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物阻定仪

仪器信息网生物阻定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生物阻定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生物阻定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生物阻定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生物阻定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生物阻定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生物阻定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生物阻定仪相关的资讯

  • “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专项拟5亿元支持质谱等多个仪器相关项目
    科技部5月10日发布《“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 4.98亿元支持29个项目,其中涉及质谱、冷冻电镜、单细胞分选和测序设备、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多个仪器相关项目。原文如下:“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 2021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结合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发展态势,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增强我国在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组研究的核心竞争力,产出国际领先、具有长远影响的标志性工作,实现重点领域对国际前沿的引领,在原创性基础和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为人口健康、生物医药、农业与环境、生物安全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2021 年度指南围绕生物大分子与生命活动维持及调控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科学原理、标准微生物组及其与宿主/环境作用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原理与机制、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方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等 3 个重点任务进行部署,拟支持 18 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 4.43 亿元。同时,拟支持 11 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 5500 万元,每个项目 500 万元。  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 1.1)的指南方向申报。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设计。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内容。项目执行期一般为 5 年。一般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 4 个,每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6 家。项目设 1 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 1 名负责人。  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本指南所有方向均可作为青年科学家项目组织申报,但不受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3 家。项目设 1 名项目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 1986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 1983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  本专项所有涉及人体被试和人类遗传资源的科学研究,须尊重生命伦理准则,遵守《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等国家相关规定,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和伦理规范。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涉及病原微生物的活动要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法》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本专项 2021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生物大分子与生命活动维持及调控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科学原理  1.1 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蛋白质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围绕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发现参与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基因转录各阶段关键蛋白质机器的组成、结构、功能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共转录染色质修饰对转录的调控和分子机制,揭示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基本原理,发展针对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过程的干预手段。  1.2 泛素化修饰关键蛋白质机器调控疾病发生发展的功能机制  围绕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肠癌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炎症、免疫和代谢微环境稳态维持及失衡,发现参与稳态调控的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发展基于泛素化修饰和蛋白质降解的靶向干预手段。  1.3 生物大分子调控生物膜完整性的功能机制  围绕生物膜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细胞内膜系统完整性的稳态调控机制,研究生物大分子介导内膜系统完整性维持、膜损伤的修复机制、膜完整性的动态变化机制,研究生物膜完整性动态变化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研究生物膜完整性维持的生理意义,发展和优化运用于内膜系统完整性监控的技术,发展生物膜稳态维持的新型干预手段。  1.4 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互作网络的系统演化规律  围绕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过程,发展超高分辨率的细胞谱系追踪技术,研究哺乳动物发育中的细胞命运决定过程 研究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互作网络的定量表征、数学模型及其转变规律 研究细胞命运的分子互作网络对脏器发育鲁棒性的贡献。  1.5 重要生物的多维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和动态网络  针对重要经济农作物或高等模式生物,在蛋白质表达、合成、降解、修饰、互作等多维层面,绘制具有时空特性的组织/器官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并且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自然语言处理,重构生命体系中的动态网络,建立蛋白质组数据与知识分享平台。  1.6 环形 RNA加工代谢与功能协调  研究环形 RNA 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加工、结构、翻译和降解特性,阐明环形 RNA 生成、代谢和调控过程及其与蛋白质机器的作用机制,揭示环形 RNA 在神经发育、天然免疫及细胞代谢系统中的调控功能和机制。  1.7 恶性肿瘤发展中的生物大分子网络及机制  研究功能性 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肿瘤细胞恶性转化和可塑性调控等过程中的功能机制,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基因表达调控、炎症信号转导、临床耐药等相关的网络及分子机制,发展生物大分子在诊断分型和防治中的应用技术。  1.8 植物免疫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研究  围绕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感受和识别,阐明植物免疫受体、信号编码器、感受器及其高级组装结构等生物大分子的关键作用机制,研究植物离子转运与植物响应危险因子的早期信号途径,挖掘可能应用于作物育种的新型抗病生物大分子及其功能,发展基于植物免疫受体、编码器、感受器等大分子的作物抗病新技术。  1.9 新型冠状病毒重塑宿主细胞关键细胞器的机制研究  揭示新型冠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用于复制的膜状结构的形成机理 研究病毒从复制、蛋白质合成、装配到释放的细胞内系统路径,以及病毒逃避胞内自噬降解的分子基础和机制 阐明病毒对关键细胞器及相关生物大分子产生影响的分子机制。  1.10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致病过程中的蛋白质机器研究  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等重要分枝杆菌感染、致病、耐药等重要生理过程相关的关键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组成、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 研究分枝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特征 发现针对蛋白质机器的新型抑制剂,并阐释其分子机制 发展针对结核病的新型诊断、治疗、预防手段。  2. 标准微生物组及其与宿主/ 环境作用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原理与机制  2.1 健康人微生物组库和特征解析  建立全国范围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年龄段万人级队列,建立标准化的微生物组样本库和共享体系,获得微生物组及基因组基线大数据库 研究中国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组特征,及其与遗传、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关系。  2.2 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及其失衡调控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  研究维持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和可塑性的机制,鉴定核心菌群和基本特征,发现菌群来源的活性分子和宿主应答信号通路 围绕肠道微生物组调控宿主代谢、免疫等生理过程并影响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等)发生发展,阐明肠道微生物组失衡调控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 发展治疗疾病的新手段。  2.3 微生物组与药物交互作用影响疗效及安全性的分子机制  发展元基因组和代谢组的时空分析技术,研究药物调控微生物代谢及代谢信号传递机理 解析微生物组对临床常用药物体内代谢和处置过程的影响,揭示微生物组代谢药物的功能酶系、代谢途径及内源代谢通路的整合作用与机理 鉴定影响药物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菌谱,建立预测个体对药物响应的模型,为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4 微生物组学新技术及实验动物体系  发展微生物单细胞成像与物种快速鉴定、单细胞分选和测序、微生物培养、跨尺度微生物组数据分析、元基因组功能注释与可视化等的共性创新技术 建立用于微生物组研究的规范化无菌动物技术体系和动物模型,并用于相关疾病的研究。  2.5 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宿主免疫机制  围绕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建立宿主免疫在感染和预后期的多维度动态图谱,研究宿主免疫持续时间、免疫效应强度差异的生物学和分子机制,研究病原微生物新发突变对既存抗体免疫效果的影响,发展针对宿主免疫的调控靶标和新手段。  3. 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方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1 面向超大蛋白质机器结构研究的整合性技术方法  基于冷冻电镜技术、X 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波谱学等结构生物学方法,并结合质谱、小角散射、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开发整合性的多尺度结构研究技术体系,用于研究重要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机器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在体结构或者动态变化等。  3.2 蛋白质组与生物大分子互作的时空分析新方法  发展细胞表面蛋白质组与外源性生物大分子动态相互作用的鉴定方法 发展细胞内蛋白质变体及复合物的动态表征技术 发展活细胞中亚细胞器定位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规模化鉴定方法 建立蛋白质组与核酸原位相互作用位点的动态表征技术。  3.3 大队列临床蛋白质组研究关键技术  面向中国人群高发肿瘤的临床大队列样本与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分析,发展快速可配置、标准化、高稳定、全面质控,智能化的样本制备流水线 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合型质谱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实现微量临床样品的蛋白质组深度覆盖与精准定量,建立标准化输出格式 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层次信息学整合分析新技术及标准 建立包含模型、标准库、工作流、实验设计等在内的高质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辅助知识库系统。  附件5-“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  形式审查条件要求.pdf  指南编制专家名单.pdf
  • 鲲羽生物原位检测新品,助力空间转录组和蛋白组研究!
    新品一:3D空间组,真正3D成像的原位空间组,告别2D时代!新品二:30个免疫蛋白检测panel--通过蛋白核酸偶联技术实现多个免疫蛋白的共检!新品三:FFPE样本的超高分辨率空间组学检测,让久远临床宝藏样本重见天日、回顾性队列分析如虎添翼! 鲲羽生物立足基因原位测序(in situ sequencing)和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核心成员从事相关研究20年,拥有本细分领域国际一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作为少数从事基因原位检测的研发型公司,鲲羽生物以解码生命空间奥秘、革新临床精准诊断为目标,结合基础科研和临床发展实际需要,重视研发不断拓新,在前期快速DNA FISH试剂盒/RNA FISH试剂盒/原位空间测序技术服务及自动化杂交、成像仪器的基础上,隆重推出新品三连发!20233D空间组重磅来袭2022年,空间组学技术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评为年度七大颠覆性技术;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空间组学与柔性电池、人工智能辅助医疗、可持续航空燃料等创新技术被评为最有潜力、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十大技术。然而目前市场上的空间组学仅是基于一张切片来检测的2D空间组。鲲羽生物推出两种3D空间组:一种通过连续或半连续切片做2D检测后,将多张切片成像数据对准后实现厚组织的检测;第二种是对厚组织直接透明检测成像,在获取X轴和Y轴信息基础上,同步获得Z轴信息,实现真正三维空间组的检测!小脑三维空间图谱构筑斑马鱼端脑三维空间图谱构筑202330个免疫蛋白检测panel--蛋白基因偶联检测重磅来袭蛋白是生命活动功能的主要执行者,过去的研究通过绘制转录表达谱来推测单细胞中相关的蛋白丰度,但大量数据显示这两者的相关性较差。传统的免疫荧光检测通量受限于二抗属源或染料数目,然而仅凭少数蛋白难以对细胞身份及功能进行注释。目前大尺寸的研究单细胞及空间分辨率的蛋白图谱依旧具有挑战性。鲲羽生物历经多年专研打磨,突破分辨率、灵敏性、特异性、大视野等限制,推出单细胞分辨率高灵敏高保真大视野的寡核苷酸抗体多重免疫组合空间蛋白组学。其主要原理是将特定抗体和特定核酸序列进行偶联,将蛋白信息转化为核酸序列信息,通过检测抗体偶联上的核酸序列从而获得蛋白的原位表达图谱。目前已实现在一张切片上检测30个免疫蛋白和多个RNA分子的同时检测,深度解析免疫微环境,助力免疫方向的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2023FFPE样本的超高分辨率空间组学检测重磅来袭FFPE(formalin fixation and paraffin embedding)样本是指福尔马林固定后经石蜡包埋的组织样本。过去几十年中,按照此方法保存了大量的生物样本。FFPE样本承载着众多疾病信息,是当之无愧的病理“瑰宝”。但是FFPE样本取材不严格,存放时间长,存放条件不稳定等因素,增加了RNA检测的困难,大大制约了珍贵样本的信息挖掘。鲲羽生物自主研发的原位检测技术对存放一年以上的FFPE样本仍有极佳的检出效果。 目前鲲羽生物已助力客户在Cell、Nat Commun、Dev Cell、Nat Plants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鲲羽生物目前已拥有多种DNA、RNA、蛋白原位检测产品以及高通量自动化FISH操作与成像平台、原位测序仪器等,拥有完全自主的基因原位检测相关技术核心知识产权多项,打破了国外在新一代单细胞组学技术的垄断,推动民族生物原始创新技术走向世界、服务全球。鲲羽已助力客户在 Cell、Nat Plants、Dev Cell、Nat Commun、SciAdv、Elife 等国际顶流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 央视聚焦︱雅睿生物为打赢成都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9月8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以《同心战“疫”聚合力》为主题,聚焦近期成都疫情防控工作点滴。镜头特别聚焦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其中该临检中心采用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大部分来自雅睿生物。自爆发新冠肺炎以来,雅睿生物旗下的MA-6000因其稳定的性能和多联机功能,一直受到各检测机构的青睐,是国内核酸检测的主力机型。 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在今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从项目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到运行仅历时2个多月。 成都市临床检验中心不仅具备成都市目前最大的核酸检测能力,也是全国单体量最大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之一。目前,在雅睿生物的支持下,以每天50万管的检测能力,按照每管10人混采的模式,中心每天可完成500万人的核酸检测。 成都常住人口超过了2000万,自从9月1号实施全员核酸检测以来,雅睿生物MA-6000以硬核技术强力支撑当地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助力当地以更快速度阻断病毒传播,最大化降低疫情持续传播的风险。 疫情发生以来,雅睿生物作为抗疫中的重要力量,始终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最暖的温度,万众一心、凝心聚力,跑出疫情防控“加速度”。未来我们将继续全力以赴,强力支持我国战“疫”工作。
