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普通圆柱

仪器信息网普通圆柱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普通圆柱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普通圆柱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普通圆柱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普通圆柱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普通圆柱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普通圆柱相关的解决方案。

普通圆柱相关的论坛

  • 【原创】圆度仪圆柱度仪常见故障与排除

    圆柱度仪圆度仪常见故障分两大部分,即机械部分和电气部分故障。机械部分的故障多发生在轴系上,特别是静压和气静压轴系更易出毛病。一. 圆柱度仪液静压轴系的维护与修理1) 圆柱度仪静压轴系寿命长,能较长期保持其精度。但是必须有适当的维护制度,定期清洗和换油,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重视维护工作是延长轴系寿命和保持轴承精度的极重要的措施。由于维护和使用不当,静压轴承可能出现划伤或咬粘,这时应细心的将主轴打出或将工作台卸下来,检查事故原因。首先检查油路是否堵塞,然后再检查支撑面的损伤情况,根据损伤情况拟定修复方案。只要轴承的封油面没有大面积或严重损伤,油腔未穿通,一般都可修理后继续使用。2) 圆柱度仪主轴和轴承的修理方法:圆柱度仪主轴一般采用优质材料,硬度较高。当发生咬粘时,主轴表面上常常粘附有轴承材料,形成高出原表面的损伤表面。出现划伤时,伤痕一般很浅,通常采用修复的方法而不是更换新的主轴,修理时将主轴一段装卡在车床卡盘中,另一端用尾架顶住。旋转起来以后,先用细油石修去突出的表面,和原来轴的表面齐平。然后用可长式研环或铸铁长板研磨器将主轴外圆研光滑,达到轴转动时用手触摸无突出的感觉即可。如果损伤较严重,可将主轴再精磨一次,按新的尺寸配做轴承。二、圆柱度仪电气系统常见故障与排除1) 圆柱度仪电气系统工作不正常首先检查信号电缆是否牢固,联接是否正确,是否有损坏,是否按规程操作微机及配套设备。如果微机出现死循环。可以采用热启动方法再次启动微机。2) 圆柱度仪保险丝易断检查电源压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电压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检查保险管的电流值是否在规定范围内。3) 圆柱度仪电源不能接通关断电源开关,按电源电缆联接图检查联接情况,看联接是否牢固,保险丝是否熔断。

  •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新三思公司提供完全版,以下目录仅供参考参考,有需求者请跟贴索取,或发邮件至:rosymuzi@sohu.com 免费提供,需者从速!目 次1总则………………………………………………………………… 72取样………………………………………………………………………… 83试件的尺寸、形状和公差……………………………………………………… 83.1 试件的尺寸 …………………………………………………………………… 83.2 试件的形状 ………………………………………………………………… 83.3 尺寸公差………………………………………………………………… 8 4 设备………………………………………………………………… 94.1 试模………………………………………………………………………… 94.2 振动台……………………………………………………………………… 94.3 压力试验机 …………………………………………………………………… 94.4 微变形测量仪 ………………………………………………… 94.5 垫块、垫条与架………………………………………………………………… 94.6 钢垫饭……………………………………………………………………104.7其他量具及器具…………………………………………………… 10 5 试件的制作和养护………………………………………………………… 10 5.1 试件的制作 ……………………………………………………………… 10 5.2试件的养护………………………………………………………… 11 5.3试验记录……………………………………………………………… 11 6 抗压强度试验………………………………………………………… 11 7 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128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 13 9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1510 抗折强度试验………………………………………………… 16附录A 圆柱体试件的制作和养护……………………………………… 17附求B 圆柱体试件抗压强度试验………………………………………… 18附录C 圆柱体试件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 19附录D 圆柱体试件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21本标准用词、用语说明…………………………………………………… 22条文说明………………………………………………………… 23l 总 则(略去)2 取 样2.0.1 混凝土的取样应符合《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第2章中的有关规定。2.O.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应以三个试件为一组,每组试件所用的拌合物应从同一盘混凝土或同一车混凝士中取样。3 试件的尺寸、形状和公差3.1 试件的尺寸3.1.1 试件的尺寸应根据混凝土中骨料的最大粒径按表3.1.1选定。表3.1.1 混凝土试件尺寸选用表 3.1.2 为保证试件的尺寸,试件应采用符合本标准第4.1节规定的试模制作。3.2试件的形状3.2.1 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试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是标准试件。 2 边长为100mm和200mm的立方体试件是非标准试件。 3 在特殊情况下,可采用Φ150mm ×300mm的圆柱体标准试件或ΦlOOmm × 200mm和Φ200mm × 400mm的圆柱体非标准试件。3.2.2 轴心抗压强度和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l 边长为150mm×150mm×300mm的棱柱体试件是标准试件。 2 边长为lOOmm×lOOmm×300mm和200mm ×200mm ×400mm的棱柱体试件是非标准试件。 3 在特殊情况下,可采用Φ150mm×300mm的圆柱体标准试件或ΦlOOmm×200mm和Φ200mm×400mm的圆柱体非标准试件。3.2.3 抗折强度试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边长为150mm×150mm×600mm(或550mm)的棱柱体试件是标准试件。 2 边长为lOOmm×lOOmm×400mm的棱柱体试件是非标准试件。3.3 尺寸公差3.3.1试件的承压面的平面度公差不得超过O.0005d(d为边长)。3.3.2试件的相邻面间的夹角应为90°,其公差不得超过0.5°。3.3.3试件各边长、直径和高的尺寸的公差不得超过1mm。4 设 备4.1 试 模4.l.l 试模应符合《混凝土试模》(JG 3019)中技术要求的规定。4.1.2 应定期对试模进行自检,自检周期宜为三个月。4.2 振 动 台4.2.l 振动台应符合《混凝土试验室用振动台》(JG/T 3020)中技术要求的规定。4.3压力试验机4.3.1 压力试验机除应符合《液压式压力试验机》(GB/T3722)及《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GB/T 2611)中技术要求外,其测量精度为±1%,试件破坏荷载应大于压力机全量程的20%且小于压力机全量程的80%。4.3.2 应具有加荷速度指示装置或加荷速度控制装置,并应能均匀、连续地加荷。4.3.3 应具有有效期内的计量检定证书。4.4 微变形测量仪4.4.1 微变形测量仪的测量精度不得低于0.001mm。4.4.2 微变形测量固定架的标距应为150mm。4.4.3 应具有有效期内的计量检定证书。4.5 垫块、垫条与支架4.5.1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应采用半径为75mm的钢制弧形垫块,其横截面尺寸如图4.5.1所示,垫块的长度与试件相同。4.5.2 垫条为三层胶合板制成,宽度为20mm,厚度为3~4mm,长度不小于试件长度,垫条不得重复使用。 图4.5.1 垫块 支架示意1-垫块;2-垫条;3-支架4.5.3 支架为钢支架,如图4.5.3所示。4.6 钢 垫 板4.6.1 钢垫板的平面尺寸应不小于试件的承压面积,厚度应小于25mm。4.6.2 钢垫板应机械加工,承压面的平面度公差为O.04mm;表面硬度不小于55HRC;硬化层厚度约为5mm。4.7其他量具及器具4.7.1 量程大于600mm、分度值为lmm的钢板尺。4.7.2 量程大于200mm、分度值为0.02mm的卡尺。4.7.3 符合《混凝土坍落度仪》 (JG 3021)中规定的直径16mm、长600mm、端部呈半球形的捣棒。

