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石墨电定仪

仪器信息网石墨电定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石墨电定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石墨电定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石墨电定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石墨电定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石墨电定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石墨电定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石墨电定仪相关的资讯

  • 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在即 我国将参与国际石墨烯标准制定
    据悉,由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举办,青岛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承办的“2016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将于9月22日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本次展会将围绕石墨烯新能源、环保、润滑剂等领域集中开展,同时我国石墨烯标准委员会将参与国际石墨烯的标准制定,成为展会一大亮点。  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  为期3天的活动中,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家公司、2000多位石墨烯行业人士,将通过40多场分会对石墨烯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及产业化推广展开交流和探讨。大会还将同期举办“2016中国国际先进碳材料应用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优秀的石墨烯原材料供应商、制备及检测设备供应商及下游应用领头企业前来参展。  9月22日上午,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5307会议室,还将举办石墨烯大会青岛专场活动。活动涵盖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授牌、石墨烯创新项目落户签约仪式等,突出展示青岛地区间石墨烯产业发展创新合作成果,推动青岛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建设成为“技术领先、科研集中、产业集聚、辐射全球”的高水平石墨烯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平台。  石墨烯标准制定成亮点  在青举办的2015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上,石墨烯发现者、2010年诺奖得主安德烈海姆教授应邀出席做了主题演讲,并受聘为 “青岛市经济顾问”和“青岛高新区石墨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本届大会上,安德烈海姆教授将继续参会并带来更精彩的主题报告,参会代表将现场聆听顶级学者对石墨烯产业未来发展的独到见解。  本届大会上,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化委员会参与国际石墨烯标准制定是一大亮点。大会期间,中外将联合举办国际石墨烯标准化论坛,标志着中国在联合制定国际石墨烯标准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负责人将与中方共同布局全球石墨烯知识产权合作,讨论合作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交易等促进企业技术发展的平台建设工作。  石墨烯:“新材料之王”  据从事多年石墨烯研究的青岛华高墨烯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成介绍,石墨烯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厚1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但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
  • 上海微系统所丁古巧团队在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发光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纳米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丁古巧团队在石墨烯量子点制备及荧光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工作深化了关于石墨烯量子点发光机理的认知,阐释了多变量体系下机器学习辅助材料制备成果所包含物理内涵。相关研究成果以Precursor Symmetry Triggered Modulation of 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 in Graphene Quantum Dots为题,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近年来,以石墨烯量子点为代表的碳基量子点材料因独特的sp2–sp3杂化碳纳米结构,表现出优异的光学、电学、磁学的性质。在石墨烯量子点“自下而上”法制备中,多变量反应体系使其在合成与机制领域面临挑战。此外,机器学习以高效的分析算法和模型在复杂体系分析、新型材料设计等领域展现出优势。然而,由于缺失具备实际物理内涵的结构特征描述符,机器学习仅能得到难以阐释物理内涵的数学模型。这限制了机器学习在相关研究中的可迁移性和实用性。石墨烯粉体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陈良锋、副研究员杨思维结合群论在分子结构描述上的优势,通过控制变量实验与结构化学理论的结合,将具有实际物理含义的描述符应用于机器学习,揭示了石墨烯量子点的前驱体结构与荧光量子产率间关联的物理内涵。该研究利用高结构刚性sp3前驱体与柔性sp2结构前驱体之间的“自下而上”反应,实现了石墨烯量子点中sp2-sp3杂化碳纳米结构的调制。研究结合热动力学理论,阐明了sp3刚性结构能够通过抑制非辐射跃迁过程提高石墨烯量子点量子产率。进一步,研究借助群论在描述分子结构方面的优势,结合主成份分析,明确了石墨烯量子点制备过程中影响石墨烯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的三个决定性因素——结构因子、温度因子和浓度因子。与以往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工作相比,该团队基于群论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机器学习结果中分子的简正振动是前驱体对称性作用于石墨烯量子点量子产率增量的核心物理机制。基于上述原理的指导,该研究首次证明了分子振动的正常模式是前驱体的结构特性作用于 GQDs 荧光量子产率的核心机制。这一石墨烯量子点的光致发光性能在荧光信息防伪加密中具有应用前景。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集成电路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的支持。
  • 爱丁堡稳态瞬态光谱仪助力石墨烯科研大潮
    p   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最薄、最坚硬、导热率最高、电阻率最小的纳米材料。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 盖姆和康斯坦丁· 诺沃肖洛夫,成功从石墨中用胶带分离出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被认为是可以引发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材料届的一颗璀璨的新星,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在石墨烯制备和应用上,而先进的检测仪器是研究石墨烯必不可少的武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title=" 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uepic/c2c66ebc-5956-4d7f-8659-cff61e14183f.jpg" / /p p & nbsp & nbsp 爱丁堡仪器仪器公司携其主打产品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加入了这支浩浩荡荡的石墨烯研究大军中,凭借其多年领跑荧光市场的技术优势,助力于石墨烯的科学研究。 /p p   爱丁堡公司目前的稳态瞬态光谱仪系列有FLS980模块化结构搭建荧光光谱仪,一体化、功能丰富的FS5荧光光谱仪,专门用于寿命测试的零时间色散的LifeSpec II和经济适用型的Mini-Tau荧光光谱仪;瞬态吸收测试有基于泵浦-探测光技术的LP980激光闪光光解光谱仪。 /p p   本文将带来使用爱丁堡荧光光谱仪在石墨烯测试中的应用。(以下测试所使用的光谱仪为Edinburgh Instrument & nbsp FLS920/FLS980/LP980) /p p strong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Graphene-Based Nanocomposites) /strong /p p   石墨烯掺杂纳米复合材料,因其高效俘获、传输光生电子及提高对光能的吸收及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在环境有机污染物治理中表现出十分出色的光催化活性。 /p p   下图是二氧化钛掺杂的石墨烯氧化物在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中的应用。(Zhixing Gan, etal, ACS NANO ,2014, VOL.8, NO.9, 9304–9310)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143" title=" 2.pn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14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uepic/bfe91a81-b9aa-4d3b-82ce-1ded16052810.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Mechanism of MB degradation over P25-rGO And Emission Spectra /strong br/ /p p   氧化石墨烯作为石墨烯的前体及ZnS的模板,合成了ZnS–GR 纳米复合结构,通过合成机理的研究,可以为以后合成金属硫化物掺杂的石墨烯提供有用的信息(Linhui Yu etal, Nanotechnology 24 (2013) 375601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width=" 500" height=" 135" title=" 3.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13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uepic/6c08130f-132c-488a-ba09-3062d54f8a12.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B on ZnS–5%GR-120 nanocomposite /strong /p p   以磺化石墨烯为Pt载体,合成了小粒径的GSO3Pt复合结构, 可以作为有效的催化剂,将产氢反应的效率提高18倍 (Hui-Hui Zhang, Catal. Sci. Technol., 2013, 3, 1815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width=" 500" height=" 291" title=" 4.pn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29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uepic/982990d5-8249-4360-a9c1-0b9a333b7377.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photocatalytic H2 evolution from GSO3Pt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nanocomposites photosensitized by EY /strong br/ /p p strong 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tum Dots) /strong /p p   石墨烯量子点(GQDs)是因其受到量子局限效应和边界效应的影响,具备独特的光电磁性质,GQDs从石墨烯二维的结构变成受到三维空间限制的量子点,展现出更多新特性,成为石墨烯家族里的一员,备受研究者青睐。 /p p   下图是双层氢氧化物中形成的单层石墨烯量子点。 (Liqing Song, etal, Chem. Sci., 2015, 6, 484)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179" title=" 5.pn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179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uepic/6d9e1179-f4f7-4324-ab8c-550795f335e4.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S-GQDs in the confined space of LDH /strong /p p   过渡金属离子可以导致石墨烯量子点光致发光的淬灭,因此GQDs可用于金属离子的传感器。(Hongduan Huang, etal, Talanta 117 (2013) 152–157)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163" title=" 6.pn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16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uepic/feec013d-7240-4dba-80ed-fb98410b6225.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uenching and recovering effect of transition metal ions on the photoluminescence of GQDs. /strong br/ /p p strong 石墨烯材料相关机理研究(Mechanism) /strong /p p   目前,也有大量研究工作是针对石墨烯在化学反应及催化反应中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机理研究可以为某一类反应提供指导性建议; /p p   石墨烯量子点上转化发光机理的研究,证明了用氙灯激发石墨烯量子点产生上转换荧光是假象, 用脉冲激光才可以观察到真正的上转换信号 ( Zhixing Gan, etal. Adv. Optical Mater. 2013, 1, 554–558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 nbsp img width=" 500" height=" 192" title=" 7.pn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19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uepic/ecd04113-8540-49c2-b103-f9872964ad95.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 nbsp & nbsp strong (a) UCPL spectra obtained from GQDs under excitation of a femtosecond pulsed laser at 800 nm. (b) UCPL integrated intensity as a function of laser power /strong /p p   氧化石墨烯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研究了氧化石墨烯,还原型氧化石墨烯,及功能化的还原型氧化石墨烯随着构型改变对光谱的影响;(Zhixing Gan, etl. Adv. Optical Mater. 2013, 1, 926–932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400" title=" 8.pn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uepic/c80e118d-dbf6-48b8-95ed-f7c5d7a9cb7e.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PL emission mechanism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更多详细应用请见下列文献: /span /strong /p p 1] Zhixing Gan, Xinglong Wu, Ming Meng, Xiaobin Zhu, Lun Yang, and Paul K. Chu, ACS NANO, VOL. 8, NO. 9, 9304–9310, 2014 /p p 2]Hongduan Huang, Lei Liao, Xiao Xu a, Mingjian Zou, Feng Liu, Na Li, Talanta 117, 152–157, 2013 /p p 3] Liqing Song, Jingjing Shi, Jun Lu and Chao Lu, Chem. Sci., 6, 4846, 2015 /p p 4] Linhui Yu, Hong Ruan, Yi Zheng and Danzhen Li, Nanotechnology 24, 375601, 2013. /p p 5] Zhixing Gan, Xinglong Wu, Gengxia Zhou, Jiancang Shen, and Paul K. Chu,Adv.Optical Mater. 1, 554-558 , 2013. /p p 6] Zhixing Gan, Shijie Xiong, Xinglong Wu, Tao Xu, Xiaobin Zhu, Xiao Gan, Junhong Guo, Jiancang Shen, Litao Sun, and & nbsp Paul K. Chu, Adv. Optical Mater. 1, 926-932, 2013. /p p 7] Zhixing Gan, Xinglong Wu and Yanling Hao, CrystEng Comm, 16, 4981-4986, 2014. /p p 8] Hui-Hui Zhang, Ke Feng, Bin Chen, Qing-Yuan Meng, Zhi-Jun Li, Chen-Ho Tung and Li-Zhu Wu, Catal. Sci. Technol., 3, 1815-1821, 2013.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26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span /p p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26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关于天美: /span br/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26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天美(控股)有限公司(“天美(控股)”)从事表面科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 设备及实验室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及分销 为科研、教育、检测及生产提供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继2004年於新加坡SGX主板上市后,2011年12月 21日天美(控股)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香港股票代码1298),成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第一家在国际主要市场主板上市的公司。近年来天美(控股)积极 拓展国际市场,先后在新加坡、印度、澳门、印尼、泰国、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公司亦先后收购了法国 Froilabo公司、瑞士Precisa公司、美国IXRF公司、英国 Edinburgh Instruments公司等多家海外知名生产企业和布鲁克公司Scion气相和气质产品生产线,加强了公司产品的多样化。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line-height: 26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更多详情欢迎访问天美(中国)官方网站:http://www.techcomp.c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313" title=" 微信长按二维码.gif"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1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uepic/85e4ed3b-7c8f-40af-a8c1-d173db17c4be.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 鼎泰恒胜发布全自动石墨消解仪 DTI-60TⅡ新品