  • 关乎人类未来——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等人谈微生物组研究
    p   当人类第一次认识到微生物的存在时,并不知道这种个头微小的生命体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石、关系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将极大地帮助人类克服当今所面临的生存挑战,还能提供人类未来生存之道。如今,人类基因组的神秘面纱已渐渐揭开,微生物组又成为各国生命科学竞争的焦点,纷纷启动微生物组研究计划。科学家们呼吁,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作为后来者和参与者的中国,应在新一轮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竞争中加快步伐,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p p    strong 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 /strong /p p   1928年7月,科学家亚历山大· 弗莱明揭开了发现微生物合成抗生素的伟大时代。青霉素就是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它的发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并显著提高了人类普遍的寿命。 /p p   一种微生物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个体生命,一群微生物能够拯救未来人类的生存。 /p p   自微生物组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对微生物组的关注热度不断增加,分析梳理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发现,人们对人体健康微生物组关注最大,特别是在消化道微生物组方面,已经发现肠道微生物组与糖尿病、肝病、肥胖症、精神疾病等具有相关性,对艰难梭菌引发痢疾的菌群移植治疗方案,不仅颠覆了传统治疗方案,还进一步提出了消化道微生物组菌群平衡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理念。目前研究发现,人肠道中栖居多达1000种微生物,每个人肠道中平均有160种微生物物种,其细胞数量更是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10倍,这些微生物与人体衰老、中草药疗效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p p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 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p p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健康与微生物组关系密切,包括消化微生物组、呼吸道微生物组、生殖道微生物组、口腔微生物组、表皮微生物组等,微生物组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体微生物组研究成果将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亚健康的调理、医疗理念的革命和新技术发展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p p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健康人群可能具有特征性的微生物组 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藏,有研究表明传统中药有效组分需要肠道微生物的参与才能激活。解析健康微生物组与人体互生共利的机制、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细胞和健康微生物组细胞互作的机理、中药药效与肠道微生物组的因果关系、发展基于微生物组的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与预防技术等,是人体微生物组的重要研究内容,必将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p p   strong  微生物组与食品安全 /strong /p p   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作物品质提升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科技需求,与农作物相依相生的微生物组是影响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 /p p   农作物微生物组重点关注四大口粮和七大经济作物的增产抗病和品质提升,服务“增效减施”。结合根际微生物组、作物表皮(叶面)微生物组、内共生微生物组等,研究微生物组对作物(水稻、棉花、小麦、大豆、土豆、蔬菜、中草药植物)重要农艺和药效性状,包括抗病性、抗逆性、产量、品质等生理活动的影响与调控机制,分析重要生物化合物(如激素、挥发性化合物等)在微生物组与作物相互作用之间的调控功能 研究微生物组对作物连作障碍的影响和克服手段 对影响作物产品采后品质的微生物组进行研究,分析复合感染和控制复合感染的分子机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能够控制土壤重要性状参数、作物抗病、抗逆、生长和品质,以及克服连作障碍,改良土壤质量的微生物组应用技术,为我国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做出重要贡献。 /p p   家养动物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适合开展家养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技术体系,系统深入揭示家养动物(猪、奶牛、禽类等)品种(遗传型)、饲养管理对胃肠道微生物组成和代谢的影响及途径,研究胃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互作机制,研发能够提高饲料资源转化利用效率和生产性能、增强胃肠道功能与宿主健康、提升养殖环境质量、改善产品(肉、蛋等)品质的微生物学应用技术,显著降低或者消除抗生素使用量促进生态养殖,整体提升我国畜禽养殖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畜禽养殖效益、保障畜禽产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 /p p    strong 微生物组与生态环境 /strong /p p   微生物之间能够互相协作,使得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更加稳定、更加有效发挥作用,并赋予微生物组(群)具有超越单个微生物的更为强大的功能。多环芳香烃是环境中重要的一类污染物,目前已经发现了能够降解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一种微生物单独培养,可以降解多环芳香烃,但如果多个微生物在一起,其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和微生物系统的稳定和适应能力都大大提高。 /p p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列举了综合治污与废弃物资源化、脆弱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重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发展主题。最近,国家公布了“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等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微生物是环境治理和修复的主力军,也是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研究维持微生物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微生物群体互作及对污染物降解和消除的影响机制、微生物组与环境因子互动的管控、环境微生物菌剂研制及应用等,服务黑臭水体治理、城市污水净化、污染土壤修复、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是环境微生物组研究的重要内容。 /p p   基于微生物组的理念揭示海洋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信号传导联通和代谢产物形成机制,发展海洋微生物合成生物学技术,释放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微生物组蕴藏的特殊代谢途径,指导发现代谢产物、酶、能源等活性物质,发现海洋微生物药物先导化合物。获得能有效去除重金属或塑料污染的海洋微生物,发现参与不同重金属和塑料去除或降解的重要基因(簇),构建能有效脱除各种常见重金属污染和塑料污染的工程菌,初步确立相应生物制品的工艺流程。 /p p   微生物作为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影响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全面系统地解析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搞清相关的调控机制,将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健康、食品和环境等重大系统问题带来革命性的新思路,提供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作者:刘双江 纪海丽,刘双江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p
  • 伦敦大学学院何冠杰课题组 Small:生物质衍生碳框架作为稳定的钾离子电池高性能负极
    【文章信息】降低4V正极-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锂金属电池界面不稳定性第一作者:陈锦涛通讯作者:何冠杰*单位:伦敦大学学院【研究背景】在清洁、可靠、低成本和环保的储能解决方案方面,由于锂资源的短缺和成本的增加,锂离子电池(LIBs)正面临挑战。作为锂离子电池有潜力的替代方案之一,钾离子电池(PIBs)在电化学储能研究领域得到了深入研究。钠和钾的地球资源比锂丰富得多。此外,由于金属钾在低电位范围内不与铝反应,它提供了用铝代替铜作为集流体的可能性,这进一步降低了PIB的成本。然而,PIB仍然面临着挑战,包括其缓慢的动力学,由于循环过程中严重的体积变化导致的不良循环性,以及电极和不匹配的电解质之间的副反应。在PIBs的循环过程中,其缓慢的动力学和巨大的结构应变是由于钾离子的大离子半径造成的。碳基材料在PIB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低电压放电平台、高理论比容量和低成本,并且能适应钾的大离子半径。在利用碳材料作为钾离子电池的负极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挑战:1)许多碳材料的层间间距不够。商用石墨的层间间距通常为0.335纳米,以容纳大的钾离子(1.38Å),这导致速率能力差,容量衰减快。2)充电/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严重,导致循环稳定性有限;目前,针对CNTs的结构工程已涌现许多的方法,包括金属有机框架。3)昂贵的方法和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也需要在设计负极时加以考虑。【文章简介】基于此,伦敦大学学院何冠杰博士团队进行了结构工程策略,采用了生物质衍生材料葡萄糖结合碳纳米管作为基底碳骨架,加以低含量磷化处理,在碳结构中诱导出阴离子缺陷,以提高PIBs阳极的动力学性能。碳框架提供了一个强大而稳定的结构,以适应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而进一步的磷掺杂改性被证明可以提高速率能力。这是由于孔径分布、电子结构以及电荷储存机制的改变而发现的。这项工作中的优化电极显示了在0.2 A g-1的电流密度下175 mAh g-1的高容量,以及作为PIB阳极的速率性能的增强(在电流密度增加50倍的情况下容量保持60%)。因此,这项工作为指导未来对PIB的碳基阳极的研究提供了合理的设计。【本文要点】要点一:材料形貌与孔隙原始GCNT的孔径主要分布在0~200 Å之间,而200-PGCNT的孔径在200~400 Å之间转移到一个较高的数值,其中的峰值显示在300 Å左右。大多数孔隙的直径300-PGCNT分布在400Å以上的范围内,并在600~1000Å之间均匀分布。P原子掺杂不仅可以提供孤对电子用于吸收,而且可以增加刚性碳纳米管之间的距离以提供孔隙。三个典型的Langmuir等温模型在高P/P0区域有差异,在200-PGCNT和300-PGCNT有急剧增加。曲线末端的急剧增加是由于颗粒之间存在空隙,这可能发生类似于大孔(50-7500纳米)的吸附作用。材料的孔隙大小可以在许多方面影响离子传输。如果孔径太低,可能会减慢阳离子的迁移;如果孔径太高,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结构来承载阳离子。孔隙和孔径分布应该被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这可以通过磷化(退火)来实现。【图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a)200-PGCNT和b)300-PGCNT;c)300-PGCNT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Brunauer-Emmett-Teller试验(BET)测试结果为:d)平均直径与累积孔隙体积,e)孔隙直径与dV/log(D)孔隙体积,f)相对压力与吸收量(cm3 g-1 STP),箭头指向上方为吸附过程。要点二:磷的表面分析与碳管的缺陷分析通过XPS分析P 2p轨道,确定磷元素的存在进一步确定了掺杂P成功。基本上,D波段的强度越高,缺陷的数量就越大。较高的ID/IG比率反映了较高的缺陷浓度。D和G的强度由每个峰的面积来表示。在减去基线并使用高斯模型拟合各峰后,结果显示在图1h中。原始GCNT、200-PGCNT和300-PGCNT的ID/IG比率为1.95、2.79和2.94。ID/IG的比率显示出随着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这与较高的缺陷浓度有关。【图2】a-c) 300-PGCNT、200-PGCNT、Pristine-GCNT的P 2p轨道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图;d) 300-PGCNT的C 1s轨道的XPS图。e) Pristine-GCNT、200-PGCNT和300-PGCNT基线校正后的拉曼光谱,ID/IG是D的强度与G的强度之比;f) 300-PGCNT的O 1s轨道的XPS光谱。要点三:电池性能及应用在材料中掺入P原子可以提高倍率性能。在高电流密度下的容量保持率有随着P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原始GCNT、200-PGCNT和300-PGCNT在电流密度为5 A g-1时的容量分别为20、27和100 mAh g-1。位于碳骨架中的P原子可以提供阴离子缺陷宿主钾离子,并促进钾离子传输的动力学,这可以提高倍率性能。此外,材料的CNT骨架可以保护结构不崩溃。比较300-PGCNT和200-PGCNT,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更丰富的P原子掺杂含量有助于提高速率性能。此外,300-PGCNT的容量在18个循环(包括10个循环的激活)后,在电流密度为0.1A g-1时可以达到214 mAh g-1。【图3】a) 300-PGCNT在0.1 mV s-1扫描速率下的CV图;b) 原始GCNT、200-PGCNT和300-PGCNT的速率性能评估;c) 原始GCNT、200-PGCNT和300-PGCNT在200 mA g-1电流密度下的长循环稳定性测量。要点四:结合表征的容量贡献分析我们得知含磷的(300-PGCNT)的电容贡献率(51.2%)几乎等于原始GCNT的电容贡献率(50.5%),这也可以从图4c,f中得到证实,原始GCNT的数值逐渐上升到73%,而300-PGCNT在3.2 mV s-1的扫描速率下电容贡献率达到81%。高电容分布也是由P原子掺杂引起的。如上所述,更大的孔径分布,更高的电子传导性,以及300-PGCNT的孤对电子导致的K+离子储存,可以促进电容贡献。【图4】a)原始GCNT和d)300-PGCNT的CV图(0.2 mV s-1);b)原始GCNT和e)300-PGCNT的log(i)和log(V)之间的关系;c)原始GCNT和f)300-PGCNT在不同扫频下的电容和扩散控制过程的贡献。【第一作者介绍】:陈锦涛,伦敦大学学院博四研究生,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化学系,Ivan. P. Parkin 课题组。
  • 百趣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用于代谢组学科研服务仪器平台扩建
    7月15日,上海百趣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百趣生物”)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启明创投独家领投。据了解,本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百趣生物代谢组学科研服务仪器平台的扩建、检测试剂的研发及生产,在继续扩大百趣生物在代谢组学市场技术优势的前提下,促进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的技术融合,加快代谢组学产品的临床转化进程,推进质谱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百趣生物(前身为“阿趣生物”)于2012年在上海复旦科技创业示范园成立,旨在对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通过核心技术转化成可应用于临床和大健康的早筛或诊断的创新产品,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百趣生物专注于创新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与医学健康领域的应用,致力于成为大生命科学领域权威的检测分析机构。经过10年的发展,百趣生物目前已建立了完善的科研服务、药企服务、临床质谱服务和大数据信息化服务平台。  百趣生物的创始团队来自于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深耕代谢组学技术十多年,立足上海,放眼全球,依托数千平方米的研发、生产、服务基地,建立了完善的非靶标代谢组学、高通量靶标代谢组学、脂质组学、代谢流、蛋白质组学、抗体测序等检测分析平台,在国内代谢组学科研服务市场具有领先性。百趣生物的业务、服务已遍及全国各省市,港澳台和海外地区,与超过1500家高校、研究所、医院、制药企业、食品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年复合增速达到70%。
  • 生物柴油国标修订版 一价金属检测调整
    近日,记者从2012年全国生物柴油行业协作组年会获悉,备受业界关注的《柴油机燃料调和用生物柴油(BD100)国家标准》修订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该标准已通过第一届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产品组)第十三次会议审查,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发布。   据了解,与2007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柴油机燃料调和用生物柴油(BD100)国家标准》相比,修订后的新标准增加了醇含量、酯含量、一价金属含量、残碳的控制要求,并对闪点、酸值等指标作了相应的修改。在新标准中,闪点(闭口)由原来的不低于130℃修改为不低于101℃,酸值由原来的不大于 0.8mgKOH/g修改为不大于0.5mgKOH/g,一价金属含量(Na+K)不大于5微克每升,酯含量不小于96.5%。   中石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蔺建民告诉记者,一般生物柴油酸值是石油柴油的10余倍,酸值大的燃料易造成腐蚀;而残留金属可导致发动机沉积和磨损,并造成泵和注射器实效,使柴油车排烟增大,启动困难,还会引起柴油机尾气后处理装置中催化剂中毒。因此酸值、金属含量等指标的高低都是下游企业所关注和担心的,也是产品接受度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对这些指标做修订。   蔺建民还表示,此次新标准的修订对业界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新标准对闪点要求降低,对90%回收温度、残炭指标的要求也有放松,这对于生物柴油企业来说,原料的选择性增加,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生产成本,对原料紧缺的状况会有一定的缓解。   但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也有不利的因素。一是酸值降低到0.5mgKOH/g,这就要求企业要增加降酸值工艺,不仅增加了成本,还有可能导致其他合格指标出现反弹风险,对普遍采用酸碱催化的中小企业有很大的风险;二是酯含量要求不低于96.5%,这对原料皂化值低的产品有一定难度,将使得企业提高精馏成本;三是一价金属含量不超过5ppm,企业为此要增加分析检测费用和脱碱性催化剂工艺的设计成本等。