  • 【原创大赛】【微观看世界】+ 竹原纤维、竹浆黏胶纤维与普通粘胶纤维的鉴别

    【原创大赛】【微观看世界】+ 竹原纤维、竹浆黏胶纤维与普通粘胶纤维的鉴别

    近几年,以“竹纤维”为原料制作的各种纺织产品玲琅满目,厂家的宣传力度很大,把“竹纤维”吹的天花乱坠。其实他们所说的“竹纤维”不是真正的竹纤维,而是以竹子为原料制成浆柏,再以粘胶的生产工艺制成的粘胶纤维,一般称之为竹浆黏胶纤维。而真正的竹纤维指的是竹原纤维,是直接从竹子中截取的纤维,其质地硬而粗,不适合纺高支纱,因此竹原纤维目前使用的领域/范围较窄,常见的是用在汽车坐垫或者凉席一类,比较粗犷型的纺织产品上。那么竹原纤维、竹浆黏胶纤维和普通的粘胶纤维好区别吗?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一、竹原纤维与竹浆黏胶纤维、普通粘胶纤维的区别很明显,通过显微镜放大1000倍左右,观察其纤维的纵向形态就能很清晰、很直观的鉴别出来。竹原纤维:(这是一束纤维),单根纤维纵向呈粗糙树皮状。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81617_513182_2223901_3.jpg竹浆黏胶纤维: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81558_513178_2223901_3.bmp普通粘胶纤维: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81559_513179_2223901_3.bmp通过图片我们能很容易的将竹原纤维与竹浆黏胶纤维、普通粘胶纤维鉴别、区分开。二、 难点在于如何将竹浆黏胶纤维与普通粘胶纤维区分开来。作纺织品检测的朋友都知道,在纺织纤维的鉴别领域,竹浆黏胶纤维的鉴别一直是一个难题难题。绝大多数的纺织检验机构不开展这项业务。那如何将两者分开呢,按照纤维鉴别的一般程序我们进行了燃烧法,溶解法,密度梯度法,显微镜法、红外光谱法、重金属含量差异法等方面的试验。这么多方法中显微镜法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下面我们我们通过图片看一下二者之间的不同普通粘胶纤维横截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81636_513183_2223901_3.bmp普通粘胶纤维纵向形态: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81559_513179_2223901_3.bmp竹浆黏胶纤维横截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81643_513184_2223901_3.bmp竹浆黏胶纤维纵向形态: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81558_513178_2223901_3.bmp单从光学显微镜拍摄图片上看二者没有明显的区别。以上照片是用德国莱卡DM1000显微镜拍摄。下面看一下我们去专业院校用扫描电镜拍摄的竹浆黏胶纤维和普通黏胶纤维的图片普通粘胶纤维横截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81658_513185_2223901_3.gif普通粘胶纵向形态: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81700_513186_2223901_3.gif竹浆黏胶纤维横截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81701_513187_2223901_3.gif 竹浆黏胶纤维纵向形态: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81703_513188_2223901_3.jpg 从电镜扫描的纤维图片来看,纵向形态二者基本无差别,从横截面来看,普通粘胶纤维的质地紧密,而竹浆粘胶纤维的质地松散,截面上有类似气孔的裂缝存在,目前来看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但这需要大量的试验来验证,这样的结构特征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这个普遍性存在,纤维横截面的不同可称为两种纤维兼备的有力手段;如果不存在普遍性,那就需要探索其他的方法进行二者的鉴别和区分。总结1.竹原纤维的鉴别方法比较成熟,可方便的与竹浆黏胶纤维、普通粘胶纤维区分。2.通过扫描电镜能看到竹浆黏胶纤维和普通粘胶纤维横截面有所不同,但还需要大量的试验验证,证实后,才能真正的应用到二者的鉴别中,否则也只能作为参考。3.竹浆黏胶纤维和普通粘胶纤维的鉴别还在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方法,需要广大从事纺织纤维鉴别工作的同仁继续努力。4.近期,拉曼光谱被用到纤维鉴别领域,希望能从这个方向上有所突破(单位近期也有购进拉曼光谱的考虑,希望能有所突破)。

  • 超高惰性色谱柱与普通色谱柱有何区别?