    一、产品独特优势及亮点1、全机身表面特氟龙防腐蚀处理,加液臂使用聚四氟材料,无任何传动部件外露,长久抵抗酸雾腐蚀;2、双臂支撑结构,保持超声波传感器水平高度长久稳定,准确定容;3、双加热温控,两个石墨体独立加热,独立控制;4、可选蠕动泵和注射泵互补、协同加液,发挥两种泵的加液优势;5、通过触屏电脑、台式机、笔记本无线操控;6、声音提醒功能,实验进度显示,试剂声音报警;7、突发断电时,实验断点闪存,接断点继续水解;8、脱离控制器仍可离线运行,继续消解二、产品特点自动消解全自动加酸、混匀、消解、赶酸、冷却、定容声音提醒实验进度提示,试剂空、管架不平行等声音性能稳定密闭封装防酸设计,仪器持久耐用放心消解脱机运行、断电闪存技术均匀加热石墨体加热批量样品均匀、立体加热消解准确定容超声波传感器准确定容0~100mL定容体积12个加液通道12种试剂选择添加、定容温控范围室温~260°C,PID程序控温实时温度显示石墨体加热至少两个石墨体加热,可适用50mL、100mL消解管,多种加热组合,独立控制,可同时或独立消解整体混匀非样品接触式机械震荡批量样品整体混匀自由选配集成式自动排风系统、平板电脑、聚四氟乙烯回流漏斗无线控制通过触屏电脑、台式机、笔记本无线操控,通过软件调用实验室方案,随时查看仪器状态,检查运行情况。存档运行日志定期拷贝,为实验室数据溯源做好存档工作外形特点外形精致,小巧轻便可选配双加液定容系统实现两个样品同时加热、定容、快速操作创新点:全机身表面特氟龙防腐蚀处理,加液臂使用聚四氟材料,无任何传动部件外露,避免酸雾直接熏蒸,持久耐用。 全自动石墨消解仪 DTI-60TⅡ
  • Science:具有超过500吉赫兹带宽的超材料石墨烯光电探测器
    01. 导读石墨烯已经实现了许多最初预测的特性,并且正朝着市场迈进。然而,尽管预测的市场影响巨大,基于石墨烯的高性能电子和光子学仍然落后。尽管如此,已经报道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光电子器件演示,涉及调制器、混频器和光电探测器(PDs),特别是利用石墨烯的高载流子迁移率、可调电学特性和相对容易集成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已经得到了证明,例如展示了利用光增益效应的高响应度或超过100 GHz的带宽。从紫外线到远红外线之间,尽管石墨烯几乎具有均匀吸收特性,但其相对低的吸收率约为2.3%,这是其中一个主要挑战。因此,大多数速度最快、性能最佳的探测器都是在硅或硅化物等光子集成电路(PIC)平台上进行演示的。通过石墨烯的电场的平行传播,可以提供更长的相互作用长度,从而增加吸收率。通过使用等离子体增强技术,甚至可以实现更短和更敏感的探测器。尽管在光子集成电路上使用石墨烯已经展示了多种功能应用,但光子集成电路的整合也有其代价。光子集成电路的整合限制了可访问的波长范围,无论是由于波导材料(如Si)的透明度限制,还是由于集成光学电路元件(如光栅耦合器、分光器等)的有限带宽。此外,光子集成电路的整合对偏振依赖性和占地面积都有一定的限制,这是由于访问波导的原因。光子集成电路的模式和等离子体增强也意味着所有光线只与石墨烯的一个非常有限的体积相互作用,导致早期饱和的发生,有效地将最大可提取的光电流限制在微安级别。作为一种替代方案,可以直接从自由空间垂直照射石墨烯。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石墨烯的光电检测能力,而不会受到所选择光子平台的限制。然而,这需要一种结构来有效增强石墨烯的吸收。此外,由于器件尺寸较大,对整体器件几何结构和接触方案的额外考虑更加关键。尽管如此,已经证明即使是与自由空间耦合的石墨烯探测器也可以达到超过40 GHz的带宽。由于没有光子集成电路的一些约束,整体效率不会受到耦合方案的影响,而且其他属性,如不同波长和偏振,现在也可以自由访问。例如,最近利用任意偏振方向来演示了中红外区域的极化解析检测中的定向光电流。石墨烯提供了多种物理检测效应:与传统的光电探测器(如PIN光电二极管或玻璃热计)只使用一种特定的检测机制不同,石墨烯探测器具有多种不同的检测机制,例如基于载流子的机制[光电导(PC)和光伏(PV)],热机制[玻璃热(BOL)和光热电(PTE)],或者增益介质辅助的机制。最近的器件演示已经朝着光热电复合操作的方向推进,以克服依赖偏置检测机制时的高暗电流问题。对石墨烯的时间分辨光谱测量表明,载流子动力学可以实现超过300 GHz的热和基于载流子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对于设计高速、高效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来说,目前仍不清楚哪种直接检测机制(PV、PC、BOL或PTE)可以实现最高的带宽,并且这些效应中的许多效应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器件中,使得专门的设计变得困难。02. 成果掠影鉴于此,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电磁场研究所Stefan M. Koepfli报道了一种零偏置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其电光带宽超过500 GHz。我们的器件在环境条件下可以覆盖超过200 nm的大波长范围,并可适应各种不同的中心波长,从小于1400 nm到大于4200 nm。材料完美吸收层提供共振增强效应,同时充当电接触,并引入P-N掺杂,实现高效快速的载流子提取。光可以通过标准单模光纤直接耦合到探测器上。直接的自由空间耦合使光功率可以分布,导致高于100 mW的饱和功率和超过1 W的损伤阈值。该探测器已经经过高速操作测试,最高速率可达132 Gbit/s,采用两电平脉冲幅度调制格式(PAM-2)。多层结构几乎可以独立于基底进行加工处理,为成本效益高的技术奠定了基础,该技术可以实现与电子器件的紧密单片集成。我们进一步展示了该方法的多样性,通过调整超材料的几何形状,使其在中红外波长范围内工作,从而在原本缺乏此类探测器的范围内提供高速和成本效益高的探测器。因此,这种新型传感器为通信和感知应用提供了机会。相关研究成果以“Metamaterial graphene photodetector with bandwidth exceeding 500 gigahertz”为题,发表在顶级期刊《Science》上。03. 核心创新点本文的核心创新点包括:1. 基于图形石墨烯的光电探测器: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单层石墨烯的光电探测器。与传统的光电二极管或波尔计可以利用一种特定的探测机制不同,图形石墨烯探测器具有多种不同的探测机制,包括载流子机制、热机制和增益介质辅助机制。2. 电光带宽:本文展示了具有大于500 GHz的电光带宽的图形石墨烯探测器。这意味着该探测器能够高速响应光信号,适用于高速通信和数据传输。3. 多波段操作和宽光谱范围:图形石墨烯探测器能够在多个波段上工作,并且具有超过200 nm的宽光谱范围。这使得该探测器在通信和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4. 自由空间耦合和紧凑集成:本文展示了通过自由空间耦合的方式将光信号直接耦合到探测器中,避免了光子集成电路中的限制,并且实现了紧凑的集成。这使得探测器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5. 高饱和功率和低压操作:图形石墨烯探测器具有高饱和功率,能够抵消响应度的影响。此外,它还能在低电压范围内进行操作,与CMOS技术兼容,使得探测器具有更低的功耗和更好的性能。04. 数据概览图1. 间隔式石墨烯超材料光电探测器的艺术视角。(A)从顶部直接通过单模光纤照射器件的艺术化表现。(B)器件结构的可视化。光电探测器由金反射层背板、氧化铝间隔层、单层石墨烯和相连的偶极子谐振器组成。金属线具有交替的接触金属,由银或金制成。然后,该结构由氧化铝钝化层封顶。图2. 制备的器件和模拟的光学和电子行为。(A至D)所提出的超材料石墨烯光电探测器(钝化前)的扫描电子显微图,放大倍数不同。显微图展示了从电信号线到活动区域再到谐振器元件的器件结构。在(D)中显示了四个单元格(每个单元格大小为1 mm × 1 mm),位于x和y坐标系中。比例尺分别为50mm(A),5 mm(B)和1 mm(C)。(E至G)同一单元格的模拟光学和静电行为。图(E)中展示了电磁场分布下的偶极子天线行为,图(F)中展示了相应的吸收分布。大部分吸收都集中在偶极子谐振器附近。图(G)中展示的模拟接触金属引起的电势偏移显示了由于交替接触金属而引起的P-N掺杂。沿着每种模拟类型((E)至(G))的中心线(y = 1000 nm)的横截面位于每个面板的底部,显示光学信号和掺杂在接触区域附近最强。图3. 用于电信波长的器件性能。(A)用光学显微镜拍摄的器件在与电子探针接触时的顶视图(顶部)和侧视图(底部)图像。图像显示了与单模光纤的直接光学耦合。DC表示直流,RF表示射频。(B)归一化的光电响应随照射波长变化的曲线图,显示了共振增强和宽带工作。FWHM表示半峰全宽。(C)光输入功率变化范围内提取的光电流,范围跨越了五个数量级(黑线)。蓝线对应于器件上的光功率(Int.),而黑线对应于单模光纤输出的功率(Ext.)。响应度分别为Rext = 0.75 mA/W和Rint = 1.57 mA/W。(D)石墨烯光电探测器在2至500 GHz范围内的归一化频率响应。测量结果显示平坦的响应,没有滚降行为。WR代表波导矩形。(E)不同射频音调下的归一化射频响应随栅压的变化。发现理想的栅压在-2.5 ±1 V附近,使得响应平坦,这对应于轻微的P掺杂,可以从底部的电阻曲线中看出。电阻曲线进一步显示靠近0 V的狄拉克点和非常小的滞后行为(在图S2中进一步可视化)。(F)测量栅电压范围的相应模拟电势剖面,显示了理想的栅电压(以红色突出显示),对应于两个接触电平中心处的掺杂。图4. 光谱可调性和多共振结构。(A至C)模拟(A)和测量(B)不同元件共振器长度的光谱吸收,展示了元件结构的可调性。图中给出了四个示例的极化无关设计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C),其中颜色对应于(A)中所示的共振器长度刻度。比例尺为1 mm。(D至G)多共振器件的概念。(D)针对1550和2715 nm的双共振器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顶部比例尺为1 mm,底部比例尺为5 mm。(E)相应的电场模拟,使用3个单元单元格乘以2个单元单元格的双共振器件,激发波长分别为1550和2715 nm,显示了两个不同尺寸共振器的清晰偶极子行为。(F)器件上的光电流与光功率的关系图和(G)两个波长的测量响应度与电压的关系图。05. 成果启示我们展示的2 GHz至500 GHz以上的电光带宽光电探测器与传统的PIN光电探测器技术和单向载流子光电二极管相媲美。垂直入射的元件结构图形PD在单个器件中充分发挥了图形的预期优势。从概念上讲,该探测器的性能利用了元件吸收增强、通过图形-金属接触掺杂的内置电场、通过静电门实现的良好控制的工作点以及化学气相沉积生长的图形的有效封装。探测器依赖于相对简单的金属-绝缘体-图形-金属-绝缘体的层状结构,这种结构潜在地可以在几乎任何衬底上进行后处理,并支持与现有结构的高度密集的单片集成,类似于等离子体调制器的示例。与大多数先前关于图形探测器的工作不同,我们展示了在无冷却条件下的空气稳定操作,使用了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兼容的低电压范围的栅压,这是由于直接生长的封装层结构与底部绝缘体设计的结合效果所致。通过这些器件,我们展示了132 G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高速度的图形数据传输速率。高饱和功率使得高速检测成为可能。在受到射击噪声限制的通信系统中,高饱和功率可以抵消适度的响应度,因为信噪比与响应度和输入功率成正比。此外,适度的响应度可以改善。以前的自由空间照明的图形光电探测器依赖于载流子倍增或基于剥离的多层图形而达到了更高的响应度,而没有任何光学增强。因此,还有很大的空间来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这个概念,改进制造工艺,并实现更高质量的图形材料。这些努力很可能会导致新一代的基于图形的探测器,具有足够的响应度。最后,大于500 GHz的高带宽和图形的波长无关吸收使得探测器可以在从1400 nm到4200 nm及更远的范围内的任何波长上工作。这对于传感和通信都是相关的。例如,在电信领域,持续增长的数据需求导致了对新通信频段的强烈需求。这种具有紧凑尺寸和与CMOS集成能力的新型探测器可能能够满足当前迫切需求。原文详情:Metamaterial graphene photodetector with bandwidth exceeding 500 gigahertzStefan M. Koepfli, Michael Baumann, Yesim Koyaz, Robin Gadola, Arif Gngr, Killian Keller, Yannik Horst, ShadiNashashibi, Raphael Schwanninger, Michael Doderer, Elias Passerini, Yuriy Fedoryshyn, and Juerg Leuthold.Science, 380 (6650),DOI: 10.1126/science.adg801
  • Agilent用石墨密封垫,短型,100%石墨促销
    产品名称:Agilent用石墨密封垫,短型,100%石墨,用于FID检测器和进样口端 (货号:GGEQ-690505) 型号规格:密封垫内径 0.5mm,适用色谱柱内径 0.1mm-0.32mm,10个/包 品牌:CNW 产品价格:310元 促销价格:232.5元 促销时间:2011年3月7日至2011年3月20日 更多产品促销请进安谱公司网站 www.anpel.com.cn
  • 石墨烯 “新材料之 王”竟成为神经电生理研究新选择,为什么它拥有无限潜力?
    “新材料之 王”是什么? 石墨是的一种同素异形体,质软,黑灰色,有油腻感。高定向热解石墨(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是指热解石墨,经高温处理使性能接近单晶石墨的一种新型石墨,简称HOPG。在2004年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然后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把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重复操作,于是薄片越来越薄,最 后,他们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三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结构分子示意图)在分离出单层石墨烯之前,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任何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所以,石墨烯的发现立即震撼了凝聚体物理学界。但是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厚1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一层甚至几层石墨烯。(▲由石墨烯构成的铅笔芯,图片取自央广网科普|习主席访英为何青睐&ldquo 奇迹材料&rdquo 石墨烯?2015-10-23) 石墨烯结构特点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石墨烯内部碳原子的3个电子生成sp2键,即每个碳原子都贡献一个位于pz轨道上的未成键电子,近邻原子的pz轨道与平面成垂直方向可形成&pi 键,新形成的&pi 键呈半填满状态。形成的石墨烯为复式六角形晶格,每个元胞中有两个碳原子,每个原子与最近邻的 3个原子间形成3个&sigma 键,剩余的一个p电子垂直于石墨烯平面,与周围原子形成&pi 键。(▲石墨烯结构示意图,石墨烯的蜂窝状晶格包括两层互相透入的三角形晶格,每个子晶格A的格点都位于其他子晶格B确定的三角形中央,共同形成石墨烯的蜂窝状晶格)(▲石墨烯结构的波失空间,石墨烯的晶体结构与倒格子,所谓倒格子是与晶格空间相对应傅里叶变换出来的波矢空间,或称动量空间)(▲石墨烯能带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在 K 和 K&rsquo 点附近,费米面附近的电子能量E与波矢 k成线性的关系,E= F|hk|v , 其中k为准粒子动量,Vf =106 m/s,为费米速度。色散关系是近似线性的,这等效于动量与能量的关系为线性,这也就表明电子的速度为常量,并不受动量与动能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薛定谔方程来描述粒子的运动已经无效了,我们需要运用引入了相对论效应的狄拉克方程来描述。关于石墨烯非常高的电子迁移率的原因也是由于狄拉克点的存在,由于量子隧穿效应的影响,电子有概率穿过高于自身能量的势场。石墨烯的优势有什么?由于存在这样的特殊结构,石墨烯具备了超高的载流子迁移性,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导电性和极高的信噪比以及时间分辨率。所有性能都基于结构,所以,石墨烯同样还具备轻盈,高导热性,做同样的功所消耗电力少,化学反应性强,强度高,比表面积大,高弹性高硬度等特点,发热少等优点。这么多优点又如此应用广泛,难怪石墨烯被称为&ldquo 黑金&rdquo ,是&ldquo 新材料之 王&rdquo !2004年被发现,发现者2010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连我们的习大大都去参观了曼彻斯特大学的石墨烯研究所呢!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单层的石墨烯近乎透明,对于应用场景的限制大大减少了。石墨烯如何制备?石墨烯之父采用的是机械剥离法,这个方法较为简便,将天然石墨块放在干净的二氧化硅SiO2上,上方用透明胶带反复剥离,从而得到石墨薄片。根据菲涅尔定律,在外部光源照射下,石墨烯与SiO2基底之间会因反射光强不同呈现光学反差,并且这种光学反差随着石墨样品厚度增加有着明显改变,借此办法来确定石墨烯是否为单层或多层。这个方法虽然简便,但不适合大规模生产。除此之外还有氧化还原法, 取向附生法, 碳化硅外延法, 赫默法以及化学气相沉积法(CVD)。CVD法简单说来就是用含碳有机气体为原料进行气相沉积制得石墨烯薄膜的方法,这也是目前科研机构制备石墨烯常用的方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示意图)例如以铜Cu或镍Ni为基底,高温加热,并辅以甲烷作为碳源补充,使甲烷中的碳原子脱去氢,在基底上形成石墨烯。不同材质的基底对于碳原子溶解性不同,所以会产生&ldquo 石墨烯岛&rdquo 或&ldquo 石墨烯膜&rdquo ,通过控制气压高低可以获得单层石墨烯或多层石墨烯。 石墨烯的应用极高的信噪比和时间分辨率让石墨烯在生物电信号采集时具有极大的优势。目前的生物电传感器主要集中在膜片钳和微电极阵列,前者具备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信噪比较好,但对生物体有损伤;后者没有损伤且可长时间记录生物体膜外信号,但是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场效应晶体管是一种很好的代替微电极阵列的记录工具,利用场效应晶体管可以很好的记录小鼠大脑皮层或者海马区的神经电生理信号,也可以将其刺穿细胞膜来记录膜内电势差。这种技术信噪比较高,集成度也不错。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和传统的场效应晶体管类似,但需要在石墨烯的表面做相应的修饰,使其能特异性识别某种分子或物质这样就既可以提高生物相容性和灵敏度,又能把石墨烯载流子迁移率高和载流子浓度高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上图为60通道石墨烯微电极阵列示意图,PI:1-&mu m-thick light-sensitive polyimide,即1微米厚光敏聚酰亚胺1,以此装置记录大鼠胚胎分离的神经细胞电生理活动。上图为石墨烯晶体管进行细胞电信号记录示意图,在柔性聚酰亚胺基底和透明基底(蓝宝石,玻璃,SiO2 /Si) 上制备了石墨烯液栅晶体管器件如上图所示,并用其记录小鼠初级海马神经元的神经信号2,因石墨烯材料透明的特点,同时结合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光学特征。上图是石墨烯晶体管上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图,培养21天后的神经元进行免疫荧光染色2,DAPI(红色)和anti-Synapsin(绿色)染色,分别胞体和突触囊泡)机械剥离的石墨烯对心肌细胞电生理信号的记录3,A:在不同water gate potentias下记录的数据。蓝色、绿色和红色分别代表在 +0.05、+0.10 和 +0.15 V 下所记录。相应的灵敏度分别为 2020、398 和 2290 &mu S/V。B:所选栅极电位的代表性扩展峰值。蓝色类似于在石墨烯 FET 的 p 型器件极性处记录的结果,红色峰代表在n型器件极性处记录的结果,绿色峰代表在Gra-FET的狄拉克点附近记录的结果。上图为16通道石墨烯晶体管阵列记录HL-1细胞电生理信号4, 比例尺为100 &mu m。一个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阵列中8个晶体管在数十秒(h)和数百秒(i)内同时记录电流的情况。图:细胞相容性测试,37摄氏度下,不同浓度纯石墨烯(上)和氧化石墨烯(下)处理Vero细胞后的存活率情况5。 石墨烯最 新应用研究近日,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纳米医学实验室的研究者们利用利用石墨烯近乎透明的特点,监测脑缺血小鼠大脑皮层的电信号,并同时监测皮层血流灌注量变化情况,因为石墨烯近乎透明的性质,在激光成像下不会产生激光伪影(如下图所示)。(▲利用石墨烯透明的特点,监测脑缺血小鼠大脑皮层的电信号,并同时监测皮层血流灌注量变化情况,由RWD RFLSI Ⅲ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采集)总结石墨烯具备了许多神经电极活性材料的特性,如良好的相容性、化学稳定性、柔韧性、光学透明性和高导电性等,为更精 准的神经电生理研究提供了新的选择。识别下方二维码快来免费申请试用吧* 敬请期待下期内容,脑卒模型下的神经电生理相关特点。【参考文献】1:Du X, Wu L, Cheng J, Huang S, Cai Q, Jin Q, Zhao J. Graphene microelectrode arrays for neural activity detection. J Biol Phys. 2015 Sep 41(4):339-47.2. Veliev F, Han Z, Kalita D, Brianç on-Marjollet A, Bouchiat V, Delacour C. Recording Spikes Activity in Cultured Hippocampal Neurons Using Flexible or Transparent Graphene Transistors. Front Neurosci. 2017 11:466.3. Cohen-Karni T, Qing Q, Li Q, Fang Y, Lieber CM. Graphene and nanowire transistors for cellular interfaces and electrical recording. Nano Lett. 2010 Mar 10 10(3):1098-102.4. Hess LH, Jansen M, Maybeck V, Hauf MV, Seifert M, Stutzmann M, Sharp ID, Offenhä usser A, Garrido JA. Graphene transistor arrays for recording action potentials from electrogenic cells. Adv Mater. 2011 Nov 16 23(43):5045-9, 4968. 5. Sasidharan A, Panchakarla LS, Chandran P, Menon D, Nair S, Rao CN, Koyakutty M. Differential nano-bio interactions and toxicity effects of pristine versus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Nanoscale. 2011 Jun 3(6):2461-4.