  • 沃特世推出全新CCS数据库,用于代谢组学/脂质组学生物标志物的结构鉴定
    囊括900多个内源性物质的CCS(碰撞截面积)数据库,提高分析人员对非目标性生物标志物鉴定的信心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近日针对基于离子淌度质谱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出了全新的代谢组学与脂质组学分析数据库。此数据库囊括了900多个化合物的碰撞截面(CCS)测得值,CCS值体现了测量气态离子的三维构象,为确认生物标志物的结构提供了另一个参数。此外,数据库中还包括600个化合物MS/MS质谱图,用于生物标志物的结构确认。 这一全新的数据库目前已经整合至沃特世公司独有的软件平台UNIFI科学信息系统中,该平台兼具仪器控制、数据分析、可视化以及色谱和质谱结果管理功能。此外,该数据库还可与Progenesis QI软件联合使用。沃特世已经在美国质谱协会(ASMS)第64届年会上隆重介绍了这款全新的数据库。 借助全新的CCS数据库,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离子淌度分离技术准确鉴定复杂样品基质中的生物标志物。CCS值是一项精确的离子物理化学性质,与气态离子的大小、形状和所带电荷有关。在样品量有限且样品高度复杂的非靶向代谢组学与脂质组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可利用数据库中的CCS值确认不同样品组中表现出显著统计差异的内源性代谢物和脂质的鉴定结果。 沃特世组学解决方案高级市场开发经理David Heywood表示:“代谢组学与脂类组学是生物标志物发现和转化研究的关键技术,无论我们是需要通过鉴定目标内源性生物标志物进行功效研究,或者需要了解疾病进展,这些技术都在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非靶向代谢组学与脂质组学研究中,研究人员需要尽可能多地获取基本生物学信息,因此离子淌度质谱技术必不可少。离子淌度技术可提高总体色谱峰容量,而CCS值则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加有信心地对特定代谢物进行准确鉴定。” 适用于UNIFI的代谢组学与脂质组学分析CCS数据库可与Vion IMS QTof和SYNAPT G2-Si HDMS系统配合使用,使高分辨淌度质谱的使用更加简单方便。 高分辨淌度质谱技术则能够与Progenesis? QI软件配合使用,可以帮助从事生物标志物鉴定的研究人员在代谢组学与脂质组学中获得稳定可靠的鉴定结果。 更多信息:http://www.waters.com/clarity 关于沃特世公司(www.waters.com)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专注于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开发和生产先进的分析和材料科学技术。50多年来,公司开发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 ###Waters、UNIFI、Progenesis、Vion、SYNAPT和HDMS是沃特世公司的商标。
  • 新增仪器租赁业务,易瑞生物上市后经营范围变更
    2021年2月9日,深圳市易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易瑞生物”,证券代码:300942)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首发挂牌,成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行业“第一股”。近日,易瑞生召开了第一届董事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变更公司注册资本、公司类型、经营范围、修订公司章程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议案》并发布公告,决定变更公司注册资本、公司类型、经营范围的相关情况,特别是新增了经营项目“检测仪器设备租赁”。公告中显示,公司业务发展中大量客户提出租赁快检仪器设备的诉求,为保障公司业务拓展的持续增长、满足市场需求,公司拟变更经营范围,新增经营项目“检测仪器设备租赁(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实验分析仪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食品安全检测;餐饮服务(职工内部食堂))”。除此之外,公告中显示,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深圳市易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证监许可〔2021〕87号)同意注册,公司获准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4,086万股,本次发行完成后公司的股份总数由36,000万股变更为40,086万股,注册资本由36,000万元增加至40,086万元。同时,公司股票已于2021年2月9日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交易,公司类型由“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原文下载:深圳市易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变更公司注册资本、公司类型、经营范围、修订公司章程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公告.PDF
  • P4定档9月北京,热议新型肿瘤生物标志物&精准诊断/用药!
    新条例实施以后,陆续出台了生物标志物、伴随诊断、抗肿瘤药物开发、肿瘤筛查、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等多个征求意见/指导原则,更加严格、细分的法规指南也反映了肿瘤精准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患者主动参与(Participatory)、早期预警(Predictive)、预防(Preventive)和个体化(Personalized)为特征的P4医学落地在即:• LDT试点政策实施以来,如何实现进一步的路径合规?• 如何切实推动精准药物与伴随诊断协同开发?• 如何平衡泛癌种普筛与单癌种筛查技术/应用需求?• 如何进一步优化实体瘤MRD/耐药/病理等技术路线与应用探索?• 单细胞测序/多组学/AI等前沿技术转化几何?• 如何继续挖掘泛癌种生物标志物对于药物开发与临床转化的价值?• 如何开发双抗/溶瘤病毒/细胞治疗等新兴免疫疗法中的Biomarker加速转化?• 如何发现转化潜力免疫检查点/靶向药物的创新靶点?… … 值此行业奋发之际,P4 China 2022 (第六届国际肿瘤精准医疗大会)将于2022年9月2-3日(周五-周六)在北京隆重升级上线,深度探讨行业痛点与年度热门议题,与行业专家共探肿瘤精准最新法规、前瞻早筛诊断技术开发产品落地、免疫疗法/靶向药物精准开发之路!点击查看官网:https://www.bmapglobal.com/p4china2022【聚焦新视角--论坛结构全新升级!】主论坛(Day 1上午)——监管动向/政策解读/行业前沿• 解读最新LDT/CDx等注册/合规政策及临床建议• 探讨大数据/国产替代/底层技术等行业前沿发展分论坛 A 肿瘤早筛/早检(Day 1下午—Day2)——肿瘤精准诊断:新型诊断生物标志物发现与前瞻性技术探索• 全/泛/多癌种普筛/筛查• 单癌种早筛/早检:更优甲基化技术与策略• 肿瘤诊断前沿技术:单细胞测序/前沿多组学等技术• 学习miRNA/全癌甲基化等新型标志物的开发转化• 聆听甲基化/质谱/长片段/单细胞/多组学等前沿技术分论坛 B 肿瘤预后/耐药监测/病理(Day 1下午—Day2)——肿瘤精准诊断:新型诊断生物标志物发现与前瞻性技术探索• MRD检测/耐药/预后• 鉴别/病理诊断• 讨论实体瘤MRD更优技术路线等预后监测等技术与应用• 探索新型病理诊断/RNA检测/耐药基因等精准鉴别诊断技术分论坛 C肿瘤免疫/靶向药物(Day 1下午—Day2)——肿瘤精准药物:Biomarker/转化医学/伴随诊断与最新免疫/靶向药物开发• 新兴免疫疗法/ICIs等免疫药物与Biomarker研究/伴随探索• 创新靶向药物与Biomarker研究/伴随诊断开发• 解锁细胞/基因/双抗/PROTAC/KRAS等转化与Biomarker/伴随• 了解最新泛癌种Biomarker/预测性等生物标志物及伴随诊断开发【谁将来参会?】• 体外诊断所属法规监管机构4%• 体外诊断、第三方检验机构:液体活检、基因检测/测序服务企业25%• 医院:肿瘤临床专家20%• 药企:肿瘤免疫/靶向药物企业28%• 科研院校5%• 上游仪器设备开发制造企业与试剂耗材企业10%• CRO/实验室搭建/数据服务等其他服务供应商5%• 其他3%【群英荟萃--往届重磅嘉宾(部分)】Leroy Hood,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医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士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金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兼临床分子与免疫室主任黄杰,中检院体外诊断试剂检定所非传染病诊断试剂室主任Elizabeth Mansfield,GRAIL法规战略负责人,前FDA个体化医疗办公室主任李为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姚树坤,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石远凯,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赵景民,解放军302医院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主任支修益,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殷晓璐,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有限公司精准医学部中国区负责人苏欣莹,辉瑞中国研发转化医学负责人段纯喆,罗氏中国生物标志物研发部乳腺癌和妇科肿瘤疾病领域负责人叶斌,盛诺基医药临床转化医学及开发副总裁李培麒,基石药业早期开发副总裁姜傥,迪安诊断董事,高级副总裁阮力,厦门艾德生物副总经理、技术总监汪笑男,世和基因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吴琳,和瑞基因首席技术官汪宇盈,华大数极首席技术官Leroy Hood,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Elizabeth (Liz) Mansfield, Vice President of Regulatory Strategy at GRAIL Jinming Li, Deputy Director of National Center forClinical Laboratories *更多往届嘉宾阵容及会后报告,欢迎联系组委:180 1793 9885(同微信)【P4 招展/论坛组织工作全面启动!】1、对话科研及企业专家,共促精准医疗行业高效新发展!论坛开放特装展位,主题演讲、卫星会、晚宴赞助,插页广告,吊绳&名卡、手提袋、瓶装水、椅套广告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供您展示肿瘤精准“诊+疗”产品与技术!详情欢迎咨询:180 1793 9885(同微信)2、肿瘤界超强阵容集结令!P4演讲嘉宾火热征集中!演讲摘要/论文投稿,经组委评估并确认的嘉宾将享受以下福利:获得一张免费全程参会证;会议期间午餐券、嘉宾招待晚宴;在会议期间专享演讲嘉宾休息室;组委会官方宣传与推广。投稿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3、精彩内容会前不停播!P4直播嘉宾持续招募中!如果您:有领先的突破与进展热衷于分享行业热点话题希望结识到更多的行业同仁并与之交流远在海外,受疫情影响行程不便,无法莅临现场......P4会前系列直播平台欢迎您的加入!组委会将免费提供优质直播服务,包含直播间搭建,前期宣传与准备,以及组织观众问答环节等,详情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链接填写:https://jinshuju.net/f/ESfs4s,组委将在7个工作日内联系您!【感恩回馈!老客户专享!】为感谢行业同仁对P4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特面向P4的往届参会嘉宾与参展企业,开放惊喜参会/参展折扣!详情欢迎联系组委咨询:180 1793 9885(同微信)【喜迎复工,畅享特惠!】6月17日前,5人组团注册报名P4,即享限时复工特惠,单人立减1380元起!*详情欢迎联系组委咨询:180 1793 9885(同微信)扫码即可咨询赞助/参会报名/演讲/往届报告/媒体合作等事宜。赞助/演讲/媒体合作详情欢迎联系组委会:电话:180 1793 9885(同微信)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网站:www.bmapglobal.com/p4china2022媒体合作联系:上海商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赵俊雯| Jane ZhaoTel:+86 136 6556 4971官网: www.bmapglobal.com
  • 我国将成立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
    新华网北京1月18日电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全国信标委”)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将于1月26日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国家标准工作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新突破。   生物特征识别(Biometrics)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热门领域之一。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人们对电脑依赖性的增强,信息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在经历了十多年概念和技术发展之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进入稳健发展与应用阶段,并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开发和各行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众多国际国内电子产品厂商、应用软件开发商及系统集成商纷纷推出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软硬件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相关工程项目与应用方案也在金融、电信、信息安全、生产制造、医疗卫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军事等行业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成为解决当前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普遍面临的信息资源安全保障、电子信息交易认证、IT系统身份验证等难题的有效途径。   据全国信标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近几年也将在信息技术、信息安全、金融交易、社会安全等领域推动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工作。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将充分凝聚我国生物特征识别相关产学研用各界力量,根据我国生物特征识别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和完善我国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标准体系、制定我国生物特征识别相关国家标准并对口支撑和推动ISO/IECJTC1(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内的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   据了解,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所作为全国信标委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秘书处单位,正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工作组首批成员。截至2010年1月15日,已有29家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国内知名高校、国内外企业等表达了参加工作组的意向。
  • “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在深圳启动
    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中国微生物领域顶尖研究机构、院校和企业组成的&ldquo 万种微生物基因计划&rdquo ,八月一日在深圳启动。   据悉,该计划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ldquo 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rdquo 后启动的又一重大基因组计划,目前该计划的地位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该计划预计在三年内完成一万种微生物物种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构建,并以此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基因水平上的探索和研究,将推动中国微生物基因组学深入、系统的研究。其目的是打造微生物全基因组的&ldquo 百科全书&rdquo ,完成&ldquo 生命之树&rdquo 计划的微生物分支,并带动相关学科及产业的发展。   该计划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工业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医学微生物等,研究种类包括古细菌、细菌、真菌、源生物、藻类和病毒。   据介绍,微生物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物种,也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及重要的国际竞争战略资源之一。&ldquo 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将促进发酵业、制药业、食品加工业的升级换代和推动新型生物能源、绿色制造、疫苗生产、环保产业的发展,为解决&ldquo 三农&rdquo 问题,实现节能减排和生物安全,拉动内需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表示,&ldquo 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标志着微生物科学的新开始,表明了微生物研究探索出崭新的研究策略和中国科学家勇于攀登的精神。   华大基因成立于一九九九年,目前拥有世界顶尖的测序及信息分析能力,已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物种的基因组计划。
  • “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在京成立