    超高惰性色谱柱与普通色谱柱有何区别?需要购买色谱柱,咨询安捷伦厂家,有惰性色谱柱,价格比普通色谱柱稍贵些,那么 惰性色谱柱有何优点?有没有用过的,上个图看看。

  • 【分享】化学生活小常用识:鉴别活性炭和普通炭!

    1、选材质:外观呈粉末状或者圆柱状,此类炭成本低廉,属于工业用炭,对室内气体吸附效果不好。竹炭:没有活化过的炭,吸附指标很低,比表面积不到600mg/g。 2、看比重:同样体积的炭,空气净化炭的重量小,消费者要警惕放在手上沉甸甸的炭,很有可能就是普通炭,即便是活性炭吸附能力也不会太好。 3、包装的大小:空气净化炭内部小包装一般在30~100g左右,且用透气性好的无纺布包装,然后分散摆放到抽屉里、柜子里,吸附效果要远远大于一个包装做成500g的太大的活性炭布包,无法分散摆放,会严重影响吸附效果。 活性炭去除家居装饰材料所释放的各种有害人体健康的气体具有高吸附净化之功能,适用于宾馆娱乐活动场所空调房等密闭的房间及家俱冰箱、汽车等。除臭解毒之用及低消费长效方便之特点。甲醛、甲苯、二甲苯及氨气是室内、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元凶,它们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活性炭作为一种非常优良的吸附剂,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以达到消毒除臭等目的。活性炭在吸附饱和后要更换,约每三至六个月更换一次。 由于室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个缓慢的释放过程,即使有再好的空气净化产品,人在封闭的室内时间过长,也易导致一些病症,消费在选择活性炭产品的同时,尤其对于新装修的用户,同时也要时常注意开窗通风,平时多锻炼身体,这才是我们的健康之本。

  • 圆度仪圆柱度仪改造帮助企业节约仪器成本

    真圆度仪 圆柱度仪这些圆度测量仪器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使用时间长了机械主件及相关的电气部分都会出现各种障碍。在出现的各种故障的时候我们会通过维修改造的方法来继续完善利用这些仪器。今天汇智就给大家总结了在真圆度仪 圆柱度仪的仪器改造 应对的一些策略。 圆度仪是用于测量工件圆度误差的一种精密圆度圆柱度测量设备 ,此类设备属机电一体化产品 ,主要由机械与电气两大部分组成。其中 ,关键部件是仪器的主轴与传感器 ,但这两部分均属耐用精密部件 ,故障率较低 ,绝大多数设备故障出现在仪器的电气部分。针对电气故障 ,提出几点具体做法。 首先对圆柱度仪圆度仪进行分析与测试,由于电子元器件存在一个使用寿命问题 ,超过一定的期限 ,电气性能下降 ,故障率上升 ,此时有针对性的维修 ,将陷入困境 ,不但故障频繁 ,有时因技术已落后连配件都难以买到 ,事倍功半。由于圆柱度仪的主轴使用寿命大大超过电气部分 ,因电气故障报废或闲置整台仪器均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此时最佳维修办法是实行技术改造。方法是 :利用现有圆柱度仪一切有利用价值的资源 (如仪器主轴、基座、工作台、传感器等 ) ,去掉已老化的电气等部分 ,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研制与之配套的部分 ,这样 ,改造成本将远远低于购买一台性能相当的新设备 ,而各项性能指标与新设备相当。通常 ,使用时间不超过十年的设备 ,可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 ,十年以上的设备 ,则应考虑技术改造。

  • 普通液相配窄口径柱子合适吗?

    普通液相HPLC,MS分析,一直以来都是用的4.6口径的柱子,尝试过好多次改用2.1的柱子,但做出来的要么谱图峰形很不好,要么灵敏度差了很多级,使用梯度的话分析平衡时间都得加长。窄口径的色谱柱就不适合用在普通液相上么

  • 制备级色谱柱在普通液相仪器上使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最近遇到一个问题,制备色谱柱及半制备色谱柱可以安装在普通仪器上吗?比如CNW色谱柱:LAEQ-A02574 Athena C18 半制备柱 10.0*250mm,10um,120Å可否用于安捷伦1100?我问过一些实验人员,他们说可以用,但是对于流速和柱压有要求。请问各位大侠制备色谱柱在普通液相仪器上使用的具体注意事项有哪些?答案:——————————————————————————————————————————制备柱的内径比较大,同样流速的话比分析柱的压力要小很多。但是制备柱进样量大,要求比较大的流速,柱压也会随之升高,但是压力也不会达到警戒值,因此对于流速的限制主要考虑因素不是柱压。那么什么因素限制了流速呢?答案是检测器,流动相载着样品以一定的线速度通过检测器流通池,一旦流速提高,线速度显著增加,会明显削弱检测器的准确度,所以一般建议半制备柱在常规液相仪器中的流速不得超过5ML/min。——————————————————————————————————————————