  • 哈工大研究出“石墨烯” 极大缩短电池充电时间
    近日,记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了解到,东颐-哈工大新型电池联合研发技术中心签约仪式在该校举行。今后双方将共同研制可用于电动汽车的新型“超级锂电池”。   据了解,哈工大化工学院王殿龙课题组研制出了具有快速充电性能的“石墨烯/磷酸铁锂复合储能材料”。该储能材料既具有超级电容器材料的快速充电性能,又具有锂离子电池材料的高比容量。化工学院与东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东颐-哈工大新型电池联合研发技术中心,利用“石墨烯/磷酸铁锂复合储能材料”,联合研制基于超级电容复合锂离子嵌入充放电机理的新型“超级锂电池”。据悉,将这种能量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的新型电池用作纯电动汽车(BEV)和插电式混合电动车(PHEV)的动力电源,可以大大缩短充电时间。
  • 用于柔性成像的宽带 pbs 量子点石墨烯光电探测器阵列的研制
    胶体量子点(QD)/石墨烯纳米杂化异质结构为量子传感器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方案,因为它们利用了量子点中的强量子限制,具有增强的光-物质相互作用、光谱可调性、抑制的声子散射和室温下石墨烯中非凡的电荷迁移率。在这里,我们报告了一个灵活的,九通道的 PbS 量子点/石墨烯纳米混合成像阵列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上的开发,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工艺,用于器件制造,信号采集和处理。PbS 量子点/石墨烯成像阵列具有高度均匀的光响应特性。在1.0 V 偏置下,400-1000nm 入射光[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的最高响应度为9.56 × 103-3.24 × 103A/W,功率为900pW。此外,该阵列具有一致的光谱响应,弯曲到几毫米的曲率半径。在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范围内的宽波长成像表明,量子点/石墨烯纳米杂化体为柔性光探测器和成像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图1.(a-c)九通道 PbS 量子点/石墨烯传感器阵列的器件制作方法。(b)石墨烯通道上的 PbS QD 涂层 以及(c) MPA 配体交换。(d,e)是分别在刚性硅和柔性 PET 衬底上制作的9通道 PbS 量子点/石墨烯传感器阵列的示意图。(f)用短链导电 MPA 配体封装 PbS 量子点以促进从量子点到石墨烯的电荷转移的替换长链绝缘 OLA 和 OA 配体的示意图。(g)九通道 PbS 量子点/石墨烯传感器阵列中像素的结构示意图和 PbS 量子点/石墨烯界面上的内置电场。(h)使用 Arduino 读出器在九通道 PbS 量子点/石墨烯光电探测器阵列上进行传输成像的光学设置。图2。(a)在量子点沉积之前,在九通道 PbS 量子点/石墨烯传感器阵列上的石墨烯或“ Gr”通道的光学图像。(b)石墨烯/Si 和 Si 之间边界处的 G 峰(左上)和2D 峰(右上)的拉曼图,以及石墨烯上随机选择的点的拉曼光谱。单层石墨烯的 I2D/IG 2。(c)在1200nm 附近显示吸收峰的 PbS 量子密度吸收光谱。插图显示了 PbS 量子点的 TEM 图像,表明了 PbS 量子点的大小和均匀性。(d) PbS 量子点直径大小的分布。(e) PbS 量子点的高分辨透射电镜图像。条纹间距约为0.3 nm,相当于 PbS 的(200)晶格面。图3。(a)在硅衬底上的九通道 PbS 量子点/石墨烯传感器阵列上的选定像素在制作后的少数选定次数上的动态光响应。入射光功率为230nW,波长为500nm。整个像素的偏置电压为1.0 V (b)三个光开/关周期,显示重现性以及上升和下降时间定义。(c)相同的九通道 PbS 量子点/石墨烯传感器阵列对400-1000nm 范围内几个选定波长的入射光功率的光响应性。(d)相同的九通道 PbS QD/石墨烯传感器阵列对入射光功率为900pW 和偏置电压为1.0 V 的波长的检测率显示相同的九通道 PbSQD/石墨烯传感器阵列对入射光功率为900pW 和波长为500nm 的偏置电压的归一化响应性。数据在6783A/W 的1V 响应下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图4。(a)硅基板上的九通道 PbS QD/石墨烯传感器阵列对2.5 μW 的入射光功率和1V 的偏置电压的波长和通道(像素)的响应度(b)在500nm 的波长下9个像素的归一化响应度。(c)在黑暗中使用带有“ X”的阴影掩模显示五个中心通道和四个角通道的透射成像示意图。(d)使用(b)中的归一化方法对9个像素进行归一化响应,显示“ X”阴影掩模成像的结果。图5。(a)显示阴影掩模位置的图像扫描系统,透过线性致动器水平和垂直扫描,以取得安装在“样本”位置的九通道 PbSQD/石墨烯传感器阵列上的传输图像。(b)透过光束扫描以在阵列上产生传输图像的阴影掩模的光学图像。(c-e)通过在(c)400,(d)500和(e)1000nm 的波长的衬底上的九通道 PbS QD/石墨烯传感器阵列获得的图像。图6。(a)在 PET 基板上安装在弯曲虎钳上的九通道 PbS QD/石墨烯传感器阵列。转动图中所示的螺丝,将虎钳的两边连接在一起产生弯曲。(b) PET 阵列对几个选定波长的入射光功率的归一化响应率和1V 的偏置电压(c)柔性 PET 阵列的响应率作为入射光波长的函数以及刚性 Si 阵列,两者都在400nm 处归一化以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入射光功率约为120nW,偏置电压为1 V (d)对于具有500nm照明的 PET 阵列,响应率与曲率半径之比。这种情况下的光功率为2.5 μW,偏置电压为1 V。插图展示了在弯曲条件下的阵列,并用500nm 光照明。图7.在 PET 上分别以(a)400,(b)500和(c)1000nm 的波长用9通道 PbS QD/石墨烯混合传感器阵列拍摄的图像。图8.在 PET 上用9通道 PbS QD/石墨烯混合传感器阵列拍摄的图像,阵列(a)平坦,(b)弯曲半径为5厘米。相关科研成果由堪萨斯大学Andrew Shultz、Bo Liu和Judy Z. Wu等人于2022年发表在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上。
  • 第三届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IGA 2022)于上海隆重举行
    2022年11月13日晚,全球石墨烯人的盛典——2022第三届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于上海隆重举行,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一经举办就得到了全球各国石墨烯人士的大力支持,成为了行业含金量最高的奖项。本届奖项由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共80位石墨烯行业专家参与评审,最终西班牙Graphenea的石墨烯传感芯片获得年度最佳石墨烯产品奖,澳大利亚GMG公司获得年度最佳石墨烯企业奖,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获得石墨烯行业终身荣誉奖。国家新材料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石墨烯联盟理事长、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国际评审主席团成员李义春博士在典礼上发表致辞李义春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石墨烯产业已走过十多年,这十多年也是艰辛探索的十多年,虽然历经曲折,仍然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中国正引领着全球石墨烯产业的发展。至今,有很多的企业、投资者、研发人员投身到推动石墨烯产业化的历程中,他们经历了诸多挫折与磨难,面对困难依然勇于拼搏,一直探索着中国石墨烯产业化之路。和其他任何成熟产业一样,这中间都有部分人可能由于信心、投资等各方面的原因,最终退出了舞台。但在整个石墨烯产业化的推进历程中,总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主动肩负时代重托,肩负对石墨烯未来的憧憬和决心,毅然奔向前方。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由中国联合全世界的石墨烯同仁共同发起,就是为这些一直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推动石墨烯产业化工作做出巨大贡献者进行表彰。这个奖项从2020年第一次发起开始,至今已是第三届,已得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石墨烯同仁们的热烈响应,每一届都得到了大家的热情投票,经投票评选出的这些团队、企业和个人永远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因为他们勇于肩负着时代重任,争做石墨烯产业的先行者和铺路者,让我们以这些获奖者为榜样,坚定行业自信,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全力以赴推动全球石墨烯产业的发展。矢志不渝国家梦 敢凭烯碳赌人生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和意大利科学家、企业家、技术转移人Francesco Bonaccorso教授获终身荣誉奖提名。最终,刘忠范院士获得终身荣誉奖。中国石墨烯行业的奠基人冯冠平教授宣读颁奖词:他,深耕石墨烯研究十四载,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立志做石墨烯产业的铺路石和开拓者;他,已届花甲之年,以担当的勇气,发起创建“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四年时间,BGI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烯研发机构;“矢志不渝国家梦,敢凭烯碳赌人生”,满怀着对石墨烯未来的憧憬和梦想,前路漫漫,荆棘密布,但他将一往无前,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同时,在颁奖典礼上,由国家新材料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石墨烯联盟理事长、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国际评审主席团成员李义春博士为上一届获得终身荣誉奖,但因疫情原因无法出席的中国石墨烯行业的奠基人冯冠平先生在本届大会上补发奖杯。缔造美好世界 深耕厚植中承载社会价值澳大利亚Graphene Manufacturing Group(GMG)、英国William Blythe公司、加拿大HydroGraph Clean Power 获年度最佳石墨烯企业奖提名。最终,澳大利亚GMG公司获得年度最佳石墨烯企业奖。宝山区经委主任石明虹先生宣读奖词:他们以石墨烯为抓手,立于清洁能源产业链,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将石墨烯与清洁能源完美融合,引领全球清洁能源行业新升级。奖掖全球优秀产品 国际视野下创新萌发爱沙尼亚Skeleton Technologies公司的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西班牙Graphenea的mGFET 4x4场效应晶体管芯片、英国Versarien公司的“Lunar”生活方式吊舱、意大利Q36.5 Absolutely Equipment公司的自行车衬衫等创新产品获年度最佳石墨烯产品创新奖提名。最终,西班牙Graphenea的石墨烯传感芯片,战胜诸多中外竞争对手,获得年度最佳石墨烯产品创新奖。IGA国际评审主席李义春先生宣读颁奖词:他们以创新差异性和定制化做立身之本,多年沉淀,一鸣惊人,倾力打造晶圆级高质量石墨烯重磅利器,开启全球高精尖电子领域“新纪元”。十年磨一剑,墨衣满人间。从获得诺奖的那一刻,石墨烯就一直备受关注。弹指间之十多年已悄然过去,全球石墨烯产业界也陆续收获了一批成熟的科技果实, 当所有石墨烯人坚定信心,满怀希望,努力拼搏,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石墨烯及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盛典再启,征程无穷,石墨烯人永远在路上。
  • 石墨烯人的奥斯卡——首届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圆满落幕 大奖花落谁家?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20年10月17日晚,2020首届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IGA)隆重举行,表彰为石墨烯科研和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企业,颁发奖项包括最佳石墨烯产品奖、最佳石墨烯企业奖、石墨烯产业示范奖、石墨烯产业促进奖、终身荣誉奖。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6f13eea-6270-4ae7-a13d-e65a3ced0e81.jpg" title=" 8.jpg" alt="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颁奖典礼现场 /strong /p p style=" margin-top: 15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颁奖典礼上,国家新材料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做活动介绍并致辞,石墨烯诺贝尔奖获得者、石墨烯发现者Andre Geim教授以录制视频形式致辞,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石墨烯产业发展的全球石墨烯人表示衷心感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72b6726c-1f8f-497b-a2a4-df7573dd2498.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李义春致辞 /strong /p p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90a7bd1-668d-48e7-a02c-66b77bcfc9a2.jpg" title=" 7.jpg" alt=" 7.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Andre Geim视频致辞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首届国际石墨烯国际主席及评审团阵容强大,由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在全球石墨烯行业内具有话语权及影响力的产学界人士组成。根据国际主席团的提名,国际评审团进行投票表决,评选出全球石墨烯行业5大顶尖翘楚。 /p p style=" margin-top: 15px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IGA2020最佳石墨烯产品奖:常州富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石墨烯导热膜产品 /strong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 nbsp & nbsp & nbsp IGA国际评审主席李义春先生题颁奖词:不甘平凡,坚守寂寞。在资本炒作的热潮里,富烯科技坚持工匠精神,精心打磨产品,五年磨一剑。将石墨烯从实验室中的完美材料,变为大规模进入百姓手中的高端电子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石墨烯高导热性电子应用产业化的空白。从无到有,从劣到优,富烯走出了石墨烯高端电子产品商业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5c8c44a4-72a8-4eae-a439-62d15da0b839.jpg" title=" 9.jpg" alt="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color: rgb(89, 89, 89) " strong 富烯科技代表领奖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5px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IGA2020最佳石墨烯企业奖:西班牙Graphenea公司 /strong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IGA国际评审主席Stephan Roche先生题颁奖词:精益求精,工匠精神。Graphenea在晶圆级高质量石墨烯领域上深耕多年,可谓一骑红尘。在定制化石墨烯器件、高性能晶片级石墨烯应用等领域也成果显著,为全球高精尖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工业开启石墨烯时代奠定了基础。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e2e3ac8-bee5-4452-8468-1c699e6d9498.jpg" title=" IMG_6477.jpg" alt=" IMG_6477.jpg" / /p p style=" margin-top: 15px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IGA2020石墨烯产业示范奖: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strong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IGA国际评审主席Rezal Khairi Ahmad先生题颁奖词:脚踏实地,志高存远。华为用实力开辟市场,用魄力创新科技,作为第一个大规模涉足商用石墨烯散热膜领域的大型终端企业,华为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石墨烯散热技术在华为手机上的成功,为石墨烯产业发展方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497cde5a-f433-4af3-836e-7b78ede4d936.jpg" title=" IMG_6478.jpg" alt=" IMG_6478.jpg" / /p p style=" margin-top: 15px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IGA2020石墨烯产业促进奖:西安丝路石墨烯创新中心 /strong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IGA国际评审主席冯新亮先生题颁奖词:助力产业,创新驱动。自西安丝路成立以来,坚持以创新服务为根本,立足石墨烯企业需求,开拓石墨烯下游应用市场。两年间,先后成立了八大应用研究院,成功为西安当地引入了40余石墨烯企业及项目,帮助西安高新区完成了石墨烯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质变。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fe10ef93-3495-4785-a657-040c0f9991a4.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color: rgb(89, 89, 89) " 西安丝路石墨烯创新中心代表领奖 /span /strong br/ /p p style=" margin-top: 15px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IGA终身荣誉奖 :Andre Geim教授 /strong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IGA国际评审主席Dusan Losic先生题颁奖词:从三维到二维,从恶搞到诺奖,安德烈海姆教授真正意义上的开创了石墨烯的时代。不拘泥于国界,不迂腐于市场,他奔波于学术和产业的浪潮中,却只为向世人证明石墨烯对工业的意义。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3d199217-a682-44be-b63e-2c71c49a35db.jpg" title=" IMG_6489.JPG" alt=" IMG_6489.JPG" / /p
  • 金属所在基于金刚石/膨胀垂直石墨烯的层状限域双电层电容行为的研究获进展
    多孔或层状电极材料具有丰富的纳米限域环境,表现出高效的电荷储存行为,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电容器。而这些限域环境中形成的双电层(限域双电层)结构与建立在平面电极上的经典双电层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其储能机理尚不清晰。因此,解析限域双电层结构对探讨这类材料的电化学电容存储机理和优化电化学电容器件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黄楠团队与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教授杨年俊合作,设计并制备了具有规则有序0.7 nm层状亚纳米通道的膨胀垂直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薄膜电极。其中,金刚石与垂直膨胀石墨烯纳米片共价连接,作为机械增强相为构筑层状限域结构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电极表现出离子筛分效应,离子部分脱溶等典型的限域电化学电容行为,是研究限域双电层的理想电极材料。基于该材料,科研人员利用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和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分别监测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一侧的响应行为和电解液一侧的离子通量发现,在阴极扫描过程中,电极材料一侧出现拉曼光谱   峰劈裂现象,溶液一侧为部分脱溶剂化阳离子主导的吸附过程。该研究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并利用三维参考相互作用位点隐式溶剂模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在原子尺度上评估了限域双电层中离子-碳宿主相互作用,揭示了在限域环境中增强的离子-碳宿主相互作用会诱导电极材料表面产生高密度的局域化图像电荷。该工作完善了限域双电层电容的电荷储存机理,为进一步探讨纳米多孔或层状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8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ly localized charges of confined electrical double-layers inside 0.7-nm layered channels为题,在线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德国研究联合会基金的支持。图1. 层状限域双电层膨胀垂直石墨烯/金刚石薄膜电极的制备和表征:(A)制备流程示意图;(B)石墨插层化合物的拉曼光谱;(C-D)XRD图谱;(E)SEM和TEM图像。图2. 层状限域双电层膨胀垂直石墨烯/金刚石薄膜电极的电化学行为:(A)CV曲线;(B)微分电容-电极电势关系;(C)离子筛分效应;(D)EIS图谱;(E-F)动力学分析。图3. 层状限域双电层膨胀垂直石墨烯/金刚石薄膜电极的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A-D)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E-F)拉曼特征演变幅度分析。图4. 层状限域双电层电容的储能机理分析:(A)拉曼光谱中的G峰劈裂;(B)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分析;(C)电极质量变化和拉曼特征变化的关联性;(D)DFT-RISM计算获得的图像电荷分布。
  • 石墨炔与石墨烯,谁是超级材料?