    我国规划制定20余项生物特征识别标准   近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国标委)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在北京成立,工作组组长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赵波担任。   据IBG(国际生物识别集团)发布的《2007至2012年度全球生物识别市场报告》预测,到2012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将超过74亿美元。如今各种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软硬件产品,以及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已在金融、电信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赵波表示,作为信息产业的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高度关注和重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标准方面,从2004年就开始了该领域的标准研究工作,并于2005年申请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生物特征识别分技术委员会的正式国家成员体。目前,工信部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及跟踪研究的同时,还申报了20余项国家标准的制定。   国标委工业二部副主任戴红对于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的成立寄予厚望。据她介绍,为了促进我国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加快开展标准化工作,国标委已正式下达了20余项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标准制定计划,涵盖了生物特征识别的术语、数据交换格式、公用数据框架、产品互操作、测试、评价等各个方面,希望通过工作组的建立,充分凝聚我国生物特征识别相关的产学研用各界力量。
  • 我市生物产业成立首个标准化工作组
    【深圳商报讯】(记者 刘金玉)我市生物产业在标准化领域的第一个工作组昨天成立,将为我市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领域标准,引领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领域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昨天,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为副组长单位,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11家单位为组员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院士陈润生、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院士赵国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和平等我国生物领域的权威专家为工作组顾问。 据悉,生物产业是深圳着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深圳这片自主创新的土壤上,已经孕育出了一大批生物领域自主创新成果,并有一批企业已成长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自主创新的龙头企业。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的成立,将为我市建立健全生物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提供一大助力,进而提升深圳乃至全国生物产业链的构建,填补生物方法检测标准领域的空白。 会议透露,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产业走向高端化、国际化,我市还将根据生物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计划,加快推进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建设,规范市场的准入和竞争秩序,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作者:刘金玉)
  • 青岛能源所等提出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微生物组测序技术
    微生物组(又称菌群)测序在生态健康诊断、生态过程监控、生物资源挖掘、合成生物学研究等领域广泛应用。针对目前菌群测序方法学领域面临的痛点与难点,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单细胞中心和中国海洋大学提出一种高物种分辨率、高灵敏性,并可同时鉴定所有原核与真核微生物、不惧样品降解或污染的低成本微生物组测序技术2bRAD-M。  在微生物组研究中,解析微生物群落的物种构成主要依赖于两种高通量手段:扩增子测序(16S/18S/ITS)和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WMS)。目前这两种主流手段都面临着关键瓶颈。扩增子测序存在扩增偏好性、脱靶扩增、物种分辨率低等问题,且通常无法同时检测细菌、古菌与真菌。鸟枪法测序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对样本DNA质和量的要求高,故通常难以分析痕量、高度降解或污染严重的样品,且测序成本相对很高。   据此,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博士孙政、黄适等提出了名为2bRAD-M的“简化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有效克服了上述扩增子测序和鸟枪法测序的核心缺陷,可服务于人体与环境中痕量、高度降解或污染严重之菌群样品的高效解析。  IIB型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种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在识别位点上游和下游的特定距离进行切割,形成等长短片段(20—33 bp)的核酸内切酶。作为一种基于IIB型限制性内切酶特性的测序技术,2bRAD目前已经被应用于包括人体、模式动物、海洋动物等上百个单一物种的基因组研究。但一个菌群通常由成百上千个真菌、细菌和古菌物种组成,比分析单一物种复杂得多。  2bRAD-M技术的原理是:处理菌群总DNA样本,对IIB酶切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然后以各种微生物基因组序列上的理论酶切位点为参造,来推断菌群结构。为验证该技术,科研人员通过模拟酶切数据研究了不同来源、相似度或复杂程度以及不同实验方法学对菌群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影响,并解决了高重复性短片段DNA干扰序列匹配的问题;通过利用人工和自然菌群样本,验证了2bRAD-M的敏感性、重复性、分辨率、准确度和偏好性等,进而挖掘了该方法用于各种实际菌群样品之测序的潜力和局限性。  具体来说,研究证明该技术能够有效处理低生物量菌群样本。例如,针对总DNA仅为1 pg、长度仅有50 bp的高度片段化或99%被宿主DNA污染的人工菌群DNA样本,2bRAD-M均能得到种水平、高度准确、同时涵盖细菌、古菌和真菌的菌群结构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针对皮肤,肠道和环境等实际样本,2bRAD-M同样表现出色。针对临床最常见、但菌群DNA极为微量且高度降解或污染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样本,仅用极微量的FFPE切片样本(3 cm × 2 μm),2bRAD-M就能捕捉到潜在可服务宫颈癌诊断的微生物物种标识物。这些发现对于肿瘤微生物组、免疫组织微生物组等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具有方法学意义。  相关成果发表在基因组学领域期刊Genome Biology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人才工程等支持。 论文链接高效分析痕量降解微生物组的2bRAD-M技术。IIB型限制性内切酶就如同二郎神手中的三尖两刃戟,在微生物DNA上寻找核心识别位点并同时切割其两侧翼序列(对应“三尖两刃”),从而产生大量等长短标签,通过扩增、测序及相关算法计算,可对痕量、高度降解、严重污染的菌群样本进行种水平的细菌、古菌和真菌鉴定。
  • 大气污染对代谢异常人群急性损伤效应的定组研究
    p   流行病学及毒理学研究已经确证大气污染是心肺系统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近年,少量研究也指出大气污染物暴露与代谢异常疾病(例如糖尿病)的健康指标可能存在关联。 br/ /p p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课题组就此提出了一系列科学问题:代谢异常人群是否对大气污染更易感?大气污染暴露是否会加快代谢疾病进程?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如何?哪些污染物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等等。考虑到中国严重的空气污染现状、庞大的糖尿病人口基数及疾病负担,回答这些科学问题对于我国的公共卫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相关研究非常有限,在研究设计及方法上也存在局限性,因此这些科学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系统的证据支持。 /p p   在上述背景下,朱彤课题组于2013年起开展了前瞻性人群定组研究(SCOPE),通过与北京大学校医院合作,招募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但未确诊糖尿病)及健康对照人群各60名,在一年间对受试人群进行了四次重复随访测量。临床随访中完成功能性指标测量并采集呼出气、呼出气冷凝液、血清、血浆、尿样等多种生物样品,结合流式细胞仪、代谢组学等分析手段,详尽评价了每名受试者呼吸及心血管系统性炎症、血糖血脂代谢、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损伤等多条机制通路的相关生物标志物水平 同时利用北大环境观测站点以及个体采样器,发展大气污染的暴露组学研究,获得大气颗粒物全面的理化特征(各粒径段数浓度及化学组分)和个体暴露水平。 /p p   通过多项精细的生物标志物及大气污染浓度测量及暴露、代谢、基因等多种组学的综合分析,SCOPE研究有助于回答“代谢异常人群是否对大气污染更易感、大气污染暴露是否会加快代谢疾病进程”等科学问题,并可深入揭示大气污染物暴露对人群心肺及代谢系统的损伤效应及潜在生物学机制。 /p p   SCOPE人群项目的研究方法设计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敬请关注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9d3ea031-01c4-44c5-89ba-7d0b2fa1c9ad.jpg" title=" 1.jpg" width=" 597" height=" 124" style=" width: 597px height: 124px " / /p p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21064, 21190051,41121004)、以及中国博士后基金(154248)的支持。朱彤教授为通讯作者,朱彤课题组王彦文博士和韩逸群博士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p p   点击下方链接,可免费阅读该论文详细内容↙ /p p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LS/doi/10.1007/s11427-017-9074-2?slug=full%20text /p p br/ /p
  • 阻断新冠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 生物气溶胶消杀机技术浅析
    背景:大量证据表明,新冠肺炎患者在咳嗽、喷嚏等呼吸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携带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生物气溶胶,吸入SARS-CoV-2是新冠肺炎(COVID-19)的主要传播途径。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可以保持活性,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空气中积聚,有可能导致超级传播事件。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颗粒物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生物气溶胶是含有生物性粒子的气溶胶,包括细菌、病毒以及致敏花粉等,具有传染性和致敏性。生物气溶胶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图1),并可扩散至50米及以上的范围造成远距离传播。因此,为了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针对生物气溶胶的预警、采样、消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这些手段可以在做到早发现、早定性、早消杀,尽量减少人员受新冠病毒暴露的可能性。 图1 飞沫与飞沫核的传播产生与传播(图片来源: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01—气溶胶与呼吸道感染病不仅是SARS-CoV-2,气溶胶还可以传染多种呼吸道感染病。研究表明,非典病毒、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鼻病毒等都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而目前城市中的人类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室内的体积有限并且与外部空气对流交换少,因此在室内由生物气溶胶引发的疾病越来越多。阻断空气中的潜在有害生物气溶胶的传播,对于疾病传播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02— 生物气溶胶如何消杀目前各地为了尽快复工复产及消除疫情传播,都把公共空间的消毒视为常态化防控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除了物品表面的消毒工作,封闭、半封闭空间的生物气溶胶也需要科学消毒。消毒方法可以分为高、中、低水平消毒。高水平消毒指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胞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抱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胞。中水平消毒: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传统消杀手段与存在的问题空气中细菌和病毒的消杀技术,大体上可分为物理和化学方法两大类,包括药物杀灭、过滤截留、紫外线、臭氧及光催化技术等。1、 药物杀灭 针对气溶胶消杀,目前使用得最多的是传统的喷洒方法,常用的化学试剂有84消毒液,二氧化氯,次氯酸钠,过氧乙酸,双氧水等。喷洒化学消杀药剂,剂量大时消杀见效快,但是往往具有异味大、刺激性强等缺点;而将剂量下降时所需的消毒时间则会延长,并且低浓度持续缓释技术也将额外带来仪器成本。另外,化学消毒剂消耗量大、人力物力成本高,不适宜人群密集场所,在舒适、经济、安全、效率等方面使用化学药物喷洒空气和物表的消杀方法很难全面满足。图2 化学消毒剂喷洒(图片来源:襄阳消防助力古隆中景区开展防疫消杀)2、过滤消毒 空气过滤消毒指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去除空气中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孢子等。针对不同病原体的尺寸,通常用不同孔径滤材对生物气溶胶进行过滤,其过滤效率与滤材的孔径密切相关。通常孔径越小,过滤效率越高。空气净化器大多采用此技术,在处理PM2.5、PM10等空气污染物的同时即可处理生物气溶胶。该技术的优点是在室温下就可以去除空气中的病原体,操作简易;缺点是只能起到过滤的作用,并不能杀灭微生物,而过滤膜上可能还存在湿度和其他营养物质,在温度合适时,反而可能成为微生物繁殖的温床,造成二次污染。3、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消毒指利用波长 220~300 nm 的紫外线破坏微生物机体细胞中的 DNA 或 RNA 的分子结构,将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其他病原体直接杀死。这是最常用的密闭空间内生物气溶胶消杀技术。紫外线消毒速度快、效率高,并且几乎对所有的细菌、病毒都能有效灭活。紫外杀灭病原体的作用取决于照射剂量、空气的水分含量、空气运动模式以及密闭空间的大小。常规应用紫外线消毒需要无死角照射并且达到照射剂量才能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但是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均有害,可能造成红肿、发炎、疼痛,增加癌变风险,无死角直接照射不能应用于有人员活动的场所。目前使用该技术的消杀机使用紫外线向无人区域(房间顶部、底部等区域)进行照射,虽然显著降低了对人的危害,但是难以覆盖全部区域,需要等待生物气溶胶随机扩散到照射区域才能实现消杀,因而降低了效率。4、臭氧消毒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可直接氧化胞内有机物,遇到水蒸气可以产生强氧化性的羟基等自由基间接氧化病原体,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目的。臭氧消毒为溶菌级方法,杀菌彻底,具有杀菌广谱、高效的特点,对所有细菌和病毒都有明显的杀灭效果。但是臭氧对人体也有伤害,国标规定室内臭氧1小时的平均浓度不超过0.16 mg/m3,低于通常臭氧消杀的浓度。因此虽然臭氧在应用于室内消毒取得很好效果,但是杀菌时无法人机共存,杀菌后还需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臭氧残留。5、光催化消杀技术 光催化杀菌技术是利用光催化剂在光的作用下产生活性氧物种(ROS)和自由基氧化微生物达到杀灭效果。如光触媒还原技术:光照下二氧化钛的表面形成电穴和游离电子,结合空气中的水和氧气,生成强氧剂分解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部分无机物。其缺点为需要光照射和经常喷涂,作用时间短,消毒效能有限。可见,不同的消杀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消毒的连续性、人机共存性、实时性上需要具体结合应用场景加以应用。而对于办公、公共交通、医院等大人流密集且不便无人消杀的场景,还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或者复合方法联用进行连续实时消杀,确保在这些场所的人们的健康安全。 等离子体消杀技术:杀灭空气中病毒的新技术与常见的生物气溶胶消杀技术相比(表1),等离子体技术消毒杀菌效果显著,消杀过程对人体无伤害,适用范围广泛,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空气杀菌消毒技术。其原理包括几个方面(图3):(1)持续不断产生的高浓度正负离子,在微生物表面产生的剪切力大于细胞膜表面张力,壁膜受到破坏,导致死亡。(2)当电场强度过高时,被加速的高速粒子会将微生物表面击穿从而起到破坏微生物的作用。(3)等离子体中,含有大量原子氧、自由基等活性物质,与细菌体内蛋白质、核酸、脂质层发生反应,致细菌/病毒死亡。此外,当细胞结合了正负离子而带电后,更容易被滤膜、口罩等吸附材料通过静电作用而被吸附,从而进一步降低空气中的生物气溶胶浓度。但是高压放电产生等离子时,有可能会产生臭氧等副产物,如何优化离子发生量并降低臭氧产量是研发高水平等离子消杀设备需要攻克的问题。 图3 等离子体除菌技术原理图(图片来源:陕西科技传媒网)多种消毒技术的对比表1 等离子体技术与其他消杀技术实用性对比 需求 技术优势消杀技术等离子体过滤紫外线药物臭氧光催化为高水平消毒法√❌√√√√气溶胶消杀适用性√√√√√❌可24小时持续消杀√√√❌√√可人机共存性√√❌❌❌❌无需耗材√❌√❌√❌不具有金属腐蚀性√√√❌❌√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综合各种消毒技术的原理与特征,等离子消杀手段在对生物气溶胶的消杀具有较为全面的技术优势。 实时空气消杀机结合以上的技术分析,适用于空气中生物气溶胶消杀的空气消毒机应采用大功率等离子体释放技术,可以实现99%以上的生物气溶胶灭火率,实现“高效杀灭”的特性。同时配备初中高效复合过滤系统,有效吸附净化甲醛、乙醛、苯、二甲苯、异味、PM2.5、PM10、过敏原等有害物质,实现“1+12”的效果,使一台空气消杀机具备“广谱适用”的功能特点。使用等离子消杀和过滤膜吸附的设备可人机共存,克服了传统消杀方法有刺激性、臭氧超标、紫外辐照的问题,有害物质在反应后主要生成氧气、二氧化碳、水,对人体无害,设备消杀时“安全环保”。同时考虑到气溶胶长期悬浮在空气中,采用这两种技术的消杀机可持续对室内生物气溶胶消杀,因此可以实现“持续保障”。此外,由于空气消毒机使用环境往往人流量大,空气消杀机应与生物气溶胶探测设备联动,动态调整功率与启停状态,做到全天候的动态防护。 03—生物气溶胶消杀效果为验证等离子体消杀技术在日常环境中对生物气溶胶消杀的优越性,我们进行了空气消毒模拟现场试验,实验采用安德森采样的菌落单位计数法评价某款实用了等离子消杀技术和高效过滤技术的空气消毒机的综合消杀效果。结果显示(表1)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30min就可将病原体全部杀死,远超国标要求的消毒作用时间(2h),证明了等离子空气消毒机具有高效杀菌性,可在短时间内将实验舱内的细菌全部消除杀灭。表2 等离子体空气消毒机对白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消毒时间/min对照组试验组存活菌落数(CFU/m3)自然衰亡率(%)存活菌落数(CFU/m3)杀灭率(%)030247-14841-302204927.10100%601795140.650100%901484150.930100% 04—生物气溶胶消杀系统应用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三年时间里,对人的安全防护(口罩、面罩、医用防护服)已经被广为接受,成为保障人员健康的有利手段。而针对环境中生物气溶胶的传播,也需要建立起生物气溶胶的预警、采集检测与消杀的防控系统,特别是在人员密集场所及高级别保障区域。只有对新冠病毒传播链条中的人与环境同时控制管理,才能保护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保障社会的稳定运行。