  • 【讨论】台湾塑化剂被曝光内幕:普通女质检员意外发现

    台湾塑化剂被曝光内幕:普通女质检员意外发现上月23日开始,整个台湾的食品业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塑化剂“地震”,强度之大,为30年来所罕见。而这场风暴的源头,则来自两个月前,一位普通女质检员的“意外”发现。“技正”是台湾地区公务员专用的职称,而这位“杨技正”正是食品检验的从业人员,52岁的她有两个孩子,因此对儿童食品颇为关注。在给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稽查检测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异常讯号。中国大陆的质检部门,何时才能自己发现??我们缺少什么??

  • fast GC column 和 普通gc 柱子 的ri

    同一个物质 在2个不同柱子 主要是fast 柱子和 普通 柱子上ri 怎么差好多eugnol 普通柱子上1300多 怎么fast柱子上950左右吧我算错吗?

  • 清洗离子源可以用普通砂纸吗?

    放假前应领导的强烈要求关了GCMS,今天收假想着先把零件清洗更换然后再开机看看之前的问题能解决不。更换了分子筛和捕集管,再想清洗离子源,结果发现没专用的砂纸也没氧化铝,至于清洗的溶剂看到大家都用的丙酮,甲醇之类的。但是我只有正己烷,无水乙醇,四氢呋喃。像这样的话,可以完成清洗吗?比如用普通砂纸打磨,然后用正己烷和四氢呋喃超声。这是我最后一次尝试了,要是问题还得不到解决仪器就会报废,以后样品外测,也就没我啥事了

  • 有圆柱形的可以高压灭菌的瓶子吗?

    做实验用的盐水和BPW量太大了,用三角瓶装不多少又占空间,请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圆柱形的瓶子或者耐高温高压的袋子,可以大批量的灭菌又节省高压锅空间的?大神们有别的什么解决办法吗?

  • 请问化合物和其同位素在普通色谱柱上面可以分离吗?

    化合物和其同位素在分子量上面有差异,在某些物理性质上面可能有差异,化学性质差异极小,我遇到的两者在普通色谱柱上面无法分离,保留时间一致(或许有细微差别,但实际上看不出来差别),也许我看到的是部分情况(例如塑化剂,一些香料等)。如果哪位做过这种分析,请问化合物和其同位素在普通色谱柱上面可以分离吗?是那些化合物和其同位素可能会分开?或者即是您没有做过,您认为会怎样?或者看到什么资料中那些的图例是可以分开化合物和其同位素的?欢迎参与讨论。

  • 不同颜色的安捷伦管线,两端的圆柱形接头尺寸是否相同

    不同颜色的安捷伦管线,两端的圆柱形接头尺寸是否相同

    机器型号:Agilent 1260,标准配置昨天想换根柱子,由安捷伦的测试柱换为伯乐的色谱柱,管线接头由Swagelok变为Parker,两者都是前端管线伸出长度为0.09英寸。每次看资料不同的管线接头,给出的参数都是前端管线伸出的长度,比如waters的是0.130英寸,Rheodyne的是0.170英寸,那么除了前端深入的长短外,管线的接头处的外径都是一样的吗?我查看了一下目前有的管线,无论是哪包,管线两端都有一个圆柱形不锈钢似的末端,如下图(除了那个垫),似乎尺寸是一样的,那么是不是无论我使用哪家的接头,哪种颜色的管线(即内径不同的管线)这个圆柱形的部件尺寸都是一样的,所以不存在由于管线粗细不同而漏液的问题,每次换不同的色谱柱,只需要考虑前端深入的长度即可?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6/201506090913_549220_1654762_3.jpg非常感谢!