    据报道,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研究人员日前成功合成出石墨炔,此项成果或为电子、光学和半导体材料研究开辟全新的途径。事实上,石墨炔的合成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早在2010年,我国的李玉良院士团队就在世界上首次合成石墨炔。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大名鼎鼎的石墨烯,也知道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颁发给了石墨烯材料的研发者。石墨炔与石墨烯,仅一字之差,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石墨炔能否和石墨烯媲美?这里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21世纪是石墨烯的世纪  让我们先从更早出世的石墨烯说起。  听上去,石墨烯和石墨似乎有着某种联系,事实也确实如此。石墨烯和石墨、金刚石、碳60、碳纳米管等都是碳元素的单质。它们都是碳家族的一员,互为同素异形体,含有碳元素但具有不同的排列方式,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  比如金刚石(钻石的原身),它呈正四面体空间网状立体结构,碳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当切割或熔化时,需要克服碳原子之间的共价键,由于金刚石中所有的价电子都参与了共价键的形成,没有自由电子,所以金刚石不仅硬度大,熔点极高,而且不导电。  石墨是片层状结构,层内碳原子排列成平面六边形,每个碳原子以3个共价键与其它碳原子结合,而层与层之间的距离则比较大,层间作用力较弱,很容易互相剥离,形成薄薄的石墨片。天然石墨耐高温,热膨胀系数小,导热、导电性好,摩擦系数小。铅笔之所以在纸上轻轻一划就会留下痕迹,正是这种松散堆砌的结果。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可以说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厚1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几层甚至几十层的石墨烯。  换句话说,把石墨一层一层地剥下来就是石墨烯了。从力学性质上说,石墨烯同石墨一样,其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非常柔韧,当施加外部机械力时,碳原子面就弯曲变形,从而使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也就保持了结构稳定。  科学家已经证实了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强度最高的材料,比钻石还坚硬,是世界上最硬的钢铁强度的100多倍。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发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曾这样比喻:“利用单层石墨烯制作的吊床可以承载一只4千克的兔子”。有人这样引申说,由于石墨烯厚度只有单层原子,透光率高达97.7%,因此如果真有那样的吊床,它不仅对于肉眼,甚至对于很多仪器来说都是不可见的,我们看到的将是一只悬停在半空中的兔子。还有估算显示,如果重叠石墨烯薄片,使其厚度与食品保鲜膜相同的话,便可承载2吨重的汽车。  从热电性质上来说,在石墨烯的“二维世界”里,电子运动具有很奇特的性质,即电子的质量仿佛是不存在的,其传导速度可达光速的1/300,远远超过了电子在一般导体中的运动速度。加上石墨烯结构在常温下的高度完美性,使得电子的传输及对外场的反应都超级迅速,这使得石墨烯具有超常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而且更重要的是,石墨烯还可以用来制作晶体管,由于石墨烯结构的高度稳定性,这种晶体管在接近单个原子的线度上依然能稳定地工作。若是用石墨烯来替代硅生产超级计算机,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将会比现在快数百倍。因此很多人相信,石墨烯将会成为硅的接班人,引领技术领域一个新的微缩时代的来临。  除了具有超高的强度和韧性外,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即使是最小的单分子原子(氦原子)也无法穿过,只吸收2.3%左右的光,还有不透水、不透气以及抵御强酸、强碱的能力,这使它有可能成为制作保护膜的理想材料。石墨烯既能导电又高度透明的特点,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透明电子产品的原料,例如触摸显示屏、太阳能电池板的原料等。  研究人员利用锂离子可在石墨烯表面和电极之间快速大量穿梭运动的特性,开发出一种新型储能设备——微型石墨烯超级电容器。这种装置的充电或放电速度比常规电池快100倍到1000倍,能在一分钟内给手机甚至汽车充满电。  正因如此,所以有人说,如果20世纪是硅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石墨烯的世纪。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实验中成功地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2010年,两人因此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下一代奇迹材料”石墨炔  石墨烯已经如此神奇了,那么石墨炔呢?它有什么不一样的神奇之处吗?  石墨炔和石墨烯一样,也是只由碳原子构成,也是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不同的地方在于,石墨烯的平面原子结构是六边形,也被称为蜂巢晶格结构;而石墨炔的平面原子结构则能具有数种不同的二维结构,其理论上能以无数种形态存在,目前已经至少有6种石墨炔异构体被报道。  正是因为拥有异构体结构,石墨炔具有某些独特的电子传导、力学和光学特性。此外,石墨炔还天生具有电荷载子,不像石墨烯需要额外掺杂,因此能作为制作电子元件所需的半导体材料。  早在1968年,理论化学家鲍曼就通过理论计算证实了石墨炔结构的存在。但要想在实际中合成制备出石墨炔,还面临着很多巨大的困难。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石墨烯的平面碳原子结构和石墨的单层平面碳原子结构毕竟是相同的,因此合成制备石墨烯还可以以石墨为抓手,而合成石墨炔的难度显然是更大了。  科学家们一直在为此不懈努力。在2010年,中科院化学所李玉良院士团队在石墨炔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石墨炔,开辟了碳材料的新领域。李玉良和他的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平面碳的合成化学研究。在石墨炔的合成中,他们从源头的分子设计开始进行研究,渐渐地试着合成一些分子的片段。直到有一天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李玉良研究员突然联想到了一种化学的方法有可能使石墨炔大面积成膜。他们在铜片表面上通过化学方法原位合成石墨炔并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大面积(3.61平方厘米)碳的新的同素异形体——石墨炔薄膜。  今年5月9日发表在《自然合成》上的研究论文,则在石墨炔合成制备上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此文通讯作者、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化学教授张伟和他的团队,通过使用被称为炔烃换位反应的有机反应过程中,在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控制下重新分割或切割和重组烷基化学键,也成功地制作出石墨炔。  石墨炔被誉为是最稳定的一种人工合成的二炔碳的同素异形体。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及类似硅的优异半导体性能,石墨炔有望广泛应用于电子、半导体领域。  锂在石墨中的扩散方式是面内扩散,也就是层间扩散。与石墨不同的是,石墨炔同时有二维平面结构和三维孔道结构,锂在其中有面内和面外两种扩散方式,这使得石墨炔在锂离子电池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石墨炔是一种理想的储锂材料,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存储的负极材料。科学家也预测它在新能源领域将产生非比寻常的影响。  石墨炔这种材料或许还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奇功能。据2020年发表在《科技日报》上的一则报道,山东理工大学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发现,石墨炔具有优异的紫外非线性特性,可以“恰到好处”地吸收紫外线。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纳米尺度》上。所谓紫外非线性材料,就是能够在紫外线强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允许其通过,但若紫外线强度高于某一阈值,那么该材料就会神奇地将超额的紫外线阻挡住,形成对生物细胞的保护,从而使其成为理想的紫外防护材料。  英国《纳米技术》杂志曾这样评价:“石墨炔是未来最具潜力和商业价值的材料之一,它将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合成石墨炔领域,我国科学家有着开创性的成果。而要获得大规模工业制备石墨炔的方法,还需要全球科学家们付出更多艰苦的努力,前景令人期待。
  • 国内首次!中国电科将石墨烯电磁屏蔽涂料应用于电磁屏蔽工程
    近日,中国电科33所与大同墨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对石墨烯电磁屏蔽涂料及其工程应用技术的联合研究,在国内首次将石墨烯电磁屏蔽涂料应用于屏蔽工程,并完成了石墨烯电磁屏蔽涂料屏蔽防护样板间的施工,屏蔽效能达到40dB,可实现电磁波阻隔99.99%。石墨烯是一种碳六元环组成的蜂窝状二维纳米材料,sp²杂化碳原子贡献的可自由移动的电子赋予了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电磁屏蔽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石墨烯电磁屏蔽涂料不含有金属元素,具有比重小(~0.36g/cm³)、耐腐蚀性好、稳定性高、成本低廉等特点。石墨烯屏蔽涂料区别于传统的钢结构六面体式屏蔽结构,在常规房间内进行综合电磁防护设计后,在墙面上涂覆该屏蔽涂料,结合其它电磁防护产品,配合电磁防护手段,可实现40dB以上的屏蔽效果。石墨烯屏蔽涂料施工工艺简单、房屋面积利用率高,相比传统的钢结构均有显著的优势,有着广阔的前景。目前,该方案已经在山西多单位开展应用。
  • NSSC 2019召开——顶尖院士专家领衔群议石墨烯/器件纳米技术前沿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9年8月5-6日,由天津大学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TICNN)主办的津京冀纳米科学青年科学家论坛(NSSC 2019)在天津大学如期召开。会议邀请到多名石墨烯、器件相关领域世界顶尖科学家与国内青年科学家,大家齐聚一堂,不分国界,共同探讨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合成、制备以及相关电子学器件的研发、物理机制及纳米技术的前沿科学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b33c1a6-65eb-4d26-a575-5a2d387ea125.jpg" title=" IMG_8727.jpg" alt=" IMG_872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论坛现场 /span /p p   天津大学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的本次论坛活动,得到多位顶尖科学家参加,包括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董事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被业界广泛誉为“现代半导体封装之父”的汪正平教授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董事会教授、石墨烯电子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Walter A. de Heer教授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edf8c346-2a20-4ef0-9db0-7bdf8ae961a8.jpg" title=" IMG_8655.jpg" alt=" IMG_865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天津大学纳米中心执行主任马雷教授主持会议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2038f83e-febb-49a1-b5ac-13afde7180c3.jpg" title=" IMG_8677.jpg" alt=" IMG_867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董事教授汪正平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演讲题目:Composition Tuned Hybrid Perovskites: From Materials Engineering & amp Device Design for Efficient,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span /p p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成包括钙钛矿结构化合物等。钙钛矿材料如甲基铵卤化铅和全无机铯铅卤化物,生产成本低,制造简单。 /p p   (1)在传统的顺序沉积中,致密的PbI2薄膜可能阻碍MAI溶液在整个PbI2薄膜上的扩散,从而导致钙钛矿和TiO2之间界面中未反应的PbI2残留。为解决PbI2残留问题,汪正平团队开发了一种合成多孔PbI2薄膜的新方法。从PbAc2和MAI的前体开始,摩尔比1:2,在加热条件下释放热不稳定的CH3NH3(CH3COO),从而由于体积收缩而在PbI2膜中产生孔隙。加载MAI溶液后,p-PbI2将改善PbI2向钙钛矿的转化。 /p p   (2)另外,spiro会引起不稳定,也是这种器件结构中最昂贵的材料。研究人员已经做出一些努力来开发新的HTL来代替spiro,它主要分为两类:合成更新的有机材料和开发低成本的无机材料。然而,复杂的合成过程可能阻碍有机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含有PbS和CuI HTL的PSC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并且CuSCN可以与钙钛矿反应。在这方面,汪正平团队提出一种替代的p型材料:NiO。低温溶液处理的NiOx HTL可以显着提高整个器件的稳定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9cece423-7f33-4e23-ac99-6311b8c8bdb0.jpg" title=" IMG_8739.jpg" alt=" IMG_873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天津大学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董事会教授Walter A. de Heer&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演讲题目:Epigraphene for Graphene Based Nanoelectronics /span /p p   外延石墨烯,其研究的主要原因是外延石墨烯有望在一些关键领域(速度、能源效率和器件密度)成功替代硅电子技术。高目标的定位向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提出了挑战,显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从一开始,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石墨烯项目(在石墨烯剥离之前的几年)的开拓性工作就专注于这一目标,并取得了系列成功。它是唯一符合可行纳米电子平台最基本要求的石墨烯电子平台:它必须基于单晶衬底,并且工艺必须是可扩展的。这些条件是超高规模集成和再现性所必需的,正如过去70年硅电子产品奇迹般的发展所表明的那样。 /p p   事实上,外延的缺乏最终导致剥落的纳米图案器件是绝缘体,而外延石墨烯纳米结构可以在微米尺度上弹射,即使边缘在结晶学上不完美。报告中,佐治亚理工学院Walter A. de Heer团队,与天津大学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马雷团队合作,在SiC的非极性面上的外延石墨烯的发展,其具有与在碳化硅中蚀刻的沟槽的侧壁上生长的石墨烯纳米带非常类似的边缘状态传输特性。电子传输由单通道边缘状态支配,平均自由程超过15μm,是石墨烯层的约1000倍。观察到涉及边缘态的异常量子霍尔效应。同时,天津大学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的石墨烯小组,在近期已经实现了从碳化硅晶柱到300微米晶体的全套工艺流程。 /p p   非极性外延石墨烯平台允许相互连接的纳米结构按照传统模式形成一维网络。在低温下,法布里 - 珀罗振荡明显,表明在很大距离上的相位相干性可以用于未来互连的相位相干器件。尽管传输的物理性质尚未完全了解,但很明显,这一发现为非传统石墨烯纳米电子技术提供了一条独特而可行的途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36636a53-aa4b-4aa6-a8b5-35827505efd6.jpg" title=" IMG_8817.jpg" alt=" IMG_881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天津大学李小英教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演讲题目:SU(1,1) nonlinear interferometer and its Application /span /p p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非线性干涉仪(NLI)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传统干涉仪不同,NLI利用光参量放大器进行波的分裂和组合。结果表明,NLIs在许多方面都优于传统干涉仪。特别地,非线性光学过程对波混合的参与允许不同类型的波的相干叠加。这种混合方式是传统干涉仪无法实现的,传统干涉仪的相干组合依赖于线性分束器。李小英介绍NLIs在原子自旋波、光波、声波等各种波中的性质,以及在量子计量、量子信息和量子态工程中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00da5e33-3a36-40ae-ac81-f74a784a4b40.jpg" title=" IMG_8842.jpg" alt=" IMG_884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奥地利约翰开普勒大学孙立东副教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演讲题目:Real Time Monitoring of the Growth of Nano-Structures /span /p p   差示光谱学是一种用于探测表面和界面结构的通用技术。相比传统表面分析技术,这种技术具有表面敏感、非破坏性、不受真空条件的限制等优势。因此,这些方法非常适合于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地表过程的原位研究。报告中,孙立东讨论了差示光谱学技术在监测和精确控制包括金属团簇、有机薄膜和二维过渡金属双卤代烷在内的纳米结构中的应用。最后,还介绍了荧光显微镜作为实时监测有机薄膜生长的原位探针的新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8aa35d8-e3e0-4892-a470-84f322f99463.jpg" title=" IMG_8870.jpg" alt=" IMG_887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韩国帕克原子力显微镜副总裁Sang-Joon Cho&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演讲题目:Non-contact AFM with Self-Optimizing and Pinpoint Scan Control for Quantitative Nano-Metrology /span /p p   与光镜、电镜等显微镜相比,原子力显微镜(AFM)测量绝对尺寸时缺乏准确性和重复性、操作参数设置的复杂等限制了其被广泛采用。然而,由于研究和表征创新纳米材料的强烈需求,AFM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非接触模式AFM,采用前馈算法、Hann函数和双伺服系统,提高了x-y扫描的精度,保持了尖锐的尖端,针对非接触模式的扫描参数,帕克原子力显微镜开发了自优化算法,很大限度地减小了用户技能变化和用户对AFM测量的影响。此外,精确扫描控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磁性和电气测量的地形影响,并有助于定量表征纳米材料。Sang-Joon Cho在报告中演示了生物材料的定量纳米力学映射,以及半导体和光伏材料的纳米电子映射。表明,AFM的定量分析为控制材料各方面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失效和成本。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d412c221-a204-47ae-8121-57a8dfe36db5.jpg" title=" IMG_8936.jpg" alt=" IMG_893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复旦大学包文中教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演讲题目:Wafer-Scale Devices and Circuits Based on 2D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span /p p   广泛研究的TMDs材料,如MoS2和WSe2,由于其二维特性和良好的电子输运特性,可通过大规模的合成方法获得,非常稳定,并具有优越的门控性能,显示了数字和射频电子的光明前景。报告中,包文中首先介绍了大规模控制合成MoS2, MoTe2和PtSe2的各种方法,以及为实际电子应用实现晶片级,均匀和高质量连续薄膜必须克服的主要障碍。并重点讨论了晶圆级TMD薄膜的兼容器件制造工艺,主要是关于场效应晶体管的电接触层和介电层的形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fefcee17-c922-4f24-9a5d-45779b564a82.jpg" title=" IMG_8995.jpg" alt=" IMG_899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前副所长Kiyoshi Yokogawa&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演讲题目:Application of SPM for Surface Science /span /p p   由于利用扫描探针显微技术(SPM)在原子尺度上表征表面结构的创新工作,Bennig和Rohrer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该方法为纳米技术的建立奠定了基础。Kiyoshi Yokogawa介绍了其实验室利用SPM在表面科学中的应用:1)新碳——利用STM方法在大气中发现了由六边形和五边形组成的热处理富勒烯碳五边形,并发现了碳的新表面相石墨的环状上层结构 2)特高压下金属表面清洁——通过UHV-STM观察到Nb的1x1结构,即干净的表面,只有这样才能制造出干净的表面,因为Nb是非常活跃的氧或氢的金属。在清洁表面后,喷射氢气,观察气体对表面的影响 3) MFM的金属相——应变诱发的马氏体是HE形成的原因,但在电镜下不易识别,因此使用MFM对该相进行观察,发现双晶界处形成了马氏体,从而引起HE。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121f556-9a42-479d-94a1-de689ddd3486.jpg" title=" IMG_9020.jpg" alt=" IMG_902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日本丰田工业大学Masamichi Yoshimura教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演讲题目:Alcohol Assisted Thermal Reduction of Graphene Oxide /span /p p   通过还原氧化石墨烯(GO)制备石墨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因为它能够大量生产石墨烯以用于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GO的固有缺陷,利用GO制备原始石墨烯类材料仍然有许多挑战。到目前为止,有很多相关克服挑战的研究工作,如在非常高的温度下退火(约1800摄氏度),或在外部碳源存在下还原等。Masamichi Yoshimura介绍了在醇存在下GO(通过改进的Hummers方法合成)的退火导致石墨烯,或更精确地恢复还原的氧化石墨烯(RGO),具有改善的电性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ced3828-3c52-4aab-a352-a1b5c36ccd0e.jpg" title=" IMG_9070.jpg" alt=" IMG_907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南开大学何明教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演讲题目: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ng Microwave Devices and Systems /span /p p   高温超导器件和系统具有插入损耗低、噪声低、选择性高等优点,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抗干扰性能。它们在无线通信、国家安全、医学、材料科学、卫星通信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高温超导微波接收机前端子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深空探测、卫星通信、雷达系统等领域。何明介绍了薄层超导薄膜、高温超导滤波器及其在微波系统中的应用进展。