  • 学者研发便携式生物纳米孔测序仪 仅口袋大小就能测人类基因组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自然-生物技术》日前在线发表一篇论文,介绍了一种纳米孔装置。该装置仅有一个口袋大小,却可以测序和从头组装人类基因组。该研究报告了迄今为止最连续的人类基因组组装且仅使用了单一测序技术。 /p p   理解和解读人类基因组是现代医学的基石,人们一直希望可以尽可能多地测序基因组。此前,受速度、成本和测序系统有限等多种因素影响,这项工作令人望而生畏。虽然测序技术已有所改进,但要快速、低成本地组装人类基因组并保证高准确度和完整性,依然颇具挑战。 /p p /p p   为此,英国诺丁汉大学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便携式生物纳米孔测序仪,对人类GM12878细胞系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组装,生成了91.2Gb的序列数据。利用这一方法,单个读长可长达882kb,使研究者能够分析过去利用最先进的测序方法也分析不了的人类基因组区域。填补了相关空缺,并提高其准确性。 /p p   据悉,“读长”指的是测序反应所能测得序列的长度,如果DNA序列长度高于“读长”,那么必须把DNA序列分割成长度在“读长”以内短序列才能测序。较长的“读长”,体现了测序技术的优势。 /p
  • 赛多利斯隆重推出新一代Flexsafe生物工艺袋家族
    2014年8月19日,由IBC主办的6th BioProcess International? China(第六届中国国际生物制药工程工艺年会)在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隆重举行。 作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工艺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赛多利斯斯泰迪生物技术(Sartorius Stedim Biotech)作为金牌赞助商出席了此次盛会,并在会上正式发布了新一代Flexsafe生物工艺袋家族。 公司流体管理技术业务部全球市场副总裁Jean-Marc Cappia先生系统阐述了目前一次性使用技术所面临的新挑战,详细介绍了新的生物工艺膜技术的发展及特点。Flexsafe作为新一代一次性生物工艺袋的代表之作,其创新性的概念解决了制药行业对永不过时的疫苗和药品商业化的一次性生产技术的关键需求。Flexsafe 使用的多层专利聚乙烯膜 S80是基于与树脂和薄膜供应商紧密协作下共同开发的创新膜。其以细胞生长性能测试作为检测标准,优化薄膜配方,限定挤出、接合和伽马辐照的操作范围,并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与工艺控制。除了提供一致的细胞生长以及卓越的强度和优异韧性,赛多利斯通过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以及安全库存和树脂生产在内的全球生产能力的限定,来保证业务的可持续性计划和供应链的稳定。 最新的 Flexsafe系列能够覆盖包括从工艺开发到生产的整个制药生产过程中的所有一次性使用工艺,从上游到下游全部使用同一种创新的聚乙烯膜。赛多利斯目前已推出了 Flexsafe RM 细胞培养袋(1L-200L)和用于验证的小生物工艺袋。 今年还将逐步推出用于一次性生物反应器 BIOSTAT STR(50-2000L)和用于存储、混合、运输、冻融等其它应用的生物工艺袋。 此外,赛多利斯发酵技术业务部全球市场副总裁Christel Fenge女士也与参会嘉宾共同分享探讨了一次性上游技术应用于2000L连续培养生产工艺规模的经验策略。 同时,赛多利斯在会议期间还设立了展位,展示了最新的台式生物反应器、无菌接管机及一次性使用产品,吸引了众多与会嘉宾驻足停留,与我们的市场、技术专家热议讨论。赛多利斯集团是一家国际领先的实验室仪器、生物制药技术和设备的供应商。实验室产品及服务部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实验室仪器如实验室天平、移液器和纯水设备、实验室耗材包括实验室过滤器和移液器吸头,以及优质的服务。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涵盖过滤、液体处理、发酵、细胞培养和纯化,并致力于生物制药行业过程控制。工业称重专注于对食品,化工和制药行业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称重、监控和控制。 赛多利斯集团在欧洲、亚洲以及美洲都拥有自己的生产及研发机构,并已在全球110多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及代表处,总共拥有5,000多名员工。 赛多利斯中国 电话:400.920.9889 / 800.820.9889 传真:021.68782332 邮箱:info.cn@sartorius.com 官网:www.sartorius.com.cn
  • 超亿元B轮融资!先思达生物加速糖组转化医学布局
    糖组转化医学头部企业先思达生物宣布完成了超亿元B轮融资,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糖组转化医学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近日,糖组转化医学头部企业先思达生物宣布完成了超亿元B轮融资,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糖组转化医学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本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中金启德基金领投,老股东上海复星继续追投,雷石投资、行至资本、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南京江北科投集团、同人资本等机构跟投。先思达生物是一家基于海归科学家在欧洲数十年的基础科研积累,以应用糖组学为核心,集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完全“First-in-class”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公司专注于肿瘤检测和诊断以及先端健康指数两大领域,拥有自主研发建立的糖组检测分析技术平台,产品管线涉及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健康状态评估等。先思达生物基于糖组检测分析技术平台开发的首个IVD产品“寡糖链检测试剂盒”,已获批进入NMPA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该款产品针对我国约7000万慢性HBV感染者而设计,用于肝癌辅助诊断,有望改变我国肝癌早期诊断率低的现状。本轮融资将进一步加速先思达生物在全球糖组转化医学领域的布局,保障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推动平台技术的升级优化、加快产品管线的拓展、推进设备试剂国产化、资源及市场的全球化及建立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对于本轮融资的顺利完成,先思达生物创始人、董事长陈萃英博士表示:作为揭示生命奥秘的“第三条生命链”,糖链(Glycan)广泛参与各种基本生命过程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体中超过50%的蛋白质存在糖基化(Glycosylation)修饰,在疾病状态下,这些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往往发生剧烈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糖基化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免疫逃逸等过程高度相关。糖链作为新型恶性肿瘤的体液标志物可用于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开发临床诊断试剂盒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先思达生物拥有检出率高、操作简便的专利技术,我们相信,本轮融资将助力公司向肝癌以外的其它高发癌症检测以及健康风险评估领域实现快速拓展。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加大研发投入,以多种形式与国内外最先进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在未来的2-3年内形成覆盖全国以及部分国外地区的检测平台联盟,成为患者信赖、造福千家万户的生物科技公司。本轮领投方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黄序博士表示:很多疾病在被确诊后通常已处于中晚期不可逆状态。作为糖组学检测技术的缔造者之一,陈萃英博士带领先思达团队开发的基于该技术的肿瘤辅助诊断和早筛早诊产品为在早期阶段精准诊断肿瘤增添了一个重要的手段,研发进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辅以早期临床干预将极大提高肿瘤等恶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中金启德创新生物医药基金持续关注、发现和帮助像先思达这样以强创新科技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企业,助力其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临床产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本轮追投方上海复星代表、复星诊断董事长、先思达公司董事包勤贵先生表示: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糖组学也日益受到科学界&产业界的关注。糖基化作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主要形式之一,糖链具有丰富的生物学功能,是探索生命奥秘及利用转化医学助力于人类健康的重要通道。复星坚定的看好糖组学这一赛道对肿瘤等疾病早筛早诊的创新推动,复星诊断亦与先思达团队在商业化进程中携手多年。通过本次股权投资,相信公司能继续夯实在底层技术的累积、加大产品开发上的投入,同时在商业化体系及公司运营能力等重要的维度能同步并举,更快的形成多产品管线从研究开发到商业端的闭环能力,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及客户。本轮跟投方行至资本合伙人赵家曦表示: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早诊早治是提升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关于肿瘤早筛的相关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提升。肿瘤早筛产品具有受众广、高复购的特性,市场空间广阔。当前关于肿瘤早筛技术路径的竞赛,才刚刚开始。糖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之后的新兴研究领域,先思达以糖组学为技术基础,已研发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糖组检测分析技术平台,产品管线涉及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糖组学转化医学领域具有领先性。先思达的产品在性能、成本、效率等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我们看好其产品的市场前景和临床价值。本轮跟投方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投资三部总经理闫鹏安先生表示:糖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又一新兴研究领域,先思达的糖组学研发进度在国际上处于前沿水平,其基于糖组检测分析技术平台开发的首个IVD产品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款糖组学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重点关注具有前瞻性视野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我们相信在陈博士的带领下,先思达团队有能力在糖组学领域进行持续有益的探索,并推动产品在临床试验和商业化上取得成功!本轮跟投方南京江北科投集团副总经理朱旨昂先生表示:生命体中的糖链及相关分子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糖组作为下一代疾病诊疗的新兴靶点,相关研究为各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先思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糖组检测技术,公司开发的用于疾病早期诊断的系列产品具有“无创、方便、微量、快速”等优势。作为致力于支持具有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科技企业的国有投资平台,科投集团一直关注并看好新兴领域创新技术。先思达作为科投集团科创载体最早一批孵化的优秀企业之一,我们将以“科技金融+科技平台”双轮驱动,助推公司糖组医学快速转化,共同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图片来源:Salomé S. Pinho and Celso A. Reis,Glycosylation in cance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Nature Reviews Cancer(2015)。
  • 战略合作 | 布鲁克与欧易生物达成合作,共同推进更稳定、更高通量的大队列分析
    2024年9月9日上海 —— 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布鲁克”】与上海欧易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上海鹿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易生物质谱(鹿明生物)】在欧易生物上海总部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布鲁克生命科学质谱全球商务副总裁Malte Dirks先生、布鲁克生命科学质谱亚太区商务副总裁 Shigeru Sakamoto先生、布鲁克中国区财务副总裁傅娆娆女士、布鲁克生命科学质谱中国区高级商务总监李剑峰先生、布鲁克中国区质谱服务总监史静伟先生、布鲁克生命科学质谱中国区销售总监陈姝含女士、布鲁克生命科学质谱中国区应用及战略市场经理刘先明先生。欧易生物质谱(鹿明生物)总经理舒烈波博士、欧易生物质谱(鹿明生物)运营总监付艳蕾博士、欧易生物质谱(鹿明生物)研发副总监陈晨博士、欧易生物企业发展部总监刘洋先生,共同出席本次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欧易生物质谱(鹿明生物)运营总监付艳蕾博士主持。签约仪式开始前,双方公司高层进行亲切交谈,伴随欧易生物陆续引入timsTOF HT质谱仪,双方未来将进一步提升蛋白组学通量和服务。席间,欧易生物质谱(鹿明生物)总经理舒烈波博士就欧易生物质谱业务的情况展开介绍,双方就蛋白组学技术在行业的现状、长远发展,以及未来合作的方向进行深入探讨。布鲁克生命科学质谱全球商务副总裁Malte Dirks先生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这次与欧易生物的合作。布鲁克质谱一直秉承技术创新,持续开发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的质谱产品。timsTOF HT仪器全新的第四代TIMS-XR和更先进的数字转换技术,可以实现更宽的动态范围和更高的蛋白覆盖深度,结合timsTOF系列质谱久经市场考验的稳定性,完美贴合目前大队列样本分析需求。中国是布鲁克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客户对于仪器性能的挖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布鲁克将持续与欧易生物保持市场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和沟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助力欧易生物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欧易生物质谱(鹿明生物)总经理舒烈波博士表示:“欧易生物秉持“硬数据、好服务”的理念,致力于创新多组学检测分析15年,并非常荣幸参与了以中国第一篇经典三组学论文和第一篇空间三组学论文为代表的众多创新研究工作。未来,随着研究转化时代的到来,稳定靠谱的高通量数据是组学检测的核心要求。因此我们也提出了“科学家都觉得靠谱”的口号并作为欧易人努力的方向。布鲁克公司作为全球知名的科学仪器供应商,为全球的多组学尤其是蛋白组研究提供了强劲动力。timsTOF HT质谱仪一如既往的稳定性和灵敏度,又极大地提高了检测通量。我们期待以此次双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新的起点,未来与布鲁克公司协同创新,不断开发稳定靠谱,更适合队列研究和转化应用的蛋白组检测新方法,为中国乃至全球生命科学贡献靠谱力量。”会谈过后,布鲁克中国区财务副总裁傅娆娆女士与欧易生物质谱(鹿明生物)总经理舒烈波博士,代表双方进行签约仪式,欧易生物质谱(鹿明生物)总经理舒烈波博士与布鲁克生命科学质谱亚太区商务副总裁Shigeru Sakamoto先生进行揭牌仪式,并参观了欧易生物蛋白代谢平台实验室、以及高分辨质谱室。关于欧易欧易生物是一家致力于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多组学技术服务的检测机构,产品涵盖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临床基因检测,秉承“以生物科技成就他人造福大众”的企业使命,用技术改变生活,用科技造福人类。关于布鲁克(Nasdaq: BRKR)布鲁克致力于让科学家能够取得突破性发现,并开发新的应用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布鲁克的高性能科学仪器和高价值的分析和诊断解决方案使科学家能够探索分子、细胞和微观层面的生命和材料。凭借与客户的密切合作,布鲁克在生命科学分子研究、应用和制药应用以及显微镜、纳米分析和工业应用等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和生产力提升,并创造了诸多客户成功案例。近年来,布鲁克也成为细胞生物学、临床前成像、临床影像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临床微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研究的高性能系统的提供者。
  • 科学家揭示心脏代谢疾病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
    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联合研究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了题为“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features of the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spectrum”的文章。研究人员针对缺血性心脏病(IHD)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设计,概括了疾病的起始、升级和对治疗的反应。研究招募了1241名欧洲中年人,包括健康个体、有代谢异常疾病(肥胖和2型糖尿病)但缺乏明显IHD诊断的个体以及处于三个不同临床阶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慢性IHD和伴心力衰竭IHD)的IHD个体。对患者的表型组、肠道宏基因组以及血清和尿液代谢组分析发现,经过药物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后,将 IHD 个体与健康个体区分开来的约 75% 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存在于表现出代谢障碍的个体中,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重大改变可能在临床发作之前就产生区别了。进一步对与前体代谢异常相关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分类,发现与传统的风险标志物相比,基于特定IHD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的判别分析可以更好地将IHD个体与健康个体或代谢匹配个体区分开。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688-4
  • 全国首个《生物安全核酸采样舱》产品标准发布,海尔生物牵头制定