  • 【原创大赛】文献综述和评论:圆柱形锂电池各向异性导热系数测试技术

    【原创大赛】文献综述和评论:圆柱形锂电池各向异性导热系数测试技术

    [b][color=#999999]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ments: Measurement Technology for Anisotropic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ylindrical Lithium Battery[/color][/b][color=#cc0000]摘要:本文针对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整体导热系数测试方法,评论性概述了近些年的文献报道,研究分析了导热系数测试方法的特点,总结了圆柱形锂电池各向异性导热系数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从热分析仪器市场化角度提出了迎接这些挑战的技术途径和新方法。[/color][hr/][size=18px][color=#cc0000]1. 问题的提出[/color][/size]  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是所有类型锂离子电池中功率密度最高的,在设计、制造、应用和质量及安全性管理中,圆柱形锂电池会涉及到多种规格形式,如图1-1所示。[align=center][img=,690,31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757079468_491_3384_3.jpg!w690x312.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1-1 各种规格的圆柱形锂电池[/color][/align]  圆柱形锂电池通常采用螺旋电极组件,由于在径向传导路径中电极和电解质层之间存在大量轴向上没有的界面,这使得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导热系数在径向和轴向之间存在着近两个数量级的差异。导热系数作为锂离子电池重要的热物理性能参数之一,测试就需要覆盖上述不同规格电池和不同方向的导热系数,这使得准确测试评价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导热系数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严峻挑战:  (1)导热系数测试方法众多,但针对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特殊外形特征,首先要需要找出合理的测试方法,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这对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热管理尤为重要。  (2)圆柱形锂离子电池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这就要求导热系数测试方法和仪器还需具备各向异性的测试能力。同时,由于圆柱形锂电池一般都是密封结构,不允许在电池内插入温度传感器等探测器,测试只能采用无损形式。由此可见,圆柱形锂电池的各向异性和无损检测,明显增大了测试技术的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甚至还需开发有些新型测试技术,如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径向导热系数测试技术。  (3)由于圆柱形锂电池导热系数测试涉及到不同形状和方向,这就要涉及不同的导热系数测试方法和设备。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还是希望能对测试方法进行优化和开发测试新技术,从而实现用尽可能少的测试方法和仪器设备以尽可能多的满足其他规格锂电池的导热系数测试需求。  (4)由于锂离子电池还涉及其他热性能参数和表征参数,如比热容和热失控等,这样就要求导热系数测试方法和仪器能与其他热性能参数测试仪器集成在一起,使得测试仪器具备多功能性,在一台测试仪器上可实现多个参数的测试。  本文将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首先对近几年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导热系数测试技术进行评论性综述,然后在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适合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导热系数测量的实用方法。[size=18px][color=#cc0000]2. 圆柱形锂电池导热系数测试方法综述[/color][/size]  尽管有些文献针对圆柱形锂电池导热系数测试进行了研究和报道,但出于适用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考虑,我们只关注那些对整体圆柱形锂电池进行的非破坏性导热系数测试方法。圆柱形锂电池是标准的圆柱形结构,对于径向和轴向导热系数,目前比较有效的测试方法基本采用的都是圆柱形结构的准稳态法,测试模型如图2-1所示。[align=center][img=,400,29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806399747_8057_3384_3.jpg!w690x502.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1(a)径向加热和(b)轴向加热情况的几何模型[/color][/align]  在上述测试模型中,假设圆柱形锂电池的成分均一,以简化操作和计算。径向测试模型是在圆柱形电池外表面加载恒定热流或加热电池使外表面温度呈线性变化,如图2-1(a)所示,在圆柱形电池的轴线上(z向)呈绝热状态。  同样,对于轴向导热系数测试,如图2-1(b)所示,只在圆柱形电池的顶部加载恒定热流或使顶部表面温度呈线性变化,而电池底部采取绝热措施,由此可以形成与图2-1(a)相同测试模型,而这个测试模型则是典型的一维准稳态测试模型。  为了实现图2-1所示的准稳态测试模型,径向导热系数测试装置的基本结构设计为如图2-2所示形式,并且整个装置放置在真空器皿中以减少热损失。[align=center][img=,690,22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758104291_4532_3384_3.jpg!w690x221.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2带柔性加热器、薄膜热流计和测温热电偶的径向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示意图[/color][/align]  为了减少附加热容的影响,加热器、热流计以及绝缘层尽可能采用薄膜形式,由此所有温度和热流测量都在电池外表面进行。无论是径向还是轴向导热系数测量,用低导热隔热材料包裹整个测量装置以避免热量散失,以尽可能满足测试模型无热损的假设。  实际上,图2-1所示的准稳态测试模型是一种传统的测试方法,常被用于测量柔性和颗粒状隔热材料的高温导热系数。在标准的准稳态法测试过程中,需要测试绝热面的温度(如圆柱形样品的轴心温度)。在恒定热流加热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样品的加热面和绝热面温度将达到相同的升温速率,传热方向上样品内外温度差将趋于相同,这种状态称之为准稳态。通过温差测量,很容易获得不同温度下的导热系数。  但对于圆柱形锂电池,不允许在电池中心插入测温传感器,只能在电池的外表面进行各种测量,这就为测量带来了难题。[color=#cc0000]2.1. Jain团队的研究工作[/color]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Jain团队的Drake在读博期间开展了专项研究[1],开发了一种新颖的测试技术并进行了报道,测量装置与图2-2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少了薄膜热流计。测试过程中,通电控制加热膜温度线性升温,经过一段时间后,整个电池的温度变化进入准稳态过程,热电偶测量的电池表面温度也逐渐呈线性升温,希望通过此升温曲线来测定相关热性能参数。  另外,Drake等人针对测试模型建立了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并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仿真模拟,报道了数学表达式与有限元模拟结果有很好的吻合,如图2-3所示,计算了电池外表面、轴心线和径向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变化。