还分享了高温超导微波系统的小型化及单芯片集成技术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92d46de-602e-4594-9c8b-97f09f20c3b4.jpg" title=" IMG_9095.jpg" alt=" IMG_909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云南大学杨鹏教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演讲题目:Few Layered PtS 2 and its Properties /span /p p   近年来,MoS2和WS2(Group 6)等层状过渡金属二卤代烃(TMDs)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对于属于其他TMDs的研究却很少。杨鹏报告中介绍到,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大面积少层析的pt2(Group 10)。然后分别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拉曼光谱(Raman)、极化拉曼光谱(偏振拉曼光谱)、光致发光(PL)、场效应晶体管(FET)和范德堡(van der Pauw)等方法对这些层数较少的PtS 2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t2具有很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温度依赖性拉曼光谱,在先进的光电器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实验过程,得到天津大学天津纳米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相关表征设备的协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c55ffa7-f88d-4c48-a46a-de222078b300.jpg" title=" IMG_9132.jpg" alt=" IMG_913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天津大学孙志祥副教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演讲题目:Nanoscale Defect Effects in Sr2IrO4 Probed by Low-Temperatur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pan /p p   Sr2IrO4作为莫特绝缘体与铜酸盐的母体化合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有许多预测认为适当掺杂可能会产生高温超导相。然而,缺陷/掺杂诱导绝缘子向金属过渡(IMT)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报告中,孙志祥介绍了利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对Sr2IrO4的相关研究,利用原子分辨表面形貌,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内在表面缺陷。在隧穿光谱中还观察到电荷转移行为。同时,通过比较其他类似化合物的结果,也讨论了IMT的一般机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50413ff-6b99-4794-9125-a0f08497d060.jpg" title=" IMG_9143.jpg" alt=" IMG_914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首都师范大学王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演讲题目:Ferromagnetic Tip Induced Unconventional Superconductivity in Weyl Semimetal /span /p p   王贺于2016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天津大学天津纳米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马雷教授团队进行博士后工作,2018年加入首都师范大学。本次报告内容主要介绍了其博士和博士后期间的相关研究内容。外尔半金属表面诱导超导性为研究拓扑超导性提供了一个很有前途的平台,这是目前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实验发现,在TaAs单晶中,铁磁尖的硬点接触法可以诱导非常规的超导性。铁磁尖诱导超导态的磁输运测量显示出量子振荡,揭示了点接触的拓扑性质,并显示出铁磁与诱导超导态的相容性。进一步证明显示,铁磁尖诱导的超导态隧穿输运的点接触谱可以用拓扑超导机制来解释。考虑到新型超导电性外尔半金属材料在实验中难以实现,研究结果为通过硬点接触法将拓扑半金属材料与铁磁性材料结合起来研究非常规超导电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240b5740-d2ed-4849-9d5a-8f359ac78f66.jpg" title=" IMG_9168.jpg" alt=" IMG_916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帕克原子力显微镜美国分部总裁Keibock Lee& nbsp /span /p p   Keibock Lee简单分享了帕克原子力显微镜公司“Enable nanoscle advances for the betterment of our world”的愿景,公益基金方面,除了Park AFM Scholarships奖学金,还透露即将面向年轻教授推出Startup Professorship Award。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bf0a2fc-2d53-49c1-a481-70dc3c2342a2.jpg" title=" 讨论.png" alt=" 讨论.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会上讨论 /span /p p   继会议首日13个精彩报告后,会议第二日,接着进行了16个主题报告,继续就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合成、制备以及相关电子学器件等纳米科学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讨论。 /p p   本次会议,由于正值天津大学天津纳米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TICNN)全面运行一周年之际。于是,会议间隙,在马雷老师的讲解下,与会者共同参观了纳米中心,切身体会到纳米中心一年来的建设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82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4f794aa-c5ff-4ef6-861f-558da1525215.jpg" title=" 参观1.png" alt=" 参观1.png" width=" 600" height=" 82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纳米中心参观花絮一 /span /p p   天津纳米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由天津大学于2015年10月批准建立,次年,马雷教授回国全身心投入到中心的建设。2018 年 7 月 22 日,TICNN正式全面运行。与传统研究中心不同,天津大学纳米中心在整个创建过程中,实现了诸多原创性仪器设备的搭建,并形成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中心目标为力求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石墨烯电子学、团簇物理学和柔性电子学的国际化研究平台。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外延石墨烯电子学,团簇物理学,先进功能性碳材料及柔性可穿戴电子学。 /p p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在马雷老师的带领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纳米中心现已建设成为功能日益完善的国际化研究中心,纳米中心各类大型实验设备的调试安装已经进入尾声,在为校内外科研同行提供了丰富便捷的公共测试服务的同时,实现了设备仪器与技术工艺的全面共享。其次,纳米中心自主设计并建造了 3 套自由团簇研究系统用以深入系统地研究自由团簇的电子结构、高激发态寿命及其内壳层的电子结构...... /p p   更多关于“天津大学天津纳米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的建立背景、快速发展现状,请点击以下视频全面了解: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854F7B100766EDD0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82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c88bf30e-a610-4964-8f9f-7faee747c703.jpg" title=" 参观2.png" alt=" 参观2.png" width=" 600" height=" 82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纳米中心参观花絮二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39b22286-1a43-4a58-b370-5eaa00fc8ab4.jpg" title=" IMG_8811.jpg" alt=" IMG_88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Coffee Break&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007c9911-d592-48d7-8625-3fb05e07fe4f.jpg" title=" IMG_9190_副本.jpg" alt=" IMG_9190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合影留念 /span /p
  • 石墨烯测量与标准论坛暨CSTM石墨烯技术委员会成立仪式成功举办
    2021年10月24日,石墨烯测量与标准论坛暨CSTM石墨烯技术委员会成立仪式于北京石墨烯论坛2021期间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联合组织,60余位全国从事石墨烯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出席,共同就国家质量技术基础(NQI)对石墨烯产业的支撑和石墨烯NQI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彭海琳致辞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宋振飞致辞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邱月明致辞论坛先后由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质检中心主任周新与中国计量院新材料计量研究室主任任玲玲主持;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彭海琳、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宋振飞、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邱月明相继致辞,随后进入报告环节。中国计量院新材料计量研究室主任 任玲玲报告题目:《石墨烯材料计量标准合格评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简称NQI,是未来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任玲玲主任系统介绍了NQI的组成、基本概念以及在材料全生命周期中的着力点,分别从材料基础研究到生产过程、产品不同产业周期举例说明计量、标准对其质量控制和提升的重要性。并重点介绍了NQI在石墨烯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效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成立的两个石墨烯NQI中心的核心任务,及其对石墨烯基础研究、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谢黎明报告题目:《石墨烯标准化研究的现状与挑战》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热线、力学等性能,在高频光电器件、特种光纤、电池、导热膜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支撑,石墨烯的标准制订至关重要。谢黎明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国内外石墨烯标准研制现状及存在的技术挑战,他指出,国际上ISO、IEC、美国ASTM等机构都在研制石墨烯标准,其中IEC标准最为全面,覆盖术语、测试指南、结构检测、物性测量等,具有较大影响力;我国SAC-TC279标准化委员会也陆续发不了几项石墨烯标准,未形成良好的系统性,我国石墨烯标准研制存在立项少、研制力量不足等短板,同时还存在诸多挑战,如缺乏石墨烯晶畴无损快速检测方法、缺陷浓度定量检测方法等。因此,我国石墨烯标准研制还需要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应加强顶层设计,有计划的开展系统性石墨烯标准工作。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秘书处主任 王蓬报告题目:《CSTM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标准是世界“通用语言”,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近日,《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发布,提出优化标准供给结构,提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比重;CSTM以此为基础,致力于以标准和质量评价推动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CSTM标准体系围绕材料属性、应用领域和通用技术三个维度建立矩阵式的组织架构,真正实现“一材多用一用多选”,“一技多用一用多技”;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具有系统性、先进性、适用性、时效性、多元性、包容性和动态性中国材料试验标准体系。CSTM专业质量评价针对材料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全域数据流开展专业性评价,以评价认证为导引,发挥质量要素(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间协调互动作用,助力材料产品质量提升,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柳絮报告题目:《石墨烯科研实验室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展科研实验室认可,规范科研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地保障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建设,提升科研实验室的创新能力。目前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依据相应准则,以“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石墨烯计量与标准技术中心)”和“国家新材料石墨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基础,围绕石墨烯标准带制定与标准物质研制,石墨烯测量技术与表征方法研究,石墨烯薄膜、纤维和器件技术研究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组织开展石墨烯科研实验室认可工作。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 席广成报告题目:《超细金属负载3D多孔石墨烯表面增加拉曼传感》由于其指纹级的高分辨率和快速、易携带等优点,无损、免标记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分析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污染物检测、未知风险物筛查、生物组织成像、反应过程机制探查、材料结构表征等重要研究领域。对于SERS技术来说,其性能主要由基底材料决定的,目前研究最深入的SERS基底为贵金属金和银,但金使用成本较高,而银易氧化。石墨烯最近被证明是一种高灵敏的SERS基底材料,席广成团队将超细银颗粒与多孔石墨烯结合起来,利用多孔石墨烯的富集功能和银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获得了极高灵敏度的SERS基底;并研制了高性能准金属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传感器,建立了在线高通量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方法。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质检中心主任 周新报告题目:《太赫兹技术在石墨烯表征测量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太赫兹波是指频率在0.1~10THz范围内的电磁波,该频段是宏观经典理论向微观量子理论的过渡。研究发现,石墨烯的能带结构与其独特性质使其与太赫兹领域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来到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质检中心后,分析化学专业出身的周新主任便开始探索太赫兹技术在石墨烯表征测量领域的应用。他表示,太赫兹提供了方便、快捷、无损的石墨烯电学、磁学参数的测量方法,适用于薄膜材料的批量快速测量;且随着太赫兹技术和CVD法制备石黑烯薄膜的研究进展,该检测技术的研究空间将进一步提升;太赫兹还会在石墨烯薄膜器件在线检测中大显身手。同时,太赫兹检测石墨烯的方法标准化工作亟待同行共同研究;未来会有更多商品化的太赫兹检测石墨烯仪器上市。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江苏)高级工程师 刘峥报告题目:《石墨烯产品检测方法介绍》刘峥在报告中简单介绍了市场上常见的各类石墨烯原材料及产品,认为石墨烯产品将向着水净化产品、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芯片电子器件、传感器成像设备、生物医药治疗装置、航空航天材料等应用领域发展;系统介绍了石墨烯原材料和相关产品的检测方法,包括基本物性分析、形貌表征、元素分析、电学性能、热学性能、力学性能和光谱分析;最后探讨了当前石墨烯产品检测标准化工作和产品认证中存在的问题。CSTM/FC00/TC04石墨烯技术委员会成立报告介绍后,举行了CSTM/FC00/TC04石墨烯技术委员会成立仪式,任玲玲宣读相应批复文件。该技术委员会由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发起筹建并承担秘书处单位,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质检中心主任周新被选为主任委员。石墨烯NQI技术中心主任对话会随即,举办国家石墨烯NQI技术中心主任对话会。对话会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姚雷主持,邀请了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石墨烯计量与标准技术)、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北京)、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深圳)、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江苏)、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和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参加,刘忠范院士作为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石墨烯计量与标准技术)主任全程参与了对话。对话会围绕“发挥NQI作用支撑石墨烯产业规范健康发展”主题进行了探讨,重点围绕石墨烯产业发展现状对NQI的需求,以及NQI支撑石墨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展开了讨论,对话嘉宾就进一步开展技术和业务协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了共鸣,通过对话,坚定了石墨烯NQI技术发展的信心,并对持续开展合作与交流达成了共识。论坛现场
  • 理化所等在超窄带发光石墨烯量子点的超分辨光谱和空间传感研究中获进展
    超窄带发光材料在多种光电器件、激光、超分辨、成像和传感等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技术意义。碳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发光材料,因具有发光稳定性好、带隙宽度可调、双光子吸收截面积大、选择性的荧光淬灭/增强、生物相容和低毒性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碳点在长波长和高效率发光等方面快速发展,但在窄带发射方面的研究较少。相对于稀土材料5~15 nm和量子点材料15~30 nm的窄带发光,目前所报道的大部分碳点的发射半峰宽在40~60 nm以上,如何降低碳点的发射半峰宽成为发光碳点材料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热点。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特种影像材料与技术中心系统提出了二维共轭小分子化合物作为碳源制备出高效窄带长波长发光碳点的新方法(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6, 25002 Particle & Particle Systems Characterization 2016, 811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8, 16005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18, 5957 Nanoscale, 2019, 11577等)。科研人员以酞菁类平面共轭大环化合物为碳源,采用一步法制备出两种窄带发射的红光石墨烯量子点,这两种石墨烯量子点的发光半峰宽(分别为21 m和30 nm)已达到发光材料中超窄带发射的范围。该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制备超窄带发射的石墨烯量子点提供了新思路,并拓展了窄带发射石墨烯量子点在发光材料、激光发射、光路复用、生物传感、LED等方面的应用范围。  除超窄带发光外,这两种石墨烯量子点还具有发射波长在远红光范围( 680 nm)、发射峰位置相近、激发波长和荧光寿命部分依赖等特点。基于此,理化所特种影像材料与技术中心与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工学院合作提出了基于超窄带发射石墨烯量子点的超分辨传感策略,并应用于光谱和空间超分辨成像传感检测。该方法无需使用光谱仪即可提取光谱信息,通过两种类型的窄带发光石墨烯量子点的独特波长和时间“特征”实现空间分离,在超分辨光谱和空间传感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如超分辨技术可以克服光学成像应用的光学衍射极限,有望填补电子显微镜(~1 nm)和普通可见光学显微镜(200-250nm)之间的空缺,观察到更精细的结构或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narrow-bandwidth graphene quantum dots for superresolved spectral and spatial sensing为题,在线发表在NPG Asia Materials上,并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理化所研究员谢政和巴伊兰大学工学院院长、教授Zeev Zalevsky为论文通讯作者,理化所硕士研究生王真为论文第一作者。  此外,这类碳点因良好的光声特性,可应用于光声成像超分辨方面。中以双方团队通过进一步合作,将另外一类两色可逆转换碳点(绿光和红光的最高发光效率为80%,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8, 10, 16005)应用到了光声超分辨成像中,提出一种基于多个亚像素吸收器的分离和定位的扩展分辨率成像概念,该技术提高了光声成像超分辨率。相关研究成果以Autoencoder based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for photoacoustic resolution enhancement为题,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上述两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项目等的资助。两种窄带发光红光石墨烯量子点的发光特性和超分辨成像应用示意图
  • 奥豪斯水分仪在石墨烯水分控制的应用
    有专家预言,未来10至20年内会爆发一场技术革命,“这个时代将来最大的颠覆,是石墨烯时代颠覆硅时代”,“现在芯片有极限宽度,硅的极限是七纳米,已经临近边界了,石墨是技术革命前沿”。这里提到的石墨烯,究竟是何方神圣?它真的能带来颠覆吗? 扫描电镜下的石墨烯,显示出其碳原子组成的六边形结构。石墨烯——一种只有一个原子厚的二维碳膜——的确是种令人惊讶的材料。虽然名字里带有石墨二字,但它既不依赖石墨储量也完全不是石墨的特性:石墨烯导电性强、可弯折、机械强度好,看起来颇有未来神奇材料的风范。如果再把它的潜在用途开个清单——保护涂层,透明可弯折电子元件,超大容量电容器,等等——那简直是改变世界的发明。连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都授予了它呢!其实就在2012年,因石墨烯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和他的同事曾经在《自然》上发表文章讨论石墨烯的未来,两年来的发展也基本证明了他们的预测。他认为作为一种材料,石墨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虽然将来它也许能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在克服几个重大困难之前,这一场景还不会到来。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产业更新的巨大成本,石墨烯的好处可能不足以让它简单地取代现有的设备——它的真正前景,或许在于为它的独到特性量身定做的全新应用场合。客户背景山东某新能源科技公司是全国500强企业,主要生产高端动力电芯、电极材料和石墨烯。石墨烯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那么在实际应用环节,到底对于实验室称量产品有着什么样的需求呢?产品应用 在通过与该客户的前期调研和沟通,了解到该客户主要希望通过水分仪来应用于石墨烯研发课题组。客户要求石墨烯水分含量小于2%,因为水分含量过高,其材料实用性将会大大降低 。通过不断地选型与匹配,最终客户选购了三台奥豪斯MB45进口水分测定仪。 客户评价在使用了奥豪斯MB45水分仪后,客户反馈MB45水分仪精度达到0.01%,完全满足了客户对水分精度的控制要求。另外,客户通过水分仪机身上的显示屏监控水分测试曲线。同时,实验数据可传输到电脑上,便于客户进行数据的分析。