    5月31日,全国首个《生物安全核酸采样舱》产品标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据了解,该标准由山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等牵头组织编制,编制组涵盖政府监管单位、生产企业、用户、检测认证机构、科研单位在内的“政产学研用”多方。据了解,首个《生物安全核酸采样舱》产品标准的发布,不仅意味着行业核酸采样舱自此有了统一的参考标准,提高了采样的安全性,还助力国家疫情常态化的建设。目前,核酸检测已在我国防疫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根据不同防疫阶段对核酸检测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坚持“动态清零”不犹豫不动摇,到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再到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性,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 … 以更好地巩固疫情常态化防控成果。由于核酸采集要聚焦前沿阵地,直面病毒。因此作为兼具机动灵活、高效便捷功能的核酸采样舱便成了核酸检测的首选。但当下,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采样舱性能、质量等参差不齐,可能会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为此,海尔生物医疗基于在核酸采样舱产品中布局多年所积累下的技术、经验等,联合国家权威机构共同推出《生物安全核酸采样舱》产品标准,从结构、性能、材料、外观,以及测试条件等方面进行规定,更好地规范引导市场产品技术,推动行业发展。不同于传统核酸采样,海尔核酸采样舱通过布局正压洁净系统、高效空气过滤系统和高效病菌消杀系统,医护人员可穿戴普通隔离衣进舱,有效节省了防护服的成本开支,为医护人员提供双重安全保障。在人性化设计方面,海尔核酸采样舱通过紫外线定时高效病毒消杀;而且智能感应手部消毒机能进行手套消毒,简单高效,消毒过程设备参数实时可见。不仅如此,通过布局冷暖空调系统,提供一个舒适的采样环境,解决防护服闷热的问题。据了解,凭借着专业的技术实力和行业领先的创新活力,海尔核酸采样舱深受全国用户信赖。截至目前,已在上海、成都等31个省市,200多个城市,近5000余家医院、疾控及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为上万医护工作者保驾护航。正如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海尔生物主导制定《生物安全核酸采样舱》产品标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采样舱不规范的现状,填补了行业标准的空白,大大推动了国家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建设。不仅如此,标准的出台发布还意味着我国民族品牌不断创新崛起,以企业责任担当诠释中国抗疫速度。
  • 中美携手合作“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
    5月28日,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北京师范大学就&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达成合作协议。据悉,中美双方将共同参与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研发,建立重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基因序列综合数据库,共享未来的研究成果,包括试剂盒、大样本数据分析以及在产业化和商业化中的应用。   查找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   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引发人体罹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其中包括由食品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是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支持,美国国家卫生院、农业部、国家疾控中心和欧盟等国家参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牵头的一个国际基因组项目,其目标是通过大规模病原基因组研究,获得新方法新技术,以保证对食品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此项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规模研究,于2013年初启动,旨在创建一个包含大多数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的公共数据库。   &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负责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教授Bart Weimer教授在北京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ldquo 我们正在创建一个免费的、在线的基因组百科全书或参考数据库,以确保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时,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可以很快确定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并且使用自动化信息处理方法追踪到其在食物供应中的源头。&rdquo   中美双方将开展多项合作   随着食品供应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产业,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的责任,Bart Weimer教授希望通过全球的合作,为国际公共健康管理带来一种新的模式。他说,该项计划还将彻底改变农业检测中现行的一些方法,以提高对食物链各环节(从农场到餐桌)分子检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在中国,对于食源性致病菌的基因研究还刚刚开始,北京诺塞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曾参与2003年全人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并一直关注着基因检测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此次由该中心牵头,联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三方形成中国科学家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Bart Weimer博士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将在全球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研究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为数据共享、市场开发和技术应用提供有效的应用平台。   记者了解到,在&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签约项目中,中美双方的合作包括以下七大方面:一是中美专家在科学和技术人员之间培训和交流 二是&ldquo 十万病原基因组项目&rdquo 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亚洲范围内的扩大合作 三是生物资源的交换 四是项目相关信息和生物信息学的交换 五是联合发表科学出版物 六是争取两国对此合作项目联合资助。   中国将建立综合性基因数据库   中美合作开展&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对于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的发展是一次新的机遇。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总经理李秉珅表示,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最初是为了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而建立的,但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诺赛研究中心的发展亟须新活力的注入,实现体制上的改革与转变。&ldquo 此次国际合作的开展对于诺赛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诺赛将再前期投入500万元用于平台建设和研发需要,我们也期待着政府能够给予项目更多的支持&rdquo ,李秉坤强调。   在本次合作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主要职责是进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基因测序与收集工作,同时,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和完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朱宝利教授称,他们将实现对大样本食源性病毒基因的总监控,对外公布基因测序相关数据,并且建立综合性基因数据库。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王英典院长告诉记者,病源性病菌基因数据库的建立对于国家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中国市场上食品并未进行食源性病源微生物检测,因此,与美国合作建立病源性基因组数据库,将为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问题提供更加有效便捷廉价的解决方案。北京师范大学将利用&ldquo 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rdquo ,与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共同建立技术平台和功能实验室。   作为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一直承担着引领技术创新,促进国际交流和成果转化的作用,该中心主任雷霆在阐述此次国际合作的意义时指出,中美双方在国际化平台上,将打破原有的研发合作模式,遵循各项法律法规,强调生物材料如微生物分离株、DNA序列及微生物综合数字的转移和共享,同时,对于知识产权将做出合理的界定,为推动基因组测序技术推广、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开展更多合作。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对于&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的国际合作平台的建立给予了积极肯定。她表示,目前的食品安全、土地环境污染以及农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基因技术将为上述领域带来跨越式飞跃,尽管现在应用还不很明朗,但是,未来技术产业化和市场空间前景不可预期。她说,&ldquo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非常强调国际合作,此次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Bart Weimer博士建立合作,将在创新技术、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企业成果转化上开辟出新的模式。   据了解,中美双方关于&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已正式签订合作备忘录,并制定了合作框架,有望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始基因测序样本的研发和数据库建立。
  • 微生物组计划将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近期,美国正式宣布启动旨在推进微生物组研究及相关技术创新的“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目的是在所有生态系统、大自然及人造世界里提升最前沿的微生物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水平。  那么,究竟何为微生物组?微生物组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哪些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此领域又该如何跟上国际步伐?对此,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刘双江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采访。  他介绍说,微生物组是由包括细菌、古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其实,从滚烫的热泉到南极暗湖,微生物在地球上可谓无处不在,并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刘双江告诉记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许多科学家已充分意识到,解密人类基因组基因并不能完全掌控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关键问题,因为人类对与自身相伴共生的微生物菌群还了解甚少,对微生物的整体认知还不足其数量的百分之一。美国的“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由此应运而生。  “我们都知道,青霉素的发现延长了人类寿命。利用好一种微生物,就能拯救成千上万的个体生命,微生物的强大魅力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刘双江强调,当前必须把微生物研究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强化微生物在解决人类健康、环境保护、能源等重大问题方面的作用。  他认为,只有这样,在微生物研究和开发上拥有良好基础的中国,才能开发属于自己的微生物组资源和技术研发重大工程,让微生物组产生的巨大潜在效益渗透到工业、农业等领域,并持续“发酵”,进而影响国计民生。  “微生物组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微生物作为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其产业和临床应用前景将十分光明。因此,我们应该规划好自己的微生物组研发路线图。”刘双江为此呼吁,应充分利用微生物之间互相协作的优势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稳定的作用。“如今,无论是酿酒行业,还是作为新兴产业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行业,都在蓬勃发展。如果我们深入解剖土壤和农作物微生物组,就能有效促进传统发酵行业和新兴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未来我国的微生物组研究路线图设计,刘双江认为,未来将是微生物组的时代,我国的微生物组学以及研究技术必须走向世界及时代前沿。不过,他也强调,如今还有大量微生物在人体外难以进行人工培养,这些都限制了对微生物组的认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家需求下,独立自主地启动微生物组研究计划,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为此,刘双江建议,如果能从国家层面统筹制定相关计划,将使学科得到整体性提升。此外,通过建立国家微生物组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开展微生物组资源和技术开发,并在实施过程中回答实际的科学应用问题,积极开展人体微生物组、农作物微生物组、环境微生物组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全面发挥出我国在微生物资源研究以及测序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循序渐进地开展好人体、农业环境、传统发酵等方面的微生物组计划。“在此基础上,未来将会引发一轮新的微生物研究和开发热潮,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一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年会暨2019代谢组学国际研讨会盛大召开!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9年4月18-21日,第一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年会暨2019代谢组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英、美、加、日、新以及我国的6个国家100多家单位,近千位科研人员参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届年会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主办,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承办;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等协办。代谢组学分会会长、复旦大学唐惠儒教授任大会主席,;中科院化学与生物交叉中心朱正江研究员任大会秘书长。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副院长王久存教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刘铁民教授,代谢组学分会会长唐惠儒教授到会并致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会上,80余位报告人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方面的进展。报告内容涉及代谢组学技术、植物代谢组学、疾病代谢组学、医药代谢组学、脂质组学、代谢组学应用等方面,覆盖了代谢组学的各应用领域。大会青年论坛还表彰了选出的10个优秀青年报告与10个优秀墙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89b77913-a7e6-4bb8-9e43-0adebdfd833c.jpg" title=" 大会现场图.jpg" alt=" 大会现场图.jpg" width=" 661" height=" 327" style=" width: 661px height: 327px float: left "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大会开幕式现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8f634745-86a5-40d5-ab71-563053ee7e10.jpg" title=" 王存久2.JPG" alt=" 王存久2.JPG" width=" 600" height=" 41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10px " border=" 0" vspace=" 0" /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副院长王久存教授致开幕辞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王久存教授在大会致辞中谈到,代谢组学技术的进步,彰显了技术进步对于学科发展的支撑作用。