[align=center][img=,690,30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758273600_4573_3384_3.jpg!w690x304.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3 径向数学模型与有限元热模拟的比较[/color][/align]  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分析,Drake等人认为在进入准稳态后,通过测量圆柱形电池外表面温度变化直线段的截距和斜率,来分别得到电池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由此分别对26650和18650电池的径向和轴向导热系数以及比热容进行了测量,测试曲线如图2-4和图2-5所示,锂电池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测试结果如表2-1所示。[align=center][color=#cc0000]表2-1 26650和18650电池的测量热物理特性[/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10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758408130_440_3384_3.png!w690x105.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500,38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800067070_2731_3384_3.jpg!w690x538.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4 26650锂电池径向和轴向热物理性能测量的实验数据和分析模型比较[/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500,39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800230306_5883_3384_3.jpg!w690x541.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5 18650锂电池径向和轴向热物理性能测量的实验数据和分析模型比较[/color][/align]  按照Drake等人提出的测试方法,圆柱形锂电池的不同方向测量可以得到不同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因为比热容没有方向性,所以不同方向测试得到的比热容应该相同,由此可以检验测试方法的准确性。而Drake等人报道了对于26650锂电池的测试结果,轴向试验测得的比热容为1605J/kgK,径向试验测定的比热容为1895J/kgK,相差将近15%。  Drake等人的报道称这一“微小”差异归因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由于径向实验中的温度测量是在电池的中心位置进行,因此它没有考虑电池端部存在的金属接线片。当在轴向测试中考虑金属突片时,由于与构成电池电解质的有机溶剂相比,金属的比热容较低,所以测得的比热容稍低。所以报道认为轴向测量的比热容被认为更准确,因为考虑了翼片。  另外,Drake等人的报道还进行了简单的不确定度分析,结论是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的总测量不确定度估计为5%左右。  在Drake博士的研究工作基础上,Jain团队又开展了研究改进工作[2]。Drake博士的圆柱形锂电池径向导热系数测试模型是进入电池的是不随时间变化恒定热流,但由于包裹的隔热材料以及薄膜形式的加热器等对热量吸收,使得真正进入电池的热流实际上可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新的研究修改了解析模型以解决这些热量损失,得出了更广义的可变加热热流条件下的电池表面温升表达式,并重新定义的径向导热系数测试方法,以提高径向导热系数测量准确性。  此次研究分别对两种均质材料delrin和丙烯酸树脂和26650锂离子电池进行了测试,重新定义的导热系数测试方法并未沿用前期Drake博士报道的测试方法,而是采用试验得到的样品表面温升曲线,并结合灵敏度分析和参数估计方法来计算得到导热系数。  此次研究采用了如图2-2所示的测量装置,即在Drake博士的测试装置中加入了薄膜热流计,以检测加载恒定热流后真正进入圆柱形锂电池中的热流大小,测试结果如图2-6所示,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有随时间变化的明显热损。[align=center][img=,690,26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800415554_2764_3384_3.jpg!w690x263.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6(a)输入电池热流随时间的变化;(b)输入电池热流、热损及其总和随时间的变化,虚线表示加载给薄膜加热器的恒定热流[/color][/align]  为了真正有效的评价改进后的测试方法,采用了瞬态平面热源法对delrin和丙烯酸样品的导热系数进行单独测量并进行的对比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2所示。[align=center][color=#cc0000]表2-2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比较[/color][/align][align=center][img=,500,10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807306073_4151_3384_3.png!w690x151.jpg[/img][/align]  在Jain团队的这次改进性研究中,参数估计计算中只估计了导热系数这一个参数,并未对比热容进行参数估计,理由是参数估计过程中要先计算出比热容,然后再根据此比热容来估计导热系数,而比热容的误差会对导热系数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此次研究中电池比热容数据采用了量热计独立测量结果,delrin和丙烯酸树脂比热容则由瞬态平面热源法测得。  Jain团队的这次改进性研究报道了径向导热系数测量的不确定度为7%,从表2-2所示测量结果来看,两种方法相差了9~15%,导热系数越小则测量误差越大。[color=#cc0000]2.2. Spinner等人的研究工作[/color]  为了对圆柱形锂电池做更深入的研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Spinner等人分别采用了解析、量热测量、数值和试验四种方法对商用18650锂离子电池的热物理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3]:  (1)第一种方法是根据随时间变化的导热方程式得出的径向导热系数的解析表达式,然后依据自然对流加热和冷却锂电池的实验测量值,采用参数估计方法得到锂电池径向导热系数和比热容。  (2)第二种方法是采用自制的简易量热仪测试出锂电池的比热容。  (3)第三种方法是采用径向导热方程解析表达式,结合图2-2所示的恒定热流试验测量结果,采用数值差分和参考估计方法得到径向导热系数和比热容。  (4)第四种方法完全采用了Drake等人的轴向导热系数测试方法[1]。根据电池表面温度准稳态变化曲线,通过截距和斜率计算得到轴向导热系数和比热容。  在第一种径向导热系数测试中,将一个表面粘贴有热电偶的锂电池放置在一个具有初始温度的密闭腔室内,等锂电池和腔室初始温度都达到稳定后,使腔室温度阶越升高或降低到一个新的温度,通过表面对流传热形式对锂电池进行加热或冷却,测温热电偶在整个过程中检测电池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这是一个典型的圆柱形样品侧面对流热交换模型,Spinner等人根据此传热模型建立了电池表面温度变化解析表达式,然后采用参数估计技术并结合试验测试得到的表面温度变化数据,计算得到锂电池径向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分别为0.55±0.23W/mK和972±92J/kgK。  为了评估测量准确性,在第二种方法中采用了量热法分别测量18650锂电池、铝和特氟隆的比热容作为对比,每次测量都将选取四个样品捆绑在一起以增加总热容来提高测量精度,测量结果如表2-3所示。