  • 众多顶级专家将共赴南京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 探讨全球化合作与分工
    p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石墨烯产业,全球石墨烯产业发展风起云涌,而中国蕴藏着石墨烯应用的巨大市场空间,已为全球所有石墨烯研发机构、企业所共识。中国民间投资活跃,应用创新成果“遍地开花”,产业发展“一枝独秀”,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石墨烯产业的“领头羊”。全球化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中国以及世界石墨烯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众多业界人士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p p   为了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全球石墨烯产业发展共同体,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于2017年9月24日至26日在六朝古都南京举办“2017’(第四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届时,包括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 海姆在内的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将莅临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幕的2017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GRAPCHINA 2017),共同探讨石墨烯产业的全球化合作与分工。 /p p   据介绍,联盟在南京政府及众多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下,除诺奖得主外,还邀请到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执行委员会主席、剑桥大学石墨烯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里亚· 法拉利和意大利工业技术研究院石墨烯中心主任Vittorio Pellegrini教授等众多国际知名专家出席,为中国乃至全球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届时来自20多个国家的3000多位参会代表将出席本届石墨烯全球盛会。 /p p   据了解,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大会将设立三大平行会议,分别为石墨烯及二维材料前沿研究、石墨烯新兴产业、石墨烯在传统产业应用,会场全部配置同声传译。与此同时,“2017中国国际石墨烯材料应用博览会”也将同期举行,展览面积增加到15000平米,数百家国内外石墨烯知名企业将向全世界展示他们最新的应用技术及创新成果。届时,与会者将有机会在各个时段与众多国内外顶级专家及知名企业进行面对面地深入交流,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石墨烯科技及市场信息,找到亟需的合作伙伴。 /p p   业内专家称,相信此次大会将加快我国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促进石墨烯产业化应用与开发,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全球石墨烯产业发展共同体,为全球石墨烯产业发展迎来新篇章。 /p p   温馨提示: /p p   1、凡是学生提交的海报摘要经组委会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后,该学生可免会议注册费! /p p   2、去年的老用户, 如果您去年在创新大会官网注册参会,今年您的帐号依然有效,可以正常登录不需要重新注册。如果密码丢失 :a、可以使用“密码找回”功能 b、提供正确的邮箱(注册时使用的)发给会务组(邮箱:meeting@c-gia.org),进行邮箱密码重置。 /p p   3、团队参会一次应付金额在¥ 20,000.00以上的可享受九折优惠。¥ 40,000.00以上的可享受八折优惠。(仅限大会官网在线报名) /p p   联系方式: /p p   咨询热线:400-110-3655 /p p   官方网站:http://www.grapchina.org(9月24日前,仅限官网在线报名) /p p   官方邮箱:meeting@c-gia.org /p p   微信公众平台:CGIA2013(支持在线咨询) /p p   QQ群: 296531551 397051421 /p p br/ /p
  • 划出石墨烯的“及格线”,我国独立完成石墨烯重要国际标准发布
    日前,由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简称山西煤化所)独立提出并完成、历时4年修改完善的燃烧法测量石墨烯基材料灰分含量国际标准,经中国、加拿大、韩国、德国等多国科学家审核后正式发布。  该方法完善了石墨烯基材料测试标准体系,显著提高了石墨烯基材料灰分测试效率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得到国内外科学家和产、学、研、检、用单位的高度认可。它是山西煤化所709课题组主持的第二项石墨烯领域国际标准。  合格石墨烯有了新标准  “我们提供了石墨烯材料生产全流程的灰分含量质量监控方法,解决了行业上下游的痛点。”山西煤化所709课题组长陈成猛、成员黄显虹介绍了该标准出台的幕后故事。  近年来,石墨烯材料的应用场景逐渐增多,但杂质过多影响石墨烯产品品质乃至石墨烯复合材料性能,因此必须将材料灰分含量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石墨烯材料的灰分测量并无经验可借鉴,很多生产、使用石墨烯的企业对于灰分指标“束手无策”。这对全行业来说都是一项空白。  “经过数年研究,我们认为杂质含量需要控制在0.1%以内。高于这个标准线的石墨烯产品便不合格,会影响下游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黄显虹表示,“目前,石墨烯行业实际上缺少很多关键性的控制和测试标准,灰分含量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其测试方法标准化也仅仅开了个头。”  2017年,709课题组向国际电工委员会提出了“石墨烯基材料-灰分含量:燃烧法”国际标准提案,向全世界行业专家征求意见,最终在2021年7月正式立项。该标准提案由黄显虹和陈成猛担任项目组组长。项目组利用4年时间打磨出一套低成本、高效率灰分测量解决方案。2022年11月4日,国际标准IEC/TS 62607-6-22(纳米制造-关键控制特性-第6-22部分:石墨烯基材料-灰分含量:燃烧法)正式发布。  “我们每年向国际电工委员会纳米电工产品与系统技术委员会成员国科学家汇报两次进展。由于前期工作基础夯实,该标准提案自立项起一年半时间就正式发布,通过速度比大部分国际标准快很多。”黄显虹介绍。  陈成猛表示,石墨烯领域国际标准的出台,将给各个国家出台自己的标准提供一个重要参照,最终很有可能被采纳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这对于加快壮大新生的石墨烯产业非常重要。  实非不愿,而是不会  从天然石墨到石墨烯材料的过程,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石墨薄片的厚度减小为几个石墨烯片层的过程。此时,材料的很多重要性质发生了改变。同时,很多产品受到生产过程中所用化学品的污染。这种“污染”与石墨烯的生产工艺密不可分。  “无论是企业还是研究机构,无法测量石墨烯中的灰分实非不愿,而是缺少方法指导正确测试。石墨烯基材料存在的低密度、强静电、热膨胀效应让测量难以进行。”黄显虹表示。  科学家在石墨烯片层之间引入的官能团刻蚀、破坏了片层的表面和边缘,扩大了片层之间的距离,而且这些片层的表面和层中间夹杂了很多阴阳离子杂质。利用热还原法制备石墨烯材料产生热膨胀效应,这是测量氧化石墨和氧化石墨烯灰分的最大难点。再加上石墨烯材料(还原氧化石墨烯)本身存在强静电且堆积密度极低,四处飞溅,严重影响测量准确性。  科研机构常使用离子体质谱分析仪测试材料中的杂质,但价格昂贵、分析流程长,另外取样代表性不足。因此,709课题组推荐使用更常见且价格更低廉的马弗炉,并开发了一种可靠的检测方法,可以承载更大质量的样本。燃烧法测量石墨烯基材料灰分含量具备了在全行业推广的条件。  控制石墨烯“炸裂”  为了掌控每一步生产过程,石墨烯各类中间品和最终产品都有必要随时监控杂质含量。“剥离”石墨烯片层的过程更像是“炸裂”的过程。  709课题组基于对石墨烯制备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对马弗炉热膨胀现象的观测,针对取样、容器选择、称重方法和升温程序等环节,测试了上百次,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关键就在一瞬间。我们最终把热膨胀效应变为‘延迟播放’,避开了氧化石墨烯‘炸裂’,使整个过程准确可控。”2019年夏天,黄显虹重复观察、捕捉不同氧含量的氧化石墨材料发生热膨胀效应的瞬间景象,实验总时长达到5000小时。  “经过4年打磨,我们逐渐完善了一整套检测办法。在国际标准项目立项之前独自探索,在测试方法初具雏形后,我们向10家国内产学研机构发出比对试验邀请,得到了理想的数据。灰分测量的解决方案诞生了。”黄显虹介绍道。  2020年,课题组完成了含氧官能团定量表征及Boehm滴定方法国际标准制定,2022年完成了燃烧法测量石墨烯基材料灰分含量的相关国际标准。陈成猛表示,这项国际标准完善了石墨烯基材料测试标准体系,使产学研机构有了测试分析工具,为规范和促进石墨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此同时,石墨烯领域研究还需要厘清分歧、达成共识,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任重道远。
  • 石墨烯前沿最新综述精选(内附石墨烯网络研讨会参会福利)
    石墨烯具备超强导热性与导电性、以及轻质高强、柔性、透明等无比伦比的特性,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自2004 年问世以来,关于石墨烯的研究热度持续不减,新兴研究领域不断被开拓。本文对近期石墨烯领域的部分综述进行盘点汇总,以此总结该领域最新前沿科研成果,以飨读者。(鉴于篇幅的原因不能面面俱到,如有遗漏,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宁波材料所在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及其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方面取得进展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等终端产品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需求越来越强。目前,产业界主要采取硅碳复合路线来提升硅基负极应用水平,但高比容量的硅碳负极材料嵌/脱锂过程体积膨胀巨大,循环过程中活性材料会发生结构失效导致电接触变差,表面固体电解质膜反复破裂/再生导致电解液快速消耗,锂离子电池可逆容量迅速衰减。针对硅碳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问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刘兆平研究团队从源头出发,创新性地构筑了高机械稳定的自机械抑制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刘兆平团队将氧化亚硅和石墨烯浆料在液相体系混合均匀,其中沥青作为添加剂,通过喷雾干燥、高温热处理和化学气相沉积等一系列工艺,制备类球形的石墨烯/沥青裂解碳封装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SiOx/Graphene/C,简称SGC),SGC复合负极材料可维持石墨烯宏观结构的完整性和机械稳定性。自机械抑制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制备研究表明,SGC复合负极材料可抑制SiOx摄锂量,降低体积膨胀,提升循环稳定性。该高性能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已成功实现产业化,研制出能量密度达350-400Wh/kg的系列新型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俄罗斯借石墨烯涂层开发出新材料:用“微电厂”取代电池技术俄罗斯国立研究型技术大学与俄罗斯科学院微电子技术问题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沉积石墨烯涂层技术开发出一种独特的硅纳米复合材料,这一研发成果将加速直接放置在电子产品印刷电路板上的“微电厂”技术的发展。俄罗斯国立研究型技术大学半导体与电介质材料科学系副教授叶卡捷琳娜戈斯捷娃解释说:“我们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方法,在硅结构整个深度的孔道内壁上沉积多层石墨烯涂层。目前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生产用于高效微燃料电池的电极。这种电源不仅可以为设备提供长期备用电源,而且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取代电池。”郑大《ACS Nano》:MXene/石墨烯气凝胶实现超强电磁波吸收!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和刘春太教授课题组通过定向冷冻法和肼蒸汽还原法制备得到一种新型的含有磁性Ni纳米链锚定的三维MXene/石墨烯复合气凝胶(命名为NiMR-H)。特殊的取向结构和介电/磁性组分的异质界面有利于获得优异的吸波性能,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多重极化和电/磁耦合效应。NiMR-H气凝胶制备示意图及结构形貌表征图中国科大实现二维石墨烯室温铁磁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教授闫文盛研究组与副研究员孙治湖合作,通过磁性金属原子精确可控掺杂策略,实现二维石墨烯的室温铁磁性。该研究组利用两步浸渍—热解的方法,在氮原子辅助下,将钴原子掺杂在石墨烯晶格中,样品在室温下饱和磁化强度为0.11emu/g,居里温度达到400K。通过同步辐射软、硬X射线谱学技术和多种X射线谱学解析方法,研究人员证实样品中的钴是以平面四边形四氮化钴结构单元原子级分散于石墨烯晶格中的,排除了磁性起源于钴相关第二相的可能,四氮化钴结构单元是室温铁磁性的主要来源。精确可控的钴原子掺杂激活石墨烯室温铁磁性曹原一周连发两篇《Nature》:魔角石墨烯再次突破021年4月1日,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曹原(通讯兼第一作者)&Pablo Jarillo-Herrero等研究者,通过进行热力学和输运测量,研究了魔角扭曲双层石墨烯(MATBG)的对称性破缺多体基态和非平凡拓扑现象。同时,也使魔角石墨烯的理论和实验都更趋近于一个统一的框架,为我们开发新型的量子材料,带来了更多可能。4月7日,曹原再发《Nature》,本文是关于魔角石墨烯中的Pomeranchuk效应的熵证据。当前相关态的杂化特性和能量尺度的大分离对于双层扭曲石墨烯中相关态的热力学和输运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山西大学:利用OAT法实现超高垂直石墨烯薄膜生长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陈旭远教授团队在三维竖直石墨烯制备及储能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上。该团队开发了一种氧辅助“修正”(OAT)工艺以消除过密的石墨烯片层,阻止片层随时间增长而聚集,克服了生长过程中竖直石墨烯厚度饱和的现象。未聚合的竖直石墨烯陈旭远团队利用这种方法合成了高达80微米的超高竖直石墨烯,并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中,获得了241.35mF cm–2的面积比电容,展现出了优越的电化学性能及储能能力。值得注意的是,80微米的高度并非该合成技术所能达到的最大值,通过氧辅助“修正”工艺可以获得任意高度的竖直石墨烯。这项工作对于高负载竖直石墨烯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IC兼容的制造工艺和出色的储能能力使得OAT竖直石墨烯在集成芯片、器件领域中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ACS Macro Letter》3D打印明胶氧化石墨烯墨水实现自发成肌分化釜山国立大学Dong-Wook Han与韩国亚洲大学Ki Dong Park教授团队在高分子领域顶刊《ACS Macro Letters》上发表了其最新研究成果,由富含酚的明胶(GHPA)和氧化石墨烯(GO)组成的3D可打印生物墨水,是诱导肌发生的材料的组成部分,可通过双重酶介导的交联反应原位形成水凝胶网络。原位可固化的GO/GHPA水凝胶可以成功地用作3D可打印的生物墨水,以提供合适的细胞微环境,并促进C2C12骨骼肌成肌细胞的成肌分化。总体而言,研究团队建议功能性生物墨水可能在肌肉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有用。GO/GHPA水凝胶基质的3D生物打印和理化特性“石墨烯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随着业界对石墨烯的高度关注,我国石墨烯研发和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产业化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石墨烯的“杀手锏”级应用仍在探索中,石墨烯标准、检测体系不完善,产品鱼龙混杂,市场亟需标准化。基于此,仪器信息网联合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低维纳米结构与性能工作组,将于2021年5月11日举办 “石墨烯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网络会议。邀请业内专家以及厂商技术人员就石墨烯最新应用研究进展、检测技术、检测方法、质量评价体系及标准化等展开探讨,推动我国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会议日程报告主题报告人单位绝缘衬底表面石墨烯晶圆生长研究进展王浩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待定刘峥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待定谭平恒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石墨烯导热增强复合材料与热界面材料林正得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二维半导体及异质结的生长与光电性能调控肖少庆江南大学石墨烯等低维纳米材料的标准化动态和展望丁荣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低维纳米结构与性能工作组更多报告邀请中……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以下链接即可进入报名页面。(会议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Graphene2021/) 报名参会加入会议交流群,随时掌握会议动态
  • 天才少年曹原再发Nature:三层扭转石墨烯诞生,具备更稳定超导性
    近日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Jeong Min Park、曹原等人在《自然》发文,报告三层扭转石墨烯能够表现出超导性。这个“三明治”比双层的“魔角” 石墨烯更加稳定,并且能够通过两种相互独立的方式进行调节。这样的结构或有助于理解实现高温超导需要的条件。图片来源:Pixabay当两片石墨烯 以 1.1° 的扭转角度交错排列,这个双层结构就会转变为非常规的超导体,从而使电流无阻通过,而不会浪费能量。这种“魔角”石墨烯结构及其超导效应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物理学教授 Pablo Jarillo-Herrero 团队在 2018 年首次发现。这项研究也让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当时年仅 21 岁的曹原“一战成名”: 他以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 的身份首次在同一天发表了两篇《自然》 (Nature )论文,随后他 成为了 《自然》2018 年十大科学人物中最年轻的学者 。扭转电子学 (twistronics)领域从此兴起。此后,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其他可以经过扭转而表现出超导性质的材料。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最初的双层“魔角”石墨烯以外,没有发现其他材料具备相似的特性。近日,已经成为博士后的曹原再次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 在《自然》发文报告,在三层石墨烯组成的“三明治”中观察到超导性。 在新的三层结构中,中间一层石墨烯相对于外层以新的角度扭转,其超导性比双层结构更稳定。该论文 2 月 1 日在《自然》发表, Jeong Min Park 和曹原为共同一作,此外曹原还与他的导师、Pablo Jarillo-Herrero 共同担任论文通讯作者。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aterials Science)的渡边贤司(Kenji Watanabe)和谷口尚(Takashi Taniguchi)也参与了这项研究。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施加和改变外部电场的强度来调节结构的超导性。而通过调节三层结构,研究人员能够产生超强耦合超导性,这是一种奇特的电学行为,在其他所有材料中很少见。Jarillo-Herrero 说:“目前尚不清楚魔角双层石墨烯是不是特例,但现在我们知道它并不孤单,它有一个三层表亲。这种超可调(hypertunable)超导体的发现将转角电子学领域扩展到了全新的方向,在量子信息和传感技术中具有潜在的应用。”打开新型超导体研究的大门在 Jarillo-Herrero 和同事们发现扭转双层石墨烯中可能产生超导性之后不久,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在三层或更多层石墨烯中也可能看到相同的现象。石墨烯就是厚度仅有一层原子的石墨,它完全由排列成蜂窝状晶格的碳原子组成,如同纤细却坚固的金属网格。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如果将三层石墨烯像三明治一样堆叠, 中间层相对于两个外层扭转 1.56 度,那么这种扭曲构型将产生一种对称性,从而促使材料中的电子配对,形成无阻力的电流,即超导的标志。Jarillo-Herrero 说:“我们就想,为什么不尝试检验一下这个想法?”为此,Park 和曹原设计了三层石墨烯结构。他们将单层石墨烯小心地切成三个部分,并将其按照理论预测的角度精确堆叠。他们制造了几个这样的三层结构,每个结构的尺寸仅有几微米,大约相当于人类头发的直径的 1/100,高度则为三个原子。Jarillo-Herrero 称之为 “纳米三明治”。接下来,研究小组将电极连接到结构的两端,并通过电流,同时测量材料中损失或耗散的能量。“我们没有观察到能量耗散,这意味着它是超导体。”Jarillo-Herrero 说,“我们必须肯定理论物理学家的贡献,他们算出了正确的夹角。”但他补充说, 这种结构具备超导性能的确切原因仍然有待确认,目前还不确定这是不是因为理论物理学家所提出的对称性。这也是他们计划在未来的实验中进行检验的内容。 他说:“目前我们只能确认相关性,而无法确认因果关系。但现在我们至少有了一条途径,可以根据这种对称性思想探索一大批新型超导体。”“ 最强大的耦合超导体”在探索新的三层石墨烯结构时,研究团队发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控制其超导性。对于团队此前提出的双层石墨烯,可以通过施加外部 门电压来改变流过材料的电子数量,从而调节其超导性。研究团队上下调节门电压,同时测量材料停止耗散能量、转变为超导体时的临界温度。通过这种方式,团队能够像调节晶体管一样打开和关闭双层石墨烯的超导性。团队使用相同的方法来调节三层石墨烯,同时还发现了控制材料超导性的第二种方法,这在双层石墨烯和其他扭转角结构中是不可能的。这种方式就是使用附加电极对材料施加 电场,这能够改变三层结构之间的电子分布,同时不改变结构的整体电子密度。Park 说:“现在,这两个相互独立的‘旋钮’能为我们提供大量有关超导电性出现条件的信息,帮助我们理解这种不寻常的超导状态背后至关重要的物理学原理。”通过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调整三层结构,研究小组在一定条件下观察到了超导性,包括在相对较高的 3 开尔文临界温度下,即使此时材料的电子密度很低。相比之下,量子计算领域正在研究使用铝制作超导体,铝具有更高的电子密度,而它仅在约 1 开尔文的温度下才具备超导性。Jarillo-Herrero 说:“我们发现魔角三层石墨烯可以成为最强大的耦合超导体,这意味着在给定的电子数量很少的情况下,它也能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进行超导。它能带来最大的收益。”研究人员计划制造三层以上的转角石墨烯结构,以了解具有更高电子密度的此类构型是否可以在更高的温度下表现出超导性,甚至实现室温超导。“如果能够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这些结构,那么我们就可以制造用于量子计算的超导比特,或者低温超导电子器件、光子探测器等。不过我们还不知道如何一次制造数十亿个这样的结构,”Jarillo-Herrrero 说。Park 说:“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理解强耦合超导的基本性质。三层石墨烯不仅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强耦合超导体,它还具备最大的调节空间。借助这种可调谐性,我们能够真正实现在相空间的任何位置探索超导电性。”论文信息:Park, J.M., Cao, Y., Watanabe, K. et al. Tunable strongly coupled superconductivity in magic-angle twisted trilayer graphene. Nature (2021).