由复旦大学主动布局,并发起的“一计划两中心”行动,除了在张江科学城建设“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外,其中的“一计划”就是指“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依托技术支撑的“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项目”作为上海市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已经予以立项,并获得总经费为5.57亿元的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2c33d7c3-d004-457c-83f5-d0a679c4d894.jpg" title=" 刘铁民.jpg" alt=" 刘铁民.jpg" width=" 600" height=" 406"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6px " border=" 0" vspace=" 0" /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刘铁民教授致辞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刘铁民教授代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致辞,希望代谢组学分会可以聚集行业专家,统一行业标准,制定准确的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e91a6c09-2a11-4275-972f-958f79cf1558.jpg" title=" 唐惠儒1.jpg" alt=" 唐惠儒1.jpg" width=" 600" height=" 409"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9px " border=" 0" vspace=" 0" /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会长、复旦大学唐惠儒教授致辞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代谢组学分会会长唐惠儒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代谢组学分会的目标,表示分会将致力于推动中国代谢组学领域研发、教育、科普、项目立项、合作及国内外交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次学术研讨会还特别邀请了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JulesGriffin教授、日本三岛国立理化研究所MasanoriArita教授、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丁琛教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厉良教授、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医学研究中心韩贤林教授、大化所许国旺教授等,并分别就代谢组学相关主题进行了精彩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9d121a35-0d9a-4987-80ff-8551d53743cc.jpg" title=" jules.JPG" alt=" jules.JPG" width=" 600" height=" 41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10px "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大会特邀报告人——Jules Griffin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演讲题目:Inflammatory stories in time and space: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ion mobility and high throughput lipidomics to understand human disease.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c90733ac-4a73-44dd-8be5-1d189b2e6f85.jpg" title=" 许国旺.JPG" alt=" 许国旺.JPG" width=" 600" height=" 415"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15px "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大会特邀报告人——许国旺教授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演讲题目:代谢组和暴露组的高覆盖检测和注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01e2fa6e-76c6-488d-a8de-531ffa450e51.jpg" title=" 丁琛1.JPG" alt=" 丁琛1.JPG" width=" 600" height=" 402"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2px "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大会特邀报告人——丁琛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演讲题目:人类表型组计划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f893984f-f003-4275-a0bd-a9f53c209279.jpg" title=" Masanori.JPG" alt=" Masanori.JPG" width=" 600" height=" 418"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18px "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大会特邀报告人——Masanori Arita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 nbsp 演讲题目:Cheminformatics for predicting structures from mass spectra.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fc3a5580-c061-4011-a06d-4608ab76cd37.jpg" title=" liliang.JPG" alt=" liliang.JPG" width=" 600" height=" 384"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84px "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大会特邀报告人——Liang Li教授& nbsp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 nbsp 演讲题目:Analytic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High-Coverage& nbsp Quantitative Metabolomics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b6c6814d-d21b-427b-80e2-d88e1244e530.jpg" title=" xianlin han.JPG" alt=" xianlin han.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 nbsp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大会特邀报告人——Xianlin Han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演讲题目:Lipid Metabolism, Shotgun Lipidomics, and (Pre)translational& nbsp Medicine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6ca4175b-ce3f-49c3-a566-e2458cc7a568.jpg" title=" 优秀青年报告.jpg" alt=" 优秀青年报告.jpg" width=" 600" height=" 401"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1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优秀青年报告人颁奖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65d083f0-189f-4210-a0ee-c39d01c98492.jpg" title=" 优秀墙报奖.jpg" alt=" 优秀墙报奖.jpg" width=" 600" height=" 304"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04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优秀墙报颁奖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研讨会期间,选举产生了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委员会及执行机构并召开了第一届委员会全体委员大会,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布置了承办2019年8月天津会议、2020年国际代谢组学大会等事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96343754-d07a-49ab-8ca8-b01cdaf33d85.jpg" title=" 理事会现场.JPG" alt=" 理事会现场.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理事会选举表决现场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2a711db5-db93-4b23-8402-5ed02ac084cc.jpg" title=" 组委会合影.jpg" alt=" 组委会合影.jpg" width=" 600" height=" 28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80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首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委员合影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机构介绍: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旨在开展我国代谢组学行业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自主创新,促进我国代谢组学理论与技术的深入发展及国际影响力;普及代谢组学知识,推广代谢组学先进技术的应用;促进代谢组科技进步、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学研用相结合;组织参与技术标准的研制;参与国家科技奖励的推荐;为推进科技决策的科学化贡献思想与人才;同时开展继续教育、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工作;举办科技展览;积极建议相关科研项目的立项等。代谢组学分会在2018年7月份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代谢组学领域研究人员进入集体共发展的阶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 委员会名单: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8790fc1e-c4b0-48c5-976c-c5379447a616.jpg" title=" 理事会名单.jpg" alt=" 理事会名单.jpg" width=" 600" height=" 293"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93px "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p p br/ /p p br/ /p p br/ /p
  • 【霆科动态】重庆市大渡口区生物医药产业工作组来访霆科生物
    重庆市大渡口区生物医药产业工作组来访霆科生物2017.07.177月17日上午,重庆大渡口区毛伟副区长、生物医药产业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吴刚、招商部部长谢海长、服务部部长张李琳一行莅临霆科公司考察指导。杭州霆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萧山生物工程中心孵化并参股创立的高科技企业。重庆市大渡口区生物医药产业组参观完霆科生物后,一行来到同在萧山科技城内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萧山生物工程中心,清华长三院生物医药板块负责人、萧山中心主任吕志荣博士,萧山中心副主任史龙博士,华园云创谷副总裁刘佩佩女士参与接待并座谈。会上,叶嘉明博士作了题为“基于微流控芯片和物联网技术的新一代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报告,详细地介绍霆科生物发展近况,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领域上的应用,得到各位领导对技术领先性的高度评价与肯定。重庆市大渡口区生物医药产业组领导对霆科生物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商业化模式提出具有建设性、前瞻性的意见,双方明确未来将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共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全面合作意向。
  • 合成生物学前沿 | 代谢组结合代谢流研究高效解析糖基转移酶生物功能
    合成生物学正在引领第三次生物技术革新,其作为底层技术将驱动多个领域的创新发展,包括医药、食品、农业、材料、环境甚至信息存储等。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学工程化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研究域,包含几个不同的研究层次:认识生命、改造生命和创造生命;要想实现其终极目标,还需要在生命本质探索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上持续深入。我们将紧跟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为大家系列解读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本期分享植物酶功能研究新方法,酶功能的深入认识将为下一步异源设计细胞工厂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基因组学研究中心的赵乔研究员课题组在 Molecular Plant 上发表的题为“Glycosides-specific metabolomics combined with precursor isotopic labeling for characterizating plant glycosyltransferases”的研究论文[1],为大家介绍一种特异针对糖基化合物的代谢组(glycosides-specific metabolomics,GSM)和同位素标记前体化合物示踪(precursor isotopic labeling,PIL)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高效、准确鉴定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s,GTs)在植物体内的产物,解析 GTs 在特定代谢通路中的作用。该方法极大缩小了目标化合物的范围,在糖基化合物定性、方法可靠性方面较传统生化手段或非靶向方法有较大提升,为植物糖基转移酶的功能解析提供了新手段。专家解读核心信息赵乔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所合成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主任。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植物系 Iris Meier 实验室取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 Noble Foundation 美国科学院院士 Richard Dixon 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植物天然产物的合成以及调控机制。已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共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累计他引 1500 次,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的文章发表在包括 Molecular Plant、PNAS、Plant Cell 以及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等国际专业期刊上。“植物的次生代谢物种类繁多且修饰丰富,其中糖基化修饰在提供结构基础的同时也为其多样化的生物学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有效鉴定糖基化过程,需要使用高分辨质谱进行非靶向的特异性代谢组学研究,同时结合同位素标记来跟踪不同糖苷代谢物在突变体中的示踪结果以分析 UGTs 的功能,进而全面表征植物糖基化修饰的次级代谢物,为拓展天然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合成提供依据。”酶功能研究及植物次级代谢产物鉴定的挑战植物中含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超过 40 万种。糖基化是一种常见的修饰方式,赋予化合物复杂且多样的结构,形成种类繁多的糖基化产物。糖基化修饰可以改变相应苷元的催化活性、溶解性、稳定性及其在细胞中的定位,在调节激素的稳态平衡,外源有害物质解毒,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糖基化修饰可以改变天然产物的药理活性和生物利用率等性质,这些糖苷类化合物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植物 UGTs(UDP 糖基转移酶)以多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它们能够利用不同的糖基供体,糖基化多种多样的植物小分子化合物。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生化功能的确定上,UGTs 具有底物杂泛性和催化杂泛性,同一个 UGT 在体外可以催化结构不同的底物,且不同的 UGTs 可以识别同一种的底物。此外,由于植物体内的底物可得性和特殊且复杂多变的细胞环境,这些通过生化方法对 UGTs 活性、生理功能等的研究结果往往不能反映 UGTs 在植物体内的真实功能。GSM-PIL 方法实现对植物糖基化修饰次级代谢物的高效、准确鉴定非靶向特异性代谢组学(GSM):基于内源碰撞诱导解离(ISCID)的中性质量丢失模式建立非靶向特异性代谢组学方法,以对糖基化修饰的次级代谢物进行针对性分析。该 GSM 方法可将受到 UDP 糖基转移酶(以 UGT72Es 为例)影响的代谢物范围从 1000 种缩小至 100 个。同位素标记前体化合物示踪(PIL,代谢流):使用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前体对 UGT72E 在特定的苯丙氨酸代谢通路中的作用进行示踪分析,可进一步将目标产物范围缩小到 22 个。图 1. GSM-PIL 方法解析 UGT72Es 在植物体内的功能GSM-PIL 方法的适用性及可靠性通过 GSM-PIL 方法,不但可以鉴定到已发表的两种木质素单体糖基化产物,还发现 UGT72E 家族参与植物苯丙烷通路中其他 15 种化合物的糖基修饰作用。进一步通过 UGT72Es 的体外酶活分析,植物内源基因过表达以及遗传互补等实验证实 UGT72Es 对这些化合物的糖基化作用,验证了 GSM-PIL 方法的可靠性。同时,该研究还发现了 UGT72Es 在植物体内对香豆素的糖基化作用,进而在植物碱性缺铁胁迫环境下发挥重要作用。最后,通过 UGT78D2 的功能解析,展示了 GSM-PIL 方法的普遍适用性。高分辨质谱结合数据高效提取软件协助 GSM-PIL 方法建立为了确保糖基化修饰的次级代谢物以及同位素示踪化合物的的高效检测,本研究采用安捷伦 6546 QTOF LCMS 系统进行数据采集;进一步结合 MassHunter、Profinder 数据处理软件对代谢组和同位素示踪数据进行有效提取和解析。图 2.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 GSM-PIL 方法建立 结 语 综上,基于液相-高分辨质谱的 GSM-PIL 方法可以高效解析 UGTs 在植物体内的功能。相对于传统一对一“钓鱼”式地探索 UGTs 功能,GSM-PIL 方法可以“捕鱼”式地一网打尽 UGTs 的产物,全面鉴定未知的底物或糖基化产物,解析 UGTs 在植物中未知的生理功能,揭示了植物中的糖基化网络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同时该方法可用于探索其他代谢途径,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进而利用植物合成途径,为拓展天然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合成提供依据。参考文献:[1] Jie Wu, Wentao Zhu, Xiaotong Shan, Jinyue Liu, Lingling Zhao and Qiao Zhao. Glycosides-specific metabolomics combined with precursor isotopic labeling for characterizating plant glycosyltransferases. Molecular Plant 15, 1517-1532.
