国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之一。 神经代谢组学研究的是依靠氧气和葡萄糖来维持大脑运转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在新中心,科学家和研究者将分析大脑细胞代谢物质的变化,并研究这些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和行为的影响。 今日开幕的研究中心将作为专业知识共享中心,涵盖了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代谢与肥胖研究中心和大邱主要的医疗机构和医院的科研能力。 DGIST 研究中心主任 Eun-Kyoung Kim 教授说道:&ldquo 神经代谢组学卓越研究中心将有助于韩国增强在大脑科学领域的实力,使得 DGIST 能对世界领先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通过与安捷伦合作,我们可以继续作为大脑科学发展和研究的先锋。&rdquo 安捷伦生命科学业务部韩国和南亚太地区总经理 Rod Minett 表示:&ldquo 大脑可以说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安捷伦支持对其的探索,以帮助科学家和医疗机构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进一步推动神经科学的发展。&rdquo 该中心位于大邱,计划开展神经代谢组学研究项目,该项目也涉及到其他的研究领域,如医学、神经生物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系统生物学。中心可能还将会与韩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其他主要教育和医疗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工作。同时还将训练和培养科学家、研究者和化学家,以满足神经系统科学研究领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安捷伦和 DGIST 从 2012 年年底便开始合作,DGIST 通过安捷伦更早地接触到研究所需的新技术和软件开发。 关于 DGIST 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 (DGIST) 是大邱和庆尚北道地区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研究所,有着行业领域同大邱研究开发特区相一致的全球基础设施。 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和校园设施,并开设有各种创新课程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他们将会在高技术研究领域、教育机构和商业风险投资企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机构与大邱庆北尖端医疗综合园区通力合作,致力于医疗领域的融会贯通,包括大脑相关行业、医疗和机器人行业等。DGIST 的目标是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旨在培养从事科学和技术的优秀人才。 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安捷伦科技(NYSE 代码:A) 是全球领先的测试测量公司,同时也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诊断、电子和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拥有 20500 名员工,遍及全球 100 多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在 2012 财政年度,安捷伦的业务净收入为 69 亿美元。有关安捷伦科技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编者注:更多有关安捷伦科技公司的技术、企业社会责任和行政新闻,请访问安捷伦新闻网站:www.agilent.com.cn/go/news。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