  • 石墨烯高端产业应用“石墨烯表面波探测技术”全球首发
    12月6日,中国最早从事石墨烯技术研发的企业北京碳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召开技术发布会,发布全球首个石墨烯高端产业应用——“石墨烯表面波探测技术”。这一技术的问世将掀起全球探测技术革命。  石墨烯是一种碳原子以sp² 杂化轨道组成的六角形呈蜂窝巢晶格状,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被称作是“新材料之王”。  石墨烯表面波探测技术是指石墨烯表面形成的波在探测技术方面的应用。这一技术的优势在于具有超高的灵敏度和超快的响应速度,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领域均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将发挥出巨大商业与社会价值,引领全球探测技术革命。  该技术可以替代基于传统SPR技术的探测系统,远高于SPR的响应速度和灵敏度,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准确、快捷的数据信息,能够极大地提高探测技术在科技、医疗、安防等行业中的应用效果,甚至帮助特殊人群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碳世纪CTO徐亭博士做石墨烯表面波探测技术演示  石墨烯表面波探测技术的具体应用包含气态应用、液态应用和固态应用。  在气态应用方面,可提供超快、高灵湿度探测与气体特异性检测。可应用到非接触、无声人机交互系统 非接触、无声安防系统 聋哑人“说话”系统 重症监护系统(呼吸监测) 毒气、易爆气体监测 即时、无痛疾病诊断 工业用气体监测系统等。 例如聋哑人“说话”系统,这一技术可以探测到聋哑人口腔湿度细微的变化,将湿度频率数据转换成语言信息,借助音响设备发声,帮助聋哑人用常人的声音表达自己。在非接触、无声安防系统的应用上,可以针对每一个人不同的气场信息订制安防方案,提高人身、财产安全保障。  在液态应用方面,可提供超快、高灵敏分子探测和单细胞检测,应用到蛋白质工程、制药工程、癌症预防、血液检测、疫苗研发、抗癌药物筛选、抗癌药物机理研究等。运用这一技术,可以即时探测到癌症细胞的一举一动,为医生提供准确、快捷的病理信息,提高对患者用药量的准确度,达到更有效的治疗效果。  在固态应用方面,可提供超快的二维材料厚度测量和二维材料品质鉴定,应用到石墨烯测量与鉴定、其他二维材料测量与鉴定和单分子层、膜材料测量与鉴定。碳世纪董事长闫立群与碳世纪科学家本色出演话剧《烯芯有声》,以话剧形式分享石墨烯表面波探测技术  发布会上,业界人士对石墨烯表面波探测技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在石墨烯领域是非常高端的技术,同时给探测技术带来的是颠覆性的变革,”一参会嘉宾表示。  碳世纪董事长闫立群表示,科学指发现与突破,技术是要转为生产力,改变人们的生活。碳世纪始终坚持并践行的一份梦想就是运用石墨烯把科学发现转化为生产力,真正的实现“科学与技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碳世纪董事长闫立群在发布会上讲解公司石墨烯技术与应用  碳世纪作为一家专精于石墨烯工业化生产和石墨烯下游应用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实践的高新技术企业,具备极强的创新性与创新精神。目前已建成全球首条石墨烯(单层碳原子)吨级生产线,成功研制了石墨烯光致电推动技术、石墨烯发动机油节能改进剂、超级电容器用石墨烯改性活性炭、石墨烯改性塑料、石墨烯空气净化系列产品和技术等。
  • 单层石墨烯一维褶皱到扭转角可控的多层石墨烯的转变机理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转角石墨烯受到国内的关注。转角石墨烯所具有的大周期莫尔晶格(Moiré pattern)及其所带来的能带折叠效应可以诱导出丰富、新奇的电子结构。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小角度上,电子结构中所出现的平带会衍生出较多不寻常的现象,如超导、强关联、自发铁磁性等。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机械剥离和逐层转移的物理方法对转角石墨烯样品进行制备,而该方法存在条件苛刻、产出率低、界面污染等问题。为发展更加高效的制备技术,科学家通过对化学气相沉积法中衬底的设计,陆续突破了几种类型的转角石墨烯的规模化制备难题。然而,关于多层石墨烯的转角周期的可控制备方面,尚无比较普适的解决办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寻找到一种石墨烯的折纸方法,可实现高层间周期的转角石墨烯的可控制备。研究发现,铂金表面生长的石墨烯会形成一定的褶皱,褶皱长大后向两旁倒下,并在一些位置撕裂形成一个四重的螺旋位错中心。褶皱倒下时会折叠其一侧的石墨烯,带来与褶皱的“手性”角(也就是褶皱的方向与石墨烯晶向的夹角)具有两倍关系的单层转角。科学家称之为“一维手性到二维转角的转化关系”,并利用折纸模型对该现象进行了形象的演示。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所形成的螺旋位错再生长带来的新奇现象,并发现各层石墨烯会随着再生长形成具有周期性的四层转角结构,其中第1、3层与原始石墨烯的晶向相同,而2、4层的晶向由褶皱手性角所决定。因此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周期转角多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即通过控制石墨烯褶皱形成的方向,制备具有特殊层间转角周期的多层石墨烯。该方法可用于多种可以形成褶皱的其他二维材料。      相关研究成果以《通过石墨烯螺旋的一维到二维的生长将手性转化为转角》(Conversion of Chirality to Twisting via 1D-to-2D Growth of Graphene Spirals)为题,发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图1. 石墨烯折纸现象的记录与演示。(a-d)原位ESEM实验所记录的褶皱形成、倒下和再生长的过程;(e-h)相应过程的示意图;(i-l)利用折纸模型演示褶皱的形成、倒下和再生长。图2. 螺旋位错附近的再生长过程。(a-d)原位SEM实验所记录的多个反向螺旋位错附近的再生长过程;(e-h)动力学蒙特卡洛对该过程的模拟演示;(i)原子尺度分辨率STM所表征的石墨烯褶皱“手性”角;(j-l)利用折纸模型演示褶皱倒下时形成的螺旋位错及下层石墨烯出现的转角;(m-t)螺旋位错再生长所带来的四层周期转角结构示意图。图3. 石墨烯螺旋的再生长和合并。(a-f)原位ESEM实验所记录的褶皱出现到最终生长成多层转角石墨烯的全过程;(g)TEM表征下的多层转角石墨烯;(h)原子分辨率的多层转角石墨烯表征图;(i-k)动力学蒙特卡洛对该过程的模拟。      图4. 多层螺旋石墨烯和多层堆垛石墨输运性质的区别。(a)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的螺旋位错中心;(b-d)输运性质检测时的实验设置;(e-g)多层螺旋石墨烯和多层堆垛石墨的电阻和磁阻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 石墨烯生物传感器:中国SCI发文量全球第一
    石墨烯,是当前世界上最薄、最轻、最硬、导电性最好而且拥有强大灵活性的纳米材料。它的强大能力常常令人咋舌。一块1厘米厚的石墨烯板,能够让一头5吨重的成年大象稳稳站在上面 用石墨烯做的手机电池,一秒内就能把电充满 以石墨烯为材料的平板电脑,可以随意折叠成手机大小放在口袋里。在电子、航天军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  11月25日,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产业情报研究中心主办的第20期《产业技术情报》发布会上,研究人员详细梳理了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和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情况,首次将两个发布主题聚焦于同一领域,并基于权威数据库分析,对两者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研判。  石墨烯超级电容器技术:中国处于快速增长期  当今能源及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以新能源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交通工具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大。而解决其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问题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产业对兼顾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密度的电化学储能器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超级电容器因具备使用寿命长、充电时间短等优点,被赋予较大期待。石墨烯超级电容器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用于电极材料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活化煤以及氮掺杂石墨烯、集电器表面等方面,涉及技术包括氧化石墨烯单体、过度金属氧化物、氮掺杂、煤活化等。  随着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发现石墨烯的分离制备方法,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也逐渐开始迅速发展,专利年发表数量快速增长,于 2012年达到峰值每年280项。目前相关技术专利平均在每年250项左右。中国的石墨烯超级电容器领域技术的发展2009年起迅猛增长,年申请量迅速超过每年100项,于2012年达到峰值,此后基本保持在每年120项以上,处于快速增长期。  记者发现,在石墨烯超级电容器技术专利权人排名中,前25名专利权人中数量最多的是来自中国的机构(17家)。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韩国三星公司、美国Nanotek仪器公司和浙江大学。  “从产业技术情报发布的内容来看,我们国家在石墨烯领域的论文和专利的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我们国家的科技活力。”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骞伟中说。  他介绍,目前石墨烯的主要制造市场和应用市场均在中国,国内的众多机构在该领域进行了专利布局。北京和江苏已分别成为国家石墨烯发展和研发较为集中的地区,未来5年到10年这些地区还将在石墨烯领域进行大力布局。  “从产业化角度来看,目前石墨烯电容器领域技术更多地集中在高校实验室,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路要走。我们国家应推动高校和企业的衔接,大力推动石墨烯电容器的产业化发展。”骞伟中建议。  石墨烯生物传感器:中国SCI发文量位列第一  石墨烯因其特殊的纳米结构,优良的光学、电学等特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迅速成为生物传感器研究中的热点材料,并成功检测多种生物小分子、DNA、酶、蛋白质以及细胞等。  “生物传感器是生命分析化学及生物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研究。但石墨烯生物传感器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还未实现产业化。”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史济东说。  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人员介绍,石墨烯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石墨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包括安倍型传感器、电化学发光型和场效应晶体管型等,涉及酶传感器(用于检测过氧化氢、葡萄糖、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等)、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病毒、细菌、癌症标志物等)、DNA传感器、蛋白质传感器等 二是石墨烯光学生物传感器,包括荧光传感器和基于共振能量转移传感器。  石墨烯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的SCI论文发文年代分布呈现出如下特征:2005 年至2009年发文量相对较少,年发文量不超过100篇,主要来自美国和中国,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处于技术孕育期 随着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全球石墨烯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的SCI发文量增长趋势逐渐明显,其中 2015 年SCI发文量突破了2300篇,相关技术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共有8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石墨烯用于生物传感器的相关研究,其中中国、美国、印度等10个国家和地区在石墨烯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的SCI发文量占总量的81.61%。其中中国在该研究中占有明显优势,发文量占全部论文的47.76% 位居第2位的是美国,发文量占全部论文的 9.39%。  在高被引论文方面,石墨烯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的SCI论文属于ESI高被引论文有345篇,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ESI高被引论文主要来自中国(176篇)、美国(86篇)、新加坡(39篇)、韩国(23篇)和印度(15篇)。  值得一提的是,前10位ESI高被引SCI论文中,有6篇发文来自中国福州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4家机构,可以看出中国在该技术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 石墨烯:新材料王者之路有多长?