  • "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
    1月28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物态调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等6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  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1月29日至2021年2月12日,修改意见需于2月12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联系方式:jcs_zdxmc@most.cn(数学和应用研究、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物态调控)  其中“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围绕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结合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发展态势,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增强我国在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组 研究的核心竞争力,产出国际领先、具有长远影响的标志性工作, 实现重点领域对国际前沿的引领,在原创性基础和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为人口健康、生物医药、农业与环境、生物安全等领域 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2021 年专项拟优先支持 19 个研究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 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 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 技术进行设计。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 部内容。项目执行期一般为 5 年。一般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 上不超过 4 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 6 家。 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 35 周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 2 家科研任务,可参考指南支持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但不受研 究内容限制。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设课题。1.生物大分子与生命活动维持及调控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科学原理1.1 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蛋白质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围绕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发现参与真核生物基因转 录调控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基因转录各阶段关键蛋白质机器的组成、结构、功能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共转录染 色质修饰对转录的调控和分子机制,揭示真核生物基因转录 的基本原理,发展针对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过程的干预手段。 1.2 泛素化修饰关键蛋白质机器调控疾病发生发展的功能机制 围绕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肠癌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炎症、免疫和代谢微环境稳态维 3 持及失衡,发现参与稳态调控的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及与疾病的关 系,发展基于泛素化修饰和蛋白质降解的靶向干预手段。 1.3 生物大分子调控生物膜完整性的功能机制围绕生物膜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细胞内膜系统完整性 的稳态调控机制,研究生物大分子介导内膜系统完整性维持、 膜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生物膜完整性维持的生理意义,发展和优化运用于内膜系统完整性监控的技术,发展生物膜稳 态维持的新型干预手段。  1.4 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互作网络的系统演化规律 围绕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过程,发展超高分辨率的细 胞谱系追踪技术,研究哺乳动物发育中的细胞命运决定过程 研究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互作网络的定量表征、数学模型及其转变规律 研究细胞命运的分子互作网络对脏 器发育鲁棒性的贡献。 1.5 重要生物的多维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和动态网络针对重要经济农作物或高等模式生物,在蛋白质表达、 合成、降解、修饰、互作等多维层面,绘制具有时空特性的 组织/器官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并且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自然语言处理,重构生命体系中的动态网络,建立蛋白质组 数据与知识分享平台。 1.6 环形 RNA 加工代谢与功能调控 研究环形 RNA 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加工、结构、翻 译和降解特性,阐明环形 RNA 生成、代谢和调控过程及其与蛋白质机器的作用机制,揭示环形 RNA 在神经发育、天 然免疫及细胞代谢系统中的调控功能和机制。 1.7 恶性肿瘤发展中的生物大分子网络及机制  研究功能性 RNA、蛋白质机器等生物大分子在肿瘤细胞恶性转化和可塑性调控等过程中的功能机制,研究生物大分 子与基因表达调控、炎症信号转导、临床耐药等相关的网络 及分子机制,发展生物大分子在诊断分型和防治中的应用技术。 1.8 植物免疫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研究 围绕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感受和识别,阐明植物免疫受 体、信号编码器、感受器及其高级组装结构等生物大分子的关键作用机制,研究植物离子转运与植物响应危险因子的早 期信号途径,挖掘可能应用于作物育种的新型抗病生物大分 子及其功能,发展基于植物免疫受体、编码器、感受器等大分子的作物抗病新技术。 1.9 新型冠状病毒重塑宿主细胞关键细胞器的机制研究 揭示新型冠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用于复制的膜状结构的形成机理 研究病毒从复制、蛋白质合成、装配到释放的 细胞内系统路径,以及病毒逃避胞内自噬降解的分子基础和 机制 阐明病毒对关键细胞器产生影响的分子机制。 1.10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致病过程中的蛋白质机器研究 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等重要分枝杆菌感染、致病、耐药相 关的关键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组成、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 研究分枝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特征 发展针对结 核病的新型诊断、治疗、预防手段。 2. 标准微生物组及其与宿主/环境作用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原理与机制 2.1 健康人微生物组库和特征解析建立全国范围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饮食习惯、 不同年龄段万人级队列,建立标准化的微生物组样本库和共 享体系,获得微生物组及基因组基线大数据库 研究中国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组特征,及其与遗传、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 等因素的关系。 2.2 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及其失衡调控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  研究维持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和可塑性的 机制,鉴定核心菌群和基本特征,发现菌群来源的活性分子和宿主应答信号通路 围绕肠道微生物组调控宿主代谢、免 疫等生理过程并影响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等)发生发展,阐明肠道微生物组失衡调控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 发展治疗疾 病的新手段。2.3 微生物组与药物交互作用影响疗效及安全性的分子机制 发展元基因组和代谢组的时空分析技术,研究药物调控 微生物代谢及代谢信号传递机理 解析微生物组对临床常用 药物体内代谢和处置过程的影响,揭示微生物组代谢药物的功能酶系、代谢途径及内源代谢通路的整合作用与机理 鉴 定影响药物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菌谱,建立预测个体对 药物响应的模型,为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4 微生物组学新技术及实验动物体系 发展微生物单细胞成像与物种快速鉴定、单细胞分选和 测序、微生物培养、跨尺度微生物组数据分析、元基因组功能注释与可视化等的共性创新技术 建立用于微生物组研究 的实验小鼠等规范化无菌动物技术体系和动物模型,并用于 相关疾病的研究。 2.5 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宿主免疫机制 围绕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建立宿主免疫在感染和预后 期的多维度动态图谱,研究宿主免疫持续时间、免疫效应强度差异的生物学和分子机制,研究病原微生物新发突变对既 存抗体免疫效果的影响,发展针对宿主免疫的调控靶标和新手段。 3. 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方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1 面向超大蛋白质机器结构研究的整合性技术方法 基于冷冻电镜技术、X 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波谱学等 结构生物学方法,并结合质谱、小角散射、超高分辨率荧光 显微镜、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开发整合性的多尺度结构研究技术体系,用于研究重要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 机器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在体结构或者动态变化等。 3.2 蛋白质组与生物大分子互作的时空分析新方法发展细胞表面蛋白质组与外源性生物大分子动态相互 作用的鉴定方法 发展细胞内蛋白质变体及复合物的动态表 征技术 发展活细胞中亚细胞器定位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规模 化鉴定方法 建立蛋白质组与 RNA 原位相互作用位点的动 态表征技术。 3.3 新型生物大分子统计力场的开发与应用发展新型高效能增强取样算法、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 发展新型非自然态统计力场、符合统计力学意义分布的蛋白 质非自然态的结构数据库等,研究增强取样算法与统计力场 在重大疾病相关的无定型蛋白结构与功能等研究上的应用。 3.4 大队列临床蛋白质组研究关键技术 面向中国人群高发肿瘤的临床大队列样本与基于质谱 的蛋白质组分析,发展快速可配置、标准化、高稳定、全面质控,智能化的样本制备流水线 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合 型质谱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实现微量临床样品的蛋白质组 深度覆盖与精准定量,建立标准化输出格式 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层次信息学整合分析新技术及标准 建立包含模型、标准库、工作流、实验设计等在内的高质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辅助知识库系统。
  • 将测序150万物种,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启动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近日,一项对全球所有复杂生物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在英国伦敦正式启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基因变异是所有遗传学知识的源泉。”项目成员之一、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筹伯大学进化遗传学家Jenny Graves说,“你拥有的基因变异越多就越好——那么为什么不对所有的事物展开测序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项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的目标便是在未来10年内对全世界约150万种已知的动物、植物、原生动物和真菌物种(统称为真核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这项倡议估计耗资47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只筹划到其中的一小部分资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这项计划的一部分,来自茵格斯顿市惠康桑格研究所的科学家宣布,他们计划在未来8年的时间里花费5000万欧元(6500万美元)对英国的真核生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其数量约为66000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对惠康桑格研究所的支持——将来自该所的总体预算——是迄今为止对这项努力最大的承诺之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进化生物学家、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工作组主席Harris Lewin估计,关于该项目迄今为止所作的财政承诺总计约2亿美元。这是该项目为期3年的“第一阶段”的预估成本的1/3。这一阶段打算对9000类已知的真核生物中的每一类的至少1个物种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他希望在1年内筹集到剩余的资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包括十多个现有的测序项目。例如生命之树的特定分支,如鸟类、昆虫和植物;或者对于一个特定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如在英国被正式称为达尔文生命之树的项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Lewin表示:“我们不需要一个基因组计划来控制所有的项目。”相反,他说,这项努力存在的理由便是为了确保正在进行的生物多样性测序工作的标准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当你接近不同的科学团体后,会发现那是处于混乱和无政府状态的。”Lewin说,“如果到最后,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那得到的就是巴别塔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此次伦敦召开的会议上,与会者讨论了样本采集、测序、数据管理和共享的指导方针。Lewin认为,制定这样的标准对于使基因组对所有的科学家都有用——而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科学家有用,是至关重要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参与这项工作的科学家说,因为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是一个伞形组织,它对于确保测序工作能够覆盖所有生命科学分支也很有价值,而不仅仅是那些之前吸引科学家关注的领域。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