[align=center][color=#cc0000]表2-3通过量热法获得的比热容与文献报道的铝(6061型)、特富龙和18650 LiCoO2电池的比热容值进行比较[/color][/align][align=center][img=,690,1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800568202_6586_3384_3.png!w690x136.jpg[/img][/align]  在第三种径向导热系数测试中,首先对照测试了具有与18650电池相似几何形状的特富龙圆柱体,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分别为0.232±0.003W/mK和1203±8J/kgK。然后对18650电池进行了九次不同恒定热流测试,九次测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的平均值分别为0.300±0.015W/mK和814±19J/kgK。  从第三种技术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得到的比热容数据814±19J/kgK要比量热计测量结果896±31J/kgK低了近9%。因此,Spinner等人放弃了比热容测量,直接采用量热计的比热容测量结果,而直接参数估计径向导热系数这一个参数,这样得到的导热系数为0.219±0.020W/mK,认为此结果是最佳估计。但对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考核,如采用其他方法准确测量特富龙的导热系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在第四种轴向导热系数测试中,测得的轴向导热系数为21.9±1.7W/mK,但并未给出比热容测量结果。  将Spinner等人的结果与Drake等人的结果相比可以看出,除径向导热系数测量结果相近之外,轴向导热系数和比热容测量结果相差巨大。[color=#cc0000]2.3. Murashko团队的研究工作[/color]  为了对运行期间圆柱形锂电池的热性能(热扩散系数和发热量)实现在线测量,Murashko团队提出了另外一种测试方法并开展了研究[4][5]。  测试模型如图2-7(b)所示,圆柱形电池应视为无限长圆柱。为了这个目的,如图2-7(a)所示在圆柱形电池的两个端部都使用了纤维棉进行隔热。分别通过使用PT100温度传感器和热流传感器(GHFS)对电池表面的温度和热流进行测量。[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3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801134074_869_3384_3.jpg!w690x358.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7 (a)具有隔热、GHFS和PT100传感器的圆柱形电池;(b)无限长的圆柱体[/color][/align]  对于圆柱形锂电池的热性能的测量,是将圆柱形电池当作有内热源的圆柱体样品来对待,针对内热源圆柱体传热模型,建立了表面温度和表面热流的解析表达式,通过测试获得的电池表面温度和热流,采用参数估计的方法逆向求解出径向导热系数、径向热扩散系数、比热容和电池发热量。分别进行了两次不同的测试,连个测试结果如表2-4和表2-5所示:[align=center][color=#cc0000]表2-4 首次测试后的热参数计算结果[/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13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801256908_6402_3384_3.png!w690x137.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表2-5 第二次测试后的热参数计算结果[/color][/align][align=center][img=,690,13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801383511_9614_3384_3.png!w690x135.jpg[/img][/align]  从上述两次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所采用的方法很难同时测定比热容和径向导热系数,径向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率的误差巨大,但可以用于测量圆柱型电池的比热容。[color=#cc0000]2.4. 其他研究工作[/color]  厦门大学的黄键等人在2020年报道了他们针对18650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导热系数各向异性测试的研究工作[6],测试方法是ASTM D5470稳态恒定热流法和CFD仿真模拟相结合,通过不同尺寸和形状的上下热流计来测试夹持在上下热流计之间不同摆放形式的圆柱形锂电池。对于圆柱形锂电池的轴向导热系数测试,如图2-8所示,采用了小直径的铜棒热流计,上下结构的铜棒热流计将直立放置的圆柱形锂电池夹持在中间,电池上下顶面分别控制在不同温度以在电池轴向形成稳定的温度梯度,由此来测量轴向导热系数。[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3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801511307_5360_3384_3.png!w690x317.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8 轴向导热系数测试;(a)测量装置,(b)装置结构示意图[/color][/align]  如图 2-9所示,对于电池径向导热系数测量,还是采用稳态法,只是加大了上下铜棒热流计的尺寸,并是上下热流计的端面形状与圆弧形电池外表面贴合,以保证在电池的直径方向上性能稳定的温度梯度。从图 2-9可以看出,这种仪器结构测试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径向导热系数。[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24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081802037589_4119_3384_3.png!w690x240.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9 径向导热系数测试;(a)测量装置,(b)装置结构正视图,(c)侧视图[/color][/align]  采用瞬态平面热源法测量了316不锈钢导热系数(14.494W/mK),然后将316不锈钢制成18650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形状,再放置到上述两台测试仪器进行测试以考核测量精度。轴向测试结果偏差为-0.649%,径向测试结果偏差为2.394%。  在随后的18650圆柱形锂离子电池轴向导热系数测试中,电池顶部温度控制在125.7℃,底部温度控制在31.3℃,在温差近94.4℃情况下测得的轴向导热系数为11.5W/mK。在径向导热系数测试中,测得结果为4.324W/mK。  这种测试方法能否准确测量圆柱形锂电池的各向异性导热系数非常值得商榷,主要问题是在测试径向导热系数过程中,上下铜热流计和圆柱状电池的布置结构非常容易使热量寻找最短路径进行传递,如从电池外壳传热,这势必一方面增大了传热量,另一方面缩短了热传递路径,这两方面的作用都会使得导热系数测试增大。而且,这种上下形式的传热结构,并不是真正的电池径向传热,所得到的导热系数也不是真正的点尺寸径向导热系数。  加州理工学院的Bhundiya等人针对18650和26650圆柱形锂离子电池也开展了测试研究[7]。测试前先将被测电池拆解,使用镍铬合金线通电加热柱状电池中心轴线来测量锂电池的径向导热系数,对于18650锂电池导热系数的测量结果为0.43±0.07WmK,对于22650锂电池导热系数的测量结果为0.20±0.04W/mK。明显可以看出他们的两个测量结果均远大于Drake等人的报告值(0.20±0.01W/mK和0.15±0.01W/mK)[1],而且整个测试装置非常简陋,被测电池外围并没有采取热防护而存在对流热损,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基本在10%以上,最重要的一是测量接触压力与实际不符而带来较大热阻,二是没有采用已知导热系数材料进行考核验证。尽管测试结果对比相差较大,但至少又一次证明了圆柱形锂离子电池中层间接触热阻的影响非常明显,也可能证明了不同厂家锂电池因不同制造工艺不同而使得径向导热系数出现较大差别。[size=18px][color=#cc0000]3. 