    p   去年,华为掌门人任正非曾表示,未来10~20年,将迎来石墨烯颠覆硅的时代。随后,有西方媒体报道,西班牙研发出石墨烯电池,充电8分钟可续航1000公里。近年来,石墨烯似乎已成为无所不能的新材料之王。 /p p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研究员牛利等人近日在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成果获得2015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p p   牛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石墨烯材料具有相当特殊的物理及化学属性,但距离真正的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 p    strong 超级材料 /strong /p p   石墨烯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厚1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 /p p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 盖姆和康斯坦丁· 诺沃肖洛夫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然后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 /p p   他们不断地这样操作,于是薄片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两人也因此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p p   据牛利介绍,石墨烯是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结构的一种碳质新材料,具有极好的电学、力学、热学以及光学性能。 /p p   常温下,石墨烯电阻率比铜或银更低,是世界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石墨烯因电阻率低、电子迁移的速度快,有望用来发展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 /p p   石墨烯既是最薄的材料,也是最韧的材料。曾有实验证实,如果用一块面积1平方米的石墨烯做成吊床,本身重量不足1毫克,却可以承受一只一千克的猫。 /p p   另外,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即使是最小的气体原子(氦原子)也无法穿透。这些特征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透明电子产品的原料,如透明的触摸显示屏、发光板和太阳能电池板。 /p p   石墨烯的特殊性能使其迅速成为国际先进材料研发的新热点,引发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跟踪研究,牛利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untitled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397ad04f-a6c9-4ae0-b410-480666e616c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诺沃肖洛夫团队捐赠给斯德哥尔摩的石墨、石墨烯和胶带 /p p    strong 性能改良 /strong /p p   这些年,牛利带领长春应化所现代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材料电化学课题组,密切关注国际石墨烯材料研发发展的最新趋势,围绕二维石墨烯材料理论设计、制备合成、性质表征以及其在电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 /p p   由于石墨烯片层之间具有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其非常难以剥离。牛利告诉记者:“传统的氧化剥离方法是通过强氧化剂,让石墨烯边缘发生氧化作用,出现片层结构扭曲。这种方法由于使用大量的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浓硫酸等试剂,制备的石墨烯材料结构可控性差,缺陷多,产率也较低。”此外,该方法直接产生的是石墨烯氧化物,还需要进一步的还原处理才能得到最终的石墨烯材料。 /p p   牛利团队利用微波能量辅助,同时辅以有机小分子插层剂,在石墨片层间通过微波逐渐渗透插层剂,使石墨烯片层逐渐剥离。“这项技术方法无需经过石墨烯氧化阶段,不仅可以直接制得高度还原性的石墨烯材料,还可以低成本、大批量制备高品质的石墨烯材料。” /p p   当前,国际上制备石墨烯薄膜多采用昂贵的CVD(化学气相沉积)方法,牛利团队发现,这种方法很难控制薄膜的厚度,特别是难以进行复杂的图案化设计。另外,化学还原剂无论是液态还是气相的,都会导致二次化学试剂的使用。 /p p   “我们采用电化学技术,仅仅通过界面的电子转移过程,就可以控制石墨烯氧化物在界面的电化学还原沉积程度,这种方法技术简单、成本低廉、绿色环保,同时结构厚度、性状可控。”牛利说。 /p p   牛利团队还探索了新型石墨烯及其杂化材料在电极界面修饰、分析传感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99px height: 420px " title=" untitled2.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f7e4c11e-2c48-4aa2-93bd-047c011cbc1e.jpg" width=" 499" height=" 509"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显微镜下的石墨烯“单晶” /p p    strong 目标驱动 /strong /p p   他们设计制备了石墨烯片层、薄膜和石墨烯杂化材料,并进一步探索了石墨烯及其杂化材料的化学结构特征和反应机理,将石墨烯及其杂化材料应用在传感分析、复合材料以及能源环境领域。 /p p   “作为工业技术,石墨烯要实现产业化,仍有许多未能克服的困难。”牛利指出,尽管国际上已经发布一些研究结果,将石墨烯用于电池电极材料、电容器器件构造、力学增强材料、导热薄膜等应用领域中,但这些领域的研究还有诸多的科学及工程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p p   因为石墨烯的制备方式目前在技术上还存在缺陷,通过实验室内研制的石墨烯成本居高不下。曾有研究人员计算出目前的石墨烯价格高达5000元/克,比黄金还贵十几倍。 /p p   围绕化学制备石墨烯材料,低成本、大批量制备高品质石墨烯是个值得关注的技术问题。围绕微电子学及器件领域,科研人员还需要解决如何降低器件材料的制备成本、提高器件结构的均一性,如何将微观操作及纳米构造技术用于石墨烯器件中等问题。 /p p   目前在石墨烯材料的一些应用领域,如储能器件、导热材料、透明薄膜等方面,虽然已经有围绕需求的、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工作报道,但由于缺乏明显的直接应用领域及工程技术方法的结合应用,导致研究工作与应用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p p   牛利告诉记者:“将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方法有机结合,特别是与应用目标驱动结合,将会使石墨烯材料研究成果更好地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p
  • 新政出台 石墨烯行业迎利好
    p   近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要抓住机遇培育壮大石墨烯产业,把石墨烯产业打造成先导产业。同时提出了“四个推进”,即推进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新 推进首批次产业化应用示范 推进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推进拓展应用领域。 /p p   石墨烯是在光、电、热、力等方面具有优异性能,极具应用潜力、可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材料,已经在能源装备、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等产品上呈现良好的应用前景。 /p p   我国拥有巨大的石墨资源储备,发展石墨烯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统计,全球天然石墨储量约为7100万吨,其中中国储量约为55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77%,居世界首位。近几年,我国在石墨烯的研发上投入很多,也先后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使得我国也位列石墨烯技术强国。 /p p   有业内人士表示,批量化生产和大尺寸生产是阻碍石墨烯大规模商用的最主要因素。而我国最新的研究成果已成功突破这两大难题,制造成本已从5000元/克降至3元/克,解决了这种材料的量产难题。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制造出了国内首片15英寸的单层石墨烯,并成功地将石墨烯透明电极应用于电阻触摸屏上,制备出了7英寸石墨烯触摸屏。 /p p   不过看似一切美好的石墨烯产业仍旧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石家庄科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胡伟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虽然我国在石墨烯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关键核心制造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有所差距。此外,我们在石墨烯的应用上也还需要扩大范围。” /p p   最近炒得火热的华为手机电池将使用石墨烯制成,最终被证明并未实现,华为和曼切斯特大学关于石墨烯技术的合作仅仅着眼于通信领域。胡伟告诉记者,虽然量产的技术已经得到实现,但石墨烯仍旧没有迎来大规模的商用。我国目前石墨烯技术仍旧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未来在技术、工艺和产业链对接方面还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与研究。 /p p   虽然目前我国石墨烯产业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前景仍旧可期。根据新政的指导意见,指明要将石墨烯产业发展成为先导产业。将在2020年完善石墨烯产业体系,实现石墨烯材料的标准化、系列化和低成本化,并在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强调了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并具体落实了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3个发展方向。 /p p   胡伟表示,三部委发布的新政指导相关部门在未来加大对石墨烯核心技术的研究,有效改善我国石墨烯行业技术薄弱的问题。此外,在产业链和应用上也指明了方向。我国的石墨烯应该走出实验室,真正地应用在各行各业中。而对于一个新兴产业来讲,标准化是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石墨烯下游企业需求极大,如果发展顺利,将迎来一个千亿元的大市场。 /p
  • 期待新国标,康塔仪器赞助石墨烯创新大会
    2016年9月22日-24日,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联合举办“2016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美国康塔仪器公司展位号12,展会期间,我们将举行“微信摇一摇,红包天天送”活动,以欢迎每一位莅临康塔展台的朋友。8月12日,我国首项石墨烯国家标准《石墨烯材料的术语、定义及代号》在常州预审,主要规定了石墨烯材料领域的核心术语及相关术语,列举了石墨烯材料常见制备方法、检测方法以及石墨烯材料产品代号,适用于石墨烯材料的生产、应用、检验、流通、科研等领域。康塔仪器的比表面测定仪和振实密度仪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第六元素等全球顶级石墨烯科研、检测及生产重点单位。 Autosorb-iQ物理化学吸附分析仪-多种配置选择可扩展测量能力,即超低比表面,微孔和化学吸附测量。基本型autosorb-iq可升级 -精确的微孔分析能力,极限高真空达10-10 mmhg -最完全数据分析方法,包括nldft,qsdft和gcmc孔分布模型 -精细的压力传感器,可分辨2.5x10-7mmhg的压力变化 -独特的串联系统确保分析条件下的真空脱气 -自动液位传感器控制冷阱自动升降,确保样品在冷阱中的深度及环境始终如一 -样品管及p0各自独立的压力传感器提高了小体积样品室的压力分辨能力 -90小时杜瓦瓶 NOVAtouch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novatouchtm 系列是康塔仪器nova系列的最新一代气体吸附仪,更快速高效、稳定可靠。novatouchtm比表面仪共有八个型号,完全自动化,可以充分满足科研或质量控制实验室的需求,具备如下创新功能: 全自动多点bet,分析时间低至8分钟,包括实时检测和记录等温线和进行bet计算 无氦专利技术no void analysis(nova)分析模式 novatouch 4/lx4可同时分析四个样品,提高了分析效率 样品分析时,可同时使用流动法制备四个样品,同时进行四个样品的脱气 样品分析时,可随时进行脱气的开始/结束设置 包括经典氦气死体积测量模式,无需样品管校准 专有的p0站和压力传感器具备更高的分析分辨率和更快的分析速度 程序控温真空脱气 仪器操作者既可以用本机控制(彩色触屏),也可以远程操作 各种规格样品管可选,满足不同样品分析需求 内置脱气站和紧凑型台式设计,节省更多实验室空间 旋转保护门增强了隔离性,紧密性和安全性 充分吸附平衡技术:通过选择压力公差,平衡时间和相对压力(p/p0)点来实现 美国康塔仪器美国康塔仪器(quantachrome instruments)被公认为是对样品权威分析的优秀供应商,它可为实验室提供全套装备及完美的粉末技术,及极佳的性能价格比。康塔公司不仅通过了iso9001及欧洲ce认证,也取得了美国fda iq/oq认证。作为开发粉体及多孔材料特性仪器的世界领导者,美国康塔仪器产品涵盖比表面、物理吸附、化学吸附、高压吸附、蒸汽吸附、竞争性气体吸附、真密度、堆密度、开/闭孔率、粒度粒形、zeta电位、孔隙率、压汞仪、大孔分析、微孔分析、滤器分析等诸多领域。 康塔仪器不仅受到科学界的青睐,装备了哈佛、耶鲁、清华等世界各个著名大学,而且已经向全世界的工业实验室发展,以满足那里开发和改进新产品的研究与工艺需求。工厂中也依靠康塔仪器的颗粒特性技术更精确地鉴别多孔材料,控制质量,或高效率查找生产中问题的根源通过颗粒技术使产品上一个台阶,在当今工业界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康塔克默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作为美国康塔仪器公司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集市场开发、仪器销售、备件供应、售后服务和应用支持于一体,它拥有国际水准的标准功能、形象和硬件配套设施,包括上海和北京的应用实验室和应用支持专家队伍。康塔克默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使美国康塔仪器几千家中国用户同步享受国际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将掀开美国康塔仪器公司在中国及亚太地区的全新篇章!
  • 2015年第二次全国石墨烯标准化工作会议 暨四项石墨烯标准编制研讨会通知
    各相关单位和专家:按照WG03CGS/WT007-201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石墨烯中钾、钠和锰含量》、WG03CGS/WT008-2014《高碘酸钾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氧化石墨烯中锰含量》、WG03CGS/WT005-2015《石墨烯中非金属元素分析》、WG03CGS/WT009-2015《双光探测器测试系统判定石墨烯的光饱和吸收的方法》的编制工作进度,秘书处定于2015年12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市召开2015年第二次全国石墨烯标准化工作会议暨上述四项石墨烯标准的编制研讨会,欢迎各位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主体及参会对象主办单位: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泰州石墨烯研究检测平台)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济宁利特纳米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大学协办单位: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内蒙古石墨烯材料研究院参会对象:联盟标委会委员(单位)、观察员(单位)、工作组成员(单位)、联盟成员(单位)、其他石墨烯相关专家(单位)二、会议内容 1. 各工作组小组讨论(12月26日晚)2. SWG03001工作组研讨会(12月27日 08:30—09:40)(1)工作组组长单位及成员单位介绍(2)WG03CGS/WT007-201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石墨烯中钾、钠和锰含量》编制工作情况介绍。报告单位:SWG03001工作组组长单位——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3)工作组讨论及对外答复、工作组成员证书颁发3. 茶歇(12月27日 09:40—10:00)4. SWG03002工作组研讨会(12月27日 10:00—11:10)(1)工作组组长单位及成员单位介绍(2)WG03CGS/WT008-2014《高碘酸钾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氧化石墨烯中锰含量》编制工作情况介绍。报告单位:SWG03002工作组组长单位——济宁利特纳米技术有限责任公司(3)工作组讨论及对外答复、工作组成员证书颁发5.大会合影(12月27日 11:10—11:20)6. SWG03003工作组研讨会(12月27日 13:00-14:10)(1)工作组组长单位及成员单位介绍(2)WG03CGS/WT005-2015《石墨烯中非金属元素分析》编制工作情况介绍。报告单位:SWG03003工作组组长单位——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3)工作组讨论及对外答复、工作组成员证书颁发7. 茶歇(12月27日 14:10—14:30)8. SWG03004工作组研讨会(12月27日 14:30-15:40)(1)工作组组长单位及成员单位介绍(2)WG03CGS/WT009-2015《双光探测器测试系统判定石墨烯的光饱和吸收的方法》编制工作情况介绍。报告单位:SWG03004工作组组长单位——苏州大学(3)工作组讨论及对外答复、工作组成员证书颁发9. 礼送(12月27日 16:00)三、会议时间和地址 1. 会议报到时间:12月26日下午12:00-18:00,欢迎晚宴18:30开始2. 会议于12月27日召开,会期一天。3. 会议地址:上海博思大酒店405会议室,酒店地址:上海市虹口区广秀路100号(靠近广灵一路),联系电话:021-2509 9999。4. 交通上海博思大酒店位于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北一路369号校区。上海火车站:距离酒店5公里,打车到酒店约25元。地铁:上海地铁3号线赤峰路站距离酒店约700米,步行约9分钟。四、会议费用及相关事宜 1. 会议费用(含会务费、资料费、餐费等):联盟标委会委员、观察员、工作组成员(1000元/人)、其他参会人员(1200元/人)。2. 会务组可帮助预订房间,住宿费自理,豪华大/双床房均为350元/天(含双早)。3. 建议会议费在12月24日前汇至秘书处指定银行账号(见附件会议回执),以便在会议现场领取发票。五、参会报名希各单位接此通知后于12月24日前将《会议回执》反馈至邮箱:standard@graphene-center.org。参会联系人:邵悦13914543362 ,梁铮18936799578。会议网址:http://www.grapheneiso.com/会务组驻酒店现场联系人:陈谷一13651969369赞助参展联系人:袁文军13761090949,sponsor@graphene-center.org 石墨烯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 2015年12月07日 备注:请参会代表提前将会议费汇至以下会议账号户名:泰州石墨烯研究检测平台有限公司,银行: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泰州新区支行,账号:7357310182600040666
  • 后摩尔时代石墨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从“买不到”到“买不起”,自2020年底开始的全球范围内的“缺芯荒”,有着愈演愈烈之势,芯片价格飙涨至5倍仍不见停。全球性芯片荒似乎没有经过多少时日,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冲击着全球百余行业,从汽车、钢铁产品、混凝土生产到空调制造,甚至包括肥皂生产,都或多或少受之影响,多位业内专家表示,至少要到2022年全球芯片供应链才能恢复正常化。随着5G通讯、智能汽车及线上化办公的发展,仿佛一夜之间人们对芯片的需求就提升了数个级别。芯片产业的发展,对单晶晶圆及单晶硅材料的需求也一夜暴涨。众所周知,单晶晶圆及单晶硅材料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基本材料,也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石。目前最广泛使用的半导体晶圆材料为单晶硅晶圆,此外还有以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为代表的第二代半导体材料,以及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1975年,Intel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摩尔定律后,集成电路一直沿着“当价格不变,每18个月晶体管的密度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的路径发展。单晶硅作为芯片产业中最为关键的基础材料已发展了数十年,在晶体管尺寸接近物理极限、经济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集成电路发展遇到了挑战,产业发展进入“后摩尔时代”,如何在摩尔定律之外进行材料创新,更显得尤为重要。6月9日,世界半导体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毛军发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集成电路的发展有可能会绕开摩尔定律,往异质集成电路上发展。所谓异质集成电路,即是将不同工艺节点的化合物半导体高性能器件(芯片)、硅基低成本高集成器件/芯片(都含光电子器件或芯片),与无源元件或天线,通过异质键合成或外延生长等方式集成而实现。而在这个过程中,单晶化石墨烯无论是作为外延生长衬底材料,还是新型器件材料,都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六角蜂窝状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具有线性色散的狄拉克锥形能带结构,载流子有效质量为零,迁移率极高,拥有非常优异的物理性能。而石墨烯薄膜材料又有单晶和多晶之分。与传统的多晶石墨烯相比,单晶化石墨烯具有多种优势。多晶石墨烯晶粒畴区小且不均一,晶粒尺寸通常为5-20 µm,但单晶的晶粒最大可达厘米级。单晶石墨烯的载流子迁移率室温下约为 300000 cm2/Vs,远高于多晶石墨烯由于存在晶界限制的1000-3000 cm2/Vs。此外,多晶石墨烯层数调控性差,且存在大量的本征缺陷,这导致了其电学、力学、热学等诸多优良性质的降低。相比之下,单晶石墨烯性能优异,可构筑高性能的电子器件或光电子器件,逐渐成为硅基电子学器件的有力竞争者和补充者。石墨烯材料想要进入芯片、光电等高精尖领域,类比于基于硅晶圆的硅电子器件,基础则是单晶化石墨烯材料的批量制备。图1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单晶石墨烯晶圆(左)与多晶石墨烯(右)光镜图像对比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Graphene Flagship)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单晶石墨烯生长技术,即通过光刻技术在衬底表面打上用于石墨烯单晶晶体生长的“晶种”,随即通过调控生长技术,控制石墨烯晶体在指定位置的晶种上生长,最后形成约100 μm级的单晶石墨烯晶体。这种方法可以自由控制晶体生长位置,便于在制备光电子器件前期妥善排布材料空间,同时降低了各类生长耗材的使用。然而,这种制备方式虽然技术可控,但工艺难度较高,生长效率低,不便进行产业化放大,难以满足市场中日渐增长的产业需求。图2 a-d为欧盟旗舰计划“晶种”技术单晶石墨烯生长及转移过程;e为单晶石墨烯阵列SEM图像;f为单晶石墨烯在铜箔上的光镜图像;g为转移至SiO2/Si后的光镜图像高品质单晶石墨烯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对石墨烯材料性能和品质最极致的追求。市场数据表明,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目前最大单晶石墨烯尺寸在4厘米级,且仍旧处于科研研发状态,欧洲最大CVD石墨烯生产商Graphenea也仅能产业化制备晶畴为20 μm的多晶石墨烯材料,远低于集成电路产业的要求。我国虽然是石墨烯制备的产业大国,无论在企业数量还是石墨烯产能上,都傲居全球榜首,但主要集中在粉体材料或低品质多晶薄膜材料,而高品质石墨烯薄膜的批量制备技术依然是当前石墨烯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据CGIA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年底,中国拥有约1.7万家石墨烯相关注册企业,但据统计,真正开展业务的仅3000余家,而粉体制备及相关应用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同时,由于缺少稳定的生长工艺和可靠的制造装备等原因,传统CVD制备方式批量生产的单层石墨烯薄膜材料多为多晶石墨烯,从事高端单晶化CVD石墨烯薄膜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毫无疑问,单晶石墨烯生长工艺更加复杂,处理技术更加困难,但单晶石墨烯没有晶界,具有更高的平整度、机械性能、均一性及光电性能,是石墨烯应用于高性能电子及光电器件集成的理想材料。尤其是在异质集成、生物传感器、第三代半导体及其外延材料的生长上,对单晶化石墨烯材料有着更高品质的要求。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及刘忠范院士团队深耕石墨烯产业十数年,在单晶化大尺寸石墨烯薄膜生长上突破了产业化的技术壁垒,通过特殊的衬底处理工艺,可实现A3尺寸衬底上高品质石墨烯薄膜的宏量制备,年产能15000片/年,以及10x10 cm2铜基单晶石墨烯薄膜的制备,年产能90000片/年。无论在产品尺寸、晶粒畴区还是质量上,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单晶化石墨烯产品都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表1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单晶石墨烯产品参数尺寸通过短短五个月的市场化试运行,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的单晶石墨烯产品已收获包含军方、中车集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50余家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订单,其中超半成和异质结构、半导体材料、光电器件相关。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的单晶化石墨烯产品,逐渐在异质集成领域崭露头角。基于强大的市场需求及核心基础地位,伴随疫情带给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全球都在加码发展半导体产业。“未来的变化是产业‘赛道’可能会变,新材料和新架构的颠覆性技术将成为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选择。”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在2021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如是表示。后摩尔时代,异质集成作为绕道摩尔定律创新的途径之一,结合石墨烯等新兴光电新材料,开辟石墨烯颠覆性应用技术,为我国早日实现“中国芯”具有重要意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