分析和评论[/color][/size]  纵观上述国内外对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各向异性导热系数的测试研究,呈现出十分混乱的局面,研究思路不是十分清晰和有效,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最直观的表现是导热系数各向异性测量结果非常差,稍微有点作用的是对比热容的测量,由此反而说明了比热容测量对各种误差影响因素并不敏感。  (2)对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径向导热系数测试,已经建立了恒定热流法测试模型,也推导出了非常漂亮的相应数学表达式,但在具体试验中并没有很好的应用。可能是各种边界条件的影响太大,使得无法直接使用相应的数学表达式来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采用的各种参数估计方法并没有提高测量精度。  (3)在热性能测试过程中,数学模型并不能准确描述实际测量装置的各种变化和边界条件,因此在热性能测试中最要的一个环境就是对测试方法进行仿真模拟计算,验证测试模型的准确性和量化各种边界条件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校准方法。这是保证测量准确性的关键,而上述国内外的研究都没有涉及,由此使得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对提高测量精度显着无能为力,从而盲目的采取了更多的其他方法做着努力,但基本没有效果。  (4)在上述国外的测试研究中,出现了很多常识性错误。最典型的错误就是热性能参数测量绝对不能在真空环境下进行,企图用真空条件来降低对流和辐射热损的影响,其效果往往会被真空下空隙型接触热阻同时增大的负面影响给覆盖掉,真空下测试势必会增加加热膜、薄膜热流计和热电偶之间的接触热阻,这也是上述国外研究中测量误差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如果真空度控制不稳定或者不控制,孔隙型接触热阻的变化也会给测量带来较大的波动。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总体有以下两点收获:  (1)针对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各向异性热性能的测试,做了有效的尝试。特别是针对非破坏式的测试方法方面,证明了只测量电池表面温度变化来确定各向异性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的可能性,这种证明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和解决锂离子电池热性能测试难题有着重大意义。  (2)通过近些年的努力,针对电池热性能的测试,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不管使用什么测试方法和技术手段,最终都需要一是符合工程要求进行非破坏性检测,二是最终测量的准确性都需要采用可比较的测试方法和手段进行对比考核。[size=18px][color=#cc0000]4. 新方法的提出和研究[/color][/size]  通过上述针对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径向导热系数各种测试方法的综述和分析,可以看出真正有实际工程意义的测试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非破坏式测量,即不能拆解锂电池来进行测量,否则会改变电池的各种性能特征和边界条件。  (2)表面测量方式,即所有测试加载都发生在圆柱形电池的外表面,目前报道相对成功的是在电池表面加载恒定热流。  在材料热物理性能测试中,边界条件分为三类,即第一类边界条件是恒定温度,第二类边界条件是恒定热流,第三类边界条件是交变温度或热流。由此可见,对于不能拆解的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完全可以可以采用这三种边界条件测试模型进行径向导热系数测量。上述综述中常用的方式是第二类边界条件,这也就是说还可以采用第一和第三类边界条件对锂电池径向导热系数进行测量。  由此,上海依阳实业有限公司采用第一类边界条件的测试方法对径向导热系数测试技术开展了研究,建立恒温测试模型,推导了相应的表面温度解析表达式,并用有限元仿真模拟验证了测试模型的准确性,同时也验证了恒定热流测试模型的准确性。  通过研究发现,采用第一类边界条件的恒温测试方法能更准确的测量锂电池径向导热系数,并同时能测量得到比热容和径向热扩散系数。更重要的是恒温测量方法可以很容易的推广应用到棱柱形和袋装锂离子电池的热性能和热失控测试,可以作为目前常用的加速量热计测试技术的一种重要补充。[size=18px][color=#cc0000]5. 参考文献[/color][/size][1] Drake, S. J., et al. “Measurement of Anisotropic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ylindrical Li-Ion Cel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vol. 252, 2014, pp. 298–304.[2] Ahmed M B , Shaik S , Jain A . Measurement of radial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 cylinder using a time-varying heat flux metho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 2018, 129:301-308.[3] Spinner, Neil S., Ryan Mazurick, Andrew Brandon, Susan L. Rose-Pehrsson, and Steven G. Tuttle. 2015. “Analytical,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mmercial 18650 LiCoO2 Lithium-Ion Battery.”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62 (14).[4] Murashko K A , Mityakov A V , Mityakov V Y ,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entropy change profile of a cylindrical lithium-ion battery by heat flux measurement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6, 330(oct.31):61-69.[5] Murashko K , Mityakov A V , Mityakov V Y , et al. Heat flux based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rmal parameters of the cylindrical Li-ion battery: Uncertainty analysis[C]// 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EPE'17 ECCE Europe), 2017 19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2017.[6] Huang, Jian, et al.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of Anisotropic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18650 Lithium Battery.”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vol. 1509, 2020, p. 12013.[7] Harsh Bhundiya, Melany Hunt, and Bruce Drolen, “ Measurement of the Effective Radial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18650 and 26650 Lithium-Ion Battery Cells”, The Thermal and Fluids Analysis Workshop (TFAWS) 2018 Proceedings.[align=center]~~~~~~~~~~~~~~~~~~~~~~~~~~~~~~~~~~~~~~~~~~~~~~~~~~~~~~~~~~~~~~~~~~~~~~~[/alig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